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80057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该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具备:第一托架,其具有内齿;多个棘爪,所述多个棘爪具有能够相对于内齿卡合分离的外齿;第二托架,其具有将多个棘爪保持为能够沿径向移动的引导部;以及凸轮机构,其使各棘爪沿径向移动。各棘爪的外齿中的包括位于该棘爪的周向一端部的端齿的至少一个外齿以不改变相对于内齿的有效的啮合部分的形状以及该外齿的节圆半径的方式,沿着在周向平分该外齿的中心线,相对于与内齿的节圆对应的基准位置向径向内侧移位。
【专利说明】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车辆用座椅一般具备能够调整座椅靠背相对于坐垫的倾倒角度的倾斜装置。
[0003]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倾斜装置具备:第一托架(齿板),其在圆环状的内周 具有内齿;多个棘爪(锁定齿轮),它们具有能够相对于该内齿卡合分离的外齿;以及第二 托架(基板),其具有将上述棘爪保持为能够沿径向移动的引导部,并且该第二托架能够相 对于第一托架相对转动。另外,该倾斜装置具备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具有配置于上述多个 棘爪的径向内侧的凸轮体,该凸轮机构构成为,通过随着凸轮体的转动而使各棘爪沿径向 移动,从而使各棘爪的外齿相对于第一托架的内齿卡合分离。第一托架以及第二托架中的 一方固定于坐垫,另一方固定于座椅靠背。
[0004] 若各棘爪向径向外侧移动而使外齿与第一托架的内齿啮合,则限制第一托架与第 二托架之间的相对转动(锁定状态)。另一方面,若各棘爪向径向内侧移动而使外齿从第一 托架的内齿脱离,则允许第一托架与第二托架之间的相对转动(解锁状态)。在该解锁状态 下,能够调整座椅靠背的倾倒角度。
[0005] 然而,当乘客靠在座椅靠背的状态等座椅靠背承受了负荷的状态下,在第一托架 的内齿与各棘爪的外齿之间作用彼此推压的按压力。若在这种状态下解除锁定状态,则存 在突然解除锁定状态、产生异响等没有顺利地进行解锁而破坏解锁的操作感的忧虑。
[0006]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结构:通过对各棘爪的外齿中的位于周向 一端部或者两端部的端齿的压力角进一步增加倾斜角(脱离角),从而提高外齿相对于内 齿的脱离性。
[0007] 但是,若对压力角增加脱离角,则外齿的大小会变小。其结果是,存在内齿与外齿 的啮合强度、即锁定强度降低而使座椅靠背的刚性降低的忧虑。
[0008] 根据这一点,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结构:在各棘爪中,使包括位于第一 周向端部的端齿的至少一个外齿所形成的节圆的半径比内齿的节圆半径小,并使包括该端 齿的至少一个外齿所形成的节圆的中心相对于内齿的节圆中心向内齿侧且位于第二周向 端部的端齿侧偏心。
[0009] 根据上述结构,包括位于第一周向端部的端齿的至少一个外齿的齿顶向第一周向 端部侧倾倒。由此,能够一边维持外齿的大小而确保要求的啮合强度,一边改善外齿相对于 内齿的脱离性。
[0010]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 - 135797号公报
[0011]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2 - 101993号公报
[0012] 近年来,正在发展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的进一步的小型化。另一方面,为了补偿由 小型化带来的锁定强度的降低,增加了与内齿啮合的各棘爪的外齿的数量,但是伴随于此, 内齿以及外齿的压力角变小。因此,在上述那样的现有技术中,难以顺利地以良好地维持外 齿相对于内齿的脱离性的方式进行解锁,在这一点上,尚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001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一边确保要求的锁定强度一边顺利地进行解锁 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
[001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该车辆用座椅倾 斜装置具备:第一托架,其适合固定于坐垫以及座椅靠背中的一方,并具有圆环状的内周面 与设置于该内周面的内齿;多个棘爪,上述多个棘爪具有能够相对于上述内齿卡合分离的 外齿;第二托架,其适合固定于上述坐垫以及上述座椅靠背中的另一方,并具有将上述多个 棘爪保持为能够沿径向移动的引导部,并且随着上述第二托架相对于上述第一托架的相对 转动,能够调整上述座椅靠背相对于上述坐垫的倾斜角度;以及凸轮机构,其具有配置于 上述多个棘爪的径向内侧的凸轮体,并通过随着该凸轮体的转动来使上述各棘爪沿径向移 动,从而使上述各棘爪的外齿相对于上述第一托架的内齿卡合分离。上述各棘爪的外齿中 的包括位于该棘爪的周向一端部的端齿的至少一个外齿以不改变相对于上述内齿的有效 的啮合部分的形状以及该外齿的节圆半径的方式,沿着在周向平分该外齿的中心线,相对 于与上述内齿的节圆对应的基准位置向径向内侧移位。
[0015]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不改变外齿的大小地在向径向内侧移位的外齿与内齿之间设 置缝隙。特别是在向径向内侧移位的外齿的侧方且在接近棘爪的周向一端部的一侧的侧 方,设定比较大的间隙。由此,在外齿卡在内齿之前的阶段,能够使各棘爪更大幅度地向径 向内侧移动。另外,在外齿与内齿啮合的状态下作用于两者间的啮合反作用力的方向、即夕卜 齿以及内齿的两齿面的共同法线以更小的角度与夹着沿在周向平分各棘爪的中央线并位 于周向相反侧的引导部交叉。这使得将各棘爪推压于引导部的力的成分变小。其结果是, 能够不引起啮合强度降低地改善使各棘爪向径向内侧移动时的外齿相对于内齿的脱离性。 由此,能够一边确保要求的锁定强度,一边顺利地进行解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倾斜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不意 结构图。
[0017] 图2(a)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倾斜装置的沿着图2(b)的2A - 2A线 的剖视图,(b)是沿着图2(a)的2B - 2B线的剖视图。
[0018] 图3是图2(a)的座椅倾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19] 图4是放大表示图2(a)的座椅倾斜装置中的棘爪以及其附近的结构的剖视图。
[0020] 图5是图2 (a)的座椅倾斜装置的凸轮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0021] 图6同样是凸轮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0022] 图7是表不棘爪的外齿形状的说明图。
[0023] 图8是表示外齿的节圆中心的说明图。
[0024] 图9是关于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作用说明图。
[0025] 图10是关于现有结构的作用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根据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7] 如图1所示,车辆用的座椅1具备坐垫2以及自由倾斜转动地设置于该坐垫2的 后端部的座椅罪背3。
[0028] 在车辆的底板部F设置有并列配置的一对下轨5,并且在这些下轨5安装有能够沿 该下轨5移动的一对上轨6。上述坐垫2固定于这些上轨6。
[0029] 上述下轨5以及上轨6形成座椅滑动装置10。车辆的乘客通过利用该座椅滑动装 置10的功能,从而能够进行车辆前后方向(图1中为左右方向)的座椅1的位置调整。
[0030] 在坐垫2与座椅靠背3之间夹设有座椅倾斜装置20,该座椅倾斜装置20能够限制 座椅靠背3相对于坐垫2的相对转动以及允许该相对转动。车辆的乘客通过利用该座椅倾 斜装置20的功能,能够调整座椅靠背3的倾倒角度(在图1中,参照双点划线)。
[0031] 详述而言,如图2(a)、图2(b)以及图3所示,座椅倾斜装置20具备近似圆盘状的 下托架21以及相同地近似圆盘状的上托架22。
[0032] 下托架21以及上托架22以具有共同的转动轴线L的方式配置在同轴上。在本实 施方式中,作为第二托架的下托架21固定于坐垫2,作为第一托架的上托架22固定于座椅 靠背3。此外,下托架21 "固定于坐垫2"是指下托架21以相对于坐垫2不进行相对移动 的方式安装,包括下托架21直接或者间接固定于坐垫2的情况。同样地,上托架22 "固定 于座椅靠背3"是指上托架22以相对于座椅靠背3不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包括上托 架22直接或者间接固定于座椅靠背3的情况。在下托架21与上托架22之间夹设有多个 棘爪23,这些棘爪23通过与下托架21及上托架22卡合而能够限制该下托架21与上托架 22之间的相对转动。
[0033] 座椅倾斜装置20具备圆环状的保持架24。该保持架24嵌合于下托架21以及上 托架22的外周,由此,允许两个托架21、22绕转动轴线L相对转动,另一方面限制它们沿转 动轴线L相对移动。
[0034] 在下托架21的周缘部,形成有向上托架22突出的圆环状的周壁部25。在上托架 22的周缘部,形成有向下托架21突出的圆环状的周壁部26。
[0035] 上托架22的周壁部26的外径与下托架21的周壁部25的内径大致相等。在上托 架22的周壁部26的内周面,遍及其整周地形成有内齿27。下托架21以及上托架22配置 为,能够以周壁部25、26相嵌合的方式相对转动。
[0036] 在下托架21的与上托架22沿轴向对置的面,形成有三个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配 置的保持突起部32。各保持突起部32形成为近似扇形,并且设计为相邻的保持突起部32 的在周向对置的侧壁33彼此大致平行。上述多个(三个)棘爪23分别以被在周向对置的 一对侧壁33夹持的方式,且不能沿周向移动而能沿径向移动地保持于下托架21。侧壁33 作为引导棘爪23的移动的引导部34来发挥功能。
[0037] 各棘爪23形成为板状。各棘爪23能够以其两侧面35分别与保持突起部32的侧 壁33滑动接触的状态沿径向移动。
[0038] 各棘爪23具有前端部分(径向外侧部分),该前端部分在各棘爪23被保持于下托 架21的状态下,在径向与上托架22的周壁部26对置。该前端部分呈与周壁部26对应的 圆弧状,并具有能够与形成于周壁部26的内齿27啮合的外齿70。
[0039] 在上述多个棘爪23的径向内侧,设置有与该棘爪23的基端部分抵接的凸轮体40。 座椅倾斜装置20具备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使上述凸轮体40转动来使各棘爪23沿径向移 动,由此使上述各棘爪23的外齿70相对于上托架22的内齿27卡合分离。
[0040] 若基于凸轮机构的动作,来使保持于下托架21的各棘爪23向径向外侧移动,从而 使外齿70与上托架22的内齿27啮合,则限制两个托架21、22间的相对转动、即限制座椅 靠背3的倾倒。
[0041] 另外,若各棘爪23基于凸轮机构的动作向径向内侧移动,则外齿70从上托架22 的内齿27脱离。其结果是,允许两个托架21、22间的相对转动,从而能够调整座椅靠背3 的倾倒角度。
[0042] 对凸轮机构进行详述。凸轮体40形成为板状。在凸轮体40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具 有平行的一对内侧面并沿厚度方向贯通该凸轮体40的长孔42。未图示的操作杆嵌合于该 长孔42。通过该操作杆被操作,凸轮体40独立于下托架21以及上托架22转动。
[0043] 如图4所示,在凸轮体40的外周形成有与各棘爪23对应的多个(三个)凸轮面 45。各棘爪23具有基端部分(径向内侧部分),该基端部分在各棘爪23被保持于下托架 21的状态下,在径向与凸轮体40对置。在该基端部分形成有分别与对应的多个凸轮面45 抵接的多个(三个)抵接部46。三个凸轮面45的形状分别被设计为,随着凸轮体40的转 动,与对应的抵接部46抵接的抵接点沿径向移动。
[0044] 具体而言,各凸轮面45和与其对应的抵接部46的抵接点随着凸轮体40向锁定方 向(图4中为逆时针方向)进行相对转动而向径向外侧(图4中为上侧)移动。其结果是, 使各棘爪23向径向外侧移动(被推出),外齿70与上托架22的内齿27啮合。
[0045] 如图2(a)、图2(b)以及图3所示,棘爪23中的一个、即第一棘爪23A具有:主体 部47,其具有外齿70以及抵接部46 ;以及板状的帽部48,其形成为相对于该主体部47高 度不同。
[0046] 如图2(b)以及图5所示,该帽部48以覆盖凸轮体40的周缘部的一部分的方式, 在该凸轮体40与上托架22之间延伸。在该帽部48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该帽部48的凸 轮槽51。在凸轮体40形成有向帽部48突出并与上述凸轮槽51卡合的卡合突起52。
[0047] 如图2 (a)、图2 (b)、图3以及图6所示,座椅倾斜装置20具备分离板53,该分离板 53与上述第一棘爪23A的帽部48 -起被配置在凸轮体40与上托架22之间。该分离板53 形成为具有切口 53a的近似圆板状。分离板53以在切口 53a内配置第一棘爪23A的帽部 48的方式,被配置在凸轮体40与上托架22之间。分离板53以覆盖剩下的两个棘爪23、即 第二以及第三棘爪23B、23C的基端部分(径向内侧部分)的方式,与该第二以及第三棘爪 23B、23C平行地配置。
[0048] 在分离板53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嵌合孔55,并且在凸轮体40 形成有分别与这些嵌合孔55嵌合的嵌合突起部56。通过嵌合突起部56嵌合于嵌合孔55, 从而分离板53能够与凸轮体40 -体地转动。
[0049] 分离板53的切口 53a的周向宽度比第一棘爪23A的帽部48的周向宽度大。由此, 在帽部48与分离板53之间,在周向上存在缝隙。因此,能够不干涉帽部48地使分离板53 与凸轮体40 -体转动。
[0050] 分离板53具有在分别与第二以及第三棘爪23B、23C对应的位置上沿厚度方向贯 通该分离板53的凸轮槽57。第二以及第三棘爪23B、23C分别具有向分离板53突出并与对 应的凸轮槽57卡合的卡合突起58。
[0051] 如图6所示,各卡合突起58形成于沿周向平分对应的棘爪23B、23C的中央线Μ的 附近。另外,如图5所示,设置于凸轮体40的卡合突起52也同样地形成于沿周向平分第一 棘爪23Α的中央线Μ的附近。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与卡合突起52、58卡合的各凸轮槽51、 57形成为与对应的棘爪23的中央线Μ斜交的长孔状。
[0052] 明显地,各卡合突起52、58在对应的凸轮槽51、57内移动,由此允许沿着引导部34 的各棘爪23的径向移动。随着凸轮体40(以及分离板53)向解锁方向(图6中为顺时针 方向)转动,各凸轮槽51、57与对应于它们的卡合突起52、58之间的位置关系产生变化,由 此,能够使各棘爪23向径向内侧移动(进入)。
[0053] 如图3所示,在凸轮体40与下托架21之间夹设有螺旋弹簧59,该螺旋弹簧59施 加向锁定方向(图5中为逆时针方向)作用于凸轮体40的弹力。
[0054] 在未操作座椅倾斜装置20的操作杆(省略图示)的情况下,各棘爪23处于向径 向外侧移动后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各棘爪23配置于外齿70与上托架22的内齿27啮合 的锁定位置,从而座椅倾斜装置20成为限制两个托架21、22间的相对转动的状态、即限制 座椅靠背3的倾倒的锁定状态。
[0055] 另一方面,若操作操作杆并凸轮体40克服螺旋弹簧59的弹力而向解锁方向(图 6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各棘爪23向径向内侧移动。其结果是,各棘爪23配置于外齿 70从上托架22的内齿27脱离的解锁位置,从而座椅倾斜装置20成为允许两个托架21、22 之间的相对转动的状态、即能够变更座椅靠背3的倾倒角度的解锁状态。
[0056] 如图2(a)以及图3所示,在第三棘爪23C的一个侧面35形成有凸轮面60。在该 凸轮面60与对置于上述凸轮面60的保持突起部32的侧壁33之间,夹设有球状的凸轮体 61。凸轮面60以及凸轮体61发挥所谓堵住引导部34与棘爪23的侧面35之间存在的周 向的缝隙的"楔"作用,由此,减少锁定状态下的座椅靠背3的松动引起的震动和噪声。
[0057]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各棘爪23的外齿70的形状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 明所参照的图7中,实线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棘爪23的外齿70的形状(发明形状),虚线表 示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例的外齿的形状(现有形状)。双点划线表示假定外齿70 具有与内齿27的节圆对应的单一的节圆的情况下的基准形状。
[0058]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棘爪23的外齿70中的包括分别与两侧面35最 接近的两个外齿70、即位于各棘爪23的周向两端部的端齿70a的多个外齿70向比与内齿 27的节圆对应的基准位置(图7中为双点划线所示的基准形状的位置)更靠近径向内侧的 位置移位(偏置)。
[0059] 详述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棘爪23的外齿70中的除去位于各棘爪23的周向 中央部的中央齿(参照图4?图6,位于中央线Μ上的外齿70η)的全部的外齿70向比基准 位置更靠近径向内侧的位置移位。换言之,这些外齿70相对于上述中央齿70η向径向内侧 移位。
[0060] 更具体而言,这些外齿70(70a?70d)以不改变相对于内齿27的有效的啮合部 分的形状以及每个外齿70的节圆半径(r)的方式,沿着在周向平分各外齿70的中心线 C(C1?C4),相对于基准位置向径向内侧移位。
[0061] 此外,各外齿70的"有效的啮合部分"是指与内齿27啮合时与该内齿27接触的 部分。各外齿70的形状设计为,除了成为与相邻的外齿70连接的连接部的齿底部分外,与 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基准形状下的各外齿的形状相同。
[0062] 图7中,在虚线所示的现有例的外齿中,与基准位置相比退到径向内侧的位置的 各外齿的齿顶朝向棘爪的周向端部(侧面35)倾斜。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基准位 置移位的各外齿70的中心线C(C1?C4)与基准形状下的各外齿的中心线一致。即,本实 施方式的"移位(偏置)"是指使成为对象的各外齿70沿对应的中心线C从基准位置平行 移动。其结果是,如图8所示,从基准位置移位后的外齿70的中心线C(C1?C4)全部通过 基准形状下的节圆中心P0。
[0063] 在图7中,中央齿70η的中心线Cn的径向内侧的端点、即该中央齿70η的节圆中 心与基准形状下的节圆中心Ρ0-致。图7中的点Ρ1、ΡΓ分别表示端齿70a、70a< (参照 图4?图6)的节圆中心。每个外齿70 (包括中央齿70η)的节圆半径r都为相同的值r0。 在图7中,在中央齿70η与各端齿70a、70a<之间存在的外齿70的节圆中心位于在中央齿 70η的节圆中心P0与各端齿70a、70a'的节圆中心P1、P1'之间圆弧状地延伸的实线上。
[0064] 如图7所示,越是接近各棘爪23的周向两端部的外齿70,相对于基准位置移位越 大。即,对与各棘爪23的两侧面35最接近的两个端齿70a、70a'设定最大的位移量α?, 并且越是接近中央齿70η的外齿70,位移量设定得越小。中央齿70η的位移量为零。
[0065] 以使位移的变化量Λ α均等的方式设定各外齿70的位移量。此外,在本实施方 式中,在设计外齿70时,首先决定端齿TOaGOa')的位移量α 1。关于其他各外齿70的 位移的变化量Λ α是通过以从其端齿70a(70a')到中央齿70η为止的外齿70的数量平 均分割设定于该端齿70a(70a')的位移量α 1来决定的。
[0066] S卩,对从周向端部开始数第二个外齿70b设定的位移量α 2是从端齿70a的位移 量α 1减去规定的变化量Λ α后得到值(α 2 = α 1 - Λ α )。对第三个外齿70c设定的 位移量α 3是从对第二个外齿70b设定的位移量α 2减去规定的变化量△ α后得到的值 (α3 = α2 - Λα)。对第四个外齿70d设定的位移量α 4是从对第三个外齿70c设定的 位移量α 3减去规定的变化量Λ α后得到的值(α 4 = α 3 - Λ α )。
[0067]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倾斜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0068] 各棘爪23的外齿70相对于与内齿27的节圆对应的基准位置位于径向内侧。因 此,能够不改变各外齿70的大小地在该外齿70与内齿27之间设置缝隙。由此,与在压力 角增加脱离角的现有例(参照专利文献2)不同,不产生由于变更外齿的形状而引起的外齿 的大小变小的情况。由此,能够不引起啮合强度降低地改善使各棘爪23向径向内侧移动时 外齿70相对于内齿27的脱离性。
[0069]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去位于各棘爪23的周向中央部的中央齿70η的全部的 外齿70相对于基准位置向径向内侧移位。因此,在座椅靠背3未承受乘客的负荷的所谓空 挡锁定状态下,主要是中央齿70η的附近的几个外齿70与内齿27啮合。另一方面,在座椅 靠背3承受了负荷时,要求较大的啮合强度(锁定强度)。但是,在座椅靠背3承受了负荷 时,由于受到了负荷的座椅靠背3的倾倒,上托架22稍微转动,从而更多的外齿70与内齿 27啮合。因此,能够确保要求的锁定强度。
[0070] 另外,特别是在与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例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如图7所 示,具有如下优点:在各外齿70的侧方且接近棘爪23的周向端部的一侧的侧方,能够设定 更大的间隙β。
[0071] 即,在基于凸轮体40的转动来使各棘爪23进行径向移动的结构中,设定在引导部 34与棘爪23之间的间隙引起各棘爪23倾斜转动。因此,在位于锁定位置的各棘爪23的外 齿70从上托架22的内齿27脱离时,外齿70成为卡在内齿27的状态。
[0072] 由此,存在于各外齿70的侧方的上述间隙β越大,则在各外齿70卡在内齿27之 前的阶段,能够使各棘爪23越向径向内侧移动。
[0073] 具体而言,在图9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锁定强度与图10所示的现有结构的 锁定强度大致相等的情况下,例如,对于从棘爪23处于锁定位置的状态到端齿70a卡在内 齿27的状态为止凸轮体40能够转动的角度0 a而言,能够确认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值Θ1 大致为现有结构的值Θ 2的二倍。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实现外齿70相对于内齿27 的脱离性的进一步提高。
[007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外齿70与内齿27啮合的状态下作用于两者间的 啮合反作用力的方向、即外齿70以及内齿27的两齿面的共同法线N1以更小的角度与夹着 各棘爪23的中央线Μ并位于周向相反侧的保持突起部32的侧壁33交叉。
[0075] S卩,各棘爪23在向径向内侧移动时,被外齿70(主要是端齿70a)与内齿27之间 的啮合反作用力推压于作为引导部34来发挥功能的侧壁33。因此,该推压力的方向(共同 法线N1的方向)相对于侧壁33的法线N2所呈的角度Θ b越大,各棘爪23就能够越顺利 地向径向内侧移动。
[0076] 在比较端齿70a的上述角度Θ b的情况下,确认图9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 值Θ 3约为图10所示的现有结构的值Θ4的1.5倍。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一步 提高外齿70相对于内齿27的脱离性。
[0077]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那样的优点。
[0078] (1)各棘爪23的外齿70以不改变相对于内齿27的有效的啮合部分的形状以及每 个外齿70的节圆半径的方式,沿着该外齿70的中心线,相对于与内齿27的节圆对应的基 准位置向径向内侧移位。
[0079]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不改变各外齿70的大小地在外齿70与内齿27之间设置缝 隙。特别是在各外齿70的侧方且在接近棘爪23的周向端部的一侧的侧方,设定更大的间 隙β。由此,在外齿70卡在内齿27之前的阶段,能够使各棘爪23更大幅度地向径向内侧 移动。另外,在外齿70与内齿27啮合的状态下作用于两者间的啮合反作用力的方向、SP夕卜 齿70以及内齿27的两齿面的共同法线Ν1以更小的角度与夹着各棘爪23的中央线Μ并位 于周向相反侧的引导部34 (侧壁33)交叉。这使得将各棘爪23推压于侧壁33的力的成分 变小。其结果是,能够不引起啮合强度降低地改善使各棘爪23向径向内侧移动时的外齿70 相对于内齿27的脱离性。由此,能够一边确保要求的锁定强度,一边顺利地进行解锁。
[0080] (2)在外齿70从内齿27脱离时,越是接近各棘爪23的周向端部的外齿70,越容 易成为卡在内齿27的状态。而且,表示作用于两齿27、70间的啮合反作用力的方向的共同 法线Ν1也存在以更大的角度与作为引导部34的侧壁33交叉的趋势。在这一点上,在本实 施方式中,越是接近各棘爪23的周向端部的外齿70,相对于基准位置越大幅度地向径向内 侧移位。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外齿70相对于内齿27的脱离性。
[0081] (3)以使位移的变化量△ α均等的方式设定各外齿70的位移量。根据该结构,能 够高效地使与内齿27之间的啮合负荷分散至外齿70。其结果是,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外齿 70相对于内齿27的脱离性。而且,即使在座椅靠背3承受了负荷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更 高的锁定强度。
[0082] (4)分别对与各棘爪23的两侧面35最接近的两个端齿70a、70a'设定位移量 α 1。即,由于夹持各棘爪23的中央线Μ并位于周向两侧的两个端齿7(^7(^向径向内侧 移位,所以即使座椅靠背3所承受的负荷的方向为任意方向,也能够顺利地使各棘爪23向 径向内侧移动来进行解锁。
[0083] 此外,也可以如下所述那样变更上述实施方式。
[008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内齿27的作为第一托架的上托架22固定于座椅靠背 3,保持棘爪23的作为第二托架的下托架21固定于坐垫2。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 第一托架固定于坐垫2,第二托架固定于座椅靠背3。
[008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凸轮体40、操作杆(省略图示)、第一棘爪23A的帽部48、 分离板53以及螺旋弹簧59构成凸轮机构。但是,凸轮机构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任 意地进行变更。
[008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棘爪23的外齿70中的除去位于各棘爪23的中央部的中 央齿70η的全部的外齿70相对于基准位置向径向内侧移位。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各 棘爪23的外齿70中的包括位于各棘爪23的周向一端部的端齿70a(70a')的至少一个外 齿70相对于基准位置向径向内侧移位即可。即,例如,也可以使端齿70a和与该端齿70a 连续的一个以上的外齿70向径向内侧移位。另外,也可以利用各棘爪23的中央线Μ平分 外齿70,仅使位于相对于中央线Μ的任意一个端齿70a、70a^的一侧的外齿70向径向内侧 移位。并且,也可以仅将中央齿70η以外的一个外齿70作为不向周向内侧移位的基准齿。 或者,也可以仅使两个端齿70a、70a'、或者仅使两个端齿70a、70a'中的任意一个向径向 内侧移位。
[008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越是接近各棘爪23的周向端部的外齿70,相对于基准位置 越大幅度地向径向内侧移位。而且,朝向径向内侧的位移的变化量△ α是均等的。但是, 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位移的变化量△ α不均匀的,例如连续的多个外齿70具有 相等的位移量。另外,也可以在向径向内侧移位的外齿70之间存在不向径向内侧移位的外 齿70。
[008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座椅倾斜装置20具备三个棘爪23 (23Α?23C),但是也可以 任意地变更棘爪的数量。
【权利要求】
1. 一种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其中,具备: 第一托架,其适合固定于坐垫以及座椅靠背中的一方,并具有圆环状的内周面与设置 于该内周面的内齿; 多个棘爪,所述多个棘爪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内齿卡合分离的外齿; 第二托架,其适合固定于所述坐垫以及所述座椅靠背中的另一方,并具有将所述多个 棘爪保持为能够沿径向移动的引导部,并且随着所述第二托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托架的相对 转动,能够调整所述座椅靠背相对于所述坐垫的倾斜角度;以及 凸轮机构,其具有配置于所述多个棘爪的径向内侧的凸轮体,并通过随着该凸轮体的 转动来使所述各棘爪沿径向移动,从而使所述各棘爪的外齿相对于所述第一托架的内齿卡 合分离, 所述各棘爪的外齿中的包括位于该棘爪的周向一端部的端齿的至少一个外齿以不改 变相对于所述内齿的有效的啮合部分的形状以及该外齿的节圆半径的方式,沿着在周向平 分该外齿的中心线,相对于与所述内齿的节圆对应的基准位置向径向内侧移位。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其中, 在所述各棘爪中,包括所述端齿的连续的多个外齿向所述径向内侧移位,并且越是接 近所述各棘爪的周向一端部的外齿,相对于所述基准位置越大幅度地向所述径向内侧移 位。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其中, 朝向所述径向内侧的位移的变化量是均等的。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其中, 至少所述各棘爪的位于周向两端的端齿相对于所述基准位置向所述径向内侧移位。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其中, 包括所述端齿的至少一个外齿相对于位于所述各棘爪的周向中央部的外齿向所述径 向内侧移位。
【文档编号】B60N2/235GK104066618SQ201380006182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26日
【发明者】名仓干人, 星原直明, 矶部晋也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