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保水肥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586384发布日期:2020-10-20 17:52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肥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保水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而水分条件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水资源不足,我们农业用水占总用水的75%以上,其中90%以上是灌溉用水。由于不科学的沟灌、漫灌等传统方式,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不足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近年来我国南北方多次发生大面积干旱的情况,因此,研制并应用推广具有保水功能的产品在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

保水性能的产品具有亲水特性,在短时间内吸纳比自身高几十到上百倍的水分,当干旱时,它又可以缓解地释放水分,该产品能改良土壤结构并提高土壤保水性能,从而减少雨水和养分流失,维持土壤肥力,营造有益作物根系生长的土壤水肥微环境,又称“土壤微型水库”;提高水肥利用率,解决干旱缺水,持续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

目前市场上的保水肥料保水效果差,且容易引起土壤板结,不利于作物生长。

鉴于以上原因,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保水肥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保水肥料不但为作为提供养料,而且还可以提供作物充足的水分,保水效果好,且土壤不易板结,有利于作物生长。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提供了一种新型保水肥料,包括如下原料制成:发酵蘑菇渣、黄腐酸钾、褐藻酸、果胶、尿素、硝酸钾和微生物菌剂。

进一步的,按照重量份,包括如下原料制成:发酵蘑菇渣30-40份、黄腐酸钾4-7份、褐藻酸1-2份、果胶1-2份、尿素5-10份、硝酸钾10-15份和微生物菌剂3-5份。

进一步的,按照重量份,包括如下原料制成:发酵蘑菇渣35份、黄腐酸钾5.5份、褐藻酸1.5份、果胶1.5份、尿素7.5份、硝酸钾12.5份和微生物菌剂4份。

本发明中各原料均采用市售的原料,本发明中的发酵蘑菇渣的生产厂家为临朐县华懋饲料有限公司,发酵蘑菇渣里面含有大量的有机质。

黄腐植酸是一种从天然腐植酸中提取的短碳链分子结构物质。它具有高负载量及生理活性。应用于农业及园艺类行业,具有以下益处:螯合常量及微量营养物质使其更好地为植物利用;防治植物病害,增强抗涝性;激发植物微观生物活性;缓释肥料,改善化肥及农药利用;提高营养吸收,促进植物发芽生长;加速沉淀分解,改善土壤结构。

果胶是一种多糖,其组成有同质多糖和杂多糖两种类型。

海藻酸是一种天然多糖,其化学组成为卢-d-甘露糖醛酸(m)和a-l-古罗糖醛酸(g)经过1,4键合形成的线型共聚物,g和m在海藻酸中的含量对纤维的成胶性能有明显的影响。海藻酸在自然状态下存在于胞质中,起着强化细胞壁的作用。海藻酸与海水中各种阳离子结合成为各种海藻酸盐。

本发明人经过大量的试验发现,发酵蘑菇渣和黄腐酸钾混合可以提高肥料的保水效果,本发明制备的保水肥料经过各原料的综合作用,具有良好的保水性,且无毒无害,可反复释水、吸水,并且可以将土壤粘结成稳定的团粒结构,而使土壤疏松,有效改善土壤。

本发明的保水肥料适用于各类不同土壤和作为,尤其是干旱缺水地区的土壤,可作为底肥、追肥施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提高作物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微生物菌剂为固氮菌、酵母菌和乳酸菌。

进一步的,每克肥料中含有固氮菌为2×108~3×108cfu,酵母菌为3×108~5×108cfu,乳酸菌为2×108~4×108cfu。

本发明的各菌种均采用市售的原料。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提供了一种所述的新型保水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各原料的重量分别称取备用;

(2)将尿素和硝酸钾分别粉碎后与发酵蘑菇渣和微生物菌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将黄腐酸钾溶于水中加入到所述的混合物中进行发酵,得到发酵混合物;

(3)将所述的发酵混合物与褐藻酸和果胶混合均匀,造粒,烘干,得到所述的新型保水肥料。

进一步的,步骤(2)中尿素和硝酸钾粉碎粒径为0.06-0.10mm。

进一步的,步骤(2)中磺酸钾与水的质量比为1:4-6。

进一步的,步骤(2)中发酵的温度为30-36℃,发酵时间为36-48h。

进一步的,步骤(2)中发酵的温度为33℃,发酵时间为42h。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的保水肥料以发酵蘑菇渣、黄腐酸钾、尿素和硝酸钾为主要原料,通过微生物菌剂进行发酵,与褐藻酸和果胶配伍,分解成含有有机质的小分子肥料,小分子肥料可以与土壤的胶体结合,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同时海藻酸还可以调节土壤的ph值,本发明的各原料经过协同作用,形成的肥料具有良好的保水性,且无毒无害,可反复释水、吸水,并且可以将土壤粘结成稳定的团粒结构,而使土壤疏松,有效改善土壤;

(2)本发明的保水肥料的制备方法简单,损失率小,制得的颗粒均匀,强度更好,生产成本低,可以大规模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保水肥料,包括如下原料制成:发酵蘑菇渣30kg、黄腐酸钾7kg、褐藻酸1kg、果胶2kg、尿素5kg、硝酸钾15kg和微生物菌剂3kg,其中,微生物菌剂为固氮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混合菌,每克肥料中含有固氮菌为2×108cfu,酵母菌为5×108cfu,乳酸菌为2×108cfu。

本实施例的新型保水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各原料的重量分别称取备用;

(2)将尿素和硝酸钾分别粉碎后与发酵蘑菇渣和微生物菌剂混合均匀,素和硝酸钾粉碎粒径为0.06mm,得到混合物,将黄腐酸钾溶于水中加入到所述的混合物中进行发酵,磺酸钾与水的质量比为1:4,发酵的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48h,得到发酵混合物;

(3)将所述的发酵混合物与褐藻酸和果胶混合均匀,造粒,烘干,得到所述的新型保水肥料。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保水肥料,包括如下原料制成:发酵蘑菇渣35kg、黄腐酸钾5.5kg、褐藻酸1.5kg、果胶1.5kg、尿素7.5kg、硝酸钾12.5kg和微生物菌剂4kg,其中,微生物菌剂为固氮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混合菌,每克肥料中含有固氮菌为2.5×108cfu,酵母菌为4×108cfu,乳酸菌为3×108cfu。

本实施例的新型保水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各原料的重量分别称取备用;

(2)将尿素和硝酸钾分别粉碎后与发酵蘑菇渣和微生物菌剂混合均匀,素和硝酸钾粉碎粒径为0.08mm,得到混合物,将黄腐酸钾溶于水中加入到所述的混合物中进行发酵,磺酸钾与水的质量比为1:5,发酵的温度为33℃,发酵时间为42h,得到发酵混合物;

(3)将所述的发酵混合物与褐藻酸和果胶混合均匀,造粒,烘干,得到所述的新型保水肥料。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保水肥料,包括如下原料制成:发酵蘑菇渣40kg、黄腐酸钾4kg、褐藻酸2kg、果胶1kg、尿素10kg、硝酸钾10kg和微生物菌剂35kg,其中,微生物菌剂为固氮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混合菌,每克肥料中含有固氮菌为3×108cfu,酵母菌为3×108cfu,乳酸菌为4×108cfu。

本实施例的新型保水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各原料的重量分别称取备用;

(2)将尿素和硝酸钾分别粉碎后与发酵蘑菇渣和微生物菌剂混合均匀,素和硝酸钾粉碎粒径为0.10mm,得到混合物,将黄腐酸钾溶于水中加入到所述的混合物中进行发酵,磺酸钾与水的质量比为1:6,发酵的温度为36℃,发酵时间为36h,得到发酵混合物;

(3)将所述的发酵混合物与褐藻酸和果胶混合均匀,造粒,烘干,得到所述的新型保水肥料。

对比例1

本对比例的保水肥料原料及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均相同,不同之处,原料中不添加发酵蘑菇渣。

对比例2

本对比例的保水肥料原料及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均相同,不同之处,原料中不添加褐藻酸。

对比例3

本对比例的保水肥料原料及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均相同,不同之处,原料中不添加果胶。

对比例4

本对比例的保水肥料原料与实施例2均相同,不同之处,制备方法为将各原料混合,造粒,得到所述的保水肥料。

试验例1

选取七块干旱程度相同的土壤,分别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分别施用实施例1-3制备的保水肥料记为试验组1-3,对照组分别施用对比例1-4制备的肥料记为对照组1-4,每亩施肥80kg,施肥在土壤表层10-20cm,七块土地生产管理均相同,空白组为不施任何肥料,半年后对土壤进行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从表1中的数据可知,试验组1-3与对照组1-4相比,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且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疏松,孔隙度高,说明本发明制备的保水肥料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提高土壤的透气与渗透能力,不会造成土壤板结,对照组1-3可以看出,缺少发酵蘑菇渣、褐藻酸和果胶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说明本发明的肥料是通过各原料的协同作用,起到上述的效果,对照组4可以看出经过本发明的发酵后形成的肥料性能较好,这是由于发酵造粒后形成的肥料的强度高,粒径均匀,提高了肥料的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