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水质的透水混凝土专用添加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7695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添加剂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净化水质的透水混凝土专用添加剂。



背景技术:

中国工业数十年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在社会发展整体格局中一直占据首要的位置。但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粗放性,造成产业结构偏重且层次较低,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多数地区形成诸如“酸雨”事件,且雨水中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污染地下水源,影响地表植物的发育,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且近年来,国内城镇化进程过快,大量的建筑占用耕地,水泥地表将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了自然地水循环,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均显现出滞后的状态,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地下水越抽越少,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无法自然恢复和修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因此,要扭转观念,避免处处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把雨水排走,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建筑材料领域的追求目标。透水混凝土是一种生态型环保混凝土,既有一定的抗压强度,能够承受路面车辆、行人等对路面的剪、压应力;又具有一定的透水透气性,下雨天气水分可迅速渗入地下,不会积水、反光。因此,透水混凝土是一种既能满足路面性能,由于自然环境协调的路面铺装材料。

近年来,国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cn102976680a公开了一种透水混凝土的方法,该专利提供的透水混凝土由水泥、骨料、大孔树脂及胶黏剂组成;cn101190833a公开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提供的透水混凝土是由水泥、骨料、减水剂和粘合剂组成。国内现有技术制备的透水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和透水性和抗压性的作用,但没有起到净化水质及植被植物的作用。

活性炭和炭黑均具有非常大的表面积,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对水中的各种物质如氯、酚、汞、铅、砷、氰化物、洗涤剂、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有较强的去除率,能够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因此,将活性炭或炭黑应用于透水混凝土,形成一种生态环保型混凝土,既有一定的抗压强度,能够承受路面车辆、行人等对路面的剪、压应力;又具有一定的透水透气性,下雨天气水分可迅速渗入地下,不会积水、反光;另外,还能够对渗透地下的污水水质起到净化作用,极大程度符合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要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本发明的应用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生态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净化水质的透水混凝土专用添加剂配方,该透水混凝土不仅具有抗压性和透水性,还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净化水质的透水混凝土专用添加剂,其配方为:丙烯酸(aa)20~22%、甲基丙烯酸(mas)21~22%、聚氧乙烯基烯丙酯(pa)10~12%、过硫酸铵(aps)12~13%、炭黑10-13%、活性炭8~12%、木质纤维素10~15%。

优先的,所述丙烯酸(aa)21%、甲基丙烯酸(mas)21.5%、聚氧乙烯基烯丙酯(pa)11%、过硫酸铵(aps)12.5%、炭黑11%、活性炭9%、木质纤维素14%。

优先的,所述丙烯酸(aa)21%、甲基丙烯酸(mas)21.5%、聚氧乙烯基烯丙酯(pa)11%、过硫酸铵(aps)12.5%、炭黑11%、活性炭9%、木质纤维素14%。

优先的,所述丙烯酸(aa)21%、甲基丙烯酸(mas)21.5%、聚氧乙烯基烯丙酯(pa)11%、过硫酸铵(aps)12.5%、炭黑11%、活性炭9%、木质纤维素14%。

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净化水质的透水混凝土专用添加剂的制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取21%丙烯酸与21.5%的甲基丙烯酸进行搅拌;

2)上述1)的混合物搅拌均匀后,取11%聚氧乙烯基烯丙酯加入,进行搅拌;

3)取12.5%的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添入至上述2)的混合物中,搅拌均匀;

4)取11%炭黑及9%活性炭,搅拌10分钟;

5)放入14%木质纤维素,搅拌至均匀即可。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净化水质的透水混凝土专用添加剂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一下步骤:

1)选用10㎜-25㎜碎石、砾石骨料,水泥采用p·o42.5级水泥,水以及净化水质的透水混凝土专用添加剂;

2)先进行水、水泥进行搅拌,搅拌3分钟;

3)加入碎石,搅拌5分钟;

4)加入净化水质的透水混凝土专用添加剂,搅拌3分钟;

5)使结浆体搅拌充分的胶结浆均匀包裹集料表面具有玻璃光泽后出料;

6)铺装于道路上,养护至透水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输入营养液、稀土,播种草籽,覆盖1-2㎝营养土进行保湿。

本发明通过上述结构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该透水混凝土不仅具有抗压性和透水性,还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对水中的各种物质如氯、酚、汞、铅、砷、氰化物、洗涤剂、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有较强的去除率,极大程度上符合“海绵城市”的概念。

另外,由于本发明的添加剂中还混有炭黑、活性炭以及木质纤维素,因此可以吸收水中有毒有害物质。

本发明所涉及的透水混凝土能减少对地球环境的负荷,同时又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该透水混凝土在具体使用时,根据上述使用方法中所使用的碎石,因此其具有15%~30%的连通孔隙,具有透气性和透水性。将这种混凝土用于铺筑道路、广场、人行道路、停车场等,能扩大城市的透水、透气面积,增加行人、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减少交通噪声,对调节城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维持地下土壤的水位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该发明的透水混凝土应用在停车场、广场上能植被各种草本植物,增加了绿化面积,取到调节小气候及美化城市环境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净化水质的透水混凝土专用添加剂,具体配方包括:丙烯酸(aa)20~22%、甲基丙烯酸(mas)21~22%、聚氧乙烯基烯丙酯(pa)10~12%、过硫酸铵(aps)12~13%、炭黑10-13%、活性炭8~12%、木质纤维素10~15%。

具体提供如下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1>

丙烯酸(aa)21%、甲基丙烯酸(mas)21.5%、聚氧乙烯基烯丙酯(pa)11%、过疏酸铵(aps)12.5%、炭黑11%、活性炭9%、木质纤维素14%。

<实施例2>

丙烯酸(aa)21%、甲基丙烯酸(mas)21.5%、聚氧乙烯基烯丙酯(pa)11%、过疏酸铵(aps)12.5%、炭黑11%、活性炭9%、木质纤维素14%。

<实施例3>

丙烯酸(aa)21%、甲基丙烯酸(mas)21.5%、聚氧乙烯基烯丙酯(pa)11%、过疏酸铵(aps)12.5%、炭黑11%、活性炭9%、木质纤维素14%。

上述各实施例中,由于本发明的添加剂中还混有炭黑、活性炭以及木质纤维素,因此可以吸收水中有毒有害物质。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净化水质的透水混凝土专用添加剂的制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取21%丙烯酸与21.5%的甲基丙烯酸进行搅拌;

2)上述1)的混合物搅拌均匀后,取11%聚氧乙烯基烯丙酯加入,进行搅拌;

3)取12.5%的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添入至上述2)的混合物中,搅拌均匀;

4)取11%炭黑及9%活性炭,搅拌10分钟;

5)放入14%木质纤维素,搅拌至均匀即可。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简单便捷地获取本发明所涉及的净化水质的透水混凝土专用添加剂,但不仅限于此。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净化水质的透水混凝土专用添加剂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20㎜-25㎜碎石、砾石骨料,水泥采用p·o42.5级水泥,水以及净化水质的透水混凝土专用添加剂;

2)先进行水、水泥进行搅拌,搅拌3分钟;

3)加入碎石,搅拌5分钟;

4)加入净化水质的透水混凝土专用添加剂,搅拌3分钟;

5)使结浆体搅拌充分的胶结浆均匀包裹集料表面具有玻璃光泽后出料;

6)铺装于道路上,养护至透水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输入营养液、稀土,播种草籽,覆盖1-2㎝营养土进行保湿。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涉及的透水混凝土能减少对地球环境的负荷,同时又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该透水混凝土在具体使用时,根据上述使用方法中所使用的碎石,因此其具有15%~30%的连通孔隙,具有透气性和透水性。将这种混凝土用于铺筑道路、广场、人行道路、停车场等,能扩大城市的透水、透气面积,增加行人、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减少交通噪声,对调节城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维持地下土壤的水位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该发明的透水混凝土应用在停车场、广场上能植被各种草本植物,增加了绿化面积,取到调节小气候及美化城市环境作用。

本发明专利是一种生态环保型混凝土配方,既有一定的抗压强度,能够承受路面车辆、行人等对路面的剪、压应力;又具有一定的透水透气性,下雨天气水分可迅速渗入地下,不会积水、反光;另外,还能够对渗透地下的污水水质起到净化作用,极大程度符合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要求,极大程度上符合“海绵城市”的概念。因此,本发明的应用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生态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