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类物料为原料的香菇培养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0169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香菇培养基,尤其涉及一种壳类物料为原料的香菇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香菇,又名花菇、香蕈、香信、香菌、冬菇、香菰,为侧耳科植物香蕈的子实体。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国特产之一,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它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香菇富含维生素B群、铁、钾、维生素D原(经日晒后转成维生素D)、味甘,性平。主治食欲减退,少气乏力。

香菇的生长都是依据于培养基上的,通过培养基给其提供营养,目前的培养种类繁多,但是目前的香菇培养基的主要原料都是依据于木屑、棉籽壳之类的成分,但是目前的木屑、棉籽壳的价格高,原料少,尤其是用在这种菌类生长的培养基或是菌棒中会导致其价格高,难以满足菌类生长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一种壳类物料为原料的香菇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该香菇培养基采用壳类物料为主要原料,减少了整个香菇培养基的原料成本,并且该种原料的组合方式也能满足香菇培养基生长所需要的营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壳类物料为原料的香菇培养基,由以下质量份成分组成:花生壳25-30份、瓜子壳25-30份、板栗壳25-30份、玉米芯3-5份、麸皮5-6份、生石灰3-4份、贝壳粉1-2份。

进一步地,一种壳类物料为原料的香菇培养基,其制备步骤如下:

1)混合:先分别将花生壳、瓜子壳、板栗壳分别晒干处理,然后将晒干后的花生壳、瓜子壳、板栗壳捣碎,接着将捣碎后的花生壳、瓜子壳、板栗壳与玉米芯、麸皮、生石灰、贝壳粉混合,边搅拌边加水,直至水的含量为50-52%;

2)发酵:将混合后的混合物料堆成料堆,然后进行发酵处理,发酵时间为3-4天,发酵温度为40-50℃,在发酵的第二天后,对料堆进行翻堆处理;

3)灭菌:将发酵好的混合物料按规格进行装袋处理,然后进行灭菌处理,灭菌的时间为2-3h,灭菌温度为110-120℃。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香菇培养基采用壳类物料为主要原料,减少了整个香菇培养基的原料成本,并且该种原料的组合方式也能满足香菇培养基生长所需要的营养,采用该培养基培养的香菇鲜嫩,味美可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壳类物料为原料的香菇培养基,由以下质量份成分组成:花生壳25-30份、瓜子壳25-30份、板栗壳25-30份、玉米芯3-5份、麸皮5-6份、生石灰3-4份、贝壳粉1-2份,其制备步骤如下:

1)混合:先分别将花生壳、瓜子壳、板栗壳分别晒干处理,然后将晒干后的花生壳、瓜子壳、板栗壳捣碎,接着将捣碎后的花生壳、瓜子壳、板栗壳与玉米芯、麸皮、生石灰、贝壳粉混合,边搅拌边加水,直至水的含量为50-52%;

2)发酵:将混合后的混合物料堆成料堆,然后进行发酵处理,发酵时间为3-4天,发酵温度为40-50℃,在发酵的第二天后,对料堆进行翻堆处理;

3)灭菌:将发酵好的混合物料按规格进行装袋处理,然后进行灭菌处理,灭菌的时间为2-3h,灭菌温度为110-120℃。

实施例2

一种壳类物料为原料的香菇培养基,由以下质量份成分组成:花生壳25-30份、瓜子壳25-30份、板栗壳25-30份、玉米芯3-5份、麸皮5-6份、生石灰3-4份、贝壳粉1-2份。

进一步地,一种壳类物料为原料的香菇培养基,其制备步骤如下:

1)混合:先分别将花生壳、瓜子壳、板栗壳分别晒干处理,然后将晒干后的花生壳、瓜子壳、板栗壳捣碎,接着将捣碎后的花生壳、瓜子壳、板栗壳与玉米芯、麸皮、生石灰、贝壳粉混合,边搅拌边加水,直至水的含量为50-52%;

2)发酵:将混合后的混合物料堆成料堆,然后进行发酵处理,发酵时间为3-4天,发酵温度为40-50℃,在发酵的第二天后,对料堆进行翻堆处理;

3)灭菌:将发酵好的混合物料按规格进行装袋处理,然后进行灭菌处理,灭菌的时间为2-3h,灭菌温度为110-120℃。

实施例3

一种壳类物料为原料的香菇培养基,由以下质量份成分组成:花生壳25-30份、瓜子壳25-30份、板栗壳25-30份、玉米芯3-5份、麸皮5-6份、生石灰3-4份、贝壳粉1-2份。

进一步地,一种壳类物料为原料的香菇培养基,其制备步骤如下:

1)混合:先分别将花生壳、瓜子壳、板栗壳分别晒干处理,然后将晒干后的花生壳、瓜子壳、板栗壳捣碎,接着将捣碎后的花生壳、瓜子壳、板栗壳与玉米芯、麸皮、生石灰、贝壳粉混合,边搅拌边加水,直至水的含量为50-52%;

2)发酵:将混合后的混合物料堆成料堆,然后进行发酵处理,发酵时间为3-4天,发酵温度为40-50℃,在发酵的第二天后,对料堆进行翻堆处理;

3)灭菌:将发酵好的混合物料按规格进行装袋处理,然后进行灭菌处理,灭菌的时间为2-3h,灭菌温度为110-120℃。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