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5603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集导风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
直O
背景技术
参阅图1,一般速克达型摩托车的前轮11后方设置有一具有进风口 121的下护罩 12,并于该下护罩12后方装设一水箱13、一位于该水箱13后方的导风罩14,及一设置于该 水箱13及导风罩14下方并具有出风口 151的下盖板15,借由摩托车行驶时,外界的气流自 然由进风口 121进入,让外界较低温的冷空气以气冷的方式冷却该水箱13,而进行热交换 所产生的热空气再由该导风罩14的导引作用,由下盖板15的出风口 151排出。然而,由于该导风罩14并未与该下护罩12密合,因此由进风口 121进入的冷空气 容易由该水箱13的上方散逸,导致冷却效果不佳,另外,也因为该水箱13的上方没有遮蔽, 因此进行热交换后产生的热风不但无法有效地集中后再由出风口 151排出,还有可能向上 散逸而造成骑乘者的热害。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集风,提升入风及出风效率的摩 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于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该摩托车包含一车架及一前轮, 该集导风装置包含一设置于该车架上并位于该前轮后方的下护罩、一设置于该车架上并位 于该下护罩后方的散热水箱、一设置于该车架上并位于该散热水箱下方的下盖板,及一结 合于该散热水箱上并位于该散热水箱后方的集导风罩,其中,该下护罩具有多个进风孔,该 散热水箱是对应设置于该下护罩的进风孔后方,而该下盖板具有多个出风孔。其特征在于,该集导风罩具有一前端,该前端是向前突出于该散热水箱上缘并抵 接于该下护罩而罩覆于该散热水箱上,且该集导风罩围绕界定出一位于该下盖板的出风孔 上方并连通所述进风孔的流道。所述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集导风罩还具有一相反于该 前端的下端,该下端抵接于该下盖板上。所述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集导风罩的两侧锁合于该散 热水箱两侧。所述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集导风罩是一弧型壳体。所述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集导风罩还具有二由该前端 两侧延伸的翼板,该二翼板的前侧抵接于该下护罩上。所述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护罩还具有二位于所述进 风孔两侧且向后延伸的导风板。所述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集导风罩还具有二开设于该前端上用以与该车架锁合的穿孔。所述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前端的抵接位置是位于所述 进风孔的上方。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借由该集导风罩的前端是向前突出于该散热水箱上缘并 抵接于该下护罩上,因此可以有效集风,提升入风效率,进而提升该散热水箱的冷却效率。

图1是一部分侧视图,说明现有的集导风罩配置情形;图2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之较佳实施例, 显示集导风装置的装设位置;图3是一部分侧视图,说明本较佳实施例中,集导风装置与车架的相对位置;图4是一立体分解图,辅助说明图3,为了便于说明,图中省略车架及前轮;及图5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该集导风装置与车架的的结合方式,为了便于说明,图 中省略部分构件。21 车架22 前轮23结合片3集导风装置31下护罩311进风孔312导风板32散热水箱33下盖板331出风孔34集导风罩341 前端342 下端343 翼板344 穿孔345 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 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参阅图2与图3,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3的第一较佳实施 例,该摩托车包含一车架21,及一前轮22。参阅图3与图4,该集导风装置3包含一设置于该车架21上并位于该前轮22后方 的下护罩31、一设置于该车架21上并位于该下护罩31后方的散热水箱32、一设置于该车 架21上并位于该散热水箱32下方的下盖板33,及一结合于该散热水箱32上并位于该散
4热水箱32后方且罩覆于该散热水箱32的集导风罩34,其中,该下护罩31具有多个进风孔 311,及二位于该进风孔311两侧且向后延伸的导风板312,该散热水箱32是对应设置于该 下护罩31的进风孔311后方,而该下盖板33具有多个出风孔331。该集导风罩34是一弧型壳体,该集导风罩34具有一前端341、一相反于该前端 341的下端342、二由该前端341两侧延伸的翼板343 (由于视角的关系只显示一侧),及二 开设于该前端341上用以与该车架21锁合的穿孔344。该集导风罩34的两侧是锁合于该 散热水箱32两侧,且如图5所示,该车架21上设置有一结合片23,该集导风罩34是透过该 二穿孔344来与该结合片23锁合而与该车架21固定在一起。复参阅图3与图4,该集导风罩34的前端341是向前突出于该散热水箱32上缘并 抵接于该下护罩31上,该二翼板343的前侧也是抵接于该下护罩31上,且该前端341的抵 接位置是位于所述进风孔311的上方,该集导风罩34的下端342是抵接于该下盖板33上, 而该集导风罩34围绕界定出一位于该下盖板33的出风孔331上方并连通该下护罩31的 进风孔311的流道345。借此,该摩托车行驶时,外界的气流自然由该下护罩31的进风孔311进入至由该 集导风罩34形成的流道345内,由于该集导风罩34的前端341及下端342是分别抵接于 该下护罩31及下盖板33上,因此当外界较低温的冷空气进入该流道345后,能完全用来将 该散热水箱32冷却,而与该散热水箱32进行热交换后所产生的热空气再由该二导风板312 与该集导风罩34的导引,完全由该下盖板33的出风孔331排出。综上所述,该集导风罩34的设计可以有效集风,提升入风及出风效率,进而提升 该散热水箱32的冷却效率,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之目的。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 之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新型说明内容所作之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 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之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该摩托车包含一车架及一前轮,该集导风装置包含一下护罩,设置于该车架上并位于该前轮后方,该下护罩具有多个进风孔;一散热水箱,设置于该车架上并位于该下护罩后方,且该散热水箱对应设置于该下护罩的进风孔后方;一下盖板,设置于该车架上并位于该散热水箱下方,该下盖板具有多个出风孔;及一集导风罩,结合于该散热水箱上并位于该散热水箱后方,且该集导风罩罩覆于该散热水箱;其特征在于该集导风罩具有一前端,该前端向前突出于该散热水箱上缘并抵接于该下护罩上,而该集导风罩围绕界定出一位于该下盖板的出风孔上方并连通所述进风孔的流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集导风罩还具有 一相反于该前端的下端,该下端抵接于该下盖板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集导风罩的两侧 锁合于该散热水箱两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集导风罩是一弧 型壳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集导风罩还具有 二由该前端两侧延伸的翼板,该二翼板的前侧抵接于该下护罩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护罩还具有二 位于所述进风孔两侧且向后延伸的导风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集导风罩还具有 二开设于该前端上用以与该车架锁合的穿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前端的抵接位置 是位于所述进风孔的上方。专利摘要一种摩托车散热水箱的集导风装置,该集导风装置包含一设置于该摩托车的车架上并位于其前轮后方且具有多个进风孔的下护罩、一设置于该车架上并位于该下护罩后方的散热水箱、一设置于该车架上并位于该散热水箱下方且具有多个出风孔的下盖板,及一结合于该散热水箱上并位于该散热水箱后方的集导风罩。该集导风罩的前端是向前突出于该散热水箱上缘并抵接于该下护罩而罩覆于该散热水箱上,且该集导风罩围绕界定出一位于该下盖板的出风孔上方并连通所述进风孔的流道。借此,可以有效集风,提升入风及出风效率,进而提升该散热水箱的冷却效率。
文档编号B60K11/00GK201753092SQ20102026756
公开日2011年3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9日
发明者李新祥 申请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