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2602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更加详细地说,涉及下述充气轮胎,在胎体层内侧通过带状橡胶薄片将由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构成的内衬层内贴在轮胎上,并具有所述薄膜的轮胎圆周方向端部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通过带状橡胶重叠的叠接部,该充气轮胎在行驶开始后,在被拼接的内衬层的拼接部附近不会发生裂口,耐久性优良。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使用于充气轮胎的内衬层的方案,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专利文献I)。在将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实际使用于充气轮胎的内衬层中,通常采用下述制造方法: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和与该薄膜硫化粘结的带状橡胶薄片的层压体薄片缠绕在轮胎成形鼓而进行叠接,由此提供给轮胎硫化成形工序。但是,在将呈滚筒状的缠绕体而被缠绕的、由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和带状橡胶薄片构成的层压体薄片从该滚筒状的缠绕体以所需长度切割、并将其缠绕在轮胎成形鼓上并在该鼓上等中进行叠接、进一步通过硫化成形制造轮胎时,轮胎行驶开始后有时在构成内衬层的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和与将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硫化粘结的带状橡胶薄片之间会发生剥离。如果用图进行说明,如图5 (a)所示,用刀等对由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和带状橡胶层3构成的层压体薄片I进行切割为所需尺寸(长度),并在轮胎成形鼓上使其按照在其两端部上设置有叠接部S而呈环状的方式重叠而进行叠接。另外,有如下的情况:使用一个该层压体薄片I时,按照其两端部被叠接而呈环状的方式形成,或者使用多个薄片I时,按照这些薄片I的各端部都被叠接而连成一体、且其整体呈一个环状的方式形成。并且,进一步缠绕在轮胎制造中所需的部件(未图示),并用胶囊硫化成形。在硫化成形后,如图5 (b)中模式化表示的一样,以热塑性树脂为主体的薄膜2成为内衬层10,在叠接部S附近,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形成暴露的部分和埋设于带状橡胶层中的部分。图5中,上边的部分为轮胎内腔侧。S卩,形成如下的充气轮胎T (图7):具有该薄膜2的轮胎圆周方向端部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通过带状橡胶重叠的叠接部S,并且该叠接部S存在于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并且,上述的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和与该薄膜2硫化粘结的带状橡胶薄片3发生剥离的现象是,尤其,图5 (b)所示的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暴露且在其前端部附近4等上发生剥离,首先发生裂口,并进一步发展到薄片的剥离。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特开2009-241855号公报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充气轮胎:在胎体层内侧通过带状橡胶薄片将由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构成的内衬层内贴在轮胎上,并具有所述薄膜的轮胎圆周方向端部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通过带状橡胶重叠的叠接部,该充气轮胎在行驶开始后,在被拼接的内衬层的拼接部附近不会发生裂口,耐久性优良。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或者以下的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有以下的(I)的结构。(I) 一种充气轮胎,在胎体层内侧通过带状橡胶薄片将由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构成的内衬层内贴在轮胎上,并具有所述薄膜的轮胎圆周方向端部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通过带状橡胶重叠的叠接部,其特征在于,该叠接部的轮胎内腔侧的所述薄膜在相比该叠接部靠前侧具有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一部分或者全部变薄的部分。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其结构优选的是具有以下的(2) (3)的任何一种结构。(2)根据上述(I)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叠接部的圆周方向重叠长度为3 30mm,所述薄膜变薄部分的轮胎圆周方向长度为0.f 10mm,该薄膜变薄部分的厚度为该薄膜的厚度的20 80%。(3 )根据上述(I)或(2 )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相比所述叠接部靠前侧,所述薄膜在整个宽度方向上一部分变薄,该变薄部分在轮胎子午线截面上至少存在于带束层端部到胎圈填胶部前端之间。(4) 一种充气轮胎,在胎体层内侧通过带状橡胶薄片将由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构成的内衬层内贴在轮胎上,并具有所述薄膜的轮胎圆周方向端部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通过带状橡胶重叠的叠接部,其特征在于,该叠接部中的轮胎内腔侧的所述薄膜与所述轮胎外周侧的所述薄膜的至少其中之一薄膜按照在该叠接部的薄膜厚度比该叠接部以外的该薄膜厚度薄的方 式形成。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其结构优选的是具有以下的(5) (7)的任何一种结构。(5)根据上述(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叠接部中的薄膜厚度比该叠接部以外的薄膜厚度薄的部分以阶梯式变薄的形状形成,且,在该叠接部中变薄部分的薄膜厚度为叠接部以外的该薄膜厚度的2(Γ80%。(6)根据上述(4)或(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叠接部的圆周方向的重叠长度为3 30mm。(7)根据上述(4)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叠接部中薄膜厚度比该叠接部以外的薄膜厚度变薄的部分在子午线截面上至少存在于带束层端部到胎圈填胶部前端之间。根据上述(I)所述的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或者上述(4)所述的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提供一种如下的充气轮胎:轮胎行驶开始后,形成内衬层的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和与该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硫化粘结的带状橡胶薄片不会发生相互剥离,具有优良的行驶耐久性。根据上述(2 ) (3 )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不仅具有上述(I)所述的第一本发明的效果,而且还能更加可靠地且更加有效地得到该效果。根据上述(5) (7)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不仅具有上述(4)所述的第二本发明的效果,而且还能更加可靠地且更加有效地得到该效果。


图1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结构的图,模式化表示叠接部的轮胎内腔侧的薄膜在比叠接部靠前侧具有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一部分或者全部变薄的部分的第一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图1 (a)为叠接部附近的侧面截面图,图1 (b)为其俯视图;图2 (a广(C)均为模式化表示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另一实施例的图,是叠接部附近的侧面截面图;图3是为了说明第二本明的充气轮胎结构,模式化表示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图3 Ca)为叠接部附近的侧面截面图,图3 (b)为其俯视图;图4(a广(C)均为模式化表示第二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另一实施例的图,是叠接部附近的侧面截面图;图5为用于说明现有充气轮胎存在问题点的图,图5(a)为表示以规定长度切断对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和与将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硫化粘结的橡胶3进行层压的层压体薄片1,并将其卷绕在轮胎成形鼓上,由此将该层压体薄片I的两端部叠接而成的状态的模式图,图5 (b)为表示以图5 (a)所示的状态硫化成形之后的状态的模式图;图6为表示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形状的一个例子的部分破开立体图;图7为表示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形状的一个例子的部分破开立体图;图8为说明第一本发明或第二本发明充气轮胎的子午线方向的截面图,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E上存在叠接部的结构中,模式化表示在构成内衬层的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上至少在相比叠接部靠前侧优选设置薄部分的图。附图标号说明I层压体薄片2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3带状橡胶层3丨带状橡胶4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的前端部附近5、51、52薄膜2的变薄的部分10内衬层11胎面部12胎侧部13胎圈部14胎体层15带束层16胎圈填胶E轮胎宽度方向L叠接部的圆周方向重叠长度
S叠接部Tf薄膜2的厚度t薄膜2变薄部分的厚度W薄膜2变薄部分的轮胎圆周方向长度X轮胎圆周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更加详细说明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和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大概的说明顺序为,首先对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进行说明,然后对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进行说明,最后说明作为两个发明共同点的内衬层材料等情况。如图1所示,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是,胎体层(在图1中未图示,在图6和图8中用符号14表示)的内侧上,通过带状橡胶薄片3在轮胎上内贴有由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构成的内衬层10,并该薄膜2的轮胎圆周方向端部具有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通过橡胶3'重叠的叠接部S,其中,该叠接部S的轮胎内腔侧的薄膜2在相比叠接部S靠前侧具有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一部分或者全部变薄的部分5。发明人针对根据现有方法的缺点、即作为内衬层的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和与将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硫化粘结在一起的带状橡胶薄片3互相剥离的原因,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结果得到了以下见解。S卩,当上述层压体薄片I按照通常的方法准备时,认为在图5 (a)、图5 (b)所示的层压体薄片I的两端的叠接部S附近,在被上下存在的刚性强的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从上下被夹持的带状橡胶3上发生大的应力,因此在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的前端部附近4等上会发生裂口,或者该裂口进一步变大而发生剥离。对此,如图1所示,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叠接部S的轮胎内腔侧的薄膜2在相比该叠接部S靠前位置上具有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E-E上一部分或者全部变薄的部分5。当将层压体薄片I切割成规定长度而准备时,作为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准备在相比叠接部S靠前侧上具有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E-E上一部分或者全部变薄的部分5的薄膜。如此,通过在相比叠接部S靠前侧上,设置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E-E上一部分或者全部变薄的部分5,由此在该厚度薄的部分5上容易弯曲,并能够明显地缓和翻卷的发生,从而能够得到耐久性优良的充气轮胎。这对于防止轮胎使用后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和与该薄膜2硫化粘结在一起的带状橡胶薄片3之间发生相互剥离现象起到明显的效果。关于设置该变薄的部分5的位置,重要的是设置在相比叠接部S靠前侧上。如果设置在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重叠的叠接部S上,则被图中上下侧的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抑制住,因此难以弯曲,从而很难得到上述的本发明的缓和翻卷发生的效果。在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如图1所示,叠接部S的圆周方向重叠长度L为3 30mm,薄膜2的变薄的部分5的轮胎圆周方向长度W为0.f 10mm,该薄膜2的变薄的部分5的厚度t为该薄膜2厚度Tf的20 80%。
如果叠接部S的圆周方向重叠长度L小于3mm,则很难发挥作为拼接部的连接效果,另外,如果叠接部S的圆周方向重叠长度L大于30_,则轮胎的均匀性变差,因此不优选。另外,如果薄膜2的变薄的部分5的轮胎圆周方向长度W小于0.1mm,则无法高精度地制造该部分而不优选。另外,如果该W大于10_,效果也并没有相应地提高,反而存在作为内衬层防止空气透过性能下降的担忧,因此不优选。薄膜2的变薄的部分5的轮胎圆周方向长度W的更加优选的范围是f5mm。另外,上述的叠接部S的圆周方向重叠长度L、薄膜2的变薄的部分5的轮胎圆周方向长度W的各个值和薄膜2变薄部分5的位置关系如图2 (a) (c)各图中图示的方式一样,“叠接部S的圆周方向重叠长度L”指薄膜2端部彼此重叠部分的圆周方向长度,与薄膜2变薄部分5的位置无关。另外,薄膜2的变薄的部分5的轮胎圆周方向长度W在本发明中的技术构思是,特定“薄膜2在相比叠接部靠前侧的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一部分或者全部变薄的部分”的轮胎圆周方向长度,因此分别指:(a)当薄膜2变薄部分5 —部分与叠接部S关联而存在时,指除了与叠接部S关联部分之外的长度W (图2 (a));(b)当薄膜2变薄部分5与叠接部S无关联地存在时,指薄膜2变薄部分5的全部长度W (图2 (b));(c)当薄膜2变薄部分5存在其薄膜2变薄部分5与叠接部S关联或者无关联部分等多个部分时,指仅将与叠接部S无关联地存在的部分(无关联地存在的一部分)(图2
(c)中51,52)的合计长度(图2 (c)中W1+W2)。图6为表示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形态的一个例子的部分破开立体图。充气轮胎T是按照在胎面部11的左右侧上连接胎侧部12和胎圈部13的方式设置。在轮胎内侧上作为轮胎骨架的胎体层14按照横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左右的胎圈13,13之间的方式设置。与胎面部11相对应的胎体层14的外周侧上设置有由钢丝帘线构成的两层的带束层15。箭头E表示轮胎宽度方向,箭头X表示轮胎圆周方向。在胎体层14的内侧上配置有内衬层10,并且其叠接部S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而存在。在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能够抑制在轮胎内周面上的该叠接部S附近过去容易产生的开裂、在形成内衬层10的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体的薄膜2和带状橡胶层3之间发生的开裂、或者在这些地方发生的剥离,显著提高耐久性。叠接部S的重叠的长度L会根据轮胎尺寸而不同,但优选的是5 10_程度。在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虽然因重叠而形成的叠接部S存在于轮胎的整个宽度上,但没必要在该拼接部的整个宽度上设置薄膜2变薄的部分5,优选的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至少在图8中用Z表示的“从宽度更宽的带束层15b的端部到胎圈填胶16的前端部之间区域”上存在该部分5。尤其是,在行驶过程中胎肩部附近变形大,因此带状橡胶容易产生裂口或剥离,优选设置在包括胎侧部在内的至少上述区域Z内。即,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薄膜2变薄的部分5没必要连续地延伸,可以仅存在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上。存在该部分5时,优选的是,至少在“从宽度更宽的带束15b的端部到胎圈填胶16的前端部之间的区域Z”内存在。接着,说明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如图3所示,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是,在胎体层(图3中未图示,在图7和图8中用符号14表示)的内侧上通过带状橡胶薄片3在轮胎上内贴有由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构成的内衬层10,并具有该薄膜2的轮胎圆周方向端部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通过橡胶3 '重叠的叠接部S,其特征在于,该叠接部S中的轮胎内腔侧的所述薄膜2A和轮胎外周侧的所述薄膜2B的至少其中之一薄膜按照该叠接部中的薄膜厚度比该叠接部以外的该薄膜厚度薄的方式形成。在图3中,5表示形成的厚度薄的薄膜,在该状态下,在轮胎内腔侧的薄膜2A和在轮胎外周侧的薄膜2B的厚度都比叠接部以外的薄膜厚度薄。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即在形成内衬层10的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和与将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硫化粘结在一起的带状橡胶薄片3之间互相剥离的原因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结果得到了以下见解。S卩,如说明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时陈述的内容一样,当将层压体薄片I按照通常的方法准备时,认为在图5 (a)、图5 (b)所示的层压体薄片I的两端的叠接部S附近,在被上下存在的具有高刚性的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从上下夹持的带状橡胶3上发生大的应力。因此在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的前端部附近4等上会发生裂口或者该裂口进而变大而发生剥离。对此,如图3所示,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叠接部S中,上下薄膜的至少一个薄膜为形成的厚度薄的薄膜5,因此叠接部S整体刚性小,整个叠接部S容易弯曲,能够明显地缓和薄膜或带状橡胶的翻卷、剥离的发生,由此能够得到耐久性优良的充气轮胎。这对于防止轮胎使用后在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2和与其硫化粘结的带状橡胶层3之间产生剥离现象起到明显的效果。在叠接部S中,薄膜厚度比该叠接部以外的薄膜厚度薄的薄膜5的轮胎圆周方向X-X截面形态具有如图4(a)所示的向边缘逐渐变薄的形态,或者还可以是,具有如图4(b)、
(c)所示的阶梯式地变薄的形态。进一步,图4 (b)、(c)所示的阶梯式的形态是一阶段的阶梯式形态,还可以是多个阶段的阶梯式形态。另外,还可以是,如图4 (b)所示一样仅仅轮胎内腔侧的薄膜2A形成厚度薄,还可以是,如图4 (c)所示一样仅仅轮胎外周侧的薄膜2B形成厚度薄。其中,根据发明人的见解,只有一侧的薄膜形成厚度薄时,优选的是如图4 (b)所示一样使轮胎内腔侧的薄膜2A形成厚度薄。这是因为,位于表面的薄膜厚度薄时刚性的下降效果更大,并且难以发生翻卷或剥离。使薄膜变薄的加工,在与带状橡胶薄片层压之前的薄膜单一物体的阶段,例如可以通过沿轮胎宽度方向进行激光加工等方法进行。另外,通过该激光加工会发生薄膜表面与被改质的带状橡胶薄片的粘结性下降的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对于与带状橡胶薄片的非粘合面侧实施激光加工而使其变薄。即,如果以图4 (b)所示的形态进行说明,该图4 (b)所示的形态是轮胎内腔侧的薄膜2A变薄的形态,且,同一个图4 (b)的形态是该薄膜2A的带状橡胶薄片侧的面被加工而变薄的形态,但是如果通过使其变薄的该加工方法该加工面的粘结性下降时,最好是使与该面相反一侧面的内腔侧面变薄。或者,如果通过使其变薄的该加工方法该加工面的粘结性提高时,使带状橡胶薄片侧的面作为变薄的被加工面,由于防止翻卷或剥离的效果大而优选。当如上所述地以阶梯式变薄时,在该叠接部中形成厚度薄的薄膜的厚度t优选的是叠接部以外的该薄膜厚度Tf的2(Γ80% (图3 (a)、图4 (b)、(c))。如果厚度过分变薄,则不能得到作为内衬层的良好的空气透过防止性能,并且成形作业性能也会恶化。厚度比80%的厚度还厚时,刚性的下降效果小,无法得到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所预期的效果而不优选。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图3所示的叠接部S的轮胎圆周方向的重叠长度L优选的是3 30_。如果叠接部S的圆周方向重叠长度L小于3_,则难以发挥作为拼接部的连接效果,另外,如果该圆周方向重叠长度L大于30_,则存在轮胎的均匀性恶化的担忧,因此不优选。这样的优选尺寸与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一样。另外,薄膜2的变薄的薄膜部分5的轮胎圆周方向长度优选的是与该重叠长度L大致相同,具体而言,优选的是该长度L的±15%以内,更加优选的是该长度L的±10%以内。图7为表示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形态的一个例子的部分破开立体图。充气轮胎T按照在胎面部11的左右侧与胎侧部12和胎圈部13连接的方式设置。在轮胎内侧上,作为轮胎骨架的胎体层14按照横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左右的胎圈13,13之间的方式设置。与胎面部11相对应的胎体层14的外周侧上设置有由钢丝帘线构成的两层的带束层15。箭头E表示轮胎宽度方向,箭头X表示轮胎圆周方向。在胎体层14的内侧上配置有内衬层10,并且其叠接部S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而存在。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抑制在轮胎内周面上的该叠接部S附近过去容易产生的开裂、形成内衬层10的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体的薄膜2和带状橡胶层3之间发生的开裂、或者在这些地方发生的剥离,因此耐久性明显提高。虽然因重叠而形成的叠接部S存在于轮胎的整个宽度上,但没必要在其整个拼接部的宽度上设置薄膜2的变薄的部分5,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优选的是至少在图8中用Z表示的“从宽度更宽的带束层1·5b的端部到胎圈填胶16的前端部之间区域”上存在该变薄的部分。尤其是,在行驶过程中胎肩部附近变形大,因此薄膜或带状橡胶容易产生裂口或剥离,优选包含胎侧部在内至少在上述区域Z内设置该变薄的部分。这点与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相同。以下,针对第一本发明、第二本发明中形成内衬层的“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进行说明。在第一本发明、第二本发明中所说的形成内衬层的“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典型的是指,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薄膜或者由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同时向该树脂混合弹性体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构成的薄膜,这在第一本发明、第二本发明中相同。尤其,即使是后者的情况(由将热塑性作为主成分的同时向该树脂混合弹性体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构成的薄膜的情况),其主成分为热塑性树脂,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与100%橡胶的薄片等相比,一般具有刚性大的特性。因此,作为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或者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结构,保护内衬层的拼接部附近对于延长充气轮胎的寿命来说非常重要。作为第一本发明、第二本发明中能够使用的热塑性树脂,优选使用的是,例如 聚酰胺类树脂[例如,尼龙6 (N6)、尼龙66 (N66)、尼龙46 (N46)、尼龙11 (Nil)、尼龙12(N12)、尼龙 610(N610)、尼龙 612(N612)、尼龙 6/66 共聚物(N6/66)、尼龙 6/66/610 共聚物(N6/66/610)、尼龙MXD6(MXD6)、尼龙6T、尼龙9Τ、尼龙6/6Τ共聚物、尼龙66/ΡΡ共聚物、尼龙66/PPS共聚物以及这些N-烷氧基烷基化物、例如,尼龙6的甲氧基甲基化物、尼龙6/610共聚物的甲氧基甲基化物,尼龙612的甲氧基甲基化物,聚酯类树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ΡΒ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I)、PET/PEI共聚物、聚芳酯(PAR)、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PBN)、液晶聚酯、聚氧化亚烷基二酰亚胺二羧酸/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等芳香族聚酯]、聚腈类树脂[例如,聚丙烯腈(PAN)/聚甲基丙烯腈、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甲基)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甲基)丙烯腈/苯乙烯/ 丁二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树脂[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乙烯类树脂[例如,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PVA)、乙烯醇/乙烯共聚物(EVOH)、聚偏二氯乙烯(PVDC)、聚氯乙烯(PVC)、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偏二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偏二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ETFE)]、纤维素类树脂[例如,醋酸纤维素、醋酸丁酸纤维素]、氟类树脂[例如,聚偏氟乙烯(PVDF)、聚氟乙烯(PVF)、聚三氟氯乙烯(PCTFE)、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酰亚胺类树脂[例如,芳香族聚酰亚胺(PI)]等。另外,可以构成在本发明中能够使用的“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体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例子的热塑性树脂和弹性体,热塑性树脂可以使用上述的树脂。作为弹性体,能够优选使用的是,例如:二烯类橡胶及其氢加成物[例如,天然橡胶(NR)、异戊二烯橡胶(IR)、环氧化天然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丁二烯橡胶(BR,高顺式BR和低顺式BR)、腈橡胶(NBR)、氢化NBR、氢化SBR]、烯烃类橡胶[例如,乙烯丙烯橡胶(EPDM、EPM)、马来酸改性乙烯丙烯橡胶(Μ-EPM)、丁基橡胶(IIR)、异丁烯和乙烯基芳香族或二烯类单体共聚物、丙烯橡胶(ACM)、离聚物]、含卤素橡胶[例如,Br-1IRXl-1IR,溴化异丁烯-p-甲基苯乙烯共聚物(BMS)、氯丁橡胶(CR)、氯醇橡胶(CHR)、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M)、氯化聚乙烯橡胶(CM)、马来酸改性氯化聚乙烯橡胶(M-CM)]、硅橡胶[例如,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二甲基硅橡胶、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含硫橡胶[例如,聚硫橡胶]、氟橡胶[例如,聚偏氟乙烯橡胶、含氟乙烯基醚橡胶、四氟乙烯-丙烯橡胶、含氟硅橡胶、含氟磷氮烯橡胶]、热塑性弹性体[例如,苯乙烯弹性体、烯烃弹性体、聚酯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聚酰胺弹性体]等。另外,当将所述的特定热塑性树脂和所述的特定弹性体组合而进行混合时,当相溶性不同时,可以使用适当的作为第三成分的溶解剂使两种物质相溶。通过向混合系混合相溶剂,热塑性树脂和弹性体的表面张力下降,结果形成分散相的弹性体的粒径变得很细,因此两种成分的特性更加突出。作为这样的相溶剂,一般可以是具有热塑性树脂以及弹性体的两种物质或者一种物质的结构的共聚物,或者其结构可以是具有与热塑性树脂或者弹性体可进行反应的环氧基、羰基、卤基、氨基、噁咪啉、羟基等的共聚物的结构。这些可以根据被混合的热塑性树脂和弹性体的种类进行选择,但通常使用的是,可以举出苯乙烯/乙烯-丁烯嵌段共聚物(SEBS)和其马来酸改性物、EPDM、EPM、EPDM/苯乙烯或者EPDM/丙烯腈嵌段共聚物和马来酸改性物、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反应性四氯化碳等。这样的相溶剂的配合量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的是,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物成分(热塑性树脂和弹性体的合计)为0.5 10重量份。另外,将热塑性树脂和弹性体混合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特定的热塑性树脂和弹性体的组合比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并且,在其基质中将弹性体作为不连续相而分散的结构即可。
在第一本发明或者第二本发明中,在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中,在作为内衬层的必要特征没有受影响的范围内可以混合相溶剂等其它聚合物。混合其它聚合物的目的有,改善热塑性树脂和弹性体的相溶性、提高材料的成型加工性能、提高耐热性、降低成本等。作为用于这些聚合物的材料,可以例示有,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ABS、SBS、聚碳酸酯(PC)等。另外,一般情况下,只要作为内衬层的必要特征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将配合于聚合物配合物的填充剂(碳酸钙、氧化钛、氧化铝等)、炭黑、白炭等加强剂、软化剂、可塑剂、辅助加工剂、颜料、染料、防老化剂等可以任意地配合。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具有在热塑性树脂的基质中弹性体作为不连续相而分散的结构。通过具有这样的结构,使内衬层具有充分的柔软性的同时通过作为连续相的树脂层的效果具有充分的刚性,同时与弹性体的多少无关地在成形时能够得到与热塑性树脂相同的成形加工性能。第一本发明或第二本发明中能够使用的热塑性树脂、弹性体的杨氏模量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是都是l 500MPa,更加优选的是5(T500MPa。
[实施例]以下,根据实施例等具体说明第一本发明和第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另外,各评价特性的测量方法是根据以下记载的方法。(I)拼接部的耐剥落性的评价:在转鼓试验机中,在内压120kPa、负荷7.24kN、速度81km/h的条件下进行80小时的行驶试验后,在各试验轮胎(各实施例、现有例中各10条)的内腔的内衬层的拼接部附近有没有发生带状橡胶的剥落、裂口的情况进行了观察。评价方法是针对有关第一本发明的现有例1、实施例Γ6用“一般”、“优秀”、“不好”三个阶段进行评价。另外,针对有关第二本发明的现有例11、实施例1Γ17,以现有例I的指数作为100进行了评价,数值越大越优秀。(2)空气泄漏性的评价:以内压230kPa安装在轮辋上后,放置一个月后计算出气压的泄漏率。评价是,针对有关第一本发明的现有例1、实施例1飞,以现有例I的轮胎的指数作为100进行了表示。针对有关第二本发明的现有例11、实施例1f 17,以现有例11的轮胎的指数作为100进行了表示。数值越大说明耐空气泄漏性越优秀,以泄漏量5%来判断有优势之差。(3)均匀性的评价根据JASO C-607-87测量RFV而进行了评价。η数为10,针对有关第一本发明的现有例1、实施例1飞,以现有例I的轮胎的指数作为100进行了表示。针对有关第二本发明的现有例11、实施例1f 17,以现有例11的轮胎指数作为100进行了表示。数值越大表示均匀性越优秀。数值为2%以上时,判断为“具有优势之差”,5%以上时,判断为“具有明显的优势之差”。实施例f 6、现有例I实施例1飞、现有例I是关于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
作为试验用轮胎,各实施例、比较例分别制造了十条具有两层带束层和两层胎体层结构的、且轮胎尺寸为195/65R1591H (15X6J)的试验用轮胎。在各试验用轮胎中,形成内衬层的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使用了热塑性树脂为N6/66的厚度(Tf)为130 μ m的薄膜。叠接部S的结构为如图1所示的结构,在相比该叠接部S靠前侧,按照与叠接部S的端部几乎接触的方式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的全部位置上设置变薄的部分5,由此进行轮胎的成形。实施例1飞是按照表I记载的一样将叠接部的圆周方向重叠长度L、薄膜的变薄的部分5的轮胎圆周方向长度W进行多种改变的例子,现有例I是没有特别地设置在形成内衬层的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上变薄的部分的例子。在各实施例1飞中,薄膜(内衬层)的变薄的部分5的厚度t均设为70 μ m。将对各试验用轮胎的评价结果表示在表I中。从其结果可以看出,第一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拼接部的耐剥落性、耐空气泄漏性、均匀性方面优良。[表 I]
权利要求
1.一种充气轮胎,在胎体层的内侧通过带状橡胶薄片将由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构成的内衬层内贴在轮胎上,并具有所述薄膜的轮胎圆周方向端部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通过带状橡胶重叠的叠接部,其特征在于,该叠接部的轮胎内腔侧的所述薄膜在相比该叠接部靠前侧具有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一部分或者全部变薄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叠接部的圆周方向重叠长度为3 30mm,所述薄膜变薄部分的轮胎圆周方向长度为0.f 10mm,该薄膜变薄部分的厚度为该薄膜厚度的20 8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相比所述叠接部靠前侧,所述薄膜在整个宽度方向上一部分变薄,该变薄的部分在轮胎子午线截面上至少存在于带束层端部到胎圈填胶部前端之间。
4.一种充气轮胎,在胎体层的内侧通过带状橡胶薄片将由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构成的内衬层内贴在轮胎上,并具有所述薄膜的轮胎圆周方向端部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通过带状橡胶重叠的叠接部,其特征在于,该叠接部中的轮胎内腔侧的所述薄膜与所述轮胎外周侧的所述薄膜的至少其中之一薄膜按照在该叠接部的薄膜厚度比该叠接部以外的该薄膜厚度薄的方式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叠接部中的薄膜厚度比该叠接部以外的薄膜厚度薄的部分以阶梯式变薄的形状形成,且,在该叠接部中变薄部分的薄膜厚度为叠接部以外的该薄膜厚度的2(Γ80%。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叠接部的圆周方向的重叠长度为3 30mm。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充气轮胎,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叠接部中薄膜厚度比该叠接部以外的薄膜厚度变薄的部分在子午线截面上至少存在于带束层端部到胎圈填胶部前端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在胎体层内侧通过带状橡胶薄片将由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薄膜构成的内衬层内贴在轮胎上,并具有该薄膜的轮胎圆周方向端部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通过带状橡胶重叠的叠接部,轮胎行驶后,在内衬层的拼接部附近不会发生裂口,其耐久性优良,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该叠接部的轮胎内腔侧的所述薄膜在相比该叠接部靠前侧具有在整个轮胎宽度方向上一部分或者全部变薄的部分,或者,该叠接部中的轮胎内腔侧的所述薄膜和轮胎外周侧的所述薄膜的至少其中之一薄膜按照该叠接部中的薄膜厚度比该叠接部以外的该薄膜厚度薄的方式形成。
文档编号B60C9/18GK103192667SQ20131000717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0日
发明者小石川佳史 申请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