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用双电机输入减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4706阅读:6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车用双电机输入减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速器,特别是一种电动车用双电机输入减速器。
背景技术
对于目前国内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而言,由于车辆自身运动的所有能量来源于涡轮机转化来的电能,所以涡轮机所发出的电能对于电动汽车尤显可贵,因而在能量的整个传动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在各个传动部件上的能量损耗和浪费。
电动车技术的难点之一在于电动机的技术,在目前国内主要的电动车专用电机生产厂家的产品系列中,我们还只能有很小的选择余地。针对目前我们11米长混合动力客车产品来说,由于所需的功率较大,按传统思路配用单电机来控制整车的动力输出,在功率和输出扭矩方面,不能达到所需的动力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保证电动车辆自身的最基本整车动力要求、且体积小,双动力输入单动力输出的电动车用双电机输入减速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电动车用双电机输入减速器,它主要由输入轴端盖、中间轴、中间轴轴承、输入端齿轮轴、输入端轴承、壳体、输出法兰、中心齿轮所组成。输入端齿轮轴的一端与电机相连,输入端齿轮轴与中间轴分别组成了两个齿轮外啮合副,输出法兰与万向节相连;因而由涡轮机产生的电能通过两电动机转化为两路动能,然后传给两只输入端齿轮轴,在中心齿轮处合并,只有由输出法兰输出。
如果两对齿轮副各个齿轮的中心连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会造成整个减速器体积过大,占用较大车体空间。而对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而言,车体的空间非常紧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两个输入端齿轮轴与中心齿轮的中心连线在其端面方向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方式布置结构。这样,由于在纵向尺寸的增加不及横向尺寸的减小,所以减速器的整体体积大大的减小了。
这种电动车用双电机输入减速器,在确保涡轮机能够输出足够多的电能的前提下,采用了双电机动力输入单动力输出的方式,解决了电动车辆在单电机输入输出动力情况下,不能保证电动车辆自身的最基本整车动力要求的问题,且结构简单、体积小,它对电动车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图1为双电机输入减速器结构图图2为减速器内部齿轮传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描述的电动车用双电机输入减速器,它主要包括输入轴端盖1、中间轴2、中间轴轴承3、输入端齿轮轴4、输入端轴承5、壳体6、输出法兰7、中心齿轮8,输入端齿轮轴4的一端与电机相连,输入端齿轮轴4与中间轴2分别组成两个齿轮外啮合副,输出法兰7与万向节相连。为了避免整个减速器体积过大,降低车体占用空间,两个输入端齿轮轴4与中心齿轮8的中心连线在其端面方向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方式布置结构。
为了更加详尽地描述本实施例,先简要描述一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动力传动过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能量全部来自涡轮机燃烧柴油所产生的电能,这部分电能分成两路,一路给车辆所配备的电池充电,另一路传给电动机以转化为能够驱动车辆行驶的动能,由于车辆配备的是两只各项性能完全一样的电机,所以涡轮机所产生的电平分给两只电机,然后经过减速器传给车辆传动轴、驱动桥、驱动轮;从而满足车辆的各种复杂的行驶条件。
两只电机得到一样的电能后转化为相同动能,电机输出端的扭矩、速度、旋转方向是一样的,所以在减速器中的两个输入端齿轮轴4的扭矩、速度、旋转方向也都是一样的。如图2所示,假设两个输入端齿轮轴4的旋转方向都是顺时针方向;那么,中心齿轮8的旋转方向应该是逆时针方向,所得到的扭矩相当两个电机单独传动而得到的扭矩之和。速度相当于单电机传动后得到的速度。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车用双电机输入减速器,它包括输入轴端盖(1)、中间轴(2)、中间轴轴承(3)、输入端齿轮轴(4)、输入端轴承(5)、壳体(6)、输出法兰(7)、中心齿轮(8),其特征是输入端齿轮轴(4)的一端与电机相连,输入端齿轮轴4与中间轴(2)分别组成两个齿轮外啮合副,输出法兰(7)与万向节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用双电机输入减速器,其特征是两个输入端齿轮轴(4)与中心齿轮(8)的中心连线在其端面方向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方式布置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车用双电机输入减速器,它主要由输入轴端盖、中间轴、中间轴轴承、输入端齿轮轴、输入端轴承、壳体、输出法兰、中心齿轮所组成。输入端齿轮轴的一端与电机相连,输入端齿轮轴与中间轴分别组成了两个齿轮外啮合副,输出法兰与万向节相连。这种电动车用双电机输入减速器,在确保涡轮机能够输出足够多的电能的前提下,采用了双电机动力输入单动力输出的方式,解决了电动车辆在单电机输入输出动力情况下,不能保证电动车辆自身的最基本整车动力要求的问题,且结构简单、体积小,它对电动车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文档编号B60K17/00GK2619829SQ0323080
公开日2004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30日
发明者叶致中 申请人:杭州火烈鸟绿色动力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