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风可靠的玻璃钢化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34533发布日期:2022-05-07 13:22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风可靠的玻璃钢化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钢化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控风可靠的玻璃钢化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2.送风系统包括风机、风管和集风箱,风机工作形成高压冷后,通过风管将高压冷风送到集风箱,集风箱将高压冷风平均分配到其自身的各个出风口,再经由风栅吹向经过钢化玻璃炉高温加热的玻璃。不同用途的钢化玻璃的厚度不一样,在冷却玻璃时,厚度越大的玻璃冷却降温的速度越低,故此,需要根据玻璃的厚度调节出风的风压。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串联风机来提高风压的上限值,在两个串联的风机之间设置风道闸板来调节风压。现有的风道闸板一般为直插式闸板,风道闸板垂直于风道设置,将风道闸板往远离风道内部的方向拉开时,风道闸板打开,将风道闸板往风道内部插入时,风道闸板关闭,但这种结构是风道闸板通过在竖直的导轨内运动而实现开合的,当风压大时,风道闸板会被吹向导轨的一侧从而使风道闸板与导轨的摩擦力提高,降低风道闸板开合的速度,从而降低了控风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控风可靠的玻璃钢化送风系统,解决了现有的送风系统调节风压的风道闸板在风压大时风道闸板与导轨的摩擦力高,降低风道闸板开合的速度,降低了控风的可靠性的问题。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控风可靠的玻璃钢化送风系统,包括集风箱和串联风机组,所述集风箱包括箱体和进风管,所述箱体内的集风腔和所述串联风机组的出风口之间通过所述进风管连接;所述串联风机组包括独立风机、联合风管和旋转闸板,多个所述独立风机通过所述联合风管串联;所述联合风管的侧壁开设有风控口,所述联合风管通过所述风控口与外界连通;所述风控口固定连接有所述旋转闸板;所述旋转闸板包括旋转遮挡板单元、板安装座和驱动机构,所述板安装座为圆柱管体结构,所述板安装座与所述联合风管的管壁固定连接,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设置于所述板安装座内并且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的中心轴与所述板安装座的中轴线重合;所述板安装座内固定连接有遮风板组件,所述遮风板组件平行于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所述遮风板组件与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的面积总和大于或等于所述板安装座的横截面积;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设有第一安装通孔,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的中心轴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孔;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气缸、摇杆组件和驱动输出组件,所述摇杆组件包括第一摇杆和第二摇杆,所述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摇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摇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摇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摇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输出组件连接,所述驱动输出组件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固定连接;所述气缸的输出轴、所述第一摇杆和所述第二摇杆位于同一平面,所述驱动输出组件垂直于所述第二摇杆;所述气缸通过所述摇杆组件和所述驱动输出组件带动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以其自身的中心轴为转轴于所述板安装座内转动;当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和所述遮
风板组件共同盖合所述板安装座时,所述旋转闸板关闭,使所述风控口关闭;当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和所述遮风板组件部分或完全重叠时,所述旋转闸板打开,使所述风控口打开。
5.值得说明的是,还包括单风机组;所述集风腔分为第一集风腔和第二集风腔,所述第一集风腔和所述第二集风腔之间设有闸板阀,所述闸板阀的启闭控制所述第一集风腔和所述第二集风腔的连通或关闭;所述进风管分为第一进风管和第二进风管,所述第一进风管和所述第二进风管均安装于所述箱体的后侧面,所述第一进风管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集风腔的后端相连通,所述第二进风管的前端与所述第二集风腔的后端相连通,所述第一进风管的后端与所述串联风机组的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二进风管的后端与所述单风机组的出风口连接。
6.值得说明的是,所述驱动输出组件包括丝杆和丝杆座,所述丝杆与所述丝杆座螺纹连接,所述丝杆座固定于所述板安装座;所述第二摇杆的另一端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心、所述丝杆座的中心轴和所述第一安装通孔的孔心位于同一直线,所述丝杆依次穿过所述安装孔的孔心和所述丝杆座后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固定连接;所述气缸通过所述摇杆组件带动所述丝杆转动,所述丝杆在转动的同时于所述丝杆座和所述安装孔内在左右方向做伸缩运动。
7.可选地,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遮风板组件开设有第二开口,当旋转闸板完全打开时,所述第一开口对准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将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划分为风控连接部、多个扇形风控部和多个第一弧形部,所有所述扇形风控部的顶点侧通过所述风控连接部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扇形风控部的圆弧侧通过所述第一弧形部连接,所述风控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板安装座的中轴线,所述第一安装通孔设置于所述风控连接部。
8.具体地,所述遮风板组件开设有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将所述遮风板组件划分为遮挡连接部、多个扇形遮盖部和多个第二弧形部,所述扇形遮盖部的圆弧侧与所述板安装座的内壁固定连接,所有所述扇形遮盖部的顶点侧通过所述遮挡连接部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扇形遮盖部的圆弧侧通过所述第二弧形部连接,所述第二弧形部与所述板安装座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遮挡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板安装座的中轴线,所述遮挡连接部设有第二安装通孔,所述丝杆穿过所述第二安装通孔并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内转动。
9.优选的,所述扇形风控部间隔设置于所述板安装座内,所述扇形遮盖部间隔设置于所述板安装座内,所述扇形风控部的数量等于所述扇形遮盖部的数量;当所述旋转闸板关闭时,所述扇形风控部和所述扇形遮盖部交错分布。
10.可选地,所述闸板阀包括安装管道、第一气缸驱动件、第二气缸驱动件、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所述安装管道安装于所述第一集风腔和所述第二集风腔之间的隔板,所述第一集风腔和所述第二集风腔通过所述安装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气缸驱动件和所述第二气缸驱动件分别安装于所述安装管道的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一闸板的下端穿过所述安装管道的上侧壁插入所述安装管道内,所述第二闸板的上端穿过所述安装管道的下侧壁插入所述安装管道内,所述第一闸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气缸驱动件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闸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气缸驱动件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气缸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一闸板上下运动,所述第二气缸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二闸板上下运动,所述第二闸板和所述第一闸板前后相隔排列,所述第一闸板滑动至最大行程时所述第一闸板完全盖合所述安装管
道,所述第二闸板滑动至最大行程时所述第二闸板盖合所述安装管道的部分区域。
11.优选的,所述第一集风腔的前端和第二集风腔的前端均连通有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出风管,所述第一集风腔通过所述出风管向玻璃钢化炉的通过段送风,所述第二集风腔通过所述出风管向玻璃钢化炉的冷却段送风;所述第一集风腔的前端和第二集风腔的前端分别安装有所述出风调节装置,所述出风调节装置包括升降机构和遮挡板,所述遮挡板与所述升降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遮挡板上下移动,上下移动时所述遮挡板遮挡一排所述出风管或位于上下两排所述出风管之间的区域。
12.具体地,所述第一闸板的下端的端部边缘为朝所述安装管道的中心方向突出的圆弧形;所述第二闸板的上端的端部边缘与所述第一闸板的下端边缘为相互密闭配合的弧形曲面;所述闸板阀还包括多个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内设有导向槽,多个所述导向板两两一组且对称地分别安装于所述隔板的前后两侧,并且所述导向板分布于所述安装管道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闸板和所述第二闸板沿对应的所述导向板的导向槽滑动。
13.可选地,所述出风调节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箱体的外侧;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传导轮、传导链和连杆部;所述连杆部安装于所述遮挡板的下方,所述连杆部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多个所述传导轮分为两组,第一组所述传导轮间隔排列并套装于所述连杆部,第二组所述传导轮安装于所述遮挡板的上方,第二组所述传导轮与第一组所述传导轮一一对应地相隔所述遮挡板排列;每两个上下对应的所述传导轮套装有所述传导链,所述传导链与所述遮挡板的后侧面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连杆部带动所述传导轮正反向旋转,从而带动所述传导链上下运动,进而带动所述遮挡板同步上下运行。
14.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旋转闸板由于采用旋转开合的结构形式,通过所述气缸带动所述摇杆组件动作,从而带动所述驱动输出组件转动,进而带动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以其自身的中心轴于所述板安装座内转动而实现所述旋转闸板的开合,实现所述风控口的开合。相对于直插式的闸板,所述旋转闸板并不需要导轨来引导开合,如此,当风压大时,也不会发生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的情况,因此能提高闸板的开合速度,从而提高风道调节的稳定性。工作时,所述串联风机组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集风箱的进风管,所述旋转闸板用于调节所述风控口的开度,从而调节所述联合风管的出风口的风压,进而达到间接控制所述集风箱的出风压的目的。当制作薄玻璃时,旋转闸板关闭,所有独立风机同时工作,前一台独立风机吹风进入后一台独立风机,最后由最后一台独立风机吹风进入集风箱,多台串联使用,总输出风压为多台独立风机各自风压的叠加,提高风压以加快钢化速率,使薄玻璃达到钢化要求。当制作厚玻璃时,只需开启离进风管最近的独立风机,此时旋转闸板打开,外部环境的风从旋转闸板进入该独立风机,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风机吹出的冷风从所述进风管进入所述箱体内的集风腔后,经过所述集风腔平均分配风压后再将冷风从所述集风箱的出风管吹向风栅,再经由风栅吹向热玻璃,从而使玻璃降温。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旋转闸板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旋转闸板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图2中圆圈e的放大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旋转闸板半打开时的正视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旋转闸板完全关闭时的正视图;
20.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旋转闸板完全打开时的正视图;
21.图7是图5的c-c方向的剖视图;
22.图8是图6的b-b方向的剖视图;
23.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旋转闸板的爆炸图;
24.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旋转闸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送风系统的俯视图;
26.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风箱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3是图12中圆圈a的放大示意图;
28.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集风箱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闸板阀和第一进风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0.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升降机构和挡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1.图17是图16中圆圈d的放大示意图;
32.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闸板阀和升降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3.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闸板阀的结构示意图;
34.其中:c1集风箱;c11箱体;c111第一集风腔;c112第二集风腔;c113支撑脚;c114 底板;c115吊耳;c12第一进风管;c13第二进风管;c14出风管;c2单风机组;c3串联风机组;c31独立风机;c32联合风管;c321风控口;c4旋转闸板;c41旋转遮挡板单元;c411 扇形风控部;c412风控连接部;c413第一安装通孔;c414第一弧形部;c415第一开口;c42 板安装座;c421遮风板组件;c4211扇形遮盖部;c4212遮挡连接部;c4213第二安装通孔; c4214第二弧形部;c4215第二开口;c422密封部;c423保护网;c43驱动机构;c431气缸; c4311输出轴;c432摇杆组件;c4321第一摇杆;c4322第二摇杆;c43221安装孔;c433驱动输出组件;c4331丝杆;c4332丝杆座;c5闸板阀;c51安装管道;c52第一气缸驱动件; c53第二气缸驱动件;c54第一闸板;c55第二闸板;c57导向板;c6出风调节装置;c61遮挡板;c62升降机构;c621传导轮;c622传导链;c623连杆部;c63驱动电机;c7压力计; c8维修门。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图1至图19,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控风可靠的玻璃钢化送风系统,包括集风箱c1和串联风机组c3,所述集风箱c1包括箱体c11和进风管,所述箱体c11内的集风腔和所述串联风机组c3的出风口之间通过所述进风管连接;所述串联风机组c3包括独立风机c31、联合风管c32和旋转闸板c4,多个所述独立风机c31通过所述联合风管c32串联;所述联合风管c32的侧壁开设有风控口c321,所述联合风管c32通过所述风控口c321与外界连通;所述风控口c321固定连接有所述旋转闸板c4;所述旋转闸板c4包括旋转遮挡板单元c41、板安装座c42和驱动机构c43,所述板安装座c42为圆柱管体结构,所述板安装座 c42与所述联合风管c32的管壁固定连接,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c41设置于所述板安装座c42 内并且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c41的中心轴与所述板安装座c42的中轴线重合;从而能于所述板安装座c42内以所述板安装座c42的中轴线为转轴转动,并且不会碰撞到所述板安装座c42 的
内壁。所述板安装座c42内固定连接有遮风板组件c421,所述遮风板组件c421平行于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c41,所述遮风板组件c421与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c41的面积总和大于或等于所述板安装座c42的横截面积;比如,遮风板组件c421为半圆形结构,旋转遮挡板单元 c41也为半圆形结构。又如,遮风板组件c421为120
°
的扇形结构,旋转遮挡板单元c41为大于240
°
的扇形结构。又如,如图10所示,遮风板组件c421为u形结构,其圆弧一侧固定于板安装座c42的一侧,另一侧避开板安装座c42的中轴线而悬空,而旋转遮挡板单元c41 为与遮风板组件c421互补的结构。在遮风板组件c421和旋转遮挡板单元c41相互错开时,能保证遮风板组件c421和旋转遮挡板单元c41组成的面能覆盖整个板安装座c42的横截面积,从而达到关闭旋转闸板c4的目的。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c41设有第一安装通孔c413,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c41的中心轴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孔c413;所述驱动机构c43包括气缸 c431、摇杆组件c432和驱动输出组件c433,所述摇杆组件c432包括第一摇杆c4321和第二摇杆c4322,所述气缸c431的输出轴c4311与所述第一摇杆c432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摇杆c43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摇杆c432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摇杆c4322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输出组件c433连接,所述驱动输出组件c433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c413固定连接;所述气缸c431的输出轴c4311、所述第一摇杆c4321和所述第二摇杆c4322位于同一平面,所述驱动输出组件c433垂直于所述第二摇杆c4322;所述气缸c431通过所述摇杆组件c432 和所述驱动输出组件c433带动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c41以其自身的中心轴为转轴于所述板安装座c42内转动;当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c41和所述遮风板组件c421共同盖合所述板安装座 c42时,所述旋转闸板c4关闭,使所述风控口c321关闭;当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1和所述遮风板组件21部分或完全重叠时,所述旋转闸板c4打开,使所述风控口c321打开。具体地,通过调节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c41的转动角度,就能调节所述旋转闸板c4的开度,从而达到控制风压的目的。所述第一摇杆c4321和所述第二摇杆c4322均可由至少一段的摇杆铰接而成,从而将所述气缸c431产生的直线的力转变成旋转的力并将旋转的力施加于所述驱动输出组件c433。
36.所述旋转闸板c4由于采用旋转开合的结构形式,通过所述气缸c431带动所述摇杆组件 c432动作,从而带动所述驱动输出组件c433转动,进而带动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c41以其自身的中心轴于所述板安装座c42内转动而实现所述旋转闸板c4的开合,实现所述风控口 c321的开合。相对于直插式的闸板,所述旋转闸板c4并不需要导轨来引导开合,如此,当风压大时,也不会发生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的情况,因此能提高闸板的开合速度,从而提高风道调节的稳定性。工作时,所述串联风机组c3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集风箱c1的进风管,所述旋转闸板c4用于调节所述风控口c321的开度,从而调节所述联合风管c32的出风口的风压,进而达到间接控制所述集风箱c1的出风压的目的。当制作薄玻璃时,旋转闸板c4关闭,所有独立风机c31同时工作,前一台独立风机c31吹风进入后一台独立风机c31,最后由最后一台独立风机c31吹风进入集风箱c1,多台串联使用,总输出风压为多台独立风机c31 各自风压的叠加,提高风压以加快钢化速率,使薄玻璃达到钢化要求。当制作厚玻璃时,只需开启离进风管最近的独立风机c31,此时旋转闸板c4打开,外部环境的风从旋转闸板c4 进入该独立风机,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风机吹出的冷风从所述进风管进入所述箱体c11内的集风腔后,经过所述集风腔平均分配风压后再将冷风从所述集风箱c1的出风管c14吹向风栅,再经由风栅吹向热玻璃,从而使玻璃降温。
37.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单风机组c2;具体地所述单风机组c2为单个风机,所述单风
机组c2的出风口为该风机的出风口。所述集风腔分为第一集风腔c111和第二集风腔c112,如图12和15所示,所述第一集风腔c111和所述第二集风腔c112之间设有闸板阀c5,所述闸板阀c5的启闭控制所述第一集风腔c111和所述第二集风腔c112的连通或关闭;所述进风管分为第一进风管c12和第二进风管c13,所述第一进风管c12和所述第二进风管c13均安装于所述箱体c11的后侧面,所述第一进风管c12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集风腔c111的后端相连通,所述第二进风管c13的前端与所述第二集风腔c112的后端相连通,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进风管c12的后端与所述串联风机组c3的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二进风管c13的后端与所述单风机组c2的出风口连接。经过钢化玻璃炉高温加热的玻璃出炉后需要冷却,厚度越大的玻璃冷却降温的速度越低,因为冷却降温的速度过快,会导致玻璃炸裂,产生质量事故。故此,需要根据玻璃的厚度调节冷却风的风压,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如图11、12、13所示,设有第一集风腔c111和第二集风腔c112,串联风机组c3通过第一进风管c12向第一集风腔c111 输入第一冷却风,单风机组c2通过第二进风管c13向第二集风腔c112输入第二冷却风,由于单风机组c2只有一台风机,而串联风机组c3有多个独立风机串联,因此,所述第一冷却风的风压高于所述第二冷却风的风压。第一集风腔c111和第二集风腔c112之间安装有闸板阀c5,可以根据需要冷却的玻璃的厚度,选择开启或关闭与第一集风腔c111连接的风机,或选择开启或关闭闸板阀c5,以使第一集风腔c111和第二集风腔c112获得适用的风压,以保障玻璃冷却时的生产质量。譬如,需要冷却厚度较小的钢化玻璃时,将单风机组c2和串联风机组c3都开启,第一集风腔c111输入的风压较高,第二集风腔c112输入的风压较低,关闭闸板阀c5,通过第二集风腔c112和第二组出风管c14给玻璃温度较高的冷却段输出分量较低的冷却风,使玻璃先得到预冷却,然后在玻璃经过通过段时,再通过第一集风腔c111和第一组出风管c14在通过段输出风压较高的冷却风使玻璃快速冷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反之,需要冷却比较厚的钢化玻璃时,可关闭与第一集风腔c111连接的风压较高的串联风机组 c3,或者通过旋转闸板c4调节串联风机组c3的出风口的风压,使串联风机组c3的出风口的风压降低,然后开启闸板阀c5,并开启与第二集风腔c112连接的风压较低的单风机组c2,通过闸板阀c5,将第一集风腔c111中的风与第二集风腔c112的风混合,第一集风腔c111 和第二集风腔c112的风压相同,且风压均较低,让玻璃以相对较低的速度通过冷却段和通过段,并通过第一组出风管c14和第二组出风管c14输出相同的风压冷却风,使玻璃在冷却段和通过段得到连续均匀的降温冷却,可避免玻璃因降温过快而导致的炸裂,从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进而保障输出的玻璃质量。
3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输出组件c433包括丝杆c4331和丝杆座c4332,所述丝杆c4331 与所述丝杆座c4332螺纹连接,所述丝杆座c4332固定于所述板安装座c42;所述第二摇杆 c4322的另一端设有安装孔c43221,所述安装孔c43221的孔心、所述丝杆座c4332的中心轴和所述第一安装通孔c413的孔心位于同一直线,所述丝杆c4331依次穿过所述安装孔c43221 的孔心和所述丝杆座c4332后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c413固定连接;所述气缸c431通过所述摇杆组件c432带动所述丝杆c4331转动,所述丝杆c4331在转动的同时于所述丝杆座c4332 和所述安装孔c43221内在左右方向做伸缩运动。如图2和3所示,气缸c431通过摇杆组件 c432和驱动输出组件c433带动旋转遮挡板单元c41以其自身的中心轴为转轴于板安装座c42 内转动的同时,驱动输出组件c433的丝杆c4331能在转动的同时在左右方向做伸缩运动,从而带动旋转遮挡板单元c41在左右方向做伸缩运动,进而靠近或远离遮风板组件
c421。如此,当旋转遮挡板单元c41转动,旋转闸板c4关闭,使进风管关闭时,由于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c41靠近所述遮风板组件c421运动,避免了旋转遮挡板单元c41于遮风板组件c421之间存在间隙,提高了旋转闸板c4的气密性,从而避免进风管漏气;当旋转遮挡板单元c41转动,旋转闸板c4打开,使进风管打开时,旋转遮挡板单元c41向远离遮风板组件c421的方向运动,从而避免旋转遮挡板单元c41与遮风板组件c421之间产生摩擦,提高了旋转遮挡板单元 c41的转动的流畅性。由于安装孔c43221的孔心、丝杆座c4332的中心轴和第一安装通孔c413 的孔心位于同一直线,如此,能保证丝杆c4331的直线度,从而保证丝杆4331在转动时的流畅性。
39.值得说明的是,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c41开设有第一开口c415,所述遮风板组件c421 开设有第二开口c4215,当旋转闸板c4完全打开时,所述第一开口c415对准所述第二开口 c4215;如图9所示,第一开口c415和第二开口c4215起到导风作用,当旋转遮挡板单元c41 转动,使第一开口c415对准第二开口c4215时,第一开口c415与第二开口c4215连通,风就能通过旋转闸板c4排到外界。第一开口c415和第二开口c4215能加工成不同的形状,例如矩形、圆形、三角形或扇形等。所述第一开口c415将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c41划分为风控连接部c412、多个扇形风控部c411和多个第一弧形部c414,所有所述扇形风控部c411的顶点侧通过所述风控连接部c412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扇形风控部c411的圆弧侧通过所述第一弧形部c414连接,所述风控连接部c412设置于所述板安装座c42的中轴线,所述第一安装通孔c413设置于所述风控连接部c412。如图1、7和8所示,丝杆4331带动风控连接部c412转动以及带动风控连接部c412于风控口c321的内外方向做伸缩运动,从而风控连接部 c412带动所有扇形风控部c411做同样的转动和同样的伸缩运动。由于扇形风控部c411为扇形结构,在转动和做伸缩运动的时候,扇形风控部c411的圆弧一侧始终与圆柱管体结构的板安装座c42的内壁的形状配合而不会触碰到板安装座c42的内壁,保证了旋转遮挡板单元c41 旋转时的流畅度。第一弧形部c414起到加固旋转遮挡板单元c41的作用,使所有扇形遮盖部 c4211的圆弧一侧均连接起来,从而提高牢固度,在受到强风时不易损坏。
40.可选地,所述遮风板组件c421开设有多个第二开口c4215,所述第二开口c4215将所述遮风板组件c421划分为遮挡连接部c4212、多个扇形遮盖部c4211和多个第二弧形部c4214,所述扇形遮盖部c4211的圆弧侧与所述板安装座c4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有所述扇形遮盖部 c4211的顶点侧通过所述遮挡连接部c4212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扇形遮盖部c4211的圆弧侧通过所述第二弧形部c4214连接,所述第二弧形部c4214与所述板安装座c4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遮挡连接部c4212设置于所述板安装座c42的中轴线,所述遮挡连接部c4212设有第二安装通孔c4213,所述丝杆4331穿过所述第二安装通孔c4213并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 c4213内转动。如图5所示,由于所述扇形遮盖部c4211为扇形结构,所述扇形遮盖部c4211 的圆弧侧能与所述板安装座c42的内壁配合,再结合所述第二弧形部c4214的挡风作用,从而能避免在所述旋转闸板c4关闭后所述风控口c321漏风。另外,由于所有所述扇形遮盖部 c4211的顶点侧通过所述遮挡连接部c4212相连接,从而使所述遮风板组件c421能稳定地固定于所述板安装座c42的内壁,即使受到强风也不容易脱离所述板安装座c42。所述遮挡连接部c4212也起到支撑所述丝杆4331的作用,所述丝杆4331通过所述遮挡连接部c4212固定于所述板安装座c42,从而实现其自身的连接轴431相对于所述板安装座c42旋转,从而带动所述旋转遮挡板单元c41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遮风板组件c421和所述
旋转遮挡板单元c41相互错开使所述旋转闸板c4关闭时,所述扇形风控部c411、所述风控连接部c412、所述扇形遮盖部c4211和所述遮挡连接部c4212组合成的面能覆盖整个所述板安装座c42的横截面积,从而达到关闭旋转闸板c4的目的。
41.具体地,所述扇形风控部c411间隔设置于所述板安装座c42内,所述扇形遮盖部c4211 间隔设置于所述板安装座c42内,所述扇形风控部c411的数量等于所述扇形遮盖部c4211的数量;当所述旋转闸板c4关闭时,所述扇形风控部c411和所述扇形遮盖部c4211交错分布。如图1、9和11所示,所述联合风管c32的风控口c321的内侧为进风口,所述风控口c321 的外侧为出风口。所述扇形风控部c411的数量和/或所述扇形遮盖部c4211的数量越多,所述旋转闸板c4开合时所述扇形风控部c411需要旋转的角度越小,对旋转的精度要求越高。所述旋转闸板c4关闭后交错分布的所述扇形风控部c411和所述扇形遮盖部c4211的结构,在所述旋转闸板c4打开时,能使所述扇形风控部c411与所述扇形遮盖部c4211重合,从而使所述第一开口c415对准所述第二开口c4215,使风能均匀地从所述翻转闸板的出风口排出。优选的,旋转遮挡板单元c41包括两个扇形风控部c411,两个扇形风控部c411相对设置于风控连接部c412的两侧;遮风板组件c421包括两个扇形遮盖部c4211,两个扇形遮盖部c4211 相对设置于遮挡连接部c4212的两侧,扇形遮盖部c4211的角弧度为90
°
。当扇形遮盖部 c4211的角弧度大于90
°
时,单个进风口的角弧度最大值小于90
°
,使进风口的面积过小,不利于强风流过;当扇形遮盖部c4211的角弧度小于90
°
时,单个进风口的角弧度最大值大于90
°
,进风口的弧长过长,旋转遮挡板单元c41需要旋转的角度过大,不利于旋转闸板c4 的快速开合;当扇形遮盖部c4211的角弧度为90
°
时,不但有利于强风流过,也有利于旋转闸板c4的快速开合。
42.如图1、7、8和9所示,旋转遮挡板单元c41设置于板安装座c42的进风的一侧,遮风板组件c421设置于板安装座c42的出风的一侧。如此,在旋转闸板c4完全关闭后,强风吹到旋转遮挡板单元c41的表面从而将旋转遮挡板单元c41压紧于遮风板组件c421,进一步提高密封性,避免漏风。值得说明的是,第二开口c4215的边缘设有密封部c422。如图1、4 和9所示,设置密封部c422能进一步保证了旋转闸板c4的气密性,在旋转闸板c4完全关闭后,不容易漏风。可选地,板安装座c42设有保护网c423,保护网c423的面积等于板安装座c42的横截面积。如图2所示,保护网c423能有效隔绝风道中漂浮的大件物品,从而避免漂浮的大件物品损坏风道中的设备。
43.所述闸板阀c5包括安装管道c51、第一气缸驱动件c52、第二气缸驱动件c53、第一闸板c54和第二闸板c55;所述安装管道c51安装于所述第一集风腔c111和所述第二集风腔c112 之间的隔板,所述第一集风腔c111和所述第二集风腔c112通过所述安装管道c51相连通;所述第一气缸驱动件c52和所述第二气缸驱动件c53分别安装于所述安装管道c51的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一闸板c54的下端穿过所述安装管道c51的上侧壁插入所述安装管道c51内,所述第二闸板c55的上端穿过所述安装管道c51的下侧壁插入所述安装管道c51内,所述第一闸板c5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气缸驱动件c52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闸板c55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气缸驱动件c53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气缸驱动件c52带动所述第一闸板 c54上下运动,所述第二气缸驱动件c53带动所述第二闸板c55上下运动,所述第二闸板c55 和所述第一闸板c54前后相隔排列,所述第一闸板c54滑动至最大行程时所述第一闸板c54 完全盖合所述安装管道c51,所述第二闸板c55滑动至最大行程时所述第二闸板c55盖
合所述安装管道c51的部分区域。如图15、18和19所示,通过第一气缸驱动件c52或第二气缸驱动件c53可分别控制第一闸板c54或第二闸板c55上下运动,从而控制闸板阀c5的启闭,进而控制第一集风腔c111和第二集风腔c112的连通或隔断,以调整第一组出风管c14和第二组出风管c14输出的风压。第一集风腔c111和第二集风腔c112通过第一闸板c54和第二闸板c55之间的间隙相连通,随着第一闸板c54向下移动,第二闸板c55向上移动,第一闸板c54的下端部和第二闸板c55的上端部逐步靠近,并且第一闸板c54的下端部和第二闸板 c55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隙逐步缩小,间隙中的风流量也随之减少,当第一闸板c54的下端部向下越过第二闸板c55的上端部时,可用于送风的通道为第一闸板c54和第二闸板c55相对的两个板面之间的间隙,当第一闸板c54的下端部越过安装管道c51的下侧边时达到最大行程,安装管道c51被完全隔断,处于完成闭合状态;由完全打开至完全闭合的过程中,安装管道c51的送风通道是逐步缩小的;同理,从完全闭合到完全打开的过程,安装管道c51的风流输送通道也是逐步扩大的,在风机的风压不变的情况下,安装管道c51中所输送的风流的风压起伏较小,可有效避免因风压变化过大而导致玻璃表面出现气纹缺陷。
44.所述第一集风腔c111的前端和第二集风腔c112的前端均连通有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出风管c14,所述第一集风腔c111通过所述出风管c14向玻璃钢化炉的通过段送风,所述第二集风腔c112通过所述出风管c14向玻璃钢化炉的冷却段送风;所述第一集风腔c111的前端和第二集风腔c112的前端分别安装有所述出风调节装置c6,所述出风调节装置c6包括升降机构c62和遮挡板c61,所述遮挡板c61与所述升降机构c62传动连接,所述升降机构c62带动所述遮挡板c61上下移动,上下移动时所述遮挡板c61遮挡一排所述出风管c14或位于上下两排所述出风管c14之间的区域。如图16-18所示,可以通过所述出风调节装置c6调整遮挡板c61的上下高度,可部分或全部遮盖一排出风管c14或可不遮盖所有的出风管c14,以达到调整出风管c14输出的风压和风速的目的,保障钢化玻璃冷却的生产质量。
45.可选地,所述第一闸板c54的下端的端部边缘为朝所述安装管道c51的中心方向突出的圆弧形;所述第二闸板c55的上端的端部边缘与所述第一闸板c54的下端边缘为相互密闭配合的弧形曲面;如图18和19所示,当两个闸板相互靠近,通风面积变化呈曲线变化,风作用于板面的力的变化相对平缓,从而使气缸输出的力度变化更为平缓,第一闸板c54和第二闸板c55的控制更为稳定,且气缸不容易受损。所述闸板阀c5还包括多个导向板c57,所述导向板c57内设有导向槽,多个所述导向板c57两两一组且对称地分别安装于所述隔板的前后两侧,并且所述导向板c57分布于所述安装管道c51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闸板c54和所述第二闸板c55沿对应的所述导向板c57的导向槽滑动。如图18所示,第一闸板c54或第二闸板c55的左右两侧在对应的导向板c57的导向槽中上下移动,可确保第一闸板c54和第二闸板c55在上下运动时不会左右摆动,进一步提高所述有风压调节功能的集风箱c1的运行稳定性。
46.优选的,所述出风调节装置c6还包括驱动电机c63,所述驱动电机c63安装于所述箱体c11的外侧;所述升降机构c62还包括传导轮c621、传导链c622和连杆部c623;所述连杆部c623安装于所述遮挡板c61的下方,所述连杆部c623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c63的输出端传动连接;多个所述传导轮c621分为两组,第一组所述传导轮c621间隔排列并套装于所述连杆部c623,第二组所述传导轮c621安装于所述遮挡板c61的上方,第二组所述传导轮 c621与第一组所述传导轮c621一一对应地相隔所述遮挡板c61排列;每两个上下对应的所
述传导轮c621套装有所述传导链c622,所述传导链c622与所述遮挡板c61的后侧面连接;所述驱动电机c63通过所述连杆部c623带动所述传导轮c621正反向旋转,从而带动所述传导链c622上下运动,进而带动所述遮挡板c61同步上下运行。如图16-18所示,通过驱动电机c63、传导轮c621、传导链c622和连杆部c623带动遮挡板c61同步上下运行,可使第一排出风管c14或第二排出风管c14被遮挡板c61遮盖,从而保障第一排出风管c14或第二排出风管c14的各个出风管c14输出的冷却风的风压和风速相同,进而使钢化玻璃的表面温度冷却下降的速度保持相对一致,杜绝发生玻璃炸裂的质量事故。
47.进一步的,箱体c11还设有四个支撑脚c113,四个支撑脚c113分别安装于箱体c11的四个角部的下方;四个支撑脚c113的底面的所在面为同一平面。如图18所示,四个支撑脚 c113的底面的所在面为同一平面,可使箱体c11具有更好的安装稳定性,可提高具有风压调节功能的集风箱c1的运行稳定性。进一步的,箱体c11还设有底板c114;底板c114位于第一集风腔c111和第二集风腔c112的下方,底板c114的远离出风管c14的后侧底边与支撑脚 c113的底面的间距大于底板c114的靠近出风管c14的前侧底边与支撑脚c113的底面的间距。如图18所示,集风箱c1靠近玻璃钢化炉输出钢化玻璃的冷却段和通过段安装,沿右至左运行的钢化玻璃位于箱体c11的前侧,与钢化玻璃的冷风朝下吹在钢化玻璃的表面,交换了热量的冷风变成携带热量的热风再通过底板c114的下方排至箱体c11的后侧,将底板c114设置为倾斜的,且底板c114的远离出风管c14的后侧底边高于底板c114的前侧底边,有利于热风的排出和扩散,有利于钢化玻璃冷却效率的提升。进一步的,还包括压力计c7;两个压力计c7分别安装于箱体c11的左右两侧的外侧面,压力计c7用于测量第一集风腔c111或第二集风腔c112的风压。如图12和13所示,通过压力计c7可以有效监控第一集风腔c111和第二集风腔c112的风压,便于操作人员及时开合闸板阀c5、或启闭串联风机组c3以调整输出的风压,进而控制第一集风腔c111和第二集风腔c112的风压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进一步的,箱体c11还设有维修门c8;两个维修门c8分别安装于箱体c11的左右两侧,压力计 c7位于维修门c8的前侧或者后侧。如图13和14所示,通过维修门c8可以及时有效地对第一集风腔c111或第二集风腔c112内的设备和设施进行维修和保养。进一步的,箱体c11的顶面还设有两个吊耳c115;两个吊耳c115的连线的中点和箱体c11的重心在同一竖直线上;箱体c11内的连接角均为圆弧角。如图12和14所示,通过两个吊耳c115可以稳定地吊起具有风压调节功能的集风箱c1,拆卸和安装更加方便。箱体c11内的连接角均为圆弧角,可减少风流在箱体c11内的风速损失,提高冷却风的利用率。
48.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