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车前轮支撑摇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3015阅读:9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四轮车前轮支撑摇臂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四轮车前轮支撑装置,特别是一种四轮车前轮支撑摇臂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四轮车前轮支撑机构通常采用一种无上摇臂的构造,这样的结构使前轮受力点集中在下摇臂上,因前轮的受力来自于各个方向,且受力大小变化幅度跨度大、频率高,会给下摇臂造成很大的冲击力,从而使下摇臂固定处易产生磨损,进而影响下摇臂的支撑及减振效果,并同时大大降低了其使用寿命。此外,无上摇臂的结构使的轮胎支架上的震动直接作用于转向杆上,导致前轮的转向不灵活,同时加速了转向杆的磨损,降低其使用寿命。总之,现有机构无法良好的解决支撑、减振和转向功能以及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摇臂的四轮车前轮支撑摇臂机构,有效的改善小型四轮车前轮的支撑、转向及减振问题,同时延长前轮支撑机构的使用寿命。
一种四轮车前轮支撑摇臂机构,包括轮胎支架、下摇臂、转向杆和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胎支架的上下两端分别用球头螺栓与上、下摇臂相连接;上、下摇臂通过摇臂轴与车架上的吊耳连接固定;所述的转向杆通过转向杆球头螺栓与轮胎支架相连;减振器的下端与下摇臂通过螺栓固定,上端通过螺栓与车架上的减振器吊耳相固定。
上述的转向杆球头螺栓的球头部位位于转向杆内,支架球头螺栓位于轮胎支架两端内。
本实用新型中轮胎支架通过上、下摇臂与车架上的吊耳连接,一方面摇臂通过摇臂轴可以摆动,使轮胎支架可以上下移动,同时上、下摇臂对轮胎支架可以起到定位及导向作用。在轮胎支架与摇臂连接中采用球头螺栓,支架球头螺栓位于轮胎支架两端内,使轮胎支架在受到各个方向的冲力时,不会使轮胎支架同摇臂之间产生刚性冲击,从而有效的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及驾驶员的舒适性。所述的减振器下端与下摇臂通过螺栓连接,上端与车架上的减振器吊耳也通过螺栓连接,保证了其受力与下摇臂的同步性,从而起到更好的缓冲作用。转向杆通过一个球头螺栓与轮胎支架相连接,球头螺栓的球头部位安装在转向杆内,起到缓冲作用,从而避免轮胎支架上的震动直接作用于转向杆上,有效的保护了转向杆,同时使转向操纵更灵活。
本实用新型的双摇臂机构,有效的改善了四轮车前轮的支撑、转向及减振问题,同时延长前轮支撑机构的使用寿命。
说明书附图


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图2、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四轮车前轮支撑摇臂机构,包括轮胎支架6、上摇臂1、转向杆5和减震器2,所述的轮胎支架6的上下两端分别用球头螺栓11与上、下摇臂1、4相连接;上、下摇臂1、4通过摇臂轴3与车架上的吊耳8、9连接固定,这样的结构一方面摇臂1、4通过摇臂轴3可以摆动,使轮胎支架6可以上下移动,同时上、下摇臂1、4对轮胎支架6可以起到定位及导向作用。在轮胎支架6与摇臂连接中采用球头螺栓11,且支架球头螺栓11位于轮胎支架6两端内,使轮胎支架6在受到各个方向的冲力时,不会使轮胎支架6同摇臂1、4之间产生刚性冲击,从而有效的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及驾驶员的舒适性。
所述的转向杆5通过转向杆球头螺栓12与轮胎支架6相连,球头螺栓12的球头部位安装在转向杆6内,起到缓冲作用,从而避免轮胎支架6上的震动直接作用于转向杆5上,有效的保护了转向杆5,同时使转向操纵更灵活。
减振器2的下端与下摇臂4通过螺栓固定,上端通过螺栓与车架上的减振器吊耳9相固定,从而保证了其受力与下摇臂4的同步性,起到更好的缓冲作用。
总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双摇臂机构,有效的改善了四轮车前轮7的支撑、转向及减振问题,同时延长前轮7支撑机构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1.一种四轮车前轮支撑摇臂机构,包括轮胎支架、上摇臂、转向杆和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胎支架的上下两端分别用球头螺栓与上、下摇臂相连接;上、下摇臂通过摇臂轴与车架上的吊耳连接固定;所述的转向杆通过转向杆球头螺栓与轮胎支架相连;减振器的下端与下摇臂通过螺栓固定,上端通过螺栓与车架上的减振器吊耳相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轮车前轮支撑摇臂机构,其特征在于转向杆球头螺栓的球头部位位于转向杆内,支架球头螺栓位于轮胎支架两端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四轮车前轮支撑摇臂机构,包括轮胎支架、下摇臂、转向杆和减震器,所述的轮胎支架的上下两端分别用球头螺栓与上、下摇臂相连接;上、下摇臂通过摇臂轴与车架上的吊耳连接固定;所述的转向杆通过转向杆球头螺栓与轮胎支架相连;减振器的下端与下摇臂通过螺栓固定,上端通过螺栓与车架上的减振器吊耳相固定。本实用新型克服了原有机构的缺陷,采用双摇臂机构,有效的改善了四轮车前轮的支撑、转向及减振问题,同时延长前轮支撑机构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B60G3/20GK2782450SQ20052010141
公开日2006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5日
发明者李明增 申请人:李明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