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麦叶面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02218发布日期:2018-06-05 18:59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肥料的制备领域,具体是一种小麦叶面肥。



背景技术:

小麦吸收营养元素的主要途径有两个,即根和叶。作物主要通过根吸收土壤或营养液中的营养供给小麦生长发育,除根系之外,作物还可以通过茎叶(尤其是叶片)吸收养分,在作物生长期间这种非根系吸收营养的现象就是作物的根外营养,向除作物根系以外的营养吸收体表面施肥的措施一般就是叶面施肥。

我国许多地区土壤中表现出既缺钾、又缺硼等多种养分缺乏现象;加之近年来,氮磷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加、有机肥的相对减少,钾、锰等多种养分缺乏现象日益严重,成为影响作物产量提高的限制因素。因此有针对性使用大量元素和一些中、微量元素能够有效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方法简单,重现性好,原料来源广的一种小麦叶面肥。制得的叶面肥可提供小麦生长所需的N、P、K主要元素,Ca、Mg、S等中量元素和Fe、Mn、Zn等微量元素,特别是能提供充足的硒元素,促进小麦生长;附着在叶面上的时间长,缓释性好,利用率高,对害虫有毒害作用。

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小麦叶面肥,具体步骤为:

1)预混料:将20~35份豆科植物根系、5~10份芦苇秸秆、10~20份小麻籽、10~20份葡萄酒渣、3~7份中药渣和10~20份动物粪便干燥粉碎,混合均匀;

2)初搅拌发酵:在预混料中加入1~2份EM菌剂,混合均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发酵1~5d,发酵后降温至30~35℃;

3)二次搅拌发酵:将初搅拌发酵产物中加入5~10份EM菌剂、0.001~0.003份单宁和0.02~0.05份L-(+)-酒石酸二乙酯,加水和pH调节剂,发酵。发酵温度为40~60℃,初始pH为6.0~7.0,每隔2~3d翻堆一次,控制含水量为30~40%,发酵时间为8~20d。发酵结束后打开发酵池自然降温,即得发酵产物;

4)造粒:在二次搅拌发酵产物中10~20倍体积水,充分搅拌,过滤取滤液,加热浓缩到至1/10~1/6,加入1~5份苦皮藤素、1~5份印楝素、10~20份贝壳粉、5~10份硒酸钠、0.02~0.06份EDTA-Mn和0.06~0.15份EDTA-Mg,混合均匀后烘干造粒得到小麦叶面肥。上述方法以豆科植物根系、芦苇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和动物粪便等畜牧废弃物为原料,实现了废物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又降低了肥料的制备成本;通过二次发酵将原料中小麦难以吸收的大分子物质降解为无机盐,产生的大量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硒酸钠、EDTA-Mn和EDTA-Mg混合为小麦提供其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并且还能与皮藤素和印楝素耦合作用,提高皮藤素和印楝素对青虫、瓢虫等害虫的毒杀作用,减轻害虫对小麦的损害。二次搅拌发酵时单宁和L-(+)-酒石酸二乙酯附着在菌体表面,加快菌体内核糖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活性,加快EM菌剂对原料的发酵。发酵得到的产物中无机盐和有益微生物含量明显高于现有技术,并可促进小麦生长,小麦对其的吸收利用率高。

作为优选,贝壳粉的制备步骤为:将贝壳用清水清洗干净后于0.1~0.3mol/LNaOH溶液中浸泡8~12h,取出,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于2~5%H2SO4溶液中浸泡8~12h,取出,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烘干;于20-30‰盐度溶液中超声波振荡2~4h,烘干,高温焙烧后得到贝壳粉。高温焙烧具体步骤为:100~120℃煅烧5~10min;200~220℃煅烧5~10min;400~500℃煅烧40~60min;300~320℃煅烧20~30min;100~120℃煅烧10~15min。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贝壳粉具有较大的中孔体积、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复杂而发达的孔隙结构,对无机盐的吸附能力强,还具有较优异的抑菌作用,提高叶面肥的吸附能力,延长其在叶面上的停留时间,增强其缓释性。

作为优选,贝壳为厚壳贻贝、虎斑贝、白玉贝、珍珠贝、日光樱蛤、百眼宝螺、雪山宝螺、鹬头骨螺、长拳螺、长香螺、刺球骨螺、长旋螺、锦鲤笔螺、马丁长鼻和黑齿法螺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种类的贝壳按照本发明方案制得的贝壳粉具有优异的吸附性和抑菌性。

作为优选,贝壳粉为纳米级。上述物质粒径在纳米级时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好,并且容易被小麦吸收利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叶面肥针对盆栽小麦的生长特点,提供其生长所需的N、P、K主要元素,Ca、Mg、S等中量元素和Fe、Mn、Zn等微量元素,并可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提高小麦对叶面肥的吸收利用率。通过二次发酵将原料中小麦难以吸收的大分子物质降解为无机盐,产生的大量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硒酸钠、EDTA-Mn和EDTA-Mg混合为小麦提供其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并且还能与皮藤素和印楝素耦合作用,提高皮藤素和印楝素对青虫、瓢虫等害虫的毒杀作用,减轻害虫对小麦的损害。二次搅拌发酵时单宁和L-(+)-酒石酸二乙酯附着在菌体表面,加快菌体内核糖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活性,加快EM菌剂对原料的发酵。发酵得到的产物中无机盐和有益微生物含量明显高于现有技术,并可促进小麦生长,小麦对其的吸收利用率高。叶面肥具有较大的中孔体积、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复杂而发达的孔隙结构,对无机盐的吸附能力强,还具有较优异的抑菌作用,其在叶面上的停留时间长,缓释性好。

具体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小麦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1)预混料:将30份豆科植物根系、8份芦苇秸秆、16份小麻籽、15份葡萄酒渣、5份中药渣和16份动物粪便干燥粉碎,混合均匀;

2)初搅拌发酵:在预混料中加入1份EM菌剂,混合均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发酵4d,发酵后降温至30℃;

3)二次搅拌发酵:将初搅拌发酵产物中加入8份EM菌剂、0.002份单宁和0.04份L-(+)-酒石酸二乙酯,加水和pH调节剂,发酵。发酵温度为50℃,初始pH为6.5,每隔2.8d翻堆一次,控制含水量为35%,发酵时间为15d。发酵结束后打开发酵池自然降温,即得发酵产物;

4)贝壳粉的制备:将厚壳贻贝、刺球骨螺、锦鲤笔螺和黑齿法螺用清水清洗干净后于0.2mol/LNaOH溶液中浸泡10h,取出,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于3%H2SO4溶液中浸泡10h,取出,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烘干;于25‰盐度溶液中超声波振荡3h,烘干,高温焙烧并研磨得到贝壳粉。高温焙烧为:100℃煅烧10min;200℃煅烧10min;400℃煅烧50min;300℃煅烧25min;100℃煅烧15min;

5)造粒:在二次搅拌发酵产物中15倍体积水,充分搅拌,过滤取滤液,加热浓缩到至1/8,加入3份苦皮藤素、3份印楝素、15份贝壳粉、8份硒酸钠、0.05份EDTA-Mn和0.1份EDTA-Mg,混合均匀后烘干造粒得到小麦叶面肥。

实施例2:

一种小麦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1)预混料:将35份豆科植物根系、10份芦苇秸秆、20份小麻籽、20份葡萄酒渣、7份中药渣和20份动物粪便干燥粉碎,混合均匀;

2)初搅拌发酵:在预混料中加入2份EM菌剂,混合均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发酵5d,发酵后降温至30℃;

3)二次搅拌发酵:将初搅拌发酵产物中加入10份EM菌剂、0.003份单宁和0.05份L-(+)-酒石酸二乙酯,加水和pH调节剂,发酵。发酵温度为50℃,初始pH为6.5,每隔2d翻堆一次,控制含水量为35%,发酵时间为20d。发酵结束后打开发酵池自然降温,即得发酵产物;

4)贝壳粉的制备:将长香螺、刺球骨螺、长旋螺和锦鲤笔螺用清水清洗干净后于0.2mol/LNaOH溶液中浸泡10h,取出,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于3%H2SO4溶液中浸泡10h,取出,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烘干;于25‰盐度溶液中超声波振荡3h,烘干,高温焙烧并研磨得到贝壳粉。高温焙烧为:100℃煅烧10min;200℃煅烧10min;400℃煅烧50min;300℃煅烧25min;100℃煅烧15min;

5)造粒:在二次搅拌发酵产物中20倍体积水,充分搅拌,过滤取滤液,加热浓缩到至1/10,加入5份苦皮藤素、5份印楝素、20份贝壳粉、10份硒酸钠、0.06份EDTA-Mn和0.15份EDTA-Mg,混合均匀后烘干造粒得到小麦叶面肥。

实施例3:

一种小麦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1)预混料:将30份豆科植物根系、5份芦苇秸秆、10份小麻籽、10份葡萄酒渣、3份中药渣和10份动物粪便干燥粉碎,混合均匀;

2)初搅拌发酵:在预混料中加入1份EM菌剂,混合均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发酵3d,发酵后降温至30℃;

3)二次搅拌发酵:将初搅拌发酵产物中加入5份EM菌剂、0.001份单宁和0.02份L-(+)-酒石酸二乙酯,加水和pH调节剂,发酵。发酵温度为50℃,初始pH为6.5,每隔2d翻堆一次,控制含水量为35%,发酵时间为10d。发酵结束后打开发酵池自然降温,即得发酵产物;

4)贝壳粉的制备:将白玉贝、珍珠贝、日光樱蛤和百眼宝螺用清水清洗干净后于0.2mol/LNaOH溶液中浸泡10h,取出,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于3%H2SO4溶液中浸泡10h,取出,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烘干;于25‰盐度溶液中超声波振荡3h,烘干,高温焙烧并研磨得到贝壳粉。高温焙烧为:100℃煅烧10min;200℃煅烧10min;400℃煅烧50min;300℃煅烧25min;100℃煅烧15min;

5)造粒:在二次搅拌发酵产物中10倍体积水,充分搅拌,过滤取滤液,加热浓缩到至1/6,加入1份苦皮藤素、1份印楝素、10份贝壳粉、5份硒酸钠、0.02份EDTA-Mn和0.06份EDTA-Mg,混合均匀后烘干造粒得到小麦叶面肥。

本发明的操作步骤中的常规操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补充或类似方式替代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