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微粉提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2739阅读:9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化硅微粉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碳化硅微粉提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碳化硅微粉提纯大多采用酸碱处理的方法,要经过多次碱洗沉淀过程和多次酸洗沉淀过程,其间需要大量的酸和碱,导致排出的废水必须经过处理才能够排放,否则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生产成本高,另外,每次沉淀过程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导致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效率高、无污染的碳化硅微粉提纯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碳化硅微粉提纯装置,包括:料浆罐,所述料浆罐设有搅拌装置和料浆罐出料口,所述料浆罐出料口处设有第一阀门;旋流器,所述旋流器设有旋流器进料口、旋流器溢流口和旋流器底流口,所述旋流器进料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料浆罐出料口相连,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料浆泵,所述旋流器溢流口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料浆罐相连,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二阀门;成品罐,所述成品罐设有成品罐进料口,所述成品罐进料口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旋流器底流口相连,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三阀门。

优选的,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伸入所述料浆罐内腔中的一端设有若干搅拌叶片,所述搅拌轴伸出所述料浆罐的一端连接有电机。

优选的,所述料浆泵采用变频泵。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旋流器进料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料浆罐出料口相连,第一管道上设置有料浆泵,旋流器溢流口通过第二管道与料浆罐相连,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二阀门, 旋流器的底流口通过第三管道连通至成品罐,;提纯碳化硅微粉时,将待提纯的碳化硅微粉浆料和分散剂分别加入到料桨罐中充分搅拌,然后打开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当料浆流至旋流器中,在旋流器中根据粒度分级,料浆中的杂质和产生的碳化硅超细微粉通过溢流口流回料浆罐中,合乎要求的碳化硅微粉通过底流口流出,料浆中的杂质和产生的碳化硅超细微粉集中于料浆罐中,合格的碳化硅微粉集中于与底流口相连通的管道中,然后关闭第二阀门,打开第三阀门,合格的碳化硅微粉流至成品罐中,得到高纯度且粒度合乎要求的碳化硅微粉产品。本实用新型的碳化硅微粉提纯装置在提纯过程中,不需要酸或者碱,因而不会产生污水,不必对污水处理,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另外,采用旋流循环和旋流分级的方式,不使用沉淀工序,能够大大减小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碳化硅微粉提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料浆罐;2-料浆泵;3-变频电机;4-旋流器;41-溢流口;42-底流口;5-成品罐;6-搅拌装置;61-搅拌轴;62-搅拌叶片;63-电机;7-第一阀门;8-第二阀门;9-第三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且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碳化硅微粉提纯装置,包括:

料浆罐1,料浆罐1设有搅拌装置6和位于底部的出料口,并在出料口处设有第一阀门7;

旋流器4,旋流器4设有进料口、溢流口41和底流口42,其进料口通过第一管道A1与料浆灌1的出料口相连通,在第一管道A1上设有料浆泵2,溢流口41通过第二管道A2与料浆灌1相连通,第二管道A2上设有第二阀门8;

成品罐5,成品罐5设有进料口,其进料口通过第三管道A3与底流口42相 连通,在第三管道A3上设有第三阀门9。

其中,搅拌装置6包括搅拌轴61,搅拌轴61伸入料浆罐1内腔中的一端固定设有若干搅拌叶片62,搅拌轴61伸出料浆罐1的一端连接有电机63。

料浆泵2由变频电机3驱动。

提纯碳化硅微粉时,将待提纯的碳化硅浆料和分散剂加入料浆罐1中充分搅拌,打开第一阀门7和第二阀门8,并开启变频电机3,驱动料浆泵2运行,搅拌后的料浆流经旋流器4时,在旋流器4中根据粒度分级,料浆中的杂质和产生的碳化硅超细微粉通过溢流口41和第二管道A2流至料浆罐1中,分散提纯后产生的碳化硅微粉通过底流口42流出,经过多次循环后,料浆中的杂质和产生的碳化硅超细微粉集中于料浆罐1中,合格的碳化硅微粉集中在与底流口42和第三管道A3内;关闭第二阀门8,打开第三阀门9,则合格的碳化硅微粉流至成品罐5中,得到所需要的纯净且符合粒度的碳化硅微粉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碳化硅微粉提纯装置在提纯过程中,不需要酸或者碱,因而不会产生污水,不必对污水进行处理,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另外,采用旋流分级的方式,能够将碳化硅微粉自动分离出来,不必经过沉淀工序,能够大大减小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