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硫醚的三唑希夫碱杨梅素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83960发布日期:2019-03-09 00:38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含硫醚的三唑希夫碱杨梅素衍生物,同时还涉及该含硫醚的三唑希夫碱杨梅素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及该含硫醚的三唑希夫碱杨梅素衍生物在抑植物病菌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杨梅素(3',4',5',3,5,7-六羟基黄酮醇,myricetin(myr)),异名杨梅树皮素、杨梅酮,是从杨梅树皮中分离出来的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化学式c15h10o8,相对分子量318.24,黄色针状或颗粒状结晶,熔点324-326℃,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不溶于氯仿、石油醚。存在于壳斗科(fagaceae)、豆科(leguminosae)、报春花科(primulaceae)、葡萄科(vitaceae)、菊科(compositae)等植物中。据现代药理活性研究显示杨梅素具有抑菌、抗过敏、抗病毒、降血糖、抗炎、抗氧化、保护神经等多种药理活性,显示出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潜在利用价值。

2007年,naz等(naz,s.;siddiqi,r.;ahmad,s.食品科学,2007,72(9):m341-345.)研究了杨梅素对葡萄球菌属、棒杆菌属、链球菌属和枯草芽孢杆菌属4种菌属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杨梅素对上述4种菌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2009年,刘等(刘洪波,史冬辉,陈安良,应蒙蒙,张立钦.杨梅叶提取物对6种常见植物病菌你的抑制活性[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95-99.)采用生长速率法对杨梅素进行了系统的抑菌作用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杨梅素对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苹果腐烂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等6种植物病原茵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ec50分别是:0.32,0.33,1.09,0.69,0.34和2.09g/l,并对水稻纹枯病茵、油菜菌核病菌和苹果腐烂病菌的抑制活性较高。

2014年,rashed等(rashed,k.;a.;j.;sokovic′,m.工业作物和产品.2014,59,210-215.)采用微量稀释法比较包括杨梅素在内的8种多酚类化合物对8种细菌和8种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测试。以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黄微球菌(m.flavus)和大肠杆菌(e.coli)三种细菌为例,杨梅素的mic分别为2.50±0.30,5.00±0.60,15.00±3.00μg/ml,mfc分别为5.00±0.60,10.00±0.00,20.00±5.00μg/ml。另外以烟曲霉菌(a.fumigatus)、赭绿青霉菌(p.ochro-chloron)和绿色木霉菌(t.viride)三种真菌为例,其mic分别为2.50±0.03,10.00±6.00,10.00±3.00μg/ml,mfc分别为5.00±0.60,25.00±5.00,15.00±5.00μg/ml。研究结果表明,杨梅素具有不错的抑制细菌和抑制真菌的生物活性,主要得益于杨梅素的c-4羰基和c-3,5,7羟基。

杨梅素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抗病毒剂,2004年,沈等(沈建国,谢荔岩,翟梅枝,林奇英,谢联辉.杨梅叶提取物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及其化学成分初步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4):441-443.)研究了杨梅叶提取物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杨梅叶提取物对烟草花叶病毒有着较好的体外钝化和抗病毒侵染作用。

2012年,yu等(yu,m.s.;lee,j.;lee,j.m.;kim,y.;chin,y.w.;jee,j.g.;keum,y.s.;jeong,y.j..生物有机化学与医药化学通讯,2012,22(12):4049-4054.)通过进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双链dna解旋测定法或使用比色为基础水解试验法,研究了杨梅素对体外sars病毒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杨梅素潜在的抑制了sars病毒解旋酶蛋白,影响了atp酶的活性,但是没有解旋活性,且杨梅素对于正常的乳房上皮mcf10a细胞没有表现出细胞毒性。进而说明了杨梅素对体外sars病毒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杨梅素在医药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与抗病毒活性。之前的研究工作者对杨梅素的修饰较少,主要是对杨梅素本身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1]钟新敏.含氮类杨梅素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7.[2]肖维,阮祥辉,李琴,张菊平,钟新敏,谢艳,王晓斌,黄民国,薛伟等.酰胺类杨梅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7,38,35-40.[3]阮祥辉.含唑类或查尔酮杨梅素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8)表明杨梅素衍生物同样具有抑菌和抗病毒的生物活性。但还未有将含硫醚的三唑希夫碱活性基团引入杨梅素中合成含硫醚的三唑希夫碱的杨梅素衍生物并进行农用活性测试的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的一种对烟草花叶病毒、柑橘溃疡病菌和水稻百叶枯病菌有较好防治效果的含硫醚三唑希夫碱的杨梅素衍生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含硫醚三唑希夫碱的杨梅素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该含硫醚三唑希夫碱的杨梅素衍生物在抗植物病毒和抑植物病菌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一种含硫醚三唑希夫碱的杨梅素衍生物,其结构通式如下所示:

其中,r为苯基、取代苯基、芳杂环基;n为碳链中碳的个数分别为3、4、5。

本发明的一种含硫醚三唑希夫碱的杨梅素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合成路线如下:

(1)以水合肼、二硫化碳为原料,通过加热回流,固体重结晶制备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

(2)以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和冰乙酸为原料,通过加热回流,固体重结晶制备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

(3)以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和取代醛为原料,以浓硫酸为催化剂,以乙醇为溶剂,制备4(取代亚甲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3):

(4)以杨梅苷和碘甲烷为原料,以碳酸钾为催化剂,酸性调节制备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中间体4):

(5)以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中间体4)和不同链长的二溴烷烃为原料,用碳酸钾为催化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制备3-溴-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如下所示:

(6)以3-溴-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和4(取代亚甲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3)为原料,用碳酸钾为催化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制备含硫醚三唑希夫碱的杨梅素衍生物(目标化合物a),如下所示:

本发明的含硫醚三唑希夫碱的杨梅素衍生物在抑制烟草花叶病毒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含硫醚三唑希夫碱的杨梅素衍生物在抑制柑橘溃疡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应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有益效果,从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以水合肼、二硫化碳、冰乙酸、取代醛等为原料生成三唑希夫碱,以杨梅苷、碘甲烷等为原料生成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再与碳个数分别为3、4、5的二溴烷烃反应,生成的产物与三唑希夫碱作用得到含硫醚三唑希夫碱的杨梅素衍生物。本发明将具有优良活性的硫醚三唑希夫碱基团引入杨梅素的结构中,即杨梅素的3-位羟基上连接有不同碳链长的硫醚三唑希夫碱结构。合成了一系列含硫醚三唑希夫碱的杨梅素类化合物,通过对所合成含硫醚三唑希夫碱杨梅素衍生物的抗植物病毒和抑植物病菌活性测试,本发明的化合物有较好的抗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和优良的抑植物病菌(柑橘溃疡病菌和水稻百叶枯病菌)活性,可用于制备抗植物病毒农药和制备农用杀菌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3-(3-((5-甲基-4-((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苯并吡喃-4-酮(目标化合物a1)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在装有温度计,滴液漏斗及冷凝器(上口连有尾气导出管)的三口烧瓶中加20ml85%的水合肼及60ml水,控制温度在50℃左右。在电磁搅拌下于lh内滴加6mlcs2,然后将混合液在90℃回流1h,冷却析晶,抽滤,水中重结晶,得无色针状晶体(中间体1),产率:82%。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取3.18g(0.03mol)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于烧瓶中,加入10ml冰乙酸回流4h,冷至室温,减压蒸馏出未反应的乙酸,水洗得粗品.用水重结晶得白色结晶(中间体2),产率:77%。

(3)4-((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中间体3)的制备:

在圆底烧瓶内加入1g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7.68mmol)和30ml无水乙醇,加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加入苯甲醛(9.22mmol)和1ml的浓硫酸,继续加热回流反应至(中间体2)消失,静置冷却,抽滤,乙醇洗涤滤饼,烘干后得4-(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中间体3),产率:68%。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中间体4)的制备:

在250ml圆底烧瓶中依次加入4.64g杨梅苷(10mmol)、22.09gk2co3(16mmol)和120mldmf,常温下搅拌0.5~1h后,缓慢滴加7.50ml碘甲烷(120mmol),室温搅拌48h,tlc跟踪反应(甲醇:乙酸乙酯=1:4,v/v)。停止反应后,过滤沉淀,滤渣用二氯甲烷洗涤滤渣,合并滤液,用100ml水稀释,用或二氯甲烷萃取三次,合并有机层,减压浓缩,然后将浓缩物溶于30ml无水乙醇中,升温至回流,待溶液澄清后,回流下加入16ml浓盐酸,随后有黄色固体析出,继续反应2h,冷却,过滤,得到粗产物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中间体4),产率:54%。

(5)3-(3-溴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在100ml的单口圆底烧瓶中依次加入1.17g(3mmol)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中间体4)、1.66gk2co3(12mmol)和30mldmf,常温搅拌0.5-1h后,加入2.42g1,3-二溴丙烷(12mmol),在此温度下继续反应12h,tlc监测反应(乙酸乙酯)。反应停止后,反应液用50ml的水分散,乙酸乙酯萃取(3×25ml),得到的乙酸乙酯层依次用1mol/l的hcl,饱和nahco3,饱和nacl水溶液分别洗涤2次后,合并乙酸乙酯层,无水naso4干燥、减压除去溶剂,减压柱层析分离提纯(石油醚:乙酸乙酯=2:1,v/v)得到白色固体(中间体5),产率:79%。

(6)3-(3-((4-((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苯并吡喃-4-酮(目标化合物a1)的制备:

在100ml的单口圆底烧瓶中加入4-((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中间体3)、k2co3和dmf,常温搅拌0.5-1h,后缓慢加入3-溴-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dmf溶液,随后升温至100℃,在此温度下搅拌6-8h。tlc跟踪反应,当反应结束,停止反应,冷却至室温,将混合物倒入200ml冰水中,用二氯甲烷萃取(3×40ml),合并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3×40ml)、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除去溶剂,得粗产物,经柱层析(乙酸乙酯:甲醇=15:1~10:1,v/v)提纯得到目标化合物,产率:53%。

实施例2

3-(3-((5-甲基-4-((4-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2)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2)步。

(3)5-甲基-4-((4-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对甲基苯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4)步。

(5)3-(3-溴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5)步。

(6)3-(3-((5-甲基-4-((4-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2)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6)步,区别在于以5-甲基-4-((4-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61%。

实施例3

3-(3-((5-甲基-4-((3-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3)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2)步。

(3)5-甲基-4-((3-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间甲基苯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4)步。

(5)3-(3-溴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5)步。

(6)3-(3-((5-甲基-4-((3-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3)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6)步,区别在于以5-甲基-4-((3-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69%。

实施例4

3-(3-((5-甲基-4-((4-甲氧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4)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2)步。

(3)4-((4-甲氧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对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4)步。

(5)3-(3-溴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5)步。

(6)3-(3-((5-甲基-4-((4-甲氧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4)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6)步,区别在于以4-((4-甲氧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75%。

实施例5

3-(3-((5-甲基-4-((2-甲氧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5)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2)步。

(3)4-((2-甲氧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2-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4)步。

(5)3-(3-溴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5)步。

(6)3-(3-((5-甲基-4-((2-甲氧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5)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6)步,区别在于以4-((2-甲氧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66%。

实施例6

3-(3-((5-甲基-4-((3,4-二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6)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2)步。

(3)4-((3,4-二甲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3,4-二甲基苯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4)步。

(5)3-(3-溴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5)步。

(6)3-(3-((5-甲基-4-((3,4-二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6)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6)步,区别在于以4-((3,4-二甲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51%。

实施例7

3-(3-((5-甲基-4-((3,4-二甲氧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7)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2)步。

(3)4-((3,4-二甲氧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3,4-二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4)步。

(5)3-(3-溴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5)步。

(6)3-(3-((5-甲基-4-((3,4-二甲氧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7)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6)步,区别在于以4-((3,4-二甲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64%。

实施例8

3-(3-((5-甲基-4-((2,4-二甲氧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8)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2)步。

(3)4-((2,4-二甲氧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2,4-二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4)步。

(5)3-(3-溴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5)步。

(6)3-(3-((5-甲基-4-((2,4-二甲氧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8)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6)步,区别在于以4-((2,4-二甲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56%。

实施例9

3-(3-((5-甲基-4-((4-叔丁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9)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2)步。

(3)4-((4-叔丁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对叔丁基苯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4)步。

(5)3-(3-溴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5)步。

(6)3-(3-((5-甲基-4-((4-叔丁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9)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6)步,区别在于以4-((4-叔丁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44%。

实施例10

3-(3-((5-甲基-4-((2-噻吩基亚甲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0)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2)步。

(3)5-甲基-4-((噻吩-2-基亚甲基)氨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2-噻吩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4)步。

(5)3-(3-溴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5)步。

(6)3-(3-((5-甲基-4-((2-噻吩基亚甲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丙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0)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6)步,区别在于以5-甲基-4-((2-噻吩基亚甲基)氨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40%。

实施例11

3-(4-((5-甲基-4-((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苯并吡喃-4-酮(目标化合物a11)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2)步。

(3)4-((苯亚甲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3)步。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4)步。

(5)3-(4-溴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5)步,区别在于以1,4-二溴丁烷为原料。

(6)3-(4-((5-甲基-4-((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苯并吡喃-4-酮(目标化合物a11)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6)步,区别在于以3-(4-溴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为原料,产率:52%。

实施例12

3-(4-((5-甲基-4-((4-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2)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2)步。

(3)5-甲基-4-((4-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3)步,区别在于以对甲基苯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4)步。

(5)3-(4-溴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5)步。

(6)3-(4-((5-甲基-4-((4-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2)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6)步,区别在于以5-甲基-4-((4-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46%。

实施例13

3-(4-((5-甲基-4-((3-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3)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2)步。

(3)5-甲基-4-((3-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3)步,区别在于以间甲基苯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4)步。

(5)3-(4-溴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5)步。

(6)3-(4-((5-甲基-4-((3-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3)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6)步,区别在于以5-甲基-4-((3-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43%。

实施例14

3-(4-((5-甲基-4-((4-甲氧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4)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2)步。

(3)4-((4-甲氧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3)步,区别在于以对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4)步。

(5)3-(4-溴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5)步。

(6)3-(4-((5-甲基-4-((4-甲氧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4)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6)步,区别在于以4-((4-甲氧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65%。

实施例15

3-(4-((5-甲基-4-((2-甲氧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5)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2)步。

(3)4-((2-甲氧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3)步,区别在于以2-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4)步。

(5)3-(4-溴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5)步。

(6)3-(4-((5-甲基-4-((2-甲氧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5)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6)步,区别在于以4-((2-甲氧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58%。

实施例16

3-(4-((5-甲基-4-((3,4-二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6)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2)步。

(3)4-((3,4-二甲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3)步,区别在于以3,4-二甲基苯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4)步。

(5)3-(4-溴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5)步。

(6)3-(4-((5-甲基-4-((3,4-二甲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6)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6)步,区别在于以4-((3,4-二甲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42%。

实施例17

3-(4-((5-甲基-4-((3,4-二甲氧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7)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2)步。

(3)4-((3,4-二甲氧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3)步,区别在于以3,4-二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4)步。

(5)3-(4-溴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5)步。

(6)3-(4-((5-甲基-4-((3,4-二甲氧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7)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6)步,区别在于以4-((3,4-二甲氧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61%。

实施例18

3-(4-((5-甲基-4-((4-叔丁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8)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2)步。

(3)4-((4-叔丁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3)步,区别在于以对叔丁基苯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4)步。

(5)3-(4-溴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5)步。

(6)3-(4-((5-甲基-4-((4-叔丁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丁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8)的制备:

如实施例11第(6)步,区别在于以4-((4-叔丁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45%。

实施例19

3-((5-((5-甲基-4-((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戊基)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9)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2)步。

(3)4-((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3)步。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4)步。

(5)3-((5-溴代戊基)氧)-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5)步,区别在于以1,5-二溴戊烷为原料。

(6)3-((5-((5-甲基-4-((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戊基)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19)的制备:

如实施例1第(6)步,区别在于以3-((5-溴代戊基)氧)-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为原料,产率:51%。

实施例20

3-((5-((5-甲基-4-((4-甲氧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戊基)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20)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肼基硫代酰肼(中间体1)的制备:

如实施例19第(1)步。

(2)4-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巯基(中间体2)的制备:

如实施例19第(2)步。

(3)4-((4-甲氧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的制备

如实施例19第(3)步,区别在于以对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

(4)3-羟基-3’,4’,5’,5,7-五甲氧基杨梅素的制备

如实施例19第(4)步。

(5)3-((5-溴代戊基)氧)-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中间体5)的制备:

如实施例19第(5)步。

(6)3-((5-((5-甲基-4-((4-甲氧基亚苄基)氨基)-4h-1,2,4-三唑-3-基)硫基)戊基)氧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目标化合物a20)的制备:

如实施例19第(6)步,区别在于以4-((4-甲氧基亚苄基)氨基)-5-甲基-4h-1,2,4-三唑-3-硫醇为原料,产率:66%。

表1目标化合物理化性质

表2目标化合物核磁共振氢谱数据

表3目标化合物核磁共振碳谱数据

试验例1

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测试:

(1)测试方法

a.病毒提纯

采用周雪平方法(zhou,x.p.;xu,z.x.;xu,j.;li,d.b.j.southchin.agric.univ.1995,16,74-79.),选取接种3周以上,tmv系统侵染寄主nicotianatabacum.l植株上部叶片,在磷酸缓冲液中匀浆,双层纱布过滤,8000g离心,经2次聚乙二醇处理,再离心,沉淀用磷酸缓冲液悬浮,即得到tmv的精提液体。整个实验在4℃下进行。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260nm波长的吸光度值,根据公式计算病毒浓度。

病毒浓度(mg/ml)=(a260×稀释倍数)/e0.1%1cm260nm

其中e表示消光系数,即波长260nm时,浓度为0.1%(1mg/ml)的悬浮液,在光程为1cm时的光吸收值。tmv的e0.1%1cm260nm是5.0。

b.药剂对tmv侵染的活体治疗作用

药剂对侵染的活体治疗作用:选长势一致的5-6叶期的心叶烟打顶,向全叶撒匀金刚砂,用排笔蘸取病毒汁液(6×10-3mg/ml)全叶接种病毒,自然晾干后用清水冲洗。待叶片干后,用毛笔在左半叶轻轻涂施药剂,右半叶涂施对应溶剂的浓度的溶剂作对照,6-7d后记录枯斑数,按下列公式计算抑制率。

c.药剂对tmv侵染的活体保护作用

药剂对tmv侵染的活体保护作用:选长势一致的5~6叶期的心叶烟打顶,用毛笔在左半叶轻轻涂施药剂,右半叶涂施对应溶剂的浓度的溶剂作对照。24h后,向全叶撒匀金刚砂,用排笔蘸取病毒汁液(6×10-3mg/ml)全叶接种病毒,用清水冲洗,6~7d后记录枯斑数,按下列公式计算抑制率。

d.药剂对tmv侵染的活体保护作用

将药剂与等体积的病毒汁液混合钝化30min,用排笔蘸取药剂与病毒的混合液,人工摩擦接种于撒有金刚砂的叶片左半边叶片上,叶片下方用平整木板支撑。灭菌水与病毒汁液混合接种右半叶。每药剂处理设3株,每株5-6片叶,随后将植株放在光照培养箱中保湿培养,控制温度23±1℃,光照10000lux,6-7d后观察并记录产生枯斑的数目。

其中,未涂施药剂半叶的平均枯斑数和涂施药剂的半叶枯斑数都采用各组三次重复的平均数。计算抑制率。

(2)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表4目标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治疗、保护和钝化活性

采用半叶枯斑法,以病毒唑原药和商品药剂宁南霉素为对照,供试浓度为500μg/ml时,测试了目标化合物a1~a20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治疗活性、保护活性和钝化活性(见表4)。该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tmv均有较好的治疗活性、保护活性和钝化活性。其中,目标化合物a6、a10、a11、a14对tmv拥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49.4、52.4、50.8、50.2%,超过病毒唑原药(39.9%),接近宁南霉素(52.7%)。目标化合物a6、a11对tmv拥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58.7、57.2、58.0%,优于病毒唑原药(51.8%),接近宁南霉素(65.7%)。目标化合物a7、a9、a20对tmv钝化活性分别为88.6、77.5、74.6%,其中a7的抑制率接近宁南霉素(90.4%)。

试验例2

抗植物细菌活性测试:

(1)测试方法

采用浊度法,在50和25μg/ml浓度下,测试目标化合物对柑橘溃疡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体外抑制活性,实验中对照药剂为叶枯唑和噻菌铜。将柑橘溃疡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在na固体培养基上培养,然后置于28℃的恒温细菌培养箱中培养至长出单菌落。选取适量的中央黄色单菌落,将其放到nb液体培养基中,在28℃、180r/min恒温摇床中振荡培养到对数生长期备用。将化合物和对照药剂配置为50和25μg/ml浓度,取1ml加入到装有4mlnb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再量取40μl含有柑橘溃疡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的nb液体培养基加入试管中,于28℃、180r/min恒温摇床振荡培养48h。在分光光度计上,测定595nm波长处加药无菌nb液体培养基的od595值,同时测定各个浓度的菌液od595值。

校正od595值=含菌培养基od595-无菌培养基od595

抑制率(%)=(校正后对照培养基菌液od595-校正含药培养基od595)/校正后对照培养基菌液od值×100%.

(2)抗植物病菌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表5目标化合物a1~a16的抑菌活性(抑制率%)a

a平均三次重复;b将叶枯唑和噻菌铜(20%可湿性粉剂)用作阳性对照。

采用浊度法,以商品药剂噻菌铜和叶枯唑为阳性对照,在供试浓度为50、25μg/ml时,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柑橘溃疡病菌和水稻百叶枯病菌的抑制活性(见表5)。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对柑橘溃疡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对柑橘溃疡病菌,该系列化合物在50μg/ml和25μg/ml的抑制率均超过对照药叶枯唑和噻菌铜(分别为49.49、36.82,47.94、36.12%)。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该系列化合物在50μg/ml和25μg/ml的抑制率优于对照药叶枯唑和噻菌铜(分别为32.54、27.65,24.12、19.13%),具有较好的广谱性。

以上实验活性数据表明含喹喔啉的杨梅素衍生物对tmv和植物病菌(柑橘溃疡病菌和水稻百叶枯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植物病毒和植物病菌表现出优良抑制活性,可作为潜在的抗植物病毒药物和抑菌药物,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