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2830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有框架构件、罩和附接部(即罩塞入且附接到框架构件侧的部分)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一种这样的已知的车辆座椅是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09-179090 (JP2009-179090A)中描述的车辆座椅。此车辆座椅具有座垫和可升起地连接到座垫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包括形成座椅框架的拱形框架构件、形成座椅的外形的垫、可覆盖垫的罩、垫弹簧,和附接构件。垫弹簧是网状构件(大致为矩形)且设置在框架构件内侧。而且,附接构件是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直线构件,且通过连接到框架构件的两侧而被附接。
根据现有技术,垫在被布置在框架构件上的同时由垫弹簧支承。然后,垫覆盖有罩,且罩的部分在座椅靠背的后侧上塞入到框架构件侧(座椅内侧)内。因而,座椅靠背的后侧的形状被拉入使得宽度在靠近座椅上部处通过将罩的部分附接到附接构件而变窄。座椅靠背的后表面的此形状优选地用于升起例如布置在车辆座椅后方的另一个车辆座椅(提供有双折叠机构的车辆座椅)的座垫,且将该座垫安装成靠着座椅靠背的后表面。根据现有技术,在框架构件上提供多个构件(B卩,垫弹簧和附接构件),且布置了垫和罩。因此,从降低座椅零件数的角度考虑,现有技术的结构具有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考虑到前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其中罩的一部分塞入且附接到框架构件侧,同时尽可能抑制座椅零件数的增加。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其包括座垫和可升起地连接到座垫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具有形成座椅框架的框架构件、形成座椅外形的垫和覆盖垫的罩。在本发明中,垫被罩覆盖、同时布置在框架构件上。罩的一部分塞入且附接到框架构件侧。使用此类座椅结构,优选的是罩的部分塞入且附接到框架构件侧,同时尽可能抑制座椅零件数的增加。因此,在此发明中,支撑构件附接到框架构件,且提供为当座椅靠背处于直立位置时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且附接有罩的部分的附接部提供在支撑构件上。罩的部分也塞入且附接到附接部,同时通过支撑构件支承框架构件上的垫(支撑构件是具有两个功能的结构,即它用于支承垫且它用于附接罩)。使用在此方面中的车辆座椅,罩的部分可塞入且附接到框架构件侧,同时尽可能抑制座椅零件数的增加。在以上所述的车辆座椅中,以上所述的附接部可通过使支撑构件的一部分在与座椅的就座侧不同的方向上突出而形成。罩的部分也可通过保持构件附接到附接部。作为结果,罩部和附接部接合的位置布置在与座椅的就座侧不同的方向上,因此可很好地维持座椅的就座舒适性。罩的部分也可塞入地附接,同时可很好地维持座椅的就座舒适性。在以上所述的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可提供一对支撑构件,且该对支撑构件的每个可具有第一部分以及其上提供有附接部的第二部分。而且,当支撑构件对附接到框架构件时,该对支撑构件的两个第二部分(即,两个附接部)比两个第一部分可进一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更远地分开。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开两个附接部使得罩的部分稳定地附接。


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和工业重要性将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描述,其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的元件,且其中图I是示意性地示出了车辆座椅的侧视图;图2是座椅靠背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框架构件的后视图;图4是座椅靠背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和 图5是座椅靠背的透视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图I至图5描述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在附图中,合适地,附图标号F指不相对于车辆座椅的向前的方向,附图标号B指不相对于车辆座椅的向后的方向或后方向,附图标号UP指不相对于车辆座椅的向上的方向,且附图标号DW指不相对于车辆座椅的向下的方向。在此不例实施例中,未不出的另一个车辆座椅可布置在车辆座椅2的后方。图I中的车辆座椅2包括座垫4、座椅靠背6和头枕8。这些座椅结构构件的每个包括形成座椅框架的框架构件(4F、6F、8F)、形成座椅外形的垫(4P、6P、8P)和覆盖了垫的罩(4S、6S、8S)。在此,头枕8具有一对支柱构件8a,且通过支架SB附接到座椅靠背6的上部(见图I和图2)。该对支柱构件8a是杆形构件。该对支柱构件8a在头枕8的下部上布置为相互平行而分开预定的距离。座椅靠背6是连接到座垫4的构件,其连接方式使得座椅靠背6相对于座垫4可倾斜和升起。座椅靠背6包括如上所述的框架构件6F、垫6P和罩6S,以及将在下文中描述的支撑构件10、吸收构件20和保持构件30 (见图I、图2和图5)。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垫6P布置在框架构件6F上。垫6P也被罩6S覆盖,且罩的部分(即罩部SI)塞入且附接到框架构件6F侧(见图5)。使用此类型的座椅结构,罩部SI优选地塞入且附接到框架构件6F侦牝同时尽可能抑制座椅零件数的增加。因此,在此示例实施例中,通过如下描述的结构,罩部SI塞入且附接到框架构件6F侧,同时尽可能抑制座椅零件数的增加。拱形框架构件6F包括上框架6a、一对侧框架6b、下框架6c和支撑构件10 (见图I至图3)。上框架6a是杆形构件(当从前方观察时具有大致倒置的U形),所述杆形构件形成座椅的上部且包括一对支架SB和直线构件6d。直线构件6d是杆形构件,其在上框架6a的上侧(即,一对自由端)之间延伸且可支承将在下文中描述的垫6P的上侧。该对支架SB是管状构件(大致为矩形),支柱构件8a可插入到其内。在此示例实施例中,该对支架SB在上框架6a的后表面侧上布置为相互平行而分开预定的距离。而且,该对侧框架6b是形成座椅的侧部的平板构件,且固定到上框架6a的下端(即,自由端)。倾角调节轴R (杆形形状)在该对侧框架6b之间延伸地附接在侧框架6b的下端附近。当座椅靠背6相对于座垫4倾斜或升起时(即,在枢转操作期间),倾角调节轴R是旋转中心。而且,下框架6c是在座椅的下部处在该对侧框架6b之间延伸的平板构件。支撑构件10是长杆构件(即,可布置在上框架6a和下框架6c之间的构件),且包括将在后文中描述的附接部12 (见图2和图3)。支撑构件10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在中间弯曲,且具有第一部分IOf和第二部分10s。第一部分IOf是形成支撑构件10的一侧的直线部分(较短)。而且,第二部分IO s是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从第一部分IOf倾斜的部分(较长)且形成了支撑构件10的另一侧。在此示例实施例中,一对支撑构件10附接到框架构件6F,以双侧对称,同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开地布置(见图3)。此时,每个支撑构件10的一侧(即,第一部分IOf)提供为垂直地延伸,同时附接到下框架6c。两个第一部分IOf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互分开地布置(间隙Cl)。每个支撑构件10的另一侧(即,第二部分IOs)提供为在座椅的竖直(纵向)方向上延伸,同时附接到上框架6a。此时,当从前方观察时,该对支撑构件10布置为大致Y形形状,这通过合适地调整支撑构件10的布置方向等实现。作为结果,两个第二部分IOs可布置为使得它们向着上框架6a渐渐变得相互更远。附接部12是罩部SI可附接到其上的部分,且可形成在该对支撑构件10的每个(即,第二支撑构件IOs)上(见图2和图3)。附接部12在此示例实施例中是以大致半圆形(当从侧面观察时)弯曲的部分,且可通过将第二部分IOs内的中间(在直线构件6d下方)的部分变形即弯曲而形成。也在此示例实施例中,通过合适地调整支撑构件10的布置方向等,使附接部12布置为突出到座椅后方。通过形成在两个第二部分IOs的中间,两个附接部12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互分开地布置(间隙C2,C2>C1)。吸收构件20是可布置在框架构件6F内侧的板形构件(大致矩形),且包括窗部分22和一对附接部24 (见图2和图4)。窗部分22是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长的孔(通孔),且可形成在吸收构件20的一侧内(在面向附接部12的位置中)。该对附接部24也是在座椅竖直方向上延伸的沟槽状部分(当从前方观察时为大致矩形),且可形成在吸收构件20的另一侧上。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吸收构件20的另一侧通过该对附接部24分为三个(B卩,分为中心部26a和一对侧部26b)。中心部26a是布置在该对附接部24之间的部分(为大致矩形),且该对侧部26b是布置在中心部26a的每侧上的部分(为大致矩形)。吸收构件20是柔性的,使其可响应于与另一个构件(例如,乘员)的接触而弯曲,且例如可由树脂泡沫或纤维板制成。垫6P是弹性地支承乘员的构件,且例如可由如聚亚安酯泡沫的泡沫树脂制成(见图2和图5)。垫6P在此示例实施例中是遵从座椅的外形的、具有大致长的形状(当从前方观察时)的构件,且包括一对插入孔H、第一接合部Fl和第二接合部F2。该对插入孔H是提供在垫6P的上部内的插入孔,且支柱构件可插入在所述插入孔H内。而且,第一接合部Fl是提供在垫6P的上部的后表面上的凹陷部分(当在纵截面视图中观察时具有大致倒置的U形形状),且可接收上框架6a。而且,第二接合部F2是提供在垫6P的下部的后表面上的凹陷部分(当在纵截面视图中观察时具有大致倒置的U形形状),且可接收下框架6c。罩6S是可覆盖垫6P的袋形构件,且例如可通过将多个罩片缝合在一起而制成(见图2和图5)。罩6S的材料不特别地限制。一些可能的示例是织物(机织物、编织物、无纺布)和皮革(天然皮革和合成皮革)。在此示例实施例中,袋形罩6S例如通过将多个罩片结合在一起而制成。此时,相邻的罩片的端部在罩6S的后表面的上部处重置且折入(因此形成了罩部SI)。罩部SI (即片重叠的部分)具有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向座椅的内侧突出的直线形状,在座椅的内侧所述罩部SI附接到将在下文中描述的保持构件30。保持构件30是将罩部SI保持到支撑构件10的构件,且包括带状体32和环形构件34 (见图5)。带状体32是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长的带形构件。而且,环形构件34是大致C形形状的构件,该构件使用工具等封闭(使其为大致O形形状)。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形成了裂开端El和结合端E2,同时带状体32折入。结合端E2是带状体32的折入的部分,且裂开端El是带状体32的端部重叠的部分。一对通孔(未通过附图标号指示)形成在结合端E2中,使得环形构件34可插入通过所述一对通孔。而且,裂开端El形成为突出到罩6S的内侧同时缝合到罩部S I (即,片重叠的部分)。此时,结合端E2 (通孔)布置为与附接部12相对,因此两个构件可通过环形构件34接合在一起。参考图2和图3,垫6P通过该对支撑构件10支承,同时布置在框架构件6F (就座侧)上。在此示例实施例中,上框架6a配合到第一接合部Fl内,因此将垫6P的上侧附接到上框架6a。此时,垫6P的上侧通过直线构件6d支承,且向座椅后侧突出。然后,下框架6c·配合到第二接合部F2中,因此将垫6P的下侧附接到下框架6c。垫6P可通过以该对支撑构件10支承垫6P的后侧而附接到框架构件6F。然后,参考图4,该对附接部12插入到窗部分22内,同时吸收构件20布置在框架构件6F的后侧上(B卩,吸收构件20相对于框架构件6F定位)。然后,吸收构件20的下侧通过将下框架6c插入到该对附接部24内而附接到下框架6c。此时,中心部26a布置在下框架6c的后侧上,且该对侧部26b布置在下框架6c的就座侧上。吸收构件20可稳定地附接到下框架6c,这通过将下框架6c夹在中心部26a和该对侧部26b之间来实现。参考图2和图5,罩部SI通过塞入到框架构件6F侧而附接,同时以罩6S覆盖垫6P。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在使用罩6S覆盖垫6P之后,罩6S的端部(下端)附接到下框架6c。罩6S从垫6P的上部延伸到座椅的后侧,同时沿垫6P (B卩,就座侧)布置。此时,座椅的后侧上的罩6S从垫6P的上部的外形向座椅后方隆起(向座椅后方的突出部),因此在垫6P和吸收构件20之间造成了缝隙。因此,罩部SI与带状体32 —起被拉向框架构件6F侦彳,且附接到支撑构件10 (BP附接部12)。在此示例实施例中,环形构件34插入到带状体32内的孔内,同时围绕附接部12被钩住。然后,环形构件34被封闭,因此将罩部SI保持到附接部12。此时,通过使用附接部(即,向座椅后方的突出部)作为标记,罩部SI能附接在精确的位置处(即,可防止或减小从悬挂位置的偏移)。也在此示例实施例中,罩部SI塞入且附接到附接部12 (直线构件6d下方)内,因此座椅靠背6的后表面的形状被拉入使得宽度在座椅的上部附近处缩窄。作为结果,座椅靠背6具有带有很好设计的座椅形状的光滑外观。而且,另一个车辆座椅(提供有双折叠机构的座椅)的座垫例如可升起,且此座垫(即,另一个车辆座椅)安装(stow)成靠着座椅靠背6的后表面。而且,在此不例实施例中,即使另一个构件(例如,就座于另一个车辆座椅内的乘员的膝部)碰到座椅靠背6的后侧,吸收构件20也将弯曲等,因此被其他构件接收的碰撞能尽可能地被吸收。正如以上所述,在此示例实施例中,该结构是其中罩部SI塞入且附接到附接部12同时框架构件6F上的座垫6P被支撑构件10支承的结构(B卩,该结构可具有两个目的)。也在此示例实施例中,罩部SI和附接部12的接合位置(即,可导致不舒适的部分)布置为向座椅后方突出。因此,可很好地维持车辆座椅的就座舒适性。也在此示例实施例中,附接部12布置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互分开,因此当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观察时的罩6S的附接尺寸可以是大的(即,罩部SI可稳定地附接到附接部12)。因此,根据此示例实施例,罩部SI可塞入并附接到框架构件6F侧,同时抑制了座椅的零件数的增加。此示例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不限制于以上所述的示例实施例。即,多种其他的示例实施例也是可以的。I)在示例实施例中,在每个支撑构件上提供了单个的附接部12,但在每个支撑构件上也可提供多个附接部。此时,多个附接部可在当座椅靠背处于直立位置时的座椅的竖直方向上平行地形成在支撑构件的每个上。2)也在此示例实施例中,附接部12以大致半圆形形状(当从侧面观察时)弯曲,但附接部的形状不限制于此。例如,平板形附接部可提供为向着座椅后方竖起,且可插入环形构件的通孔可提供在附接部内。大致J形的突出部也可提供为附接部,且环形构件可钩在此大致J形的突出部上。3)也在此示例实施例中,附接部12布置为向座椅后方突出,但其中附接部突出的 方向不限制于此。附接部也可布置为例如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突出。此外,附接部也可布置为在就座侧上突出,只要附接部将不明显地降低座椅的就座舒适性。4)也在此示例实施例中,附接部12形成在第二部分IOs上,但附接部12也可形成在第一部分IOf上。5)也在此示例实施例中,该对支撑构件10附接到框架构件6F,但单个的支撑构件(例如当从前方观察时为大致H形支撑构件)或三个或更多的支撑构件也可附接到框架构件6F。6)也在此示例实施例中,支撑构件10的每个具有第一部分IOf和第二部分支撑构件10s,但支撑构件的结构不限制于此。例如,支撑构件可是多种形状,包括直线形状、阶梯形状、曲折形状和曲柄形状中的任何一种形状。支撑构件也可在相对于框架构件的多种定向中的任何一种上附接,例如垂直或倾斜的定向。7)也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当从前方观察时,该对支撑构件10布置为大致Y形形状,但支撑构件的布置不限制于此。例如,多个支撑构件可相互平行地布置或相互交叉地布置。8)也在示例实施例中描述了车辆座椅2的各种构件的结构,但结构不限制于此。例如,描述了其中吸收构件20提供在车辆座椅2上的示例,但吸收构件20也可省略。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垫(4);可升起地连接到所述座垫(4)的座椅靠背(6),所述座椅靠背(6)具有框架构件(6F)、垫(6P)和罩(6S),其中所述框架构件(6F)形成座椅框架,所述垫(6P)被布置在所述座椅框架(6F)上且形成所述座椅的外形,并且所述罩(6S)覆盖所述垫(6P),所述罩(6S)的一部分被塞入且附接到座椅框架(6F)侧,所述车辆座椅的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构件(10),所述支撑构件(10)被附接到所述框架构件(6F),且当所述座椅靠背(6)处于直立位置时,所述支撑构件(10)在竖直方向上延伸,所述支撑构件(10)是杆构件且具有附接部(12),所述罩(6S)的一部分附接到所述附接部(12),并且所述支撑构件(10)支撑所述框架构件(6F)上的所述垫(6P), 其中,所述罩(6S)的所述一部分被塞入且附接到所述附接部(12)。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支撑构件(10)的一部分在与所述座椅的就座侧不同的方向上突出出来而形成所述附接部(12);并且,所述罩(6S)的所述一部分经由保持构件(30)被附接到所述附接部(12)。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设置一对支撑构件(10),并且所述一对支撑构件(10)中的每个支撑构件具有第一部分(IOf)和第二部分(10s),所述附接部(12)被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IOs)上;并且,当所述一对支撑构件(10)被附接到所述框架构件(6F)时,所述一对支撑构件(10)的两个第二部分(IOs)之间的距离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比两个第一部分(IOf)之间的距离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座椅靠背(6)处于所述直立位置时,所述第二部分(IOs)被定位成比所述第一部分(IOf)高。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支撑构件(10)被连接到所述框架构件(6F)的上部和下部,且当所述座椅靠背(6)处于所述直立位置时,所述一对支撑构件(10 )被布置在所述竖直方向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在车辆座椅(2)中,垫(6P)布置在框架构件(6F)上并被罩(6S)覆盖,且罩的部分(S1)塞入并附接到框架构件(6F)侧,支撑构件(10)附接到框架构件(6F)且当座椅靠背(6)处于直立位置时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且罩的部分(S1)附接到其上的附接部(12)提供在支撑构件(10)上。框架构件(6F)上的垫(6P)通过支撑构件(10)支承,且罩的部分(S1)塞入并附接到附接部(12)。
文档编号B60N2/58GK102910098SQ201210274160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4日
发明者清耕亮, 山本启介, 杉浦由希规, 木下贵纪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