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及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77943发布日期:2022-10-12 09:0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包括工作台(1),所述工作台(1)的顶部设置有抛光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1)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3)和第二气缸(4),所述第一气缸(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5),所述第二气缸(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12),所述第一支撑板(5)和第二支撑板(12)的顶部之间设置有辅助机构(6);所述辅助机构(6)包括第一立杆(601)、第二立杆(602)和横板(603),所述第一立杆(601)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板(5)的顶部上,所述第二立杆(602)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板(12)的顶部上,所述第一立杆(601)和第二立杆(602)的顶端之间固定连接有顶板(604),所述第一立杆(601)和第二立杆(602)的外表面均套设有上弹簧(605)和下弹簧(606),所述横板(603)的顶部贯穿开设有通孔(607),所述第一立杆(601)和第二立杆(602)的外表面均与通孔(607)的内部相适配,所述上弹簧(605)的两端分别与顶板(604)和横板(603)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立杆(601)和第二立杆(602)的外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底板(608),所述横板(603)上通过移动机构(609)对称设置有固定板(610),所述固定板(610)的一侧贯穿开设有活动槽(611),所述固定板(6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放置台(612),所述放置台(612)的顶部开设有凹槽(613),所述凹槽(613)槽腔的一侧呈开口设置,所述固定板(610)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气缸(614),所述第三气缸(61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压板(615),所述压板(61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压块(616),所述放置台(612)上设置有调节机构(617);所述调节机构(617)包括通槽(6171),所述通槽(6171)开设在放置台(612)的底部,所述通槽(6171)与凹槽(613)之间连通,所述通槽(617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丝杆(6172),所述第一丝杆(6172)的一端贯穿通槽(6171)并延伸至放置台(612)的外部,所述第一丝杆(6172)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夹板(6173),所述夹板(6173)的两侧均开设有固定槽(6174),所述固定槽(617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轴杆(6175),所述轴杆(6175)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辊轮(6176),所述辊轮(6176)与通槽(6171)之间接触,所述第一丝杆(617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握把(6177),所述第一丝杆(617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皮带轮(6178),所述皮带轮(6178)上设置有皮带(617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609)包括滑槽(6091),所述滑槽(609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6092),所述第二丝杆(6092)的外表面与固定板(610)的内部螺纹连接,所述第二丝杆(6092)的一端贯穿滑槽(6091)并延伸至横板(603)的外部,所述第二丝杆(609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摇把(609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弹簧(606)的顶端与横板(603)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弹簧(606)的底端与底板(608)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夹板(6173)设置有两个。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6091)开设在横板(603)的底部,所述固定板(610)的外表面与滑槽(6091)的内部相适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抛光机构(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收集盒(7)和第二收集盒(8),所述第一收集盒(7)和第二收集盒(8)相对的一侧均呈开口设置,所述第一收集盒(7)的底部贯穿开设有第一卡槽(9),所述
第二收集盒(8)的底部贯穿开设有第二卡槽(10),所述第一收集盒(7)和第二收集盒(8)之间设置有扣合机构(1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9)槽腔的一侧呈开口设置,所述第二卡槽(10)槽腔的一侧呈开口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机构(11)包括卡套(111)和l型杆(112),所述l型杆(112)上固定连接有凸块(113),所述l型杆(112)的外表面与卡套(111)的内部贴合。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套(111)固定连接在第一收集盒(7)的内壁上,所述l型杆(112)固定连接在第二收集盒(8)的内壁上,所述卡套(111)和l型杆(112)均设置有两个。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一下步骤:s1、放置模具:首先,转动摇把(6093)带动第二丝杆(6092)转动,将两个固定板(610)调节至合适的位置,再将模具倒放在两个凹槽(613)之间,从而上弹簧(605)处于伸长状态,下弹簧(606)处于压缩状态,之后,转动握把(6177),从而带动第一丝杆(6172)转动,在通槽(6171)的限位作用下,进而带动两个夹板(6173)相对运动,从而将模具移动至凹槽(613)中间位置,并对模具进行夹持固定,之后,开启第三气缸(614),进而通过压板(615)带动压块(616)下降,从而压块(616)压在模具的顶部;s2、固定收集盒:接着,将第一收集盒(7)和第二收集盒(8)套着抛光机构(2)上转轴的两侧,利用l型杆(112)插在卡套(111)中,再通过凸块(113)进行限位,从而将第一收集盒(7)和第二收集盒(8)固定在一起;s3、高度调节:然后,开启第一气缸(3)和第二气缸(4),进而分别带动第一支撑板(5)和第二支撑板(12)进行高度调节,从而带动第一立杆(601)和第二立杆(602)进行高度调节,进而带动模具进行高度调节,使得模具内规则的内腔与2的抛光头接触;s4、抛光:最后,开启抛光机构(2)对模具有规则的内腔进行抛光,并利用移动模组带动抛光机构(2)进行移动,再通过与上弹簧(605)和下弹簧(606)的伸缩配合,从而方便对模具内规则的内腔各处进行抛光,而抛光产生的碎屑则掉落在第一收集盒(7)和第二收集盒(8)中进行收集,因此,解决了现有的模具抛光方式都是将模具的腔口朝上放置,再利用抛光设备对模具的内腔进行抛光,抛光所产生的碎屑需要反复倾倒,操作较为不便的问题。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第三气缸(614)和步骤s3中第一气缸(3)和第二气缸(4)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及工艺,所述辅助机构包括第一立杆、第二立杆和横板,所述第一立杆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板的顶部上,所述第二立杆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板的顶部上,所述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的顶端之间固定连接有顶板,本发明涉及模具制造技术领域。该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及工艺,通过在第一立杆、第一立杆、横板、顶板、上弹簧、下弹簧、通孔、底板、移动机构、固定板、活动槽、放置台、凹槽、第三气缸、压板、压块和调节机构的配合使用下,解决了现有的模具抛光方式都是将模具的腔口朝上放置,再利用抛光设备对模具的内腔进行抛光,抛光所产生的碎屑需要反复倾倒,操作较为不便的问题。操作较为不便的问题。操作较为不便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许烨锴 叶长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凯美模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08
技术公布日:2022/10/1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