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改性尼龙6塑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3651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改性尼龙6塑料。



背景技术:

尼龙是聚酰胺的统称,是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中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应用最广、综合性能最优良的挤出树脂。在聚酰胺树脂中,尼龙6和尼龙66的产量与消耗量最大,约占总聚酰胺的90%左右,尼龙6,又叫PA6、聚酰胺6,尼龙主要在力学、化学、热学性能等方面有突出的特点。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当前,还没有找到有资料记载通过改变尼龙6塑料的特性,以增强尼龙6塑料的抗冲击强度,从而扩大尼龙6塑料的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新型改性尼龙6塑料,采用本发明制作出来的新型改性尼龙6塑料具有很高的抗冲击强度,耐压性较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改性尼龙6塑料,组成原料包括:尼龙6 100-120份、纳米氧化银32-40份、乙撑双硬脂酰胺聚乙烯蜡13-22份、纳米二氧化钛18-22份、纳米氧化锌15-19份、钛白粉35-43份、纳米二氧化硅19-25份、滑石粉9-18份、立德粉8-16份、月桂酸32-40份、棕榈酸35-43份、硬脂酸26-33份、壳聚糖17-25份、金属玻璃25-31份、氮化碳14-20份、六方金刚石16-21份、抗静电剂19-23份、脱模剂21-25份;

所述抗静电剂是烷基磺酸、二硫代氨基甲酸或乙氧基化脂肪族烷基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脱模剂是聚乙烯蜡、甲基硅油、乳化甲基硅油或氟树脂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的一种新型改性尼龙6塑料,组成原料包括:尼龙6 110份、纳米氧化银35份、乙撑双硬脂酰胺聚乙烯蜡18份、纳米二氧化钛20份、纳米氧化锌17份、钛白粉38份、纳米二氧化硅23份、滑石粉14份、立德粉13份、月桂酸37份、棕榈酸38份、硬脂酸29份、壳聚糖22份、金属玻璃28份、氮化碳18份、六方金刚石18份、抗静电剂20份、脱模剂23份;

所述抗静电剂是烷基磺酸、二硫代氨基甲酸或乙氧基化脂肪族烷基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脱模剂是聚乙烯蜡、甲基硅油、乳化甲基硅油或氟树脂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新型改性尼龙6塑料所选用材料常见,价格低廉,有利于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同时,所制备出来的新型改性尼龙6塑料具有较好的耐冲击强度,满足尼龙6塑料在对冲击强度有要求场所的运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改性尼龙6塑料,制备方法如下:

(1)将各原料按配方份量比称量,分开放置;

(2)将金属玻璃、氮化碳和六方金刚石加工成粉末状,并搅拌均匀;

(3)将尼龙6、纳米氧化银、乙撑双硬脂酰胺聚乙烯蜡、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锌、钛白粉、纳米二氧化硅、滑石粉、立德粉、月桂酸、棕榈酸、硬脂酸、壳聚糖、抗静电剂和脱模剂放入到搅拌机中,先以110r/min的速度搅拌20min,接着将步骤(2)粉末也倒入到搅拌机中,改为以90r/min的速度搅拌35min;

(4)将步骤(3)物料倒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混炼、挤出造粒,过冷水,并烘干,即可得到本发明新型改性尼龙6塑料。

配方份量比如下:

实施例1

一种新型改性尼龙6塑料,组成原料包括:尼龙6 110份、纳米氧化银35份、乙撑双硬脂酰胺聚乙烯蜡18份、纳米二氧化钛20份、纳米氧化锌17份、钛白粉38份、纳米二氧化硅23份、滑石粉14份、立德粉13份、月桂酸37份、棕榈酸38份、硬脂酸29份、壳聚糖22份、金属玻璃28份、氮化碳18份、六方金刚石18份、烷基磺酸20份、乳化甲基硅油23份。

实施例2

一种新型改性尼龙6塑料,组成原料包括:尼龙6 100份、纳米氧化银32份、乙撑双硬脂酰胺聚乙烯蜡13份、纳米二氧化钛18份、纳米氧化锌15份、钛白粉35份、纳米二氧化硅19份、滑石粉9份、立德粉8份、月桂酸32份、棕榈酸35份、硬脂酸26份、壳聚糖17份、金属玻璃25份、氮化碳14份、六方金刚石16份、二硫代氨基甲酸19份、甲基硅油21份。

实施例3

一种新型改性尼龙6塑料,组成原料包括:尼龙6 120份、纳米氧化银40份、乙撑双硬脂酰胺聚乙烯蜡22份、纳米二氧化钛22份、纳米氧化锌19份、钛白粉43份、纳米二氧化硅25份、滑石粉18份、立德粉16份、月桂酸40份、棕榈酸43份、硬脂酸33份、壳聚糖25份、金属玻璃31份、氮化碳20份、六方金刚石21份、乙氧基化脂肪族烷基胺23份、聚乙烯蜡25份。

试验验证:

采用ASTM D256-97塑料冲击试验方法,对市售尼龙6塑料样品与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样品进行测试,得出结果如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