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0056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轮胎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向胎面宽度方向内侧凹陷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凹部。在周向凹部的内部形成有朝向胎面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花纹块。在沿轮胎的胎面宽度方向及轮胎径向的轮胎截面中,在从与轮辋凸缘接触的最靠轮胎径向外侧的点即轮辋背离点到周向凹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的范围内形成有轮辋外表面。花纹块的至少一部分比将轮辋外表面延长而得到的假想线向胎面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专利说明】轮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和与胎面部相连的胎侧部的轮胎。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在被装配于车辆的轮胎中,轮胎滚动时的发热成为问题。发热引起的轮胎的 温度上升成为促进轮胎的材料物性的变化这一经时变化、高速行驶时的胎面的破损等的原 因。特别是,在重载重下使用的工程子午线(0RR)轮胎、卡车客车用子午线(TBR)轮胎中, 由于与轮辋凸缘的摩擦及来自轮辋凸缘的压力,胎侧部、特别是胎圈部侧的橡胶发生变形 而容易发热。胎侧部的发热促进橡胶的老化,导致不仅胎圈部的耐久性变差,而且轮胎的耐 久性也变差,因此,期望开发出实现抑制胎侧部的胎圈部侧的温度上升的轮胎。
[0003] 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轮胎中,作为抑制胎圈部的温度上升的手段,在胎侧部 的规定范围内,沿轮胎径向形成有紊流产生用突起。由此,在轮胎表面产生流速较快的紊 流,促进胎侧部的散热,从而抑制胎圈部侧的温度上升。
[0004] 但是,上述以往的轮胎存在如下那样的问题。g卩,在胎侧部形成突起的方法使胎侧 部的橡胶的体积增加,其结果是,轮胎滚动时的橡胶的变形量增加而导致容易发热。即,通 过形成突起而促进散热来抑制温度上升这样的效果减弱。另外,由于需要用于形成突起的 橡胶,因此,充气轮胎所需要的橡胶量增加,从而导致制造成本变高。由于上述的理由,对于 抑制胎侧部、特别是胎圈部侧的温度上升的轮胎,期望进一步的改善。
[0005] 在先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 :国际公开TO2009/084634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轮胎(充气轮胎1)具有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胎面部10)和 与所述胎面部相连的胎侧部(胎侧部20),其中,在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向胎面宽度 方向内侧凹陷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凹部(周向凹部1〇〇),在所述周向凹部的内部形成 有朝向胎面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花纹块(例如第一花纹块111),在沿所述轮胎的胎面宽度 方向及轮胎径向的轮胎截面中,在从与轮辋凸缘(轮辋凸缘61)接触的最靠轮胎径向外侧 的点即轮辋背离点(轮辋背离点61a)到所述周向凹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端部100a) 的范围内形成有轮辋侧外表面(轮辋侧外表面80),所述花纹块的至少一部分比将所述轮 辋外表面延长而得到的假想线向胎面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0009] 在这样的轮胎中,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向胎面宽度方向内侧凹陷且沿轮胎周 向延伸的周向凹部。根据这样的轮胎,通过形成周向凹部,能缩小轮胎内部(特别是胎圈部 的内部)的高温部与散热面(周向凹部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因此,能提高抑制橡胶的温 度上升的效果。而且,根据这样的轮胎,与未形成周向凹部的情况相比,能通过轻量化来实 现降低成本。
[0010] 另外,在周向凹部的内部形成有朝向胎面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花纹块。在此,假设 在未设置周向凹部而在胎侧部配置花纹块的情况下,由于测量厚度变高,因此,不能充分获 得抑制橡胶的温度上升的效果,但通过在周向凹部的内部配置花纹块,能充分提高抑制橡 胶的温度上升的效果。
[0011] 另外,在这样的轮胎中,花纹块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比将轮辋外表面延长而得到 的假想线向胎面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根据如此的轮胎,通过轮胎的滚动,沿胎侧部的外表面 流动的空气容易从花纹块的一部分进入周向凹部的内部。即,能使流入周向凹部的内部的 空气的量增加,从而能进一步抑制橡胶的温度上升。
[0012] 如以上所述,根据这样的轮胎,能降低制造成本,且抑制胎侧部、特别是胎圈部的 橡胶的温度上升。
[0013]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在所述胎面宽度方向上,所述花纹块相对于所述假想线 的突出高度为1?25mm的范围。
[0014]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所述花纹块位于所述周向凹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
[0015]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所述轮辋外表面沿在胎面宽度方向内侧具有曲率半径的 中心的规定的圆弧曲线形成,所述假想线是以将所述规定的圆弧曲线延长至所述周向凹部 的方式引出的线。
[0016]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在沿所述轮胎的胎面宽度方向及轮胎径向的轮胎截面 中,在从所述周向凹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到所述周向凹部的底面的范围内形成的侧壁 面沿在胎面宽度方向外侧具有曲率半径的中心的另一圆弧曲线形成,在将填充标准内压且 无载重的无载重状态下的轮胎径向的轮胎高度设为Η的情况下,填充标准内压且施加了标 准载重的标准载重状态下的所述侧壁面位于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距离所述轮辋背离点为所 述轮胎高度Η的25%以下的范围内。
[0017]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面相对于所述假想线的最大深度为15mm以上 且35mm以下。
[0018]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沿所述轮胎的胎面宽度方向及轮胎径向的轮胎截面中的 所述侧壁面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R2)在填充标准内压且无载重的无载重状态下为50mm 以上。
[0019]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所述花纹块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侧壁面内。
[0020]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填充标准内压且无载重的无载重状态下的所述侧壁面的 曲率半径Ra和填充标准内压且施加了标准载重的标准载重状态下的所述侧壁面的曲率半 径Rb满足(Ra - Rb) /Ra < 0. 5的关系。
[0021]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沿轮胎周向分别相隔规定间距而配置有多个所述花纹 块,相邻的两个花纹块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置不同。
[0022]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所述花纹块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高度h为3mm以上且 25mm以下。
[0023]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所述花纹块的轮胎周向上的宽度w为2mm以上且10mm以 下。
[0024]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所述花纹块的高度h、所述花纹块的轮胎周向上的规定间 距P和所述花纹块的宽度w满足1彡p/h彡50且1彡(p - w) /V彡100的关系。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的胎侧部20侧的侧壁面视图。
[0026]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0027]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的剖视图。
[0028] 图4(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4(b) 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29] 图5是表示无载重状态下的周向凹部和标准载重状态下的周向凹部的变形状况 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30] 图6(a)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6(b)是第一实施 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1] 图7(a)是说明紊流产生的状态的图,是周向凹部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局部放大 剖视图。图7(b)是说明紊流产生的状态的图,是周向凹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2] 图8(a)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200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8(b)是第二 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200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3] 图9(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涉及的周向凹部200X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 9(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涉及的周向凹部200X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4] 图10(a)是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300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0(b)是第 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300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5] 图11 (a)是以往例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1 (b)是比较例涉及的 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36] 图12(a)是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2(b)是另一实 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7] 图13(a)是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3(b)是另一实 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8] 图14是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9] 图15是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40] 图16(a)至(e)是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 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符号。其中,应该注意到,附图是示意性的表 示,各尺寸的比率等与实际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参照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 附图相互之间也可以包含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
[0042][第一实施方式]
[0043]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0044] (1)充气轮胎1的结构
[0045]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是装配于翻斗车等建筑工程车辆的重载重用的充 气轮胎。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充气轮胎1的结构。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 1的侧面观察时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的局部剖视图。
[0046] 如图1至3所示,充气轮胎1具有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10和与胎面部10 相连的胎侧部20。在胎侧部20的外表面形成有向胎面宽度方向Tw内侧凹陷且沿轮胎周向 Tc延伸的周向凹部100。另外,如图2至3所示,充气轮胎1具有形成充气轮胎1的骨架的 胎体40、组装于轮辋凸缘61 (图2中未图示)的胎圈部30、在胎面部10中配设于胎体40 的轮胎径向Td外侧的带束层50。
[0047] 胎体40由胎体帘线和通过覆盖胎体帘线的橡胶所形成的层构成。胎体40从胎面 部10经由胎侧部20卡定在胎圈部30的胎圈芯上且具有从胎面宽度方向Tw内侧向外侧折 返的折返部。胎体40的从折返部向轮胎径向Td外侧延伸的端部配置于轮胎高度Η的40? 65%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轮胎高度Η的详细情况见后述(参照图3)。
[0048] 带束层50通过在钢丝帘线中含浸橡胶成分而构成。另外,带束层50由多个层构 成,各层沿轮胎径向Td层叠。胎圈部30沿轮胎周向Tc配设,隔着轮胎赤道线CL配设于胎 面宽度方向Tw的两侧。需要说明的是,充气轮胎1是以轮胎赤道线CL为基准线对称的结 构,因此,在图2及图3中仅示出一侧。
[004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胎侧部20的外表面,在沿充气轮胎1的胎面宽度方向 Tw及轮胎径向Td的截面中,从轮辋背离点61a到周向凹部100的轮胎径向Td内侧的端部 100a的范围内形成有轮辋侧外表面80。需要说明的是,轮辋背离点61a是在将充气轮胎1 组装于轮辋圈60的状态下充气轮胎1与轮辋圈60的轮辋凸缘61接触的最靠轮胎径向Td 外侧的点。另外,应该注意到,端部l〇〇a位于比胎侧部20的轮胎载重时与轮辋凸缘61接 触的部位在胎面宽度方向Tw上靠外侧的位置。
[0050] 另外,将充气轮胎1组装于轮辋圈60的状态是指将充气轮胎1以与规格中规定的 最大载重对应的空气压组装于规格中规定的标准轮辋的状态。在此,规格表示JATMA YEAR BOOK(2010年度版、日本汽车轮胎协会规格)。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地或制造地应用TRA 规格、ETRT0规格等的情况下遵从于各自的规格。
[0051] 另外,轮辋侧外表面80沿在胎面宽度方向Tw内侧具有曲率半径R1的中心C1的 第一圆弧曲线Rcl形成(参照图4)。也就是说,轮辋侧外表面80形成为向胎面宽度方向 Tw外侧鼓出的曲面形状。通过这样地形成轮辋侧外表面80,在胎侧部20的胎圈部30侧的 区域中确保了一定的刚性。需要说明的是,曲率半径R1的中心C1优选位于从轮胎最大宽 度部m的位置沿胎面宽度方向Tw延伸的假想直线上。
[0052] (2)周向凹部的结构
[0053] 下面,具体地说明周向凹部100的结构。周向凹部100形成于从轮胎最大宽度部 m的位置到轮辋背离点61a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周向凹部100的轮胎径向Td的长度和 胎面宽度方向Tw的深度优选根据充气轮胎1的大小、所装配的车辆的种类适当决定。
[0054] 另外,周向凹部100具有位于周向凹部100的轮胎径向Td内侧的内侧壁面101、位 于周向凹部100的轮胎径向Td外侧的外侧壁面102和位于内侧壁面101与外侧壁面102之 间的底面103。需要说明的是,周向凹部100在轮胎径向Td上能划分为形成内侧壁面101 的区域、形成外侧壁面102的区域和形成底面103的区域这三个区域。
[0055] 图4(a)至(b)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如图4(a) 至(b)所示,内侧壁面101形成于从周向凹部100的轮胎径向Td内侧的端部100a到周向 凹部100的底面103的范围。也就是说,内侧壁面101形成为与底面103相连。
[0056] 另外,内侧壁面101在沿充气轮胎1的胎面宽度方向Tw及轮胎径向Td的截面中, 沿在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具有曲率半径R2的中心C2的第二圆弧曲线Rc2形成。即,内侧 壁面101形成为曲面形状。
[0057] 另外,沿充气轮胎1的胎面宽度方向Tw及轮胎径向Td的截面中的内侧壁面101的 曲率半径R2优选在填充标准内压且无载重的无载重状态下为50mm以上。需要说明的是, 在本实施方式中,标准内压是上述的规格(JATMA YEAR BOOK)中规定的内压。另外,标准载 重也是上述的规格中规定的最大载重。
[005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壁面101相对于将第一圆弧曲线Rcl延长至周向凹部 100而成的假想线Vcl的最大深度D处于15mm以上且35mm以下的范围内。在此,应该注意 至IJ,第一圆弧曲线Rcl与假想线Vcl位于同一圆弧曲线上,在图4(a)至(b)的例子中,假想 线Vcl部分用虚线表示。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b)所示,最大深度D是从内侧壁面101的 轮胎径向Td外侧的端部100c到假想线Vcl的间隔。另外,换言之,也可以说是在向内侧壁 面101的端部100c设置法线时法线与假想线Vcl相交的点和端部100c之间的距离。
[005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壁面101设于朝向轮胎径向Td外侧距离轮辋背离点 61a为规定范围内的位置。具体而言,在设填充标准内压且无载重的无载重状态下的轮胎径 向Td的轮胎高度为Η的情况下,在充气轮胎1中填充标准内压且施加了标准载重的标准载 重状态下的内侧壁面101位于朝向轮胎径向Td外侧距离轮辋背离点61a为轮胎高度Η的 25%以下的范围内。
[006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轮胎高度Η为在将充气轮胎1组装 于轮辋圈60的状态下,从充气轮胎1的轮胎径向Td内侧的下端到胎面部10的胎面表面的 轮胎径向Td上的长度。
[0061] 另外,在充气轮胎1中,填充标准内压且无载重的无载重状态下的内侧壁面101的 曲率半径Ra与填充标准内压且施加了标准载重的标准载重状态下的内侧壁面101的曲率 半径Rb满足(Ra - Rb) /Ra < 0. 5的关系。
[0062] 在此,图5中示出了表示无载重状态下的周向凹部100与标准载重状态下的周向 凹部100X的变形状况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如图5所示,内侧壁面101的曲率半径R2从无 载重状态下的内侧壁面101的曲率半径Ra(R2)变化为标准载重状态下的内侧壁面101的 曲率半径Rb(R2)。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构成为,在内侧壁面101的曲率半 径R2从曲率半径Ra(R2)变化为曲率半径Rb(R2)时,内侧壁面101的曲率半径R2的变化 率为〇. 5以下。
[0063] 外侧壁面102位于周向凹部100的轮胎径向Td外侧。外侧壁面102形成于从周 向凹部100的轮胎径向Td内侧的端部100b到周向凹部100的底面103的范围。需要说明 的是,外侧壁面102也优选与内侧壁面101同样地形成为曲面形状。另外,底面103位于比 胎侧部20的外表面靠胎面宽度方向Tw内侧的位置,与内侧壁面101和外侧壁面102相连。
[0064] 这样,具有内侧壁面101、外侧壁面102和底面103的周向凹部100在胎侧部20中 以从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的表面朝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另外,通过将周向凹部100以 凹陷的方式形成,在充气轮胎1中减少了形成胎侧部20的橡胶的体积。
[0065] (3)花纹块的结构
[0066] 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形成于周向凹部100的花纹块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 向凹部100的内部形成有朝向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突出的花纹块110。需要说明的是,周 向凹部100的内部表示轮胎径向Td上的周向凹部100的轮胎径向Td内侧的端部100a与 周向凹部100的轮胎径向Td外侧的端部100b之间的区域内。
[0067]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作为花纹块110,形成有第一花纹 块111和第二花纹块112。另外,第一花纹块111和第二花纹块112分别在轮胎周向Tc上 设置规定间隔而形成有多个。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作为花纹块110形成有第 一花纹块111和第二花纹块112这两种花纹块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花纹块110也可以 为一种(例如第一花纹块111)。
[006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花纹块11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内侧壁面101内。具体而 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花纹块111整体和第二花纹块112的一部分配置于形成内侧壁面 101的区域内。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内侧壁面101的区域内至少配置花纹块110的一部分 即可,例如也可以仅将第一花纹块111的一部分配置于形成内侧壁面101的区域内。
[0069] 另外,图6(a)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100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6(b) 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100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如图6(a)至(b)所示,在周向 凹部100中,第一花纹块111形成于周向凹部100的轮胎径向Td内侧,并且第二花纹块112 形成于比第一花纹块111靠轮胎径向Td外侧。在此,第一花纹块111的轮胎径向Td内侧 的端部到达周向凹部100的轮胎径向Td内侧的端部100a。换言之,第一花纹块111位于周 向凹部100的轮胎径向Td内侧的端部100a。
[007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花纹块111和第二花纹块112沿轮胎径向Td形成于直线 上。第一花纹块111和第二花纹块112以轮胎径向Td上的充气轮胎1的中心C(参照图1) 为基准点形成为放射状的形状。
[0071] 第一花纹块111和第二花纹块112在轮胎径向Td上分离地形成。另外,第一花纹 块111的轮胎周向Tc的宽度W和第二花纹块112的轮胎周向Tc的宽度W相同。具体而言, 第一花纹块111的轮胎周向Tc的宽度W和第二花纹块112的轮胎周向Tc的宽度W为2mm 以上且10m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花纹块111(或第二花纹块112)的侧壁倾斜、轮 胎周向Tc的宽度w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轮胎周向Tc的宽度w为最大宽度与最小宽度的平 均值。
[0072] 第一花纹块111和第二花纹块112的轮胎径向Td上的距离L1优选形成为第一花 纹块111 (或第二花纹块112)之间的在轮胎周向Tc上的间距P的15 %?30%。其理由如 下。S卩,在距离L1小于间距P的15%的情况下,会阻碍进入周向凹部100的空气的流动,导 致在周向凹部100内产生较多滞留空气的部分(区域)。另一方面,在距离L1大于间距P 的30%的情况下,难以产生相对于底面103反复进行附着和剥离这样的空气的流动。
[0073]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b)所示,轮胎周向Tc的间距P是第一花纹块111 (或第二 花纹块112)的轮胎周向上的中心与相邻的另一第一花纹块111 (或第二花纹块112)的轮 胎周向上的中心的沿周向的直线距离。
[007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花纹块110的胎面宽度方向Tw上的高度h为3mm以上且 25mm以下。具体而言,第一花纹块111的高度h和第二花纹块112的高度h为3mm以上且 25m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花纹块111(或第二花纹块112)的高度 h表示从第一花纹块111 (或第二花纹块112)所在的内侧壁面101或外侧壁面102或底面 103到第一花纹块111 (或第二花纹块112)的在垂直方向上最远离该面的点的距离。
[007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花纹块111 (或第二花纹块112)的高度h、第一花纹块 111 (或第二花纹块112)的轮胎周向Tc上的规定间距p和第一花纹块111 (或第二花纹块 112)的宽度w形成为满足1彡p/h彡50且1彡(p -w)/w彡100的关系。
[0076] 另外,第一花纹块111的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的表面111S和第二花纹块112的 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的表面112S优选为平面形状。另外,第一花纹块111的表面111S和 第一花纹块111的从轮胎径向Td外侧的外侧前端部111a延伸至槽底103的侧壁面所成的 角度优选为钝角。其理由如下。即,在制造充气轮胎时,将充气轮胎1从模具拆下时的脱模 性提高。因此,能抑制充气轮胎1产生缺口等,因此,能制造高品质的充气轮胎1。
[0077] 同样,第二花纹块112的表面111S和第二花纹块112的从轮胎径向Td内侧的内 侧前端部112a延伸至槽底103的侧壁面所成的角度也优选为钝角。另外,第二花纹块112 的表面111S和第二花纹块112的从轮胎径向Td外侧的外侧前端部112b延伸至槽底103 的侧壁面所成的角度也优选为钝角。
[0078] 另外,第一花纹块111及第二花纹块112的轮胎周向Tc上的侧壁面也同样。具体 而言,第一花纹块111的表面Ills和轮胎周向Tc的侧壁面所成的角度也优选为钝角。另 夕卜,第二花纹块112的表面112S和轮胎周向Tc的侧壁面所成的角度也优选为钝角。
[007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花纹块110的至少一部分比第一圆弧曲线Rcl向胎面宽度 方向Tw外侧突出。具体而言,在引出将第一圆弧曲线Rcl延长至周向凹部100的假想线 Vcl的情况下,花纹块110的至少一部分比假想线Vcl向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突出。更详 细而言,如图4(b)所示,第一花纹块111的一部分形成为比将第一圆弧曲线Rcl延长而得 到的假想线Vcl向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突出突出高度Hz。
[0080] 突出高度Hz优选处于1?25mm的范围内。而且,突出高度Hz更优选处于2? 10mm的范围内。
[0081] 在此,考虑制造充气轮胎1时的脱模性,第一花纹块111的表面Ills和第二花纹 块112的表面112S优选形成为平面形状。这样,考虑将表面111S至112S形成为平面形状 这一点和流入周向凹部100内的空气的量,突出高度Hz优选为25mm以下。另一方面,突出 高度Hz小于1mm时,进入周向凹部100内的空气的量变少,因此冷却效果受到抑制。因此, 突出高度Hz优选为1mm以上。
[0082] (4)紊流产生的状态
[0083] 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100引起的紊流产生的状态。
[0084] 图7(a)是说明紊流产生的状态的图,是周向凹部100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局部放 大剖视图。图7(b)是说明紊流产生的状态的图,是周向凹部100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85] 如图7(a)所示,伴随着充气轮胎1的旋转,沿周向凹部100内的底面103的空气 流S1在第二花纹块112 (或第一花纹块111)的作用下从底面103 (或内侧壁面101)剥离而 越过第二花纹块112 (或第一花纹块111)。此时,在该第二花纹块112 (或第一花纹块111) 的背面侧(图7(a)至(b)所示的第一、第二花纹块的右侧)产生空气流滞留的部分(区 域)。然后,空气流S1再次附着于这个第二花纹块112 (或第一花纹块111)与下一个第二 花纹块112(或第一花纹块111)之间的底面103(或内侧壁面101)后在下一个第二花纹块 112(或第一花纹块111)的作用下被再次剥离。此时,在该第二花纹块112(或第一花纹块 111)的前面侧(图7(a)至(b)所示的第一、第二花纹块的左侧)产生空气流滞留的部分 (区域)。
[0086] 在此,空气流S1越过第二花纹块112 (或第一花纹块111)后朝向底面103 (或内 侧壁面101)时,在滞留的部分(区域)流动的空气S2以夺取滞留于第二花纹块112 (或第 一花纹块111)的背面侧的热量而被引入空气流S1的方式流动。
[0087] 另外,在空气流S1从底面103 (或内侧壁面101)剥离而要越过下一个第二花纹块 112 (或第一花纹块111)时,在滞留的部分(区域)流动的空气S3以夺取滞留于第二花纹 块112 (或第一花纹块111)的前面侧的热量而被引入空气流S1的方式流动。
[0088] 另外,如图7(b)所示,在周向凹部100中,第一花纹块111和第二花纹块112形成 为在轮胎径向上分离,因此,伴随着充气轮胎1的旋转,产生在第一花纹块111与第二花纹 块之间流动的空气流S4。在此,空气流S4不越过第一花纹块111及第二花纹块112而直接 流动,因此,与图7(a)中所示的空气流S1相比,流动较快。因此,在周向凹部100内,在空 气流滞留的部分(区域)流动的空气S2及S3以夺取滞留于第二花纹块112 (或第一花纹 块111)的背面侧及前面侧部分的热量而被引入空气流S4的方式流动。
[0089] 如上所述,利用越过第一花纹块及第二花纹块的空气流S1和在第一花纹块111的 位于轮胎径向Td外侧的外侧前端部111a与第二花纹块112的位于轮胎径向Td内侧的内 侧前端部112a之间流动的空气流S4使进入充气轮胎1的周向凹部100的空气成为紊流而 流动。
[0090] 在此,如图7 (b)所示,沿轮辋侧外表面80的空气流S0沿内侧壁面101流入周向凹 部100的内部,并且与空气流S1或S4合流。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壁面101为曲面形状, 因此,沿轮辋侧外表面80的空气流S0容易沿曲面形状的内侧壁面101流入周向凹部100 的内部。
[009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花纹块111的一部分形成为比沿轮辋侧外表面80的 第一圆弧曲线Rcl向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突出。因此,空气流S0与比沿轮辋侧外表面80 的第一圆弧曲线Rcl向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突出的第一花纹块111的一部分碰撞,而容易 朝向周向凹部100的内部流入。
[0092] (5)作用?效果
[0093]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的作用以及效果。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 气轮胎1中,在胎侧部20的外表面形成有向胎面宽度方向Tw内侧凹陷且沿轮胎周向Tc延 伸的周向凹部100。
[0094] 根据这样的充气轮胎1,通过形成周向凹部100,能缩小轮胎内部(特别是胎圈部 30侧的内部)的高温部与散热面(周向凹部10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因此,能提高抑制橡 胶的温度上升的效果。
[009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形成有周向凹部100,与未形成周向凹部 100的情况相比,减少了胎侧部20所用的橡胶的体积。即,在胎侧部20中减少了伴随充气 轮胎1的旋转而变形的橡胶量。因此,能抑制胎侧部20的橡胶的变形引起的发热。另外, 能减少用于制造充气轮胎1的橡胶量,因此,能抑制充气轮胎1的制造成本。
[0096] 另外,从轮辋背离点61a到周向凹部100的轮胎径向Td内侧的端部100a的轮辋 侧外表面80沿在胎面宽度方向Tw内侧具有曲率半径R1的中心C1的第一圆弧曲线Rcl形 成。具体而言,胎侧部20的轮辋侧外表面80形成为向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鼓出的曲面形 状。通过这样地形成轮辋侧外表面80,在胎侧部20的胎圈部30侧的区域中确保了一定的 刚性。
[0097] 另一方面,从周向凹部100的轮胎径向Td内侧的端部100a延伸至周向凹部100 的底面103的内侧壁面101沿在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具有曲率半径R2的中心C2的第二 圆弧曲线Rc2形成。即,在周向凹部100中,从轮胎径向Td内侧的端部100a到底面103通 过曲面形状以凹陷的方式形成。
[0098] 根据这样的充气轮胎1,通过轮胎的旋转,沿胎侧部20的轮辋侧外表面80流动的 空气沿呈曲面形状的内侧壁面101顺利地流入周向凹部100的内部。S卩,能使流入周向凹 部100的内部的空气的量增加而抑制橡胶的温度上升。
[0099] 另外,在周向凹部100的内部形成有朝向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突出的花纹块 110 (第一花纹块111及第二花纹块112)。在此,假设在不设置周向凹部100而在胎侧部配 置花纹块110的情况下,由于测量厚度过高,因此,存在不能充分获得抑制橡胶的温度上升 的效果的情况。通过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周向凹部100的内部配置花纹块110,能充分地提 高抑制橡胶的温度上升的效果。
[0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花纹块111的一部分形成为比沿轮辋侧外表面80的 第一圆弧曲线Rcl向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突出突出高度Hz。根据这样的充气轮胎1,沿胎 侧部20的外表面流动的空气与第一花纹块111的突出部分碰撞而容易朝向周向凹部100 的内部流入。即,能使流入周向凹部100的内部的空气的量增加而抑制橡胶的温度上升。
[0101]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能降低制造成本且抑制胎侧部20、特别 是胎圈部30侧的橡胶的温度上升。
[0102] 另外,在周向凹部100的内部,作为花纹块110形成有沿轮胎径向Td延伸的第一 花纹块111和第二花纹块112,并且第一花纹块111的外侧前端部111a与第二花纹块112 的内侧前端部112a在轮胎径向Td上分离。据此,伴随着充气轮胎1的旋转,在周向凹部 100内产生空气的紊流。具体而言,在胎侧部20的外表面流动的空气进入周向凹部100内, 越过第一花纹块111和第二花纹块112的同时流动。因此,进入周向凹部100的空气以相 对于内侧壁面101、外侧壁面102及底面103反复进行附着和剥离的方式成为紊流而进行流 动。此时,利用进入周向凹部100的空气流来夺取伴随充气轮胎1的旋转而温度上升了的 胎侧部20的胎圈部30侧的热量。即,通过以周向凹部100为起点来促进散热,能抑制胎侧 部20的胎圈部30侧的温度上升。其结果是,能抑制胎圈部30的温度上升引起的轮胎的老 化,能提高充气轮胎1的耐久性。
[010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凹部100的内侧壁面101在沿胎面宽度方向Tw及轮 胎径向Td的截面中形成于距离充气轮胎1的轮辋背离点61a为轮胎截面高度Η的25%以 下的范围Ηχ。即,曲面形状的内侧壁面101形成于接近胎侧部20的胎圈部30的范围Ηχ 内。
[0104] 根据这样的充气轮胎1,通过将周向凹部100的轮胎径向Td内侧的端部100a设置 于比轮辋背离点61a靠轮胎径向Td外侧,不会使载重时的胎体40的倒入发生较大恶化而 能抑制温度上升。假设在设于轮辋背离点61a的下方的情况下,载重时的胎体40的倒入增 大,胎圈部30的耐久性显著变差。
[0105] 另外,通过在距离轮辋背离点61a为轮胎高度Η的25%以下的范围Hx内设置内侧 壁面101,能缩小从轮胎内部的高温区域到作为散热面的周向凹部100的表面的距离,能获 得抑制温度上升的效果。假设在设于大于截面高度25%的位置时,不能缩短从轮胎内部的 高温区域到作为散热面的轮胎表面(内侧壁面101)的距离,因此,难以充分地获得抑制温 度上升的效果。
[0106] 在此,胎圈部30由于被嵌合于坚硬的轮辋圈60,因此,在将充气轮胎1装配于车辆 的状态下,容易产生向轮辋凸缘61倒入引起的变形、与轮辋凸缘61之间的摩擦,因此,胎圈 部30发热而温度容易上升。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通过在上述的范围Hx内形 成周向凹部100,能提高抑制容易发热的胎圈部30的温度上升的效果。
[010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凹部100的内侧壁面101的最大深度D形成在15mm 以上且35mm以下的范围内。在内侧壁面101的最大深度D大于35mm的情况下,载重时胎 体40的倒入显著增大。而且,在该情况下,胎圈部30的耐久性降低,并且由于变形量的增 加而导致发热性变差,因此,不能有效地抑制温度上升。另一方面,在内侧壁面101的最大 深度D小于15mm时,在胎侧部20的外表面流动的空气难以进入周向凹部100内,因此,抑 制温度上升的效果变低。
[010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凹部100的内侧壁面101的曲率半径R2形成为在填 充标准内压且无载重的无载重状态下为50mm以上。在内侧壁面101的曲率半径R2小于 50mm的情况下,由于载重时的胎体40的倒入而产生的内侧壁面101的应变局部集中,从而 胎侧部20的胎圈部30侧的耐开裂性变差。
[010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第一花纹块111整体和第二花纹块112 的一部分配置于内侧壁面101的区域内。根据这样的充气轮胎1,通过使沿曲面形状的内 侧壁面101顺利地流入的空气与第一花纹块111和第二花纹块112碰撞,能使在周向凹部 100的内部作为紊流而流动的空气更加活跃。
[01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花纹块110的高度h为3mm以上且25mm以下。根据这样 的充气轮胎1,在将充气轮胎1在建筑工程车辆用轮胎的实用速度区域中的任一速度区域 中使用的情况下,都能发挥抑制橡胶的温度上升的效果。
[01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花纹块110的轮胎周向Tc的宽度W形成在2mm以上且10mm 以下的范围内。在花纹块110的轮胎周向Tc的宽度W小于2mm的情况下,花纹块110可能 由于被引入周向凹部1〇〇的空气流而发生振动。另外,在花纹块110的轮胎周向Tc的宽度W 小于2_的情况下,各个花纹块的刚性降低,从而可能由于在恶劣路面行驶而发生破损。另 一方面,在花纹块110的轮胎周向Tc的宽度w大于10mm的情况下,形成各个花纹块的橡胶 量变多,从而容易发热。因此,通过形成周向凹部100而产生的抑制温度上升的效果变低。
[0112]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花纹块110的高度h、花纹块110的轮胎周向Tc上的规定间 距P和花纹块110的宽度w形成为1彡p/h彡50且1彡(p - w)/w彡100的关系。据此, 通过限定p/h的范围,被引入周向凹部100的空气流的状态基本上可由p/h来调整。当间 距P过小时,进入周向凹部100内的空气难以附着于底面103。在该情况下,在接近周向凹 部100的底面103的区域中,不产生空气的紊流,导致空气滞留。另外,当间距p过大时,成 为接近未形成花纹块110的情况的状态,难以产生紊流。另外,(P - W)/V表示花纹块110 的宽度W相对于间距p的比例,在(P - w)/V过小时,与各花纹块110的表面积和想要通过 散热来抑制温度上升的面的面积相等的情况相同。各花纹块由橡胶形成,因此,无法期待通 过表面积的增大而提高散热的效果,因此,(P - W)/V的最小值设为1。
[0113] [第二实施方式]
[0114]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2。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第一 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图8(a)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200 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8(b)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200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115]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2中,在胎侧部20形成有周向凹部200。在周向凹 部200中,沿轮胎周向Tc分别相隔规定间距配置有多个花纹块110。具体而言,在周向凹部 200中形成有位于轮胎径向Td内侧的多个第一花纹块211。另外,在周向凹部200中形成 有位于比第一花纹块211靠轮胎径向Td外侧的多个第二花纹块212。
[0116]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200中,第一花纹块211和第二花纹块212彼此沿 轮胎周向Tc交错地形成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100不同。即,在本实施方 式涉及的周向凹部200中,在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两个花纹块(第一花纹块211和第二花 纹块212)以在轮胎径向Td上的位置不同的方式交替地配置。
[0117] 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2,伴随充气轮胎2的旋转,进入周向凹部200的 空气越过第一花纹块211时和越过第二花纹块212时之间产生偏离。据此,在第一花纹块 211的背面侧产生的空气流滞留的部分(区域)的位置和在第二花纹块212的背面侧产生 的空气流滞留的部分(区域)的位置在轮胎周向Tc上错开。因此,滞留的部分(区域)在 轮胎周向Tc上分散,从而进入周向凹部200的空气容易成为紊流。其结果是,空气流变得 活跃,能以周向凹部200为起点来抑制胎侧部20的胎圈部30侧的温度上升。结果,能提高 充气轮胎2的耐久性。
[0118] (变更例)
[0119] 下面,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涉及的充气轮胎2X。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第二 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图9(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涉及的周向 凹部200X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9(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涉及的周向凹部200X的 局部放大俯视图。
[0120] 在变更例涉及的充气轮胎2X中,在胎侧部20X形成有周向凹部200X,在周向凹部 200X中,作为花纹块,形成有位于轮胎径向Td内侧的多个第一花纹块21IX和位于比第一花 纹块211X靠轮胎径向Td外侧的多个第二花纹块212X。
[0121] 在变更例涉及的周向凹部200X中,第一花纹块21IX的外侧前端部21 lXa位于比 第二花纹块212X的内侧前端部212Xa靠轮胎径向Td内侧这一点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 凹部200不同。换言之,第二花纹块212X的内侧前端部212Xa位于比第一花纹块21IX的 外侧前端部211Xa靠轮胎径向Td内侧。即,变更例涉及的周向凹部200X具有第一花纹块 211X和第二花纹块212X在胎面宽度方向Tw上重叠的重复区域R。
[0122] 根据变更例涉及的充气轮胎2X,伴随充气轮胎2X的旋转,产生越过第一花纹块 211X的空气流和越过第二花纹块212X的空气流,还产生在重复区域R越过第一花纹块 21IX及第二花纹块212X的空气流。据此,进入周向凹部200X的空气更加活跃地成为紊流 而流动。因此,容易滞留的部分(区域)的空气流变得活跃,能以周向凹部200X为起点来 抑制胎圈部30的温度上升。而且,其结果是,能提高充气轮胎2X的耐久性。
[0123] [第三实施方式]
[0124] 下面,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3。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 相同的结构,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图10(a)是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300的局部 放大立体图。图10(b)是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300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125]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3中,在胎侧部20形成有周向凹部300。在周向凹 部300形成有位于轮胎径向Td内侧的多个第一花纹块311和位于比第一花纹块311靠轮 胎径向Td外侧的多个第二花纹块31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花纹块311及第二花纹块312 为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1〇〇的第一花纹块111及第二花纹块112相同的结构。
[0126]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周向凹部300还形成有在轮胎周向Tc上与第一花纹块311及 第二花纹块312分离的第三花纹块313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第三花纹块313形成 为从周向凹部300的底面303朝向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花纹 块313的轮胎周向Tc的宽度w及胎面宽度方向Tw的高度h与第二花纹块312相同。另外, 第三花纹块313形成于比第一花纹块311及第二花纹块312的间距P的1/2的地点接近一 方的第一花纹块311及第二花纹块312的位置。第三花纹块313与第一花纹块311及第二 花纹块312在轮胎周向Tc上的距离L3形成为间距P的5?10%。
[0127] 另外,如图10(a)至(b)所示,第三花纹块313的内侧端部313c形成为位于比第 一花纹块311的外侧前端部311a靠轮胎径向Td内侧,第三花纹块313的外侧端部313b形 成为位于比第二花纹块312的内侧前端部312a靠轮胎径向Td外侧。
[0128] 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3,通过在周向凹部300内还形成第三花纹块 313,从而进入周向凹部300的空气容易产生紊流。具体而言,进入周向凹部300的空气不 仅越过第一花纹块311及第二花纹块312而且还越过第三花纹块313,从而在周向凹部300 内流动。S卩,通过以相对于内侧壁面301、外侧壁面302及底面303反复进行附着和剥离的 方式成为更大的紊流而流动。进入周向凹部300的空气夺取滞留于在第一花纹块311、第二 花纹块312和第三花纹块313的背面侧产生的空气滞留的部分(区域)的部分的热量而流 动。其结果是,能进一步抑制胎圈部30的温度上升。
[0129] 另外,第三花纹块313的内侧端部313c形成为位于比第一花纹块311的外侧前端 部311a靠轮胎径向Td内侧,外侧端部313b形成为位于比第二花纹块312的内侧前端部 312a靠轮胎径向Td外侧。据此,伴随充气轮胎3的旋转,与第三花纹块313碰撞的空气产 生越过第三花纹块313的流动和朝向第三花纹块313的轮胎径向Td的两侧的流动。在该 朝向第三花纹块313的轮胎径向Td的两侧的空气流的作用下,在第一花纹块311及第二花 纹块312的背面容易滞留的部分的空气流变得活跃。因此,在周向凹部300中促进散热,从 而能进一步抑制胎圈部30的温度上升。其结果是,能提高充气轮胎3的耐久性。
[0130] [比较评价]
[0131] 下面,为了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效果,对使用以下的以往例、比较例及实施例涉及 的充气轮胎进行的比较评价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因上述的例子而有任何 限定。
[0132] (1)评价方法
[0133] 使用多种充气轮胎进行试验,对抑制胎侧部的温度上升的效果进行评价。
[0134] 以往例涉及的充气轮胎如图11(a)所示,使用在胎侧部未设置周向凹部和花纹块 的充气轮胎。比较例1涉及的充气轮胎如图11(b)所示,使用在胎侧部形成有从胎侧部的 外表面向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突出的花纹块的充气轮胎。比较例2涉及的充气轮胎使用 在胎侧部形成有周向凹部但在周向凹部的内部未形成向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突出的花纹 块的充气轮胎。需要说明的是,比较例2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花纹块没有比将第一圆弧曲线 延长至周向凹部的假想线向外侧突出。
[0135] 实施例1至7涉及的充气轮胎使用在胎侧部形成有周向凹部且在周向凹部的内部 形成有向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突出的花纹块的充气轮胎。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1至7的 详细结构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1至7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花纹块比将第一圆 弧曲线延长至周向凹部的假想线向外侧突出。
[0136] 另外,关于评价,首先,将所有的轮胎分别各取三根立着靠于墙壁而放置一周。然 后,组装于TRA标准轮辋圈,以标准载重、标准内压装配于车辆。另外,使车辆行驶24小时, 在预先设于距离轮辋凸缘的上端部为轮胎径向外侧40mm的位置的细孔中插入热电堆,对 于胎体40的胎面宽度方向5mm外侧的温度,在轮胎周向上均匀分割的六个部位进行温度测 定。评价数值使用六个部位的温度的平均值,示出与以往例的轮胎的温度差。需要说明的 是,与车辆及评价试验有关的条件如以下所示。
[0137] 轮胎尺寸:59/80R63
[0138] 轮胎的种类:重载重用轮胎
[0139] 车辆:320吨翻斗车
[0140] 车辆行驶时速:15km/h
[0141] 行驶时间:24小时
[0142] (2)评价结果
[0143] 参照表1说明各充气轮胎的评价结果。
[0144] [表 1]
[0145]

【权利要求】
1. 一种轮胎,其具有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和与所述胎面部相连的胎侧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向胎面宽度方向内侧凹陷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凹 部, 在所述周向凹部的内部形成有朝向胎面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花纹块, 在沿所述轮胎的胎面宽度方向及轮胎径向的轮胎截面中,在从与轮辋凸缘接触的最靠 轮胎径向外侧的点即轮辋背离点到所述周向凹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的范围内形成有 轮辋外表面, 所述花纹块的至少一部分比将所述轮辋外表面延长而得到的假想线向胎面宽度方向 外侧突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面宽度方向上,所述花纹块相对于所述假想线的突出高度为1?25mm的范 围。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花纹块位于所述周向凹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辋外表面沿在胎面宽度方向内侧具有曲率半径的中心的规定的圆弧曲线形成, 所述假想线是以将所述规定的圆弧曲线延长至所述周向凹部的方式引出的线。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沿所述轮胎的胎面宽度方向及轮胎径向的轮胎截面中,在从所述周向凹部的轮胎径 向内侧的端部到所述周向凹部的底面的范围内形成的侧壁面沿在胎面宽度方向外侧具有 曲率半径的中心的另一圆弧曲线形成, 在将填充标准内压且无载重的无载重状态下的轮胎径向的轮胎高度设为Η的情况下, 填充标准内压且施加了标准载重的标准载重状态下的所述侧壁面位于朝向轮胎径向 外侧距离所述轮辋背离点为所述轮胎高度Η的25%以下的范围内。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面相对于所述假想线的最大深度为15mm以上且35mm以下。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轮胎的胎面宽度方向及轮胎径向的轮胎截面中的所述侧壁面的曲率半径在填 充标准内压且无载重的无载重状态下为50mm以上。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花纹块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侧壁面内。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填充标准内压且无载重的无载重状态下的所述侧壁面的曲率半径Ra和填充标准内 压且施加了标准载重的标准载重状态下的所述侧壁面的曲率半径Rb满足(Ra - Rb)/ Ra < 0. 5的关系。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沿轮胎周向分别相隔规定间距而配置有多个所述花纹块, 相邻的两个花纹块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置不同。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花纹块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高度h为3mm以上且25mm以下。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花纹块的轮胎周向上的宽度w为2mm以上且10mm以下。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花纹块的高度h、所述花纹块的轮胎周向上的规定间距p和所述花纹块的宽度w满 足 1 < p/h < 50 且 1 < (p - w)/w < 100 的关系。
【文档编号】B60C13/00GK104066599SQ201380006160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27日
【发明者】三岛彩香 申请人:普利司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