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涂装车体拉丝厂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20837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涂装车体拉丝厂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厂房,特别涉及一种无涂装车体拉丝厂房。
【背景技术】
[0002]为了提高轨道车辆车体的外观装饰性,通常采用涂装车体,即采用油漆涂装的表面处理方法,一般的涂装流程为:前期处理-底漆-腻子-二道底漆-面漆,整个工艺过程繁琐且费时费工。
[0003]无涂装车体不使用腻子、油漆,减少焊丝、气体的消耗,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也可降低车体重量,减少能耗,具有鲜明的技术优势和竞争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便于车体表面拉丝处理,生产无涂装轨道车辆的无涂装车体拉丝厂房。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无涂装车体拉丝厂房,包括依此直线布置的一号准备台位、拉丝工房、二号准备台位、物料工具存放区;
[0007]所述拉丝工房设置在一号准备台位与二号准备台位之间;
[0008]还包括一条贯通一号准备台位、拉丝工房、二号准备台位的车体位移轨道;
[0009]在所述拉丝工房内设置一台或多台拉丝装置。
[0010]进一步,所述拉丝工房为封闭式工房。
[0011]进一步,在所述车体位移轨道上设置有用于带动整列轨道车辆沿一号准备台位、拉丝工房、二号准备台位位移的牵引小车。
[0012]进一步,多台所述拉丝装置对称设置在车体位移轨道两侧。
[0013]进一步,在拉丝厂房内设置有六台拉丝装置,在所述车体位移轨道两侧各设置三台。
[0014]进一步,在所述拉丝工房顶部设置有用以更换拉丝装置砂带的天窗。
[0015]进一步,在无涂装车体拉丝厂房内还设置有天车。
[0016]进一步,在无涂装车体拉丝厂房内还设置有集尘装置。
[0017]进一步,在所述拉丝工房上还设置有用以收集工房内粉末的集尘罩。
[0018]进一步,所述拉丝装置包括立柱、砂带和设置在立柱外围呈三角形分布的主动辊、支撑辊、张紧辊,所述砂带分别与主动辊、支撑辊、张紧辊为带传动连接。
[0019]综上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无涂装车体拉丝厂房,便于对整车车体表面处理,使得整个拉丝工艺简单,可自动一次性完成对整车的拉丝作业。通过集尘装置,增强厂房的安全性,通过天车等设备,可方便的对拉丝机砂带进行安装和更换。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的左视图;
[0022]图3是图1的俯视图;
[0023]图4是实施例一的拉丝机主体示意图;
[0024]图5是实施例一的行走装置示意图;
[0025]图6是图5的左视图;
[0026]图7是图5的俯视图;
[0027]图8是实施例一的动框架部分示意图;
[0028]图9是图8的左视图;
[0029]图10是实施例一、二和三的柔性随动装置示意图;
[0030]图11是图10的仰视图;
[0031]图12是图10的左视图;
[0032]图13是图10的A-A剖视图;
[0033]图14是实施例一、二和三的张紧机构示意图;
[0034]图15是图14的左视图;
[0035]图16是图14的俯视图;
[0036]图17是实施例一、二和三的张紧辊结构示意图;
[0037]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9是图18的左视图;
[0039]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布置图;
[0040]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主视图;
[0041]图22是图21的侧视图。
[0042]如图1至图22所示,立柱1,主动辊2,支撑辊3,张紧辊4,驱动电机5,压磨辊6,芯轴7,压磨辊气缸8,支撑片9,支座10,支撑片压块11,支撑片压紧斜块12,连接板13,固定框架14,上导轨梁15,下导轨梁16,上滚轮导轨17,下滚轮导轨18,框架本体19,上滚轮框架20,第一夹持轮21,第一行走轮22,下滚轮框架23,第二夹持轮24,第二行走轮25,安装座26,电机27,减速机28,齿轮29,齿条30,支撑架31,支撑梁32,调偏机构底座33,关节轴承34,上张紧导轨35,下张紧导轨36,胶辊37,滚轮直线导轨38,夹持滚轮法盘39,摆动气缸40,丝杠41,手轮42,拉丝机支撑架43,拉丝机位移导轨44,拉丝机驱动电机45,砂带46,可调心双列球轴承47,一号准备台位48,拉丝工房49,二号准备台位50,物料工具存放区51,车体位移轨道52,天窗53,天车54。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44]为方便说明,本文所提及的“纵向”是指图1中的左右方向,“横向”是指图2中的左右方向。
[0045]实施例一:
[004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体拉丝装置应用于加工车体部件,尤其是车体表面如侧墙等的拉丝加工。
[0047]如图1至图3所示,车体拉丝装置包括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行走装置,另一部分是拉丝机主体部分。行走装置用于待加工车体部件的固定和位移,拉丝机用于对待加工车体部件拉丝处理。
[0048]拉丝机包括立柱1、呈三角形分布的主动辊2、支撑辊3和张紧辊4,砂带46分别与主动辊2、支撑辊3和张紧辊4为带传动连接,主动辊2、支撑辊3、张紧辊4设置在立柱I外围设置呈三角形分布。固定在行走装置上的待加工车体部件朝向主动辊2和支撑辊3 —侧,待加工车体部件在行走装置上位移以实现拉丝。
[0049]主动辊2、支撑辊3和张紧辊4底部固定在一底座上,底座与地基通过化学锚栓固定,在底座上还设置有一驱动电机5,驱动电机5通过V型带与主动辊2连接驱动主动辊I转动。
[0050]拉丝机采用开放立式结构,具有宽幅面,易于实现车体部件一次拉丝成型,无接痕。三根辊子采用三角形结构设计,主动辊2转速在500-2500转/分钟之间无级可调,拉丝机与地基采用多点刚性连接,刚性极高,可有效避免辊子高速运动所带来的振动影响。
[0051]如图4、10、11、12、13所示,在主动辊2和支撑辊3之间设置有柔性随动装置,柔性随动装置包括多根同轴设置的压磨辊6、贯穿多根压磨辊6中心的芯轴7、给予压磨辊6恒定压力的压磨辊气缸8,压磨辊气缸8为带导杆的三轴气缸,固定在立柱I上。
[0052]每根压磨辊6与芯轴7之间均设置有轴承,每相邻的两根压磨辊6之间夹设有一个支撑片9,支撑片9的一端设置有通孔并与芯轴7铰接,另一端与一支座10固定。
[0053]在支座10上开设有凹槽,相邻的两个支撑片9插入同一凹槽内并紧贴槽壁设置,在另一边通过一支撑片压块11压紧固定,支撑片压块11的一侧为倾斜面,同一凹槽内的两个支撑片压块11之间设置有一支撑片压紧斜块12,支撑片压紧斜块12的两侧均为倾斜面并与支撑片压块11的倾斜面配合,支撑片压紧斜块12栓接固定在支座10上。
[0054]在支座10上设置有一通孔,压磨辊气缸8上设置有一连接板13,连接板13通过一销轴与支座10的通孔紧固。
[0055]在本实施例中,柔性随动装置由三组上述结构组成,三组中的压磨辊6均同轴垂直设置在砂带46靠近立柱I 一侧,其通过压磨辊气缸8压紧砂带46并使砂带46紧贴在待加工车体部件上。
[0056]柔性随动装置的三轴气缸具有导向功能,能承载横向和纵向的扭矩,其进气口连接调压阀(图中未示出),保证缸内压力为恒值,在拉丝过程中,当待加工车体部件表面出现凸起或凹陷时,气缸能迅速将压磨辊6重新压紧到工件表面,保证了拉丝效果。
[0057]在同根芯轴7上设置多根压磨辊6,并且通过支撑片9与气缸进行连接的方式,能够保证每相邻的两根压磨辊6之间间隙最小化,利于拉丝,同时又能够获得足够高的强度。
[0058]压磨辊6通过铰接方式连接气缸,每根压磨辊6均可沿铰接点进行微量转动,使压磨辊6柔性更佳,更加适应轨道车辆整块车体侧墙或其他一体加工成型部件的表面情况。
[0059]利用支撑片压紧斜块12固定支撑片9、通过销轴固定压磨辊气缸8等固定方式,使柔性随动装置结构简单,装配、调整更加方便。
[0060]如图5至图7所示,行走装置包括动框架、静框架和驱动装置。其中动框架用于待加工车体部件的固定和带动待加工车体部件位移;静框架用于承载动框架;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动框架位移。
[0061]静框架包括固定框架14、与固定框架14固定的上导轨梁15和下导轨梁16,在上导轨梁15上设置有上滚轮导轨17,在下导轨梁16上设置有下滚轮导轨18。固定框架14固定在地基上,静框架结构由方钢管焊接成型,各连接面一次加工完成,以保证较高的配合精度。
[0062]上滚轮导轨17和下滚轮导轨18均为直线导轨,单轨长4.Sm,其截面形状均为“L”型,并且采用分段设计,以方便滚轮的布置,确保行走装置既紧凑又具有较高的刚性。上滚轮导轨17和下滚轮导轨18与梁组件进行栓接固定,这样的分体设计使上导轨梁15和下导轨梁16可一次性加工完成,尺寸精度和几何精度能够得到保证,解决了长导轨在安装、调试上的困难。
[0063]如图8和图9所示,动框架包括一框架本体19,在框架本体19的顶部和底部各设置两组上滚轮组件和两组下滚轮组件。
[0064]上滚轮组件包括上滚轮框架20、设置在上滚轮框架20上的一对垂向设置的第一夹持轮21和一只水平向设置的第一行走轮22,一对第一夹持轮21与上滚轮导轨17 “L”形的突出部两侧侧面滑动接触,第一行走轮22与上滚轮导轨17 “L”形的突出部底面滑动接触。
[0065]第一夹持轮21用于平衡待加工车体部件在拉丝过程中来自于压磨辊6的侧压力,第一行走轮22用于阻止拉丝力对动框架产生的翻转力矩,每个滚轮均采用滚针轴承,同时在芯轴处设计有偏心调整套,可以在0-0.8mm的范围内对滚轮与上滚轮导轨17之间的间隙进行调整,保证每个滚轮能很好的与上滚轮导轨17接触,有效防止了零件因制造、装配误差而产生的运动部件间的间隙,提高了运动精度,减小了滚轮与上滚轮导轨17之间的冲击噪声,延长了上滚轮导轨17与滚轮的工作寿命。
[0066]下滚轮组件包括下滚轮框架23、设置在下滚轮框架23上的一对垂向设置的第二夹持轮24和一对水平向设置的第二行走轮25,一对第二夹持轮24与下滚轮导轨18 “L”形的突出部两侧侧面滑动接触,一对第二行走轮25与下滚轮导轨18 “L”形的突出部顶面滑动接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