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7244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的挡风玻璃的下横梁结构,尤其地,本实用新型涉及 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的吸能改进。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的日益普及,车辆的安全性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为是车辆性能的一 个最重要的标志。相应地,世界上多数国家也制定了相关的汽车碰撞安全法规,其具体 的涉及到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保护等。目前汽车行业参照的主流试验标准为欧洲 的EuroNCAP,该试验法规包括两个基本试验,即64公里/小时的正面40%偏置碰撞和 速度50公里/小时的侧面碰撞。汽车碰撞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正面碰撞。因此,在正面碰撞发生时,车辆的设计 应当尽可能地降低车内乘员以及车外行人的受伤程度,尤其是当车辆与行人碰撞时,应 尽可能地将冲击能量释放出去或者及时吸收,以避免对行人的多大冲击。现有设计以及应用中,工程师们往往考虑对车辆的前挡板进行改进,例如在前 挡板上安装有缓冲机构或者吸能机构,对行人和车辆的碰撞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以尽可能 地避免行人在撞到后被卷入车下。因此,在多数设计中,当碰撞发生时应尽可能地保证 行人能够倒在车辆的前盖板上,从而避免卷入车下引起人体进一步损伤。然而,现有设 计中,并未考虑到即使人体倒在车辆的前盖板上,行人的头部仍可能以极大加速度碰撞 到车辆的挡风玻璃上从而引起重伤。行人头部的受伤指数通常通过头部受伤指标(Head InjuryCriterion, HIC)表征,HIC是由行人头部受到冲击后产生的加速度计算得到的指 标。加速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则受伤程度越严重。传统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如


图1所示。其中,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由下风挡 钢板4和上风挡钢板5组合而成,一般情况下将下风挡钢板4和上风挡钢板5的边缘进行 焊接,从而形成内部空心的结构。挡风玻璃2通过粘接胶3固定在挡风玻璃下下横梁结构 上。如
图1中所示,下风挡钢板4和上风挡钢板5所形成的结构具有较强的刚性。当行 人头部1撞击到挡风玻璃2时,挡风玻璃的下横梁结构难以发生大变形以吸收能量。因 此,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降低了行人被卷入到车体下的风险,但仍可能对行人造成致命 伤害。正是如此,对挡风玻璃下横梁进行优化设计,使得当行人头部与其碰撞时,避 免行人头部产生过高的加速度从而降低行人受伤程度,诚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需克服 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基于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挡风玻璃下横 梁结构,当受到来自挡风玻璃的压力时,这种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能够产生较好变形, 从而通过其变形降低行人头部的加速度。
3[000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包括有挡 风玻璃下横梁上板和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和挡风玻璃下横梁 下板形成空心结构以保证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的刚性,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还 包括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空心结构中延伸出来,用以吸收来自挡风玻璃传递来的冲 击言旨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优选地,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和 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焊接处形成第一焊接位置和第二焊接位置焊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优选地,所述延伸部沿着所述第一焊 接位置延伸出,或者,沿着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或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的一个侧面 延伸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优选地,所述延伸部为所述挡风玻璃 下横梁上板或者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优选地,挡风玻璃通过粘接胶粘接在 所述延伸部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优选地,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挡风玻璃 下横梁下板的一个侧面形成大致U形结构,从而碰撞发生时利于所述延伸部的变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优选地,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还 包括有结合部,所述结合部设置在所述延伸部的端部,并与所述延伸部成锐角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优选地,所述结合部与所述延伸部通 过焊接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优选地,所述结合部与所述延伸部通 过对钢板冲压整体形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优选地,挡风玻璃通过粘接胶粘接在 所述结合部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优选地,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和 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焊接处形成第一焊接位置和第二焊接位置焊接,所述延伸部沿着所 述第一焊接位置延伸出,或者,沿着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或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的 一个侧面延伸出。容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发生碰撞时更 容易产生结构变形,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冲击能量作用在行人头部,并能够有效地降低行 人头部的冲击加速度,从而达到行人保护的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进行详细或者优选的描 述,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00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下, 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结构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以 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具体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者 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包括有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11 和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12。其中,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12为U形开口结构,其两端分 别焊接到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11上,并优选地在图示的第一焊接位置6和第二焊接位置 7焊接到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11上。其中,所述第一焊接位置6将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 11分成第一部分111和第二部分112。所述第二部分112与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12 形成空心结构,用以保证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具有较强的刚性结构。所述第一部分 111也可称为延伸部,其沿着第一焊接位置6向外延伸出,并且所述第一部分111用于挡 风玻璃2的固定。如图2所示,在所述第一部分111的外部侧面上通过粘接胶3将挡风 玻璃2固定在所述第一部分111上。第一部分111与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12的靠近第一 焊接位置6的一个侧面形成大致U形结构。当行人头部1碰撞到挡风玻璃2上时,挡风 玻璃2将冲击力施加到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11的第一部分111上,第一部分111基本上 以第一焊接位置6为支点产生较大的弹性变形。通过第一部分111的弹性变形吸收碰撞 所产生的冲击能量,从而减低行人头部的加速度。图3中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在该实 施方式中,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基本与图2所示的结构相类似。其中在图3中,挡风玻 璃下横梁上板21为U形开口结构,其两端分别焊接到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22上,并优 选地在第一焊接位置6和第二焊接位置7处焊接到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22上。所述第一 焊接位置6将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22分成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其中,第二部 分222与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21形成密封的空心结构,用以保证所述挡风玻璃下横 梁结构具有较强的刚性结构。所述第一部分221 (也就是延伸部)沿着第一焊接位置6延 伸出,并且所述第一部分221用于挡风玻璃2的固定。籍此,当碰撞发生时,通过所述 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22的第一部分221吸收碰撞能量。在图4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31和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 32之一设有延伸部33,该延伸部33沿着第一焊接位置6延伸出,并且在该延伸部33的 端部设有用于挡风玻璃2固定的结合部34。如图4所示,延伸部33和结合部34优选通 过焊接形成,当然也可以直接冲压形成。并且进一步地,延伸部33和结合部34之间成 锐角设置,从而当碰撞发生时,延伸部33和结合部34都能够吸收较大的能量冲击,从而 降低行人头部的加速度。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延伸部33也可以不是为挡 风玻璃下横梁上板31或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32的一部分,而是例如直接在第一焊接位置 焊接到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31或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32上。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其结构基本类似于图4所示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在
5该实施例中,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41和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42在第一焊接位置6和第二 焊接位置7处焊接。延伸部43并没有在第一焊接位置6处延伸,而是沿着挡风玻璃下横 梁下板42的一个侧面向外延伸,并且在该延伸部43的端部设有用于挡风玻璃2固定的结 合部44。 容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通过其第一部分或者延伸部和结 合部,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从而尽可能地降低行人碰撞后受伤害的程度。
权利要求1.一种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包括有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 和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和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形成空心结构 以保证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的刚性,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还包括 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空心结构中延伸出来,用以吸收来自挡风玻璃传递来的冲击能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 和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焊接处形成第一焊接位置和第二焊接位置焊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沿着所述第一 焊接位置延伸出,或者,沿着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或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的一个侧 面延伸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为所述挡风玻 璃下横梁上板或者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的一部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挡风玻璃通过粘接胶粘接 在所述延伸部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挡风玻 璃下横梁下板的一个侧面形成大致U形结构,从而碰撞发生时利于所述延伸部的变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 还包括有结合部,所述结合部设置在所述延伸部的端部,并与所述延伸部成锐角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与所述延伸部 通过焊接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与所述延伸部 通过对钢板冲压整体形成。
10.如权利要求7-9任一所述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挡风玻璃通过粘 接胶粘接在所述结合部上。
11.如权利要求7-9任一所述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玻璃下 横梁上板和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焊接处形成第一焊接位置和第二焊接位置焊接,所述延 伸部沿着所述第一焊接位置延伸出,或者,沿着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或挡风玻璃下 横梁下板的一个侧面延伸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包括有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和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上板和挡风玻璃下横梁下板形成空心结构以保证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的刚性,所述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还包括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空心结构中延伸出来,用以吸收来自挡风玻璃传递来的冲击能量。本实用新型的挡风玻璃下横梁结构通过其延伸部,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从而尽可能地降低行人碰撞后受伤害的程度。
文档编号B60J1/02GK201800492SQ20102052952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5日
发明者刘奇, 扎切利·杰克逊, 迈克尔·梅勒 申请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