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异丁烯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5087发布日期:2018-09-01 03:44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生产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异丁烯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异丁烯,(CH3)2C=CH2,又名2-甲基丙烯,易燃、易爆气体(爆炸极限 1.7%~9.0%体积),沸点-6.90℃,临界温度144.75℃,临界压力4.00MPa,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备医药、农药、抗氧剂、合成高级润滑油和其他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其中高纯度的异丁烯可用于生产丁基橡胶和聚异丁烯,丁基橡胶主要用来生产轮胎和医用瓶塞。

异丁烯的制备方法较多,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甲基叔丁基醚解法,即由甲基叔丁基醚经催化醚解而得到异丁烯。现有的甲基叔丁基醚裂解法生产异丁烯的生产方法进料比较麻烦,影响异丁烯的生产。甲基叔丁基醚裂解法生产异丁烯的过程中,会产生甲醇、二甲醚、叔丁醇和水等副产物,提纯异丁烯时其耗能比较高,而且得到的异丁烯纯度比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进料、异丁烯纯度高、耗能低的异丁烯生产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异丁烯生产设备,包括原料供给箱、第一蒸馏釜、第二蒸馏釜、过滤箱、抽气泵、预热器、脱轻塔、第一再沸器、塔底泵、脱重塔、水冷器、冷凝罐、动力泵、第二再沸器、回流罐、脱水罐、自动控制阀和水汽塔,所述原料供给箱与第一蒸馏釜通过进液总管和第一进液分管相连接,原料供给箱与第二蒸馏釜通过进液总管和第二进液分管相连接,所述过滤箱包括过滤芯和底箱,所述底箱设置在过滤芯下方,过滤芯与第一蒸馏釜相连接,过滤芯与第二蒸馏釜相连接,底箱与第一蒸馏釜相连接,底箱与第二蒸馏釜相连接,抽气泵与底箱相连接,底箱与原料供给箱相连接,第一蒸馏釜顶部设有第一异丁烯排出口,第一异丁烯排出口上设有第一单向出气阀,第一单向出气阀与预热器相连接,第二蒸馏釜顶部设有第二异丁烯排出口,第二异丁烯排出口上设有第二单向出气阀,第二单向出气阀与预热器相连接,预热器与脱轻塔相连接,第一再沸器一端与脱轻塔底部相连通,再沸器另一端与脱轻塔相连通,第一再沸器与塔底泵相连接,塔底泵与脱重塔相连接,第一再沸器与冷凝罐相连接,脱重塔顶部与第一再沸器相连接,脱重塔与预热器相连接,预热器与水冷器相连接,水冷器与冷凝罐相连接,冷凝罐与动力泵相连接,动力泵与脱重塔相连接,动力泵与回流罐相连接,第二再沸器一端与脱重塔底部相连接,第二再沸器另一端与脱重塔相连接,回流罐与脱水罐相连接,脱水罐与水汽塔相连接,脱水罐与水汽塔之间设有自动控制阀。

为了便于进料,所述进液总管上设有第一动力泵。

为了便于控制进料,所述第一进液分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

为了便于控制进料,所述第二进液分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

为了便于处理废气,所述过滤芯与第一蒸馏釜之间设有第三电磁阀。

为了便于处理废气,所述过滤芯与第二蒸馏釜之间设有第四电磁阀。

为了便于回收原料,所述底箱与第一蒸馏釜之间设有第五电磁阀。

为了便于回收原料,所述底箱与第二蒸馏釜之间设有第六电磁阀。

为了便于回收原料,所述底箱与原料供给箱之间设有第二动力泵。

为了便于观察脱水罐内液位,所述脱水罐上设有液位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异丁烯生产设备,采用第一蒸馏釜和第二蒸馏釜轮换生产异丁烯,实现连续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采用过滤箱循环回收原料,从而节约生产成本,避免浪费,原料供给箱自动供给进料,避免异丁烯的泄露;脱轻塔、脱重塔、回流罐、脱水罐和水汽塔的设置,可以完全脱除二甲醚、甲醇、MTBE和水等组分,提高异丁烯的纯度,保证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异丁烯生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原料供给箱;2-第一蒸馏釜;201-第一异丁烯排出口;202-第一单向出气阀;3-第二蒸馏釜;301-第二异丁烯排出口;302-第二单向出气阀;4-过滤箱;401-过滤芯;402-底箱;5-抽气泵;6-预热器;7-脱轻塔;8-第一再沸器;9-塔底泵;10-脱重塔;11-水冷器;12-冷凝罐;13-第三动力泵;14-第二再沸器;15-回流罐;16-脱水罐;1601-液位计;17-自动控制阀;18-水汽塔;19-进液总管;20-第一进液分管;21-第二进液分管;22-第一动力泵;23-第二动力泵;24-第一电磁阀;25-第二电磁阀;26-第三电磁阀;27-第四电磁阀;28-第五电磁阀;29-第六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参照附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异丁烯生产设备,包括原料供给箱1、第一蒸馏釜2、第二蒸馏釜3、过滤箱4、抽气泵5、预热器6、脱轻塔7、第一再沸器8、塔底泵9、脱重塔10、水冷器11、冷凝罐12、第三动力泵13、第二再沸器14、回流罐15、脱水罐16、自动控制阀17和水汽塔18,所述原料供给箱 1与第一蒸馏釜2通过进液总管19和第一进液分管20相连接,原料供给箱1与第二蒸馏釜3通过进液总管19和第二进液分管21相连接,所述过滤箱4包括过滤芯401和底箱402,所述底箱402设置在过滤芯401下方,过滤芯401与第一蒸馏釜2相连接,过滤芯401与第二蒸馏釜3相连接,底箱402与第一蒸馏釜2相连接,底箱402与第二蒸馏釜3相连接,抽气泵5与底箱402相连接,底箱402与原料供给箱1相连接,第一蒸馏釜2顶部设有第一异丁烯排出口201,第一异丁烯排出口201上设有第一单向出气阀202,第一单向出气阀202与预热器6相连接,第二蒸馏釜3顶部设有第二异丁烯排出口301,第二异丁烯排出口 301上设有第二单向出气阀302,第二单向出气阀302与预热器6相连接,预热器6与脱轻塔7相连接,第一再沸器8一端与脱轻塔7底部相连通,再沸器另一端与脱轻塔7相连通,第一再沸器8与塔底泵9相连接,塔底泵9与脱重塔 10相连接,第一再沸器8与冷凝罐12相连接,脱重塔10顶部与第一再沸器8 相连接,脱重塔10与预热器6相连接,预热器6与水冷器11相连接,水冷器 11与冷凝罐12相连接,冷凝罐12与第三动力泵13相连接,第三动力泵13与脱重塔10相连接,第三动力泵13与回流罐15相连接,第二再沸器14一端与脱重塔10底部相连接,第二再沸器14另一端与脱重塔10相连接,回流罐15 与脱水罐16相连接,脱水罐16与水汽塔18相连接,脱水罐16与水汽塔18之间设有自动控制阀17。

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液总管19上设有第一动力泵2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液分管20上设有第一电磁阀24。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液分管21上设有第二电磁阀25。

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芯401与第一蒸馏釜2之间设有第三电磁阀26。

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芯401与第二蒸馏釜3之间设有第四电磁阀27。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箱402与第一蒸馏釜2之间设有第五电磁阀28。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箱402与第二蒸馏釜3之间设有第六电磁阀29。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箱402与原料供给箱1之间设有第二动力泵23。

本实施例中,所述脱水罐16上设有液位计1601。

该异丁烯生产设备,在工作时,第一电磁阀24开启,第二电磁阀25关闭,第一动力泵22启动,原料供给箱1里的原料通过进液总管19和第一进液分管 20进入第一蒸馏釜2中,原料在第一蒸馏釜2中反应生成异丁烯,第三电磁阀 26开启,抽气泵5开启,废气经过过滤芯401过滤后,液体进入底箱402,第五电磁阀28开启,底箱402内的液体进入第一蒸馏釜2,第二动力泵23开启,底箱402内的液体进入原料供给箱1;在第一蒸馏釜2在生产异丁烯的时,第一电磁阀24关闭,第二电磁阀25开启,原料供给箱1内的原料通过第一动力泵 22进入第二蒸馏釜3,原料在第二蒸馏釜3中反应生成异丁烯,第四电磁阀27 开启,废气进入过滤芯401过滤后,液体进入底箱402,第六电磁阀29开启,底箱402内的液体进入第二蒸馏釜3;第一蒸馏釜2内生成的异丁烯通过第一异丁烯排出口201和第一单向出气阀202进入预热器6,第二蒸馏釜3内生成的异丁烯通过第二异丁烯排出口301和第二单向出气阀302进入预热器6,然后预热器6内的异丁烯进入脱轻塔7,异丁烯在脱轻塔7内脱除二甲醚和甲醇等轻组分,脱轻塔7内的物料通过塔底泵9进入脱重塔10,脱重塔10塔顶气分为两股,一股进入预热器6预热,然后进入水冷器11冷凝,另一股作为第一再沸器8的热源,在第一再沸器8管程中被壳程中汽化的异丁烯冷凝,两股冷凝液混合,进入冷凝罐12,一部分用第三动力泵13打回流,一部分作为异丁烯产品进入回流罐15,第二再沸器14采用低压蒸汽加热,MTBE和水等重组分从塔底脱除;异丁烯进入回流罐15后,其中的液态水在重力作用下进入脱水罐16,当脱水罐 16内水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动控制阀17开启,水流进入水汽塔18内,排放到一定程度后,自动控制阀17关闭,脱水罐16继续蓄水,由于脱水罐16内一直有液态水存在,可避免异丁烯通过脱水罐16进入水汽塔18,保证产品质量,工人可以通过液位计1601随时观察脱水罐16内液面高度,保证脱水正常进行。

该异丁烯生产设备,采用第一蒸馏釜2和第二蒸馏釜3轮换生产异丁烯,实现连续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采用过滤箱4循环回收原料,从而节约生产成本,避免浪费,原料供给箱1自动供给进料,避免异丁烯的泄露;脱轻塔7、脱重塔10、回流罐15、脱水罐16和水汽塔18的设置,可以完全脱除二甲醚、甲醇、MTBE和水等组分,提高异丁烯的纯度,保证产品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