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6119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更具体地说,涉及如下这样的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即,将吸收冲击构造用于通过螺栓组装上下部的转向柱罩的螺栓装配构造中,在上述转向柱罩上产生因冲撞而引起的负荷时,通过使上述冲击吸收构造进行变形,不仅可以将驾驶者的膝盖、也可以将因胸部冲击造成的伤害值降低到最小。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汽车的转向装置是用于任意地改变汽车行进方向的装置,包括含驾驶者可直接操作的方向盘、与该方向盘相结合并可转动的转向轴、安装在上述转向轴的适当位置并且设置有驾驶所需要的附加便利设施的倾斜装置及可伸缩装置等的转向柱罩等的操作机具和齿轮机具及连接机具等。
另一方面,对于上述转向柱罩,当汽车在行驶中发生冲突时,由于行进中的惯性而向前方倾的驾驶者的上身撞到方向盘上,或者安装有方向盘的转向轴压向驾驶者一侧而与驾驶者相撞,这时,作为用于防止这个的冲击吸收构造,如图5所示,形成有吸收相对于膝的冲击值的冲击吸收构造。
上述冲击吸收构造是在大韩民国实用新型公开号第1998-45194号中公开的“车辆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装置”,在作为冲击驾驶者膝部的部位的转向柱罩110的内面上,为了降低与转向轴100的直接冲击,设置缓冲材料的冲击吸收套罩120。
它的作用是,在汽车的追尾事故时,与上述转向柱罩110的内面紧密接触的冲击吸收套罩120变形,通过降低与其变形相当的冲击能量,延长从膝部与转向柱罩110冲撞的瞬间到传递冲击为止的时间,降低冲击。
但是,这种现有的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在驾驶者胸部与方向盘冲撞时,虽然其冲击被传递到转向柱罩110,但上述转向柱罩110是不发生变形的刚性构造,并且如述所述,仅仅是吸收膝部冲击值的构造,因此,不能满足吸收针对驾驶者胸部冲击的要求。
另外,在日本特开平2-200570号公报中公开的发明是涉及在撞车时、为了保护驾驶者的膝部、以将罩上部的刚性设定得比罩下部的刚性低为特征的柱罩的结构,它也没有公开吸收针对驾驶者胸部冲击的措施。
另一方面,作为改变罩的内部构造并提高冲击时的冲击吸收性能的装置,可以举出在日本特开平6-247321号公报中公开的、在罩的内部分别形成第一冲击吸收体和第二冲击吸收体并且在第一冲击吸收体被破坏后第二冲击吸收体被破坏、从而提高罩整体的冲击能量的吸收能力的转向柱罩,另外,可以举出在日本特平开6-298101号公报中公开的、将罩分离构成上部和下部、下部固定在转向柱托架上、将在上部的内部形成的中央轴部和在下部的内部形成的中央筒部(cylinder)相结合、并将上部固定在下部的转向柱罩。
上述这些结构,虽然可以根据罩的特性而提高冲击能量吸收率,但其构造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在固定于转向轴上的转向柱罩的螺栓装配构造上,设置凹槽形状,在发生冲击时,引起上述组装构造的变形,由此可以提高针对于初期冲击的期待值,并且降低驾驶者上体特别是胸部的冲击,可以将因冲击造成的伤害值降低到最小。
以下,对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特征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由上部柱罩及下部柱罩以结合形态构成的汽车用转向柱罩中,由上部柱罩20的螺栓组装具21和可以与上述螺栓组装具2 1紧密贴合并可以利用螺栓40进行拧紧的在下部柱罩30上一体地突出设置的冲击吸收用凸部31构成。
特别是,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31是,其剖面是圆形,在中央形成螺栓孔31a,从其上端面32到下部柱罩30的罩面33的分界处之间,沿着周围形成有按一定间隔支持的支持部31c及按一定间隔切开的凹槽部31d。
另外,其特征还在于,在上述凸部31的上端面32,形成可以安装结合上述上部柱罩20的螺栓组装具21的槽31b。
另外,其特征还在于,上述凸部31是,相对于冲击性能的变更,调整上述凹槽部31d的宽度。


图1是一般的转向轴的侧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的平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的作用的动作图。
图5是表示现有的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的图。
符号说明10转向轴,11转向柱罩,12方向盘,20上部柱罩,21螺栓组装具,22面板部件,30下部柱罩,31凸部,31a螺栓孔,31b槽,31c支持部,31d凹槽部,32上端面,33罩面,40螺栓。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于本发明的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是一般的转向轴的侧剖面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的平剖面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的立体图。
另外,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的作用的动作图。
本发明的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是,在固定于转向轴10上的转向柱罩11的螺栓装配构造上,设置凹槽形状,在发生冲击时,引起上述螺栓装配构造的变形,由此可以提高针对于初期冲击的期待值,可以将安全事故对驾驶者造成的伤害降低到最小。
在此,上述转向柱罩11,如图1所示,是可以安装有倾斜装置、可伸缩装置、钥匙盒及多功能开关的箱状部件,虽然与方向盘12的下端进行轴结合,如图2所示,但是利用本发明的冲击吸收构造形态的螺栓装配构造进行轴结合。
上述螺栓装配构造是上部柱罩20和下部柱罩30的结合装置,上述上部柱罩20的形成有螺栓组装具21的面板部件22在转向柱罩11的下方形成。
另一方面,在上述下部柱罩30上,如图3所示,为了可以与上述螺栓组装具紧密贴合并且利用螺栓40进行拧紧,一体地突出设置形成有螺栓孔31a的凸(boss)部31。
上述凸部31是在汽车追尾事故中时用于使对驾驶者的冲击伤害值降低到最小的冲击吸收构造,在上述下部柱罩30的罩面33上设置多个。
在本发明的优选具体例中,上述凸部31以一定的高度突出,其剖面是圆形。
若更详细地进行说明的话,在其中央形成螺栓孔31a,为了可以安装结合上述上部柱罩20的螺栓组装具21,在其上端面32上设置一定深度的槽31b。
另外,上述凸部31是,在从其上端面32到下部柱罩30的罩面33的边界面之间,沿着圆周形成有按一定间隔支持的支持部31c及按一定间隔切开的凹槽(notch)部31d。
在此,上述凹槽部31d是用于吸收冲击的破坏构造,优选为,由在一定的冲击量以上时容易被破坏的软性材料构成,更优选为,调整该凹槽部31d的宽度,容易进行针对于冲击性能的变更。
这样的冲击吸收构造,可以去除现有的冲击吸收套罩,不用说节省了重量,还可以节约成本,所以从费用方面来看,可以确保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
以下,对本发明的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的作用进行简略说明。
若外压作用于汽车上、驾驶者的上身特别是胸部向方向盘12冲击的话,该冲击传递到转向柱罩11上,转向柱罩11开始变形。
即,上述螺栓装配构造的凸部31,由于从其直角方向作用的驾驶者的胸部的冲击力和从水平方向作用的膝部的冲击力,发生变形。
首先,在由于膝部的冲击上述凸部31的支持部31c向外侧方向依次变形的同时,由于胸部的冲击该凸部31的变形加剧,引起破坏,因此,不仅是对膝部的冲击,而且对胸部的冲击的冲击力也被降低。
因此,本发明是新的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在改善驾驶者的膝部的冲击性能的同时,可以减小驾驶者的上身特别是胸部的伤害值,并且减轻胸部负伤。
发明的效果如以上说明那样,采用本发明的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不仅驾驶者的膝部,而且可以将因胸部冲击造成的伤害值降低到最小,同时,由于可以去除现有的冲击吸收套罩,所以能节约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该汽车用转向柱罩是由上部柱罩及下部柱罩以结合形态构成的,其特征在于由上部柱罩(20)的螺栓组装具(21)和可以与所述螺栓组装具(21)紧密贴合并可以利用螺栓(40)进行拧紧的在下部柱罩(30)上一体地突出设置的冲击吸收用凸部(31)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31)是,其剖面是圆形,在中央形成螺栓孔(31a),从其上端面(32)到下部柱罩(30)的罩面(33)的分界处之间,沿着周围形成有按一定间隔支持的支持部(31c)及按一定间隔切开的凹槽部(31d)。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部(31)的上端面(32),形成可以安装结合所述上部柱罩(20)的螺栓组装具(21)的槽(31b)。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31)是,相对于冲击性能的变更,调整所述凹槽部(31d)的宽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汽车用转向柱罩的冲击吸收构造,即,将吸收冲击构造用于通过螺栓组装上下部的转向柱罩的螺栓装配构造中,在上述转向柱罩上产生因冲撞而引起的负荷时,通过使上述冲击吸收构造进行变形,不仅可以将驾驶者的膝盖、也可以将因胸部冲击造成的伤害值降低到最小。
文档编号B60R13/02GK1590182SQ20031012420
公开日2005年3月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1日
发明者李光基 申请人: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