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发酵罐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37015发布日期:2020-03-31 17:35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生物发酵罐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样装置,具体是一种微生物发酵罐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微生物发酵即是指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微生物发酵罐作为微生物培养的必备装置,是微生物发酵反应的场所,在生物发酵的过程中,必须经常提取发酵液样品进行检测,以分析发酵反应是否正常进行,产物是否达标,以便进行下一步操作。

现有的取样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发酵罐底部设置取样阀,二是通出料口进行取样;这两种取样方式只能对固定位置的发酵液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不够准确;现有的取样阀结构简单,密封性不好,外界微生物容易进入发酵罐内;通过出料口取样操作麻烦,发酵液浪费比较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密封性好、多个位置取样的微生物发酵罐取样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生物发酵罐取样装置,包括发酵罐、第一取样器、第二取样器、第三取样器;所述第一取样器、第二取样器、第三取样器均安装在发酵罐上,所述第一取样器设置在下封头上,第二取样器设置在筒体下部,第三取样器设置在筒体上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取样器与下封头连接方式为焊接,焊接方式为双面焊接,焊接后焊缝进行抛光处理,第一取样器上端面与下封头内表面平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取样器包括阀体、堵头、阀芯、排料管、管帽;所述阀体与下封头焊接,阀体中设置堵头,阀芯插入阀体中与堵头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堵头与阀体连接处设置第一垫片,阀芯上设置o型圈,所述o型圈数量为两件,o型圈材质为硅橡胶;所述阀芯端面与阀体通过螺纹进行连接,螺纹连接端面设置第二垫片;所述第一垫片与第二垫片材质为epd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阀芯下部设置管帽,阀芯与管帽通过螺纹方式连接,阀芯与管帽连接处设置硅胶垫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堵头右侧设置第一螺纹、进料孔,所述第一螺纹为外螺纹,所述堵头材质为ptfe。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阀芯设置内设置排液槽,所述阀芯左侧设置内螺纹、进料孔,内螺纹与第一螺纹配合,进料孔与排液槽连通;所述阀芯表面设置两个环形槽,o型圈安装在环形槽中,所述阀芯上设置与阀体连接的第二螺纹,所述第二螺纹为外螺纹;所述阀芯上设置调节环,调节环表面设置滚花;调节环右侧设置排料管,排料管尾部设置外螺纹。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二取样器尾部设置弯头,弯头下部与管帽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三取样器与第二取样器结构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设置三个取样器,分别位于发酵罐上、中、下三个位置,对发酵液分层检测,检测结果更准确;

2、取样器中设置多个密封垫,密封效果好;

3、设置管帽,有效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罐体内,污染发酵液;

4、取样器与罐体双面焊接,焊接后抛光,取样器端面与罐体内表面平齐,有效防止积液。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微生物发酵罐取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微生物发酵罐取样装置中第一取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微生物发酵罐取样装置中堵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微生物发酵罐取样装置中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微生物发酵罐取样装置中第二取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发酵罐、2-第一取样器、3-第二取样器、4-第三取样器、5-下封头、6-筒体、7-阀体、8-堵头、9-第一垫片、10-o型圈、11-第二垫片、12-阀芯、13-第一螺纹、14-进料孔、15-内螺纹、16-环形槽、17-第二螺纹、18-调节环、19-排液槽、20-排料管、21-滚花、22-管帽、23-弯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发酵罐取样装置,包括发酵罐1、第一取样器2、第二取样器3、第三取样器4;所述第一取样器2、第二取样器3、第三取样器4均安装在发酵罐1上,所述第一取样器2设置在下封头5上,第二取样器3设置在筒体6下部,第三取样器4设置在筒体6上部,所述第二取样器3与第三取样器4结构相同;设置三个取样器,且三个取样器分别位于发酵罐1上、中、下三个位置,可以对发酵罐1中的发酵液分层检测,得到准确的取样结果;

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取样器2与下封头5连接方式为焊接,焊接方式为双面焊接,焊接后焊缝进行抛光处理,第一取样器2上端面与下封头5内表面平齐;所述第一取样器2包括阀体7、堵头8、阀芯12、排料管20、管帽22;所述阀体7与下封头5焊接,阀体7中设置堵头8,阀芯12插入阀体7中与堵头8固定连接,堵头8与阀体7连接处设置第一垫片9,阀芯12上设置o型圈10,所述o型圈10数量为两件,o型圈10材质为硅橡胶;所述阀芯12端面与阀体7通过螺纹进行连接,螺纹连接端面设置第二垫片11;所述第一垫片9与第二垫片11材质为epdm,epdm具有良好的低密度高填充性、密封性、耐腐蚀、耐老化性,非常适合作为卫生级垫片使用;所述阀芯12下部设置管帽22,阀芯12与管帽22通过螺纹方式连接,阀芯12与管帽22连接处设置硅胶垫片,设置管帽22可有效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第一取样器2内,也能防止第一取样器2漏液,进行取样时需要取下管帽22;

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堵头8右侧设置第一螺纹13、进料孔14,所述第一螺纹13为外螺纹,所述堵头8材质为ptfe,ptfe是由四氟乙烯经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密封性、高润滑不粘性、电绝缘性和良好的抗老化耐力。

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阀芯12设置内设置排液槽19,所述阀芯12左侧设置内螺纹15、进料孔14,内螺纹15与第一螺纹13配合,堵头8安装在阀芯12上,连接处钻孔即为进料孔14,进料孔14与排液槽19连通;所述阀芯12表面设置两个环形槽16,o型圈10安装在环形槽16中,所述阀芯12上设置与阀体7连接的第二螺纹17,所述第二螺纹17为外螺纹;所述阀芯12上设置调节环18,调节环18表面设置滚花21;调节环18右侧设置排料管20,排料管20尾部设置外螺纹,阀芯12通过外螺纹与管帽22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发酵罐取样装置,发酵罐1上设置第一取样器2、第二取样器3、第三取样器4,三个取样器分别位于发酵罐1上、中、下三个位置,可以对发酵罐1中的发酵液分层检测,得到准确的取样结果,以便进行发酵反应进行调节;第一取样器2设置在下封头5上,可以对底层发酵液进行取样,第一取样器2中,堵头8与阀体7连接处设置第一垫片9,阀芯12上设置o型圈10,阀芯12端面与阀体7通过螺纹进行连接,螺纹连接端面设置第二垫片11,设置多个垫片密封性好;排料管20尾部设置管帽22可有效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第一取样器2内,也能防止第一取样器2漏液;进行取样时需要取下管帽22,手持调节环18转动阀芯12,堵头8与阀体7分离,发酵液进入第一取样器2,发酵液通过进料孔14进入阀芯12内,通过排料管20排出发酵液,收集发酵液进行试样检测;第二取样器3与第一取样器2工作原理相同,其中第三取样器4与第二取样器3结构相同,打开第二取样器3,对中层发酵液进行取样,第三取样器4与第二取样器3结构相同,打开第三取样器4对上层发酵液进行取样,取样结束后,通过旋紧阀芯12关闭取样器,安装管帽22。

实施例2

请参阅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所述第二取样器3在第一取样器2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所述阀芯12尾部设置弯头23,弯头23下部与管帽22连接;第二取样器3与筒体6连接方式为焊接,焊接方式为双面焊接,焊接后焊缝进行抛光处理,第二取样器3端面与筒体6内表面平齐;所述第三取样器4与第二取样器3结构相同。打开第二取样器3,中层发酵液从弯头23中排出,第三取样器4与第二取样器3结构相同,打开第三取样器4对上层发酵液进行取样。

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设置三个取样器,分别位于发酵罐上、中、下三个位置,对发酵液分层检测,检测结果更准确;取样器中设置多个密封垫,密封效果好;设置管帽,有效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罐体内,污染发酵液;取样器与罐体双面焊接,焊接后抛光,取样器端面与罐体内表面平齐,有效防止积液。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