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菌肥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82791发布日期:2019-03-09 00:28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用肥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菌肥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施用化肥上,每年用量在5000万吨以上,是世界上化肥施用量最大的国家。可是,我国农用肥料利用率却不高。我国氮肥的利用率仅为20%~35%,磷肥的利用率仅为10%~25%,钾肥的利用率仅为30%~60%。化肥的利用率低,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化肥在土壤中积累的同时,打破了土壤环境的平衡,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意义重大。

近年来,发展的微生物肥料,开拓了一类绿色、新型肥料,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防治病虫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传统化肥相比,微生物肥料不仅能提高化肥利用率,生产出绿色食品,而且能有效改良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根际有益微生物,应用前景非常广。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它的生产与我国的粮食安全息息相关。然而,随着劳动力的缺失,无人种地或种地人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造成了粮食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下滑的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地效率,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目前,对提高粮食种植效率研究较多的是再生稻。再生稻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留下的稻桩,发新芽长新苗二次收获产量。再生稻少了水稻种子萌动发芽和移栽环节,减少了农业用种量,简化了种地流程,缩短了时间,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耗费,降低了生产成本。然而,再生稻的产量并不高,以现有技术水平,只达到第一茬产量的50%。因此,新形势下环保有效的提高再生稻产量,具有重大的生产意义。

关于再生稻增产的专利也有,如专利200910235790.0《再生稻专用增产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采用生长调节剂和有机肥制成的叶面调节剂,具有促进再生稻增产的功能;再如专利201710849029.0《一种提高中低留桩再生稻腋芽萌发数和产量的专用配方肥》,同样是利用生长调节剂和有机肥制备的肥料,具有促进再生稻腋芽生长和提高产量的作用。虽然这些调节剂或肥料在提高再生稻产量上有一定效果,却没有提升到绿色和环保层面,生产出促使再生稻增产同时能提高化肥利用率,对改良土壤环境有效、对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有效的肥料或调节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菌肥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能提高化肥利用率,绿色环保,能促进再生稻生芽,提高再生稻产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复合菌肥,所述复合菌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250-300份复合菌剂、150-250份乳状剂和750-950份复合肥。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菌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2-5份光合菌、2-5份克雷伯氏菌、3-7份芽孢杆菌、3-6份根瘤菌、2-5份胶质芽孢杆菌和238-272份花生麸。

进一步地,所述乳状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30-50份甘油、100-150份淀粉与20-50份水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720-900份无机肥与30-50份植物生长调节剂;

所述无机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200-260份脲铵、180-253份硝酸铵、165-180份钙镁磷肥、170-195份氯化钾和5-12份乙二胺四乙酸钠;

所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10-18份6-苄氨基腺嘌呤、13-20份赤霉素,以及3-6份萘乙酸或4-6份吲哚丁酸。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复合菌肥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如下:

(1)将花生麸捣碎、堆沤、磨细、过筛,加入光合菌、克雷伯氏菌、芽孢杆菌、根瘤菌和胶质芽孢杆菌,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复合菌;

(2)无机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中加入水,搅拌、溶解,得到复合肥溶液;

(3)甘油、水与淀粉混合搅拌成乳状剂,乳状剂均匀涂抹到步骤(1)复合菌上,待晾干,均匀喷洒步骤(2)的复合肥溶液,最后经造粒、烘干、冷却,得到颗粒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复合菌肥的用途,所述复合菌肥应用于再生稻的生芽增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复合菌肥的施肥方法,所述施肥方法为:头季稻机收后留桩25cm,机收7天后,将复合菌肥施撒于再生稻稻桩旁,复合菌肥亩施20公斤。

本发明方法的有益效果是:

1、再生稻产量低,常常表现为苗矮,长势弱,穗小,穗粒饱满度不够。提高再生稻营养生长期的分蘖苗数,促进其长势,为再生稻的生殖生长提供健壮的根、茎、叶,对产量的提高具有有利作用。本发明复合菌肥中的复合肥为植物提供了适量的生长激素,其中,细胞分裂素6-苄氨基腺嘌呤、赤霉素具有促进组织分化和细胞生长的作用,具有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发芽和茎伸长的功能。植物生长素萘乙酸、吲哚丁酸具有促进生芽生根的作用。在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两者协同下,有效提高了水稻分蘖苗、水稻根和茎伸长。复合肥中的无机肥,钙镁磷肥内含大量硅、钙、镁和低浓度磷,与脲铵、硝酸铵和氯化钾联合使用,能为水稻提供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促进植物生长。

2、生长调节剂与有机肥混合,会产生化学反应;生长调节剂与根际微生物一起存放,具有抑制其生长的作用。本发明复合菌剂与复合肥的中间乳状剂,是利用甘油和淀粉配置而成,成分中的甘油,具有吸收水分、防潮作用;成分中的淀粉作为增稠剂,在土壤中极易降解,是一种绿色环保原料,甘油和淀粉混合,共同协作,制备出的乳状剂,很好的将复合菌剂与复合肥分隔开,避免这两者混合发生不良化学反应,此外,在乳状剂包裹下,减缓了无机肥和复合菌的释放速度,有利于水稻对养分的持续性吸收。

3、本发明复合菌肥中的复合菌剂有利于根际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提高植物对化肥的利用率,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植物产量,诱导植物抗性的作用。该组分的微生物为厌氧型或兼性厌氧型,能在水稻田中繁殖生长,其中,水稻光合菌具有同化co2或其他有机物的功能,同时不产氧气;克雷伯氏菌与芽孢杆菌一样,具有固氮功能,能合成一些植物生长激素,促进植物生长;根瘤菌同样有固氮作用;胶质芽孢杆菌具有溶磷、释钾和固氮功能,同时能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有机酸、氨基酸、多糖、激素等有利于植物吸收和利用的物质;花生麸是花生仁榨油后的附产物通过加工而成的优质有机肥料,富含磷、钾这三种大量元素和铁、钙、锌、锰等微量元素,经堆沤密闭发酵后,花生麸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物质和木质素等分解成利于植物吸收的腐殖质,再与复合菌剂混合,有利于花生麸内有机物的进一步分解,使其施入土壤后分解速度快,肥效迅速,与氮肥施用,能迅速补充这三种大量元素。

4、用此复合菌肥在水稻第二茬稻桩施用生稻,氮肥利用率比常规肥施用提高了28.4%以上,磷肥利用率提高了19.4%以上,钾肥利用率提高了24.7%以上;分蘖苗比常规水肥管理增长42.0%以上,株高增长13.1%以上,增产58.4%以上,亩产达到头季稻产量的69.3%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发明方法、步骤或条件所作的修改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1、原料配比:

复合菌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250份复合菌剂、150份乳状剂和750份复合肥;

a、复合菌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2份光合菌、2份克雷伯氏菌、3份芽孢杆菌、3份根瘤菌、2份胶质芽孢杆菌和238份花生麸;

b、乳状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30份甘油、100份淀粉与20份水组成;

c、复合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720份无机肥与30份植物生长调节剂;

(1)无机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200份脲铵、180份硝酸铵、165份钙镁磷肥、170份氯化钾和5份乙二胺四乙酸钠;

(2)植物生长调节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10份6-苄氨基腺嘌呤、13份赤霉素和3份萘乙酸。

2、制备步骤:

(1)按照重量组份称好各原料,将花生麸捣碎、堆沤、磨细、过筛,加入光合菌、克雷伯氏菌、芽孢杆菌、根瘤菌和胶质芽孢杆菌,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复合菌;

(2)按照重量组份称好各原料,无机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中加入水,搅拌、溶解,得到复合肥溶液;

(3)按照重量组份称好各原料,甘油、水与淀粉混合搅拌成乳状剂,乳状剂均匀涂抹到步骤(1)复合菌上,待晾干,均匀喷洒步骤(2)的复合肥溶液,最后经造粒、烘干、冷却,得到颗粒肥。

3、用途:

将上述制备所得复合菌肥应用于再生稻的生芽增产。

4、施肥方法:

水稻头季稻机收后留桩25cm,机收7天后,将上述制备所得复合菌肥施撒于再生稻稻桩旁,复合菌肥亩施20公斤。

实施例2:

1、原料配比:

复合菌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250份复合菌剂、150份乳状剂和750份复合肥;

a、复合菌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2份光合菌、2份克雷伯氏菌、3份芽孢杆菌、3份根瘤菌、2份胶质芽孢杆菌和238份花生麸;

b、乳状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30份甘油、100份淀粉与20份水组成;

c、复合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720份无机肥与30份植物生长调节剂;

(1)无机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200份脲铵、180份硝酸铵、165份钙镁磷肥、170份氯化钾和5份乙二胺四乙酸钠;

(2)植物生长调节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10份6-苄氨基腺嘌呤、13份赤霉素和4份吲哚丁酸。

2、制备步骤:

将上述组分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进行制备。

3、用途:

将上述制备所得复合菌肥按照实施例1的用途来应用。

4、施肥方法:

将上述制备所得复合菌肥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进行施肥。

实施例3:

1、原料配比:

复合菌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275份复合菌剂、200份乳状剂和850份复合肥;

a、复合菌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3.5份光合菌、3.5份克雷伯氏菌、5份芽孢杆菌、4.5份根瘤菌、3.5份胶质芽孢杆菌和255份花生麸;

b、所述乳状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40份甘油、125份淀粉与35份水组成;

c、所述复合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810份无机肥与40份植物生长调节剂;

(1)无机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230份脲铵、216.5份硝酸铵、172.5份钙镁磷肥、182.5份氯化钾和8.5份乙二胺四乙酸钠;

(2)植物生长调节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14份6-苄氨基腺嘌呤、16.5份赤霉素和4.5份萘乙酸。

2、制备步骤:

将上述组分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进行制备。

3、用途:

将上述制备所得复合菌肥按照实施例1的用途来应用。

4、施肥方法:

将上述制备所得复合菌肥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进行施肥。

实施例4:

1、原料配比:

复合菌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275份复合菌剂、200份乳状剂和850份复合肥;

a、复合菌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3.5份光合菌、3.5份克雷伯氏菌、5份芽孢杆菌、4.5份根瘤菌、3.5份胶质芽孢杆菌和255份花生麸;

b、所述乳状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40份甘油、125份淀粉与35份水组成;

c、所述复合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810份无机肥与40份植物生长调节剂;

(1)无机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230份脲铵、216.5份硝酸铵、172.5份钙镁磷肥、182.5份氯化钾和8.5份乙二胺四乙酸钠;

(2)植物生长调节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14份6-苄氨基腺嘌呤、16.5份赤霉素和5份吲哚丁酸。

2、制备步骤:

将上述组分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进行制备。

3、用途:

将上述制备所得复合菌肥按照实施例1的用途来应用。

4、施肥方法:

将上述制备所得复合菌肥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进行施肥。

实施例5:

1、原料配比:

复合菌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300份复合菌剂、250份乳状剂和950份复合肥;

a、复合菌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5份光合菌、5份克雷伯氏菌、7份芽孢杆菌、6份根瘤菌、5份胶质芽孢杆菌和272份花生麸;

b、所述乳状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50份甘油、150份淀粉与50份水组成;

c、所述复合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900份无机肥与50份植物生长调节剂;

(1)无机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260份脲铵、253份硝酸铵、180份钙镁磷肥、195份氯化钾和12份乙二胺四乙酸钠;

(2)植物生长调节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18份6-苄氨基腺嘌呤、20份赤霉素和6份萘乙酸。

2、制备步骤:

将上述组分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进行制备。

3、用途:

将上述制备所得复合菌肥按照实施例1的用途来应用。

4、施肥方法:

将上述制备所得复合菌肥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进行施肥。

实施例6:

1、原料配比:

复合菌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300份复合菌剂、250份乳状剂和950份复合肥;

a、复合菌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5份光合菌、5份克雷伯氏菌、7份芽孢杆菌、6份根瘤菌、5份胶质芽孢杆菌和272份花生麸;

b、所述乳状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50份甘油、150份淀粉与50份水组成;

c、所述复合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900份无机肥与50份植物生长调节剂;

(1)无机肥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260份脲铵、253份硝酸铵、180份钙镁磷肥、195份氯化钾和12份乙二胺四乙酸钠;

(2)植物生长调节剂由如下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18份6-苄氨基腺嘌呤、20份赤霉素和6份吲哚丁酸。

2、制备步骤:

将上述组分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进行制备。

3、用途:

将上述制备所得复合菌肥按照实施例1的用途来应用。

4、施肥方法:

将上述制备所得复合菌肥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进行施肥。

对照组1:

实施例1复合菌剂组分中的光合菌、克雷伯氏菌、芽孢杆菌、根瘤菌、胶质芽孢杆和花生麸用空白代替。

对照组2:

实施例1复合菌剂组分中的花生麸用空白代替。

对照组3:

实施例1复合菌剂组分中的光合菌、克雷伯氏菌、芽孢杆菌、根瘤菌和胶质芽孢杆菌用空白代替。

对照组4:

实施例1乳状剂组分中的甘油、淀粉和水用空白代替。

对照组5:

实施例1乳状剂组分中的淀粉用空白代替。

对照组6:

实施例1乳状剂组分中的甘油用空白代替。

对照组7:

实施例1复合肥组分中的无机肥和生长调节剂用空白代替。

对照组8:

实施例1复合肥组分中的无机肥用空白代替。

对照组9:

实施例1复合肥组分中的生长调节剂用空白代替。

对照组10:

水稻头季稻机收后留桩25cm,不施用肥料。

对照组11:

水稻头季稻机收后留桩30cm,机收后5天,在再生稻稻桩旁亩施撒20公斤脲素和10公斤氯化钾。

对照组12:

水稻头季稻移栽7天后,亩施20公斤脲素和10公斤氯化钾。

对各实施例与对照组的收获期施肥区地上部养分吸收量、收获期不施肥区地上部养分吸收量和肥料施用量进行测试,每个处理3次重复,观察再生稻生长情况和产量收获情况。

测试试验:

计算各实施例与对照组土壤的肥料当季回收率,并做统计,具体见表1。

肥料当季回收率=[(收获期施肥区地上部养分吸收量-收获期不施肥区地上部养分吸收量)/肥料施用量]×100

表1

由表1可知,本发明的组分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有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施用本发明的复合菌肥,氮肥利用率比施用常规肥提高了28.4%以上,磷肥利用率提高了19.4%以上,钾肥利用率提高了24.7%以上。

测试试验:

对各实施例与对照组的最高苗数、株高、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做测量统计,每个对照组处理1亩田,3次重复。其中,株高和有效穗在抽穗期,选10穗测量;千粒重收获晒干,室内烤种3穗。

试验测量再生稻最高苗数、株高、有效穗、千粒重和产量,并做统计,具体见表2。

表2

由表2可知,本发明的组分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促进再生稻增产。使用本发明的复合菌肥,最高苗数比常规肥施用的苗数增长42.0%以上,是头季稻最高苗数的81.0%以上;株高比常规肥施用的株高增长13.1%以上,是头季稻株高的94.8%以上;有效穗数比常规肥施用的有效穗数增长33.3%以上,是头季稻有效穗数的75%以上;千粒重比常规肥施用的千粒重增长27.6%以上,是头季稻千粒重的89.2%以上;亩产比常规肥施用的亩产增长58.4%以上,是头季稻单产的69.3%以上。

综上所述,使用本发明复合菌肥的各组分相互协同,共同作用,有效提高了再生稻对肥料的利用率,有利于再生稻生芽、促进茎伸长和增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