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涂覆液以及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777315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材料、涂覆液以及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也可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将保护涂层施加到各种基材的表面,防止由于对基材造成损伤而损害外观性的方法。
已公开有形成金属氧化物膜,使防损伤性提高了的不锈钢水槽(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在不锈钢表面形成了釉层的防污产品(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塑料镜头表面形成了由胶态硅石和含环氧基硅化合物组成的涂层的成形体(例如,参考专利文献3。)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76071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52367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7-278496发明内容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专利文献1所述的形成了金属氧化物膜的不锈钢水槽虽然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表面硬度的提高,但在所述不锈钢水槽与例如由烧结的金属氧化物组成的陶器等的接触中,还是容易产生损伤,其耐损伤性并不充分。
另外,专利文献2所述的形成了釉层的防污产品,存在如下问题由于通过烧结形成釉层,因而需要以800℃以上的温度进行烧结,并局限于具有耐热性的基材;将金属用于基材的情况下,表面氧化、变色,因而存在损害外观这样的问题,因此需要形成着色的不透明的釉层,必然会失去基材的质感。
另外,专利文献3所述的形成了由胶态硅石和含环氧基硅化合物组成的涂层的成形体虽然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表面硬度的提高,然而,在所述成形体与例如由烧结的金属氧化物组成的陶器等接触中,胶态硅石脱落等,还是容易产生损伤,其耐损伤性并不充分。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提供一种在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也可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复合材料。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材料具有基材和设置在该基材上的涂覆部,该涂覆部含有如下成分而成(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 -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其中,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分散在涂覆部中而几乎不与其他颗粒接触。该复合材料在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也可保持基材的外观性。
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材料具有基材和设置在该基材上的涂覆部,该涂覆部含有如下成分而成(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其中,所述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该复合材料在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也可保持基材的外观性。
在本发明优选的形态中,所述涂覆部的表面形成有凹凸结构,该凹凸结构具有与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自形对应的凸部。
在本发明优选的形态中,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比所述涂覆部的膜厚大。
在本发明优选的形态中,所述涂覆部的膜厚为0.3~20μm。
在本发明进一步优选的形态中,所述涂覆部的膜厚为0.3~8μm。
在本发明优选的形态中,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1~20μm。
在本发明进一步优选的形态中,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1~8μm。
在本发明优选的形态中,所述涂覆部大致透明。
在本发明优选的形态中,所述基材是延性基材。
在本发明进一步优选的形态中,所述延性基材是不锈钢或者铝。
在本发明优选的形态中,所述延性基材是水槽和/或台面,其至少使用面侧的一部分上设有上述任一涂覆部。
本发明中,提供一种涂覆液,其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
在本发明优选的形态中,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1~20μm。
在本发明进一步优选的形态中,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1~8μm。
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涂覆液,其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
在本发明优选的形态中,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1~20μm。
在本发明进一步优选的形态中,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1~8μm。
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如下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基材上,然后连同基材一起加热而使所述涂覆液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含有(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的涂覆部,其中,所述涂覆液的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
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如下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基材上,然后对所述涂覆液进行加热而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含有(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的涂覆部,其中,所述涂覆液的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 -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
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延性基材拉深加工成水槽和/或台面形状后,将如下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所述延性基材上,通过连同基材一起加热而使所述涂覆液固化,其中,所述涂覆液的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
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延性基材拉深加工成水槽和/或台面形状后,将如下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所述延性基材上,通过对所述涂覆液进行加热而使其固化,其中,所述涂覆液的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
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如下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所述延性基材上,连同基材一起加热而使所述涂覆液固化,然后拉深加工成水槽和/或台面形状,其中,所述涂覆液的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
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如下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所述延性基材上,通过对所述涂覆液进行加热而使其固化,然后拉深加工成水槽和/或台面形状,其中,所述涂覆液的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在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也可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复合材料。


图1是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的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的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的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复合材料的涂覆部的表面观察照片。
图5是具有本发明的水槽的厨房的简图。
图6是本发明的在底面部的一部分具有复合材料的水槽的简图。
图7是本发明的在底面部的整面具有复合材料的水槽的简图。
图8是本发明的在底面部的一部分具有复合材料的台面的简图。
图9是本发明的在底面部的整面具有复合材料的台面的简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在水槽、台面的整面具有复合材料的水槽和台面的简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对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是一种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材料具有基材和设置在该基材上的涂覆部,该涂覆部含有如下成分而成(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其中,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分散在涂覆部中而几乎不与其他颗粒接触。由此,可提供在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也可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复合材料。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是一种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材料具有基材和设置在该基材上的涂覆部,该涂覆部含有如下成分而成(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其中,所述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由此,可提供在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也可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复合材料。
在此,(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是在基材上构筑硅氧烷网络的物质,还可以存在一部分未形成硅氧烷网络的未反应残基。
另外,硅石中可含有微量的金属、氮、氢,还含有所谓的水玻璃等。
在此,塑性聚合物颗粒赋予涂覆部一定程度的柔软性,因此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也提高对基材的追随性,可良好地发挥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
塑性聚合物颗粒分散在涂覆部中而几乎不与其他颗粒接触时,塑性聚合物颗粒赋予涂覆部以柔软性而不阻碍硅氧烷网络,因此,可良好地发挥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
在涂覆部中存在过剩的塑性聚合物颗粒,塑性聚合物颗粒聚集时,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塑性聚合物颗粒脱落等,无法发挥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
当塑性聚合物颗粒的体积比小于1%时,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发挥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并且,在塑性聚合物颗粒的体积比为20%以上时,由于涂覆部的硅氧烷网络变粗,因而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还是无法充分发挥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
在此,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体积比是指塑性聚合物颗粒相对于涂覆部的总体积的比。
在此,所述涂覆部可以是在硅氧烷网络中分散了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形态,还可以在涂覆部的表面形成凹凸结构,该凹凸结构具有对应于塑性聚合物颗粒自形的凸部。
当在涂覆部的表面形成具有对应于塑性聚合物颗粒自形的凸部的凹凸结构时,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塑性可更加显著地发挥,并且施加外力时,由于对应于塑性聚合物颗粒的自形的凸部会抑制外力传播到硅氧烷网络,因此,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可显著地发挥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比所述涂覆部的膜厚大。
由此,在涂覆部的表面可靠地形成凹凸结构,该凹凸结构具有对应于塑性聚合物颗粒自形的凸部。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是氟树脂颗粒。
氟树脂颗粒的光滑性良好,表面能也小,因此,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也可良好地发挥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涂覆部的膜厚为0.3~20μm。
在此,在本发明中膜厚是指硅氧烷网络的膜厚,当塑性聚合物颗粒露出一部分时,意味着不包含露出部的厚度,可通过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等的截面观察来进行测定。
当膜厚比0.3μm更小时,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不能充分发挥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并且当膜厚成为20μm以上时,在涂覆部产生裂缝等,因此,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充分发挥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
在本发明中,更优选所述涂覆部的膜厚为0.3~8μm。
当膜厚为8μm以下时,使用各种涂布方法可容易地形成涂覆部,并且涂覆部的外观也提高。
在本发明中,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1~20μm。
当平均粒径小于0.1μm时,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下降,当平均粒径大于20μm时,会变得损害基材的外观性。
在本发明中,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1~8μm。
当平均粒径为8μm以下时,使用各种涂布方法可容易地形成涂覆部,并且涂覆部的外观也提高。
在本发明优选的形态中,所述涂覆部的膜厚为0.3~8μm、且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5~20μm,并且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比涂覆部的膜厚大。
由此,外观良好地形成涂覆部,该涂覆部可靠地形成有具有对应于塑性聚合物颗粒自形的凸部的凹凸结构、并可良好地发挥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
在本发明中进一步优选所述基材是延性基材。
延性基材由于加工性优异,被活用为各种工业产品,例如其代表例是不锈钢、铝等金属,在烹饪用具、厨房水槽、厨房台面等中使用。然而,延性基材由于其特性,存在表面硬度低、缺乏耐损伤性的缺点,但通过形成本发明的涂覆部,在保持了延性基材的延性的状态下,可得到施加外力时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涂覆部由于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赋予涂覆部以柔软性,由于对应于基材的变形的追随性也优异,因此保持了延性基材的延性,另外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可得到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效果。
在施加由与餐具等接触引起的滑动磨损等外力的情况下,特征在于延性基材是水槽和/或台面、在该延性基材的至少使用面侧的一部分具有本发明的涂覆部的复合材料,其可得到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并保持基材的外观性。
另外,在水槽和/或台面中,由于重物的下落、热水作用,基材与涂覆部产生应力,但本发明的涂覆部由于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对涂覆部赋予了一定程度的柔软性,因而在重物下落时、连续淋热水和冷水而使基材产生温度改变时,也可发挥对基材的追随性,抑制涂覆部的剥离、脱落。
作为用于形成本发明的涂覆部的涂覆液,适合使用一种涂覆液,其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
涂覆液还可含有稀释溶剂。
作为用于形成本发明的涂覆部的涂覆液,还适合使用一种涂覆液,其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
可以是化合物,还可以是其水解产物,另外还可以是这些适当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涂覆液还可含有稀释溶剂。
在本发明的涂覆液的进一步优选的形态中,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1~20μm。
在此,本发明中平均粒径是指液体中的分散粒径,可使用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计等进行测定。
当平均粒径小于0.1μm时,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降低,当平均粒径大于20μm时,变得损害基材的外观性。
在本发明的涂覆液的进一步优选的形态中,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1~8μm。
当平均粒径为8μm以下时,可使用各种涂布方法容易地形成涂覆部,并且塑性聚合物颗粒在涂覆液中的分散稳定性提高,涂覆部的外观也提高。
作为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的优选的制造方法,在本发明中可列举出如下方法将如下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基材上,然后连同基材一起加热而使所述涂覆液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含有(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的涂覆部,其中,所述涂覆液的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
在此,(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因加热而产生向硅石的转化,进行固化,在基材上形成硅氧烷网络。
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为了产生硅石转化,期望加热至100℃以上,当加热至200℃以上时,可进一步促进转化反应,是理想的。
另外,通过催化剂也可促进转化反应。
本发明所使用的催化剂促进(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的硅石转化,具体示出催化剂的话,可以列举出1-甲基哌嗪、1-甲基哌啶、4,4’-三亚甲基二哌啶、4,4’-三亚甲基双(1-甲基哌啶)、二氮杂双环[2,2,2]辛烷、顺式-2,6-二甲基哌嗪、4-(4-甲基哌啶)吡啶、吡啶、二吡啶、α-皮考啉、β-皮考啉、γ-皮考啉、哌啶、二甲基吡啶、嘧啶、哒嗪、4,4’-三亚甲基二吡啶、2-(甲基氨基)吡啶、吡嗪、喹啉、喹喔啉、三嗪、吡咯、3-吡咯啉、咪唑、三唑、四唑、1-甲基吡咯烷等N-杂环状化合物;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乙胺、二乙胺、三乙胺、丙胺、二丙胺、三丙胺、丁胺、二丁胺、三丁胺、戊胺、二戊胺、三戊胺、己胺、二己胺、三己胺、庚胺、二庚胺、辛胺、二辛胺、三辛胺、苯胺、二苯胺、三苯胺等胺类;还可列举出DBU(1,8-二氮杂双环[5,4,0]7-十一碳烯)、DBN(1,5-二氮杂双环[4,3,0]5-壬烯)、1,5,9-三氮杂环十二烷、1,4,7-三氮杂环壬烷等。
另外,可以列举出有机酸、无机酸、金属羧酸盐、乙酰丙酮络合物、金属微粒作为优选的催化剂。作为有机酸,可以列举出醋酸、丙酸、丁酸、戊酸、马来酸、硬脂酸等,另外,作为无机酸可以列举出盐酸、硝酸、硫酸、磷酸、过氧化氢、氯酸、次氯酸等。金属羧酸盐是式(RCOO)nM[式中,R是脂肪族基或脂环族基,表示碳原子数1~22的基团,M表示选自Ni、Ti、Pt、Rh、Co、Fe、Ru、OS、Pd、Ir、A1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金属,n是M的原子价。]所示的化合物。金属羧酸盐可以是无水物还可以是水合物。乙酰丙酮络合物是从乙酰丙酮(2,4-戊二酮)通过酸解离产生的阴离子acac‘与金属原子配位而成的络合物,通常为式(CH3COCHCOCH3)nM[式中,M表示离子价n的金属。]。适合的金属M,可以列举出例如镍、铂、钯、铝、铑等。作为金属微粒,优选Au、Ag、Pd、Ni,特别优选Ag。金属微粒的粒径优选小于0.5μm、更优选为0.1μm以下、进一步优选比0.05μm小。除了这些以外,还可以使用过氧化物、金属氯化物、二茂铁、二茂锆等有机金属化合物等。
作为本发明复合材料的优选的制造方法,可以列举出如下方法将如下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基材上,然后对所述涂覆液进行加热而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含有(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的涂覆部,其中,所述涂覆液的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 -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
采用如下方法,通过Si-N向Si-O转化形成硅氧烷网络,因而收缩小并形成更致密的涂覆部,因此在进一步施加外力时,可良好地发挥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所述方法如下将如下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基材上,然后连同基材一起加热而使所述涂覆液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含有(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的涂覆部,其中,所述涂覆液的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
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的特征在于,延性基材是水槽和/或台面,在其至少使用面侧的一部分具有含有(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而成的涂覆部,作为该复合材料的其它制造方法,可以列举出如下方法将延性基材拉深加工成水槽和/或台面形状后,将如下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所述延性基材上,连同基材一起加热,从而使所述涂覆液固化,其中,所述涂覆液的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
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的特征在于,延性基材是水槽和/或台面,在其至少使用面侧的一部分具有含有(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而成的涂覆部,作为该复合材料的其它制造方法,可以列举出如下方法将延性基材拉深加工成水槽和/或台面形状后,将如下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所述延性基材上,通过对所述涂覆液进行加热而使其固化,其中,所述涂覆液的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
采用将延性基材拉深加工成水槽和/或台面形状后形成涂覆部的方法,可以减轻对涂覆部的残留应力,因而在进一步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可良好地发挥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
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的特征在于,延性基材是水槽和/或台面,在其至少使用面侧的一部分具有含有(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而成的涂覆部,作为该复合材料的其它制造方法,可以列举出如下方法将如下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基材上,然后连同基材一起加热而使所述涂覆液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含有(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的涂覆部,然后将延性基材拉深加工成水槽和/或台面形状,其中,所述涂覆液的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
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的特征在于,延性基材是水槽和/或台面,在其至少使用面侧的一部分具有含有(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而成的涂覆部,作为该复合材料的其它制造方法,可以列举出如下方法将如下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基材上,然后对所述涂覆液进行加热而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含有(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的涂覆部,然后,将延性基材拉深加工成水槽和/或台面形状。其中,所述涂覆液的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 -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
采用形成涂覆部后将延性基材拉深加工成水槽和/或台面状的方法,由于在加工成复杂的水槽和/或台面形状之前涂布涂覆液,因而可更容易地制造如下复合材料延性基材是水槽和/或台面,在其至少使用面侧的一部分具有含有(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而成的涂覆部。
当提高加热温度时,从基材的耐热性考虑,可使用的基材受限制,例如在不锈钢用于水槽和/或台面等的情况下,虽然具有耐热性,但在400℃以上时,产生由表面氧化引起的变色,因而会损害外观性,故不优选。
另外,从塑性聚合物颗粒的耐热性出发,更优选为350℃以下。
下面,对于本发明的复合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在本发明中,作为基材,可以使用铁、铝、不锈钢等金属材料、玻璃、陶瓷、塑料、木材、石、水泥、混凝土、这些的组合、这些的层叠体等。
另外,在本发明中,(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 -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是在基材表面形成硅氧烷网络、形成涂覆部的物质。
在本发明中,塑性聚合物颗粒包括纤维素衍生物、烯烃类树脂、含卤树脂、乙烯醇类树脂、乙烯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醚类树脂、聚砜类树脂等聚合物、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树脂、硅酮树脂等的固化物等,可利用具有在形成硅氧烷网络时的加热温度以上的耐热性的物质,从耐热性优异出发可适宜利用交联聚合物。
在本发明中,塑性聚合物颗粒优选为球形,并特别适宜使用光滑性良好、表面能也小、耐热性也优异的氟树脂颗粒。
接着,作为氟树脂颗粒,可列举出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氟化乙烯、聚氯三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乙烯-氯三氟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全氟环烯烃聚合物、乙烯基醚-氟烯烃共聚合物、乙烯基酯-氟烯烃共聚物、四氟乙烯-乙烯基醚共聚物、氯三氟乙烯-乙烯基醚共聚物、四氟乙烯尿烷交联体、四氟乙烯环氧交联体、四氟乙烯丙烯酸交联体、四氟乙烯蜜胺交联体等含氟基的聚合物。
作为纤维素衍生物,可以列举出纤维素酯类(纤维素乙酸酯、纤维素丙酸酯、纤维素丁酸酯、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等)、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类、纤维素醚类(烷基纤维素、苄基纤维素、羟烷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氰基乙基纤维素等)。
在烯烃类树脂中可以列举出例如,C2-6烯烃的均聚或共聚物(乙烯-丙烯共聚物等乙烯类树脂、聚丙烯、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丁烯共聚物等聚丙烯类树脂、聚(甲基戊烯-1)等)、C2-6烯烃与共聚合性单体的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或离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等。
作为含卤树脂,可以列举出卤化乙烯类树脂(聚氯化乙烯等氯化乙烯或者含氟单体的均聚或共聚物、氯化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氯化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等的氯化乙烯或含氟单体与共聚合性单体的共聚物等)、偏卤乙烯类树脂(聚偏氟乙烯、或者氯化乙烯或含氟亚乙烯单体与其它单体的共聚物)等。
乙烯醇类树脂和其衍生物包括乙烯醇类树脂(聚乙烯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和其衍生物(聚乙烯甲缩醛、聚乙烯丁缩醛等聚乙烯缩醛等)。作为乙烯酯类树脂,可以列举出乙烯酯类单体的均聚或共聚物(聚醋酸乙烯等)、乙烯酯类单体与共聚合性单体的共聚物(醋酸乙烯-乙烯共聚物、醋酸乙烯-氯化乙烯共聚物、醋酸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等)等。
作为(甲基)丙烯酸类树脂,可以列举出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MS树脂等)等。
苯乙烯类树脂可以列举出苯乙烯类单体的均聚或共聚物(聚苯乙烯、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共聚物等)、苯乙烯类单体与共聚合性单体的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AS树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等)等。
聚酯类树脂包括使用对苯二酸等芳香族二羧酸和亚烷基二醇的芳香族聚酯、使用己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的脂肪族聚酯、聚芳酯类树脂、液晶性聚酯等。聚酯类树脂可以列举出结晶性聚酯类树脂、芳香族聚酯类树脂等。
作为聚酰胺类树脂,可以列举出尼龙46、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612、尼龙11、尼龙12等脂肪族聚酰胺、苯二甲胺己二酸酯(MXD-6)等芳香族聚酰胺等。
聚碳酸酯类树脂包括以双酚类(双酚A等)为基础的芳香族聚碳酸酯、聚二乙二醇双烯丙基碳酸酯等脂肪族聚碳酸酯等。
作为聚醚类树脂,可以例示出聚氧亚烷基二醇、聚甲醛(聚乙缩醛均聚物或共聚物等)、聚醚醚酮等,作为聚砜类树脂,可以例示出聚砜、聚醚砜等。
在本发明中,含有(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而成的涂覆部,可以在硅氧烷网络中分散有塑性聚合物颗粒,还可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塑性聚合物颗粒自形的凸部的凹凸结构。
在本发明中,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也保持基材的外观性是指,例如抑制与固态物接触导致产生损伤而引起的外观性下降的作用,更具体来说,意味着例如在水槽和/或台面的情况下,抑制由于餐具等的滑动等产生损伤、外观性下降的作用。
在本发明中,延性基材是指具有物质超过弹性的界限而不被损坏地拉伸的性质的基材,特别是作为富有延性的材料,可以列举出钢铁、铜、铝、不锈钢等金属材料。
在本发明中,所谓的大致透明是指具有不损害基材质感的程度的透明性,在外观上可确认基材的外观性程度的透明性。
例如,在不锈钢基材形成了涂覆部的复合材料是指可确认不锈钢的光泽、质感、色调,在基材上存在图案等花纹的情况下,可确认其图案、花纹的程度的透明性。
在本发明中,延性基材是水槽和/或台面,且至少使用面侧的一部分具有本发明的涂覆部的复合材料是指,在水槽和/或台面的使用面侧中,可以仅在与餐具等接触特别显著的水槽底面部中央附近、台面的水槽周边部形成有涂覆部,当然还可以在使用面侧整面形成涂覆部。
在本发明中,在(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中,作为烷基可以列举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辛基、癸基等。作为链烯基,可以列举出乙烯基、烯丙基、丁烯基、戊烯基、己烯基、丁炔基、辛烯基、癸烯基等。作为芳基,可以列举出苯基、甲苯基、二甲苯基、萘基等。
在本发明中,在含有(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而成的涂覆液中,作为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出三甲氧基硅烷、三乙氧基硅烷、三正丙氧基硅烷、三异丙氧基硅烷、三正丁氧基硅烷、三仲丁氧基硅烷、三叔丁氧基硅烷、三苯氧基硅烷、氟代三甲氧基硅烷、氟代三乙氧基硅烷、氟代三正丙氧基硅烷、氟代三异丙氧基硅烷、氟代三正丁氧基硅烷、氟代三仲丁氧基硅烷、氟代三叔丁氧基硅烷、氟代三苯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三正丙氧基硅烷、甲基三异丙氧基硅烷、甲基三正丁氧基硅烷、甲基三仲丁氧基硅烷、甲基三叔丁氧基硅烷、甲基三苯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正丙氧基硅烷、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乙基三正丁氧基硅烷、乙基三仲丁氧基硅烷、乙基三叔丁氧基硅烷、乙基三苯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正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异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正丁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仲丁氧基硅烷、乙烯基三叔丁氧基硅烷、乙烯基三苯氧基硅烷、正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正丙基三正丙氧基硅烷、正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正丙基三正丁氧基硅烷、正丙基三仲丁氧基硅烷、正丙基三叔丁氧基硅烷、正丙基三苯氧基硅烷、异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异丙基三正丙氧基硅烷、异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异丙基三正丁氧基硅烷、异丙基三仲丁氧基硅烷、异丙基三叔丁氧基硅烷、异丙基三苯氧基硅烷、正丁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丁基三乙氧基硅烷、正丁基三正丙氧基硅烷、正丁基三异丙氧基硅烷、正丁基三正丁氧基硅烷、正丁基三仲丁氧基硅烷、正丁基三叔丁氧基硅烷、正丁基三苯氧基硅烷、仲丁基三甲氧基硅烷、仲丁基三乙氧基硅烷、仲丁基三正丙氧基硅烷、仲丁基三异丙氧基硅烷、仲丁基三正丁氧基硅烷、仲丁基三仲丁氧基硅烷、仲丁基三叔丁氧基硅烷、仲丁基三苯氧基硅烷、叔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叔丁基三乙氧基硅烷、叔丁基三正丙氧基硅烷、叔丁基三异丙氧基硅烷、叔丁基三正丁氧基硅烷、叔丁基三仲丁氧基硅烷、叔丁基三叔丁氧基硅烷、叔丁基三苯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正丙氧基硅烷、苯基三异丙氧基硅烷、苯基三正丁氧基硅烷、苯基三仲丁氧基硅烷、苯基三叔丁氧基硅烷、苯基三苯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三氟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正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异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正丁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仲丁氧基硅烷、二甲基二叔丁氧基硅烷、二甲基二苯氧基硅烷、二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乙基二乙氧基硅烷、二乙基二正丙氧基硅烷、二乙基二异丙氧基硅烷、二乙基二正丁氧基硅烷、二乙基二仲丁氧基硅烷、二乙基二叔丁氧基硅烷、二乙基二苯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乙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正丙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异丙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正丁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仲丁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叔丁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苯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乙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正丙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异丙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正丁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仲丁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叔丁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苯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乙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正丙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异丙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正丁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仲丁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叔丁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苯氧基硅烷、二仲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仲丁基二乙氧基硅烷、二仲丁基二正丙氧基硅烷、二仲丁基二异丙氧基硅烷、二仲丁基二正丁氧基硅烷、二仲丁基二仲丁氧基硅烷、二仲丁基二叔丁氧基硅烷、二仲丁基二苯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乙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正丙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异丙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正丁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仲丁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叔丁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苯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二正丙氧基硅烷、二苯基二异丙氧基硅烷、二苯基二正丁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仲丁氧基硅烷、二苯基二叔丁氧基硅烷、二苯基二苯氧基硅烷、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等。
在本发明中,作为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出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四正丙氧基硅烷、四仲丙氧基硅烷、四正丁氧基硅烷、四仲丁氧基硅烷、四叔丁氧基硅烷、四苯氧基硅烷等。
在本发明中,作为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出六甲氧基二硅氧烷、六乙氧基二硅氧烷、六苯氧基二硅氧烷、1,1,1,3,3-五甲氧基-3-甲基二硅氧烷、1,1,1,3,3-五乙氧基-3-甲基二硅氧烷、1,1,1,3,3-五苯氧基-3-甲基二硅氧烷、1,1,1,3,3-五甲氧基-3-乙基二硅氧烷、1,1,1,3,3-五乙氧基-3-乙基二硅氧烷、1,1,1,3,3-五苯氧基-3-乙基二硅氧烷、1,1,1,3,3-五甲氧基-3-苯基二硅氧烷、1,1,1,3,3-五乙氧基-3-苯基二硅氧烷、1,1,1,3,3-五苯氧基-3-苯基二硅氧烷、1,1,3,3-四甲氧基-1,3-二甲基二硅氧烷、1,1,3,3-四乙氧基-1,3-二甲基二硅氧烷、1,1,3,3-四苯氧基-1,3-二甲基二硅氧烷、1,1,3,3-四甲氧基-1,3-二乙基二硅氧烷、1,1,3,3-四乙氧基-1,3-二乙基二硅氧烷、1,1,3,3-四苯氧基-1,3-二乙基二硅氧烷、1,1,3,3-四甲氧基-1,3-二苯基二硅氧烷、1,1,3,3-四乙氧基-1,3-二苯基二硅氧烷、1,1,3,3-四苯氧基-1,3-二苯基二硅氧烷、1,1,3-三甲氧基-1,3,3-三甲基二硅氧烷、1,1,3-三乙氧基-1,3,3-三甲基二硅氧烷、1,1,3-三苯氧基-1,3,3-三甲基二硅氧烷、1,1,3-三甲氧基-1,3,3-三乙基二硅氧烷、1,1,3-三乙氧基-1,3,3-三乙基二硅氧烷、1,1,3-三苯氧基-1,3,3-三乙基二硅氧烷、1,1,3-三甲氧基-1,3,3-三苯基二硅氧烷、1,1,3-三乙氧基-1,3,3-三苯基二硅氧烷、1,1,3-三苯氧基-1,3,3-三苯基二硅氧烷、1,3-二甲氧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1,3-二乙氧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1,3-二苯氧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1,3-二甲氧基-1,1,3,3-四乙基二硅氧烷、1,3-二乙氧基-1,1,3,3-四乙基二硅氧烷、1,3-二苯氧基-1,1,3,3-四乙基二硅氧烷、1,3-二甲氧基-1,1,3,3-四苯基二硅氧烷、1,3-二乙氧基-1,1,3,3-四苯基二硅氧烷、1,3-二苯氧基-1,1,3,3-四苯基二硅氧烷、六甲氧基二硅烷、六乙氧基二硅烷、六苯氧基二硅烷、1,1,1,2,2-五甲氧基-2-甲基二硅烷、1,1,1,2,2-五乙氧基-2-甲基二硅烷、1,1,1,2,2-五苯氧基-2-甲基二硅烷、1,1,1,2,2-五甲氧基-2-乙基二硅烷、1,1,1,2,2-五乙氧基-2-乙基二硅烷、1,1,1,2,2-五苯氧基-2-乙基二硅烷、1,1,1,2,2-五甲氧基-2-苯基二硅烷、1,1,1,2,2-五乙氧基-2-苯基二硅烷、1,1,1,2,2-五苯氧基-2-苯基二硅烷、1,1,2,2-四甲氧基-1,2-二甲基二硅烷、1,1,2,2-四乙氧基-1,2-二甲基二硅烷、1,1,2,2-四苯氧基-1,2-二甲基二硅烷、1,1,2,2-四甲氧基-1,2-二乙基二硅烷、1,1,2,2-四乙氧基-1,2-二乙基二硅烷、1,1,2,2-四苯氧基-1,2-二乙基二硅烷、1,1,2,2-四甲氧基-1,2-二苯基二硅烷、1,1,2,2-四乙氧基-1,2-二苯基二硅烷、1,1,2,2-四苯氧基-1,2-二苯基二硅烷、1,1,2-三甲氧基-1,1,2-三甲基二硅烷、1,1,2-三乙氧基-1,2,2-三甲基二硅烷、1,1,2-三苯氧基-1,2,2-三甲基二硅烷、1,1,2-三甲氧基-1,2,2-三乙基二硅烷、1,1,2-三乙氧基-1,2,2-三乙基二硅烷、1,1,2-三苯氧基-1,2,2-三乙基二硅烷、1,1,2-三甲氧基-1,2,2-三苯基二硅烷、1,1,2-三乙氧基-1,2,2-三苯基二硅烷、1,1,2-三苯氧基-1,2,2-三苯基二硅烷、1,2-二甲氧基-1,1,2,2-四甲基二硅烷、1,2-二乙氧基-1,1,2,2-四甲基二硅烷、1,2-二苯氧基-1,1,2,2-四甲基二硅烷、1,2-二甲氧基-1,1,2,2-四乙基二硅烷、1,2-二乙氧基-1,1,2,2-四乙基二硅烷、1,2-二苯氧基-1,1,2,2-四乙基二硅烷、1,2-二甲氧基-1,1,2,2-四苯基二硅烷、1,2-二乙氧基-1,1,2,2-四苯基二硅烷、1,2-二苯氧基-1,1,2,2-四苯基二硅烷、双(三甲氧基甲硅烷基)甲烷、双(三乙氧基甲硅烷基)甲烷、双(三正丙氧基甲硅烷基)甲烷、双(三异丙氧基甲硅烷基)甲烷、双(三正丁氧基甲硅烷基)甲烷、双(三仲丁氧基甲硅烷基)甲烷、双(三叔丁氧基甲硅烷基)甲烷、1,2-双(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乙烷、1,2-双(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乙烷、1,2-双(三正丙氧基甲硅烷基)乙烷、1,2-双(三异丙氧基甲硅烷基)乙烷、1,2-双(三正丁氧基甲硅烷基)乙烷、1,2-双(三仲丁氧基甲硅烷基)乙烷、1,2-双(三叔丁氧基甲硅烷基)乙烷、1-(二甲氧基甲基甲硅烷基)-1-(三甲氧基甲硅烷基)甲烷、1-(二乙氧基甲基甲硅烷基)-1-(三乙氧基甲硅烷基)甲烷、1-(二正丙氧基甲基甲硅烷基)-1-(三正丙氧基甲硅烷基)甲烷、1-(二异丙氧基甲基甲硅烷基)-1-(三异丙氧基甲硅烷基)甲烷、1-(二正丁氧基甲基甲硅烷基)-1-(三正丁氧基甲硅烷基)甲烷、1-(二仲丁氧基甲基甲硅烷基)-1-(三仲丁氧基甲硅烷基)甲烷、1-(二叔丁氧基甲基甲硅烷基)-1-(三叔丁氧基甲硅烷基)甲烷、1-(二甲氧基甲基甲硅烷基)-2-(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乙烷、1-(二乙氧基甲基甲硅烷基)-2-(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乙烷、1-(二正丙氧基甲基甲硅烷基)-2-(三正丙氧基甲硅烷基)乙烷、1-(二异丙氧基甲基甲硅烷基)-2-(三异丙氧基甲硅烷基)乙烷、1-(二正丁氧基甲基甲硅烷基)-2-(三正丁氧基甲硅烷基)乙烷、1-(二仲丁氧基甲基甲硅烷基)-2-(三仲丁氧基甲硅烷基)乙烷、1-(二叔丁氧基甲基甲硅烷基)-2-(三叔丁氧基甲硅烷基)乙烷、双(二甲氧基甲基甲硅烷基)甲烷、双(二乙氧基甲基甲硅烷基)甲烷、双(二正丙氧基甲基甲硅烷基)甲烷、双(二异丙氧基甲基甲硅烷基)甲烷、双(二正丁氧基甲基甲硅烷基)甲烷、双(二仲丁氧基甲基甲硅烷基)甲烷、双(二叔丁氧基甲基甲硅烷基)甲烷、1,2-双(二甲氧基甲基甲硅烷基)乙烷、1,2-双(二乙氧基甲基甲硅烷基)乙烷、1,2-双(二正丙氧基甲基甲硅烷基)乙烷、1,2-双(二异丙氧基甲基甲硅烷基)乙烷、1,2-双(二正丁氧基甲基甲硅烷基)乙烷、1,2-双(二仲丁氧基甲基甲硅烷基)乙烷、1,2-双(二叔丁氧基甲基甲硅烷基)乙烷、1,2-双(三甲氧基甲硅烷基)苯、1,2-双(三乙氧基甲硅烷基)苯、1,2-双(三正丙氧基甲硅烷基)苯、1,2-双(三异丙氧基甲硅烷基)苯、1,2-双(三正丁氧基甲硅烷基)苯、1,2-双(三仲丁氧基甲硅烷基)苯、1,2-双(三叔丁氧基甲硅烷基)苯、1,3-双(三甲氧基甲硅烷基)苯、1,3-双(三乙氧基甲硅烷基)苯、1,3-双(三正丙氧基甲硅烷基)苯、1,3-双(三异丙氧基甲硅烷基)苯、1,3-双(三正丁氧基甲硅烷基)苯、1,3-双(三仲丁氧基甲硅烷基)苯、1,3-双(三叔丁氧基甲硅烷基)苯、1,4-双(三甲氧基甲硅烷基)苯、1,4-双(三乙氧基甲硅烷基)苯、1,4-双(三正丙氧基甲硅烷基)苯、1,4-双(三异丙氧基甲硅烷基)苯、1,4-双(三正丁氧基甲硅烷基)苯、1,4-双(三仲丁氧基甲硅烷基)苯、1,4-双(三叔丁氧基甲硅烷基)苯等。
在本发明中,作为涂覆液的涂布方法,可以适当采用例如,浸渍法、旋涂法、喷涂法、印刷法、流涂法、辊涂法以及这些的组合使用等、已知的涂布方法。膜厚可以通过改变浸渍法中的提拉速度、旋涂法中的基板旋转速度等和改变涂覆液的浓度、粘度来控制。
实施例以下,举出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图1、图2、图3是本发明的各种图案的复合材料的截面图。
延性基材1上设有涂覆部2,该涂覆部2由硅氧烷网络3和塑性聚合物颗粒4组成,该涂覆部2由于塑性聚合物颗粒对涂覆部赋予一定程度的柔软性,因此在施加外力时也发挥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
这样的复合材料在例如施加由餐具等的滑动等引起的外力时也可以保持基材的外观性。
关于涂覆部2所含有的塑性聚合物颗粒4,可以如图1所示地塑性聚合物颗粒4分散在硅氧烷网络3中,也可以如图2所示地塑性聚合物颗粒4的一部分露出,还可以是如图3所示地硅氧烷网络3覆盖由塑性聚合物颗粒4的自形所形成的凸部的状态。
当在涂覆部的表面形成有具有对应于塑性聚合物颗粒自形的凸部的凹凸结构时,可更显著地发挥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塑性,并且在施加外力时,与塑性聚合物颗粒的自形对应的凸部会抑制外力传播到硅氧烷网络,因此在施加外力时可显著地发挥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作用。
接着,基于实验结果,说明复合材料优选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的涂覆部的观察中,使用日立制作所(株)制造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4100。
涂覆部的膜厚可通过截面观察进行测定。另外,涂覆部的膜厚是指硅氧烷网络3的厚度(图中以Δt表示),不包括塑性聚合物颗粒产生的凸部的厚度。
从表面对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分散状态进行观察。
另外,对于涂覆部的凹凸结构,进行从表面、斜向的观测,确认了塑性聚合物形成凸部。
本发明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粒径使用(株)岛津制作所制造的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计SALD7000进行测定,平均粒径是指体积分布的50%中心粒径。
(实施例1)作为基材,使用台面所用的SUS304不锈钢板。作为基材的前处理,以己烷良好地洗涤后,再以丙酮洗涤基材表面。
利用喷涂将表1的配方的涂覆液涂布于基材后,在250℃下加热60分钟,形成分散有氟树脂颗粒的涂覆部。
使用的氟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μm。
涂覆液中的不挥发成分中(聚硅氮烷液的不挥发成分是SiO2换算浓度)的氟树脂颗粒的含量为5.0重量%。
涂覆部的膜厚为0.5μm。


(实施例2)基材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基材。
利用喷涂将表2的配方的涂覆液涂布于基材后,在250℃下加热60分钟,形成分散有氟树脂颗粒的涂覆部。
使用的氟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μm。
涂覆液中的不挥发成分中(聚硅氮烷液的不挥发成分是SiO2换算浓度)的氟树脂颗粒的含量为5.0重量%。
涂覆部的膜厚为2.0μm。


(实施例3)基材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基材。
利用喷涂将表3的配方的涂覆液涂布于基材后,在250℃下加热60分钟,形成分散有氟树脂颗粒的涂覆部。
使用的氟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μm。
涂覆液中的不挥发成分中(聚硅氮烷液的不挥发成分是SiO2换算浓度)的氟树脂颗粒的含量为15.0重量%。
涂覆部的膜厚为0.5μm。


(实施例4)基材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基材。
利用喷涂将表4的配方的涂覆液涂布于基材后,在250℃下加热60分钟,形成分散有氟树脂颗粒的涂覆部。
使用的氟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3μm。
涂覆液中的不挥发成分中(聚硅氮烷液的不挥发成分是SiO2换算浓度)的氟树脂颗粒的含量为5.0重量%。
涂覆部的膜厚为2.0μm。


(实施例5)基材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基材。
利用喷涂将表5的配方的涂覆液涂布于基材后,在150℃下加热60分钟,形成分散有氟树脂颗粒的涂覆部。
使用的氟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μm。
涂覆液中的不挥发成分中(聚硅氧烷低聚物液的不挥发成分是SiO2换算浓度)的氟树脂颗粒的含量为5.0重量%。
涂覆部的膜厚为2.0μm。



(实施例6)基材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基材。
利用喷涂将表6的配方的涂覆液涂布于基材后,在250℃下加热60分钟,形成分散有氟树脂颗粒的涂覆部。
使用的氟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2μm。
涂覆液中的不挥发成分中(聚硅氮烷液的不挥发成分是SiO2换算浓度)的氟树脂颗粒的含量为10.0重量%。
涂覆部的膜厚为2.0μm。


(实施例7)基材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基材。
利用喷涂将表7的配方的涂覆液涂布于基材后,在200℃下加热60分钟,形成分散有甲基丙烯酸树脂颗粒的涂覆部。
使用的甲基丙烯酸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μm。
涂覆液中的不挥发成分中(聚硅氮烷液的不挥发成分是SiO2换算浓度)的甲基丙烯酸树脂颗粒的含量为2.5重量%。
涂覆部的膜厚为3.0μm。


(比较例1)作为比较例,使用SUS304不锈钢板。
(比较例2)从实施例1的涂覆液中除去氟树脂颗粒,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形成涂覆部。
涂覆部的膜厚为0.5μm。
(比较例3)基材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基材。
利用喷涂将表8的配方的涂覆液涂布于基材后,在250℃下加热60分钟,形成分散有氟树脂颗粒的涂覆部。
使用的氟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3μm。
涂覆液中的不挥发成分中(聚硅氮烷液的不挥发成分是SiO2换算浓度)的氟树脂颗粒的含量为0.1重量%。
涂覆部的膜厚为0.5μm。


(比较例4)基材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基材。
利用喷涂将表9的配方的涂覆液涂布于基材后,在150℃下加热60分钟,形成分散有氟树脂颗粒的涂覆部。
使用的氟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μm。
涂覆液中的不挥发成分中(聚硅氧烷低聚物液的不挥发成分是SiO2换算浓度)的氟树脂颗粒的含量为25.0重量%。
涂覆部的膜厚为2.0μm。


(比较例5)作为比较例,使用在不锈钢表面形成有釉层的不锈钢珐琅。
(评价方法)(1)外观用目视评价复合材料的外观。
判断标准○完全保持基材的外观性;△基材的外观性稍稍降低,但可确认基材的外观;×显著损害基材的外观性,不可确认基材的外观。
(2)延性评价根据JIS Z 2248所规定的金属材料的弯曲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片使用100mm×60mm的试样。
支撑夹具的跨距为80mm,用挤压工具弯曲到试验片弯曲20mm。观察在试验后弯曲部外侧的裂缝、损伤等缺陷。
判断标准○无缺陷;△具有用50倍显微镜可判断的程度的裂缝、损伤等缺陷;×具有用目视可判断的裂缝、损伤等缺陷。
(3)施加外力时的基材外观性的保持性的评价仅对外观、延性评价结果良好的试样进行评价。
将陶质瓷砖切成20×20mm作为滑动件使用。在进一步施加载荷的状态下,在基材表面进行往复滑动后,用目视判断基材的外观变化。
对载荷分别为100g和500g的情况进行评价,滑动次数为100次。设定载荷100g时假定与杯子程度的重物接触,载荷500g时假定与沙锅程度的重物接触。
在假定与沙锅程度的重物接触时,仅在可保持外观性的情况下,进一步在增加滑动次数到400次的情况下进行评价。
判断标准◎未产生损伤、无外观性改变;○产生细微损伤,但保持外观性;△产生损伤,外观性稍稍下降;×显著产生损伤,显著损害外观性。
(4)曝露评价仅仅对于实施例1~7和比较例1进行评价。
在4人家庭的厨房的水槽内曝露3个月后,用目视评价放入研磨剂并用海绵进行一般的洗涤后的外观。
判断标准○几乎保持与曝露前同样的外观性;△残留一点点污垢,或产生很少的由洗涤导致的损伤,外观性稍微被损害;×污垢未被除去,或者由洗涤导致显著地产生损伤,外观性被显著损害。
(评价结果)表10示出评价结果。



图4是从实施例2的涂覆部的表面观察的照片。本发明的实施例1~6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从表面、斜向观测的结果,可确认在涂覆部中分散有氟树脂颗粒,在涂覆部表面由氟树脂颗粒的自形形成有凸部。
在实施例7中,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从表面、斜向观测的结果,可确认在涂覆部中分散有甲基丙烯酸树脂颗粒,在涂覆部表面由甲基丙烯酸树脂颗粒的自形形成有凸部。
本发明的实施例1~5、以及实施例7即使在形成涂覆部后也可完全保持基材的外观性。实施例6与实施例1~5相比时,虽然透明性稍微差,但可确认基材的外观性。
本发明的实施例1~7在弯曲试验后都未在弯曲部发现裂缝等缺陷,延性得到保持。另外,弯曲试验时的应力-应变特性与基材相同,未发现变化。
本发明的实施例1~7中,在施加假定与沙锅程度的重物接触的外力时,也可保持基材的外观性。
实施例2、4的复合材料在进一步增加滑动次数时也可良好地保持外观性,特别是在实施例2中,在增加滑动次数的情况下也可完全保持基材的外观性。
从表10可知,形成有釉层的比较例5的不锈钢珐琅不可确认基材的外观,并且由于弯曲试验在弯曲部产生了裂缝。特别是在试验片的端部,釉完全从基材剥离。
比较例1的SUS304不锈钢板的结果是即使施加100g100次程度的外力也显著产生损伤,显著损害基材的外观性。
形成了未含有氟树脂颗粒的涂覆部的比较例2与比较例1相比时,其结果是可发挥在施加很小外力时的外观保持性,但在施加100g100次程度的外力时也发现外观性的下降,在施加500g载荷时,显著地产生损伤,显著地损害基材的外观性。
比较例3、4与比较例1相比时,其结果是可发挥在施加很小外力的情况下的外观保持性,但在施加100g100次程度的外力时发现外观性的降低,在施加500g载荷时产生显著的损伤,显著地损害基材的外观性。
另外,曝露评价的结果是都附着有白色的认为是所谓水垢的污垢。本发明的实施例1~7相比于比较例1,污垢的附着是轻微的。然后,通过进行洗涤,全部污垢容易地被完全除去,另外,没有产生由洗涤导致的损伤,可保持与曝露前同样的外观性。
比较例1中,即使进行洗涤,污垢也不被除去,污垢被除去之前基材上产生损伤,由于未被除去的污垢和损伤,结果显著地损害外观。
图5是具有具备本发明复合材料的水槽的厨房的简图。
具备本发明的复合材料而成的水槽5和台面7接合,水槽设有水龙头8,可以通过由水龙头8喷出的水在水槽5内进行餐具的洗涤等,水由排水口9排出。
图6是图5的厨房的水槽5部的放大图,水槽底面部的一部分(用网线表示的部分)形成有涂覆部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水槽底面部的一部分形成有涂覆部2。
接着,对于本实施例的使用情况进行说明。
使用者在本实施例的水槽5内的底面侧的使用面6上放置餐具等,进行餐具的洗涤操作。当洗涤多个餐具时,会暂且拿起放置在底面侧的使用面6上的餐具,或在水槽内进行横向移动。此时,餐具摩擦底面侧的使用面6的情况等中,有时会产生损伤,但本实施例中,在底面侧的使用面6形成有涂覆部2,因而不产生损伤,保持基材的外观性。
在此,在本发明中水槽的使用面侧如图5所示,是侧面侧、底面侧,详细地说,是作为厨房水槽使用的面一侧。未图示的例如隐藏在台面内的里侧不是使用面侧。
另外,作为其它实施例,水槽5的底面部如图7所示,整面形成有涂覆部。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形成涂覆部的端部与非涂覆部的高低差,不会出现涂覆部的端部因光的反射变得明显的现象,是更优选的。
另外,作为其它实施例,如图8所示,在台面7的一部分形成有涂覆部,或者如图9所示,在台面7的整面形成有涂覆部。
进而,作为其它实施例,如图10所示,在水槽5、台面7的双方形成有涂覆部。
在此,对于在水槽5、台面7的双方形成有涂覆部的本实施例的使用情况,进行说明。
使用者在本实施例的水槽5内的底面侧的使用面6上放置餐具等,进行餐具的洗涤操作。当洗涤多个餐具时,会暂且拿起放置在底面侧的使用面6上的餐具,或在水槽5内进行横向移动,或放置在台面7上。此时,餐具摩擦底面侧的使用面6或台面7的情况等中,有时会产生损伤,但本实施例中,底面侧的使用面6、台面7形成有涂覆部2,因而不产生损伤,保持基材的外观性。
接着,对于延性基材是水槽、图7所示的在底面部的整面形成有涂覆部的复合材料,举例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8)基材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基材。将基材拉深加工成水槽形状后,仔细洗涤基材表面,喷涂与实施例2同样的涂覆液后,在250℃下加热60分钟,得到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延性基材是水槽、如图7所示在底面部的整面具有涂覆部。
(实施例9)基材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基材。仔细洗涤基材表面,喷涂与实施例2同样的涂覆液后,在250℃下加热60分钟,将基材拉深加工成水槽形状,得到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延性基材是水槽,如图7所示在底面部的整面具有涂覆部。
(比较例6)作为比较例,使用市售的不锈钢制水槽。
(评价方法)(1)外观用目视评价复合材料的外观。
判断标准○完全保持基材的外观性;△基材的外观性稍稍降低,但可确认基材的外观;×显著损害基材的外观性,不可确认基材的外观。
(2)施加外力时的基材外观性的保持性的评价在水槽内使沙锅分别往复滑动100次、400次后,用目视判断基材的外观变化。
判断标准◎未产生损伤,无外观性改变;○产生细微损伤,但保持外观性;△产生损伤,外观性稍稍下降;×显著产生损伤,显著损害外观性。
(3)重物落下时的涂覆部变化的评价目视判断将300g铁球从20cm的高处下落时,涂覆部有无剥离、脱落。
判断标准○无变化;△一部分剥离或脱落;×涂覆部完全剥离或脱落。
(4)反复施加热水、冷水导致的涂覆部变化的评价目视判断反复1000次1分钟90℃的热水喷雾、1分钟20℃的冷水喷雾后,涂覆部有无剥离、脱落。
判断标准○无变化;△一部分剥离或脱落;×涂覆部完全剥离或脱落。
(评价结果)表11示出评价结果。


从表11可知,在本发明的实施例8、9中,形成了涂覆部后也可完全保持基材的外观性。
本发明的实施例8、9中,将沙锅往复滑动100次时也没有产生损伤,外观性没有变化。另外,在实施例8中,在往复滑动400次时也没有产生损伤。
比较例6的不锈钢水槽中,结果是显著产生损伤,显著损害外观性。
另外,由于重物下落,延性基材变形,但在涂覆部没有发现任何变化,可确认对基材的追随性。
另外,通过反复施加热水、冷水,延性基材不断地反复进行膨胀收缩,但涂覆部没有发现任何变化,可确认对基材的追随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复合材料可利用于厨房的水槽等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材料具有基材和设置在该基材上的涂覆部,该涂覆部含有如下成分而成(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其中,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分散在涂覆部中而几乎不与其他颗粒接触。
2.一种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材料具有基材和设置在该基材上的涂覆部,该涂覆部含有如下成分而成(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其中,所述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涂覆部的表面形成有凹凸结构,该凹凸结构具有与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自形对应的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比所述涂覆部的膜厚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涂覆部的膜厚为0.3~20μ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涂覆部的膜厚为0.3~8μ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1~20μ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1~8μ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涂覆部大致透明。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是延性基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性基材是不锈钢或者铝。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性基材是水槽和/或台面,所述涂覆部被设置在所述水槽和/或台面的至少使用面侧的一部分上。
13.一种涂覆液,其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C)由以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SiR1R2)-(NR3)-]n(式中,R1、R2、R3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环链烯基、氨基、烷氨基、烷基甲硅烷基、烷氧基、或者这些基团以外的直接连接到主链的硅和氮上的基团为碳的基团、n为整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涂覆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1~20μm。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涂覆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1~8μm。
16.一种涂覆液,其特征在于,该涂覆液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该涂覆液涂布于基材,通过加热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其中,该涂覆液以涂覆部中的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为1体积%以上且小于20体积%的量,含有塑性聚合物颗粒和(D)选自(D-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RaSi(OR4)4-a……(1)(式中,R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或1价的有机基团、R4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a表示1~2的整数)、(D-2)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Si(OR5)4……(2)(式中,R5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和(D-3)下述通式(3)所示的化合物R6b(R7O)3-bSi-(R10)d-Si(OR8)3-cR9c……(3)[式中,R6~R9分别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b~c表示0~2的整数、R10表示氧原子、亚苯基或-(CH2)m-所表示的基团(其中,m表示1~6的整数)、d表示0或1。]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或其水解产物。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涂覆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1~20μm。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涂覆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1~8μm。
19.一种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3至15任一项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基材上,然后连同基材一起加热而使所述涂覆液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所述涂覆部含有(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
20.一种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项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基材上,然后对所述涂覆液进行加热而使其固化,从而在基材上形成涂覆部,所述涂覆部含有(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pSiO(4-p)/2(式中,R是氢原子、氟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p是满足0<p<4的数)的组中的至少一种、(B)塑性聚合物颗粒。
21.一种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延性基材拉深加工成水槽和/或台面形状后,将权利要求13至15任一项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所述延性基材上,通过连同基材一起加热而使所述涂覆液固化。
22.一种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延性基材拉深加工成水槽和/或台面形状后,将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项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所述延性基材上,通过对所述涂覆液进行加热而使其固化。
23.一种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3至15任一项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延性基材上,通过连同基材一起加热而使所述涂覆液固化,然后拉深加工成水槽和/或台面形状。
24.一种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项所述的涂覆液涂布到延性基材上,通过对所述涂覆液进行加热而使其固化,然后拉深加工成水槽和/或台面形状。
全文摘要
提供在施加外力时也可保持基材的外观性的复合材料。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材料具有基材和设置在该基材上的涂覆部,该涂覆部含有如下成分而成(A)选自硅石或平均组成式R
文档编号C09D7/12GK101080317SQ200580043338
公开日2007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16日
发明者龟岛顺次, 新美泰志, 细贝麻里子 申请人:Toto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