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碳化硅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465723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耐高温碳化硅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陶瓷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高温碳化硅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碳化硅(SiC)陶瓷具有热膨胀系数小、分解温度高、密度低、高温强度高、耐腐蚀、 耐磨损、耐烧蚀等优异性能,是在1300°C以上使用的最有前途的高温结构材料之一,广泛用于耐热、耐磨和使用环境苛刻的场合。SiC陶瓷高温使用时存在氧化现象,其氧化机制分为主动氧化和被动氧化。高温低氧分压时发生主动氧化,SiC材料氧化生成挥发的SiO,导致材料质量减少,继而材料失效。 中温高氧分压时发生被动氧化,SiC材料氧化形成SiO2薄膜保护层,阻止氧向内部扩散,材料质量增加。SiC材料在被动氧化机制下表面形成的SW2薄膜阻氧性能好,氧扩散率远远低于其他高温氧化物,从而有效保护SiC在高温下的使用。在一定的氧分压环境下,两种氧化机制存在温度转换点,材料表面温度高于转换温度时氧化机制由被动氧化变为主动氧化,主被动氧化的转换温度控制碳化硅的使用温度。SiC材料作为结构部件,例如航天用飞行器,其工作环境为高温低氧分压,易发生主动氧化,材料失效,因此需要碳化硅材料具有更高的使用温度。由于SiA在高温低氧分压时主动挥发,所以,目前多数碳化硅的使用温度约为1700°c,限制了其使用范围,有必要开发新方法来制备碳化硅,提高其主被动氧化的转换温度,从而提高碳化硅使用温度,得到耐高温的碳化硅。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耐高温碳化硅的制备方法,本方法能将SiC的使用温度提高到1800°C -1850°C,且耗能少,设备简单,工艺简单,所制成的碳化硅高温抗氧化性能好。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先驱体聚碳硅烷中引入微量铝,锆,钇,钛金属元素,高温热处理产生含微量金属元素的碳化硅,在高温氧化时,生成含微量金属元素的S^2固熔体。引入的金属元素降低了 S^2的活度,减少了 S^2的挥发,提高了主被动氧化的转换温度,从而提高了碳化硅使用温度。技术方案一种耐高温碳化硅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为液态聚碳硅烷80 95%,有机金属盐中的一种或几种5 20%,制备步骤如下步骤1 将有机金属盐中的一种或几种加入液态聚碳硅烷中,置于磁力搅拌器上进行搅拌,时间为3 5小时,温度为60 90°C ;步骤2 将混合均勻的原料放入交联裂解炉中,先抽真空到-0. 09MPa,再充氩气到 OMPa,并保持氩气流通,流速为50 80ml/min,以0. 5 1. 5°C /min的升温速率依次升至200°C,400°C和900-1100°C,分别保温4小时,交联裂解结束;步骤3 将交联裂解得到的固体物进行球磨,时间为2 4小时,转速为1200周/ 分;步骤4:将上述球磨得到的陶瓷粉体放入高温热处理炉中进行热处理,先抽真空到-0. 09MPa,再充氩气到OMPa,并保持氩气流通,流速为30 60ml/min,以20°C /min的升温速度均勻升温,升至1400°C时,以5°C /min的升温速度均勻升温,在1600_1850°C保温热处理1 2小时,得到改性的SiC粉体。所述有机金属盐为乙酰丙酮铝、乙酰丙酮锆、乙酰丙酮钇、乙酰丙酮钛、异丙醇铝或异丙醇锆。所述高纯氩气的纯度为99. 9999%。所述真空压力为相对压力。有益效果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耐高温碳化硅的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优占.
^ \\\ ·1、该陶瓷的制备是通过液态聚碳硅烷裂解转化为陶瓷,因而碳化硅陶瓷的结构具有可设计性,可以精确控制碳硅比,且微量掺杂,不改变SiC的宏观结构,对SiC的物理性能无明显影响。2、通过在液态聚碳硅烷中引入微量金属元素,反应与固化同时进行,实现了金属元素与液态聚碳硅烷的充分混合和完全反应。固化反应结束后,能够形成牢固的化学键,在被动氧化过程中,形成金属S^2固熔体,降低SiA的活度,明显提高了主被动氧化的转换温度,从而得到耐高温的SiC材料。3、在1750_1850°C的真空条件下,含微量金属元素的SiC,其粘度比不含金属元素的碳化硅大,且表面光滑,能够阻止S^2的挥发,保护碳化硅材料。4、该方法制备的耐高温碳化硅,不用在材料表面制备涂层,仅仅是在材料中引入微量的金属元素,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该材料具有均一性,以及制备工艺所使用的设备简单,安全可靠,易于控制,便于大规模生产。


图1是1850°C,氩气保护1小时条件下,液态聚碳硅烷与乙酰丙酮铝的质量分数比为9 1的碳化硅X射线衍射(XRD)图谱;图2是在1250°C氧化,1800°C真空处理条件下,不含金属元素的碳化硅表面形貌示意图;图3是在1250°C氧化,1800°C真空处理条件下,液态聚碳硅烷与乙酰丙酮铝的质量分数比为91的碳化硅表面形貌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一种耐高温碳化硅的制备方法,依次进行下列步骤1)液态聚碳硅烷中加入乙酰丙酮铝,置于磁力搅拌器上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4小时,温度为80°C,其中液态聚碳硅烷与乙酰丙酮铝的质量分数比为9 1 ;2)将混合均勻的原料放入交联裂解炉中,先抽真空到_0.09MPa,再充氩气到 OMPa,并保持氩气流通,流速为50 80ml/min,以0. 5 1. 5°C /min的升温速率依次升至 2000C,4000C,分别保温4小时,交联固化结束;3)将上述得到的固体物球磨,时间为4小时,转速为1200周/分;4)将球磨得到的粉体,通过冷等静压成型,得到圆片型坯体,压力为200MPa ;5)将坯体放入交联裂解炉中,先抽真空到-0. 09MPa,再充氩气到OMPa,并保持氩气流通,流速为50 80ml/min,以1 1. 5°C /min的升温速率升温到900-1100°C,保温4 小时,结束裂解;6)将上述裂解得到的陶瓷圆片装入高温热处理炉中进行热处理,先抽真空到-0. 09MPa,再充氩气到OMPa,并保持氩气流通,流速为30 60ml/min,以20°C /min的升温速度均勻升温,升至1400°C时,再以5°C /min的升温速度均勻升温,在1600_1850°C保温热处理1 2小时,得到改性的SiC圆片。实施例1的碳化硅陶瓷在1850°C高温热处理的X射线衍射(XRD)图谱如图1所示,在1250°C氧化40小时,1800°C真空处理1小时的表面形貌如图3所示。实施例2、一种耐高温碳化硅的制备方法,依次进行下列步骤1)液态聚碳硅烷中加入乙酰丙酮铝,置于磁力搅拌器上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4 小时,温度为80°C,其中液态聚碳硅烷与乙酰丙酮铝的质量分数比为9 1 ;2)将混合均勻的原料放入交联裂解炉中,先抽真空到_0.09MPa,再充氩气到 OMPa,并保持氩气流通,流速为50 80ml/min,以0. 5 1. 5°C /min的升温速率依次升至 200°C,400°C和900-1100°C,分别保温4小时,交联裂解结束;3)将交联裂解得到的固体物进行球磨,球磨时间为2 4小时,转速为1200周/ 分;4)将上述碳化硅粉体与粉体按照质量分数比为2 7的比例混合均勻,置于真空热压烧结炉中,升温至1750°C,加压20KN,保压1小时,得到成型的SiCIi^2陶瓷体;5)将上述热压烧结得到的陶瓷体置于氧化铝管式炉中,分别在1200°C,130(TC, 1500°C氧化15小时。结果表明,掺杂金属元素的陶瓷氧化增重明显低于不掺杂金属元素的 SiC-ZrB2陶瓷,这说明添加微量的金属元素,在1200-1500°C温度范围内能够抑制SiCIi^2 陶瓷的氧化。
权利要求
1.一种耐高温碳化硅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为液态聚碳硅烷80 95%,有机金属盐中的一种或几种5 20%,制备步骤如下步骤1 将有机金属盐中的一种或几种加入液态聚碳硅烷中,置于磁力搅拌器上进行搅拌,时间为3 5小时,温度为60 90°C ;步骤2 将混合均勻的原料放入交联裂解炉中,先抽真空到-0. 09MPa,再充氩气到 OMPa,并保持氩气流通,流速为50 80ml/min,以0. 5 1. 5°C /min的升温速率依次升至 200°C,400°C和900-1100°C,分别保温4小时,交联裂解结束;步骤3 将交联裂解得到的固体物进行球磨,时间为2 4小时,转速为1200周/分;步骤4:将上述球磨得到的陶瓷粉体放入高温热处理炉中进行热处理,先抽真空到-0. 09MPa,再充氩气到OMPa,并保持氩气流通,流速为30 60ml/min,以20°C /min的升温速度均勻升温,升至1400°C时,以5°C /min的升温速度均勻升温,在1600_1850°C保温热处理1 2小时,得到改性的SiC粉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高温碳化硅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金属盐为乙酰丙酮铝、乙酰丙酮锆、乙酰丙酮钇、乙酰丙酮钛、异丙醇铝或异丙醇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高温碳化硅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纯氩气的纯度为99. 9999% 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高温碳化硅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压力为相对压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高温碳化硅的制备方法,技术特征在于步骤为将液态聚碳硅烷和有机金属盐混合均匀,交联固化,球磨,经900-1100℃裂解,1600-1850℃高温热处理,得到含微量金属元素的结晶态碳化硅。本发明合成的碳化硅高温氧化得到的SiO2保护膜为含微量金属元素的SiO2固熔体。微量的金属元素降低了SiO2的活度,提高了碳化硅主被动氧化的转换温度,从而提高了碳化硅的使用温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碳化硅中引入微量的金属元素,将碳化硅的使用温度从1700℃提高到1800-1850℃,而且制备工艺所使用的设备简单,安全可靠,易于控制,便于大规模生产。
文档编号C01B31/36GK102249235SQ20111010028
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1日
发明者孙静, 张立同, 成来飞, 王一光 申请人:西北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