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制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9570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制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制件,该模制件具有模制件主体和端盖;该模制件主体沿长度方向形成门的外面板的上缘部插入的槽,截面形状为大致C字形,端面成为开放面;该端盖从上述模制件主体的端面插入,堵塞上述模制件主体的开放面。
背景技术
第I现有技术例以往,截面形状为大致C字形的模制件主体与堵塞模制件主体的端面的开放面的端盖的安装,通过粘接剂、凿紧进行。然而,由于发生因粘接剂的溢出、凿紧不良导致的端盖脱落,所以,有人提出了图6所示的那样的安装结构。在图中,模制件主体I沿长度方向形成槽5,截面形状为大致C字形,端面成为开放面3。另外,在模制件主体I的外面上形成了唇la、唇lb,该唇la、唇Ib与窗玻璃抵接,对窗玻璃进行支承,防止雨水浸入到门面板内部。端盖7由盖部9和插入部11构成;该盖部9堵塞端面的开放面3 ;该插入部11设置在盖部9上,从模制件主体I的端面的开放面3插入。模制件主体I的端部侧,唇la、唇Ib和模制件主体I的壁部的一部分被切下。在模制件主体I上形成了孔12,在端盖7的插入部11形成了能够与孔12卡合的突部10。如果将端盖7的插入部11插入在模制件主体I的端面的开放面3中,则端盖7的突部10与模制件主体i的孔12卡合,在模制件主体I的端面安装将该开放面3堵塞的端盖7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第2现有技术例然而,在第I现有技术例中,由于模制件主体I的端部的唇la、唇Ib被切下,所以,窗玻璃的支承变得不均匀,另外,存在雨水浸入到门面板内的问题。因此,有人提出了不将唇切下地安装将模制件主体的端面的开放面堵塞的端盖的结构。使用图7 图10进行说明。图7为在模制件主体的端面上安装了端盖的模制件的立体图,图8为在图7中将端盖去除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为在图8中将内唇部去除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为图7的端盖的立体图。在图7中,模制件21由模制件主体23和端盖25构成。如图8、图9所示,模制件主体23沿长度方向形成门的外面板的上缘部插入的槽23c,截面形状为大致C字形。在此模制件主体23上,遍及全长地形成了唇23a、23b。在模制件主体23的端部侧未形成唇的部分被切下,并以堵塞端面的方式安装端盖25。另外,在模制件主体23的下部,形成了后述的端盖的卡合突起能够卡合、脱离的凹部(被卡合部)23d。另外,在模制件主体23的槽23c的内壁,形成了与门的外面板的上缘部抵接的内唇部23e。
如图10所示,端盖25设有将模制件主体23的端面堵塞的盖部25a。在盖部25a上形成了插入部25b和杆部25d,该插入部25b从模制件主体23的端面插入在模制件主体23的内部;该杆部25d在中间部形成了能够与模制件主体23的凹部23d卡合的突部(卡合部)25c。而且,在将一端部与杆部25d的前端部连接并在杆部25d的方向延出的支承部25e的前端部,连接了杆部25d的前端部。因此,杆部25b成为两端固定梁状,其一端部固定在端盖25的盖部25a,另一端部固定在支承部25e。而且,如果将端盖25的插入部25b插入在模制件主体23的端面中,则端盖25的杆部25d的突部25c与模制件主体23的凹部23d卡合,将 堵塞其开放面的端盖25安装在模制件主体23的端面。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5-1041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图7 图10所示的结构的模制件中,当将端盖25插入到模制件主体23的端面时,端盖25的支承部25e与模制件主体23的内唇部23e干涉,内唇部23e在从门的外面板的上缘部离开了的位置进行弹性变形。此弹性变形的内唇部23e的长度为从模制件主体23的开放面到端盖25的插入部25b的长度L (参照图8、图10)。因此,存在由内唇部23e产生的模制件主体23和门的外面板的上缘部的保持力下降的问题。另外,由于是一边使内唇部23e弹性变形一边插入,所以,还存在端盖25的插入性差的问题。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门外面板的保持力不下降、端盖的插入性好的模制件。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解决问题的第I技术方案的发明是一种模制件,具有模制件主体和端盖;该模制件主体沿长度方向形成门的外面板的上缘部插入的槽,其端部侧的截面形状为大致C字形,端面成为开放面;该端盖从上述模制件主体的端面插入,堵塞上述模制件主体的端面;其特征在于上述模制件主体具有内唇部和被卡合部;该内唇部形成在上述槽的内壁上,与外面板的上缘部抵接;该被卡合部形成在上述槽的内壁上,与上述内唇部相比设置在上述槽的开口侧;上述端盖由盖部、插入部以及杆部构成;该盖部堵塞上述端面;该插入部设置在该盖部上,从上述模制件主体的端面与上述内唇部相比插入在上述槽的底部侧;该杆部为悬臂梁状,设置在上述盖部上,从上述模制件主体的端面插入在上述内唇部与上述被卡合部之间,并设有卡合部,该卡合部在前端侧具有与插入方向交叉的卡合面,能够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脱离。第2技术方案的发明为第I技术方案记载的模制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端盖的插入部的沿插入方向的外面为沿上述模制件主体的内面的形状,上述端盖的插入部比上述杆部长。
第3技术方案的发明为第I或第2技术方案记载的模制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杆部当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脱离时向上述内唇部侧进行弹性变形,上述杆部与上述内唇部的间隔,比上述卡合部从上述被卡合部脱离时的上述杆部的弹性变形量窄。发明的效果 按照第I 第3技术方案的发明,上述模制件主体具有内唇部和被卡合部;该内唇部形成在上述槽的内壁上,与外面板的上缘部抵接;该被卡合部形成在上述槽的内壁上,与上述内唇部相比设置在上述槽的开口侧;上述端盖由盖部、插入部以及杆部构成;该盖部堵塞上述端面;该插入部设置在该盖部上,从上述模制件主体的端面与上述内唇部相比插入在上述槽的底部侧;该杆部为悬臂梁状,设置在上述盖部上,从上述模制件主体的端面插 入在上述内唇部与上述被卡合部之间,并设有卡合部,该卡合部在前端侧具有与插入方向交叉的卡合面,能够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脱离。由此,当将端盖插入到模制件主体时,模制件主体的内唇部与端盖不干涉。因此,由内唇部产生的模制件主体与门的外面板的上缘部的保持力不降低。另外,端盖的插入性也好。按照第2技术方案的发明,上述端盖的插入部的沿插入方向的外面为沿上述模制件主体的内面的形状,上述端盖的插入部比上述杆部长。由此,最初端盖的插入部插入在模制件主体中,进行以插入方向为轴的端盖的周向的定位,因此,插入性好。按照第3技术方案的发明,上述杆部当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脱离时向上述内唇部侧进行弹性变形,上述杆部与上述内唇部的间隔,比上述卡合部从上述被卡合部脱离时的上述杆部的弹性变形量窄。由此,当作用从模制件主体拔端盖的那样的力,端盖的杆部进行弹性变形,该卡合部从模制件主体的被卡合部脱离之前,杆部与模制件主体的内唇部抵接,因此,防止了端盖脱落。


图I为实施方式例的模制件主体和端盖的立体图。图2为在图I中将端盖安装在模制件主体上的模制件的立体图。图3为由图2的切断线III-III剖切的剖视图。图4为表示安装了实施方式例的模制件的车辆的门的图。图5为由图4的切断线V-V剖切的剖视图。图6为说明第I现有技术例的立体图。图7为说明第2现有技术例的图,为在模制件主体的端面安装了端盖的模制件的立体图。图8为在图7中将端盖去除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为在图8中将内唇部去除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为图7的端盖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最初,使用作为表示安装了实施方式例的模制件的车辆的门的图的图4对模制件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例的模制件30设置在外面板31的上端,与升降的窗玻璃33抵接,具有防止雨水等浸入到门内的密封条的功能。模制件30由端面成为开放面的模制件主体35和堵塞模制件主体35的端面的端盖37构成。模制件主体35是通过注射成形在由硬质树脂构成的基体的外面及内面上形成了由软质的树脂构成的唇等的主体。下面,使用作为由图4的切断线V-V剖切的剖视图的图5说明模制件主体35。模制件主体35的基体39,其截面形状为大致C字形,按夹着外面板31的被折回了的上缘部31a的方式设置。此基体39由内侧侧部39a、上部39b、外侧侧部39c以及折曲部39d构成,该内侧侧部39a与上缘部31a的内面相向;该上部39b从内侧侧部39a的上端部向车辆的外侧方向折曲,与上缘部31a的上面相向;该外侧侧部39c与上缘部31a的外面相向,与上部39b连接;该折曲部39d从外侧侧部39c的下部向上缘部31a方向折曲。另外,在内侧侧部39a与外侧侧部39c之间,沿模制件主体35的长度方向形成了槽40。在基体39的内侧侧部39a的外面上,形成了与升降的窗玻璃33的外面抵接的由软质树脂构成的唇49、50。在这些唇49、50的与窗玻璃33的抵接的部分上,形成了植毛部49a、50a。在基体39的内侧侧部39a的内面(槽40的内壁)上,沿长度方向形成了能够与上缘部31a的内侧面抵接的水平方向定位突部54、55。在基体39的内侧侧部39a的下部,形成了能够与上缘部31a的下面抵接的垂直方向定位突部57。在基体39的外侧侧部39c的内面(槽40的内壁)上,沿长度方向形成了由软质树脂构成的与上缘部31a的外侧面抵接的内唇部59。通过此内唇部59与上缘部31a的外侧面抵接,模制件主体35的水平方向定位突部54、水平方向定位突部55与上缘部31a抵接,进行模制件主体35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的定位。另外,在基体39的外侧侧部39c的下部,沿长度方向形成了由软质树脂构成的与外面板31的外面抵接的下唇部61。通过此下唇部61与外面板31的外面抵接,模制件主体35的垂直方向定位突部57与上缘部31a的下面抵接,进行模制件主体35的垂直方向的定位。下面,使用图I 图3说明模制件主体35与端盖37的安装结构。图I为模制件主体和端盖的立体图,图2为在图I中将端盖安装在模制件主体上的模制件的立体图,图3为由图2的切断线III-III剖切的剖视图。模制件主体35的端部侧,基体39的上部39b、外侧侧部39c、折曲部39d被切下。在模制件主体35的端面近旁的折曲部39d,形成了作为被卡合部的切口槽71。然后,将堵塞模制件主体35的端面的端盖37从模制件主体35的端面插入。端盖37具有堵塞模制件主体35的端面的盖部73。在此盖部73上,形成了从模制件主体35的端面与内唇部59相比插入在上部39b侧(槽40的底部侧)的插入部75。此插入部75的沿插入方向的外面,被设定成沿着从模制件主体35的上部39b到外侧侧部39c的内面的形状。另外,在盖部73上,形成了悬臂梁状的杆部81,此杆部81从模制件主体35 的端面插入在内唇部59与形成了切口槽(被卡合部)71的折曲部39d之间。在此杆部81的前端侧,形成了能够与切口槽71卡合、脱离的突部(卡合部)83。突部83的前部成为斜面83a,该斜面83a如果从模制件主体35的端面插入则与模制件主体35的端面和内面的角部E(参照图3)抵接,产生使杆部81在内唇部59方向弹性变形的分力。突部83的后部成为垂直面83b,该垂直面83b在突部83与切口槽71进行了卡合的状态下与相向的切口槽71的壁面大致平行。此垂直面83b,与插入方向交叉,如果要从模制件主体35将已插入的端盖37拔出地移动,则与切口槽71的壁面抵接,作为禁止拔出的卡合面起作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盖37的插入部75以比杆部81长的方式设定。另外,如图3所示,杆部81和内唇部59的间隔A,以比突部83从切口槽71脱离时的杆部81的弹性变形量B窄的方式设定。按照这样的结构,可以获得以下的那样的效果。(I)端盖37由盖部73、插入部75以及悬臂梁状的杆部81构成;该盖部73将模制件主体35的端面堵塞;该插入部75设置在盖部73上,从模制件主体35的端面与内唇部59相比插入在槽40的底部侧;该杆部81设置在盖部73上,从模制件主体35的端面插入在内 唇部59与形成了切口槽(被卡合部)71的折曲部39d之间,由此,当将端盖37插入到模制件主体35中时,模制件主体35的内唇部59与端盖37不干涉。因此,由内唇部59产生的模制件主体35与门的外面板31的上缘部31a的保持力不降低。另外,端盖37的插入性也好。(2)端盖37的插入部75的沿插入方向的外面被设定成沿着从模制件主体35的上部39b到外侧侧部39c的内面的形状,端盖37的插入部75比杆部81长,由此,最初端盖37的插入部75被插入在模制件主体35中,进行以插入方向为轴的端盖37的周向的定位,因此,插入性良好。(3)杆部81与内唇部59的间隔,通过以比突部83从切口槽71脱离时的杆部81的弹性变形量窄的方式设定,当作用从模制件主体35拔端盖37的那样的力,端盖37的杆部81进行弹性变形,其突部(卡合部)83从模制件主体35的切口槽(被卡合部)71脱离之前,杆部81与模制件主体35的内唇部59抵接,因此,防止了端盖37脱落。符号说明35 :模制件主体37 :端盖59:内唇部71:切口槽(被卡合部)73 :盖部81 :杆部83:突部(卡合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模制件,具有模制件主体和端盖;该模制件主体沿长度方向形成门的外面板的上缘部插入的槽,其端部侧的截面形状为大致C字形,端面成为开放面;该端盖从上述模制件主体的端面插入,堵塞上述模制件主体的端面;其特征在于 上述模制件主体具有内唇部和被卡合部; 该内唇部形成在上述槽的内壁上,与外面板的上缘部抵接; 该被卡合部形成在上述槽的内壁上,与上述内唇部相比设置在上述槽的开ロ侧; 上述端盖由盖部、插入部以及杆部构成; 该盖部堵塞上述端面; 该插入部设置在该盖部上,从上述模制件主体的端面与上述内唇部相比插入在上述槽的底部侧; 该杆部为悬臂梁状,设置在上述盖部上,从上述模制件主体的端面插入在上述内唇部与上述被卡合部之间,并设有卡合部,该卡合部在前端侧具有与插入方向交叉的卡合面,能够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模制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盖的插入部的沿插入方向的外面为沿上述模制件主体的内面的形状, 上述端盖的插入部比上述杆部长。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模制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杆部当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脱离时向上述内唇部侧进行弹性变形, 上述杆部与上述内唇部的间隔,比上述卡合部从上述被卡合部脱离时的上述杆部的弹性变形量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门外面板的保持力不下降、端盖的插入性好的模制件。端盖(37)由盖部(73)、插入部(75)以及悬臂梁状的杆部(81)构成;该盖部(73)堵塞模制件主体(35)的端面;该插入部(75)设置在盖部(73)上,从模制件主体(35)的端面与内唇部(59)相比插入在槽(40)的底部侧;该杆部(81)设置在盖部(73)上,从模制件主体(35)的端面插入在内唇部(59)与切口槽(被卡合部)(71)之间,在前端侧设有能够与切口槽(71)卡合、脱离的突部(卡合部)(83)。
文档编号B60J10/02GK102632796SQ20121003202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4日
发明者武藤正, 高柳智 申请人: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