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拆装向活动元件供电的、且包括两滑接导线和一支撑在支撑件上的挂装体的动力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1872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拆装向活动元件供电的、且包括两滑接导线和一支撑在支撑件上的挂装体的动力线 ...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车,其用于拆装用来向活动元件供电的一纵长供电传输线路,该供电线路包括三个相互固定的纵向导电部件,并具有基本恒等的截面,该线路具有-一挂装体,其支撑在一支撑件上,并具有一对称的中央纵向平面,并包括一个垂直于该平面的刚性平板基座,以及位于基座同侧的三个缘板,且其中的中央缘板沿所述对称平面布置,而两个可弹性挠曲的外侧缘板则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平面,并分别位于其两侧,三缘板都连接到基座上,并在与基座相反的一端分别具有一自由端,自由端的横截面为唇缘形状,并面向于相邻的缘板,从而使得唇缘在垂直于所述平面的方向上相互成对地面对;-两条用于同活动元件接触的导线,这两条导线相对于所述平面对称,且都包括两个沟槽,在两外侧缘板的弹性挠曲预压作用下,所述自由端卡接到滑接线上的对应沟槽中,其中,外侧缘板的弹性挠曲是在远离所述平面的方向上发生的,通过将两外侧缘板的自由端在朝向所述平面的方向上压入到滑接线的一个对应沟槽中、并通过将中央缘板的自由端压入到滑接线的另一个沟槽中,就可以对位于所述自由端之间的导线施加一个钳夹作用,将其固定到挂装体中,其中的外侧缘板自身也是压向所述平面的。
这样的线路一般用来在某些路段向工务车或电车等轨道车辆供电,只要的路段例如是设置常规悬垂线有困难或存在危险的路段,尤其是对于隧道中的情形,采用这样的线路可承受很高的电流强度,该电流强度高于带有单条滑接线的线路。
参照欧洲专利申请第0593350号中的图8来进行描述,在该专利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挂装体的三个缘板构成了一个带有基座的单体部件。
另外,上述的欧洲专利申请也提到了这样的可能性对于这样的线路,可采用上述的安装/拆卸滑车,此外,对于具有单条滑接线的线路,滑车沿一挂装体的中央纵向对称面设置,其中的挂装体类似于上述的挂装体,但其不具有中央缘板,且其尺寸被设计成其两侧的缘板通过弹性钳夹作用保持着这样设置的滑接线。
这样的滑车尤其可根据本申请人提出的第552411号文献中的内容进行制造和销售,该滑车包括-一刚性底架,其具有一个纵向中央对称平面;-位于底架与挂装体之间的可拆卸机械连接装置,其处于这样的方位使得所述纵向中央对称平面与挂装体的纵向中央对称平面重合,所述装置一方面通过挂装体对底架进行支撑,在另一方面,引导着底架相对于挂装体在纵向上平动;-两个设置在底架上的外侧接合部件,它们分别设置在所述纵向对称平面的两侧,并在处于相对于底架的原位状态时,相对于纵向平面相互对称,该接合部件能在对应唇缘的一侧分别与外侧缘板的自由端相接合,其中一侧是指远离所述纵向平面的那一侧,接合部件可从其原位状态开始,至少是在离开所述纵向平面的方向上移动;-用于迫使所述接合部件从底架移动的装置,其以可控的方式使得外侧接合部件从其原位位置在远离所述纵向平面、并垂直于该平面的方向上移动,并能使得接合部件在垂直于所述纵向平面的方向上接近该平面,从而回到所述的原位位置;-一个用于推顶滑接线的部件,其安装在底架上,并相对于所述纵向平面对称;-用于以可控的方式迫使推顶部件相对于底架移动的装置,其中的移动方向是在所述纵向平面横向上的两个相反方向。
这样的滑车完全胜任将线路的一条导线安装到一个挂装体或多个挂装体中、或从挂装体中拆卸出来,其中的多个挂装体是端对端地组装成一列的,关于该线路,上述的欧洲专利申请公开了如何制造该线路,以及在出现损坏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修理、或者对该线路的日常维护修复。
具体来讲,在局部部位内,可以利用外侧接合部件使外侧缘板的自由端发生弹性挠曲,而将它们临时相互分开,其中的局部部位是随着滑车的纵向行进而沿一个或多个挂装体依次出现的,滑车的纵向平动是由可拆卸的机械连接装置进行引导的,以及-或者是利用推顶装置将滑接线插入到以上述方式分开的自由端之间,在该位置上,一旦滑车移走、从而松开了外侧缘板,滑接线就被两自由端夹持住了,这样就实现了线路的安装;-或者是将滑接线从以上述方式分开的自由端之间拆出,其中的滑接线先前是被自由端夹持着的,可通过所述推顶装置来控制该松开操作,这样就完成了线路的拆卸。
与此相反,对于在上述前序部分中的描述的那种线路,上述滑车的安装或拆卸操作是不太令人满意的,具体来讲,这是因为其很难将外侧缘板的自由端相对于中央缘板的自由端分开,而这对于安装或拆卸两条滑接线则是必须的,而两外侧接合部件只能将两外侧缘板的自由端相互分开。这就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在线路的某些区域,当需要将两滑接线中的一条滑接线在一个或多个挂装体的中央缘板和对应的外侧缘板之间进行安装或松开时,就存在一些困难。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通过机械连接装置将其底架连接到挂装体上从而将这种滑车安放到挂装体上之后,可使得该滑车沿挂装体或者适当的话是排列成一列的多个挂装体行进,在此行进过程中,利用外侧接合部件在远离中央缘板自由端的方向上向各个挂装体上外侧缘板的自由端依次地施加牵拉力,从而在局部使得两外侧缘板的唇缘与中央缘板的对应唇缘分开,在此条件下,如果要将已经安装好的导线从线路中拆出,则分开的唇缘就允许将对应的滑接线拆出,或者,这样的状态也允许将对应的滑接线插入到一个挂装体或排列成一列的多个挂装体中,且可对顶推部件进行定位,使得挂装体的分开程度足以允许滑接线从唇缘之间脱出,或者使得顶推部件托着滑接线,以便于将其布置在唇缘之间,顶推部件所在位置适于使唇缘卡接在对应的沟槽中。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容易理解在滑车通过之后,外侧缘板的弹性就会促使其恢复到这样的形状在该状态下,通过使唇缘卡到对应的槽中,而固定位于唇缘之间的滑接线。
因此,与上述欧洲专利申请中描述的滑车不同,根据本发明的滑车可以控制两外侧缘板的自由端相对于中央缘板自由端的位置,因而,就可以在线路的任何区域内,容易而确定地使滑接线与对应外侧缘板和中央缘板接合,或者是与它们脱离。
用于使外侧接合部件移动的装置分别位于底架纵向对称中位面的两侧,它们可同时进行作用,使得两个外侧接合部件在远离所述纵向平面的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远离中央接合部件,以此来将两外侧缘板的自由端同步地远离中央缘板的自由端,从而可同时安装或拆卸两条滑接线,对于根据上述欧洲专利申请设计的滑车,用本发明的区别特征提供的方法进行控制,也可以完成上述形式的工作。
但是,在此情况下,当该现有滑车被用在具有两条滑接线的线路上时,会出现另一个缺陷,也即是例如当一条滑接线出现了损坏、而另一条滑接线则保持完好的情况下,为了更换损坏的滑接线,就要将其拆下,而同时也要将完好的另一条滑接线拆出,从而使得线路停止工作,直到再重新安装好完好的滑接线和更换的滑接线为止。
这样,很显然在线路带有两条滑接线的情况下,在挂装体中对位于外侧缘板自由端与中央缘板自由端之间滑接线的夹持效果唯一地来源与外侧缘板的弹性挠曲预压,缺少其中的一条滑接线就会严重地影响挂装体保持另一条滑接线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事实,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实现一种可能性,该可能性得利于根据本发明的滑车结构,该可能性即是当用在具有两条滑接线的线路中时,可控制外侧缘板自由端相对于中央缘板自由端的位置,从而可消除上述欧洲专利申请所存在的另一缺陷。
为此目的,根据本发明滑车的一种优选实施例,用于使外侧接合部件移动的两个装置设置在所述纵向平面的两侧,这两个装置是相互独立的。
该独立性的优越性尤其体现在如果必须的话,可只拆卸线路中已安装好的一根滑接线,例如,在一条滑接线已损坏,可将另一条滑接线留在挂装体中,从而可在更换拆卸导线的同时,继续保持线路的供电,然后在不影响另一条未动导线的情况下重新安装要更换的导线。对滑车的这种设计就可以充分利用挂装体对滑接线的夹持方法。
在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尽管挂装体的外侧缘板是可弹性挠曲的,以使得滑接线可利用外侧缘板自由端与中央缘板自由端之间的夹紧作用而被夹持住,但中央缘板可以被设计成具有较大的刚性,也就是说,由于考虑到甚至要使中央缘板也与外侧缘板一样发生弹性挠曲,要对中央缘板在挂装体纵向平面横向方向上的尺寸进行设计,至少当两条滑接线都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两滑接线受外侧缘板预压作用而施加在中央缘板自由端上力是相互对称抵消的,所以该中央缘板不会发生弹性挠曲。在其中一条滑接线临时缺少的情况下,中央缘板就可能会发生弹性挠曲,直到由剩下的滑接线施加的作用力被对应外侧缘板施加在中央缘板上的作用力平衡抵消为止,但根据本发明,中央缘板的该弹性挠曲对于其工作寿命而言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据此就可以确定出中央缘板在垂直于挂装体中央对称纵向平面方向上的厚度,以此使得其挠曲度只是能勉强察觉到。
为了便于滑车沿一个挂装体或排列成一列的多个挂装体行进,如在上述欧洲专利申请中描述的那样,挂装体两外侧缘板的自由端上分别具有一个纵向平面,该平面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平面,并朝向基座,且在远离所述平面的方向上从对应的外侧缘板向外突出,这样的设置有利于位于本发明滑车底架与挂装体之间的可拆卸机械连接装置,如同在上述欧洲专利申请中描述的滑车那样,连接装置是在所述纵向平面上滚动。
中央接合部件、外侧接合部件、以及相对应的挂装体最好被设计成相配套的,以便于滑车的行进。
因而,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同上述欧洲专利申请所公开的那样,挂装体中央缘板的自由端具有一个纵向沟槽,其背对基座,并沿所述平面位于对应唇缘之间,同一挂装体外侧缘板的自由端上也各具有一个纵向沟槽,其背对基座,并在远离所述平面的方向上偏离对应的唇缘,针对根据本发明的滑车,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其中-中央接合部件包括至少一个中央滚轮,其沿所述纵向平面布置,并被安装成可绕一轴线相对于底架转动,其中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纵向平面,该中央滚轮在其所述转动轴线上是不能相对于底架平动的,该滚轮的环周与中央缘板的所述沟槽相接合;-两外侧接合部件至少包括一对外侧滚轮,它们位于所述纵向平面的两侧,并在原位状态下相对于该纵向平面对称,它们被安装成可绕同一轴线相对于底架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纵向平面,这些滚轮的环周可与对应外侧缘板上的所述沟槽相接合;并且,对于使外侧接合部件移动的装置,其包括调整外侧滚轮沿其转动轴线位置的装置。
这样,为保证两个用于调整外侧滚轮位置的装置之间具有上述的相对独立性,进行了如下的设计,其中的这两个装置用于移动位于滑车纵向中央对称平面两侧的外侧接合部件,设计包括-一个对应的滑套,其被安装成可沿所述转动轴线相对于底架进行滑动,但却不能绕该转动轴线相对于底架进行转动,并以这样的方式支承着对应的外侧滚轮使得其可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但不能沿该轴线平移;以及-一对应螺杆,其被安装成可绕所述转动轴线相对于底架转动,但不能沿该转动轴线相对于底架平动,其通过一段螺纹与对应滑套接合,并安装有一个操作装置,从而可被绕所述转动轴线相对与底架旋转。
为了使得中央滚轮与外侧滚轮能以最为有利的机械状态进行工作,中央滚轮的转动轴线最好能与所述那对外侧滚轮的转动轴线重合,其中的中央滚轮位于两外侧滚轮之间。
为此目的,最好能稳定滑车相对于挂装体的取向,根据本发明安装滑车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有如下特征-中央接合部件例如包括两个所述中央滚轮,它们相对于底架的某个横向平面对称,该平面构成了顶推部件的对称面;-外侧接合部件例如包括所述的那对滚轮,它们相对于所述横向平面对称;以及-用于促使外侧接合部件移动的两装置例如被设置成相互独立、且相互对应的。
自然,无论是中央滚轮在中央缘板自由端上沟槽中的接合、还是外侧滚轮在外侧缘板自由端上沟槽中的接合都必须要足以向外侧缘板传递一个作用力,从而适当地增大其弹性挠曲应力,而使它们的自由端与中央缘板分开,其中,挠曲应力的增大是相比于它们夹持着滑接线的预压状态而言的。
为此目的,如同在上述欧洲专利申请中那样,当挂装体上各个沟槽的横截面形状被设计成V型时,最好能这样进行设计中央滚轮以及所述那对外侧滚轮的环周面为外凸形状,当以经过转动轴线的任何平面作剖面图时,环周面为V字形状,其中的中央滚轮至少为一个,而外侧滚轮至少为一对。
类似于中央接合部件、外侧接合部件、以及位于根据本发明滑车与挂装体之间的机械连接装置,推顶部件最好也被设计成能便于滑车执行上述的行进。
为此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推顶部件是一个承座,其被安装成可绕一轴线相对于底架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纵向平面,该承座具有两个周向沟槽,它们相对于所述纵向平面对称,两沟槽用于接纳对应的滑接线,而用于促动推顶部件的装置则包括用于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调整承座转动轴线相对于底架的位置的装置。
因而,用于调整承座转动轴线位置的装置最好包括-一个滑套,其被安装成可沿所述横向方向相对于底架滑动,但不能相对移动,承座的转动轴线相对于该滑套是固定的;以及-一螺杆,其被安装成可绕一轴线在滑套中转动,但其不可沿所述横向转动轴线相对于滑套平动,该轴线横贯所述纵向平面,该螺杆通过一螺纹与底架接合,并安装有操作装置,从而可绕所述横向转动轴线相对于底架转动。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表示了供电线路1最为常见的情况,线路的纵长方向处于水平状态,该纵长方向在图中用箭头2指代,所述的中央纵向对称面在图中处于垂直面状态,并用附图标记3指代,该线路包括几个纵向挂装体4,这些挂装体按相互纵向对齐的方式放置,从而都相对于平面3对称,且这些挂装体4通过鱼尾板5以固接的方式端对端地组装在一起,对其中的连接方式下文将有更为详细的描述。例如,每个挂装体4都具有一定的纵向尺寸,该尺寸在图中未标出,其值为12米,两相邻挂装体4之间留有一个纵向间隙6,该间隙的宽度从几十毫米到几毫米不等,但这些数值只是通过非限定的实施例来说明,采用其它的数值也不悖离本发明的范围。
按照本身公知的方式,各个挂装体4通过单个的支撑部件悬挂在隧道的顶壁(图中未示出)上,其中的支撑部件在实际中是一些电气绝缘体(图中未示出),这些绝缘体之间以一定的纵向间隔相互分隔开。
此外,线路1包括两条纵向的导电线7,这两条导电线用于与机车上所带集电器的集电弓相接触,从而向机车供电。导线7被设置在平面3的两侧,并相对于平面3对称,它们在挂装体4下面延伸经过挂装体的大部分纵向尺寸,并在各个间隙6处从一个挂装体4延伸到另一个挂装体。每根导线7的纵向长度都为几百米长,从而在由多个挂装体4组成的纵向队列下延伸,这些挂装体排列组成了隧道的全长,导线延伸到隧道外就变为了常规的悬吊线的形式。因而,尽管在

图1中只表示出了两个挂装体,但端对端连接的挂装体数目通常要多于两个;在某些具体的情况下,如挂装体具有合适的纵向长度,则用单个挂装体也是足够的。
在图中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各条导线7的横截面形状为悬吊导线的公知标准型面,也就是说,基本为中空的圆形截面,并制有两个相对于导线7的纵向中央平面8对称的V型槽,其中的纵向中央平面8平行于平面3,V型槽位于另一纵向面9的正上方,该纵向面9沿纵向直线10垂直分割平面8,纵向直线10经过基本上构成各导线7横截面轮廓的圆的圆心。
因而,导线7的形状总体上为圆柱状,该圆柱相对于直线10轴对称,并与上述的V槽相对应而具有两条纵向槽11,两个槽11相对于平面8是对称的,并靠近平面9且位于其上方。
在整个纵向长度上,两导线7的横截面是恒等的,各个挂装体4的横截面在其两横向端面12之间沿整个纵向方向上也是没有变化的,其中,在端面12处测得两纵向相邻挂装体4之间的间隙6。
如下文将要描述的那样,每个挂装体4都是由一个单体部件构成的,该部件例如是用挤压成形方法制成的;如所公知的那样,该部件最好是用铝材或铝合金制成的,而对于鱼尾板5也可以用这样的材料来制造;导线7也可以像公知的那样,最好是用铜或铜合金制造;当然应明白的是,这些材料也只是按非限制性的实施例方式来指明的。
假定各个挂装体4处于为悬挂导线7而被悬吊在隧道顶壁上的取向,则在其顶部,挂装体4包括一个刚性的平板基座13,其垂直于平面3,并相对于该平面对称。更具体来讲,该基座13是由上下两个纵向面14、15围成的,这两个纵向面与平面3垂直,并分别相对于该平面对称,同时基座被制成从平面3分别延伸到两侧边部分,形成了两个平行于平面3的纵向边沿面16,两边沿面16相对于平面3对称布置。如公知的那样,挂装体4是通过基座13悬挂在支撑绝缘体上的,利用卡接着上表面14、边沿面16以及底面15边缘区17的夹钳件就可以悬挂该挂装体,其中的边缘区17靠近对应的边沿面16。
挂装体4包括三个纵向平板缘板,它们从底面15延伸出,并作为一个整体与基座13固定在一起,其中的中央缘板18位于平面3上,并相对于该平面对称,两外侧缘板19分别位于平面3的两侧,并相对于平面3相互对称,同时,这两个外侧缘板还基本上平行于平面3。在缘板与基座13连接的相对端——也就是说在其下端处,中央缘板18和两外侧缘板19各具有一个自由端20、21,类似于各个缘板18、19与基座13的连接处,各缘板18、19的自由端也是刚性的,但至少是对于外侧缘板19——最好中央缘板18也是这样在其连接到基座13上的部位与自由端20、21之间的部分可发生弹性挠曲。
为此目的,在朝向平面3以及远离平面3的方向上,两外侧缘板19分别是由两纵向表面22、23围成的,两纵向表面基本上为平面的,且近似平行于平面3。各个缘板19的表面22、23分别被连接到基座13底面15的位于两边缘区17之间的部分上,与基座的连接处分别是两个斜切面24、25,表面22、23在向下的方向上相互靠近,从而使得缘板19能发生上述的弹性挠曲,尤其对于缘板19的自由端21,它们可在远离平面3的方向上移动。
类似地,在平面3的两侧,在离开平面3的方向上,中央缘板18是由两纵向平面26围成的,两平面26分别通过斜切面27连接到基座13的底面15上,且这两个平面在朝向下方的方向上逐渐靠近。这样也会造成中央缘板18在垂直于平面3的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弹性挠曲度,但是在挂装体4的正常工作条件下,中央缘板18的行为好像是与基座13完全刚性一体,其中的正常工作条件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对称的缘故而在挂装体4的下方嵌装了两根导线7,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下文的描述之后能很容易地领会这方面内容。
在中央缘板18的自由端20上,两表面26向下连接到一个对应的纵向平面28上,两纵向平面28从平面3向下分叉,并相对于平面3左右对称。两纵向平面28自身在离开平面3的方向上向下通过一个斜切面(图中没有标出)连接到对应的纵向平面29上,纵向平面29从其与表面28的连接部位向下延伸接近平面3。当从横截面方向来观察时,表面28、29形成了一唇缘或扣钩32的形状,唇缘或扣钩32偏折向远离平面3的方向,且其形状和尺寸是标准值,以便卡接到两导线7上的对应槽11中。
在朝向下方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在距离基座13的最远处,两表面29连接到缘板18自由端20上的两纵向平面30上,表面30从其与表面29的连接部位处向上延伸,从而两表面30在朝向上方的方向上会聚在一起,并沿平面3连接在一起,这样就在两唇缘32之间形成了一个纵向槽31,该纵向槽开口向下,且横截面形状是相对于平面3对称的V字型。
在对应的自由端21处,两外侧缘板19的表面22自身向下连接到纵向平面33上,纵向平面33相对于平面3是倾斜向下的,表面33越向下越靠近平面3。
表面33自身向下连接到一纵向平面34上,该纵向平面34相对于平面3是倾斜的,并越向下越接近平面3,这样的情况刚好与位于平面3同一侧的表面28相反,由此使得表面34通过一斜切面而向下连接到一纵向平面35上,纵向平面35带有一定斜度地延伸远离平面3,其与平面3的位置关系与位于平面3同一侧的表面29相反。表面35向下连接到一纵向平面36上,该纵向平面在离开平面3的方向上、相对于平面3倾斜地向外延伸了一段距离,该距离大于平面3与纵向平面36所在外侧缘板19上表面23之间的分隔距离,其倾斜的朝向是与位于平面3同一侧的表面30的朝向相反的。
这样,表面34、35就在该缘板19的自由端21处形成了一个唇缘或扣钩37,在图2和图3所示导线7与挂装体4相互组装在一起的状态中,该唇缘37在垂直于平面3的方向上与一对应唇缘32直接对置,它们具有标准的形状和尺寸,以便于装配到导线7上的沟槽11中,导线7上的另一沟槽卡接着该唇缘32。在该位置上,两唇缘32、37相对于导线7的平面8相互对称,并将导线7保持在它们之间,这两个唇缘完全位于导线7的平面9的上方、或几乎完全位于该平面9的上方,从而对应的外侧缘板19由于要将其唇缘37抵着导线7压向平面3而在离开平面3的方向上受到弹性挠曲的预应力作用,导线7自身又抵着与所述唇缘37位于平面3同一侧的唇缘32压向平面3。在制造挂装体4时、以及在设置导线7到挂装体中时,可通过将各外侧缘板19在唇缘32和37处的尺寸设计成适当的值来将该弹性挠曲调整到设定的程度,在垂直于平面8的方向上,两唇缘32、37之间的相对间隔要小于一个设定值,该设定值对应于导线7上两沟槽11之间的相对间隔,从而造成两对应唇缘32、37对导线7有一个钳夹的预定效果,这样就将导线7固定在了挂装体4中,或者更具体来讲,是被固定在了纵向顺置的多个挂装体4中,并与各个挂装体4紧密接触,从而在整个纵向长度方向上,保证了各挂装体4与两条导线7的导电关系。如所公知的那样,可通过在唇缘32、37与对应的沟槽11之间施用一种接触润滑剂来有利地改善此处的导电性。
应当说明的是挂装体4或多个挂装体4对滑接线7的钳夹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导电接触都必然使得外侧缘板19受到弹性挠曲的预应力作用。
很自然地,由于是对称的,所以在安装两条导线7的条件下,因为两外侧缘板19自由端20通过对应导线7在朝向平面3方向上向缘板18自由端21施加的作用力相互平衡,外侧缘板19的挠曲预应力并不会造成中央缘板18产生的偏转挠曲。在临时性地缺少一根滑接线7的情况下,缘板18会在对应外侧缘板19所安装的导线7的侧向推挤作用下发生弹性挠曲,但该导线7仍然足以保持在中央缘板18和对应外侧缘板19的两自由端20、37之间,一方面,这样就避免了导线意外脱出的风险,并能便于将两条导线7依次地安装到各个挂装体4的下面,而另一方面,这样也可以保持与各个挂装体4的紧密导电接触,从而就可以用带有单根导线7的供电线路1来进行供电,例如在另一条导线7出现损坏而要被拆卸掉的情况下。
在远离平面3的方向上,各个表面36与一纵向平面38相连接,纵向平面38近似于与平面3平行,并比对应外侧缘板19上的表面23更远离平面3,且该表面38通过一纵向平面39连接到该表面23上,纵向平面基本上垂直于平面3,因而该平面是向上弯折的,并在远离平面3的方向上从外侧缘板向外伸出。在表面36最靠近表面38的部位处,三个表面36、38和39围成了一个位于对应外侧缘板19自由端21上的刚性的槛台40,其在远离平面3的方向上从外侧缘板19的表面23向外突伸出,该槛台尤其便于在两个从隧道顶壁悬垂下来的相邻纵向绝缘体之间、将一个可拆卸的绝缘罩(图中未示出)固定到挂装体上,绝缘罩遮盖着基座13的上表面14、边沿面16,并固定到槛台40上,从而就覆盖了外侧缘板19的表面23,但该绝缘罩的下部及横向则是露空的,从而裸露着位于平面9下方的各条导线7的一半。在各个表面36最靠近对应表面38的部位处,对应的槛台40中最好留有一个中空部分——一开口向下的纵向沟槽41,其横截面为V字型,并相对于一对应平面42对称,该平面42基本上平行于平面3,这样,制在槛台40中的沟槽41位于从对应唇缘37向外偏离平面3的位置上,该沟槽41可利用绝缘罩的弹性,有利地加强绝缘罩在槛台40上的锚固。
自然地,用于将两相邻挂装体4在纵向上端对端地连接在一起的鱼尾板必须不对导线7在挂装体4上的紧固造成不利影响,其中,导线在挂装体4中的紧固只是利用外侧缘板19的弹性作用来实现的,为此目的,利用各个跨越间隙6的鱼尾板5来将挂装体4上外侧缘板19与相邻挂装体4上位于平面3同侧的外侧缘板19夹接在一起,该鱼尾板固定在两外侧缘板19上,因而也位于平面3的同一侧。
为此目的,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并如从图1和图3可看到的那样,在纵向上靠近挂装体4各端面12的部位处,挂装体4的两外侧缘板19上被钻出了一些孔洞44,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中,是沿四条相互平行的轴线43进行钻孔,轴线43基本上垂直于垂直于平面3,并在同一纵向面和横向面上分别成对布置,孔洞44从缘板的一侧穿到另一侧,以使得对应的螺栓45能同轴地穿过孔洞44,这些内容表示在图3中,但为了清楚起见而没有表示在图1中。
各个鱼尾板5的形式为一纵向型条,其在对应挂装体4的外侧缘板19与中央缘板18之间,贴接到所要连接在一起的两外侧缘板19的表面22上,且通过一对应的螺栓45进行螺纹连接而紧压着这些表面22,鱼尾板上具有攻丝孔46,这些孔分别与孔洞44相对,最好还设置一弹簧垫圈47,通过该垫圈而使螺栓45的头部压紧在对应外侧缘板19的表面23上。
通过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各鱼尾板5的纵向尺寸约为40厘米,挂装体4上最靠近端面12的孔洞43距离该端面12的纵向尺寸约为5厘米,且离端面12最远的孔洞距离端面12的纵向尺寸约为15厘米。但是,这些附图只是非限定性的示例,选择其它的数值也不偏离本方面的保护范围。
此外,为了防止鱼尾板5与中央缘板18相接触,所以鱼尾板5在垂直于平面3方向上的厚度要小于在垂直于平面3方向上表面22与表面26之间的距离,且螺栓杆45的长度要设计成能避免顶触到中央缘板18上。
但是,鱼尾板5的横截面面积至少要等于各个挂装体4横截面面积的一半,从而,在总体上考虑,将两相邻挂装体4在纵向上组装起来的两鱼尾板5所具有的横截面面积就与一个挂装体4所具有的面积相同,因而不影响电流的传输。
从而,用鱼尾板5对挂装体进行组装所形成的组件不但在线路的全长上保持这两条导线7(除了间隙6之外,但在这一方面,间隙的长度可忽略不计),而且保证了在线路1的整个纵向全长上,电流的传输都有足够的截面积。
因而,作为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在试验中通过将各个鱼尾板5的横截面面积设为1600平方毫米、各个挂装体4的横截面面积设定为3120平方毫米、并将导线7的截面积大致设为107、120或150平方毫米,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技术效果,当然也可以选择其它的数值,这些数值对本发明没有影响。
另外,最好能通过设计使得挂装体4能防止导线7线路由于位于两纵向邻接的支撑绝缘体之间出现弯垂而变为波状起伏。为此目的,通过将支撑绝缘体之间的相互间隔设为预定值,各个挂装体4就制成这样当其处于原位状态时——即在其被绝缘体吊在隧道顶壁上、并安装了导线7之前,其具有一定的拱度,从而在被绝缘体悬吊、并固定了导线7之后,在挂装体4和导线7的重力作用下,该拱度就消失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制造过程中设定各个挂装体4的拱度是普通技能,且将挂装体4设计成这种类型可避免悬垂绝缘体数目的增多,通常要将绝缘体设置得多一些来防止线路在两绝缘体之间出现挠垂。
在最为常见的情形中,在组装线路1时,组装过程时从将支撑绝缘体安装到顶壁下面开始,然后将起始时不带有滑接线7的挂装体4用鱼尾板5与相邻的挂装体在纵向上组装在一起,之后才将滑接线7安装到挂装体中。
为此,最好采用根据本发明的滑车48,下面将结合图4到图9对该滑车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行描述,通过将该滑车48沿一个或多个挂装体4的纵向前进,就可以使外侧缘板19的自由端40从中央缘板18的自由端20向外分开,从而使得滑接线7能容易地插入到对应的一对唇缘32、37之间,在执行了该插入操作之后就可以松开外侧缘板19的自由端40,从而在外侧缘板19的弹性作用下,各个唇缘就接合到各条导线7的沟槽11中,并迫使导线7的另一沟槽11与中央缘板18自由端22上的唇缘32接合,随着滑车48在纵向上的移动,导线的卡入在纵向区域上依次地进行。
假定线路1处于工作位置,则如图4到图9所示的具体工作状态中,滑车48主要是位于线路1的下方,其从挂装体4向下悬垂,或者在适当的时候,如果其恰好位于两相邻挂装体4的连接处,则就悬挂在这两个纵向相邻的挂装体4上,滑车在挂装体上悬挂方式还能使得其纵向移动,该悬挂方式最好为滚动,图4到图9作为下文中对滑车进行描述的参照图。为了便于描述,下文中将考虑滑车48悬挂在一个挂装体4上的情况,但可以理解在相同的条件下,其也可以悬挂在两个相邻的挂装体4上,且其沿线路1的移动使得其可毫不困难地从一个挂装体4移动到纵向相邻的另一个挂装体4上,在阅读了下文的描述之后,可很容易地理解这些内容,此外,对于本说明书,除非特别声明,一般是针对线路1是完整的情况——即在挂装体4或成列的多个挂装体4中固定有两根悬垂导线7,这种情形例如对应于这样的情况在更换两根滑接线7或只更换其中一根滑接线的线路修整工作进行之前。
滑车48包括一刚性的底架49,其基本上位于线路1下方的高度上,其总体形状近似于一个矩形的平行六面体,底架49是相对于一个纵向平面对称的,该纵向平面与线路1的纵向中位面3重合,因而,该平面也用标号3来指代。另外,底架49具有一个横向对称面50,此处,横向与纵向是参照线路1的纵长方向定义的。
更具体来讲,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底架49是通过将两块侧板51和四个撑柱固定组装在一起形成的,侧板51为近似于矩形的刚性平板,且两侧板完全相同,并相对于平面3对称,同时它们也平行于该平面,侧板还相对于平面50对称,撑柱为刚性的直杆,并垂直于平面3,且相互连接到两侧板51上,这四个撑柱包括两个位于纵向末端处的撑柱52以及两个位于纵向中间位置的撑柱53,两撑柱52、以及两撑柱53都相对于平面50对称分布。这些撑柱52、53在垂直平面3的方向上保持着两侧板51之间的一个相对间隔,当外侧缘板19的自由端21在垂直平面方向上离开中央缘板18的自由端20足够距离、从而使得唇缘32、37能完全从导线7的沟槽11中脱出时,两外侧缘板19自由端21的槛台40的表面38之间的间隔要小于上述所述的间隔,自然,上述唇缘的张开程度是在一定限度内,以使得外侧缘板19的挠曲是在弹性变形范围内。此外,撑柱52和53所在高度低于滑接线7,从而撑柱既不会妨碍滑车48沿线路1的移动,也不会妨碍对导线7的拆卸和重新安装作业,关于这些操作作业将在下文进行介绍。
在两侧板51的上部具有一个平直的纵长上边缘153,该边缘所在高度例如对应于外侧缘板19自由端21的表面36的中间高度。沿该上边缘153,两侧板51上分别固定安装着一个纵长的杆棒54,该杆棒相对于平面50对称,并沿上边缘153延伸,由此按同对应侧板51共面的形式向上延伸到一个高度,该高度要高于外侧缘板19自由端21上槛台40的表面39所在的高度,但没有到达基座13的高度,杆棒54还沿两表面38中之一延伸,同时在垂直于平面3的方向上保持着与表面38离开一定的间隙,从而就既不会阻碍滑车48相对于线路1的纵向移动,也不会阻碍两外侧缘板19的两自由端21在某些条件下从中央缘板18的自由端20处左右分开,其中两自由端21的分开可使得导线7能被拆卸下来和重新安装上去。
在高于槛台40的表面21、但低于基座13的高度上,两杆棒54上固定地安装着两根枢轴55,它们的轴线56垂直于平面3,枢轴55绕这两条轴线转动。垂直于该平面,每个枢轴55都具有这样的尺寸使得其在垂直于平面3的方向上距离位于平面3同一侧的对应外侧缘板19有足够大的间隙,以便于如前述的那样外侧缘板19的自由端21能与中央缘板18的自由端20分离开。同一杆棒54上的两枢轴相对于平面50对称,类似地,一杆棒54上的两枢轴55与另一杆棒54上的两对应枢轴是相对于平面3对称的,也就是说,相对于平面3对称的两枢轴是同轴布置的。
每一枢轴55上都安装了对应的一个滚轮57,其可绕轴线56自由转动,但不会从对应的杆棒54上脱出,滚轮向下压在位于平面3同一侧的缘板19的自由端21的槛台40的表面39上。与枢轴55类似,滚轮57的尺寸被设计成在垂直与平面3的方向上与位于平面3同一侧的外侧缘板19之间留有一个间隙,甚至是在该外侧缘板19的自由端21与中央缘板18的自由端20分开足够宽的情况下也留有间隙,从而允许对导线7进行拆卸和重新安装。
四个完全相同的滚轮57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利用滑车48的底架49将其固定在两外侧缘板19自由端21的槛台40上;并通过在槛台40的表面39上滚动而引导着滑车48相对于挂装体4纵向移动。
两杆棒54是以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方式、通过某种装置固定到对应的两侧板51上的,其中的装置使得杆棒54以及杆棒上安装的滚轮57能相对于上述的位置偏移足够的量,以使得能将滑车48架到挂装体4上、以及将滑车从挂装体4上撤下,其中,所述上述位置即对应于滑车的工作位置。在滑车的结构类似于用来安装和拆卸单导线刚性悬吊线中唯一的一条滑接线的滑车48的情况下,上述的连接装置是公知的,具体来讲,在第一实施例中,可采用由F92231 Gennevilliers地方LouisRoche大街第119号的DeLachaux SA提出的第552020号参考文献中公开的滑车,在第二实施例中,可采用由本申请人提出的第552411号参考文献中公开的滑车。那些连接装置在图中总体上用标号58指代,下文中将不对这些装置进行描述,当然,可以理解也可以用具有相同功能的其它装置来取代这些装置。
另外,每侧板51具有两个前边缘59,它们是平直的,并位于横向方向上,两前边缘59相对于平面50对称,在紧邻前边缘的位置处设置了对应的末端撑柱52,侧板51还具有一下边缘60,下边缘60是在纵向上延伸,但是却凸向下方,该下边缘包括两个位于两外端处的纵向平直面61,这两个表面连接到对应的前边缘52上,它们尽管在大体上是纵向延伸的,但从与对应前边缘52的连接处出发具有向下的坡度,两表面61相对于平面50对称,下边缘还包括一个中央纵向表面62,该表面自身也是平直纵向延伸的,但其纵向尺寸要显著小于各个表面61的长度。
在紧邻表面61与对应前边缘59之间连接处的部位,在侧板51上钻出了一个垂直于平面3的孔洞63,该孔洞用于固接一个挂钩,从而使得滑车能被一工务列车沿线路1进行牵引。
相对于平面3对称的一对滚轮57的轴线56位于同一个横向平面64上,这些形成的两横平面64相对于平面50对称,每个平面64都从对应的末端撑柱52和距离最近的那个中央撑柱53之间穿过,且粗略地讲,其距离撑柱52和53的纵向距离是相同的。
两条轴线66垂直于平面3且由相同的纵向平面65与平面64相交而成,所述平面65垂直于平面3,且位于侧板51上边缘153与下边缘60的表面61中位高度的居间值。沿所述两轴66,两侧板51上从一侧到另一侧地钻出了对应的孔67,孔67是由一个圆筒形的内周面围成的,孔67相对于轴线66是轴对称,各个孔67的内周面68具有相同的直径。
通过在同一轴线66上开出一对孔67,侧板51就支承着一个滚轮组69,它们可绕对应的轴线66自由转动,该组滚轮包括三个滚轮,其中包括一个布置在平面3上的中间滚轮70,该滚轮相对于平面3是对称的,以及包括两个外侧滚轮71,它们平行于平面3,并相对于该平面对称。
两组69滚轮70、71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将只参照图7对其中的一组进行讨论,从图7可以看出,同一组69的三个滚轮是通过同一根支承轴72支撑在两侧板51之间的,支承轴的轴线即为轴线66,支承轴从一侧板51延伸到另一侧板,并从对应的孔67中穿出。
在两侧板之间51,支承轴72具有一段中间部分73,该中间部分在远离轴线66的径向方向上是由一外周表面74围成的,外周表面为标准的圆柱面,其绕轴线66轴对称,而其直径例如基本上等于孔67内周面68的直径。在沿轴线66方向,中间部分73的尺寸略小于两侧板51之间在垂直于平面3方向上相对间隔,在远离平面3的方向上,外周面74的两外侧分别连接到一个环形的平面轴肩75上,轴肩75相对于轴线66为轴对称,并与此轴线垂直;两轴肩75相对于平面3对称,并处于远离平面3的位置上,但相对于处于同一侧的侧板51,轴肩略为靠近平面3。
沿轴线66的方向,中间部分73的两侧各具有一根支承轴72,在支承轴72具有一末端部分76,在远离轴线66的径向方向上,该末端部分是由一圆筒形外周面77围成的,该外周面以轴线66为轴对称中心,且直径小于外周面74的直径,外周面77与外周面74之间用对应的轴肩75进行连接,且该末端部分76从对应孔67的内周面68中穿过对应的侧板51,从而在远离平面3的方向上从该侧板51向外部分地伸出。为此,沿轴线66方向,各个末端部分76的外周面77在远离平面3的方向上连接到一个末端面78上,该端面78的形状为垂直于轴线66的盘面,且相对于平面3对称的两端面78沿轴线66的方向分开一段距离,该距离在垂直于平面3的方向上大于由两侧板51构成的组件的整体尺寸,其中的两侧板51是通过撑柱52、53相互组装在一起的。
通过一同轴设置的轴套79来保证了支承轴72的两末端部分76相对于对应的孔67是同轴的,其中的轴套还保证了支承轴72在侧板51中相对于平面3对称。
与同一支承轴72相关的两轴套79是完全相同的,并相对于平面3对称。
在轴线66方向上,每个轴套中都形成了两个圆筒形的内周面80、81,这两个内周面以轴线66为轴对称中心,且这两个周面的直径分别等于支承轴72末端部分76的外周面的直径、以及支承轴72上中间部分73的外周面74的直径。各个轴套79的内周面80、81分别与支承轴72末端部分76的一部分外周面77、以及中间部分73的一部分外周面74滑动接触,从而能使得支承轴72绕轴线66转动。各个轴套79的两内周面80、81通过一环形的平面轴肩62连接在一起,该轴肩以轴线66为轴对称中心,并与该轴线66垂直,轴肩62靠向平面3,并平贴在支承轴72的轴肩75上,但该贴装方式允许轴套79绕轴线66相对于支承轴72转动。
在远离轴肩82的方向上,各个轴套79的内周面80沿轴线66方向连接到一个环形端面83上,该环形端面83以轴线66为轴对称中心,并与轴线66垂直,端面83偏向于离开平面3的方向。沿轴线方向,端面83于轴肩82之间的相对距离小于在轴线方向上对应末端部分76的端面78于轴肩75之间的距离,其中的轴肩75连接着末端部分76于中间部分73,这样,末端部分76就在远离平面3的方向、相对于对应轴套79的端面83沿轴线66向外突出。
对于内周面81,其沿轴线66方向的尺寸小于某个尺寸的一半,该尺寸是指在轴线方向上支承轴72的两轴肩75之间的距离,从而该内周面81就不会延伸到平面3处,在向平面3的方向上内周面81连接到轴套79的另一个端面84上,该端面是一个环形的平面,并绕轴线66轴对称,同时还垂直于该轴线66,从而靠近平面3。两轴套79的端面是相互靠近的,并相对于平面3左右对称,从而在轴线66方向上,在它们之间留有一个空间85,平面3在该空间内,且该空间以平面3为对称面。
在远离轴线66的径向方向上,轴套79的端面83、84分别连接到的其外周面86、87上,外周面朝向远离轴线66的方向。
每个外周面86、87都具有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以下文将要详述的方式沿轴线66相互平行布置,在垂直于轴线66的方向上,部分87的直径要大于部分86的直径,且这两个部分通过一个环形的平面轴肩89连接在一起,轴肩89以轴线66为轴对称中心,并与此垂直,该轴肩89处于远离平面3的位置处,并相对于轴套79的轴肩82在该方向上有一定的偏移量。在轴线66的方向上,该偏移量等于在轴向上支承轴72两轴肩75之间长度与两侧板51之间距离的差值的一半,从而在两轴肩在远离平面3的方向上顶推着对应的侧板51,使得对应的轴套79能相对于该侧板51和支承轴72绕轴线66转动。这就可确保对支承轴72以及对应的轴套79相对于两侧板51进行调节,从而使得支承轴72能相对于平面3对称,以及与支承轴相关的两轴套79也能相对与同一平面3对称。
在与轴肩89直接相邻的两第一部分90、91,各个外周面86、87为圆筒形状,并以轴线66为对称轴,外周面87的91部分处的直径大于外周面86的部分90处的直径,部分90处的直径等于侧板51上孔67的内周面直径,从而两部分90与对应孔67的内周面68相接触,由此来引导着轴套绕轴线66的转动,同时还保证了轴套79和支承轴72相对于具有同一轴线66的对应孔67同轴。
在轴线66方向上,外周面86的部分90的尺寸至少等于侧板51的厚度,但小于在轴线方向上轴套79的末端面83与轴肩89之间的长度,其中侧板的厚度是在轴线66的方向上测得的,这样就使得轴套在远离平面3的方向上从侧板51向外伸出一个第二部分92,其也属于外周面86,在与轴线66垂直的方向上,该部分92为正方形,从而可与一个可拆卸扳手88相接合,在图5中可见到该扳手,这样就使得两轴套79可根据需要、相对于侧板51和支承轴72绕轴线66相互独立地转动,且不会产生在轴线66方向上的位移。
对于轴套79的外周面87,其具有一个第二部分93,该第二部分将外周面87的第一部分91连接向端面84,第二部分上制有螺纹,其直径大于第一部分91的直径,这样就使得上述轴套79绕轴线66的转动转变为一对应滑套94沿轴线方向相对于轴套79、支承轴72和侧板51的平动,在每个轴套79上都安装了一个滑套,且其被安装成可在轴套上沿轴线66滑动,但却不能绕轴线66相对于侧板51转动,其中的侧板51是与该轴套79对应的。
为此目的,每个滑套94的形状基本上为环形套,其以轴线66为对称轴,在朝向轴线66的径向方向上,该滑套94是由一个内周面95围成的,该内周面包括两个部分96、97,这两个部分是在远离平面3的方向上依次排列的,部分96上攻制有一段螺纹,轴套79外周面87的部分93上制有配套的螺纹段,滑套94与轴套外周面的配合就如同螺栓与螺母的连接,且在垂直于平面3的方向上,部分96的长度与部分93的长度相同;至于部分97,其也为圆筒状,并以轴线66为对称轴线,其直径等于轴套79外周面87上部分91的直径,但在垂直于平面3的方向上,其长度小于部分91的长度一段距离,该距离至少等于将挂装体4外侧缘板19的自由端21与中央缘板18的自由端20分开的距离,以便于将导线7从对应的唇缘32、37之间拆出,或者是将该导线7安装在这对唇缘32、37之间。
在朝向平面3的方向上,滑套94内周面95上攻丝部分96连接到一端面98上,该端面是一个环形平面,并靠近平面3,且以轴线66为轴对称中线,同时还垂直于轴线66。在图4、5、7、9所示的滑套94的原位位置上,滑套94距离平面3最近,在该状态下,攻丝部分96旋紧在螺纹部分93上,在离开轴线66的径向方向上,端面98与轴套79的端面84变为共面的关系。
在远离平面3的方向上,滑套还受一个环形平面99的限定,该环形平面以轴线66为轴对称中心,并垂直于该轴线。平面99背对平面3,也就是说,该平面位于与平面3同侧的侧板51相正对的位置上,且在上述的原位状态下,保持与该侧板51离开一个间隙100,该间隙在轴线66方向上的长度等于上述提到的、使外侧缘板19的自由端21与中央缘板18的自由端20分开的距离,这样就可以松开滑接线7或将其安装到挂装体中。
该间隙100在轴线66方向上的长度值小于部分93、96的尺寸,如果适当地旋转轴套79使得部分93、96相互拧松,该间隙值即为滑套94相对于轴套79的最大可能位移量,也就是说,使滑套94相对于支承轴72以及侧板51的最大行程。在该行程过程中,滑套94内周面95上的部分97在轴套79外周面87的部分91上滑动,从而稳定地保持着滑套94相对于轴套79、支承轴72以及侧板51上孔67的同轴关系。
这样,通过用扳手88与方形截面的部分92接合,使得轴套79转动,就导致滑套94在垂直于平面3的方向上平移,通过将一销杆101插入到一孔103中,使滑套94不能相对于位于平面3同一侧的侧板51绕轴线66转动的,销杆101一体地安装在侧板51上,其沿轴线102延伸,轴线102垂直于平面3,但偏离轴线66,销杆从侧板延伸向平面3的距离至少等于侧板51距离轴套79端面84的距离,并尽可能地接近该距离值,孔103沿轴线102从一侧穿到滑套94的另一侧,也就是说,从一端面98穿到另一端面99。例如,销杆101的外周面104为圆柱形,该外周面以轴线102为轴对称中心,销杆位于对应侧板51和一个端部平面105之间,端面105垂直于轴线102,并靠近平面3,孔103在朝向轴线102的径向方向上是由一圆筒内周面106限定成的,该内周面以轴线102为轴对称中心,且其直径等于外周面104的直径。最好是如图6所示那样,在滑套94上设置几个完全相同的孔103,这些孔103的轴线102距离轴线66的距离是相等的,并绕轴线66等角间距分布,从而在安装滑车48时,能从这些孔103中选择某个孔来与销杆101接合,以确保原位位置94是这样一种状态滑套的外端面98实际上是与轴套79的外端面84共面的。
在远离轴线66的方向上,滑套94是由一个外周面107限定的,该外周面以轴线66为轴对称中心,且其形状可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只要该形状允许对滑套94进行调整、并能阻止一止推轴承108的内座圈(图中没有具体标出)在平行于轴线66和垂直于轴线66的方向上发生任何相对移动即可,轴承108的外座圈也没有详细地表示在附图中,其支撑着对应一侧的滚轮71,使其可以绕轴线66相对于滑套94自由转动,而不会产生相对位移。为此目的,外侧滚轮71是通过轴承108安装在滑套94的外周面107上的,外周面107的形状、以及止推轴承108的安装方向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可以理解止推轴承108在滑套94上的安装应使得作用力可在远离平面3的方向上从滑套94传递到外侧滚轮71上。
在轴线66的方向上,安装在滑套94上的滚轮71和轴承108的尺寸要小于滑套94的尺寸,且滚轮71沿轴线66方向相对于滑套94的设置方式应使得当滑套94处于其原位状态时,滚轮71在周向上接合到挂装体4上位于平面3同一侧的外侧缘板19自由端21上的沟槽41中,该外侧缘板的形状被设计成可在唇缘32、37之间保持着一根导线7,这些内容可参见图4,图中可看到两外侧滚轮71都处于原位状态,而在图9中,左侧的滚轮71就处于原位位置。
为此目的,在远离轴线66的径向方向上,每个外侧滚轮71都具有一个环形环周面109,该环周面绕轴线66轴对称,且当从经过对应轴线66的剖面来观察时,在远离轴线66的方向上为一凸面,具体来讲,该环周面是相对于平面110对称的V型面,并基本上与沟槽41的剖面形状互补,其中的平面110与轴线66垂直,这样,在滑套94的上述原位状态下,该形状能与位于平面3同侧的外侧缘板19自由端21上的沟槽41至少是近似相配,此时,该外侧缘板19相对于中央缘板18处于这样的位置上在它们的唇缘32、37之间保持着一根导线7,因而,此时平面110与42至少是近似地重合。
自然,各个外侧滚轮71环周面109相对于轴线66的直径必须要与此功能相适配。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其直径应当被设计成这样在垂直于处于同一平面64的两轴线66和56的方向上,外侧滚轮71环周面109与滚轮57的环周面(图中未进行标注)之间的间隔大致等于在平行于平面3的横切方向上、沟槽41底面与该槛台40纵向平面39之间的间隔尺寸,其中的滚轮57叠压在槛台上。
至于中央滚轮70,其与中央缘板18自由端20的槽31相接合。
为此,在远离轴线66的径向方向上,中央滚轮70的环周面111的形状也绕轴线66轴对称,并在远离轴线66的方向上逐渐变薄,从而当在一经过轴线66的剖面上观察时,其形状是外凸的,更具体来讲,该形状是与沟槽31的剖面形状基本上互补的V字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中央滚轮70环周面111的直径应被确定为该环周面111与沟槽31接合,并与此配合而确保当滑车48通过其滚轮57悬挂在线路1上时,滑车48的纵向中央对称面与线路1(具体来讲即挂装体4)的纵向中央对称面3重合,其中,滚轮57压在两槛台40的表面39上。
当滑车48在槛台40上滚动时,为保持滑车48与线路1或挂装体4的该位置关系,滚轮70被安装成这样使得其可相对于支承轴72绕轴线66自由地转动,但没有可能与同轴的两外侧滚轮71产生相对独立的位移。为此目的,在空间85内,支承轴72在轴线66的两个方向上固定地支承着一止推轴承113的内座圈112,由于此设置方式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是公知的,所以在下文将不再详述。轴承113经过平面3,并相对于平面3对称地进行设置,此外,它还具有一个外座圈114,其通过适当的方式固定着中央滚轮70,其中的固定方式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是公知的,因而不作描述,所以,中央滚轮70具有一个面向轴线66的环形内周面115,其被适当制成为以轴线66为轴对称中心。
中央滚轮70除了具有将滑车48相对于线路1的挂装体4进行定位的作用之外,最好还作为一个止挡,能防止与其同轴的两外侧滚轮71的对应滑套94在接近平面3的方向上超过了它们的原位位置。
为此目的,在远离平面3的方向上,中央滚轮70的内周面115被连接到一个环形端面116上,该环形端面绕与此垂直的轴线66轴对称。两端面116相对于平面3对称,并在垂直于平面3的方向上相互离开一个距离,该距离等于与中央滚轮70在同一轴线66上的两轴套79的两端面84之间的距离,端面116与对应滑套94的端面98相正对,因而,如果在已经达到原位位置的情况下,通过用扳手88拧紧对应轴套79来迫使滑套94在接近平面3的方向移动,则就会使端面98与端面116相抵接,从而进行止动。
在远离轴线66的径向方向上,中央滚轮70的端面被连接到一个外周面117上,该外周面为圆筒形,并相对于轴线66为轴对称,其直径例如等于滑套94外周面107上某部位的直径,该部位与端面直接相邻,滚轮70的环周面111通过两个环形轴肩面118与该外周面117相连接,环形轴肩面118绕与其垂直的轴线66轴对称,两轴肩面相对于平面3对称,并离开平面3,且在平行于轴线66的方向上,二者之间的间隔小于两端面116之间的间隔。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轴套79绕对应轴线66相对于侧板51的转动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在远离平面3的方向上,可以对其中一个外侧滚轮71的位置单独进行调整,使其离开原位位置。这样,外侧滚轮71可以在远离平面3的方向上处于任何合适的位置上,这些位置包括原位位置,可通过任何的措施来实现此功能,尤其是通过对螺纹部分93、以及攻丝部分96的螺距和表面状况进行设置,使得轴套79在对应滑套94中的工作旋拧是自锁的——除非用扳手88来特意转动该轴套79外周面86上具有方形截面的部分92。
此外,沿平面3和平面50相交形成的横向轴线119——也就是说该轴线119位于两平面64的中间和两侧板51的中间,中间撑柱53上一体地带有一个螺帽120,该螺帽120通过一段螺纹112与一同轴的螺杆123相旋接,在撑柱53的下方,螺杆具有一方形的端头,可用一个类似于扳手88的扳手对其进行旋拧。在高于撑柱53、但低于侧板51纵向上边缘153的高度处,螺杆123具有一上端,在轴线119的方向上其被固定而不能平动,但可以绕该轴线119自由转动,一个为轭形的滑架具有两平行的颊板121,它们所在位置相对于轴线119对称。每个颊板121都一体地支撑着一刚性的突指125,该突指125通过一同轴的端部凸耳126接合到一直长孔127中,其中的两颊板沿同一轴线124从轴线119向两侧突伸,轴线124与轴线119垂直,在平面50上,两侧板51上分别各制有一个长孔127,且长孔的纵长方向平行于轴线119,这样,凸耳126在长孔127中的接合将两颊板121保持在相对于平面3对称的位置上。这样,就防止了在轴线124上轭架120绕轴线119相对于底架49发生转动——尤其是在螺杆123绕轴线119相对于底架49转动时,从而,在该方向上的转动只会导致轭架120及其轴线124在远离或接近轴线124的方向上相对于底架49上的撑柱53平动,且与此相反地接近或远离线路1。螺杆123以及螺帽120上螺纹122的螺距是自锁的,从而在下文将要描述的正常工作条件下,轭架120能保持其相对于滑车48的底架49以及线路1特意设定的位置,位置的设定是通过使螺杆123绕轴线119相对于螺帽120转动来进行的。
在轭架120的两颊板121之间设置了一个承座128,其被安装成可绕轴线124旋转,从而就可绕轴线124相对于轭架120自由转动,但不能有其它形式的位移。该承座128相对于滚轮70和71的轴线66是居中布置的,其在远离轴线124的径向方向上具有一个外周面129,该外周面相对于轴线124轴对称,该外周面129垂直于平面3,并均等地分布在平面3的两侧,其在该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线路1两导线7的纵向中央平面8之间在垂直于平面3方向上的间隔,但小于两沟槽41在垂直于平面3方向上间隔。
在轴线126方向上,外周面129具有两个端部130,它们相对于平面3对称,并具有一个中央部分131,其经过平面3,并相对于该平面对称,且这三个部分130、131都为圆柱形,并以轴线124为轴对称中线,且具有相同的直径。两端部130是通过对应的两中间部分连接到中央部分131上的,中间部分的形状为一环形槽132,该环形槽绕轴线124轴对称,并相对于一个平面对称,该平面平行于平面3,并与对应的平面8重合,从而也用附图标记8指代。与两平面8类似,中间部分132也是相对于平面3对称的。
更具体来讲,每个槽132具有两个绕轴线124轴对称的、截头锥形的侧面133,以及一个圆柱形的底面134,底面也以轴线124为轴对称中线,但其直径小于部分130和131的直径,两侧面133分别相对于两平面8对称,平面8对称地从底面134上穿过。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容易地确定出每个槽132中两侧面133和底面134的位置和尺寸,使得当如图4、5、8和9所示那样将滑车48固定到线路1的挂装体4上时,通过调节轭架120相对于底架49上撑柱53的高度,可将承座128带到这样一个位置在该位置上,槽132两侧面133和底面134上位于上母线上的点被对应的导线7顶压着,但不会阻碍滑车48沿线路1或挂装体4的纵向滚动,且不会使挂装体与轭架120的侧面121相接触,其中的上母线位于平面3内,而导线则被挂装体4的两唇缘32、37保持着。
但是,通过调整承座128沿轴线119距离底架49上撑柱53的位置,还可以使得承座128靠近这些撑柱53足够近,通过适当地设计轴承、轭架120以及螺杆122的尺寸就可以使得承座128上各沟槽的侧面133和底面134的上母线能向下离开对应导线7足够远,该距离至少应等于导线7的半径,这些内容没有表示在图中,但本领域人员可很容易地理解这些内容。
自然地,上述对承座128安装方式的描述是非限定性的举例,也可以选用其它的装置——尤其是对轭架进行引导的方式,轭架作为一个滑架,支撑着承座128,对其引导的是一个平行于轴线119定向的滑道,其一体地安装在底架49上,在所示的示例中,该滑道是由长槽孔127构成的。
在此条件下,如下文所要描述的那样,就可以用滑车48来执行线路1的更新修复工作,这是通过无须预先拆卸下整个线路、而只是更换其中的滑接线7来实现的,更具体来讲,就是无须将挂装体4从支撑其的绝缘体上拆卸下来。
在最先时候,线路1处于图1至图3所示的状态下,也就是说,一个或多个挂装体4利用外侧缘板19的弹性挠曲预压作用而将滑接线7保持在唇缘32、37之间,其中的弹性预压作用是从外侧缘板的自由端压向中央缘板18的自由端。图4和图5中表示的线路1以及挂装体结构4也处于这样的状态下。
第一步骤的操作包括在将导线7切断后,立即将滑车48安装到线路1上,从而使得各个滚轮组69中的处于原位位置的两外侧滚轮71以及中央滚轮71分别接合到对应的槽41和槽31中,并使滑车48沿线路1在纵向上以设定的纵向方向行进,滚轮57压在外侧缘板19自由端21的槛台41的表面38上。
为此目的,两轴套79、以及对应的两外侧滚轮71之间的间隔在初始时刻应尽可能地小,且承座128要尽可能低地下降靠近底架49上的撑柱53,这些内容在图中没有表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容易地理解这些内容。
然后,中央滚轮70保证了底架49的纵向中央对称面与线路1的对称面重合,这两个平面用同一数字标号3指代,且各个沟槽132的中位面与平面8重合,滚轮组69中外侧滚轮的中间平面与对应沟槽41的中位面42重合。
设定完初始位置之后,承座128向下离开导线7一段距离,该距离至少要等于导线7的半径,且最好是大于该半径。
这样,通过用扳手88使两轴套79绕轴线66相对于底架49作同步或交替的适当转动,就会使同一组61中的两个外侧滚轮71逐渐离开中央滚轮70,假如滚轮70、71的外周部分分别接合到槽31和41中,则外侧缘板19的自由端21就会通过发生弹性挠曲而相对于平面3逐渐离开中央缘板18的自由端20,而由于是对称的缘故,中央缘板则不发生挠曲,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使得外侧缘板19达到其设定的最大弹性弯曲程度,在此情况下,如图8所示,两导线7就在唇缘32和37之间处于自由活动状态。然后,停止轴套79的旋转,向导线7略微施加一个向下的拉力就足以保持其基本为直线的状态,施加作用力在一方面是用来克服接触润滑剂的粘接效果,在另一方面是来克服挂装体4仍然对这些导线的保持趋势;由于在随后将承座128调到了该位置,所以就可以通过使导线7垂曲而将导线局部地降至足够低,这样就完全将它们从挂装体4中拆了出来,在上述所述行进方向上,至少直接位于滑车48后面的导线被拆了出来。
然后,通过在该方向上牵拉该滑车48,就可以使其在线路1上逐步地行走过所需的整个纵向长度,从而将一个或多个挂装体4外侧缘板19的某纵向设定区域依次地张到最大弹性挠曲程度,由此可松开滑接线7,这样就可以依次地松开线路1的该纵向局部区域。
自然地,在行进方向上,滑车48后方的挂装体4趋于恢复到原位状态,但该趋势是被抑制的,这是通过固定住导线7来实现的,通过继续向在行进方向上滑车48后方的导线7施加足够的向下拉力、从而使得导线低于挂装体所在高度就可固定导线7。
这样,随着滑车48的行进,其同时逐渐地松开了导线7,从而将需要更换的整条导线都松开了,直到到达导线7的另一个切断处。
在该行程的终了,沿线路1的该区域的各个挂装体4就完全松开了导线7,滑车48就可以在与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复位到该区域的起始位置处——例如是通过在一个或多个挂装体4上滚动,此时滑车48将位于该区域线路1上游侧的挂装体4外侧缘板19扩张到了最大弹性挠曲度,其中的上游方向是相对于上述的行进方向定义的。
如果需要的话,之后还可以执行对唇缘32、37的擦刷和重新润滑。
然后,就可以将一条导线7的纵向端部插入到承座128的沟槽132与两唇缘32、37之间的对应空间内,且使得导线7的纵向对称中面与沟槽132的中面重合,这是通过旋转螺杆122使承座128上升回到图5、6所示的位置处来实现的,这样就会使末端部位处两导线7的槽11位于两对应唇缘32、37之间的位置处,直到使得末端部位两导线7的平面9相对于挂装体4处在了最终的高度上。
在将两条新导线7相对于在滑车48上述行进方向的上游侧的紧邻导线7进行了正确的纵向定位之后,就可以将它们连接起来,并使得滑车48在上述的行进方向上相对于一个或多个挂装体4前进——这是通过在该方向上进行牵拉来实现的,同时还将两外侧滚轮71保持在工作位置上,在外侧缘板19的自由端21上,用拉力来将外侧缘板19扩张到最大挠曲程度上,并保持承座128在这样的位置上其将导线7托在使其平面9相对于挂装体4位于最终高度的位置。
随着滑车沿一个或多个挂装体4的行进,外侧滚轮71对在行进方向上依次排列的挂装体外侧缘板19的纵向局部部位扩张成最大弹性挠曲的结构,随后,位于挂装体4唇缘32、37之间的承座128通过使紧邻滑车48前方的新导线7发生弹性弯曲而布置在局部部位处的沟槽11中,其中,新导线7的局部部位也是在该方向上依次排列的,滑车的前方也是针对行进方向而言的;在该方向上,滑车48依次经过的、后方的挂装体4部位趋于恢复到其原位状态,但是由于唇缘32、37卡在了导线7的槽11中,所以只能保持其受挠曲预压的中间状态,这就使得导线7被保持在图1到图3所示的状态下,从而对线路1依次进行了修整。
一旦滑车48到达了其最接近线路1开始时不带有导线7的另一端位置处,以图中没有表示、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方式,旋转轴套79从而使其回到原位状态,也就是说,使每个滚轮组69的两外侧滚轮71相互靠近,并保持承座128不动,这就使得在该端部的挂装体4的两外侧缘板也恢复到了挠曲预压的状态下,在该状态下,外侧缘板将导线7保持在唇缘32和37之间。
滑车48可从挂装体4上撤下,也就是说从以上述方式重新修理过的线路1上撤下。
从上文可以看出,该用于翻新安装线路1的导线7的方法也可以用来对这样线路进行原始安装,这可以在挂装体4通过各个支撑元件悬挂在隧道顶壁上、并用鱼尾板进行连接之后使用。
在一种变型形式中,涉及只更换一根滑接线7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上述的方式来使用该滑车,如上述所讨论的那样,通过旋转与所要更换导线7同侧的轴套79,就可将相对的唇缘32、37临时分开,如图9中所示那样,右侧唇缘被分开,而位于平面3另一侧的轴套79则保持原位状态,从而对应的外侧滚轮71对同侧的外侧缘板19未施加任何作用,这就如图9中的左侧所示的那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在该变型形式中滑车48对一个或多个挂装体4的作用形式,因而,本文将不对此进行描述。
尽管上文中实施本发明的方法在目前被认为是优选的,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容易理解该实施方式只是一个非限定性的例示,在不悖离本发明保护范围的前提下,对该实施例可有多种形式的改型。
权利要求
1.一种滑车,其用于拆装用来向活动元件供电的纵长供电传输线路,该供电线路包括三个相互固定的纵向导电部件(4,7),并具有基本恒定的截面,该线路具有-一挂装体(4),其支撑在一支撑件上,并具有一对称的中央纵向平面(3),并包括一个垂直于平面(3)的刚性平板基座(13),以及位于基座(13)同侧的三个缘板(18,19),且其中的中央缘板(18)沿所述对称平面(3)布置,而两个可弹性挠曲的外侧缘板(19)则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平面(3),并分别位于其两侧,三缘板(18、19)都连接到基座(13)上,并在与基座相反的一端分别具有一自由端(20、21),所述自由端的横截面为唇缘(32、37)形状,并分别面向相邻的缘板(18、19),从而使得唇缘(32、37)在垂直于所述平面(3)的方向上相互成对地面对;-两条用于同活动元件接触的导线(7),这两条导线相对于所述平面(3)对称,且都包括两个沟槽(11),在两外侧缘板(19)的弹性挠曲预压作用下,所述自由端(20、21)卡接到滑接线上的对应沟槽(11)中,其中,外侧缘板的弹性挠曲是在远离所述平面(3)的方向上发生的,通过将两外侧缘板的自由端(21)在朝向所述平面(3)的方向上压入到滑接线(7)的一个对应沟槽中、并通过将中央缘板(18)的自由端(20)压入到另一个沟槽(11)中,就可以对位于所述自由端(20、21)之间的导线(7)施加一个钳夹作用,将其固定到挂装体(4)中,其中的外侧缘板自身也是压向所述平面(3)的,所述滑车包括-一刚性底架(49),其具有一个纵向中央对称平面(3);-位于所述底架(49)与所述挂装体(4)之间的可拆卸机械连接装置(57),其处于这样的方位使得所述纵向中央对称平面(3)与所述挂装体(4)的纵向中央对称平面重合,所述装置(57)一方面通过所述挂装体(4)对所述底架(49)进行支撑,在另一方面,引导着所述底架(49)相对于所述挂装体(4)在纵向上平动;-两个设置在所述底架(49)上的外侧接合部件(71),它们分别设置在所述纵向对称平面(3)的两侧,并在处于相对于所述底架(49)的原位状态时,相对于纵向平面(3)相互对称,所述接合部件能在所述对应唇缘(37)远离所述纵向平面(3)的一侧分别与外侧缘板(19)的自由端(21)相接合,所述接合部件可从其原位状态开始,至少是在离开所述纵向平面的方向上移动;-用于以可控的方式迫使所述外侧接合部件(71)从底架(49)中移动的装置(79、94),其使得所述外侧接合部件(71)从其相应原位位置在远离所述纵向平面(3)、并垂直于所述平面的方向上移动,并且可使得所述接合部件(71)在接近所述纵向平面(3)并与之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从而回到所述的原位位置;-一个用于推顶滑接线(7)的部件(128),其安装在所述底架(49)上,并相对于所述纵向平面(3)对称;-用于以可控的方式沿所述纵向平面(3)的横向即轴线119的往返方向迫使所述推顶部件(128)相对于所述底架(49)移动的装置(120、123);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车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底架(49)上的中央接合部件(70),所述中央接合部件沿所述纵向平面(3)布置,并至少能在对应的两唇缘(32)之间在远离所述纵向平面(3)的方向上在其两侧与所述中央缘板(18)的自由端(20)接合;所述推顶部件(128),在移离所述的平行于所述纵向平面(3)的挂装体(4)的基座(13)的方向上,能作为两滑接线(7)的支撑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装滑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装体(4)的每个外侧缘板(19)的自由端(21)上具有一个相应的纵向平面(39),所述纵向平面(39)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平面(3),并朝向所述基座(13),且在远离所述平面(3)的方向上从对应的外侧缘板(19)向外突出,在这种挂装体的情况下,所述机械连接装置(57)是在所述纵向平面(39)上滚动的装置(57)。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拆装滑车,其特征在于用于使设置在所述纵向平面(3)两侧的所述外侧接合部件(71)移动的装置(79、94)是相互独立的装置(79,94),其用于移动所述的设置在所述纵向平面(3)两侧的外侧接合部件(71)。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之一所述的拆装滑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装体(4)的中央缘板(18)的自由端(20)具有一个纵向沟槽(31),所述沟槽(31)背对基座(13),并沿所述平面(3)位于所述对应唇缘(32)之间,所述挂装体外侧缘板(19)的自由端(21)上也各具有一个纵向沟槽(41),其背对基座(13),并在远离所述平面(3)的方向上偏离对应的唇缘(37),在这种挂装体(4)的情况下,-所述中央接合部件(70)包括至少一个中央滚轮(70),其沿所述纵向平面(3)布置,并被安装成可绕一轴线(66)相对于所述底架(49)转动,其中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纵向平面(3),所述中央滚轮在其所述转动轴线(66)上是不能相对于底架(49)平动的,所述滚轮可周向地与中央缘板(18)的所述沟槽(31)相接合;-所述外侧接合部件(71)至少包括一对外侧滚轮(71),它们分别位于所述纵向平面(3)的两侧,并在原位状态下相对于所述纵向平面(3)相互对称,它们被安装成可绕同一轴线(66)相对于所述底架(49)转动,所述轴线垂直于所述纵向平面(3),且这些滚轮可周向地与所述外侧缘板(19)上的所述对应沟槽(41)相接合;和用于使所述外侧接合部件(71)移动的装置(79、94)包括沿所述转轴调整所述外侧滚轮(71)位置的装置(79,94)。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拆装滑车,其特征在于用于调整所述外侧滚轮(71)位置的装置(79、94)包括-一相应的滑套(94),其被安装成可沿所述转动轴线相对于所述底架(49)进行滑动,但却不能绕所述转动轴线(66)相对于所述底架(49)进行转动,并支承着所述对应的外侧滚轮(71),使得其可绕它们的所述转动轴线转动,但不能沿所述轴线平移;以及-一相应螺杆(79),其被安装成可绕所述转动轴线(66)相对于所述底架(49)转动,但不能沿所述转动轴线(66)相对于所述底架(49)平动,所述螺杆(79)通过一段螺纹与所述对应滑套(94)接合,并安装有一个操作装置,从而其可被绕所述转动轴线(66)相对与所述底架(49)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拆装滑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滚轮(70)的转动轴线(66)与所述那对外侧滚轮(71)的转动轴线重合,所述中央滚轮(70)位于两外侧滚轮(7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到6之一所述的拆装滑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接合部件(70)包括两个所述中央滚轮(70),它们相对于所述底架(49)的一特定横向平面(50)对称,所述横向平面构成所述顶推部件(128)的对称面;-所述外侧接合部件(71)包括所述的滚轮对的两个实施范例,它们相对于所述横向平面(50)对称;以及-用于促使所述外侧接合部件(71)移动的装置(79、94)被设置成两个相互独立、且各自对应的实施范例。
8.根据权利要求4到7之一所述的拆装滑车,其特征在于对于其各个沟槽(31、41)的横截面形状被设计成V型的挂装体(4),至少具有一个滚轮(70)的所述中央滚轮和至少具有一对的所述外侧滚轮对的每一个具有一相应的周向外凸形状,当从经过含有相应转动轴线的任何平面的截面上看去时,所述外凸形状为V型。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之一所述的拆装滑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顶部件(128)是一个承座(128),其被安装成可绕一轴线(124)相对于所述底架(49)转动,所述轴线(124)垂直于所述纵向平面(3),所述承座具有两个周向沟槽(132),它们相对于所述纵向平面(3)对称,所述两沟槽用于接纳对应的滑接线(7);而且用于促动所述推顶部件的装置(120、123)则包括用于在所述横向方向即轴线119方向上调整所述承座(128)的转动轴线(124)相对于所述底架(49)位置的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拆装滑车,其特征在于用于调整所述承座的转动轴线位置(124)的装置(120、123)包括-一个滑套(120),其被安装成可沿所述横向方向即轴线119方向相对于所述底架(49)滑动,但不能相对偏移,所述承座的转动轴线(124)相对于所述滑套(120)是固定的;以及-一螺杆(123),其被安装成可绕一轴线(119)在所述滑套(120)中转动,但其不可沿所述横向转动轴线(119)相对于所述滑套(120)平动,所述轴线(119)横贯所述纵向平面(3),所述螺杆通过一螺纹(112)与底架(49)接合,并安装有操作装置(144),从而可绕所述横向转动轴线(119)相对于底架(49)转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滑车,用于拆装用来向活动元件供电的供电传输线路,该线路包括一挂装体(4),该挂装体具有一基座(13),在该基座的同一侧有三条缘板(18、19),这些缘板利用弹性挠曲预压作用夹持着两条向活动元件供电的滑接线(7)。所述拆装滑车包括一中央部件(70),其与中央缘板(18)的自由端(20)接合,并包括两外侧缘板(71),它们分别与两外侧缘板(19)相接合,以临时将它们与中央缘板(18)撑开,从而可便于导线(7)在挂装体(4)上的安装与拆卸,两导线的拆装可以是同时的,但最好是单独进行的,滑车还包括一将导线(7)顶向挂装体(4)的部件。
文档编号B60M1/28GK1419502SQ01807008
公开日2003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0年2月23日
发明者伊夫·佩尔捷 申请人:铁路技术国际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