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卧式炭化转炉的燃气管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58574发布日期:2019-01-29 17:34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自动卧式炭化转炉的燃气管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为燃气管路结构,特别涉及自动卧式炭化转炉的燃气管路结构,属于炭化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竹炭是以至少五年生高山毛竹为原料,经近千度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炭。竹炭具有多孔结构,其分子细密多孔,质量坚硬。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净化空气、消除异味、吸湿防霉、抑菌驱虫。与人体接触能去湿吸汗,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缓解疲劳。经科学提炼加工后,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竹炭由于原材料独特,且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其具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功效,在农业、材料工业、建筑装潢、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净化空气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竹炭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干馏热解法和土窑烧制法。

其中土窑烧制法是采用燃料直接加热方式,即窑口由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上升到窑顶后,向窑内扩散,其中大部分热气流流动在上层,有小部分热量向四周辐射,由上往下缓慢干燥并达到预炭化;燃烧窑内部分竹材使窑内温度继续升高,除去挥发性物质,此时窑内烟气循环流动,各点热量和温度基本均匀,完成炭化和精炼阶段,得到结构致密的竹炭。

土窑烧制法根据温度以及馏出物的不同分为预干燥、干燥、预炭化和炭化四个阶段。预干燥阶段为60~100℃,干燥阶段为100~150℃,预炭化阶段为150~270℃,炭化阶段为 270~450℃,煅烧阶段为450℃至1000℃左右。竹材在炭化釜内经过炉窑内燃料的加热,从第一阶段知道第四阶段出料。燃料由于煅烧阶段需要加热到接近1000℃的温度,燃料的消耗很大,占据了竹炭生产的主要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燃料消耗大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自动卧式炭化转炉的燃气管路结构,可以达到节省燃料、预热再利用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自动卧式炭化转炉的燃气管路结构,包括燃气管道和燃烧器,与自动卧式炭化转炉配合使用;

所述燃气管道包括液化气管道、煤气管道和二次风管道;所述液化气管道包括液化气源、液化气主管、三通A、2根液化气分管、若干液化气支管和若干阀门A;所述液化气源与液化气主管连接,液化气主管通过三通A与2根液化气分管连接,2根液化气分管分设在转炉两侧,互为并联关系;若干液化气支管分设在转炉两侧,液化气支管一端与液化气分管连接,液化气支管另一端与燃烧器连接;若干阀门A分设在若干液化气支管上;

所述煤气管道包括加压风机、煤气主管、三通B、2根煤气分管、若干煤气支管和若干阀门B;所述加压风机与煤气主管连接,煤气主管通过三通B与2根煤气分管连接,2根煤气分管分设在转炉两侧,互为并联关系;若干煤气支管分设在转炉两侧,煤气支管一端与煤气分管连接,煤气支管另一端与燃烧器连接;若干阀门B分设在若干煤气支管上;

所述二次风管道包括高压风机、二次风主管、三通C、2根二次风分管、若干二次风支管和若干阀门C;所述高压风机与二次风主管连接,二次风主管通过三通C与2根二次风分管连接,2根二次风分管分设在转炉两侧,互为并联关系;若干二次风支管分设在转炉两侧,二次风支管一端与二次风分管连接,二次风支管另一端与燃烧器连接;若干阀门C分设在若干二次风支管上。

所述液化气管道包括22个液化气支管和22个阀门A,22个液化气支管分设在转炉两侧, 22个阀门A分设在22个液化气支管上。

所述煤气管道包括22个煤气支管和22个阀门B,22个煤气支管分设在转炉两侧,22 个阀门B分设在22个液化气支管上。

所述二次风管道包括22个二次风支管和22个阀门C,22个二次风支管分设在转炉两侧, 22个阀门C分设在22个二次风支管上。

所述燃烧器包括燃气管和燃烧管,所述燃气管为通孔管,燃气管一端为燃气入口,另一端为燃气出口;燃气管直径小于燃烧管直径,燃烧管靠燃气入口一端底部设置有底孔,燃气管套接在燃烧管中、与燃烧管的底孔密封连接;燃烧管靠燃气出口一端为烧嘴,所述烧嘴为通孔;燃烧管一侧设置有二次风道口。

所述燃气入口后端设置有三通D;所述三通D一端通过球阀B与煤气支管相通,三通D 另一端通过异径三通与球阀A连接,球阀A与液化气支管连接;二次风道口通过球阀C与二次风支管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多个燃烧器通过燃气管道连接在一起,充分利用烟气的余热对另外的烘干转炉进行预热,两组烧制组交替工作,省去了预热工序加热所需要的燃料,节能降耗效果好;优选方案通过设定特别的工艺,使竹材蒸馏过程中最大限度的生成可燃性气体,用于后续的加热,同时避免了溜出物的后处理,只需要在装置开工时使用少量的燃料加热到蒸馏工序产出可燃性气体后,即可通过自身所产生的燃气维持整个烧制流程的进行,不再需要使用外界的燃料,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是:液化气管道、煤气管道和二次风管道连接图;

图2是:燃烧器结构图;

图3是:液化气管道、煤气管道和二次风管道与燃烧器连接图。

附图标记说明:燃烧器1、燃气管101、燃烧管102、燃气入口103、燃气出口104、烧嘴105、二次风道口106、液化气管道2、液化气源201、液化气主管202、三通A 203、液化气分管204、液化气支管205、阀门A 206、煤气管道3、加压风机301、煤气主管302、三通 B 303、煤气分管304、煤气支管305、阀门B 306、二次风管道4、高压风机401、二次风主管402、三通C 403、二次风分管404、二次风支管405、阀门C 406、三通D 5、球阀B 6、球阀A 7、球阀C 8、异径三通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至图3所示,自动卧式炭化转炉1501的燃气管路结构,包括燃气管道和燃烧器1,与自动卧式炭化转炉(简称转炉,图中未显示)配合使用;

如图1所示,所述燃气管道包括液化气管道2、煤气管道3和二次风管道4;所述液化气管道2包括液化气源201、液化气主管202、三通A 203、2根液化气分管204、22根液化气支管205和22个阀门A 206;所述液化气源201与液化气主管202连接,液化气主管202通过三通A 203与2根液化气分管204连接,2根液化气分管204分设在转炉两侧,互为并联关系;22根液化气支管205分设在转炉两侧,液化气支管205一端与液化气分管204连接,液化气支管205另一端与燃烧器1连接;22个阀门A 206分设在22根液化气支管205上;

所述煤气管道3包括加压风机301、煤气主管302、三通B 303、2根煤气分管304、22 根煤气支管305和22个阀门B 306;所述加压风机301与煤气主管302连接,煤气主管302 通过三通B 303与2根煤气分管304连接,2根煤气分管304分设在转炉两侧,互为并联关系;22根煤气支管305分设在转炉两侧,煤气支管305一端与煤气分管304连接,煤气支管 305另一端与燃烧器1连接;22个阀门B 306分设在22根煤气支管305上;

所述二次风管道4包括高压风机401、二次风主管402、三通C 403、2根二次风分管404、 22根二次风支管405和22个阀门C 406;所述高压风机401与二次风主管402连接,二次风主管402通过三通C 403与2根二次风分管404连接,2根二次风分管404分设在转炉两侧,互为并联关系;22根二次风支管405分设在转炉两侧,二次风支管405一端与二次风分管404 连接,二次风支管405另一端与燃烧器1连接;22个阀门C 406分设在22根二次风支管405 上。

所述三通A 203的型号为三通DN15,所述三通B 303和三通C 403的型号为三通DN40,所述阀门A 206的型号为阀门DN15,所述阀门B 306和阀门C 406的型号为阀门DN40。所述燃气管道为紫铜管道。

如图2所示,所述燃烧器1包括燃气管101和燃烧管102,所述燃气管101为通孔管,燃气管101一端为燃气入口103,另一端为燃气出口104;燃气管101直径小于燃烧管102直径,燃烧管102靠燃气入口103一端底部设置有底孔,燃气管101套接在燃烧管102中、与燃烧管102的底孔密封连接;燃烧管102靠燃气出口104一端为烧嘴105,所述烧嘴105为通孔;燃烧管102一侧设置有二次风道口106。

如图2、3所示,所述燃气入口103后端设置有三通D 5,型号为三通DN40;所述三通 D 5一端通过球阀B 6与煤气支管305相通,三通D 5另一端通过异径三通9与球阀A 7连接,球阀A 7与液化气支管205连接;二次风道口106通过球阀C 8与二次风支管405连接。

22个阀门A 206打开,22个阀门B 306关闭时,液化气管道2与22个燃烧器1相通,通过烧嘴105、以液化气燃烧进行加热;22个阀门B 306打开,22个阀门A 206关闭时,煤气管道3与22个燃烧器1相通,通过烧嘴105、以煤气燃烧进行加热;22个阀门C 406打开,二次风管与22个燃烧器1的二次风道口106相通,燃烧器1燃烧时,二次风起助燃作用。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优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