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1950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作为液压挖掘机、液压起重机、翻斗卡车、起重卡车、推土机等使 用的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一般地说,液压挖掘机作为工程机械的代表例子已被公知,该液压挖掘机由以下 部件构成能自动行走的下部行走体,可旋转地搭载在该下部行走体上的上部旋转体,以及 在该上部旋转体的前侧上设置的能够俯仰运动的作业装置。而且,上部旋转体大致由以下部件构成作为支撑结构件的旋转构架;在该旋转 构架的前侧设置的、搭载驾驶员的驾驶室;在上述旋转构架的后部搭载的、驱动液压泵的发 动机;在该发动机附近设置的热交换装置;以及覆盖了上述发动机、热交换装置等的装饰 外壳。这里,热交换装置由与发动机冷却风扇面对的多个热交换器,例如散热器、油冷却 器、中间冷却器等构成。而且,最近的小型液压挖掘机,为了有效利用上部旋转体的有限空 间,将上述散热器、油冷却器、中间冷却器等相对于冷却气流的流向并列(沿宽度方向排 列)配置(参照专利文献1 特开2006-207862号公报)。另一方面,在热交换器的台数增多,或者上部旋转体中的热交换装置的设置空间 进一步缩小时,就不能将所有的热交换器并列配置。因此,在热交换装置中有了一种在冷却 气流流向的上游一侧,相对于并列排列的多个热交换器,以重叠其它热交换器方式进行串 联配置的结构(专利文献2 特开2006-224812号公报)。然而,根据上述专利文件2的液压挖掘机,在并列排列的一个热交换器的上游侧, 将其它热交换器串联地重叠配置在冷却气流的流向上。因此,在位于冷却气流的下游侧的 一个热交换器上,供给了通过上游侧的热交换器而变暖的冷却气流。因此,下游侧的热交换 器中,与上游侧的热交换器重叠的部分存在冷却效率变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 机械,即使相对于冷却气流的流向部分地重叠设置热交换器的场合,也能够积极地向下游 例的热交换器供给冷却气流,能够提高该下游侧的热交换器的冷却效果。(1)根据本发明的工程机械,其具备搭载有驱动液压泵的原动机的车身,安装在该 车身上且利用从上述液压泵供给的压力油进行工作的作业装置,以及安装在上述车身上且 利用从冷却风扇产生的冷却气流冷却流体的热交换装置。并且,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结构特征是,上述热交换装置包括相 对于上述车身以立起状态安装的支撑体;设置于上述支撑体上的第一热交换器,该第一热 交换器相对于上述冷却气流的流向位于比上述冷却风扇更靠上游一侧;与该第一热交换器 并列排列地设置于上述支撑体上的第二热交换器,上述第二热交换器相对于上述冷却气流的流向位于比上述冷却风扇(7B)更靠上游一侧;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具有间隙地设 置于上述支撑体上的第三热交换器,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相对于上述冷却气流的流向位于比 上述第一热交换器更靠上游一侧;以及覆盖了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热交换器的上侧位置且 设置于上述支撑体上的上面盖板;在上述上面盖板上,在与上述间隙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了 上侧开口部,以便将冷却气流引导入在上述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三热交换器之间形成的上述 间隙内。这样,相对于冷却气流的流向,将第三热交换器以在第一热交换器的上游以重叠 的方式串联配置时,由于仅向第一热交换器供给由第三热交换器加温的冷却气流,所以第 一热交换器的冷却效率恶化。
但是,在本发明中,在覆盖第一、第二、第三热交换器的上侧位置并设置于支撑体 上的上面盖板上,在与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三热交换器的之间的间隙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了上 侧开口部。因此,上侧开口部能够将外部冷的冷却气流供给到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三热交换 器之间的间隙中。其结果,通过间隙能够向第一热交换器供给从上侧开口部流入的冷的冷 却气流,能够提高该第一热交换器的冷却效率。而且,由于向第二热交换器供给了由上游侧供给的冷的冷却气流,因而能够防止 由于吸入无用空气而造成的冷却气流的风速下降,因此也能提高第一、第二、第三热交换器 的冷却效率。而且,在支撑体3上能够紧凑地集中3个热交换器,还能将3个以上的热交换 器搭载在被称为小型挖掘机的超小型工程机械上。(2)这时,如果根据本发明,上述上面盖板包括以覆盖上述第二热交换器上侧的 方式被固定的固定式盖板,以及以覆盖上述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三热交换器上侧的方式而可 装拆地设置的、具有上述上侧开口部的可装拆式盖板。通过该构成,第二热交换器的上侧位置虽被固定式盖板所覆盖,但由于第二热交 换器的冷却气流流向的上游侧是敞开的,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检修作业、清扫作业等。另一 方面,由于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三热交换器通过可装拆式盖板覆盖他们的上侧位置,通过拆 卸该可装拆式盖板,利用间隙就能够容易地对隐藏在第三热交换器后侧的第一热交换器进 行检修作业、清扫作业。(3)如果根据本发明,上述间隙是用于对上述第一热交换器进行检修、清扫作业和 成为向上述第一热交换器流入冷却气流的通路的空间。因此,能够通过成为冷却气流通路 的间隙向第一热交换器供给从上侧开口部流入的冷却气流。而且,在拆卸了可装拆式盖板 的状态下,可以通过间隙进行检修、清扫的作业。(4)如果根据本发明,做成在上述上面盖板上设置覆盖上述上侧开口部的防尘用 网部件的结构。因此,能够供给利用该网部件除去可尘埃等的冷却气流,能够防止第一热交 换器的损伤,或尘埃等的堆积,能够提高可靠性、维护作业性。(5)如果根据本发明,做成在上述支撑体上,在比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热交换器更 靠上述冷却气流流向的上游侧,可装拆地设置捕捉冷却气流中的尘埃的防尘网的结构。因 此,该防尘网能够捕捉冷却气流中的尘埃,能够向热交换器供给除去了尘埃等的冷却气流。 并且,当拆卸下防尘网时,能够很容易地洗净该防尘上附着的尘埃等。而且,在拆下防尘网 的状态下,能够露出第一、第二、第三热交换器,能够进行对他们的检修作业、清扫作业等。(6)如果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是冷却上述原动机的冷却水的散热器;上述第二热交换器是冷却供给上述液压泵的工作油的油冷却器;上述第三热交换器是冷却 由设置在原动机上的增压器供给的气流的中间冷却器(7)如果根据本发明,上述支撑体包括隔着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热交换器并设 置在其两侧的一对侧面板,在上侧连接该一对侧面板的上侧连接部件,以及在下侧连接一 对侧面板的下侧连接部件;做成上述上面盖板安装在上述各侧面板和上侧连接部件的上侧 位置的结构。因此,通过对支撑体安装第一、第二、第三热交换器,能够将热交换装置作为单独的单元进行组装,能够通过支撑体将该热交换装置安装在车身上。并且,能够将上面盖板安 装在支撑体的各侧面板和上侧连接部件的上侧位置。(8)如果根据本发明,上述车身由能行走的下部行走体和能旋转地设置在该下部 行走体上的上部旋转体构成,上述上部旋转体具备作为支撑结构体而形成的旋转构架,以 及以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横置状态搭载在该旋转构架上的发动机,该发动机在左右方向的一 侧设置上述冷却风扇,并在另一侧设置了液压泵;做成在上述旋转构架上,在由上述冷却风 扇产生的冷却气流的流向上游一侧的位置安装上述热交换装置的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的主视图。图2是省略了驾驶室、装饰外壳等而放大表示图1中的上部旋转体的俯视图。图3是单独放大表示热交换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单独放大表示热交换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从图4中的箭头V-V方向观察热交换装置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热交换装置将上面盖板和防尘网拆卸下后的状态的外观 立体图。图7是单独表示支撑体的外观立体图。图8是放大表示上面盖板的外观立体图。图中 1-液压挖掘机(工程机械),2-下部行走体(车身),3-上部旋转体(车身),4-作 业装置,5-旋转构架,7-发动机(原动机),7A-增压器,7B-冷却风扇,8-液压泵,11-热交 换装置,12-支撑体,12A-前侧面板,12B-后侧面板,12C-上侧连接部件,12D-下侧连接部 件,12E-风扇罩,13-散热器(第一热交换器),14-油冷却器(第二热交换器),15-中间 冷却器(第三热交换器),16-间隙,17-上面盖板,18-固定式盖板,18A,20A-横面部,18B、 20B-纵面部,20-可装拆式盖板,20C-上侧开口部,20D-网部件,21-防尘网,A-冷却气流流 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列举履带式液压挖掘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工程机械,根据图1至图8进 行详细说明。在图1中,1是作为工程机械的履带式液压挖掘机,该液压挖掘机1大致由以下部 件构成能自动行走的下部行走体2,可旋转地搭载在该下部行走体2上的、与该下部行走体2共同构成车身的上部旋转体3,以及在该上部旋转体3的前侧设置的能够俯仰运动的、进行土砂的掘挖作业等的作业装置4。5是构成上部旋转体3的旋转构架,该旋转构架5作为支撑结构件而形成。并且,旋转构架5如图2所示,大致由以下部件构成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由厚钢板等形成的底板 5A,在该底板5A上竖直设置的、在左右方向上保持了规定间隔的、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 纵板5B,相对于该各纵板5B、以一定间隔配置在左右且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左边构架5C、右 边构架5D,从上述底板5A、纵板5B向左右方向伸出的、在其前端部支撑着左边、右边构架 5C、5D的多根伸出梁5E,以及在底板5A和边构架5C、5D之间设置的多张下盖板5F。而后, 在左、右纵板5B的前侧安装了能够俯仰运动的作业装置4。6表示的是在旋转构架5的左前侧搭载的驾驶室(参照图1)。该驾驶室6用于搭 乘驾驶员,其内部配置有驾驶员乘坐的驾驶椅、行走用的操作杆,作业用的操作杆,空调装 置的室内机等(均未图示)。7表示的是在旋转构架5的后侧设置的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参照图2)。该发 动机7具有左右方向延伸且安装成横置状态的、例如增大吸气流量的增压器7A(涡轮增压 器)。而且,在发动机7的左侧设置了吸入式冷却风扇7B,通过驱动该冷却风扇7B旋转而 使冷却气流从后述的装饰外壳10的流入口 IOC流向发动机7。再有,在发动机7的右侧安 装有通过用该发动机驱动而使工作油作为压力油排出的液压泵8。9是安装在旋转构架5的后端部的配重,该配重9用于平衡作业装置4的重量,形 成为圆弧状的重物。10是位于驾驶室6和配重9之间并设置于旋转构架5上的装饰外壳。如图1所 示,该装饰外壳10大致由位于旋转构架5的左、右两侧且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侧面板 IOA(图中仅表示了左侧),以及在该各侧面板IOA的上端部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上面板IOB 构成。此处,在左侧面板IOA上形成有向后述的热交换装置11等流入冷却气流的流入口 10C,在右侧面板上形成有向外部流出通过了热交换装置11、发动机7等的冷却气流的流出 口(未图示)。接下来,就通过冷却气流来冷却发动机冷却水、工作油、吸气等的各种流体所使用 的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装置11,参照图2至图8进行说明。在图2中,11表示的是位于发动机7的左侧,设置于装饰外壳10内的热交换装置。 该热交换装置11在驾驶室6和配重9之间固定于发动机7的左例位置。而且,热交换装置 11通过由冷却风扇7B产生的冷却气流来冷却温度上升了的各种流体。如图3至图5所示, 热交换装置11大致由后述的支撑体12、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中间冷却器15、间隙16、上 面盖板17等构成。12是位于发动机7的左侧且以在旋转构架5上立起的状态设置的支撑体。该支撑 体12形成为框结构体,该框结构体具有包围并支撑散热器12、油冷却器14和中间冷却器 15的强度。而且,具有强度的支撑体12 —面支撑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和中间冷却器15, 一面还作为将这些部件固定在旋转构架5侧的固定用托架发挥作用。而且,支撑体12能够 与后述的上面盖板17协作,将由冷却风扇7B产生的冷却气流引导到散热器13、油冷却器 14和中间冷却器15。并且,如图4、图7所示,支撑体12大致由以下部件构成在驾驶室6后面一侧配置的前侧面板12A,隔着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和中间冷却器15而与该前侧面板12A面对 并配置于配重9 一侧的后侧面板12B,在上侧连接上述一对侧面板12A、12B的上侧连接部 件12C,在下侧连接上述一对侧面板12A、12B的下侧连接部件12D,以及相对于上述一对侧 面板12A、12B设置在右侧的且围住发动机7的冷却风扇7B的风扇罩12E。而且,在上述各 侧面板12A、12B的上侧,设有位于上侧连接部件12C左侧的钩搭板12F,在该钩搭板12F上 钩搭住后述的防尘网21的上侧部分。此处,支撑体12能够在上侧连接部件12C和下侧连接部件12D上安装散热器13、 油冷却器14和中间冷却器15。在如此状态下,通过将支撑体12的前侧面板12A和后侧面 板12B的下侧位置安装在旋转构架5上,就能够将上述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中间冷却器 15固定在旋转构架5—侧。此外,由于将支撑体12安装在回转构架5的底板5A、伸出梁5E等强度部件上,其下面被堵住,所以在实施方式的支撑体12中不需要堵塞下面的下面板。但是,为了确保支 撑体12上的冷却气流的流动,在支撑体12上设置下面板(未图示),支撑体12也可以由前 侧面板12A、后侧面板12B、上侧连接部件12C、下侧连接部件12D,下面板等构成。13是与发动机7的冷却风扇7B相对的、在支撑体12上设置的、作为第一热交换器 的散热器。该散热器13通过发动机7的冷却水散发的热量进行冷却。而且,将散热器13配 置成,相对于从左侧向右侧流经装饰外壳10内的冷却气流的流向A,位于比起冷却风扇7B 更靠上游侧。14是作为第二热交换器的油冷却器,该油冷却器14冷却返回到后述的工作油箱 25内的工作油,即冷却向液压泵8供给的工作油。而且,油冷却器14相对于冷却气流的流 向A,被配置在比冷却风扇7B更靠上游侧;而且,相对于冷却气流的流向A,以与散热器13 并列的方式并列配置在比该散热器13更靠前、后方向的前侧(驾驶室6 —侧)。15是作为第三热交换器的中间冷却器。该中间冷却器15冷却从发动机7的增压 器7A供给的吸气。而且,中间冷却器15相对于冷却气流的流向A,设置于散热器13的上游 侧,即、隔着散热器13设置在冷却风扇7B的相反一侧。因此,散热器13和中间冷却器15, 相对于旋转构架5以在左、右方向排列的形式串联配置。而且,如图4至图6所示,中间冷 却器15跨越了散热器13的前后方向的几乎全长,剩下的下侧的一部分以遮盖从中间部至 几乎全部上侧的形式进行配置。此处,如图4、图5所示,散热器13和中间冷却器15相对于左右方向(冷却气流的 流向A)配置成具有间隙16。而且,该间隙16具有能够进行例如散热器13的检修作业、清 扫作业等的间隔尺寸,而且形成冷却气流从后述的可装拆式盖板20的上侧开口部20C朝向 散热器13向图5中的箭头B的方向流入的成为冷却通道的空间。接下来,就在支撑体12的上侧位置上设置的、构成了热交换装置11的一部分的上 面盖板17进行说明。该上面盖板17横跨支撑体12的前侧面板12A和后侧面板12B,在前后方向延伸, 以覆盖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和中间冷却器15的上侧的方式,安装在各侧面板12A、12B和 上侧连接部件12的上侧位置。此处,上面盖板17通过安装在支撑体12的上侧位置,能够与前侧面板12A、后侧面 板12B —起将冷却气流向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和中间冷却器15引导。而且,上面盖板17利用其堵塞住支撑体12的上侧位置,能够防止通过了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和中间冷 却器15的变暖的冷却气流再次被吸入。而且,上面盖板17能够与支撑体12协作而将支撑 体12做成高强度的箱结构体。
上面盖板17大致由以覆盖油冷却器14上侧的方式、使用在支撑体12的前侧设置 的螺栓19固定地安装的固定式盖板18,以及以覆盖散热器13和中间冷却器15上侧的方 式、使用在支撑体12的后侧设置的螺栓19可装拆地安装的可装拆式盖板20构成。BP, 18是固定式盖板,其构成了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上面盖板17的前侧部分(驾驶 室6—侧)。如图8所示,该固定式盖板18是由例如弯折金属板的周围而形成的。S卩、固定 式盖板18具有覆盖油冷却器14的上侧的水平面状的横面部18A,和从该横面部18A的左 侧端部弯曲且向下侧延伸的垂直面状的纵面部18B。而且,在固定式盖板18上,通过将该后 侧的端部向上侧弯折而一体形成了托架18C,在该托架18C上安装有与旋转构架5、装饰外 壳10、发动机7、热交换器11等相关的其它部件(未图示)。如图3、图4所示,固定式盖板18使用多根螺栓19与前侧面板12A、上侧连接部 12C进行固定。此处,由于固定式盖板18由于使用螺栓19进行固定,因而可以认为通过拆 卸螺栓19就能简单地拆卸。但是,固定式盖板18通过托架18C支撑着其它部件,因此在上 部旋转体3上搭载着热交换器11的状态下进行拆卸是很困难的,实质上处于固定状态。此 夕卜,固定式盖板18也可以做成不使用螺栓19,而使用焊接、铆接等方法一体固定的结构。20是构成了上面盖板17的后侧部分(配重9侧)的可装拆式盖板。该可装拆式 盖板20,几乎与固定式盖板18 —样,是通过弯折金属板的周围而形成的。即、可装拆式盖板 20由以下部分构成覆盖散热器13、中间冷却器15的上侧的水平面状的横面部20A,从该 横面部20A左侧的端部弯曲、向下侧延伸的垂直面状的纵面部20B,以跨越上述横面部20A 和纵面部20B的方式在角部设置的上侧开口部20C,以及在上侧开口部20C设置的网部件 20D。接着,对可装拆式盖板20的上侧开口部20C进行详细说明。该上侧开口部20C用 于向在散热器13和中间冷却器15之间形成的间隙16导入并供给冷却气流。因此,如图4、 图5所示,上侧开口部20C形成为具有比中间冷却器15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更大的长度 尺寸,且配置于该中间冷却器15的上方。此处,因为在散热器13上、在冷却气流的流向A 的上游侧设置了成为障碍的中间冷却器15,所以冷却气流被中间冷却器15加热。因此,为 了向需要从上侧而来的冷却气流的散热器13供给冷却气流,上侧开口部20C用于将冷却气 流通过散热器13和中间冷却器15之间的间隙16而导入散热器13。而且,上侧开口部20C由于是跨越了横面部20A和纵面部20B不同的两个面而设 置的,因而能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吸取冷却气流,并能以小的空间得到大的开口面积。 因此,上侧开口部20C能通过间隙16有效地将冷却气流供给散热器13。另一方面,可装拆式盖板20的网部件20D用覆盖上侧开口部20C的网状体形成。 因此,网部件20D具有与后述的防尘网21同样的功能,能够将除去了尘埃的冷却气流供给 散热器13。如图3、图4所示,如此构成的可装拆式盖板20能够使用多根螺栓19安装在后侧 面板12B、上侧连接部件12C等上。另一方面,可装拆式盖板20能通过将螺栓19松开拆下 而简单地从支撑体12拆卸下来。并且,当可装拆式盖板20拆下时,能够很容易地进行网部件20D、散热器13的清扫作业、检修作业和修理作业等。21是设置在支撑体12上的例如2枚防尘网。所述各个防尘网21捕捉由装饰外壳10的流入口 IOC流入的冷却气流中的尘埃。而且,各个防尘网21设置在处于比散热器 13、油冷却器14及中间冷却器15更靠冷却气流流向A的上游侧的位置的支撑体12上,而 且在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而且,2枚防尘网21可装拆地勾搭在支撑体12的下侧连接部件 12D、勾搭板12F上,用蝶形螺钉不拆卸地固定。此外,如图2所示,23是位于比防尘网21更靠冷却气流的流向A的上游侧(左侧) 且安装在支撑体12上的冷凝器。该冷凝器23构成了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一部分,是放出 被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保有的热量并对其进行冷却的装置。而且,24表示的是设置于旋转 构架5右侧的燃料箱,25表示的是设置于该燃料箱24左侧的工作油箱。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接下来,对该液压挖掘机1的工 作进行说明。首先,驾驶员进入驾驶室6落座于驾驶席上。在此状态下,通过操作行走用的操作 杆,能够驱动下部行走体2而使液压挖掘机1前进或后退。而且,落座于驾驶席上的驾驶员, 通过操作作业用的操作杆,能够使作业装置4俯仰运动而进行土砂的掘挖等作业。这样在液压挖掘机1工作时,利用安装在发动机7上的吸入式冷却风扇7B使空气 从装饰外壳10的流入口 IOC流入。通过将作为冷却气流的该空气供给到热交换装置11的 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中间冷却器15,就能够冷却分别流经各部件的流体。此时,支撑体12能够与上面盖板17 —起将冷却气流向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和 中间冷却器15引导。而且,由于用上面盖板17堵塞支撑体12的上侧位置而形成了封闭空 间,所以,能够防止通过了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和中间冷却器15的升温的冷却气流再次 被吸入(回流)。再有,由于利用支撑体12和上面盖板17形成了高强度的箱结构体,所以在支撑体 12内能够稳定地支撑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和中间冷却器15。在此基础上,能够将散热器 13、油冷却器14和中间冷却器15可靠地固定在旋转构架5 —侧。另一方面,通过将中间冷却器15配置于散热器13的上游侧,则向下游一侧的散热 器13供给了因中间冷却器15而变暖的冷却气流。但是,在支撑体12的上侧位置上设置有上面盖板17,在构成该上面盖板17的可装 拆式盖板20上,在与散热器13和中间冷却器15之间的间隙16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上侧开 口部20C。因此,在旋转驱动冷却风扇7B时,如图5中的箭头B所示,外部的冷的冷却气流 从上侧开口部20C流入到支撑体12内,且通过散热器13和中间冷却器15之间的间隙16 流向该散热器13。因此,散热器13能利用外部的冷却空气来提高冷却效率。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将散热器13和油冷却器14相对于冷却气流的流向A并列 设置,在散热器13的上游侧设置了中间冷却器15。其结果,对于支撑体12来说,能够将由 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和中间冷却器15形成的3个热交换器紧凑地集中在一起,即使在小 型的液压挖掘机1上加上冷凝器23也能搭载四个以上的热交换器。而且,由于支撑体12形成为具有强度的框结构体,因而能够围住且可靠地支撑散 热器13、油冷却器14和中间冷却器15。而且,具有强度的支撑体12能够将其支撑的散热 器13、油冷却器14和中间冷却器15可靠地固定在旋转构架5上。再有,支撑体12能够向散热体13、油冷却器14和中间冷却器15引导由冷却风扇7B产生的冷却气流,能够提高散 热器13、油冷却器14、中间冷却器15的冷却效率。此处,覆盖散热器13、油散热器14、中间冷却器15的上侧并设置于支撑体12上的 上面盖板17的构成为不是在其全体上,而是在与散热器13和中间冷却器15之间的间隙 16相对应的位置的可装拆式盖板20上设置上侧开口部20C。因此,可装拆式盖板20的上侧开口部20C能够通过间隙16将冷的冷却气流供给 被中间冷却器15隐藏的散热器13。其结果是,散热器13可以利用冷却气流有效地冷却,能 够提高作为热交换器的可靠性。而且,由于在可装拆式盖板20上,在与间隙16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了上侧开口部20C,因此,能通过该上侧开口部20C仅将冷却气流供给散热器13。此时,可以通过将从上游 侧供给的通常的冷却气流仅向在上游侧没有障碍物的油冷却器14供给,从而防止由于无 用的空气的吸入而使冷却气流的风速降低。因此,还能提高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和中间 冷却器15等的冷却效率。而且,由于上面盖板17堵塞支撑体12的上侧位置而形成了封闭空间,因此,能够 向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和中间冷却器15引导冷却气流,并能够防止通过了散热器13、油 冷却器14、中间冷却器15而变暖的冷却气流再次被吸入(回流)。另外,由于可装拆式盖板20具有用防尘用的网部件20D覆盖上侧开口部20C的结 构,因而能够将利用该网部件20D除去了尘埃等的冷却气流供给散热器13。因此,能够防止 散热器的损伤或者尘埃堆积,能够提高可靠性、维护作业性等。而且,上面盖板17中具有由固定式盖板18覆盖油冷却器14的上侧,由可装拆式 盖板20覆盖散热器13和中间冷却器15的上侧的结构。此时,由于油冷却器14向冷却气 流的流向A的上游侧敞开,因而能够很容易地进行检修作业,清扫作业。另一方面,散热器 13由于利用可装拆式盖板20覆盖其上侧,因而通过拆卸该可装拆式盖板20,能够通过间隙 16检修、清扫被中间冷却器15隐藏的散热器13。另一方面,由于将防尘网21设置于比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中间冷却器15更靠 上游侧,因而能够捕捉冷却气流中的尘埃,能够向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中间冷却器15供 给去除了尘埃等的冷却气流。并且,在将各个防尘网21拆下时,能够很容易地洗净该防尘 网21上附着的尘埃。而且,在防尘网21拆下的状态下,能够使油冷却器14、中间冷却器15 露出,以便进行这些部件的检修作业、清扫作业等。再有,热交换装置11的支撑体12形成如下利用前侧面板12A和后侧面板12B从 前后方向(长度方向)的两侧夹持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中间冷却器15,并利用上侧连接 部件12C、下侧连接部件12D连接所述一对侧面板12A、12B。因此,能够高强度地形成支撑 体12,能够通过在该支撑体12上安装散热器13、油冷却器14、中间冷却器15而组装热交换 装置11。而且,热交换装置11能够通过支撑体12安装在旋转构架5上。另外,上面盖板17 能够利用支撑体12的各侧面板12A、12B和上连接部件12C安装在覆盖散热器13、油冷却器 14、中间冷却器15的上侧的位置。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热交换装置11的支撑体12的下述结构,S卩,用上 侧连接部件12C和下侧连接部件12D连接前侧面板12A和后侧面板12B,并将上面盖板安装在上侧位置。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支撑体上设置下面板,利用前侧面板、后侧面板、上侧连接部件、下侧连接部件、下面板等来构成该支撑体。此时,能够利用支撑体确保冷 却气流的流动。 而且,在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下述情况,即,将散热器13和油冷却器14相对于 冷却气流的流向A并列配置,并将中间冷却器15配置在散热器13的上游侧。但是,本发明 也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在油冷却器14的上游配置中间冷却器15的结构。另外,也可 以是将散热器13和中间冷却器15并列配置,而在散热器13或中间冷却器15的上游配置 油冷却器14的结构。再有,也可以采用空调装置的冷凝器、燃料冷却器等的热交换器来代 替中间冷却器15。而且,在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发动机7上设置冷却风扇7B的情况。但是,本 发明也不限于此,也可以做成例如冷却风扇和发动机分别设置,该冷却风扇使用电动机、液 压马达等旋转驱动,向冷却装置供给冷却气流的结构。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支撑体12上安装2枚防尘网21的情况。 但是,本发明也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防尘网由1枚形成的,或是由3枚以上分割组成的。而且,在实施方式中,作为工程机械举例说明了具备履带式的下部行走体2的液 压挖掘机1。但是,本发明也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适用于具备轮式下部行走体的液压挖掘 机。此外,本发明也不仅限于如液压挖掘机1那样,车身具有由下部行走体2和上部旋 转体3的两个部件构成的这种形式的工程机械,也可以广泛地适用于具备热交换装置的其 它形式的工程机械。即,也能够适用于如轮式装载机、翻斗卡车、推土机等车身具有由一个 部件构成的形式的工程机械。
权利要求
一种工程机械,该工程机械具备搭载有驱动液压泵(8)的原动机(7)的车身,安装在该车身上且利用从上述液压泵(8)供给的压力油进行工作的作业装置(4),以及安装在上述车身上且利用从冷却风扇(7B)产生的冷却气流冷却流体的热交换装置(11),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交换装置(11)包括相对于上述车身以立起状态安装的支撑体(12);设置于上述支撑体(12)上的第一热交换器(13),该第一热交换器(13)相对于上述冷却气流的流向(A)位于比上述冷却风扇(7B)更靠上游一侧;与该第一热交换器(13)并列排列地设置于上述支撑体(12)上的第二热交换器(14),上述第二热交换器(14)相对于上述冷却气流的流向(A)位于比上述冷却风扇(7B)更靠上游一侧;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3)之间具有间隙(16)地设置于上述支撑体(12)上的第三热交换器(15),所述第三热交换器(15)相对于上述冷却气流的流向(A)位于比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3)更靠上游一侧;以及覆盖了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热交换器(13、14、15)的上侧位置且设置于上述支撑体(12)上的上面盖板(17);在上述上面盖板(17)上,在与上述间隙(16)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了上侧开口部(20C),以便将冷却气流引导入在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3)和第三热交换器(15)之间形成的上述间隙(16)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面盖板(17)包括以覆盖上述第二热交换器(14)上侧的方式被固定的固定式 盖板(18),以及以覆盖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3)和第三热交换器(15)上侧的方式而可装拆 地设置的、具有上述上侧开口部(20C)的可装拆式盖板(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间隙(16)是用于对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3)进行检修、清扫作业和成为冷却气流 向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3)流入的通路的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做成在上述上面盖板(17)上设置覆盖上述上侧开口部(20C)的防尘用网部件(20D) 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做成在上述支撑体(12)上,在比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热交换器(13、14、15)靠上述冷 却气流流向(A)的上游一侧,可装拆地设置了捕捉冷却气流中的尘埃的防尘网(21)的结 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3)是冷却上述原动机(7)的冷却水的散热器;上述第二热交换器 (14)是冷却供给上述液压泵(8)的工作油的油冷却器;上述第三热交换器(15)是冷却由 设置在原动机(7)上的增压器(7A)供给的气流的中间冷却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体(12)包括隔着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热交换器(13、14、15)而设置在其两侧的一对侧面板(12A、12B),在上侧连接该一对侧面板(12A、12B)的上侧连接部件(12C), 以及在下侧连接一对侧面板(12A、12B)的下侧连接部件(12D);做成上述上面盖板(17)安装在上述各侧面板(12A、12B)和上侧连接部件(12C)的上侧位置的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由能自动行走的下部行走体(2)和能旋转地设置在该下部行走体(2)上的上部旋转体(3)构成,上述上部旋转体(3)具备作为支撑结构体而形成的旋转构架(5),以及以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横置状态搭载在该旋转构架(5)上的发动机(7),该发动机(7)在左右方向的一侧设 置上述冷却风扇(7B),并在另一侧设置了液压泵(8);做成在上述旋转构架(5)上,在由上述冷却风扇(7B)产生的冷却气流的流向(A)上游一侧的位置安装上述热交换装置(11)的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其结构为,在热交换装置(11)的支撑体(12)的上侧位置设置上面盖板(17),在构成该上面盖板(17)的可装拆式盖板(20)上设置了上侧开口部(20C),该上侧开口部(20C)位于与在冷却气流的流向(A)上重叠的散热器(13)和中间冷却器(15)之间的间隙(16)相对应的位置。因此,当旋转驱动冷却风扇(7B)时,上侧开口部(20C)可以使冷的冷却气流流入支撑体(12)内,并通过散热器(13)和中间冷却器15之间的间隙(16)供给散热器(13)。因此,能够利用从上侧开口部(20C)来的冷的冷却气流有效地仅对与中间冷却器(15)重叠的散热器(13)进行冷却。
文档编号B60K11/04GK101808841SQ200980100536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15日
发明者小林民巨, 松下慎 申请人: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