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1008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椅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框架。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这样的座椅框架,该座椅框架具有支承车辆座的椅垫框架和用于支承车辆座椅的椅背的椅背框架,椅背框架连接到椅垫框架并配置有牵引器(座椅安全带保持构件)。椅垫框架包括沿椅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方向框架。椅背框架包括沿椅背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方向框架。在JP2002-59770A中公开了一种具有斜倚器的座椅框架,该斜倚器连接到主侧椅垫侧框架(前后方向框架)的后端部和主侧椅背侧框架(上下方向框架)的下端部。根据在JP2002-59770A中公开的座椅框架,斜倚器包括各自呈平板形式的下臂和上臂。下臂连接到主侧椅垫侧框架。上臂连接到主侧椅背侧框架。主侧椅垫侧框架和主侧椅背侧框架均具有闭合的截面结构。下臂从上开口插入到主侧椅垫侧框架中、通过套环被偏置到主侧椅垫侧框架的侧壁、并且通过螺栓紧固以保持处于偏置状态。上臂从下开口插入到主侧椅背侧框架中、通过套环被偏置到主侧椅背侧框架的侧壁、并且通过螺栓紧固以保持处于偏置状态。根据在JP2002-59770A中公开的座椅框架,具有闭合截面结构的侧框架和斜倚器通过螺栓紧固。在该构造中,当从座椅安全带向主侧椅背侧框架施加张力时,侧框架的截面中的刚性根据所施加的张力的方向显著地改变。而且在该构造中,由于来自座椅安全带的张力引起的应力集中在螺栓部,因此发生屈曲变形的可能性高。因此,存在对这样一种座椅框架的需要,其具有抵抗来自座椅安全带的张力的增加的刚性。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座椅框架,包括椅垫框架,所述椅垫框架包括沿着车辆座椅的椅垫的前后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椅垫的前后方向框架;椅背框架,所述椅背框架具有安装成用以保持座椅安全带的一端的牵引器,所述椅背框架包括沿着车辆的椅背的上下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椅背的上下方向框架;斜倚器,所述斜倚器设置在所述前后方向框架的后端部与所述上下方向框架的下端部之间,所述斜倚器适于转动,用于调节所述椅背相对于所述椅垫的倾斜角;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布置在所述上下方向框架与所述斜倚器之间,所述加强板与所述上下方向框架以搭接的方式接合,用于加强所述上下方向框架抵抗来自所述座椅安全带的张力的强度;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形成在所述斜倚器的面向所述加强板的表面上,所述突起部具有沿所述斜倚器的转动方向带有凹部和凸部的截面形状。所述加强板包括用于装配所述突起部的第一通孔。所述上下方向框架包括比所述第一通孔大的第二通孔,当所述上下方向框架和所述加强板叠置时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二通孔内延伸。三构件焊接部,所述三构件焊接部由所述突起部的突起部周边、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通孔周边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二通孔周边形成,在当所述加强板和所述上下方向框架叠置时所述斜倚器的突起部装配到所述加强板的第一通孔中的状态下,所述斜倚器、所述加强板和所述上下方向框架在所述三构件焊接部处焊接在一起。上下方向框架由布置在上下方向框架与斜倚器之间的加强板加强。从而提高了座椅框架抵抗来自座椅安全带的张力的刚性。斜倚器、加强板和上下方向框架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因此,相比其间通过螺栓的连接,上述构件之间的结合更加牢固。三构件焊接部——斜倚器、加强件和上下方向框架通过焊接连接的部分——的形状是沿着形成在斜倚器上的突起部的周边的形状。突起部的截面形状是具有沿斜倚器的转动方向形成的凹部和凸部的形状。因此,三构件焊接部的形状同样是具有沿斜倚器的转动方向形成的凹部和凸部的形状。通过沿着三构件焊接部的形状焊接斜倚器、加强板和上下方向框架,提高了抵抗从座椅安全带沿前下方向(或沿斜倚器的转动方向)施加到上下方向框架的张力的焊接强度。从而增加了座椅框架抵抗来自座椅安全带的沿斜倚器的第一圆形部的转动方向作用的张力的刚性。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座椅框架还包括双构件焊接部,所述双构件焊接部与所述三构件焊接部不同,所述双构件焊接部形成在所述加强板与所述上下方向框架彼此接触的位置处,所述加强板和所述上下方向框架在所述双构件焊接部处焊接在一起。除将斜倚器、加强板和上下方向框架在三构件焊接部处焊接在一起之外,还将上下方向框架和加强板在双构件焊接部处焊接在一起。通过将焊接部分散到若干部位,分散和减弱了施加到每个焊接部的张力,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座椅框架抵抗来自座椅安全带的张力的刚性。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座椅框架还包括所述加强板具有设置在所述双构件焊接部与所述三构件焊接部之间的变形部,其中,与除所述加强板的变形部之外的其它部分相比,所述变形部的刚性较小。形成在加强板上的变形部设置在双构件焊接部和三构件焊接部之间的区域中。在这种设置方式中,在力传递到三构件焊接部之前,施加到双构件焊接部的力传递到变形部。 变形部的强度比除变形部之外的部分低。因此,从双构件焊接部传递的力使变形部容易变形。变形部处的变形使施加到三构件焊接部的力的分布均衡,并且抑制了偏置力施加到三构件焊接部。由于斜倚器和上下方向框架在三构件焊接部处连接,均勻地分散所施加的力防止了斜倚器的损坏。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座椅框架还包括所述变形部形成在所述第一通孔的周边区域中。变形部设置在加强板的第一通孔周围,它是双构件焊接部和三构件焊接部之间的区域。在这种设置方式中,在力传递到三构件焊接部之前,施加到双构件焊接部的力传递到变形部。变形部的强度比除变形部之外的部分低。因此,从双构件焊接部传递的力使变形部变形。变形部处的变形使施加到三构件焊接部的力的分布均衡,并且抑制了偏置力施加到三构件焊接部。由于斜倚器和上下方向框架在三构件焊接部处连接,将所施加的力均勻地分散到三构件焊接部防止了斜倚器的损坏。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座椅框架还包括所述加强板的最外部与所述上下方向框架在所述双构件焊接部处彼此接触。
每个双构件焊接部形成在加强板的最外部和上下方向框架彼此相接触的部位处。 通过将加强板的最外部焊接到上下方向框架,上下方向框架通过加强板得到进一步加强。


参照附图从下列详细的描述中本公开的前述的和附加的特征和特性将变得更加明显,在所述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图2是从箭头II观察的在图1中示出的座椅框架;图3是示出椅背右侧构件和斜倚器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沿图2中的线IV-IV剖切的座椅椅背的截面图;图5是图4中的部分V的放大图;图6是示出椅背右侧构件、加强板和斜倚器连接的状态的附图;图7是沿图6中的线VII-VII剖切的座椅框架的截面图;图8是沿图6中的线VIII-VIII剖切的座椅框架的部分截面图;图9A是从箭头9A观察的、示出在图9B中所示的双构件焊接部中加强板和椅背右侧构件之间的连接的附图;图9B是示出在双构件焊接部中加强板和椅背右侧构件之间的连接的附图;以及图9C是从箭头9C观察的、示出在图9B中所示的双构件焊接部中加强板和椅背右侧构件之间的连接的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对座椅框架1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1是根据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出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框架1包括椅垫框架10、椅背框架20和斜倚器50。椅垫框架10支承椅垫30,椅垫30是车辆座椅的就坐部。椅背框架20 支承椅背40,椅背40是车辆座椅的靠背部。椅垫框架10包括椅垫右侧构件11、椅垫左侧构件12、前部横构件13和后部横构件14。椅垫右侧构件11布置在椅垫30的右侧下部。椅垫左侧构件12布置在椅垫30的左侧下部。在本公开中,右侧和左侧定义为由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观察的方向。椅垫右侧构件11沿车辆的椅垫30的前后方向延伸并在椅垫右侧构件11的后部 Ila处连接到斜倚器50。椅垫右侧构件11用作前后方向框架并且后部Ila在本公开中用作后端部。椅垫左侧构件12沿车辆的椅垫30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椅垫左侧构件12的后部12a处连接到椅背左侧构件22,椅背左侧构件22将在下文中描述。前部横构件13连接椅垫右侧构件11的前部lib与椅垫左侧构件12的前部12b。后部横构件14连接椅垫右侧构件11的后部Ila与椅垫左侧构件12的后部12a。在椅垫右侧构件11和椅垫左侧构件12的每个下表面,连接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座椅轨道61和装配到相应的座椅轨道61中的轨道引导构件62。通过沿相应的座椅轨道61移动轨道引导构件62来调节座椅框架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椅背框架20包括椅背右侧构件21、椅背左侧构件22和上部横构件23。椅背右侧构件21支承椅背40的右侧部。椅背左侧构件22支承椅背40的左侧部。椅背右侧构件21和椅背左侧构件22沿椅背40的上下方向延伸。椅背右侧构件21在椅背右侧构件21的下部21a处连接到斜倚器50。椅背右侧构件21用作上下方向框架并且下部21a在本公开中用作下端部。椅背左侧构件22在椅背左侧构件22的下部22a处连接到椅垫左侧构件12 的后部12a。上部横构件23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椅背右侧构件21的上部21b与椅背左侧构件22的上部22b。下部横构件24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椅背右侧构件21与椅背左侧构件22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处连接椅背右侧构件21与椅背左侧构件22。在下部横构件24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附近形成有螺栓插入孔241。螺栓BT或者类似紧固构件插入穿过螺栓插入孔241。通过螺栓BT或类似紧固构件和旋拧到螺栓BT 或类似紧固构件上的螺母或类似构件将支架25保持到下部横构件24。在支架25的末端处附接有牵引器26。换句话说,牵引器26经由支架25附接到下部横构件24(附接到椅背框架20)。牵引器26保持座椅安全带80的端部。牵引器26可以设置为使得当座椅安全带 80产生预定量的张力时卷绕座椅安全带80。座椅安全带引导装置27附接到椅背右侧构件21的上端。座椅安全带80搭在座椅安全带引导装置27上,并且座椅安全带80的一端由牵引器26保持。设置在椅背右侧构件21的下部的锚接板保持座椅安全带80的另一端。舌状板沿座椅安全带80以可移动的方式附接在中间位置。带扣设置在椅背左侧构件22的下部以便保持舌状板。当带扣保持舌状板时,座椅安全带引导装置27和舌状板之间的位置处的座椅安全带80限制乘员的上身。与此同时,座椅安全带80在舌状板和锚接板之间的位置处限制乘员的腰部。由于类似本公开的结构是广为人知的,因此省略了对座椅安全带结构的进一步描述。图2示出了从箭头II观察的图1中示出的座椅框架。如图2所示,椅背右侧构件 21在沿上下方向向上延伸时该构件沿向后方向弯曲。图3是示出椅背右侧构件21和斜倚器50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 所示,加强板70布置在椅背右侧构件21和斜倚器50之间。当加强板70与椅背右侧构件 21以搭接的方式接合时,椅背右侧构件21的强度得以加强。图4是沿图2中的线IV-IV剖切的座椅框架的截面图。如图4所示,在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中,斜倚器50是具有第一圆板部51和第二圆板部52的圆形斜倚器。第一圆板部51连接到加强板70并连接到椅背右侧构件21。第二圆板部52连接到椅垫右侧构件 11。第一圆板部51与第二圆板部52组装成使得第一圆板部51可以相对于第二圆板部52 转动。通过使第一圆板部51相对于第二圆板部52转动,调节椅垫30相对于椅背40的倾斜角。斜倚器50构造成使得第一圆板部51相对于第二圆板部52的转动位置保持于特定的位置。在乘员通过转动斜倚器50 (通过转动第一圆板部51)调节椅背40相对于椅垫30 的倾斜角之后,第一圆板部51相对于第二圆板部52的转动位置得到保持,使得椅垫30相对于椅背40的倾斜角得以保持。如图3和图4所示,斜倚器50的第一圆板部51在面向椅背右侧构件21的表面上形成有突起部511。在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突起部511的横截面形状是大致星形(参照图3)。然而,突起部511的截面形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形状。可以使用具有复杂凹口的圆或具有凹部和凸部的圆形形状一一其中以第一圆板部51的中心作为转动轴线——作为突起部511的截面形状。换句话说,突起部511的截面形状可以沿斜倚器50 (或第一圆板部51)的转动方向形成有凹部和凸部。
如图3所示,椅背右侧构件21的下部21a包括大致垂直于椅背40的宽度方向的第一侧壁部213、从第一侧壁部213的前端延伸到左方(或者椅背40的内方向)的第一前壁部214以及从第一侧壁部213的后端延伸到左方(或者椅背40的内方向)的第一后壁部215。加强板70包括面向第一侧壁部213的第二侧壁部73、面向第一前壁部214的第二前壁部74以及面向第二后壁部215的第二后壁部75。加强板70布置成覆盖在椅背右侧构件21上,使得第二侧壁部73布置成从右方(或椅背40的外方向)覆盖在第一侧壁部213 上、第二前壁部74布置成从右方(或椅背40的外方向)覆盖在第一前壁部214上、并且第二后壁部75布置成从右方(或椅背40的外方向)覆盖在第一后壁部215上。在加强板70的第二侧壁部73上形成有第一通孔71。第一通孔71具有与形成在斜倚器50上的突起部511的截面形状相同的形状。当斜倚器50与加强板70组装时,斜倚器50的突起部511装配到加强件70的第一通孔71中。在椅背右侧构件21的第一侧壁部213上形成有第二通孔211。第二通孔211具有相似于形成在斜倚器50上的突起部511的截面形状的形状,但稍微大于突起部511的截面尺寸。当加强板70布置在椅背右侧构件21上时,第一通孔71在第二通孔内延伸。换句话说,当加强板70与椅背右侧构件21叠置时,当从椅背右侧构件21侧(穿过第二通孔)观察时第一通孔71的整个周边是可以看到的。椅背右侧构件21上还形成有下部横构件插入孔212。下部横构件24的相对端插入穿过下部横构件插入孔212。在加强板70上形成有多个变形通孔72。变形通孔72形成在第一通孔71周围。 在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71周围的、形成有变形通孔72的区域称作变形区域 Ad(用作变形部)。变形区域Ad用于使该区域比除变形区域Ad之外的区域具有更小的刚性。在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变形区域Ad通过在变形区域Ad中具有多个变形通孔72而具有较小的刚性,然而,为了降低刚性,变形区域Ad可以成形为比除变形区域Ad之外的区域更薄。用于降低刚性的另一可行方式是与除变形区域Ad之外的区域相比,以刚性更小的材料形成变形区域Ad。图5是图4中的部分V的放大图。图5示出处于连接状态的椅背右侧构件21、加强板70以及斜倚器50的第一圆板部51。如所示,斜倚器50 (第一圆板部51)、加强板70以及椅背右侧构件21在三构件焊接部D——三构件焊接部D通过斜倚器50上的突起部511 的突起部周边R、加强板70上的第一通孔71的第一通孔周边H以及椅背右侧构件21上的第二通孔211的第二通孔周边R形成——处,在以下状态下焊接在一起,所述状态即在加强板70和椅背右侧构件21叠置成使得第一通孔71在第二通孔211内延伸之时斜倚器50 的突起部511装配到加强板70的第一通孔71中。在附图中WB表示焊道。对突起部周边R 的描述包括在突起部511的端表面或突起部511的侧表面处形成突起部511轮廓的周边。 对第一通孔周边H的描述包括在第一通孔71的开口表面或第一通孔71的内侧表面处形成第一通孔71轮廓的周边。对第二通孔周边S的描述包括在第二通孔211的开口表面或第二通孔211的内侧表面处形成第二通孔211轮廓的周边。图6示出椅背右侧构件21的下部的放大构造。图7是沿图6中的线VII-VII剖切的座椅框架的截面图。图8是沿图6中的线VIII-VIII剖切的座椅框架的局部截面图。 如附图所示(尤其图6),焊道WB形成在斜倚器50的突起部511的整个周边上。在这种状态下将椅背右侧构件21、加强板70以及斜倚器50焊接在一起,使得将这三个构件牢固地连接在一起。由突起部511的整个周边、第一通孔71的整个周边以及第二通孔211的整个周边形成的待焊接部被称作三构件焊接部D。换句话说,在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中,斜倚器 50、加强板70和椅背右侧构件21在三构件焊接部D处焊接在一起。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突起部511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星形,因此,三构件焊接部D同样为大致星形。如图6所示,三构件焊接部D的形状(同样地,突起部511的截面形状、第一通孔71的形状和第二通孔211的形状)是以斜倚器50的第一圆板部51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的圆P,该圆P具有沿斜倚器50 (或第一圆板部51)的转动方向形成的凹部和凸部。椅背右侧构件21和加强板70另外地在彼此接触的不同于三构件焊接部D的部分处焊接。由椅背右侧构件21和加强板70形成的不同于三构件焊接部D的待焊接部被称作双构件焊接部Cl到C5。图9A到图9C示出在双构件焊接部Cl到C5处连接的椅背右侧构件21和加强板70。图9A是从箭头9A观察的图9B。图9C是从箭头9C观察的图9B。如图9所示,在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中,每个双构件焊接部Cl到C5形成在加强板 70的最外部与椅背右侧构件21接触的部位处。更确切地说,一个双构件焊接部Cl形成在加强板70的上部中央部与椅背右侧构件21接触的部位处,两个双构件焊接部C2、C3形成在加强板70的侧缘部和椅背右侧构件21接触的两个部位处,并且两个双构件焊接部C4、C5 形成在加强板70的另一侧的侧缘部和椅背右侧构件21接触的两个部位处。加强板70和椅背右侧构件21在上述双构件焊接部Cl到C5处焊接在一起。如图9B所示,变形区域Ad 限定为双构件焊接部Cl到C5与三构件焊接部D (或形成第一通孔71的部分)之间的区域 (由附图中的点划线所围绕的区域)。在根据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座椅框架1中,当车辆突然制动时,将座椅上的乘员推向前方,进而座椅安全带80由乘员的重量牵拉。来自座椅安全带80的张力从座椅安全带引导装置27传递到椅背右侧构件21,因此椅背右侧构件21承受向前下方的推力。来自座椅安全带80的张力传递到椅背右侧构件21并向三构件焊接部D和双构件焊接部Cl 到C5施加力。在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中,椅背右侧构件21和斜倚器50通过焊接连接。因此,相比其间通过螺栓的连接,这两个构件之间的结合更加牢固。三构件焊接部D的形状是具有沿斜倚器50的第一圆板部51的转动方向形成的凹部和凸部的形状。由于斜倚器50、加强板70和椅背右侧构件21沿着三构件焊接部D焊接在一起,其中三构件焊接部D具有沿斜倚器50的第一圆板部51的转动方向形成的凹部和凸部,所以提高了抵抗沿前下方向施加到椅背右侧构件21的推力、即抵抗来自座椅安全带 80的沿斜倚器50 (或第一圆板部51)的转动方向作用的张力的焊接强度。从而提高了座椅框架1抵抗来自座椅安全带80的沿斜倚器50的第一圆形部51的转动方向作用的张力的刚性。在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中,除将斜倚器50、加强板70和椅背右侧构件21在三构件焊接部D处焊接在一起之外,椅背右侧构件21和加强板70在多个双构件焊接部Cl到C5 处焊接在一起。通过将焊接部分散到若干部位,施加到每个焊接部的张力也可以得以分散和减弱,因此座椅框架1抵抗来自座椅安全带80的张力的刚性得以提高。变形区域Ad设置在加强板70的第一通孔71周围,并且在变形区域Ad内形成多个变形通孔72。变形区域Ad设置在双构件焊接部Cl到C5和三构件焊接部D之间。在这种设置方式中,在力传递到三构件焊接部D之前,施加到双构件焊接部Cl到C5的力传递到变形区域。变形区域Ad的强度比除变形区域Ad之外的部分低。因此,从双构件焊接部Cl 到C5传递的力使变形区域Ad变形。变形区域Ad处的变形使施加到三构件焊接部D的力的分布均衡,并且抑制了偏置力施加到三构件焊接部D。由于斜倚器50和椅背右侧构件21 在三构件焊接部D处连接,均勻地将所施加的力分散到三构件焊接部D防止了斜倚器50的损坏。每个双构件焊接部Cl到C5形成在加强板70的最外部与椅背右侧构件21彼此相接触的部位处。通过将加强板70的最外部焊接到椅背右侧构件21,椅背右侧构件21通过加强板70得到进一步加强。椅背右侧构件21包括面向椅背40侧的第一侧壁部213、从第一侧壁部213的前端延伸到椅背40的内方向的第一前壁部214、以及从第一侧壁部213的后端延伸到椅背40的内方向的第一后壁部215。加强板70包括面向第一侧壁部213的第二侧壁部73、面向第一前壁部214的第二前壁部74以及面向第二后壁部215的第二后壁部75。在第二侧壁部73 上形成有第一通孔71。在第一侧壁部213上形成有第二通孔211。构造成这样的椅背右侧构件21和加强板70通过使用金属模具和压力加工装置生产。在使用金属模具和压力加工装置之后,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椅背右侧构件21 通过在模具中快速冷却而在模具内淬火。换句话说,椅背右侧构件21通过模具淬火方法来制造。模具淬火产品在不用单独的淬火设备的情况下生产。因此,可以以合理的价格制造高刚性的椅背右侧构件21。
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框架(1),包括椅垫框架(10),所述椅垫框架(10)包括沿着车辆座椅的椅垫(30)的前后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椅垫(30)的前后方向框架(11);椅背框架(20),所述椅背框架(20)具有安装成用以保持座椅安全带(80)的一端的牵引器(26),所述椅背框架(20)包括沿着车辆的椅背(40)的上下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椅背 (40)的上下方向框架(21);斜倚器(50),所述斜倚器(50)设置在所述前后方向框架(11)的后端部(Ila)与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的下端部(21a)之间,所述斜倚器(50)适于转动,用于调节所述椅背 (40)相对于所述椅垫(30)的倾斜角;加强板(70),所述加强板(70)布置在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与所述斜倚器(50)之间,所述加强板与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以搭接的方式接合,用于加强所述上下方向框架 (21)抵抗来自所述座椅安全带(80)的张力的强度;突起部(511),所述突起部(511)形成在所述斜倚器(50)的面向所述加强板(70)的表面上,所述突起部(511)具有沿所述斜倚器(50)的转动方向带有凹部和凸部的截面形状;所述加强板(70)包括用于装配所述突起部(511)的第一通孔(71);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包括比所述第一通孔(71)大的第二通孔(211),当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和所述加强板(70)叠置时所述第一通孔(71)在所述第二通孔(211)内延伸; 以及三构件焊接部(D),所述三构件焊接部(D)由所述突起部(511)的突起部周边(R)、所述第一通孔(71)的第一通孔周边(H)和所述第二通孔(211)的第二通孔周边(S)形成,在当所述加强板(70)和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叠置时所述斜倚器(50)的突起部(511)装配到所述加强板(70)的第一通孔(71)中的状态下,所述斜倚器(50)、所述加强板(70)和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在所述三构件焊接部(D)处焊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框架(1),还包括双构件焊接部(C1-C5),所述双构件焊接部(C1-C5)与所述三构件焊接部(D)不同,所述双构件焊接部(C1-C5)形成在所述加强板(70)与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彼此接触的位置处,所述加强板(70)和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在所述双构件焊接部(C1-C5)处焊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框架(1),还包括所述加强板(70)具有设置在所述双构件焊接部(C1-C5)与所述三构件焊接部(D)之间的变形部(Ad),其中,与除所述加强板(70)的变形部(Ad)之外的其它部分相比,所述变形部(Ad)的刚性较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框架(1),还包括所述变形部(Ad)形成在所述第一通孔(71)的周边区域中。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所述的座椅框架(1),还包括所述加强板(70)的最外部与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在所述双构件焊接部(C1-C5)处彼此接触。
全文摘要
一种座椅框架(1),包括突起部(511),其形成在斜倚器(50)的面向加强板(70)的表面上,突起部具有沿斜倚器的转动方向带有凹部和凸部的截面形状;加强板(70),其包括用于装配突起部的第一通孔(71);上下方向框架(21),其包括比第一通孔大的第二通孔(211),当上下方向框架和加强板叠置时第一通孔在第二通孔内延伸;以及三构件焊接部(D),其由突起部的周边(R)、第一通孔的周边(H)和第二通孔的周边(S)形成,在斜倚器的突起部装配到加强板的第一通孔中同时加强板和上下方向框架叠置的情况下,斜倚器、加强板和上下方向框架在三构件焊接部处焊接在一起。
文档编号B60N2/68GK102485532SQ20111039140
公开日2012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日
发明者后藤直希, 山田幸史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