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拖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8033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陆两栖拖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输车辆附件,尤其涉及一种水上陆地都可 使用的拖斗车。 技术背景拖斗车作为一种车辆附件,用来增加车量的载驮量,人们在内河、 湖泊、海域中一般作业、旅游、救生、探险和国防行动中,经常需要 在水中和陆地上交互活动,人们对拖斗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一般 日常所用的拖斗车已经不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对拖斗车 进行改良。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了一种密闭的,在水陆上都可行驶的,重量 轻的拖斗车。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水陆两栖 拖斗,包括壳体,底架,所述拖斗壳体为一可开合的密封容器,壳体 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一拖斗盖,下部为拖斗主体,在拖斗主体内 底部设有一金属底架。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拖斗主体两侧面下端壳面分 别向里凹陷,上端形成两翼,正视其形状呈一倒置的"凸"字形,所
述拖斗盖中部向上凸起呈一盆状形。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拖斗盖和拖斗主体一端互相 铰接,形成可开合的壳体。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拖斗主体开口的外缘上设 有一圈密封条。在闭合时,使拖斗盖和拖斗主体紧密结合,使水不会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拖斗盖内侧壁上设有连接板, 在拖斗主体内侧壁上设有对应的连接板,两连接板之间连接有一气压 顶杆。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架上设有4个车轴,连接 有4个轮子。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架在拖斗主体前端延伸而 形成一拉柄,在拉柄前端连接有一万向球铰。所述万向球铰与车辆的 连接件相连,且万向球铰能够上下、左右自由活动。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架上设有一金厲板。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拖斗壳体整体以玻璃钢或滚 塑制造而成。本实用新型具有重量轻,结构合理,不易腐蚀,在水陆上都可使 用的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底架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 体的说明。实施例根据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壳体,底架 以及车轮所组成。所述壳体整体以玻璃钢为材料所制,其主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包括上部的拖斗盖1和下部的拖斗主体2,所述拖斗盖1和拖斗主体 2 —端通过一插销铰接在一起,且在拖斗盖上和拖斗主体两边上分别 设有连接板4a,4b,两连接板之间连接有一气压顶杆,使形成一可开 闭的密封的壳体,所述拖斗主体2两侧分别有一部分向里凹,形成安 装轮胎的空间,拖斗主体2正视其形状如一倒置的凸字,如图3所示, 在拖斗主体内底部安装有一金属底架6,所述金属底架两侧各设置有 2个车轴,车轴穿过拖斗主体外各连接有一轮胎,在底架前端设有一 凸块, 一拉柄8通过螺栓与凸块相连固定在拖斗主体外部,在拉柄前 端还设有一万向球铰10。
权利要求1.一种水陆两栖拖斗,包括壳体,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斗壳体为一可开合的密封容器,壳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一拖斗盖(1),下部为拖斗主体(2),在拖斗主体(2)内底部设有一金属底架(6)。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拖斗,其特征是所述拖斗主体(2) 两侧面下端壳面分别向里凹陷,上端形成两翼(3),正视其形 状呈一倒置的"凸"字形,所述拖斗盖(1)中部向上凸起呈一盆状 形。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拖斗,其特征是所述拖斗盖(l) 和拖斗主体(2) —端互相铰接,形成可开合的壳体。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拖斗,其特征是在所述拖斗主 体(2)开口的外缘上设有一圈密封条(9)。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拖斗,其特征是在拖斗盖(1) 内侧壁上设有连接板(4a),在拖斗主体(2)内侧壁上设有对应的连 接板(4b),两连接板之间连接有一气压顶杆(5)。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拖斗,其特征是所述底架(6) 上设有4个车轴(7),连接有4个轮子。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拖斗,其特征是所述底架(6) 在拖斗主体(2)前端延伸而形成一拉柄(8),在拉柄(8)前端连接 有一万向球铰(10)。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拖斗,其特征是所述底架(6) 上设有一金属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拖斗,其特征是所述拖斗壳体 整体以玻璃钢制造而成。
专利摘要一种水陆两栖拖斗,包括壳体,底架,所述拖斗壳体为一可开合的密封容器,壳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一拖斗盖,下部为拖斗主体,在拖斗主体内底部设有一金属底架。本实用新型具有重量轻,结构合理,不易腐蚀,在水陆上都可使用的优点。
文档编号B60F3/00GK201049574SQ20072010576
公开日2008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24日
发明者贾文良 申请人:贾文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