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8785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于安全带用卷取装置,是关于实现更加安全确实的锁紧装置的车辆装载用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皆知,此种卷取装置一直以来都是记载于特开2000-038110号公报(日本专利文献1)以及特开2001-334913号公报(日本专利文献2)上。
在日本专利文献1与日本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动卷取装置具备了框架;在此框架上可自由回转地设有卷取安全带的卷轴;另外亦设有对车辆进行规定减速度时,或者安全带被规定的加速度拉出时锁住安全带拉出动作的锁定机构。卷轴的中心轴连接卷轴用皮带轮的中心轴,卷轴用皮带轮则经由动力传递带连接直流发动机用皮带轮。直流发动机用皮带轮的中心轴连接着直流发动机。因此,直流发电机的动力会直接传递到卷轴,另外,通过使用者拉出安全带,回转的卷轴的回转也会直接被传递到直流发动机。
另外,直流发动机的构造为,通过直流发动机的驱动部,由MPU(MicroProcessing Unit)进行各种控制。MPU接续了检测自车辆行走速度的车速检测部,与检测是否有撞击可能性的撞击预知检测部,以及检测使用者是否佩用安全带的带扣接续有无检测部,再根据各个检测结果驱动直流发动机。
然而,依照上记旧有构成,卷取织带时所使用的动力产生装置为使用电力的直流发动机,因此若由某些理由,产生了发动机无法动作,或者没电等等故障情况时便无法卷取织带,而遇到上述故障时,有可能无法将安全带使用者锁紧在理想的状态。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发动机无法动作,没电等等故障产生时,至少能够确保安全带使用者的佩用中的锁紧状态,提供更加安全确实的锁紧装置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

发明内容
权利要求一所记载的发明,其特征为具备以下构造;卷回织带的转向节,使该转向节能回转自由的保持的框架,当朝所述织带拉出方向加速时的所述转向节回转加速度为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时,停止往所述织带的拉出方向回转之所述织带回转,在防止所述织带的拉出的同时,当车辆的减速度为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时,停止朝所述织带拉出方向回转的所述转向节之回转,并与防止所述织带拉出的拉出防止部,产生使所述转向节朝向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动力,并为了将所产生的该动力传递到所述转向节,始终与具备连接所述转向节的第一动力产生部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并添付了在必要时产生使所述转向节朝卷取所述织带方向回转的动力的第二动力产生部,与在必要时将于该第二动力产生部产生所述动力传递到所述转向节的动力传递部,同时所述第一动力产生部将通过产生比所述第二动力部还小的动力,使通过所述第一动力产生部所引起的所述转向节回转速度维持在比通过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所引起的所述转向节回转速度还低的状态,另外,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构成为可以多次使用。
权利要求二所记载的发明,其构造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二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一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所述第一动力产生部利用涡卷弹簧力产生动力,另一方面,所述第二动力方生部通过发动机产生动力。
权利要求三所记载的发明,其构造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三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一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所述动力传递机构部在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产生使所述转向节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动力时,可将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的动力传递到所述转向节,而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产生与使所述转向节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时产生动力相反的反动力时,则无法把所述第二动作产生部的动力传递到所述转向节。
权利要求四所记载的发明,其构造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四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一或二上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在所述第一动力产生部为安全带使用者处于佩用安全带状态时,预先进行动力设定,使之对所述织带产生能产生规定张力之动力。
还有,权利要求五所记载的发明,其构造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五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一或三上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另外,所述动力传递机构部具备了通过在所述第二动力部与所述转向节间弹性变形的部件而具有缓冲动力传递的动力传递缓冲部;在可以将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的动力传递到所述转向节时,对于所述转向节,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的激烈变化将不会以激烈的动力变化传递,另外,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的动力可以传递到所述转向节时,将把由安全带使用者朝所述织带拉出方向施加剧烈力量所产生的朝所述转向节剧烈拉出方向之力量并不会以激烈力量变化而传递到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
还有,权利要求六所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六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五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所述动力传递缓冲部的弹性变形部件的弹性力比通过所述第一动力产生部所产生的动力还大。
还有,权利要求七所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七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一至六任何一项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还具备检测部和控制部;所述检测部可以检测所述织带是否被拉出,或者是被卷取,或者是处于停止状态的织带动作;所述控制部,根据检测另外设置的内藏于带扣的锁舌与带扣有无系止的安全带佩用有无检测部所检测出的安全带佩用有无,与所述织带动作检测部所检测出的所述织带动作,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动力。
权利要求八所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
权利要求八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七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检测出安全带佩用从有至无的状态时,被检测出无佩用安全带并且在检测出所述织带处于停止状态之时,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使之产生将所述转向节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规定的动力。
权利要求九所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九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七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在被检测出无佩用安全带并且被检测出所述织带的拉出时,检测出无佩用安全带并且在检测出所述织带为停止状态时,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使之产生使所述转向节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规定的动力。
权利要求十所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十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七,八或九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尽管被检测出无佩用安全带,并通过在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的动作产生了所述转向节朝卷取所述织带方向回转的动力,但在所述织带被检测出为处于停止状态时,所述控制部对于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使该动力的产生停止于规定时间之间,其后,在规定时间产生与使所述转向节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动力相反的动力。
权利要求十一所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十一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七,八,九或十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在被检测出安全带佩用从无至有后,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使之将以规定动力产生使所述转向节朝卷取所述织带方向回转的动力,在检测出所述织带处于停止状态的时候,对于所述第二动作产生部,使之在规定的时间产生与使所述转向节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动力相反的动力。
权利要求十二所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十二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七至十一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在所述织带动作检测部检测出所述转向节的回转量与回转方向,于规定时间之内有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的回转量变化的时,若是于拉出所述织带侧检测出所述转向节的回转的话,判断为所述织带被拉出;若是于卷取所述织带侧检测出所述转向节的回转的话,判断为所述织带被卷取;而若是在规定时间内并没有超过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的回转量变化时,判断所述织带为处于停止状态。
权利要求十三所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十三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七至十一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通过另外设置,可检测出车辆是否处于危险状态的危险状态检测部来检测是否处于危险状态,并且若检测出有佩用安全带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产生使所述转向节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动力。
权利要求十四所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十四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十三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检测出有安全带佩用,且检测出车辆危险状态从有至无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于规定时间产生比将所述转向节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所述动力还要大的动力,之后,随着时间经过会渐渐地降低动力,当动力不产生时,使之于规定时间产生使所述转向节朝与所述织带卷取方向相反方向回转的规定动力。
权利要求十五所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十五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一至六中其中一项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根据检测另外设置的内藏于带扣的锁舌与带扣的系止有无的安全带佩用有无检测部所检测出的安全带佩用的有无状态,与检测出另外设置的车辆是否处于危险状态的危险状态检测部所检测出的有无危险状态,可以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动力。
权利要求十六所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十六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十五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在有安全带佩用被检测,并且在检测出车辆有危险状态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产生使所述转向节朝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动力。
权利要求十七所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十七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十五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在检测出有安全带佩用,并且在检测出车辆的危险状态从有到无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于规定时间产生比将所述转向节朝织带卷取方向方向回转的权利要求十六项的动力更大的动力,之后,随着时间经过动力会慢慢降下,当动力消失之后,控制使之于规定时间产生朝与卷取所述织带方向相反的方向回转转向节的动力。
权利要求十八所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十八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十三或十五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在车辆有危险状态被检测时,若检测安全带佩用从有至无的话,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于规定时间产生朝与卷取所述织带方向相反方向回转所述转向节的规定动力。
权利要求十九所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十九所记载的发明与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将在所述权利要求十三乃至权利要求十八任一项的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所产生的,所述转向节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动力的大小设定为,比在所述权利要求八乃至十一任一项的所述的第二动力产生部所产生的,将所述转向节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动力的大小还大。
权利要求二十所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权利要求二十所记载的发明与权利要求三,十,十一,十四,十七或者十八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相关,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对于所述转向节产生与所述织带卷取方向相反方向的回转动力的期间,由所述织带检测部检测出比规定量还多的织带卷出量时,控制使所述动力产生的回转速度上升。
根据本发明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的构成,即使在发动机无法动作,或者是停电等等的故障产生时,至少也可以锁紧目前正使用安全带的乘员,可以实现更安全确实的锁紧装置。


第一图表示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有关的车辆安全带装置使用状态的外观图。
第二图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构成的机能之概略框图。
第三图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构成的机能之概略框图。
第四图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动作的机能之概略框图。
第五图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动作的机能之概略框图。
第六图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构成的机能之概略框图。
第七图为说明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的动作的主要流程图。
第八图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九图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十图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十一图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十二图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十三图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十四图(a),(b),(c),(d)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十五图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十六图(a)(b)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十七图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十八图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十九图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二十图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二十一图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二十二图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二十三图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二十四图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第二十五图为说明同一控制部内的微型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和本发明实施形态相关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具备了,卷回织带的转向节,使该转向节可回动自由的保持的框架,当往所述织带拉出方向加速时,所述转向节的回转加速度超过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之时,停止朝所述织带拉出方向回转的所述转向节的回转,防止所述织带的拉出,并且在车辆的减速度在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时停止朝所述织带拉出方向回转的所述转向节回转,防止所述织带拉出的拉出防止部,以及产生使所述转向节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动力,并为了将所产生的该动力传到所述转向节,时常连接所述转向节的第一动力产生部。
另外,在本发明最好的形态,还附加了在必要时产生使所述转向节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动力的第二动力产生部,与在必要时能将于该第二动力产生部产生的所述动力传递到所述转向节的动力传递机构部;同时,所述第一动力产生部通过产生比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小的动力,将因所述第一动力产生部而引起的所述转向节的回转速度控制在比因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而引起的所述转向节的回转速度还低的状态,并且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构成为可以多次使用。
另外,设有可判断与车辆前方以及/或者车辆后方以及/或者与车辆侧方的障碍物产生撞击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检测部,此危险状态检测部可以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出与障碍物间的距离,根据由此距离的时间变化被求出的相对速度计算产生撞击为至的时间,若该时间为规定值以下,则判断处于危险状态。
第一实施例以下将参考图面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第一图为表示与本发明相关的车辆安全带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外观图。
第二图为大略表示与第一实施例安全带用卷取装置的构成的机能框图。
另外,第七图为说明控制部内微型控制器动作的主要流程图。
这个例子的安全带装置,如第一图所示,其具备在将乘员锁紧于座席301的织带302的一端侧被安装的本例安全带用卷取装置100,将织带302于乘员肩膀附近折返的贯穿金属件303,与插通织带302配置于腰部的带扣304啮合的锁舌金属板305,将织带302的他端部固定于车体上的锚固金属件306,内藏于带扣304可检测出织带302之佩用状态的带扣开关307,以及控制安全带用卷取装置100的发动机5(第六图)的控制部14(第二图)。
此例中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100如第二图所示,具备了框架1。此框架1中设置有可卷回织带302的转向节2,以及于转向节2左端侧结合,成为转向节回转中心轴的可自由回转的转向节旋转轴3。转向节旋转轴3的右端侧设有可锁定织带302拉出的拉出防止部4。拉出防止部4就如一直以来大家所熟知的,具备了在对车辆进行规定减速度时会锁定织带302拉出的动作,以及当织带302以规定的加速度被拉出时锁定织带302拉出的动作。拉出防止部4即使在织带302的拉出动作为锁定状态,也可以进行由发动机(第二动力产生部)5的织带302的卷取动作。
转向节2在必要时,如第三图所示,介由动力传递机构部6,通过发动机5朝织带卷取侧回转驱动。另外,转向节2经常是与卷取弹簧(第一动力产生部)7连结着。
动力传递机构部6如图三所示,是由固定于转向节旋转轴3的转向节侧皮带轮8,固定于发动机5回转轴的发动机侧皮带轮9,架设于两皮带轮8,9之间的同步皮带10,当发动机5卷取回转时被安装在转向节侧皮带轮8内的离合器11,接受转向节侧皮带轮8的力量的离合器外壳12,将把离合器外壳12与转向节旋转轴3只有于卷取侧缓冲,装填于转向节侧皮带轮8内并固定于转向节旋转轴3的动力传递缓冲部件(线圈弹簧)17组合而成。第五图则表示了动力传递缓冲部件(线圈弹簧)17没被压缩,转向节侧皮带轮8与离合器机构部11,12同时回转的状态。另外,第四图则表示了对转向节侧皮带轮8的回转,因为与离合器机构部11,12停止,而动力传递缓冲部件(线圈弹簧)17被压缩的状态。
另外,如第二图所示般,为了检测出织带的动作,在框架1上设有检测转向节旋转轴3的回转数与回转方向的织带动作检测部13。此织带动作检测部13,例如,N极与S极交互形成的磁化盘是被固定于转向节旋转轴3上的,故由电磁感应而生成的信号就会被传递到控制部14。带扣开关307内藏于带扣304内,可检测出安全带佩用的有无,并将对应佩用有无的信号提供给控制部14。
危险状态检测部15可判断,例如,车辆前方及/或者车辆后方及/或者车辆两侧与障碍物产生撞击的可能性,亦可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出与障碍物间的距离,并根据从此距离的时间的变化被求出的相对速度和到障碍物为至的距离,计算产生撞击为至的时间,若该时间若为规定值以下则判断为处于危险状态,并将对应危险状态的信号提供给控制部14。控制部14内设置有为了驱动发动机5的驱动电路,根据从后述微型控制器得到的信号来驱动发动机5。通过设置于转向节旋转轴3且外周由N极与S极交互形成的磁化盘,以及为了产生相互于1/4周期相移输出而配置的两个孔传感器来检测出转向节2的回转,并产生2相脉冲列φ1与φ2,将回转方向及回转量(回转角度)传递至控制部14。脉冲列φ1与φ2通过控制部14的输出入接口内的可逆计数器而被数字值化,成为对应织带302拉出量的输出。
控制部14由,例如具备实施各种控制程式的CPU(中央演算处理装置),记忆各种处理数据的RAM,记忆各种程式等的ROM,内藏计时器,与进行信号变换等输出入的接口之无图示的微型控制器,以及对应从微型控制器的输出驱动发动机5无图示之驱动电路所构成。无图示的输出入接口会因应从带扣开关307与危险状态检测部15的信号,将安全带佩用标志及危险标志分别设定于标志自动记录器(或者于RAM)。另外,无图示标志自动记录器中CPU介由输出入接口监视织带的拉出量并设定各种标志。例如从被周期性地监视的织带拉出量,上次监视时的上次数值与本次监视时的本次数值的差,将把表示织带302拉出的拉出标志,或者表示织带302卷取的卷取标志,或者织带302并无拉出及卷取的停止标志等等设定在标志自动记录器上。
控制部14的微型控制器(CPU)通过参照各种标志,可判断织带302的拉出,卷取,停止,安全带的佩用与否,以其有无危险状态。根据这些可进行发动机5的控制。
第七图为说明控制部14内微型控制器(CPU)各种动作的主要流程图。控制部14从车辆的蓄电线接受电源的供给。第七图的起点,是在本例的卷取装置组装于车辆,并将控制部14接续于蓄电线时实行的。因此,初期参数设定(parameter setting)平时并不动作,唯有在初期车辆组装时,或者因修理等将电池拆下后再次组装时才会动作。参照第七图的流程图,说明关于控制部14的微型控制器(CPU)的各种动作。
首先,在步骤A1设定第8图所示的参数。在这里各种记录将被清除(步骤B1),接着,清除关于绳带的各种状态标志(步骤B2),接着,清除故障标志(步骤B3),接着,将各种阈值设定为各自规定值(步骤B4),接着,进行为了设定收容原点的收容原点设定驱动(步骤B5)。
收容原点设定驱动的详细动作处理顺序于第24图中表示。首先先设定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的占空比(Duty比)(步骤C1),接着,将卷取驱动信号设为ON(步骤C2),并以规定时间规定的卷取力驱动卷取(步骤C3)。然后在规定时间过后,进行后述的停止检知(第十七图)(步骤C4)。接着,判断停止标志是否被设定(步骤C5),若停止标志并未被设定的话,回到停止检知(步骤C4);而若是停止标志已被设定的话则停止发动机5的驱动(步骤C6),将把通过于此停止位置上无图示的回转传感器而检测的转向节2的回转量为收容原点而设定(步骤C7)。接着,进入步骤C8,进行拉出驱动。
在此,织带302的拉出驱动(步骤C8)是根据第20图所示的拉出驱动程序所进行。首先,使之对应拉出速度的初期设定,PWM的占空比被初期设定(步骤S1)。在这个例子中,10%-20%间的特定值以PWM的占空比被初期设定。接着,拉出驱动信号被设为ON,通过发动机5拉出的动作被实行(步骤S2)。占空比为每20ms(步骤S3),规定量每每增加会慢慢变大(步骤S4)。也就是卷取力慢慢变大。接着,判断占空比是否达到设定的最大值(步骤S5),若是没达到最大值的时候,会接着提高占空比(步骤S3,S4,S5),若是达到最大值,就移到接下来的步骤S6。在步骤S6中判断从开始拉出驱动是否经过300ms,若是经过了300ms的时候就会返回。在这里拉出驱动中的各数值(初期PWM占空比为10%-20%,以经过时间的20ms,300ms)为其中一例,在安全带佩用中的拉出驱动中,各数值最好设定为,为解除离合器11的发动机5以及朝能动作齿轮的拉出侧,发动机回转力被赋予的占空比,而此负荷增大之周期的设定是为了控制受到被锁紧的乘员处所接收的反力而织带302被急速拉出,因WSI错误动作没有锁定拉出动作的程度的朝拉侧一面的速度,每一周期的负荷增大量为佳,拉出驱动时间则超过规定时间适当地设定为佳,在离合器解除中即使结束离合器解除前织带302因乘员而被拉出,使之能充分地解除离合器11的程度回转转向节2。
拉出驱动之后,(第20图的处理程序完成后),回到第24图,进入步骤C9,解除离合器11,并停止驱动。然后,结束该收容原点设定驱动的处理(结束第7图的步骤A1)。
接着,控制部14的微型处理器(CPU)允许插入计时器。在此,例如计时器的插入为20ms,每20ms将有插入,进行如第九图中所示之处理。首先,先进行门的开关检知(第9图的步骤D1)。门的开关检知,其细节以第25图所示的处理顺序进行。在此,无图示门开关检知计数器会通过在达到规定次数为至无数次进行门关闭检知,进行门的开关检知并设定规定的标志。在第25图中,首先门的开关检知计数器将被增加(步骤E1)。此计数器设置于RAM(自动记录器)内的规定位置,每当进行门的开关检测时就会增加。接着,测定装备于车辆的,来自门开关的门开关信号(步骤E2)。接着,判断如门开关检测计数器是否达到,例如「5」(步骤E3),若门开关检知计数器未达到「5」的话,则进入步骤E4,根据被测定的门开关信号来判断门是否关闭,若门是关闭的话,门关闭计数器将会增加(步骤E5)。门关闭计数器设置于RAM(自动记录器)内的固定位置。在步骤E5中若未检测出门为关闭状态的话,门关闭计数器将不会被增加,而回至图7的步骤A2。另一方面,在步骤E3,若门开关检测计数器达到5的话,则进入步骤E6,判断门的关闭计数器是否为3或3以上,若为3或3以上的话将设定门关闭标志(步骤E7),若非3或3以上的情况的话则清除门关闭标志(步骤E8)。之后,门开关检测计数器将被清除(步骤E9),接着门关闭计数器将被清除(步骤E10),回到图7的步骤A2。
接着,从安全带佩用有无检测部16的信号中,将实行带扣佩用检知的程序(图9的步骤D2)。带扣佩用检知其细节按照第11图所示动作处理顺序进行。在此,判断带扣佩用计数器在达到规定次数为至,检测带扣佩用次数共有几回,并检测出带扣佩用/非佩用,比较上次与这次的检测结果,判断带扣佩用是否有变化,并设定规定的标志。首先设置在RAM(自动记录器)内规定位置的带扣佩用计数器会增加(步骤F1)。接着,从安全带佩用有无检测部16测定有无带扣佩用信号(步骤F2)。接着控制部14的微型控制器(CPU)判断带扣佩用计数器是否有达到例如「5」(步骤F3),若是没有达到的话,进入步骤F4,将通过被测定的带扣佩用有无信号来判断是否为带扣佩用,若为带扣佩用情况的话则带扣佩用计数器将被增加(步骤F5),此后将返回。另一方面,在步骤F4中,若为非带扣佩用的情况的话,将会直接被返回。在步骤F3中,若带扣佩用计数器达到「5」的话,将进入步骤F6,并判断带扣佩用计数器是否为「3」或「3」以上,若为「3」或「3」以上的话带扣佩用标志将被设定(步骤F7)。然后比较上次的佩用标志(步骤F8),若为不同情形的话将设定带扣从佩用到非佩用转移标志(步骤F9),门开关检知计数器(步骤F10)与带扣佩用计数器(步骤F11)将于各自被清除之后返回。另一方面,步骤F8所判断的结果若与前一次佩用标志一样的话,带扣佩用持续标志将被设定(步骤F12),之后将返回。接着,于步骤F6的判断结果,若带扣佩用计数器并非「3」或「3」以上的话,带扣佩用标志将被清除(步骤F13),与上次的佩用标志比较(步骤F14),该比较的结果,若与上次佩用标志不一的话,设定从带扣佩用到非佩用转移标志(步骤F15),之后返回。于步骤F14的比较结果,若与上次佩用标志一样情况的话,带扣非佩用持续标志将被设定(步骤F16),之后将返回。
接着,实施撞击预知控制程序(图9的步骤D3)。这是按照第19图中所示的处理顺序进行的。首先,将判断带扣佩用持续标志是否被设定(步骤G1),若尚未未设定的话将直接返回。若没有被设定时,将从危险状态检测部15读取撞击预知信号(步骤G2),从此信号判断撞击是否不可避免(步骤G3)。在此所谓的撞击不可避免,意指无法通过乘员的操作而不能避免的撞击。于步骤G3上的判断结果,若为「YES」,也就是被判断为不可避免的撞击时,安全带将于,例如于3秒内,驱动高速卷取功能(步骤G4),此后将返回。此动作将优先于其他动作进行。另外,作为判断时间的3秒,为一例子,总而言之,最好设定为在无法避免撞击状态时可将乘员锁紧所必要时间。另一方面,于步骤G3的判断结果,若为「NO」,也就是被判断为可避免撞击时,将移至步骤G5,判断在上次是否为撞击不可避免。在此若被判断为撞击不可避免时,为了使通过发动机5进行卷取动作的卷取装置回到原本的状态,将设定解除标志(步骤G6),此后返回。另一方面,于步骤G5中的判断结果,若为前次并非撞击不可避免时,那将判断是否有撞击的可能性(步骤G7),若被判断为有撞击可能性的话,将会相互进行安全带的朝卷取与拉出侧的发动机驱动动作(步骤G8)。由此通知对乘员的危险。此后返回。另一方面,于步骤G7中的判断结果,若没被判断为有撞击可能性的话,将判断上回是否有撞击可能性(步骤G9),若判断为无撞击可能性的话则将返回。另一方面,若判断上次有撞击可能性的话,将判断从没有撞击可能性后是否经过了1秒或1秒以上(步骤G10),若并无经过超过1秒或1秒以上的话,将会进入步骤G8,接着朝安全带的卷取与拉出侧的发动机驱动动作将会相互被进行。这是为了即使只有瞬间的撞击可能性,也相互进行朝安全带的卷取与拉出侧的发动机驱动动作,确实地进行警报。另外,在此的判断时间1秒为一例子,总归来说,最好设定为以警报而言可被认可的时间。另一方面,根据步骤G10的判断结果,从没有撞击可能性后若经过了1秒或1秒以上的话,为了使通过发动机5进行卷取动作的卷取装置回到原本的状态,将设定解除标志(步骤G11),此后返回。
当撞击预知控制程序(步骤D3)结束后,将回到第9图,进入步骤D4,判断是否有经过500ms。于RAM(自动记录器)内设有500ms计数器,每20ms插入计时器就会增加,通过此计数器来判断是否达到500ms。当500ms计数器达到500ms时,将实施驱动部故障诊断程序(步骤D5),此后500ms计数器将被清除并返回。另一方面于步骤D4的判断结果,若为并未经过500ms的话,将不会进行驱动部故障诊断程序,而是直接返回。
第18图示了驱动部故障诊断的程序。驱动部故障诊断判断发动机驱动是否于规定时间或规定时间以上连续停止来检测得知。首先,于无图示电流检测电路检测出流到发动机5的电流(步骤H1),当此电流为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的话就判断为有发动机驱动。并判断发动机的驱动与否(步骤H2),若判断为非发动机驱动的话,设定于RAM(自动记录器)内的驱动部异常标志将被清除(步骤H3),而后返回。另一方面,于步骤H2中,若判断为发动机驱动的话,将进入到步骤H4,判断发动机驱动是否持续了10秒或10秒以上。若持续了10秒或10秒以上时,将会设定驱动部异常标志(步骤H5),此后返回。另一方面,若发动机驱动并没有持续10秒或10秒以上,将会就此被返回。在此,10秒为一例子,总地来说,最好设定为在一般发动机驱动所进行的驱动最大持续时间或其以上。
其次,带扣304的状态根据每次上述计时器插入(步骤A2)时所进行的带扣佩用检知程序(步骤D2)的处理结果来判断(步骤A3),并根据它来实施佩用前控制(步骤A6),或者佩用初期控制,或者佩用中控制,或者收容控制的各种控制。
在带扣佩用检测中,根据表示带扣304状态的各个标志的设定状态,检测得知带扣304的状态。
当判断为带扣非佩用持续时(步骤A4),该标志将被清除(步骤A5),此后进行如第12图所详细表示的佩用前控制(步骤A6)。首先进行检测织带302是否为拉出状态与否的拉出检知(步骤J1)。此拉出检知是按着第10图详细所示的处理顺序进行的。首先先利用检测转向节2的回转的回转传感器读取转向节2的回转量(步骤K1),接着判断读取的数值相对于上次的读取值是否以规定量或规定量以上移动到拉出侧(步骤K2)。在此判断为超过规定量移动时,将判定为具有拉出动作,并设定拉出标志(步骤K3)。另一方面,在步骤K2中被判断为移动并没有超过规定量时,清除拉出标志(步骤K4)。接着,将回转传感器的读取量记录于RAM内的规定位置(步骤K5),此后回到图10的处理,判断是否有设定拉出标志(步骤J2)。然后若拉出标志并未被设定的话,佩用前控制(步骤A6)将返回。另一方面,于步骤J2的判断结果,若为拉出标志没有被设定的话,将进入步骤J3,实行于第17图详细表示的停止检知程序。在此检知织带302的有无停止(并未被拉出与卷取的状态)。首先,读取检知转向节2回转量的回转传感器之输出(第17图的步骤L1)。接着比较读取的回转量与上次的回转量,判断是否有规定量的变化(步骤L2)。此判断结果,若前次的回转量与这次的回转量有规定量的差异时,将判断织带302并未停止,清除停止标志(步骤L3),终止该停止检知程序。另一方面,步骤L2的判断结果,若前次的回转量与这次的回转量并没有规定量的差异时,将进入步骤L4,判断从在回转量没有变化后是否经过了300ms或300ms以上,此判断结果若经过了300ms或300ms以上的话,将判断织带302为停止状态,并设定停止标志(步骤L5),此后返回。另一方面在步骤L5上,若判断为未经过300ms或300ms以上的话,将会就此返回。
当停止检知程序(图12的步骤J3)结束后,将会移至步骤J4,判断停止标志是否被设定。此判断结果若停止标志为尚未被设定时,将会移至步骤J5,判断带扣非佩用持续标示是否被设定(步骤J5),若带扣非佩用持续标示没有被设定的话,将移至步骤J3的停止检知程序之实行。另一方面在步骤J5上,若判断带扣非佩用持续标志为尚未被设定时,将就此返回。此外,在步骤J4上,若判断为停止标志已被设定的话,将接着判断织带的卷出量是否超过规定量或规定量以上(步骤J6)。在此,织带卷出之规定量最好设定为比将锁紧坐在座椅上的乘员时所需要的织带拉出量还小,因为,本实施之例的卷取弹簧设定为勉强锁紧就坐在座椅上的乘员的程度之弹簧力度,由此,佩用中的安全带所导致的压迫感会比通常的安全带要来得低,从带扣304取出锁舌时,只靠卷取弹簧将无法完全收容织带302,所以设定规定量只靠着卷取弹簧是否为无法收容织带302的拉出量。若织带302的卷出量为非规定量或规定量以上的话,可判断光靠着卷取弹簧是明显地无法卷取织带302,并直接转移到步骤J9的收容控制程序。另一方面,步骤J6的判断结果,若判断织带302的拉出量为规定量或规定量以上的话,便移至步骤J7的卷取可否检知程序。
卷取可检知程序(步骤J7)的细节如第23图所示。在此首先先判断通过卷取弹簧的织带302卷取是否可能,若判断织带302的卷取为不可能时,接着判断是否可通过发动机5预先设定的规定卷取力量卷取织带302。首先,读取藉着在100ms间的回转传感器的转向节2之回转量(步骤M1,M2,M3),判断在100ms间是否有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的织带302之卷取(步骤M4)。控制部14的微型控制器(CPU)经过步骤M4判断,判断有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的织带302卷取量的话,将会设定可卷取标志(步骤M11),结束第23图的卷取可否检知程序。另一方面,若步骤M4的判断结果,没有判断其具备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的卷取量时,将移至使用发动机5的卷取可否检知;首先,为设定通过发动机5的卷取力,设定给予发动机5的PWM信号的占空比后,将卷取驱动信号设定为ON(步骤M5)。此后,用回转传感器读取100ms间转向节2的回转量,停止发动机5(步骤M6,M7,M8,M9)。接着控制部14的微型控制器(CPU)将进入步骤10,判断是否有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的织带302之卷取,若判断为有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织带302之卷取时,将会设定可卷取标志,然后返回。另一方面,若步骤10的判断结果,为没有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的织带302之卷取量时,如上记所述般,进行于第20图示的详细拉出驱动(步骤M12),解除离合器11,清除可卷取标志后(步骤M13)返回。
在卷取可否检知后(图23的处理程序结束后),回到第12图并进入步骤J8,通过是否设置有可卷取标志来判断有无卷取可能;若是没有卷取可能时,回到步骤J3的停止检知程序,另一方面,若判断为有卷取可能时,则进入步骤J9,实施收容控制。
接着,参照第15图说明收容控制(步骤J9)的细节。首先,根据上述的停止检知(第17图的程序(步骤L1-L5)),进行织带302的停止检知(步骤N1),并判断停止标志是否被设定(步骤N2)。若此判断结果为停止标志并没有被设定时,将就此返回该收容控制程序。另一方面,若于步骤N2的判断结果为该停止标志已被设定时,将判断是否设定了门关闭标志(步骤N3)。此判断的结果,若门关闭标志被设定时,则进行低速的卷取驱动(步骤N4);另一方面,外若门的关闭标志没被设定的时,便进行中速的卷取驱动(步骤N5)。这是为了防止织带302被夹入门内,所以在门开着的时候,便为了防止在门关闭时处于尚未结束收容状态的织带302被夹到门里而进行。
在此,于步骤N4,N5所进行的织带302的卷取驱动,是根据第21图所示的卷取驱动程序而进行的。首先,先配合正要设定的卷取速度,设定各个的PWM的占空比(步骤P1)。例如以初期PWM的占空比,在高速卷取驱动下,初期设定为70%-90%之间的特定值,在中速的卷取驱动下,初期设定为30%-50%之间的特定值;在低速的卷取驱动下,初期设定为10%-30%之间的特定值。接着,卷取驱动信号将为ON,实施由发动机5的卷取(步骤P2)。占空比每20ms(步骤P3),规定量会一个个增加,慢慢变大(步骤P4)。也就是会使卷取力量慢慢地变大。接着判断负荷是否有达到设定于卷取速度别的最大值(步骤P5);若是没有达到最大值的时候,接着进行提高占空比(步骤P3,P4,P5),若达到了最大值,就移到接下来的步骤P6。在步骤P6中判断从卷曲驱动开始后是否经过了300ms,若经过了300ms的话便会返回,若尚未经过300ms的话,则在经过300ms为至都不返回。在此经过时间300ms为一例子,为了设定为卷取驱动的持续时间,故最好为可确实地卷取织带的时间。
卷取驱动后,(图21的处理程序结束后),回到第15图进入步骤N6,基于回转传感器的读取,检测得知转向节2的回转量。然后,从已经设定的收容原点与检测得知的转向节2的回转量,判断织带302是否达到从收容原点所设定的位置(步骤N7)。然后,若判断为到达规定位置的话,即停止驱动与织带的卷取(步骤N8)。在此,所谓的规定位置最好为从收容原点的织带拉出量,是无法朝门织带被夹住的位置。这个动作之目的在于,当收容织带卷取正盛时,锁舌与织带302一起移动,为了防止在某一程度速度上有可能因为撞击车内内装部件而引起的对内装部件的损伤,在某位置停止一端卷取,防止撞击。然而,就刚好在停止卷取的时候,要是整个锁舌织带302偶而存在于车外,关上门等等情况之下,织带302就会被门夹住,此时有可能会对织带302产生伤害,这对之后的织带强度上并不好。为了防止此种现象,就像上述般,一端停止规定位置最好为,至少为织带302不会被门夹住的位置为佳。
步骤N8的驱动停止后,将进入步骤N9,实施第21图的卷取驱动(低速)程序(步骤P1-P6),接着进入步骤N10,进行第17图的停止检知(步骤L1-L5),此后判断停止标志是否被设置(步骤N11)。这个判断结果,若为停止标志并没有被设定的话,将回到步骤N10的的停止检知,另一方面,若停止标志已被设定的话,便停止驱动(步骤N12)。
另一方面,步骤N7的判断结果,若判断为织带302并从收容原点未到达规定位置时,将进入步骤N17,进行第17图的停止检知(步骤L1-L5),此后判断停止标志是否被设置(步骤N18)。这个判断的结果,若停止标志并未被设定的话,将回到步骤N6,基于回转传感器的读取,从检测转向节2的回转量开始重新进行。另一方面,若停止标志已被设定的话,便停止驱动(步骤N12)。
接着,比较已经设定的收容原点与根据回转传感器读取的转向节回转量,判断从收容原点是否进一步被卷取(步骤N13),若是判断为进一步被卷取的时候,再次,将把根据在此位置的回转传感器所检测得知的转向节回转量为收容原点进行再次设定(步骤N14)。另一方面,若判断为没有比收容原点被卷取的话,收容原点将不会被重新设定。在步骤N14的处理结束后,将进入步骤N15,实施图20的拉出驱动程序,当其完了后,将回到第15图并进入步骤N16,解除离合器11并停止驱动。
回到第7图的步骤A3,在带扣304的状态标志中,若带扣304被判断为被设有表示从非佩用转移到佩用的标志的时候(步骤A7),该标志将被清除(步骤A8),此后进行佩用初期控制(步骤A9)。
步骤A9的佩用初期控制的细节如第13图所示(步骤Q1-Q6)。首先,进行卷取驱动(步骤Q1)。这基本上等于上述第21图所示的卷取驱动,将PWM占空比设定为10%-30%;将提高占空比的周期设为100ms而非20ms;并将卷取驱动的持续时间设为不是300ms而是设定例如2s。这些数值只是一例子,PWM占空比最好为当为被乘员佩用状态的织带302的松弛没有过多或少,而是可以产生能取下的卷取力之数值;而提高占空比周期为了防止由于给予激烈的卷取力变化而导致的不调和,为了缓慢地变化卷取力最好为足够的周期,卷取驱动的持续时间最好为在缓慢地卷取时,能充分地卷取松弛量程度般的持续时间。
回到第13图,在卷取驱动后(步骤Q1),进入步骤Q2,进行第17图的停止检知(步骤L1-L5)。接着,判断停止标志是否被设定(步骤Q3),若判断的结果为停止标志已被设定,则进行停止驱动(步骤Q4);若为停止标志没被设定时则回到停止检知(步骤Q2)。
停止驱动的细节如第22图所示。将驱动发动机5的PWM占空比每20ms降低负荷(步骤R1,R2),在占空比达到规定值为至,持续进行步骤R1,R2的处理(步骤R3)。当其到达规定值以下时便将发动机驱动信号转到OFF(步骤R4),然后返回。在此的各个数值只是一例子,最好设定在使朝卷取方向回转中的转向节2是在WSI动作不锁定程度缓慢停止的数值。使它缓慢停止的原因是为了防备作为主锁的一部份的WSI之错误动作。WSI就如众所皆知,为了防止以规定的加速度或其以上拉出织带302时,织带302被拉出而锁定转向节2的回转。
回到第13图,在停止驱动后(步骤Q4)进入步骤Q5;为了解除离合器11,将进行上述第20图的拉出驱动(步骤S1-S6),此后进行停止驱动(步骤Q6)。
回到第7图的步骤A3,在带扣304的状态标志中,若被判断为带扣佩用持续标志已被设定时(步骤A10),该标志将被清除(步骤A11),此后进行佩用中控制(步骤A12)。
佩用中控制的细节记载于第14图(a)中。控制部14的微型控制器(CPU)首先去看看解除标志是否被设定(步骤T1),若是被设定的话,则先清除解除标志(步骤T9),接着转移到步骤T8,实施佩用初期控制。此后返回。另一方面,在步骤T1中看解除标志的结果,若为并未设定解除标志时,便进行贯穿锁紧金属件移动检知(步骤T2)。贯穿锁紧金属件移动检知的动作处理顺序如第14图(b)所记载,首先于滑动式电位器中检测得知朝往肩部车辆上下方向的移动,并用控制部14检测得知其输出的读取(步骤U1)。此检知根据计时器插入于每规定时间进行动作。接着,比较上次计时器插入时的贯穿金属件位置与这次计时器插入时的贯穿金属件位置,判断是否移动中(步骤U2),若判断为持续移动时,则回到贯穿金属件位置检知(步骤U1),另一方面,若判断为停止时,则在设定贯穿金属件移动标志后(步骤U3),回到第14图(a)的处理程序。然后在步骤T3中,判断是否设有贯穿金属件移动标志;若为设定的话,则转到步骤T8,实施佩用初期控制。此后返回。另一方面,若于步骤T3中判断贯穿金属件移动标志并未被设置时,则根据第14图(a)所示的程序,进行座椅前后移动之移动有无检知(步骤V1,V2)。此检知和上述贯穿金属件移动有无检知一样的方法进行。若为座椅有移动的时(即于步骤V2为「ON」时),在检测出座椅移动的停止后,设定座椅前后移动标志(步骤V3),回到第14图(a)的处理程序。然后,于步骤T5上判断是否设有座椅前后移动标志,若判断为当标志为被设定的话,则实行佩用初期控制,然后返回。
另一方面,在步骤T5,若被判断为座椅前后移动标志并未被设定的话,将以第14图(a)所示的处理顺序,进行座椅背部角度变化有无检知。座椅背部角度变化有无检知是通过角度检测用的电位器检测出座椅座面与座椅背部的角度(步骤W1),将因应角度的信号输出至控制部14,控制部14在规定的每次计时器插入读取其输出,判断上次的计时器插入的角度与这次计时器插入的角度是否有不同,并判断角度是否正在变化中(步骤W2)。当变化停止时,便设定座椅背部角度变化标志(步骤W3),回到第14图(a)的处理程序。然后判断在步骤T7中是否设定有座椅背部角度变化标志,若判断为设有该标志的话,便实行佩用初期控制并返回。另一方面,在步骤T7上,若判断为没有设定座椅背部角度变化标志的话,便就此返回。
这些一连串的动作都是为了不给织带302多余的松弛所进行的。
回到第7图的步骤A3,从该标志判断带扣状态从带扣佩用移行到非佩用的时候(步骤A13),该标志将被清除(步骤A14),此后进行第15图的收容控制(步骤A15)。
再次回到第7图的程序,于步骤A16中实行休眠IN控制程序。在休眠IN程序中,如第16图(a)详细表示般,控制部14的微型控制器(CPU)首先以回转传感器为基础读取回转量(步骤X1),再从被读取的回转量中判断织带302有被拉出与否(步骤X2),若检测出有织带302被拉出的时,便转移到步骤X6,清除休眠IN标志,其后返回。另外,在步骤X2中,若没检测出织带302的拉出时,将判断对象安全带的门是否为关闭着(步骤X3),若该门不是关闭情况时,休眠IN标志将被清除(步骤X6),其后将返回。另一方面,在步骤X3上,若检测得知对象安全带的门为关闭着的,将接着判断发火装置(IG)OFF后是否经过了5分或5分以上(步骤X4);若尚未经过的话,则进入步骤X6,休眠IN标志将被清除,其后返回。另一方面,若经过5分或5分以上的话,则进入步骤X5,休眠IN标志将被设定,其后返回。
也就是说,没有织带302的拉出,且对象门为关闭状态,且发火装置(IG)OFF后经过了5分或5分以上的时候,休眠IN标志将被设定(步骤X5)。而且,其之外的休眠IN标志被清除(步骤X5)。
第16图(a)的休眠IN控制结束后,将回到第7图,于步骤A17中判断休眠IN标志是否被设定,若为被设定状态时,将移行到省电模式(sleep mode)(步骤A18)。此动作以减少消费电流为目的,只有在从休眠到恢复之准备中进行。
接着进入步骤A19,进行休眠OUT判断。此休眠OUT判断的处理详细地表示于第16图(b)中。控制部14的微型处理器(CPU)首先基于回转传感器读取回转量(步骤Y1),从所读取的回转量来判断是否有织带302的拉出(步骤Y2);若检测出有织带302的拉出时,便转到步骤Y6,设定休眠OUT标志并返回。另一方面,在步骤Y2,若没检测出有织带302的拉出时,则将判断对象安全带的门是否为关闭着的(步骤Y3);若该门并未关闭的话,则将设定休眠OUT标志(步骤Y6),然后返回。另一方面,在步骤Y3,若检测出对象安全带的门为关闭着的话,即会判断发火装置(IG)是否为ON(步骤Y4),若为「YES」,则进入步骤Y6,休眠OUT标志将被设定,此后返回。另一方面,若步骤Y4的判断结果为「NO」时,则进入步骤Y5,休眠OUT标志将被清除,此后返回。
也就是说,在此处理中,只要检测到拉出检知(步骤Y2),或者门开(步骤Y3),或者发火装置(IG)为ON(步骤Y4)中的任何一个,便会设定休眠OUT标志(步骤Y6),除此以外将清除休眠OUT标志(步骤Y5)。
第2实施例接着,针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加以说明。
此第2实施例的构造为,在离合器解除动作中,若检测出织带超过规定量被拉出时,使预先设定的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占空比提高并驱动发动机。
这是为了防止离合器解除中被乘员而织带被拉出,使得离合器无法解除所进行的动作。通常为了实施确实的离合器解除,并充分设定朝发动机解除方向的驱动速度(驱动力)与驱动时间。然而,驱动速度加大后驱动声音也会变大,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当驱动速度减少时,朝离合器解除方向的驱动所需时间则必须要充足,因此反应会变慢;需要立即卷取的时候会有卷取过慢之虞。在此,通常会减少驱动速度(发动机驱动动力),并且驱动时间也会缩短,在离合器解除中若没有因乘员所导致的织带拉出情况之下,将设为能解除离合器程度,使驱动声音变小并且使反应变快。因此在离合器解除中因乘员而织带被拉出的情况之下,会使PWM占空比提高并驱动发动机,确实地进行离合器解除动作。
在此,织带的所述规定量,因离合器解除动作中乘员衣服等的弹性力而朝拉出方向织带被拉出的程度之下,是为了不进行此控制而设定的;故该规定量最好设定为因乘员衣服等的弹性力而带来的织带拉出量或其以上。若如此设定的话,就能只有根据乘员的意思,织带被拉出时进行所述动作。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所有车辆皆适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卷取装置具有;卷取织带的转向节,使该转向节回动自由地保持的框架,朝所述织带拉出方向加速时所述转向节的回转加速度在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时,停止朝所述织带拉出方向回转的所述转向节回转并防止所述织带的拉出,另一方面在车辆减速度在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时,停止朝所述织带拉出方向回转的所述转向节回转并防止所述织带拉出的拉出防止部,以及产生使所述转向节朝卷取所述织带方向回转的动力,为了将产生的该动力传递到所述转向节,始终与所述转向节连结的第一动力产生部,必要时附加产生使所述转向节朝卷取所述织带方向回转之动力的第二动力产生部,与必要时附加将于该第二动力产生部所产生的所述动力传递到所述转向节的动力传递机构部,同时,所述第一动力产生部通过产生比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还小的动力,而将因所述第一动力产生部所引起的所述转向节回转速度维持在比因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所引起的所述转向节回转速度还低的状态,并且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构成为可以多次使用。
2.权利要求一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产生部用涡卷弹簧的回转弹簧力产生动力,另一方面,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则用发动机的回转力产生动力。
3.权利要求一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部在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产生使所述转向节朝卷取所述织带方向回转的动力时,可以将把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的动力传递到所述转向节,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在产生与使所述转向节朝卷取所述织带方向回转时的动力相反动力时,无法将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的动力传递到所述转向节。
4.权利要求一或二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产生部预先进行动力设定,当安全带使用者处于佩用安全带的状态的时候,使之能向所述织带产生规定张力的动力。
5.权利要求一或三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部还具备通过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与所述转向节间因弹性变形的部件而缓冲动力传递的动力传递缓冲部,其构成为;在可以将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的动力传递到所述转向节的时候,对于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的激烈动力变化将不以激烈动力变化传递到所述转向节,另外,在可以将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的动力传递到所述转向节的时候,对于因安全带使用者朝拉出所述织带方向施加激烈力量而引起的,朝所述转向节激烈的拉出方向的力量,将不以激烈动力变化传递到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
6.权利要求五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缓冲部,弹性变形的部件弹性力要比所述第一动力产生部所产生的动力还大。
7.权利要求一至六任何一项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检测出所述织带是否被拉出,或者是否被卷取,或者是否处于停止状态的织带动作检测部;依据检测另外设置的内藏于带扣的锁舌与带扣系止有无的安全带佩用有无检测部所检测出安全带的有无佩用,以及所述织带动作检测部所检测出所述织带的动作,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动力的控制部。
8.权利要求七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检测出安全带佩用从有到无的情况时,检测出无安全带佩用,并且检测所述织带处于停止状态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产生使所述转向节朝卷取所述织带方向回转的规定动力。
9.权利要求七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检测没有安全带佩用,并且检测出所述织带的拉出时,检测出没有安全带佩用,并且所述织带处于停止状态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产生朝卷取所述织带方向回转所述转向节的规定动力。
10.权利要求七,八或九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尽管检测出没有安全带佩用,并且因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的动作而产生了所述转向节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动力,但仍然在检测出所述织带处于停止状态时,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于规定时间停止该动力的产生,此后,在规定时间产生与朝卷取所述织带方向回转所述转向节的动力相反的动力。
11.权利要求七,八,九或十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检测出安全带佩用从无到有时,所述控制部对于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使之通过规定动力产生使所述转向节朝卷取所述织带方向回转的动力,若检测出所述织带处于停止状态时,对于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于规定时间使之产生与使所述转向节朝卷取所述织带方向回转的动力相反的动力。
12.权利要求七到十一任何一项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动作检测部检测出所述转向节的回转量以及回转方向,在规定时间以内有超过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的回转量变化时,于拉出所述织带侧检测到所述转向节的回转时,判断所述织带被拉出,于卷取所述织带侧检测出有所述转向节的回转时,判断为所述织带被卷取,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超过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的回转量变化时,判断所述织带处于停止状态。
13.权利要求七到十二任何一项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另外设置的,检测出车辆是否处于为危险状态的危险状态检测部,将检测出是否处于危险状态,并且在检测出有安全带佩用的时候,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产生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使所述转向节回转的动力。
14.权利要求十三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检测出有安全带佩用并且车辆危险状态从有到无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于规定时间产生比使所述转向节朝卷取所述织带方向回转的所述动力更大的动力,此后随着时间经过会渐渐地减少动力,等不产生动力之后,控制使之于规定时间产生与所述转向节朝与卷取所述织带方向相反方向回转的规定动力。
15.权利要求一到六任何一项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控制部,其依据检测另外设置的内藏于带扣内锁舌与带扣的系止有无的安全带佩用有无检测部所检测出的安全带佩用有无状态,与检测出另外设置的车辆是否处于危险状态的危险状态检测部所检测出的有无危险状态,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的动力。
16.权利要求十五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检测出有安全带佩用并且检测出车辆有危险状态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产生使所述转向节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动力。
17.权利要求十五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检测出有安全带佩用,并且车辆危险状态从有到无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于规定时间产生比使所述转向节朝卷取所述织带方向回转的权利要求十六的动力更大的动力,此后始终间经过动力会渐渐降低,等不产生动力之后,控制使之于规定时间产生朝与卷取所述织带方向相反的方向回转所述转向节的规定动力。
18.权利要求十三或十五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检测出车辆有危险状态时,若检测出安全带佩用从有至无的话,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于规定时间产生朝与所述织带卷取方向的相反方向回转所述转向节的规定动力。
19.一种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因权利要求十三到十八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由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而产生的,使所述转向节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动力大小设定为,比起由权利要求八到十一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而产生的,使所述转向节朝所述织带卷取方向回转的动力还大。
20.权利要求三,十,十一,十四,十七或十八所记载的安全带用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对所述转向节产生朝与所述织带卷取方向相反方向的回转动力之间,若通过所述织带检测部检测出有规定量或规定量以上的织带拉出量时,将控制由所述第二动力产生部的回转速度之上升。
全文摘要
在此安全带用卷取装置,转向节(2)在必要时会介由动力传递机构部(6),通过发动机(5)朝织带卷取侧被回转驱动。另外,转向节(2)经常是与卷取弹簧(7)连接,织带卷取侧经常被附加回转动力。像这样般的构造,即使在故障的时候,至少也可以将安全带使用者锁紧于佩用状态中,实现更安全确实的锁紧装置。
文档编号B60R22/46GK1886284SQ20048003525
公开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27日
发明者绿川幸则, 山田浩, 松木培, 小川清志 申请人: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