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5664发布日期:2019-04-13 00:48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复合材料加工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除味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各汽车厂商及用户对汽车复合材料的气味要求越来越严格,而目前的汽车复合材料(皮革),主要采用加热后将汽车复合材料的气味激发出来然后吸走,从而达到除味的效果。

但是,这种设备一般采用加热管直接加热,容易造成汽车复合材料起皮、烤坏,而且加热不均匀,祛味效果差。另外设备能够同时处理的汽车复合材料短,造成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除味装置,其能够同时处理较长的汽车复合材料,且祛味效果好,不会烤坏汽车复合材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除味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部为除味室,所述的除味室内安装有数根输送轴;所述的除味室内部两侧分别与加热进气口、加热吸气口连通,所述的加热进气口、加热吸气口分别设置在进气管、吸气管上,所述的进气管一端与排气管连通、且此端上设置有吸风口,且进气管上串联有吸风机、加热器,吸风机将排气管内的废气部分吸入进气管内,且通过吸风口吸进部分干净气流,然后通过加热器加热后传送至加热进气口吹出;

所述的吸气管一端与排气管连通,排气管与排风机连通。

优选地,除味室两侧为除味侧板,一侧除味侧板外部分别固定有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第三安装板、第四安装板、第五安装板、第六安装板,另一侧除味侧板外侧分别固定有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第四支撑板;

所述的第二安装板、第三安装板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五安装板、第一安装板装配固定,所述的第六安装板、第五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固定在外壳上,所述的第三安装板上固定有第四安装板;

所述的第四安装板上安装有至少一个推杆电机,推杆电机的推杆伸缩轴穿过第三安装板后与第二安装板装配固定;

所述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第四支撑板分别与除味侧板外侧装配固定,且所述的第一支撑板与切换组件的切换电机装配固定,切花组件安装在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的第六安装板上安装有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所述的第一电磁铁与第一电磁伸缩轴一端装配,第一电磁伸缩轴另一端穿过第六安装、第五安装板后与设置在第二安装板上的锁紧孔卡合装配;

所述的第一电磁伸缩轴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限位环,所述的第一电磁伸缩轴在第一电磁限位环与第六安装板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第一锁紧弹簧,第一锁紧弹簧用于产生阻碍第一电磁伸缩轴向第一电磁铁移动的力,所述的第一电磁铁通电后能够驱动第一电磁伸缩轴向上移动,直到第一电磁伸缩轴脱离锁紧孔;

所述的第二电磁铁与第二电磁伸缩轴二端装配,第二电磁伸缩轴另一端穿过第六安装板、第五安装板后可与设置在第二安装板上的锁紧孔卡合装配;

所述的第二电磁伸缩轴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限位环,所述的第二电磁伸缩轴在第二电磁限位环与第六安装板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第二锁紧弹簧,第二锁紧弹簧用于产生阻碍第二电磁伸缩轴向第二电磁铁移动的力,所述的第二电磁铁通电后可驱动第二电磁伸缩轴向上移动,直到第二电磁伸缩轴底端面不低于第五安装板底面。

优选地,每个切换组件均对应一个第一行程开关、第二行程开关,所述的第一行程开关固定在第二支撑板上,其触发端朝下、面向切换顶板;

所述的第二行程开关固定在第四支撑板上,且其触发端朝上、面向切换底板。

优选地,所述的输送轴有两层,上边一层的输送轴一端穿过其中一块除味侧板、第二安装板后与第三安装板可转动装配,另一端穿过另一除味侧板后与第二齿轮装配固定;且上边一层的输送轴最靠近冷却装置的为辅助驱动轴;

下边一层的输送轴一端一块除味侧板、第二安装板后与第三安装板可转动装配,另一端与另一除味侧板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输送轴位于第二安装板的一端上、除味侧板与第二安装板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轴移组件,此端的输送轴此端在除味侧板内侧部分上还固定有第二输送筒、第一输送筒,另一端的输送轴在除味侧板内侧部分固定有另一第二输送筒、第一输送筒;

所述的第二输送筒、第一输送筒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带槽、第二带槽,第一带槽、第二带槽分别与第一输送带、第二输送带装配,第一输送带两端分别套装在最靠近整理机构一端的、上一层的第一带槽、辅助驱动轴上的第一带槽上,从而构成带传动机构,第一输送带内侧分别穿过各个第一带槽;

所述的第二输送带依次上下绕过每一个第二带槽,最后在分别绕过安装在除味侧板内侧两端的导向轴;所述的第一输送带、第二输送带分别有两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除味装置与市场上不同,市场上大部分为平走设备(本案中第一输送带的方式),储料很少,烘烤时间很短,无法达到效果,有些要烘多次,效率较低。而且平走式烘房为加热管在房内,会造成产品桔皮现象,而本发明采用热风加热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

2、本发明的冷却装置能够及时对汽车复合材料进行冷却,而且还能够吸走藏在海绵层里的气味,从而大大提高除味效果。另外在用直接对较硬的皮革层吹气也能够在皮革层与海绵层之间造成温差,从而将海绵层中残余的气味激发出来。

3、本发明的除味室为一个相对密闭的保温房间,将外部加热器(管式电加热器)加热的热气通过送风机传送至除味室内,将产品利用上下储存的方式行走至房间内,达到一定的高温后将烘烤出的气体排出室外空气处理设施,而且会持续的补充新风,此种方式壳避免加热管直接加热对皮革的表面产生伤害。且这种设计能够合理利用空间,整个烘干室内可以储存500米左右材料,利用若干驱动电机、辅助电机带动材料进出,单只驱动电机速度可调节避免产品门幅变化,且可以增加纠偏装置防止材料跑偏报废。经过测试,本发明可以显著降低产品气味至0.5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放卷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检查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除味装置和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除味装置和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除味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f1处放大图。

图12是本发明的除味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除味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除味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f2处放大图。

图16是本发明的除味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除味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的除味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的传输辊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的传输辊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切换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切换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切换组件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切换组件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的第一输送带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图2,一种除味流水线,包括,除味装置a、放卷机构100、整理机构200、检查机构300、收卷机构400,所述的放卷机构100用于将成卷的汽车复合材料510进行释放,释放后的汽车复合材料510穿过整理结构200整理后进入除味装置a进行加热除味,然后穿过检查机构300后通过收卷机构400收卷,成为成品520,检查机构300用于检测汽车复合材料510是否合格,可以直接采用现有的检查装置;

所述的除味装置a,包括,外壳a100,外壳a100内部为除味室a101,所述的除味室a101内安装有数根输送轴a310,输送轴a310之间安装有纠偏机构a01,纠偏机构a01用于纠正汽车复合材料510的方向,防止汽车复合材料510跑偏造成报废,可以直接采用现有的输送带液压纠偏器。

所述的除味室a101内部两侧分别与加热进气口a211、加热吸气口a221连通,所述的加热进气口a211、加热吸气口a221分别设置在进气管a210、吸气管a220上,所述的进气管a210一端与排气管a260连通、且此端上设置有吸风口a212,且进气管a210上串联有吸风机a250、加热器a240,吸风机将排气管a260内的废气部分吸入进气管a210内,且通过吸风口a212吸进部分干净气流,然后通过加热器a240加热后传送至加热进气口a211吹出,最好是吹向汽车复合材料510两侧表面。

所述的吸气管a220一端与排气管a260连通,排气管a260与排风机a270连通,使用时,排风机通过排气管a260对吸气管a220产生负压,从而将除味室a101内的气体吸入,然后转送至废气处理装置进行净化。

所述的输送轴a310在除味室a101竖直方向上上下分布为两层,使用时,汽车复合材料510上下绕过各个输送轴a310,从而大大增加汽车复合材料510位于除味室a101内的长度,也就增加了单位时间内对汽车复合材料510的处理长度,从而提高效率。当然也可以每一行输送轴a310单独输送汽车复合材料510,此时与传统的平走式烘房没有区别。

优选地,所述的除味室a101顶部安装有加热板a140,加热板a140通过电加热方式对除味室a101进行加热,从而提高对汽车复合材料510的加热效果。

使用时,通过加热进气口a211吹出的热风、加热板a140的加热使得汽车复合材料510受到均匀的加热,从而激发其内部的异味、然后通过加热吸气口a221吸出,大部分被吸出的气体通过排风机a270排出,少部分进入进气管a210内,混合进气管a210吸入的新风送入加热器a240再次加热后循环使用。这种设计首先能够增加效率,降低能够,因为重复利用废气的热量,而且由于不断有新风(吸风口a212吸入的气流)补入,可以防止废气二次污染,增加除味效果。

参见图3,所述的放卷装置100、收卷装置400结构相同。放卷装置100包括放卷支撑板110,放卷支撑板110有两块且顶部分别与放卷轴140可转动装配,放卷轴140与第一放卷带轮151装配固定,第一放卷带轮151通过放卷皮带150与第二放卷带轮152连接,从而形成带传动机构,第二放卷带轮152固定在放卷电机120的输出轴上,放卷电机120通电后可以驱动第二放卷带轮152周向转动,从而通过放卷皮带150驱动放卷轴转动;

放卷轴140外侧套装有成卷的汽车复合材料510,放卷轴转动时,汽车复合材料510也转动放卷,从而将成卷的汽车复合材料510进行打开、释放。

参见图4,所述的检查机构300,包括,检查支撑板310,检查支撑板310有两块、且其顶部与第一采集板331、第二采集板332装配固定,两块检查支撑板310之间分别与检查转轴340装配固定,所述的检查转轴340上套装有第一检查辊321、第二检查辊322,所述的第一检查辊321、第二检查辊322上下分部,从而使得需要检查的汽车复合材料510从第一检查辊321、第二检查辊322之间通过;所述的第一采集板331底部对应有检测槽301。第一采集板331、第二采集板332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使用时,通过第一采集板331、第二采集板332处观察汽车复合材料510表面,从而检测是否有起皮、烤焦等问题。

参见图5-图9、图25,由于将汽车复合材料510加热除味后需要对其进行冷却,否则可能会影响后期的检测、成卷,因此申请人在除味装置a与检测机构300之间增加冷却装置600,所述的冷却装置600,包括,冷却外壳610,冷却外壳610内部为冷却腔601,所述的冷却腔601内安装有冷却吹风块630、冷却吸气块620,所述的冷却吹风块630、冷却吸气块620之间安装有冷却辊轧641,冷却辊轧641套装在冷却轴642上,冷却轴642两端分别与冷却外壳610两侧装配固定,冷却辊轧641可与冷却轴642相对周向转动;

所述的冷却外壳610外侧还分别固定有冷气进风管661、冷气吸风管662,所述的冷气进风管661分别与冷气吹风管671连通,从而外部冷却后的气体引导入冷气进风管661,然后吹向汽车复合材料的皮革层511,以使皮革层511快速冷却;

冷气吸风管662与冷气吸气管672连通,冷气吸气管672固定在冷却吸气块620上的冷却凸块621上且与汽车复合材料的海绵层512正对。冷气吸风管662与吸风机进气口连通,冷气进风管661与冷却送风机排气口连通,冷却排风机进气口与冷却后的气源连通,从而将冷却后的气体输送至冷气进风管661。

使用时,冷气吸气管672处产生负压,从而将海绵层512内的残留的气味吸出,以提高除味效果。

所述的冷却凸块621装入两根冷却辊轧641之间,且其顶面不高于冷却辊轧641最高点,这种设计能够使得冷气吸气管672的端口尽量靠近海绵层512,但是又不影响汽车复合材料510的正常通行。

所述的冷却腔601靠近除味装置a一端上固定有整理刷650,整理刷650采用柔软的纤维制成,类似于牙刷。使用时,整理刷650与汽车复合材料510的皮革层511接触、压紧,这种设计一方面起到平整汽车复合材料510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将冷却吹风块630、冷却吸气块620之间的间隙与除味室a101分割,防止除味室a101内的高温气体进入冷却腔601,影响除味、冷却效果。

参见图5-图6、图10-图24,所述的除味装置a,包括,外壳a100,外壳a100内部为除味室a101,外壳a100外部一侧分别固定有第一安装板a121、第二安装板a122、第三安装板a123、第四安装板a124、第五安装板a125、第六安装板a126,外壳a100外部另一侧分别固定有第一支撑板a131、第二支撑板a132、第三支撑板a133、第四支撑板a134;

所述的第二安装板a122、第三安装板a123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五安装板a125、第一安装板a121装配固定,所述的第六安装板a126、第五安装板a125、第一安装板a121固定在外壳a100上,所述的第三安装板a123上固定有第四安装板a124;

所述的第四安装板a124上安装有至少一个推杆电机a510,推杆电机a510的推杆伸缩轴a511穿过第三安装板a123后与第二安装板a122装配固定,所述的第六安装板a126上安装有第一电磁铁a520、第二电磁铁a540;

所述的第一电磁铁a520与第一电磁伸缩轴a521一端装配,第一电磁伸缩轴a521另一端穿过第六安装板a126、第五安装板a125后与设置在第二安装板a122上的锁紧孔a1221卡合装配,从而限制第二安装板a122向外壳a100移动;

所述的第一电磁伸缩轴a521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限位环a522,所述的第一电磁伸缩轴a521在第一电磁限位环a522与第六安装板a126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第一锁紧弹簧a523,第一锁紧弹簧a523用于产生阻碍第一电磁伸缩轴a521向第一电磁铁a520移动的力,所述的第一电磁铁a520通电后能够驱动第一电磁伸缩轴a521向上移动,直到第一电磁伸缩轴a521脱离锁紧孔a1221,此时第二安装板a122可以向外壳a100移动;

所述的第二电磁铁a540与第二电磁伸缩轴a541二端装配,第二电磁伸缩轴a541另一端穿过第六安装板a126、第五安装板a125后可与设置在第二安装板a122上的锁紧孔a1221卡合装配(初始状态时没有卡合装配),从而限制第二安装板a122向外壳a100移动;

所述的第二电磁伸缩轴a541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限位环a542,所述的第二电磁伸缩轴a541在第二电磁限位环a542与第六安装板a126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第二锁紧弹簧a543,第二锁紧弹簧a543用于产生阻碍第二电磁伸缩轴a541向第二电磁铁a540移动的力,所述的第二电磁铁a540通电后能够驱动第二电磁伸缩轴a541向上移动,直到第二电磁伸缩轴a521底端面不低于第五安装板a125底面,此时第二安装板a122可以向外壳a100移动。

所述的第一支撑板a131、第二支撑板a132、第三支撑板a133、第四支撑板a134分别与外壳a100的除味侧板a110外侧装配固定,且所述的第一支撑板a131与切换组件b的切换电机b110装配固定,切花组件b安装在第二支撑板a132、第三支撑板a133之间,且每个切换组件b均对应一个第一行程开关a531、第二行程开关a532,所述的第一行程开关a531固定在第二支撑板a132上,其触发端朝下、面向切换顶板b430;

所述的第二行程开关a532固定在第四支撑板a134上,且其触发端朝上、面向切换底板b440。

使用时,通过切换顶板b430触发第一行程开关a531、切换底板b440触发第二行程开关来控制、感知切换组件的位置。

所述的外壳a100两侧均为除味侧板a110、且外壳a100靠近整理机构200一端上设置有端部封板a160,端部封板a160上设置有进料口a161,使用时,汽车复合材料a510从进料口a161进入除味室a101;两块除味侧板a110底部分别与除味底板a150装配固定。

所述的输送轴a310有两层,上边一层的输送轴a310一端穿过其中一块除味侧板a110、第二安装板a122后与第三安装板a123可转动装配,另一端穿过另一除味侧板a110后与第二齿轮a612装配固定;且上边一层的输送轴a310最靠近冷却装置600的为辅助驱动轴a360;

下边一层的输送轴a310一端一块除味侧板a110、第二安装板a122后与第三安装板a123可转动装配,另一端与另一除味侧板a110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输送轴a310位于第二安装板a122的一端上、除味侧板a110与第二安装板a122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轴移组件a700,此端的输送轴a310此端在除味侧板a110内侧部分上还固定有第二输送筒a340、第一输送筒a320,另一端的输送轴a310在除味侧板a110内侧部分固定有另一第二输送筒a340、第一输送筒a320。当然,位于下一层的输送轴a310上可以不安装第一输送筒a320。

所述的第二输送筒a340、第一输送筒a320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带槽a321、第二带槽341,第一带槽a321、第二带槽341分别与第一输送带a410、第二输送带a420装配,第一输送带a410两端分别套装在最靠近整理机构200一端的、上一层的第一带槽a321、辅助驱动轴a360上的第一带槽a321上,从而构成带传动机构,第一输送带a410内侧分别穿过各个第一带槽a321,从而构成与传统平走式烘房类似的输送结构。

优选地,第一输送带a410、第二输送带a420的厚度分别大于第一带槽a321、第二带槽341的深度,这种设计使得第一输送带a410、第二输送带a420外表面分别凸出第一带槽a321、第二带槽341。

所述的第二输送带a420依次上下绕过每一个第二带槽341,最后在分别绕过安装在除味侧板a110内侧两端的导向轴a311,从而形成带传动机构,其能够与驱动所有的第二输送筒a340周向转动;所述的第一输送带a410、第二输送带a420分别有两条。

靠近推杆电机一侧的除味侧板a110内侧分别固定有第一吹风板a431、第二吹风板a432,靠近切换组件b一侧的除味侧板a110内侧分别固定有第一吸风板a441、第二吸风板a442,所述的第一吹风板a431、第二吹风板a432、第一吸风板a441、第二吸风板a442分别与第一分热风管a281、第二热风分管a282、第一吸风分管a291、第二吸风分管a292一端连通,所述的第一分热风管a281、第二热风分管a282分别与第一换向气阀的两个排气口连通,第一换向气阀与加热进气口a211连通,从而将加热进气口a211的气流引入第一分热风管a281或第二热风分管a282,也就是引入第一吸风板a441或第二吸风板a442;

所述的第一吸风板a441、第二吸风板a442上设置有数个吹风孔,使用时,通过第一分热风管a281或第二热风分管a282进入第一吸风板a441或第二吸风板a442的气流分别通过吹风孔吹出,从而吹向汽车复合材料,并对汽车复合材料进行加热;

第一换向气阀用于控制加热进气口a211与第一吸风板a441或第二吸风板a442接通;

所述的第一吸风板a441、第二吸风板a442上分别设置有数个吸风孔,第一吸风分管a291、第二吸风分管a292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换向气阀的两个进气口连通,第二换向气阀的排气口分别与加热吸气口a221连通。

使用时,加热吸气口a221对第一吸风板a441或第二吸风板a442产生负压,使得除味室a101内的气体进入吸风孔最后通过第一吸风分管a291或第二吸风分管a292进入加热吸气口a221排出。

第二换向气阀用于控制加热吸气口a221与第一吸风板a441或第二吸风板a442连通。

参见图25,所述的汽车复合材料510包含两层,分别为皮革层511、海绵层512。

所述的第一输送带a410、第二输送带a420上分别固定有压紧块a810,压紧块a810上设置有压紧板a811,压紧板a811与第一输送带a410或第二输送带a420外表面之间形成导向卡槽a812,且所述的压紧板a811与压紧螺栓a820通过螺纹旋合装配,压紧螺栓a820位于压紧板a811外侧部分与旋钮a821装配固定。

使用时,首先将汽车复合材料510展开,然后两侧端部分别装入第一输送带a410或第二输送带a420上的导向卡槽a812内,再旋紧压紧螺栓a820将汽车复合材料510卡紧在导向卡槽a812内,然后启动第一输送带a410或第二输送带a420,使得第一输送带a410或第二输送带a420带动汽车复合材料510由靠近整理机构200一端向靠近冷却装置600一端移动;

如果是第一输送带a410带动的,汽车复合材料510与第一输送带a410平行,此时接通第一吹风板a431、第一吸风板a441,使得第一吹风板a431吹出热风加热汽车复合材料510,第一吸风板a441吸走异味。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水平式烘房类似。

如果是第二输送带a420带动的,汽车复合材料510上下依次缠绕在各个第二输送筒a340上,从而大大增加汽车复合材料510位于除味室内的长度。此时接通第二吹风板a432、第二吸风板a442,从而实现对汽车复合材料510进行加热、除味。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汽车复合材料510的除味效率,而且除味效果更佳。

参见图17-图19,所述的轴移组件a700,包括,轴移筒a710,所述的轴移筒a710外侧与第一输送筒a320内侧装配固定,且轴移筒a710靠近第二输送筒a340一端与第二输送筒a340之间通过轴承装配,从而使得轴移筒a710与第二输送筒a340之间可以相对周向转动,但是其转动时独立的,并不互相干涉。具体地,轴承内圈与第二输送筒a340外壁装配固定,轴承外圈与第一输送筒a320内部装配固定;

所述的轴移筒a710内侧与第一滚珠a771贴紧接触,第一滚珠a771安装在固定筒a730上,且固定筒a730外侧固定第一保持架a720,第一滚珠a771一端穿出第一保持架a720,第一滚珠a771相对于固定筒a730做球形滚动;

所述的固定筒a730内侧固定有第二保持架a740、第二滚珠a772,第二滚珠a772一端穿出第二保持架a740后与设置在输送轴a310上的导向凹槽a312装配,且所述的第二滚珠a772相对于固定筒a730做球形滚动;

所述的第二输送筒a340内侧设置有与导向凹槽a312卡合装配的导向凸条,这种设计使得第二输送筒a340可在输送轴轴向上移动,且输送轴a310转动时,可以驱动第二输送筒a340转动;

所述的轴移筒a710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端盖a751、第二端盖a752封闭,且所述的第一保持架a720、固定筒a730、第二保持架a740两端分别与第一端盖a751、第二端盖a752内侧贴紧;

所述的第二端盖a752与第二安装板a122之间安装有推力球轴承a760,推力球轴承a760的轴圈与第二端盖a752装配固定、座圈与第二安装板a122装配固定,第二端盖a752穿过推力球轴承a760、第二端盖a752、第二安装板a122后与第三安装板a123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输送轴a310远离轴移组件a700一端与端部驱动筒a350装配,所述的端部驱动筒a350通过与轴承外圈装配固定,轴承内圈与此端上的第二输送筒a340外侧装配固定,且此端的第二输送筒a340固定在输送轴a310上,端部驱动筒a350套装在输送轴a310外;从而使得端部驱动筒a350与第二输送筒a340之间可以相对、不干涉地转动;

第二输送筒a340穿过与之靠近的除味侧板a110后与第一齿轮a611装配固定,且第二输送筒a340与此除味侧板a110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端部驱动筒a350与另一第一输送筒a320内侧装配固定。

切换组件b,包括,切换电机b110,所述的切换电机b110的切换输出轴b111穿过第二支撑板a132后与第一丝杠b211底部连接固定,第一丝杠b211顶部穿过第四支撑板a134、升降驱动板b411后与第三支撑板a133可转动装配,且第一丝杠b211与升降驱动板b411通过螺纹旋合装配、与第四支撑板a134可转动装配,另外第一丝杠在轴向上固定;

所述的升降驱动板b411有两块,且分别固定在两块切换侧板b410上,两块切换侧板b410上下两端分别与切换顶板b430、切换底板b440装配固定;

所述的升降驱动板b411还分别与第二丝杠b212、第三丝杠b213、第四丝杠b214通过螺纹旋合装配,且第二丝杠b212、第三丝杠b213、第四丝杠b214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第二支撑板a134、第三支撑板a133可转动装配,同时轴向固定;

所述的第一丝杠b211、第二丝杠b212、第三丝杠b213、第四丝杠b214底部分别安装有第二切换带轮b321、第一切换带轮b311、第三副切换带轮b331、第三切换带轮b332,所述的第一切换带轮b311通过第一同步带b310与第一副切换带轮b312连接并形成带传动机构;

所述的第一副切换带轮b312固定在第一丝杠b211底部,所述的第二切换带轮b321通过第二同步带b320与第二副切换带轮b322连接并构成带传动机构,所述的第二副切换带轮固定在第四丝杠b214底部,所述的第三副切换带轮b331与第三切换带轮b332之间通过第三同步带b330连接并构成带传动机构。

两块切换侧板b410之间还分别固定有第一立板b420、第二立板b450,所述的第一立板b420上固定有电机支撑板b421,电机支撑板b421上固定有驱动电机b120,驱动电机b120的输出轴与第一传动轴b510一端连接固定,且驱动电机b120可以驱动第一传动轴b510周向转动;

所述的第一传动轴b510另一端穿过第一立板b420后与主动齿轮b630装配固定,主动齿轮b630分别与第一从动齿轮b621、第二从动齿轮b622啮合传动,所述的第一从动齿轮b621固定在第二传动轴b520一端,第二传动轴b520另一端穿过第二立板b450后、上支板b460后与第一驱动齿轮b611装配固定;所述的上支板b460固定在切换顶板b430上;

所述的第二从动齿轮b622固定在第三传动轴b530一端,第三传动轴b530另一端穿过第二立板b450、下支板b470后与第二驱动齿轮b612装配固定;所述的下支板b470上设置有支撑缺槽b471。

初始状态时,第一齿轮a611与第一驱动齿轮b611啮合传动,切换底板b440与第二行程开关a532保持触发状态,也就是第一输送带运行状态。

使用时,切换电机b110通电正转,分别驱动第一丝杠b211、第二丝杠b212、第三丝杠b213、第四丝杠b214周向转动,从而驱动升降驱动板b411上移,直到切换顶板触发第一行程开关a531后,切换电机停止运行,此时第一齿轮a611与第一驱动齿轮b611分离,第二齿轮a612与第二驱动齿轮b612啮合传动,从而使得第二驱动齿轮b612驱动输送轴a310周向转动,也就是驱动第二输送带运行。此时,支撑缺槽与输送轴b310端部可转动装配。

参见图24,在实际使用时,由于有一侧的第一输送带无法被驱动电机驱使运行,因此,申请人进行如下设计:

在与辅助驱动轴a360装配的轴移筒a710位于除味衬板a110、第二安装板a120之间的部分上固定第一斜齿轮a621,初始状态时,第一斜齿轮a621与第二斜齿轮a622啮合传动,所述的第二斜齿轮a622固定在辅助输出轴a511一端上,辅助输出轴a511另一端穿过第五安装板a125后与辅助电机a550装配,辅助电机a550可以驱动辅助输出轴a511周向转动,从而驱动轴移筒a710周向转动,也就驱动与轴移筒a710通过第二输送筒a340安装的第二输送带运行。辅助驱动轴a360与输送轴a310其实是一样的,本案将其分开标注主要是为了便于区分。

第一输送带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斜齿轮a621与第二斜齿轮a622啮合传动,第一驱动齿轮b611与第一齿轮a611啮合传动,推杆电机a510驱动第二安装板a122将轴移组件a700推向切换组件方向,从而使得输送轴a310上的两个第一输送筒a320之间距离变短,使得两个第一输送带a410上的两个导向卡槽a812之间能够与汽车复合材料510卡合装配,第二电磁铁a540的第二电磁伸缩轴a541与锁紧孔a1221装配固定。

此时,只需要将汽车复合材料510卡装在导向卡槽a812内,然后分别驱动辅助电机a550、驱动电机b120即可驱动汽车复合材料510在除味室a101内移动,从而进行加热、除味。

需要切换至第二输送带a420工作时,也就是需要汽车复合材料510上下依次绕过输送轴a310分布时,第二电磁铁得电将第二电磁伸缩轴从锁紧孔a1221中拉出、第一电磁铁a520得电将第一电磁伸缩轴a521向上拉,直到其底面不低于第五安装板a125底面;然后推杆电机得电,将第二安装板a122向远离输送轴a310方向拉动,直到同一输送轴a310上的两个第二输送筒a340之间的导向卡槽a812能够分别与汽车复合材料510两侧卡合装配。推杆电机可以采用步进电机,从而精确控制其行程。此时,第一电磁铁失电,第一电磁伸缩轴a521与锁紧孔a1221卡合装配从而固定第二安装板a122;且此时,第一斜齿轮与第二斜齿轮分离;

在第二安装板移动过程中,轴移组件a700随着第二安装板a122移动。这一过程中,通过第二滚珠a772在导向凹槽a312内滚动来降低轴移组件a700与输送轴a310轴向上的摩擦力,而输送轴转动时,通过第一滚珠a771降低固定筒a730与轴移筒a710内侧的摩擦力,同时使得输送轴与轴移筒a710独立转动。

然后切换电机b110正转,驱动第一丝杠b211、第二丝杠b212、第三丝杠b213、第四丝杠b214周向转动,从而驱动切换组件(切换底板b440至切换顶板b430之间的部分)上移,直到第一行程开关a531被触发,此时,第二驱动齿轮b612与第二齿轮a612啮合传动;

然后将汽车复合材料510端部两侧分别装入第二输送带上的导向卡槽a812内,在通过压紧螺栓a820压紧;然后驱动电机启动,驱动输出轴a310转动,输出轴a310带动第二输送筒a340周向转动,从而使得第二输送带运行,从而使得第二输送带a420带动汽车复合材料510在上下两层的第二输送筒a340之间依次缠绕,直到汽车复合材料510达到辅助驱动轴a360处,然后松开压紧螺栓,将汽车复合材料510引入冷却装置600内即可。

本案的所有电机均可采用步进电机。

本发明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