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电烧活性炭生产窑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26982发布日期:2018-11-14 01:14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活性炭窑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金属电烧活性炭生产窑炉。

背景技术

活性炭,是黑色粉末状或块状、颗粒状、蜂窝状的无定形碳,也有排列规整的晶体碳。活性炭中除碳元素外,还包含两类掺和物:一类是化学结合的元素,主要是氧和氢,这些元素是由于未完全炭化而残留在炭中,或者在活化过程中,外来的非碳元素与活性炭表面化学结合;另一类掺和物是灰分,它是活性炭的无机部分,灰分在活性碳中易造成二次污染。活性炭由于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在当前的活性炭的制备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有气体活化法、化学活化法与化学物理活化法,其中气体活化法的原理是利用活化气体水蒸气、烟道气、空气或其混合气体和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侵蚀碳化物的表面,同时除去焦油类物质及未碳化物,使碳化料的微细孔膛结构发达的工序。通过碳的气化反应“烧失”达到在碳粒中造孔的目的。其中所需的热量通过燃烧燃料而产生,对环境造成污染较大,并且生产成本较高。

因此,研发一种构造简单,使用方便,生产效率高,节省能源的非金属电烧活性炭生产窑炉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构造简单,使用方便,生产效率高,节省能源的非金属电烧活性炭生产窑炉。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非金属电烧活性炭生产窑炉,包括底座,所述的底座的顶部设置有外窑体,外窑体的内部设置内窑体,内窑体与外窑体之间为上下端密封的空腔结构,外窑体的外部设置有风机与该空腔结构相连通;内窑体的内部设置有分隔壁,分隔壁将内窑体的内部分隔出两条料道,内窑体的下方设置有出料斗,外窑体的顶部设置有进料斗与烟囱;内窑体上设置有进气孔,分隔板上设置有透气孔,分隔板的两面均设置有硅碳棒。

所述的内窑体包括第一内窑体与第二内窑体,第一内窑体与第二内窑体上下对接连通;第一内窑体与第二内窑体均包括围合成筒状一体结构的第一窑壁、第二窑壁与两个侧壁,分隔壁垂直设置于两个侧壁之间,进气孔在第一窑壁与第二窑壁上呈矩阵均匀分布,透气孔在分隔壁上呈矩阵均匀分布。

所述的进气孔为异径孔道,进气孔的直径最大处为16mm,进气孔的直径最小处为3mm;透气孔为圆形孔道,透气孔的直径为3mm。

所述的第一内窑体的分隔壁的两侧中部均水平设置有一根硅碳棒;第二内窑体的分隔壁的两侧中部均水平设置有两根硅碳棒。

所述的硅碳棒的中部为热端,硅碳棒的两端为冷端,冷端与热端相垂直,冷端插装在分隔壁上。

所述的碳硅棒的直径为25mm,碳硅棒的电阻为3ω,冷端的长度为300mm,热端的长度为1000mm。

所述的进料斗的底部出口上设置有进料挡板,进料挡板的一侧与进料斗的底部出口一侧相弹性铰接。

所述的出料斗的底部出口上设置有出料挡板,出料挡板的一侧与出料斗的底部出口一侧相铰接,出料挡板的另一侧与出料斗的底部出口另一侧通过搭扣相连接。

所述的外窑体为长方体空腔结构,外窑体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以下积极效果:本发明构造简单,便于制造,使用方便,第一内窑体与第二内窑体采用不同数量的硅碳棒进行加热,既方便又安全可靠,第一内窑体内部的原料一部分加热活化的同时,第二内窑体可利用余温及其内部硅碳管进行预热,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节省能源的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内窑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发明的内窑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发明内窑体内分隔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硅碳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以下实施例用来更加清楚的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5所示的非金属电烧活性炭生产窑炉,包括底座1,所述的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外窑体2,外窑体2的内部设置内窑体3,内窑体3与外窑体2之间为上下端密封的空腔结构,外窑体2的外部设置有风机4与该空腔结构相连通;内窑体3的内部设置有分隔壁8,分隔壁8将内窑体3的内部分隔出两条料道7,内窑体3的下方设置有出料斗6,外窑体2的顶部设置有进料斗5与烟囱9;内窑体3上设置有进气孔10,分隔板8上设置有透气孔11,分隔板8的两面均设置有硅碳棒12。

所述的进料斗5的底部出口上设置有进料挡板13,进料挡板13的一侧与进料斗5的底部出口一侧相弹性铰接。所述的出料斗6的底部出口上设置有出料挡板14,出料挡板14的一侧与出料斗6的底部出口一侧相铰接,出料挡板14的另一侧与出料斗6的底部出口另一侧通过搭扣相连接。

如图3至5所示,所述的内窑体3包括第一内窑体301与第二内窑体302,第一内窑体301与第二内窑体302上下对接连通;第一内窑体301与第二内窑体302均包括围合成筒状一体结构的第一窑壁303、第二窑壁304与两个侧壁305,分隔壁8垂直设置于两个侧壁之间305,进气孔10在第一窑壁303与第二窑壁304上呈矩阵均匀分布,透气孔11在分隔壁8上呈矩阵均匀分布。所述的外窑体2为长方体空腔结构,外窑体2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的进气孔10为异径孔道,进气孔10的直径最大处为16mm,进气孔10的直径最小处为3mm;透气孔11为圆形孔道,透气孔11的直径为3mm。

如图5所示,所述的第一内窑体301的分隔壁8的两侧中部均水平设置有一根硅碳棒12;第二内窑体302的分隔壁8的两侧中部均水平设置有两根硅碳棒12。

如图6所示,所述的硅碳棒12的中部为热端1201,硅碳棒12的两端为冷端1202,冷端1202与热端1201相垂直,冷端1201插装在分隔壁8上。所述的碳硅棒12的直径为25mm,碳硅棒12的电阻为3ω,冷端1202的长度为300mm,热端1201的长度为1000mm。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为钢板焊接而成的四脚结构,底座1的顶部水平焊接固定有钢板用于支撑外窑体2、内窑体3与分隔壁8,底座1的顶部下方焊接出料斗6,出料斗6的上部与内窑体3相连通,内窑体3的第一窑壁303、第二窑壁304与侧壁305均为耐火砖砌成,第一窑壁303、第二窑壁304的耐火砖上呈矩阵均匀开设有异径孔,即进气孔10,使风机4抽入外窑体2内的空气通过进气孔10可以进入内窑体3;进料挡板13与进料斗5的底部开口相弹性铰接,当进料斗5内部有原料时,在原料重力作用下,下压进料挡板13,使原料进入内窑体3中,停止加原料后,进料挡板13上原料的重力小于进料挡板13与进料斗5下部开口之间的弹力时,进料挡板13还原封闭进料斗5的下部开口。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本实施例可搭配自动上料机进行生产,首先开动自动上料机把原料送入进料斗5,原料通过进料斗5进入内窑体3的料道7内部,然后给硅碳棒12供电,使其升温,将第二内窑体302加热达到活化温度,同时启动风机4向内窑体3内吹入空气,同时第二内窑体302的余温进入第一内窑体301,并且第一内窑体301中的硅碳棒12升温对第一内窑体301中的原料进行预热,保持一段时间后,第二内窑体302内的原料活化成活性炭,打开出料挡板14一侧的搭扣将第二内窑体301中的活性炭排出后,关闭出料挡板14扣合出料挡板14一侧的搭扣,此时原第一内窑体301中的预热过的活性炭原料进入第二内窑体302中,再次启动自动上料机将第一内窑体301中填满后,再次启动硅碳棒12与风机4开始下一个生产周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