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载机及其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5369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装载机及其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液力变矩器,特别涉及一种变矩器冷却润滑系统及应用该系统的装载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装载机用液力变矩器普遍采用内循环冷却润滑系统。请参见图1和图2,其 中,图1是该系统的原理图,图2是该变矩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工作过程中,变速泵30在发动机的带动下运转,经滤清器20从油箱10泵取冷却 润滑油。压力油液进入变速箱溢流阀40后,一部分流出到变速箱离合系统E内供其使用,另 一部分压力油作用于变速箱溢流阀40的阀芯产生移动后,一路沿着变矩器壳体内部的管 道101 (见图2)进入导轮座上设置进油孔102,从而进入三元件系统(泵轮、导轮、涡轮),这 部分油液在三元件旋转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着三元件间的缝隙飞溅至罩轮内部,对滚 动轴承、涡轮座等零件表面进行冷却润滑,从三元件系统60流出来的油沿着导轮座上设置 的出油孔103(见图2)流出,然后经壳体上的油道104流入散热器70进行冷却,最终进入 到装载机变速箱系统F中;另一路则克服变矩器溢流阀50的阀芯调压弹簧501压力推动变 矩器溢流阀芯502进入到分动箱80(见图2),对分动箱内部的变速泵、工作泵、转向泵驱动 齿轮、轴承等零件进行冷却润滑,此冷却润滑方式为淋油,淋油后的油通过泄油孔回油箱。上述分析可知,装载机变矩器冷却润滑方式采用在导轮座内部上开设油孔建立起 对三元件系统进行冷却润滑的通道,工作过程中,冷却润滑油在零件内部流动,利用油流的 速度对三元件(泵轮、导轮、涡轮)及附属零部件进行冷却润滑,同时利用液体在三元件叶 片表面之间施加动量矩达到动力传递的目的。对于分动箱而言,其采用在高位设置出油孔 对齿轮等零部件进行飞溅冷却润滑。前述内循环冷却润滑系统在导轮座上设置油道孔进行 冷却润滑,实现了单个零件的多用途,具有较强的性价比。但是,前述内循环冷却润滑系统受其自身结构的限制,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其一,由于液力变矩器三元件材料为金属铝合金材料,此类材料的表面散热系数 大,以加快冷却速度。由于内循环内部的结构特点确定了其冷却润滑油的流速基本固定,因 此,在材料尺寸不变的前提下,该系统对三元件系统的冷却性能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同 时,在温度较高的工况环境下,三元件将整体向外膨胀,内循环冷却润滑方式对三元件降温 冷却的效果不尽理想,这样,高温长时间运行的条件下,必然会造成变矩器变矩系数下降、 内部轴承温况过高以及工作可靠性下降等问题。其二,对于分动箱内部冷却润滑而言,由于三泵(变速泵、工作泵、转向泵)为分散 式布置,且齿轮的布置方式是固定的,而在变矩器外部采用一个流量不大的淋油口对分动 箱内的零件进行冷却,从结构上很难达到全方位冷却润滑的效果,冷却润滑油液的指向方 位过于随机,较难兼顾三泵中的滚动轴承等主要零部件,同样,高温长时间运行的条件下, 会造成分动箱内部零件冷却润滑不良,磨损加剧,可靠性降低的问题。有鉴于此,亟待针对现有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以对其内部零部件进行全方位冷却润滑,从而使得变矩器能够在高温工况环境下长时间工 作。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该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的装载机。本发明提供的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包括泵装置和变速箱溢流阀。所述泵装 置输出压力油液至系统压力油路,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进液腔与系统压力油路连通,所述 变速箱溢流阀的出液腔依次经所述变矩器的分动箱壳体和导轮座上的进油孔与三元件系 统的内腔连通,所述三元件系统的出液口依次经所述变矩器的导轮座和分动箱壳体上的出 油孔与散热器总成相连;还包括两个喷油装置,两者的进油口分别与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 出液腔连通,一者的喷油口置于三元件系统的泵轮上方,另一者的喷油口置于三元件系统 的罩轮上方,所述三元件系统的外壳上的出液口与所述散热器总成相连。 优选地,所述喷油装置包括导油管和集液室。其中,所述导油管插装于所述三元件 系统的外壳上,所述导油管的外侧端为进油口端,所述导油管的内侧端与置于所述三元件 系统的外壳内的集液室连通,且所述集液室的下表面开有若干喷油口。优选地,所述集液室由上盖板和具有若干喷油口的喷射板焊接而成。优选地,还包括变矩器溢流阀和插装于所述分动箱的壳体上的分动箱喷射嘴。所 述变矩器溢流阀的进液腔与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出液腔连通,所述变矩器溢流阀的出液腔 经所述变矩器的分动箱壳体上的油道与分动箱的内腔连通;所述分动箱喷射嘴的进油口与 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出液腔连通、其喷油口设置在所述分动箱的内腔中,且所述分动箱的 壳体上的出液口与所述散热器总成相连。优选地,还包括三位三通换向阀和控制信号输入装置。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进 液口与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出液腔连通,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第一出液口与所述两个喷 油装置的进油口连通,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第二出液口与所述分动箱喷射嘴的进油口连 通;所述控制信号输出装置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控制端,以控制所述三 位三通换向阀的阀芯位移在中位模式,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进液口与第一、二出液口之 间处于非导通状态,在左位模式,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进液口与第一出液口之间处于导 通状态,在右位模式,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进液口与第一、二出液口之间处于导通状态。优选地,还包括集成有若干油道的分流器。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分流器和变速箱 溢流阀依次相抵固定在所述分动箱的壳体上;所述分流器上的若干油道分别连通系统压力 油路与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进液腔、连通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出液腔和所述三位三通换向 阀的进液口、连通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第一出液口和两个喷油装置的进液口以及连通所 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第二出液口和所述分动箱喷射嘴的进油口。优选地,所述变矩器溢流阀内置于所述分动箱的壳体内,所述变速箱溢流阀具有 与其进液腔连通的进液口、与其出液腔连通的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和第三出液口 ;所述 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开设在与所述分动箱相抵侧的变速箱溢流阀的壳体上,且分别与 三元件系统的内腔和变矩器溢流阀的进液腔连通;所述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开设在与所述 分流器相抵侧的变速箱溢流阀的壳体上,且所述进液口通过所述分流器上相应的油道与系统压力油路连通,所述第三出液口通过分流器上相应的油道与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进液 □连通。优选地,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具有油温显示仪的报警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 所述三元件系统的出液口连通的管路上,且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报警器的 信号接收端相连。优选地,所述控制信号输入装置包括三元件系统强制冷却润滑按键和变矩器总成 强制冷却润滑按键。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具体为电控换向阀。所述三元件系统强制冷却润 滑按键和变矩器总成强制冷却润滑按键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电磁换向阀的左、右电磁 阀的信号接收端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装载机,包括变矩器和如前所述的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采用两个喷油装置实现 三元件系统的外循环冷却功能,两者的进油口分别与变速箱溢流阀的出液腔连通,一者的 喷油口置于三元件系统的泵轮上方,另一者的喷油口置于三元件系统的罩轮上方。工作过 程中,两个喷油装置分别对三元件系统中的泵轮外表面、罩轮外表面等零件进行强制喷油 冷却,实现三元件系统外表面的冷却功能;从而通过内、外两个循环系统对变矩器的三元件 系统进行同步的全方位冷却润滑,为变矩器能够在高温工况环境下长时间工作提供了可靠 的保障。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中,在两个喷油装置的集液室下表面开有若干喷油口,且分别 与泵轮和罩轮对应设置;外循环冷却系统启动后,冷却润滑油的喷射定位准确且作用面积 较广,可进一步提高冷却润滑效果。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案采用插装于所述分动箱的壳体上的分动箱喷射嘴实现 分动箱的外循环冷却功能,分动箱喷射嘴的进油口和变矩器溢流阀的进液腔均与变速箱溢 流阀的出液腔连通,分动箱喷射嘴的喷油口设置在所述分动箱的内腔中,这样,冷却润滑油 同时进入三元件系统与分动箱系统,对三元件和分动箱系统中的所有零件进行定点喷射冷 却润滑,即,变矩器全方位冷却润滑模式;同时,本方案采用在变速箱溢流阀内位于出液腔 的部位开设出油道,结合变矩器溢流阀实现分动箱的内循环冷却功能,由于出液腔同时与 经所述变矩器分动箱壳体上的油道与变矩器溢流阀的内腔连通,因此,当分动箱的外循环 冷却系统启动时,油液压力低于该变矩器溢流阀的开启压力时,锁死内循环冷却润滑油道, 分动箱的外循环冷却系统与内循环冷却系统非同步进行冷却润滑,使得冷却润滑油液更集 中,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在本发明的又一优选方案中,在压力油路与三元件系统和分动箱的外循环冷却装 置系统之间增设有三位三通换向阀;三位三通换向阀处于中位时,只有内循环冷却系统起 作用;三位三通换向阀切换至左位时,启动三元件系统表面冷却模式;三位三通换向阀切 换至右位时,启动变矩器全方位冷却润滑模式。如此设计,以便于内外循环系统分别独立, 在保持原有内循环冷却润滑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增加了系统柔性,可控性,有效提高了变矩 器冷却润滑系统的可操作性。本发明的又一优选方案中,三位三通换向阀与变速箱溢流阀之间设置有一分流 器,该分流器内集成有若干油道,分别用于连通系统压力油路与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进液 腔、连通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出液腔和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进液口、连通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第一出液口和两个喷油装置的进液口以及连通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第二出液 口和所述分动箱喷射嘴的进油口。本方案中,该分流器的设置能使各冷却分流油管得到合
理的布置。本发明提供的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适用于工程机械用变矩器的冷却润滑,特别适用于装载机。


图1是现有装载机用液力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的原理图;图2是图1中所示变矩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述装载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述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的原理图;图5是图4中所示变矩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A向所示罩轮喷油装置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图7是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述喷油装置的轴侧图;图8是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述喷油装置的结构剖面图;图9是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述分动箱喷射嘴的装配剖面示意图;图10是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述分流器的轴侧图;图11是图10中所示分流器的P 口即电磁阀进油道内部剖面轴视图;图12是图10中所示分流器的A 口即三元件系统分流油道内部剖面轴视图;图13是图10中所示分流器的B 口即分动箱系统分流油道内部剖面轴视图;图14是三元件系统外部的泵轮、罩轮冷却管道的轴视图;图15是分动箱系统冷却管道的轴视图。图 3-图 15 中油箱1、滤清器2、泵装置3、变速箱溢流阀4、出液腔41、第一出液口 42、第二出液 口 43、第三出液口 44、接口 45、变矩器溢流阀5、阀芯51、弹簧52、三元件系统6、泵轮61、罩 轮62、散热器总成7、分动箱8、进油孔81、进油孔82、出油孔83、出油孔84、油道85、泵轮 喷油装置91、罩轮喷油装置92、导油管901、集液室902、上盖板9021、喷射板9022、集液室 903、分动箱喷射嘴10、三位三通换向阀11、进液口 P、第一出液口 A、第二出液口 B、控制信号 输入装置12、三元件系统强制冷却润滑按键121、变矩器总成强制冷却润滑按键122、报警 器控制键123、分流器13、温度传感器14、油温显示仪15、报警器16、集流阀17。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以对变矩器内部零部件进行 全方位冷却润滑,从而使得变矩器能够在高温工况环境下长时间工作。不失一般性,下面以装载机为主体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请参见图3,该图是本实施方式所述装载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该装载机的工作装置、动力传动系统、操纵系统、液压系统及电气系统等主要功能 部件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基于现有技术完全可以实现,故本文不 再赘述。为详细阐述本方案的动力传动系统的变矩器冷却循环润滑系统,请参见图4,该图为本实施方式所述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的原理图。如图4所示,泵装置3通过滤清器2从油箱1吸取油液,并输送至系统压力油路;本方案中泵装置3采用变速泵,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能量消耗及液压动 力损失,以有效控制使用成本。变速箱溢流阀4的进液腔与系统压力油路连通、出液腔与三元件系统6的内腔连 通,请一并参见图5,该图是本实施方式所述变矩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变速箱溢流阀4的出液腔41依次经分动箱壳体上的进油孔81和导轮座上的进油 孔82与三元件系统6的内腔连通,三元件系统6的出液口依次经导轮座上的出油孔83和 分动箱壳体上的出油孔84与散热器总成7相连,以实现三元件系统的内循环冷却润滑。泵轮喷油装置91和罩轮喷油装置92分别与三元件系统6的泵轮61和罩轮62对 应设置。请一并参见图6,该图示出了罩轮喷油装置的装配关系示意图;泵轮喷油装置91与 泵轮61之间的径向装配位置关系与罩轮喷油装置92与罩轮62之间的位置关系大致相同, 分别最大限度的接近相应的冷却对象。两者的进油口分别与变速箱溢流阀4的出液腔连通,泵轮喷油装置91的喷油口置 于三元件系统6的泵轮61上方,罩轮喷油装置92的喷油口置于三元件系统6的罩轮62上 方,三元件系统6的外壳上的出液口与散热器总成7相连,以实现三元件系统的外循环冷却 润滑。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所述变矩器的三元件系统、分动箱及前述导轮座等主要功能部 件的结构及其配合关系与现有技术完全相同,本文不再赘述。前述两个喷油装置的具体实现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形式实现,只要满足外循环冷却 润滑油的喷射定位准确且作用面积广的使用需要,均在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内。请参见图7和图8,图7和图8示出了一种喷油装置的具体结构。该喷油装置包括导油管901和集液室902,其中,导油管901插装于三元件系统6 的外壳上,导油管902的外侧端为进油口端,导油管901的内侧端与置于三元件系统6的外 壳内的集液室902连通,且集液室902的下表面开有若干喷油口 903。图中所示,集液室902由上盖板9021和具有若干喷油口 903的喷射板9022焊接 而成,为适应三元件系统6与壳体之间装配空间,故本方案中所提供的集液室902整体呈弧 状,特别是下表面为弧面喷射板9022以最大限度减小喷淋距离。具体地,上盖板9021的曲 率大于喷射板9022的曲率,以形成内部容腔,这样,冷却润滑油液经导油管901进入集液室 902中后,均勻地自喷射板9022上的若干喷油口 903雾化喷射至泵轮61或者罩轮62的外 表面。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变矩器溢流阀5的进液腔与变速箱溢流阀4的出液 腔连通,变矩器溢流阀5的出液腔经变矩器的分动箱壳体上的油道85与分动箱8的内腔连 通,且分动箱8壳体的出液口与散热器总成7相连;以实现分动箱8的内循环冷却润滑。若干分动箱喷射嘴10插装于分动箱8的壳体上,每个分动箱喷射嘴10的进油口 与变速箱溢流阀4的出液腔连通、其喷油口设置在分动箱8的内腔中;以实现分动箱8的外 循环冷却润滑。具体请一并参见图9,该图示出了分动箱喷射嘴的装配关系,图中所示的分 动箱内设置有三个分动箱喷射嘴10。应当理解,根据分动箱的不同结构形式,分动箱喷射嘴 10的数量及安装位置不局限于图中所示,只要满足使用需要均可。为实现内、外循环系统分别独立,有效提高变矩器冷却润滑系统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地,本方案还包括三位三通换向阀11和控制信号输入装置12 ;三位三通换向阀11的进 液口 P与变速箱溢流阀4的出液腔连通,三位三通换向阀11的第一出液口 A与泵轮喷油装 置91和罩轮喷油装置92的进油口连通,三位三通换向阀11的第二出液口 B与若干分动箱 喷射嘴10的进油口连通。控制信号输出装置12输出控制信号至三位三通换向阀11的控 制端,以控制三位三通换向阀11的阀芯位移,实现工作模式的切换。
在中位模式(常态下),三位三通换向阀11的进液口 P与第一出液口 A和第二出 液口 B之间非导通,此状态下只有内循环冷却系统起作用;在左位模式,三位三通换向阀11 的进液口 P与第一出液口 A之间导通,此状态下启动三元件系统表面冷却模式;在右位模 式,三位三通换向阀11的进液口与第一出液口 A和第二出液口 B之间处于导通状态,启动 变矩器全方位冷却润滑模式。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本方案增设有相关元件及连接管路,对于管路布置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以确保各冷却分流油管得到合理的布置。请参见图4所示,在三位三通换向阀 11与变速箱溢流阀4之间设置有一分流器13,该分流器13内集成有若干油道,分别用于连 通系统压力油路与变速箱溢流阀4的进液腔、连通变速箱溢流阀4的出液腔和三位三通换 向阀11的进液口、连通三位三通换向阀11的第一出液口和泵轮喷油装置91、罩轮喷油装 置9的进液口以及连通三位三通换向阀11的第二出液口和若干分动箱喷射嘴10的进油 口。需要说明的是,为清晰示出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并简化图示线条,图4中采用两个附图标 记13和(13)表示分流器与各部件之间的配合关系。进一步地,请参见图5所示,变矩器溢流阀5 (阀芯51和弹簧52)内置于分动箱8 的壳体内,变速箱溢流阀4具有与其进液腔连通的进液口(图中未示出)、与其出液腔41连 通的第一出液口 42、第二出液口 43和第三出液口 44 ;第一出液口 42和第二出液口 43开设 在与分动箱8相抵侧的变速箱溢流阀4的壳体上,且分别与三元件系统6的内腔和变矩器 溢流阀5的进液腔连通;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 44开设在与分流器13相抵侧的变速箱溢流 阀4的壳体上,且进液口通过分流器13上相应的油道与系统压力油路连通,第三出液口 44 通过分流器13上相应的油道与三位三通换向阀11的进液口 P连通。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垂直分层六面分散的布置方式。请一并参见图10、图11、 图12和图13,其中,图10是本方案所述分流器的轴侧图,该视角所对应的工作面即为分流 器13与三位三通换向阀相抵配合的工作面,图11是分流器P 口即电磁阀进油道内部剖面 轴视图,图12是分流器A 口即三元件系统分流油道内部剖面轴视图,图13是分流器B 口即 分动箱系统分流油道内部剖面轴视图。基于前述分流器11的结构形式,各冷却分流油管的布置方式如图14和图15所 示,其中,图14是三元件系统外部的泵轮、罩轮冷却管道的轴视图,油管131用于连通分流 器13与罩轮喷油装置92的导油管,油管132用于连通分流器13与泵轮喷油装置91的导 油管;图15是分动箱系统冷却管道的轴视图,三根油管133分别用于连通分流器与分动箱 喷射嘴10的进油口。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分流器13而言,其内部集成的若干油道可以为多 种布置方式,只要满足上述使用需要均在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内。显然,位于变速箱溢流阀4和三位三通换向阀11之间分流器13还起到固定三位 三通换向阀11的作用。另外,本方案还包括温度传感器14和具有油温显示仪15的报警器16,温度传感器14设置在三元件系统6的出液口连通的管路上,优选热电偶传感器;具体如图5所示,在连 通出液腔41和第三出液口 44之间的油道上旁路增设有油温、油压接口 45,以供试验测量内 部油温及油压;该温度传感器14可择一连接,且其信号输出端与报警器16的信号接收端相 连。此外,控制信号输入装置12包括三元件系统强制冷却润滑按键121和变矩器总成强制 冷却润滑按键122,三位三通换向阀11具体为电控换向阀;三元件系统强制冷却润滑按键 121与电磁换向阀的左电磁阀IDT的信号接收端连接,变矩器总成强制冷却润滑按键122的 信号输出端与电磁换向阀的右电磁阀2DT的信号接收端连接。显然,通过按键操作控制三 位三通电磁换向阀实现切换冷却润滑模式,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报警器16和油温显示仪15安装在装载机的仪表板上。如图4所示,报警器16和 油温显示仪15以并联方式接入到装载机的电气CAN总线系统中,控制信号输入装置12 (控 制排)的三元件系统强制冷却润滑按键121、变矩器总成强制冷却润滑按键122与三位四通 电磁换向阀11的电磁阀2DT、1DT分别串接,控制信号输入装置12的报警器控制键123与 报警器15串接。接口电路简单实用,与众多接口电路设计方案相比,有着突出的温况适应 力,可靠性较高。下面简述本方案所述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的工作过程。 泵装置3将高压油液打入变速箱溢流阀4内的进油腔内,在调压弹簧的作用下,进 液腔内的一部分油液流出到变速箱离合系统E内供其润滑使用,另外一部分油进入到内循 环冷却润滑系统。在温度较高的工况环境下(变矩器出油口油温超过120°C ),装载机处于长时间 的工作状态时,需要启动外循环强制冷却润滑系统。位于三元件系统6的出液口的温度传 感器14根据检测到变矩器出油口的油温发出电信号至仪表板报警器16,装载机驾驶员可 根据报警信号观察油温显示仪15做出判断并启动控制面板的报警器控制键123,将报警器 16关闭;同时按下三元件系统强制冷却润滑按键121,切换至三元件系统表面冷却模式,这 样,按键发出电信号给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11,电磁换向阀得电切换至左位,油液通过分流 器13的内部油道进入三元件系统6。此状态下,经过变矩器外部循环冷却润滑油通过喷油 装置分别对三元件系统6中的泵轮61外表面、罩轮62外表面等零件进行强制喷油冷却, 实现三元件系统外表面的冷却功能;从而通过内、外两个循环系统对变矩器的三元件系统 进行同步的全方位冷却润滑,为变矩器能够在高温工况环境下长时间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 障。当油温继续升高时,驾驶员按下变矩器总成强制冷却润滑按键122,启动变矩器全 方位冷却润滑模式;变矩器总成强制冷却润滑按键122发出电信号给三通三位电磁换向阀 11,电磁换向阀得电切换至右位,冷却润滑油通过分流器13的内部油道同时进入三元件系 统与分动箱系统,对三元件及分动箱系统中所有零件进行定点喷射冷却润滑,所有冷却润 滑油通过集流阀23进入到散热器总成进行热量交换冷却,最后进入到变速箱系统F。特别说明的是,本方案提供的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可适用于其他工程机械的 变矩器冷却润滑;同时,该方案不仅适用于新产品设计,还适用已出厂车型的改造升级,改 动部位较少,操作性较强。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包括泵装置和变速箱溢流阀,所述泵装置输出压力油液至系统压力油路,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进液腔与系统压力油路连通,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出液腔依次经所述变矩器的分动箱壳体和导轮座上的进油孔与三元件系统的内腔连通,所述三元件系统的出液口依次经所述变矩器的导轮座和分动箱壳体上的出油孔与散热器总成相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喷油装置,两者的进油口分别与变速箱溢流阀的出液腔连通,一者的喷油口置于三元件系统的泵轮的上方,另一者的喷油口置于三元件系统的罩轮的上方,所述三元件系统的外壳上的出液口与所述散热器总成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装置包括 导油管和集液室,其中,所述导油管插装于所述三元件系统的外壳上,所述导油管的外侧端 为进油口端,所述导油管的内侧端与置于所述三元件系统的外壳内的集液室连通,且所述 集液室的下表面开有若干喷油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室由上盖 板和具有若干喷油口的喷射板焊接而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变矩器溢流阀和插装于所述分动箱的壳体上的分动箱喷射嘴,所述变矩器溢流阀的进液腔 与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出液腔连通,所述变矩器溢流阀的出液腔经所述变矩器的分动箱壳 体上的油道与分动箱的内腔连通;所述分动箱喷射嘴的进油口与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出液 腔连通、其喷油口设置在所述分动箱的内腔中,且所述分动箱的壳体上的出液口与所述散 热器总成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位三通换 向阀和控制信号输入装置;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进液口与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出液腔连 通,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第一出液口与所述两个喷油装置的进油口连通,所述三位三通 换向阀的第二出液口与所述分动箱喷射嘴的进油口连通;所述控制信号输出装置输出控制 信号至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控制端,以控制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阀芯位移在中位模 式,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进液口与第一、二出液口之间处于非导通状态,在左位模式,所 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进液口与第一出液口之间处于导通状态,在右位模式,所述三位三通 换向阀的进液口与第一、二出液口之间处于导通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成有若干 油道的分流器,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分流器和变速箱溢流阀依次相抵固定在所述分动箱 的壳体上;所述分流器上的若干油道分别连通系统压力油路与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进液 腔、连通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出液腔和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进液口、连通所述三位三通 换向阀的第一出液口和两个喷油装置的进液口以及连通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第二出液 口和所述分动箱喷射嘴的进油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矩器溢流阀 内置于所述分动箱的壳体内,所述变速箱溢流阀具有与其进液腔连通的进液口、与其出液 腔连通的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和第三出液口 ;所述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开设在与 所述分动箱相抵侧的变速箱溢流阀的壳体上,且分别与三元件系统的内腔和变矩器溢流阀 的进液腔连通;所述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开设在与所述分流器相抵侧的变速箱溢流阀的壳 体上,且所述进液口通过所述分流器上相应的油道与系统压力油路连通,所述第三出液口通过分流器上相应的油道与所述三位三通换向阀的进液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传感器 和具有油温显示仪的报警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三元件系统的出液口连通的管路 上,且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报警器的信号接收端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 装置包括三元件系统强制冷却润滑按键和变矩器总成强制冷却润滑按键,所述三位三通换 向阀具体为电控换向阀;所述三元件系统强制冷却润滑按键和变矩器总成强制冷却润滑按 键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电磁换向阀的左、右电磁阀的信号接收端连接。
10.装载机,包括变矩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矩器 循环冷却润滑系统。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包括泵装置和变速箱溢流阀,所述泵装置输出压力油液至系统压力油路,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进液腔与系统压力油路连通,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出液腔依次经所述变矩器的分动箱壳体和导轮座上的进油孔与三元件系统的内腔连通,所述三元件系统的出液口依次经所述变矩器的导轮座和分动箱壳体上的出油孔与散热器总成相连;还包括两个喷油装置,两者的进油口分别与所述变速箱溢流阀的出液腔连通,一者的喷油口置于三元件系统的泵轮上方,另一者的喷油口置于三元件系统的罩轮上方,所述三元件系统的外壳上的出液口与所述散热器总成相连。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该变矩器循环冷却润滑系统的装载机。
文档编号B60R17/00GK101870280SQ20101020549
公开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7日
发明者吕培新, 吴凌云, 殷琳, 邬俊奇 申请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