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阻尼涂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尼系数高的水性阻尼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阻尼涂料种类较多,但从涂料的溶剂来分主要有溶剂型和水性型两种。前者大多含有机溶剂及沥青,毒性高、挥发性大、污染环境、施工性差,现已较少使用。后者阻尼涂料以水为溶剂,具有低毒低气味、低成本、易施工、环保性,是城轨车辆用阻尼涂料的首选产品。
水性涂料以水为分散介质无毒环保,以高性能树脂为成膜物,以无机物为填料,性能优异,施工方便。现已广泛应用于机车火箭、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等。随着现代工业、交通运输、宇航事业的发展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阻尼材料必然日益需要,尤其是高性能环保型的阻尼材料。目前的阻尼涂料很难满足使用要求,主要存在以下缺点:有机溶剂型阻尼料,存在有机溶剂挥发污染环境的问题;水性阻尼涂料阻尼性能较低,阻尼温域较窄;阻燃性能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水性阻尼涂料,该阻尼涂料环保无毒,粘稠度中等易于施工,拓宽了材料的粘弹态温域范围,并且力学性能好,共混性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水性阻尼涂料,按重量份数计算,包括以下原料:
硅丙乳液40~60份、聚乙烯醇乳液20~30份、聚醋酸乙烯乳液20~30份、功能填料50~70份、阻燃剂2~6份、防腐剂1~3份、流平剂1~3份、成膜助剂2~6份、增稠剂0.5~2份以及去离子水30~60份。
优选地,所述功能填料为纳米蒙脱土、鳞片石墨、粗海泡石与滑石粉的混合物。
进一步,纳米蒙脱土、鳞片石墨、粗海泡石与滑石粉的质量比为7~9:5~6:2~4:3~5。
进一步,所述阻燃剂为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铝的混合物。
进一步,所述成膜助剂选自十二碳醇酯、二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甲醚乙酸酯或者乙二醇苯醚。
本发明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水性阻尼涂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功能填料与阻燃剂加入去离子水中进行研磨得到浆料a;
2)将硅丙乳液、聚乙烯醇乳液、聚醋酸乙烯乳液、防腐剂、流平剂及成膜助剂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混合乳液b;
3)将浆料a加入混合乳液b中,再加入增稠剂进行混合分散均匀,即可。
本发明的水性阻尼涂料中加入功能性填料纳米蒙脱土、鳞片石墨、粗海泡石与滑石粉,利用粘弹态大分子链段间的摩擦、纳米蒙脱土的插层作用,鳞片石墨间的摩擦提高了材料的阻尼性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水性阻尼涂料采用硅丙乳液、聚乙烯醇乳液、聚醋酸乙烯乳液不同粘弹态温度范围,来拓宽复配后的温域,-60℃~100℃,耐酸、耐盐雾能力好。储存稳定性:易重新搅匀,稠度15~17mm。
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备的水性阻尼涂料的主要性能指标如表1所示:
表1水性阻尼涂料的主要性能指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水性阻尼涂料,按重量份数计算,包括以下原料:
硅丙乳液50份、聚乙烯醇乳液25份、聚醋酸乙烯乳液26份、功能填料60份、阻燃剂5份、防腐剂2份、流平剂2份、十二碳醇酯4份、增稠剂1.5份以及去离子水45份。功能填料为纳米蒙脱土、鳞片石墨、粗海泡石与滑石粉的混合物。纳米蒙脱土、鳞片石墨、粗海泡石与滑石粉的质量比为8:5:4:3。阻燃剂为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铝的混合物。
制备方法:
1)将功能填料与阻燃剂加入去离子水中进行研磨得到浆料a;
2)将硅丙乳液、聚乙烯醇乳液、聚醋酸乙烯乳液、防腐剂、流平剂及十二碳醇酯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混合乳液b;
3)将浆料a加入混合乳液b中,再加入增稠剂进行混合分散均匀,即可。
实施例2
一种水性阻尼涂料,按重量份数计算,包括以下原料:
硅丙乳液40份、聚乙烯醇乳液30份、聚醋酸乙烯乳液20份、功能填料50份、阻燃剂2份、防腐剂1份、流平剂1份、二丙二醇单甲醚2份、增稠剂0.5份以及去离子水30份。功能填料为纳米蒙脱土、鳞片石墨、粗海泡石与滑石粉的混合物。纳米蒙脱土、鳞片石墨、粗海泡石与滑石粉的质量比为9:5:2:5。阻燃剂为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铝的混合物。
实施例3
一种水性阻尼涂料,按重量份数计算,包括以下原料:
硅丙乳液60份、聚乙烯醇乳液20份、聚醋酸乙烯乳液30份、功能填料70份、阻燃剂5份、防腐剂3份、流平剂3份、丙二醇甲醚乙酸酯5份、增稠剂2份以及去离子水60份。功能填料为纳米蒙脱土、鳞片石墨、粗海泡石与滑石粉的混合物。纳米蒙脱土、鳞片石墨、粗海泡石与滑石粉的质量比为7:6:3:4。阻燃剂为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铝的混合物。
实施例4
一种水性阻尼涂料,按重量份数计算,包括以下原料:
硅丙乳液50份、聚乙烯醇乳液27份、聚醋酸乙烯乳液30份、功能填料65份、阻燃剂6份、防腐剂2份、流平剂2份、乙二醇苯醚6份、增稠剂2份以及去离子水60份。功能填料为纳米蒙脱土、鳞片石墨、粗海泡石与滑石粉的混合物。纳米蒙脱土、鳞片石墨、粗海泡石与滑石粉的质量比为7:6:3:5。阻燃剂为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铝的混合物。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