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安全带卷收器的扭力杆及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8562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安全带卷收器的扭力杆及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带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安全带卷收器的扭力杆。本实用新型同时涉及一种使用所述扭力杆的安全带卷收器和安全带总成。
背景技术
安全带是应用于汽车上的重要被动安全部件。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安全带能够保护使用者,使其免受或减轻碰撞时的二次伤害。最初被设计的应用于汽车座椅上的标准三点式安全带,其仅仅包括锁止机构和用于固定使用者(人体)的织带。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锁止机构锁止,织带不再向外拉伸,从而将使用者捆绑在汽车座椅上。然而由于碰撞瞬间速度变化很快,碰撞时速度变化引起的动量变化时间很短,使得织带作用于使用者身上的力很大,例如可达8-10kN。会导致使用者肋骨折断甚至更严重的伤害。基于上述的原因,标准式安全带被进一步改进,提出了限力式安全带,即在碰撞瞬间,可以通过一定的限力机构限制织带作用于人体上的力,不会导致人体受到织带本身的伤害,以达到最大限度保护使用者的目的。在文献号为EP1607288B1的欧洲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用于限力式安全带的安全装置。具体的,在所述欧洲专利文献的第二实施例中,公开的安全装置包括一 U型框架、卷轴和扭力杆。在所述U型框架的相对的两侧壁上,设置有带内齿的圆形孔。卷轴包括用于缠绕织带的芯轴和设置于芯轴两端的分离式端盖。在所述端盖上设置有与框架上内齿相匹配的外齿;所述卷轴可旋转浮动设置于所述U型框架上,且两端盖分别设置于所述U型框架的圆形孔中,在正常状态下,端盖上的外齿与所述圆形孔的内齿并不啮合,卷轴可在所述圆形孔中转动,以缠绕织带或者释放织带。所述扭力杆呈杆状,沿所述卷轴轴线设置于卷轴之中,并在所述卷轴沿轴线中心位置通过内外齿啮合方式连接;此外,所述扭力杆两端穿过所述两端盖中心,伸出端盖之外并通过外齿与两端盖上的内齿相啮合。上述的限力式安装装置工作过程如下在发生碰撞时,传感装置触发包括气体发生器在内的动作机构,使得卷轴的端盖上的外齿与U型框架的内齿相啮合,将卷轴由可旋转浮动状态(也可称为自由状态)变为锁止状态。使得缠绕在卷轴上的织带不再向外释放。从而将使用者固定于座椅上。在此过程中,织带承受的来自于使用者由于惯性而产生的向前移动的力会越拉越大,该力总是在试图牵引卷轴的芯轴转动。但是芯轴通过与之啮合的扭力杆、与扭力杆啮合的端盖而被固定于U型框架上而无法转动。当织带的牵引力足够大能够使得扭力杆产生扭曲转动时,芯轴就会发生一定角度的转动,从而使得织带会被释放出一段长度,进而使得使用者可以向前产生一定的位移,减轻织带作用于使用者身上的拉力,达到了限制织带作用于使用者身上的力的作用,获得限力效果。上述专利的重要特征在于,扭力杆两端固定,中段通过内外齿啮合芯轴,使得扭转变形均匀分布在整个扭力杆上,防止局部应力集中而断裂,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扭力杆的材料,产生稳定一致的限力效果。此外,扭力杆变形过程对称,使卷收器框架受力平衡,框架的扭转变形小。有关上述专利文献的限力式安装装置的详细内容,可进一步参看上述的欧洲专利文献。然而,上述的欧洲专利所公开的限力式安全装置也有一定的缺陷,主要问题在于,其中的扭力杆伸出端盖的两端部还受到来自其他结构的约束力,使得整个扭力杆受力复杂化,容易产生局部应力集中而断裂失效。由于扭力杆受力情况和其在扭转方向的延展有较大的关系,所述的欧洲专利所公开的限力式安全装置会产生扭力杆延展情况复杂化的问题,使该装置难以较为精确控制限力值。此外,扭力杆的加工需要采用冷压工艺以保证其特性的一致性,零件越长,加工难度和模具制造成本越高,上述欧洲专利提供的扭力杆比较长,使其成本高,制造难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安全带的扭力杆,以解决现有安全带卷收器的扭力杆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另外提供使用扭力杆的卷收器和安全带总成。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安全带卷收器的扭力杆,所述安全带卷收器包括卷收器框架和卷轴,所述卷轴包括沿中轴线设置有通孔且用于缠绕织带的芯轴,以及可分离的分别设置于芯轴两端的两个端盖;所述端盖朝向芯轴的内端面的中心位置设置带内齿的中心凹孔;所述芯轴中轴线位置的通孔的中段位置设置有内齿;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杆呈杆状,其沿轴向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卷轴的轴向长度;在所述扭力杆两端部和中部均设置有周向外齿,且位于扭力杆两端部的外齿与卷收器上的两端盖端面的中心凹孔内齿相配合,位于扭力杆中部的周向外齿与所述芯轴中轴线位置的通孔的中段位置设置的内齿相配合;其中,所述扭力杆为从轴向中部分开的两段式结构;所述设置在中部的周向外齿,即位于两段相对接的端部。优选的,所述扭力杆的两段分别具有不同的直径和/或不同的材质。优选的,所述扭力杆的两段的相对接的端部的周向外齿上均设置避让缺齿,且两避让齿缺的位置相同并共同对应于芯轴上穿过并固定织带端部的固定槽。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一种安全带卷收器,包括,卷收器框架、卷轴以及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扭力杆;其中,所述卷收器框架包括两相对的侧壁;在所述两侧壁相对应位置设置有带内齿的圆形孔;所述卷轴包括沿中轴线设置有通孔且用于缠绕织带的芯轴,以及可分离的分别设置于芯轴两端的两个端盖;端盖沿外周设置有外齿,且朝向芯轴的内端面的中心位置设置带内齿的中心凹孔;所述芯轴中轴线位置的通孔的中段位置设置有内齿;所述扭力杆穿过所述芯轴的通孔,且中部的外齿与芯轴通孔内壁的内齿相啮合;所述扭力杆两端分别插入所述卷轴两端盖的中心凹孔之中,且两端的外齿与所述端盖内端面的中心凹孔的内齿相啮合;该扭力杆在周向的扭曲具有稳定的延展性;在自由状态下,所述卷轴可旋转的浮动设置于所述卷收器框架中,两端盖置于所述卷收器框架的两侧壁的圆形孔中;在锁止时,所述卷轴两端盖的外齿与所述框架上的内齿相哨合。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一种安全带总成,该安全带总成使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卷收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扭力杆具有以下优点扭力杆的两端设置于卷轴的两端盖处,而未穿出端盖,相对于背景技术中的扭力杆,本扭力杆长度缩短;背景技术伸出在外的部分,在该安全带卷收器中被设置于端盖外侧的伸出轴所代替。应用本实用新型扭力杆的安全带的车辆在发生碰撞时,织带带动所述芯轴旋转,并通过中段的内齿带动扭力杆转动;而两端盖被锁止在框架上,两端盖同时啮合扭力杆的两端部,使得扭力杆的两端部无法转动。故扭力杆中间转动,而两端部不转动,使其承受扭转力,当该扭转力足够大时,该扭力杆会发生扭转形变,从而使得芯轴发生一定角度的转动,释放部分织带,织带作用于安全带使用者身体上的力量得以降低。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扭力杆长度较背景技术中的更短,且沿轴向不伸出端盖之外,这使得扭力杆不易发生弯曲变形,且不受来自于两侧端盖之外的其它约束,扭力杆整体受力状况简单化,使用过程更为安全稳定。扭力杆不易发生弯曲变形,能够使芯轴和端盖之间的相对角度得到保持,不会引起芯轴和端盖之间的局部金属摩擦和胶合。此外,由于扭力杆的材质需要满足特殊的扭力要求,其成本高,制造要求高,本实用新型采用短的扭力杆还能够节约成本,降低制造难度。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杆分为同轴的两段;将两个相同直径或者不同直径的扭力杆段组合使用,可组合出多个扭力值,从而可形成具有多个限力值的卷收器中,可满足不同汽车厂商对安全带限力值的不同要求;此外,由于扭力杆是采用特殊材质并通过冷镦工艺加工而成,对于每一直径的扭力杆,都要有单独的模具,其制造设备以及模具的价格都非常昂贵;采用两段式扭力杆,可以实现使用较少的加工模具加工出的扭力杆段,通过组合方式获得多个要求的限力值,从而可减少开模数量,进一步节约制造成本。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安全带的卷收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的卷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沿卷轴轴向的剖视图;图4为卷轴部件及扭力杆装配的部件分解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扭力杆第一段的示意图;图6示出的为图5所示的扭力杆第一段左侧端部的端部齿形;图7示出了扭力杆左侧端部插入左侧端盖的凹孔的配合图;图8为图5所示的扭力杆中部截面齿形;图9示出了扭力杆插入芯轴后中部截面的示意图;图10为中部外齿具有缺齿口的扭力杆插入芯轴中其外齿部与芯轴通孔相配合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两段式扭力杆直径不同时与卷轴其它部件装配为一体时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请参考图5,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杆第一段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扭力杆3呈杆状,在其两端和中部沿周向均设置有外齿3-2a和外齿3-2b。且位于扭力杆3两端部的外齿与卷收器上的两端盖端面的中心凹孔内齿相配合,位于扭力杆中部的周向外齿与所述芯轴中轴线位置的通孔的中段位置设置的内齿相配合;其中,所述扭力杆沿轴向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卷轴的轴向长度。其中,所述扭力杆为从轴向中部分开的两段式结构分别第一段3a和第二段3b ;所述设置在中部的周向外齿,即位于两段相对接的端部。所述第一段3a和第二段3b。轴向长度相同,在每一段的端部沿轴向均设置外齿。组为一体时,两段扭力杆其中两端对接在一起,端面相抵接,且相对端的外齿齿牙相对应,不错齿。在下面的描述中,若涉及扭力杆,则是指由上述第一段3a和第二段3b组合而成的整体。为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扭力杆,下面结合应用该扭力杆的安全带卷收器对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杆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描述安全带卷收器的其它零部件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扭力杆,且该描述不应构成对本申请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请参看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安全带的卷收器的其中一种的结构示意图,卷收器包括卷收器框架I、卷轴2和本实施例所述的扭力杆3 (包括第一段3a和第二段3b)所述卷收器框架I呈U型,其包括两相对的侧壁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还包括两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的第三壁1-4。在所述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上相对应位置分别设置有圆形第一通孔I-Ia和第二通孔l_2a,在所述两通孔上相同位置均设置有内齿段1-3 (图I中仅仅示出了第二通孔l_2a上设置内齿段的情形)。所述内齿段1-3用于与卷轴上外齿相配合将卷轴锁止,故所述内齿段1-3的设置位置为缠绕于卷轴上的织带的牵引方向所对应的位置。如所述图I中所示的框架中,织带的由所述第三壁1-4内侧顶部向外引出,故所述内齿段1-3设置于两通孔顶部。在所述框架I上还设置有其它结构,例如两侧壁上的减重孔、连接两侧壁的加强肋的接口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请参看图2、3和4,其中,图2为图I中的卷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沿卷轴轴向的剖视图;图4为卷轴及扭力杆装配的部件分解图。所述卷轴2包括芯轴2-1和可分离设置于所述芯轴2-1两端的端盖左侧端盖2-2a和右侧端盖2-2b。所述芯轴2_1用于缠绕安全带织带,其可以沿其轴线旋转将织带缠绕于其上或将缠绕的织带释放。所述芯轴沿其轴线设置有通孔2-3,通孔2-3内壁设置有内齿。在所述芯轴2-1的两端面上均分别设置有两个向外伸出的销柱2-6,称为限力销2-6。在所述芯轴2-1上还设置有用于穿过并固定织带端部的扁长型固定槽2-4以及用于减重的减重槽2-5。所述两端盖的外周均设置有外齿,如图4所示,左侧端盖2_2a外周设置外齿2-2a-l,在右侧端盖2-2b的外周设置外齿圈2_2b_l,且所述两端盖上的齿均为单向齿,朝向织带释放时芯轴2-1转动方向,所述两端盖外周的外齿与所述框架I上两通孔的内齿段相配合。在所述两端盖朝向芯轴2-1的端面上相应于所述限力销的位置,还设置有销孔,如图4中所示 的右侧端盖2-2b上的销孔2-2b-2。在两端盖如图2所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芯轴2-1两端面侧时,限力销插入相应的销孔中。此外,也可以将限力销设置于端盖内侧,而在芯轴2-1端面相应位置设置销孔。所述限力销在芯轴两端的设置位置可以不同,借此可用于在端盖与芯轴2-1装配时定位,防止左右端盖装配错误。更重要的方面是,该限力销2-6还可以承受芯轴旋转时的剪切力,并在该剪切力达到一阈值时被切断。在所述两端盖朝向芯轴2-1的端面中心还设置有带内齿的中心凹孔(以下简称凹孔),如图4中所示的右侧端盖2-2b上的凹孔2-2b-3。本实施例中,两端盖的凹孔设置于伸出其所在端面侧的凸台上。相应的芯轴端面则设置容纳该凸台的止口。在所述两端盖的外侧端面(即远离芯轴2-1的端面)侧,沿该端面的中心设置有向外伸出的伸出轴。如图I中所示的右侧伸出轴2-2b-5和如图4中所示的左侧伸出轴2-2a-5。其中,左侧伸出轴2-2a-5与敏感元件相连接,右侧伸出轴2_2b_5外周设置有齿,与卷簧相连接。在使用本实施例的扭力杆到卷收器卷轴中时,扭力杆3 (包括第一段3a和第二段3b)与所述卷轴2结构如图2、3和4所示,扭力杆3插入并穿过所述芯轴2_1的通孔2_3之中,且其轴向中部的外齿与所述芯轴2-1的通孔2-3内壁设置的内齿相啮合。左侧端盖2-2a和右侧端盖2-2b分别从左右两侧覆盖于芯轴2-1的两端部,且相应位置的限力销与销孔相对应。所述扭力杆3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左右端盖的凹孔之中,且其端部外齿与相应凹孔的内齿相啮合。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所述两端盖的凸台与芯轴2-1的止口之间还设置有减磨环(图未示)。该减磨环(图未示)一般采用低摩擦塑料制成,可以为端盖2-2与芯轴2-1的相对端面之间配合的止口位置提供过渡,使止口位置的金属面不会直接接触,避免了金属面相互摩擦造成的胶合作用对扭力杆正常工作的影响。如图4所示,端盖内侧外沿设置有环形凸台(图4中示出的右侧端盖上的环形凸台2-2b-6),在所述芯轴2-1的端面相应位置设置有与环形凸台相配合的避让止口 ;通过设置环形凸台和避让止口结构,可减小芯轴2-1端面与端盖相对旋转时的摩擦面积,从而降低芯轴与端盖之间的摩擦力,提高限力效果的稳定性。所述卷轴2整体设置于所述框架I之中,且卷轴2上两端盖分别置于框架I侧壁的通孔之中。自由状态时,所述卷轴2可旋转浮动设置于所述卷收器框架I之中,其端盖上的外齿与卷收器框架I上通孔的内齿不接触。卷轴2由其端盖两端外侧的伸出轴所支撑,卷轴2可以自由转动,实现织带的缠绕和释放。而在锁紧时,所述卷轴2两端盖的外齿与所述框架I上相应位置内齿相啮合,卷轴2无法转动。本实施例的卷收器中,其扭力杆3的两端设置于卷轴的两端盖处,而未穿出端盖,相对于背景技术中的扭力杆,本实施例的扭力杆长度缩短。被缩短的部分被设置于端盖外侧的伸出轴所代替。发生碰撞时,织带带动所述芯轴旋转,进而带动扭力杆转动。而两端盖被锁止在框架上,两端盖同时啮合扭力杆的两端部,使得扭力杆的两端部无法转动。而扭力杆3中部通过中部的周向外齿与芯轴2-1的内齿啮合,使其承受织带的拉力,而两端部则由于端部外齿与端盖2-2内端面的齿轮的啮合关系而被固定;当织带的拉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该扭力杆3发生扭转形变,从而使得芯轴2-1发生一定角度的转动,释放部分织带,该扭力杆3的扭转形变特性能够将织带适当放出,使织带对人体的束缚力控制在一个预订值,避免了过大的束缚力对人体的损伤;同时,织带又不会放出过长的距离而造成对人体束缚的失效。本实施例中,由于扭力杆长度缩短,以及端盖内侧凸台和芯轴的止口设置,其仅仅承受来自于芯轴的作用力和端盖的反作用力,避免扭力杆直接承受织带牵引力,因而其受力状况简单且可控,能够根据需要设计满足限力要求的限力销,且其在使用过程中安全稳定。此外,扭力杆中段扭转,更易于产生均匀分布的变形,避免局部应力过高而断裂失效;同时,左右两侧分别承受一半的限力值,可以减小扭力杆所需的直径。由于扭力杆的材质需要满足特殊的扭力要求,其成本高,制造要求高,本实施例中采用短的扭力杆可明显节约成本。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在所述卷收器框架的通孔上设置内齿段1-3,且内齿段1-3的位置为缠绕于卷轴上的织带的牵引方向所对应的位置。相对于通孔整圈均 设置内齿的结构,本实施例的结构能可保证在锁止时卷轴被锁止在确定的位置,即设置内齿段1-3的位置。其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卷轴2的芯轴两端设置的限力销2-6如上所述,在卷轴2锁止状态时,芯轴2-1由于收到来自安全带织带的拉力,会相对两侧端盖产生旋转趋势,而所述限力销2-6以及扭力杆3中部的外齿3-1会阻止其旋转。限力销2-6受到端盖与芯轴2-1的剪切力。在发生碰撞时,织带牵引力存在迅速的由小变大的牵引力加载过程。在此过程中,当牵引力小于限力销2-6的承受阈值时,所述芯轴2-1所承受的牵引力加载在限力销2-6上,所述扭力杆3不承担或者不主要承担该牵引力;当该牵引力值增大到超过限力销2-6的承受阈值时,限力销2-6就会折断,扭力杆3开始完全承担通过芯轴2-1传来的织带的牵引力,进而才会发生扭力杆3的扭曲变形过程。故限力销2-6可以调节该安全带的限力阈值。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扭力杆3中部的外齿设置有缺齿口,称为避让齿缺;如图5所示的第一段3a右侧的避让齿缺3a-2_l。图10为中部外齿具有避让齿缺3a_2_l的扭力杆插入芯轴2-1中其外齿部与芯轴通孔相配合的示意图。由图10可以看出,所述避让齿缺3a-2-l于扭力杆3上设置的位置满足该扭力杆3插入芯轴2_1的通孔后,避让齿缺3_1_1对准或大致对准芯轴2-1上设置的用于穿过并固定织带6的固定槽2-4。该固定槽2-4为扁长型通孔,其设置满足织带穿过方向垂直于所述芯轴2-1的中心轴,并需要尽可能的接近所述中心轴。所述避让齿缺3-1-1为织带6穿过固定槽2-4提供了让位空间,以避免在该处设置齿牙引起织带6与该齿牙干涉,并导致织带6在该处远离芯轴2-1中心线,而不利于织带6在拉紧时芯轴2-1的稳定。图6示出的为图5所示的扭力杆第一段3a左侧端部3a_l的端部齿形,图7示出了扭力杆3左侧端部3a-l插入左侧端盖2-2a的凹孔的配合图;图8为图5所示的扭力杆第一段3a右侧端部3a_2的端部齿形,可以看到其端部设置的避让齿缺3a_2_l,图9示出了扭力杆3右侧端部3a-2插入芯轴2-1的凹孔的配合图。本实施例中,将扭力杆设置为分立的两段具有如下效果可以将两个相同直径或者不同直径的扭力杆段组合使用,可组合出多个限力值,从而可采用较少的扭力杆形成具有多个限力值的卷收器,满足不同汽车厂商对安全带限力值的不同要求。如图11示出了不同直径扭力杆段组为扭力杆的示意图。另外,也可以使用相同材质或者不同材质的扭力杆组合使用,同样可以获得不同的限力效果。此外,由于扭力杆是采用特殊材质并通过冷镦工艺加工而成,对于每一直径的扭力杆,都要有单独的模具,其制造设备以及模具昂贵。采用本实施例的两段式扭力杆,可以实现有限的加工模具加工出的扭力杆段组合出具有多个限力值的扭力杆,从而可减少开模数量,节约制造成本。并且,较短尺寸的扭力杆更便于加工,加工合格率更高,每个模具的成本也相对更低。此外,改变扭力杆段的材质和改变直径可同时使用,以组合出更多变化。这里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还保护一种安全带卷收器,该安全带卷收器使用了上述实施例的扭力杆。关于扭力杆应用于卷收器中的技术细节,该卷收器的具体结构可参看上面对扭力杆描述的实施例。这里不再重复描述。本实用新型还保护一种安全带总成,该安全带总成使用了上述实施例所述卷收器,并能够获得上述实施例的卷收器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卷收器与织带以及其它相关零配件的装配可以参看现有的技术,这里不再展开论述。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安全带卷收器的扭力杆,所述安全带卷收器包括卷收器框架和卷轴,所述卷轴包括沿中轴线设置有通孔且用于缠绕织带的芯轴,以及可分离的分别设置于芯轴两端的两个端盖;所述端盖朝向芯轴的内端面的中心位置设置带内齿的中心凹孔;所述芯轴中轴线位置的通孔的中段位置设置有内齿;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杆呈杆状,其沿轴向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卷轴的轴向长度;在所述扭力杆两端部和中部均设置有周向外齿,且位于扭力杆两端部的外齿与卷收器上的两端盖端面的中心凹孔内齿相配合,位于扭力杆中部的周向外齿与所述芯轴中轴线位置的通孔的中段位置设置的内齿相配合;其中,所述扭力杆为从轴向中部分开的两段式结构;所述设置在中部的周向外齿,即位于两段相对接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安全带卷收器的扭力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杆的两段分别具有不同的直径和/或不同的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安全带卷收器的扭力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杆的两段的相对接的端部的周向外齿上均设置避让缺齿,且两避让齿缺的位置相同并共同对应于芯轴上穿过并固定织带端部的固定槽。
4.一种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卷收器框架、卷轴以及上述权利要求I至3任一所述的扭力杆;其中,所述卷收器框架包括两相对的侧壁;在所述两侧壁相对应位置设置有带内齿的圆形孔;所述卷轴包括沿中轴线设置有通孔且用于缠绕织带的芯轴,以及可分离的分别设置于芯轴两端的两个端盖;端盖沿外周设置有外齿,且朝向芯轴的内端面的中心位置设置带内齿的中心凹孔;所述芯轴中轴线位置的通孔的中段位置设置有内齿;所述扭力杆穿过所述芯轴的通孔,且中部的外齿与芯轴通孔内壁的内齿相啮合;所述扭力杆两端分别插入所述卷轴两端盖的中心凹孔之中,且两端的外齿与所述端盖内端面的中心凹孔的内齿相啮合;该扭力杆在周向的扭曲具有稳定的延展性;在自由状态下,所述卷轴可旋转的浮动设置于所述卷收器框架中,两端盖置于所述卷收器框架的两侧壁的圆形孔中;在锁止时,所述卷轴两端盖的外齿与所述框架上的内齿相口四合。
5.一种安全带总成,其特征在于,使用上述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收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安全带卷收器的扭力杆,所述扭力杆呈杆状,其沿轴向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卷轴的轴向长度;在所述扭力杆两端部和中部均设置有周向外齿,且位于扭力杆两端部的外齿与卷收器上的两端盖端面的中心凹孔内齿相配合,位于中部的周向外齿与所述芯轴中轴线位置的通孔的中段位置设置的内齿配合;扭力杆为从轴向中部分开的两段式结构;设置在中部的周向外齿,即位于两段相对接的端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扭力杆未穿出端盖且长度较短,使扭力杆不易发生弯曲变形,更为安全稳定。扭力杆分为两段,可通过不同直径或者材料的组合满足不同的安全带限力值要求。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使用上述扭力杆的安全带卷收器,以及安全带总成。
文档编号B60R22/34GK202743195SQ20122042944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7日
发明者刘学军 申请人:上海和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