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9060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液压挖掘机等的工程机械,尤其涉及具有散热器、油冷却器、中间 冷却器、空调装置的冷凝器以及燃料冷却器的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一般,作为工程机械的液压挖掘机大致包括可自行的下部行驶体;可旋转地搭 载在该下部行驶体上的上部旋转体;以及可俯仰运动地设在该上部旋转体的前侧的工作装置。另外,上部旋转体大致包括形成支撑结构体的旋转架;设置在该旋转架的前侧, 并且由操作人员搭乘的驾驶室;搭载在上述旋转架的后侧的发动机;通过用该发动机驱 动,将工作油升压而供给的液压泵;通过用上述发动机旋转,将外部气体做为冷却风来吸入 的冷却风扇;以及与该冷却风扇的前面侧相对而设置的各种换热器。并且,作为各种换热器配设有冷却发动机冷却水的散热器;冷却工作油的油冷 却器;冷却从设在发动机的增压器供给的吸气的中间冷却器;以及构成设在驾驶室的空调 装置的室外机,并冷却制冷剂的冷凝器。另外,最近有必要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从而达到排 出废气规定。于是,为了将对发动机供给的燃料的混合比稳定化,设有冷却燃料的燃料冷却 器(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224812号公报)。但是,最近的液压挖掘机紧凑地形成,以便即使在狭窄的工作现场也能够使上部 旋转体进行旋转动作、并将上部旋转体大致收纳在下部行驶体的车宽内。由此,具有以下问 题,配设散热器、油冷却器、中间冷却器和冷凝器的冷却风扇的前面侧的空间变窄,并且在 该狭窄的空间新配设燃料冷却器的场合,很难维持每个换热器的冷却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狭窄的空间 配设散热器、油冷却器、中间冷却器、冷凝器和燃料冷却器,并且能够维持各自的冷却性能 的工程机械。(1)本发明的工程机械包括可自行的车身;设置在该车身上并具有供给调节空 气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驾驶室;设置在上述车身上并具有增压器的发动机;通过用该发 动机驱动而将工作油升压而供给的液压泵;通过接受动力源的动力而旋转,将外部气体作 为冷却风而吸入的冷却风扇;以及利用由该冷却风扇产生的冷却风来冷却流体的换热器单 元,该换热器单元具有冷却发动机冷却水的散热器、冷却工作油的油冷却器、冷却从上述发 动机的增压器供给的吸入气体的中间冷却器、构成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并冷却制冷剂的 冷凝器以及冷却对上述发动机供给的燃料的燃料冷却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结构的特征在于上述散热器和油冷却器,位 于作为由上述冷却风扇引起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上述冷却风扇的前面侧,并相对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并列地配置;上述中间冷却器和冷凝器,位于比上述散热器和油冷 却器还靠上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上述散热器和油冷却器的前面侧且并列地配 置;上述燃料冷却器配置在比上述冷凝器还靠上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上述冷凝 器的前面侧。通过这样构成,发热量大的散热器和油冷却器,配置在作为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的 下游侧的冷却风扇的前面侧,比该散热器、油冷却器发热量还小的中间冷却器和冷凝器,配 置在上述散热器和油冷却器的前面侧。并且,在这些换热器中发热量最小的燃料冷却器,配 置在冷凝器的前面侧。从而,能够以发热量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增大的方式配置 各换热器,因此各个换热器能够有效地放出要冷却的流体的热量。一般而言,冷凝器和燃料 冷却器由于厚度尺寸形成为比中间冷却器小,因此通过将燃料冷却器配置在冷凝器的前面 侧,能够在中间冷却器的厚度尺寸的范围大致收纳两个换热器。其结果,能够紧凑地配置散热器、油冷却器、中间冷却器、冷凝器和燃料冷却器,并 且能够将这些换热器配设在车身上的狭窄的空间。而且,由于考虑发热量而配置各换热器, 因此能够维持各个换热器的冷却性能。(2)根据本发明,上述燃料冷却器和冷凝器,配置在以上述中间冷却器的前面作为 基准比该前面还靠上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无需扩大设置散热器、油冷却器、中间冷却器和冷凝器的地方的空 间,就能在相同的空间追加配置燃料冷却器。(3)根据本发明,在上述中间冷却器、冷凝器以及燃料冷却器的前面侧,设有捕捉 冷却风中的尘埃的防尘网。根据该结构,在利用冷却风扇吸入外部气体时,能够用防尘网捕捉外部气体中的 尘埃、虫子等。由此,能够用一个防尘网抑制尘埃等堆积在多个换热器上,并且能够减少它 们的清扫次数。另外,设在最上流位置的防尘网,能够简单地清扫所捕捉的尘埃、虫子等。(4)本发明的结构为,具有连接上述发动机的增压器与上述中间冷却器的流入口 之间的流入侧通气软管以及连接上述中间冷却器的流出口与上述发动机的吸气侧之间的 流出侧通气软管,该各通气软管使用预先弯曲成形为预定形状的成形软管,上述各通气软 管越过比上述散热器、油冷却器的上面还靠上侧的位置而配置在上述发动机和中间冷却器 之间。根据该结构,流入侧的通气软管和流出侧的通气软管,能够相对于发动机、中间冷 却器简单地安装、拆卸,并且能够提高装配操作性、维修操作性等。另外,由于流入侧的通气软管和流出侧的通气软管,以越过散热器、油冷却器的上 侧而延伸的方式连接发动机和中间冷却器,因此在从中间冷却器拆卸各通气软管的状态 下,能够简单地移动该各通气软管。由此,散热器、油冷却器能够向上侧单独拔出而拆卸,并 且能够容易进行它们的清扫作业、修理作业等。(5)本发明的结构为,上述换热器单元具有安装在上述车身上的框结构的支撑体, 上述散热器、油冷却器、中间冷却器、冷凝器以及燃料冷却器收纳在上述支撑体内。根据该结构,框结构的支撑体能够将从外部流入的冷却风向冷却风扇引导,并且 能够有效地冷却散热器、油冷却器、中间冷却器、冷凝器,燃料冷却器的要冷却的流体。
(6)根据本发明,上述车身包括可自行的下部行驶体和可旋转地设在该下部行驶 体上的上部旋转体,在构成该上部旋转体的支撑结构体的旋转架,设有上述驾驶室、发动 机、液压泵、冷却风扇以及换热器单元。


图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的主视图。图2是以省略外装盖的状态表示下部行驶体、上部旋转体等的放大俯视图。图3是在省略外装盖、配重的状态下从上部旋转体的倾斜后侧观察旋转架、发动 机、换热器单元、通气软管等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在省略外装盖、配重的状态下从上部旋转体的后侧观察旋转架、发动机、换 热器单元、通气软管等的图2的右侧视图。图5是以单体放大表示图3中的换热器单元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的换热器单元的俯视图。图7是从与图4相同的位置观察散热器、油冷却器、中间冷却器、冷凝器、燃料冷却 器和防尘网的配置关系的配置说明图。图8是以单体表示流入侧通气软管的放大立体图。图9是以单体表示流出侧通气软管的放大立体图。图中1-液压挖掘机(工程机械),2-下部行驶体(车身),3-上部旋转体(车身),5-旋 转架,6-驾驶室,6B-室内机,7-发动机,7A-吸气歧管(吸气侧),7B-排气歧管,7C-增压器, 8-液压泵,9-冷却风扇,14-换热器单元,15-支撑体,16-散热器,17-油冷却器,18-中间冷 却器,18D-流入侧的软管连接管(流入口),18E-流出侧的软管连接管(流出口),19_冷凝 器(室外机),21_燃料冷却器,24-防尘网,25-流入侧通气软管(成形软管),26_流出侧 通气软管(成形软管),A-冷却风的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作为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工程机械的代表例,以具有散热器、油冷却 器、中间冷却器、空调装置的冷凝器以及燃料冷却器的液压挖掘机为例,并按照图1至图9 来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图1中,标记1表示作为工程机械的履带式的液压挖掘机。该液压挖掘机1大 致包括可自行的下部行驶体2 ;可旋转地搭载在该下部行驶体2上的上部旋转体3 ;以及 可俯仰运动地设在该上部旋转体3的前、后方向的前侧并进行砂土的挖掘工作等的工作装 置4。这些下部行驶体2和上部旋转体3构成涉及本发明的车身。在此,液压挖掘机1构成 为上部旋转体3大致收纳在下部行驶体2的车宽内的小旋转机。该场合的上部旋转体3,如 图2所示,形成大致圆形状以使至少后侧大致收纳在下部行驶体2的车宽内,并且作为整体 非常紧凑地形成。首先,对构成上部旋转体3的旋转架5、驾驶室6、发动机7、液压泵8、冷却风扇9 等,参照图1至图4来进行说明。标记5是构成上部旋转体3的支撑结构体的旋转架。如图3、图4所示,该旋转架55大致包括为构成旋转架5的主要部分而由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厚壁的钢板等构成的底 板5A;竖立设置在该底板5A上,并在左、右方向具有预定的间隔而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左、 右的纵板5B ;在该各纵板5B的左、右具有间隔而配置,并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左侧架5C、右 侧架5D ;从上述底板5A、纵板5B向左、右方向突出,并且在其前端部支撑左、右的侧架5C、 5D的多根悬臂梁5E;以及位于左后侧并设置于在前、后方向邻接的悬臂梁5E之间的辅助梁 5F。在各纵板5B的前侧可俯仰运动地安装工作装置4,并且在辅助梁5F上搭载后述的换热 器单元14。标记6是搭载在旋转架5的左前侧的驾驶室(参照图1、图2)。该驾驶室6用于 使操作人员搭乘,并且在内部配设有操作人员就座的驾驶座6A及空调装置的室内机6B、行 驶用的操作杆、工作用的操作杆(均未图示)等。在此,室内机6B用于对驾驶室6内供给 冷气、暖气等的调节空气,并且与室外机即后述的冷凝器19 一起构成空调装置。标记7是设在旋转架5的后侧的发动机,该发动机7搭载成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卧 式状态。发动机7具有将获取的空气分配到各气筒(未图示)的吸气空气歧管7A;以及 将来自各气筒的排出气体集中而排出的排气空气歧管7B。在排气空气歧管7B的流出侧,设 有使吸入气体的流量增大的增压器7C(涡轮增压器)。标记8是设在发动机7的右侧的液压泵。该液压泵8通过利用发动机7驱动,将 从后述的工作油箱12供给的工作油升压(加压)而排出。另外,驱动各种驱动器并返回的 工作油,利用后述的油冷却器17冷却后返回到工作油箱12。标记9是设在发动机7的左侧的冷却风扇。该冷却风扇9通过将发动机7作为动 力源来旋转驱动,从而将外部气体作为冷却风吸入到外装盖13内,并且供给到后述的散热 器16、油冷却器17、中间冷却器18、冷凝器19、燃料冷却器21。在此,由冷却风扇9产生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是图7所示的箭头A方向,冷却风将 上部旋转体3的左、右方向的左侧作为上游侧,并向位于右侧(下游侧)的冷却风扇9流动。 由此,冷却风扇9的前面侧在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上形成上游侧。在冷却风扇9的前面侧, 以相面对的方式配设有后述的换热器单元14。标记10是安装在旋转架5的后端部的配重。该配重10进行与工作装置4的重量 平衡,并且形成为呈圆弧状的重量物。本实施方式的配重10配置在与旋转中心相近的位 置,以便在旋转动作时也使上部旋转体3的后侧大致收纳在下部行驶体2的车宽内。由此, 配设换热器单元14的冷却风扇9的前面侧(作为上部旋转体3的整体为左侧)的空间变狭窄。标记11是位于液压泵8的前侧并搭载在旋转架5的右侧的燃料箱。该燃料箱11 储存对发动机7供给的燃料,并且通过后述的燃料冷却器21等与发动机7连接。标记12表示位于燃料箱11的左邻并搭载在旋转架5上的工作油箱。该工作油箱 12储存从液压泵8向各种驱动器供给的工作油。另外,工作油箱12其供给侧与液压泵8连 接,返回侧与后述的油冷却器17等连接。标记13表示在配重10的前侧设在旋转架5的外装盖。该外装盖13覆盖发动机 7、液压泵8、后述的换热器单元14等。另外,外装盖13在冷却风扇9被旋转驱动时,使外部 气体作为冷却风从位于左侧(上游侧)的左侧面门13A流入,并使冷却各部分而变暖的冷 却风从位于右侧(下游侧)的右侧面门(未图示)向外部流出。
以下,对利用冷却风冷却发动机冷却水、工作油、吸入气体、制冷剂、燃料的本实施 方式的换热器单元14,参照图3至图9来进行说明。在图3、图4中,标记14表示位于冷却风扇9的左侧并设在旋转架5的后侧的换 热器单元。该换热器单元14利用由冷却风扇9产生的冷却风而冷却温度升高的各种流体。 如图5、图6所示,换热器单元14大致包括后述的支撑体15、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中间 冷却器18、冷凝器19、燃料冷却器21、防尘网M等。标记15是构成换热器单元14的外框的支撑体。该支撑体15形成为包围并支撑 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中间冷却器18、冷凝器19以及燃料冷却器21的框结构体。支撑体 15与外装盖13协作,将从外部流入的冷却风向冷却风扇9引导。另外,支撑体15大致包括配置在驾驶室6的背面侧的前侧面板15A ;与该前侧面 板15具有预定的距离而相对,并配置在配重10侧的后侧面板15B ;在上侧连接上述前侧面 板15A和后侧面板15B之间的上侧连接板15C ;以及在下侧连接上述前侧面板15A和后侧 面板15B之间的下侧连接板15D。支撑体15,例如前侧面板15A和后侧面板15B的下部被 螺栓固定到旋转架5的悬臂梁5E上,并且下侧连接板15D被螺栓固定到辅助梁5F上。而且,上侧连接板15C配置成覆盖后述的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的上侧。但是,由 于上侧连接器15C相对于各侧面板15A、15B可装卸地安装,因此在将散热器16、油冷却器 17向上侧拔出时,可以简单地拆卸。以下,对换热器单元14之中与冷却风扇9的前面侧相面对而配置的散热器16和 油冷却器17进行说明。该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相对于由冷却风扇9引起的冷却风的 流动方向(图7中的箭头A方向),配置在最下游侧。即,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在以3 层结构配置的换热器单元14中,构成相对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位于最下游侧的第三换热ο标记16是位于配重10的前侧并与冷却风扇9相面对而设置的散热器。该散热器 16以相对于在外装盖13内从左侧面门13A向右侧面门横向地流动的冷却风正交的方式,向 前、后方向延伸而配置。另外,散热器16配置在支撑体15的前侧面板15A和后侧面板15B 之间的靠后侧。由此,散热器16与后述的油冷却器17 —起在由冷却风扇9引起的冷却风 的流动方向A的上游侧、即冷却风扇9的前面侧相对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并列地配置。一方面,散热器16用于冷却因冷却发动机7而温度上升的发动机冷却水。因此, 散热器16需要冷却大量的发动机冷却水,其发热量与后述的中间冷却器18、冷凝器19相比 成为较大值。另外,散热器16厚度尺寸大,以根据处理能力而能够增大散热面积。另一方面,散热器16大致包括上部箱16A、下部箱16B以及散热部16C,并且各箱 16AU6B与发动机7的水套连接。散热器16,上部箱16A被螺栓固定在支撑体15的上侧连 接板15C上,并且下部箱16B被螺栓固定在下侧连接板15D上。而且,散热器16通过将安 装在支撑体15上的螺栓松开并拆卸上侧连接板15C,从而能够向上侧拔出,并且该状态下, 可以进行附着的尘埃等的清扫作业和修理作业。标记17是位于散热器16的前侧(驾驶室6的后侧)并与冷却风扇9相面对而设 置的油冷却器。该油冷却器17与散热器16 —起相对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并列地配置。 该场合,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配置成相对于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正交的面构成大致 相同的平面。在此,油冷却器17用于冷却在温度上升的状态下向工作油箱12返回的工作油。因此,油冷却器17需要冷却温度上升的很多工作油,并且其发热量与后述的中间冷却 器18、冷凝器19相比成为较大值。由此,油冷却器17与散热器16大致相同地、厚度尺寸变 大,以便能够增大散热面积。另一方面,油冷却器17与散热器16大致相同地,大致包括上部箱、下部箱以及散 热部,并且流入侧、流出侧的工作油配管(均未图示)分别与各箱连接。并且,油冷却器17, 上部箱被螺栓固定在支撑体15的上侧连接板15C上,下部箱被螺栓固定在下侧连接板15D 上。由此,油冷却器17与散热器16大致相同地,能够向上侧拔出而进行清扫作业和修理作 业。以下,对换热器单元14之中在由冷却风扇9引起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与比散热 器16、油冷却器17还靠上游侧的前面侧相面对而配置的中间冷却器18和冷凝器19进行说 明。该中间冷却器18和冷凝器19,在以3层结构配置的换热器单元14中,构成相对于冷却 风的流动方向A位于中间的第二换热器。S卩,标记18是设在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的左侧(左侧面门13A侧)的中间冷 却器。该中间冷却器18冷却从发动机7的增压器7C流入的吸入气体并使其向吸气空气歧 管7A流出。因此,中间冷却器18需要将膨胀的高温的吸入气体冷却而收缩,并且其发热量 与后述的冷凝器19、燃料冷却器21相比成为较大值。由此,中间冷却器18相对于冷却风的 流动方向的厚度尺寸大,以能够增大散热面积,例如比将冷凝器19和燃料冷却器21加起来 的厚度尺寸还大。在此,中间冷却器18在前侧面板15A和后侧面板15B之间,安装在上侧位置。另 一方面,中间冷却器18位于比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还靠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的上游侧 的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的前面侧,并且相对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与后述的冷凝器19 及燃料冷却器21并列地配置。该场合,中间冷却器18配置在从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 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向上侧的位置。另外,中间冷却器18大致包括位于前侧(驾驶室6侧)的前部箱18A ;位于后侧 (配重10侧)的后部箱18B;以及在各箱18A、18B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散热部18C。另 外,中间冷却器18比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的上面、例如覆盖该油冷却器17的上面的支撑 体15的上侧连接板15C还向上侧突出。在前部箱18A的上部,横向突出设置朝向上侧连接 板15C的上方成为流入口的流入侧的软管连接管18D。在后部箱18B的上部,横向突出设置 朝向上侧连接板15C的上方成为流出口的流出侧的软管连接管18E。并且,就中间冷却器18而言,流入侧的软管连接管18D通过后述的流入侧通气软 管25与发动机7的增压器7C连接。另一方面,流出侧的软管连接管18E通过后述的流出 侧通气软管沈与发动机7的吸气空气歧管7A连接。标记19是构成空调装置的一部分即室外机的冷凝器,并且该冷凝器19并列地设 在中间冷却器18的下侧。该冷凝器19与驾驶室6内的室内机6B连接,并且将从该室内机 6B供给的汽化的制冷剂的热量放出(冷却)而使其返回到液体。从而,由于空调装置的冷 凝器19为能够使制冷剂返回到液体的程度的发热量,因此相对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的厚 度尺寸形成为例如上述的中间冷却器18的厚度尺寸的一半以下。另外,冷凝器19通过托架20安装在支撑体15的前侧面板15A和后侧面板15B的 左端部的下侧位置。另一方面,冷凝器19配置在比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还靠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的上游侧的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的前面侧,并且相对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 与中间冷却器18并列地配置。即,冷凝器19配置在从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的高度方 向的中间位置向下侧的位置。并且,若对冷凝器19的前面进行观察,则如图7所示,该冷凝器19位于以中间冷 却器18的前面为基准比该前面以长度尺寸B尽里头的位置,即以上述前面为基准的冷却风 的流动方向A的下游侧。另一方面,若对冷凝器19的后面进行观察,则该冷凝器19配置成 其后面与中间冷却器18的后面构成大致相同平面。由此,在冷凝器19的前面侧,能够将后 述的燃料冷却器21配置成不从中间冷却器18向前侧突出。以下,对换热器单元14之中由冷却风扇9引起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上与比冷凝 器19还靠上游侧的前面侧相面对而配置的燃料冷却器21进行说明。该燃料冷却器21在 以3层结构配置的换热器单元14中,构成相对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位于最上游侧的第一 换热器。标记21表示设在中间冷却器18的下侧的燃料冷却器。该燃料冷却器21为了使 对发动机7供给的燃料的混合比稳定化,以提高发动机7的燃烧效率而能够减少二氧化碳 的排出量,用于冷却对发动机7供给的燃料。从而,燃料冷却器21由于并不冷却大量或者 高温的液体,因此其发热量也变小。由此,燃料冷却器21其外形尺寸比冷凝器19还小,其 厚度尺寸形成为例如中间冷却器18的厚度尺寸的一半以下。在此,燃料冷却器21配置在比冷凝器19还靠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的上游侧的冷 凝器19的前面侧,且中间冷却器18的下侧。另外,燃料冷却器21通过托架22、23安装在支 撑体15的前侧面板15A和后侧面板15B的左端部的下侧位置。该场合,如图7所示,燃料 冷却器21配置在以中间冷却器18的前面为基准而比该前面以长度尺寸C尽里头的位置, 即以上述的前面为基准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的下游侧。由此,燃料冷却器21能够配置成 不从中间冷却器18的前面突出,并且能够在原有的设置空间内简单地配置。能够如此配置燃料冷却器21的理由是,冷凝器19和燃料冷却器21的厚度尺寸与 中间冷却器18的厚度尺寸相比薄,且,冷凝器19与中间冷却器18的后面构成大致相同平 面而靠近后侧配置。标记M是设在中间冷却器18、冷凝器19以及燃料冷却器21的前面侧的防尘网。 该防尘网M用于捕捉用冷却风扇9吸入的冷却风中的尘埃、虫子等,并且可装卸地安装在 托架20等上。如图5等所示,防尘网M形成为能够将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中间冷却器 18、冷凝器19以及燃料冷却器21的前面用一张覆盖的大小的长方形状。另外,防尘网M 由于设在外装盖13的左侧面门13A侧,因此能够简单地清扫捕捉的尘埃、虫子等。如上所述,换热器单元14将发热量大的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配置在作为冷却 风的流动方向A的下游侧的冷却风扇9的前面侧,将比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发热量还小 的中间冷却器18和散热器19配置在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的前面侧。并且,发热量最 小的燃料冷却器21配置在散热器19的前面侧。由此,由于能够以中间冷却器18、燃料冷却器21、冷凝器19、散热器16、油冷却器 17的顺序配置,以使发热量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的上游侧向下游侧逐渐增大,因此即使 是位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的下游侧的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也能够有效地放出要冷却 的流体的热量。另外,冷凝器19和燃料冷却器21与中间冷却器18相比厚度尺寸小,并且燃料冷却器21形成为比冷凝器19还小。从而,冷凝器19和燃料冷却器21能够在中间冷 却器18的厚度尺寸的范围能有效放热地收纳。标记25是将发动机7和中间冷却器18连接而设置并向中间冷却器18使吸入气 体流入的流入侧通气软管。该流入侧通气软管25如图8所示,由上游侧的垂直软管部25A 和从该垂直软管部25A的上部弯曲成大致直角而延伸的下游侧的水平软管部25B大致形成 为L字状。并且,流入侧通气软管25如图3所示,上游侧的垂直软管部25A的端部与发动 机7的增压器7C连接,下游侧的水平软管部25B的端部与中间冷却器18的流入侧的软管 连接器18D连接。由此,流入侧通气软管25对中间冷却器18供给通过增压器7C而温度上 升的吸入气体。在此,在流入侧通气软管25使用预先由垂直软管部25A和水平软管部25B构成的 弯曲成形为大致L字状的成形软管。即,流入侧通气软管25由例如具有耐热性、挠性的树 脂材料等形成。从而,流入侧通气软管25能够相对于发动机7的增压器7C、中间冷却器18 的软管连接管18D简单地安装、拆卸。另一方面,流入侧通气软管25配置在比油冷却器17的上面还靠上侧,即、越过支 撑体15的上侧连接板15C配置在发动机7和中间冷却器18之间。如此,通过将流入侧通 气软管25配置在中间冷却器17的上方,流入侧通气软管25能够从中间冷却器18的流入 侧的软管连接管18D容易拆卸水平软管部25B。已拆卸的流入侧通气软管25能够简单地移 动,并且能够从油冷却器17的上方退避。标记沈是将发动机7和中间冷却器18连接而设置并使吸入气体从中间冷却器18 流出的流出侧通气软管。该流出侧通气软管沈如图9所示,由上游侧的水平软管部^A、从 该水平软管部26A的端部向下弯曲而延伸的中间的下降软管部^B、和从该下降软管部^B 的下端部向上弯曲而延伸的下游侧的上升软管部26C形成为大致S字状。并且,流出侧通气 软管沈如图3、图4所示,上游侧的水平软管部2队的端部与中间冷却器18的流出侧的软 管连接管18E连接,下游侧的上升软管部^C的端部与发动机7的吸气空气歧管7A连接。 由此,流出侧通气软管沈对发动机7供给通过中间冷却器18而被冷却的吸入气体。在此,在流出侧通气软管26,与流入侧通气软管25大致相同地,使用预先由水平 软管部^A、下降软管部26B和上升软管部26C构成的弯曲成形为大致S字状的成形软管。 即,流出侧通气软管沈由例如具有耐热性、挠性的树脂材料等形成。而且,流出侧通气软管 26能够相对于中间冷却器18的软管连接管18E、发动机7的吸气空气歧管7A可以简单地 安装、拆卸。另一方面,流出侧通气软管沈配置在比散热器16的上面还靠上侧、即、越过支撑 体15的上侧连接板15C配置在中间冷却器18和发动机7之间。如此,通过将流出侧通气 软管沈配置在散热器16的上方,流出侧通气软管沈,能够容易从中间冷却器18的流出侧 的软管连接管18E拆卸水平软管部21已拆卸的流出侧通气软管沈能够简单地移动,并 且能够从散热器16的上方退避。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以下,对进行散热器16、油冷却 器17的清扫作业、修理作业等的场合的作业进行说明。首先,在以单体拆卸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的场合,由于形成为向上侧拔出而拆 卸的结构,因此位于上侧的支撑体15的上侧连接板15C和流入侧通气软管25和流出侧通气软管沈成为障碍。因此,从中间冷却器18的流入侧的软管连接管18D拆卸流入侧通气软管25的水 平软管部25B,并且从流出侧的软管连接管18E拆卸流出侧通气软管沈的水平软管部^A。 此时,各通气软管25、26由于越过支撑体15的上侧连接板15C而配置在无障碍物的位置, 因此能够容易拆卸。已拆卸的各通气软管25 J6能够简单地拆卸,可以从支撑体15的上侧 连接板15C的上方退避。若使各通气软管25 J6从支撑体15的上侧连接板15C的上方退避,则通过拆卸上 侧连接板15C,能够以单体向上侧拔出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由此,可以进行散热器16、 油冷却器17的清扫作业、修理作业等。另一方面,在结束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的清扫作业、修理作业等之后,将该散热 器16、油冷却器17从上侧插入到支撑体15,并且安装上侧连接板15C。此后,将流入侧通气 软管25的水平软管部25B与中间冷却器18的流入侧的软管连接管18D连接,将流出侧通 气软管沈的水平软管部26A与流出侧的软管连接管18E连接。此时,由预先成形为预定的 形状的挠性的成形软管构成的各通气软管25 J6无需过度弯曲,就能够简单地与中间冷却 器18的软管连接管18D、18E连接。以下,对液压挖掘机1的挖掘动作进行说明。首先,操作人员搭乘驾驶室6并就坐 在驾驶座6A上。通过在该状态下操作行走用的操作杆,能够驱动下部行驶体2而使液压挖 掘机1前进或者后退。就坐在驾驶座6A上的操作人员,通过操作作业用的操作杆,可以使 作业装置4俯仰运动而进行砂土的挖掘工作等。另一方面,在液压挖掘机1的驾驶室6内,设有空调装置的室内机6B,并且该室内 机6B与作为室外机的冷凝器19连接。操作人员通过在操作时使空调装置运转、并对驾驶 室6内供给由室内机6B进行温度调整的调节空气,从而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作业。另外,在运转液压挖掘机1时,通过由发动机7的冷却风扇9将外部气体作为冷却 风吸入到外装盖13内,并将该冷却风供给到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中间冷却器18、冷凝器 19、燃料冷却器21,从而能够冷却各自的要冷却的流体。此时,由于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中间冷却器18、冷凝器19、燃料冷却器21配置 成从发热量小的一方按照作为第一换热器的燃料冷却器21、作为第二换热器的中间冷却器 18、冷凝器19、作为第三换热器的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的顺序沿冷却风的流动方向重叠, 因此利用各换热器能够有效地冷却流体。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发热量大的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相对于冷却风的流 动方向A并列地配置在由冷却风扇9引起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的上游侧、即冷却风扇9 的前面侧。比该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发热量还小的中间冷却器18和冷凝器19,位于比 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还靠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的上游侧的该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 的前面侧且并列地配置。而且,发热量最小的燃料冷却器21配置在比冷凝器19还靠冷却 风的流动方向A的上游侧的该冷凝器19的前面侧。从而,由于在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的上游侧配置中间冷却器18、燃料冷却器21、冷 凝器19以使发热量小,并且在下游侧配置发热量大的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因此即使是 位于下游侧的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也能有效地放出要冷却的流体的热量。另外,由于冷 凝器19和燃料冷却器21形成为厚度尺寸比中间冷却器18小,并且燃料冷却器21形成为11比冷凝器19还小型,因此通过将燃料冷却器21配置在冷凝器19的前面侧,能够在中间冷 却器18的厚度尺寸的范围内能够有效放热地收纳冷凝器19和燃料冷却器21。其结果,能够将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中间冷却器18、冷凝器19、燃料冷却器21 紧凑地配置在换热器单元14的支撑体15内,并且能够将该换热器单元14配设在旋转架5 上的狭窄的空间。另外,由于燃料冷却器21和冷凝器19以中间冷却器18的前面为基准,配置在冷 却风的流动方向A的下游侧,因此能够配置成燃料冷却器21不从中间冷却器18的前面突 出。由此,无需将配置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中间冷却器18和冷凝器19的地方的空间变 大,就能够在相同的空间追加配置燃料冷却器21。另一方面,由于在中间冷却器18和冷凝器19和燃料冷却器21的前面侧,设有防 尘网24,因此在由冷却风扇19吸入外部气体时,能够由防尘网M捕捉外部气体中的尘埃、 虫子等。由此,由一个防尘网M就能够控制尘埃等堆积在多个换热器16 19、21上,并且 能够减少它们的清扫次数。另外,设在最上游位置的防尘网对从外装盖13手容易够得着, 因此能够简单地清扫所捕捉的尘埃、虫子等。而且,用流入侧通气软管25连接发动机7的增压器7C和中间冷却器18的流入侧 的软管连接管18D之间,并且用流出侧通气软管沈连接中间冷却器18的流出侧的软管连 接管18E和发动机7的吸气空气歧管7A之间。该场合,由于这些通气软管25、沈使用预先 弯曲成形为预定形状的成形软管,因此这些通气软管25 J6能够相对于发动机7、中间冷却 器18简单地安装、拆卸,并且能够提高装配操作性、维修操作性等。另外,由于各通气软管25、26以越过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的上侧而延伸的方式 连接发动机7和中间冷却器18,因此通气软管25、26能够容易从中间冷却器18拆卸。而 且,由于各通气软管25、26为具有挠性的成形软管且能够简单地移动,因此散热器16、油冷 却器17能够单独向上侧拔出而拆卸,并且能够容易进行它们的清扫作业、修理作业等。即,在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将发动机7作为动力源来旋转驱动冷却风扇9的情 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冷却风扇9还可以使用与发动机7分开设置的另外的动力源来 驱动。具体而言,还可以构成为,与发动机7分别地搭载电动马达、液压马达等,并且将该电 动马达、液压马达等作为驱动源而旋转驱动冷却风扇9。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作为工程机械以履带式的液压挖掘机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 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此,还可以适用于例如具有轮式的下部行驶体的液压挖掘机上。而且, 还可以广泛适用于例如液压起重机、轮式装载机、拖拉机等的其他工程机械上。
权利要求
1.一种工程机械,包括可自行的车身0、3);设置在该车身(2、;3)上并具有供给调节 空气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6B)的驾驶室(6);设置在上述车身(2、3)上并具有增压器(7C) 的发动机(7);通过由该发动机(7)驱动而将工作油升压而供给的液压泵(8);通过接受来 自动力源的动力而旋转,将外部气体作为冷却风而吸入的冷却风扇(9);以及利用由该冷 却风扇(9)产生的冷却风来冷却流体的换热器单元(14),该换热器单元(14)具有冷却发动机冷却水的散热器(16)、冷却工作油的油冷却器 (17)、冷却从上述发动机(7)的增压器(7C)供给的吸入气体的中间冷却器(18)、构成上述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并冷却制冷剂的冷凝器(19)以及冷却对上述发动机(7)供给的燃料的 燃料冷却器01),上述工程机械的特征在于,上述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位于作为由上述冷却风扇(9)引起的冷却风的流动 方向(A)的上游侧的上述冷却风扇(9)的前面侧,并相对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并列地配置,上述中间冷却器(18)和冷凝器(19),位于比上述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还靠上 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的上游侧的上述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的前面侧且并列地配置,上述燃料冷却器配置在比上述冷凝器(19)还靠上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的上 游侧的上述冷凝器(19)的前面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料冷却器和冷凝器(19),配置在以上述中间冷却器(18)的前面为基准比 该前面还靠上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的下游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间冷却器(18)、冷凝器(19)以及燃料冷却器的前面侧,设有捕捉冷却风 中的尘埃的防尘网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具有连接上述发动机(7)的增压器(7C)与上述中间冷却器(18)的流入口(18D)之间 的流入侧通气软管05)以及连接上述中间冷却器(18)的流出口(18E)与上述发动机(7) 的吸气侧(7A)之间的流出侧通气软管06),该各通气软管(25、26)使用预先弯曲成形为预 定形状的成形软管,上述各通气软管(25、26)越过比上述散热器(16)、油冷却器(17)的上面还靠上侧的位 置而配置在上述发动机(7)与中间冷却器(18)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换热器单元(14)具有安装在上述车身(2、3)上的框结构的支撑体(15),上述散热 器(16)、油冷却器(17)、中间冷却器(18)、冷凝器(19)以及燃料冷却器收纳在上述支 撑体(15)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包括可自行的下部行驶体( 和可旋转地设在该下部行驶体( 上的上部旋 转体(3),在构成该上部旋转体(3)的支撑结构体的旋转架(5)上,设有上述驾驶室(6)、发 动机(7)、液压泵(8)、冷却风扇(9)以及换热器单元(14)。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该工程机械的结构为,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在冷却风扇(9)的前面侧相对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并列地配置,中间冷却器(18)和冷凝器(19)位于散热器(16)和油冷却器(17)的前面侧且并列地配置,燃料冷却器(21)配置在冷凝器(19)的前面侧。而且,通过将各换热器(16~19)、(21)配置成发热量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A)的上游侧向下游侧逐渐变大,能够有效地放出要冷却的流体的热量。另外,通过将燃料冷却器(21)配置在冷凝器(19)的前面侧,能够在中间冷却器(18)的厚度尺寸的范围收纳由冷凝器(19)和燃料冷却器(21)构成的两个换热器。
文档编号B60K11/04GK102039811SQ20101029200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6日
发明者尽田知宪, 平泽茂, 松下慎 申请人: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