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0058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燃料电池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在燃料电池车辆(10)中,在前部箱室(12),从车辆行驶方向前方朝向后方依次配置有散热器(96)、壳体(16)的突起部位(71b)、燃料电池堆(14)的连结杆(28b)。第一端板(24a)及第二端板(24b)通过安装构件(84a、84b)直接固定于车架构件(86),所述车架构件(86)固定于车身车架(92)。外部载荷(F)从散热器(96)及壳体(16)的突起部位(71b)传递到第一端板(24a)及第二端板(24b)后经由侧车架(90)被传递到车身车架(92)。
【专利说明】燃料电池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燃料电池堆的燃料电池车辆,所述燃料电池堆具有通过燃料气体 与氧化剂气体的电化学反应而发电的燃料电池,并沿车宽方向层叠有多个所述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具有发电单元(cell),该发电单元通过隔板夹持在 由高分子离子交换膜构成的电解质膜的两侧分别配置阳极电极及阴极电极而成的电解质 膜-电极结构体(MEA)。这种燃料电池通常是通过层叠规定数量的发电单元,来作为车载用 燃料电池堆加以使用。
[0003] 在搭载了上述燃料电池堆的燃料电池车辆中,例如在来自前方的冲击(外部载 荷)作用于燃料电池堆时,需要保护所述燃料电池堆等的各部件。
[0004] 为此,公知有例如日本特开2009-137443号公报所公开的电动车辆。在该电动车 辆中,如图10所示,电动机室1内被基板2分隔成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在电动机室1内 的下部空间搭载有未图示的旋转电机即行驶用马达及空气压缩机,另一方面,在所述电动 机室1的上部空间配置有燃料电池堆3及电力控制单元(P⑶)4。
[0005] 此外,电动机室1包括设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仪表板5a和设于车辆宽度方 向两侧的一对挡泥板侧内侧面板5b,整体构成为框状。
[0006] 基板2包括弯曲板部2b和水平方向的大致平板状的平板部2a,该弯曲板部2b从 所述平板部2a的前端部连续,以随着趋向前方而变低的方式弯曲,以避开上侧的散热器6。
[0007] 弯曲板部2b的与车室相反一侧的端部即前端部上侧面通过焊接等与前侧下部车 架5c的下端缘直接结合固定。前侧下部车架5c设于车辆的前端部,以沿车宽方向架设于 一对挡泥板侧内侧面板5b的前端部的下部的方式与其结合。此外,一对挡泥板侧内侧面板 5b的前端部上部通过设于车辆前端部的前侧上部面板(未图示)而连结。
[0008] 而且,平板部2a的车辆前后方向一端部、即作为车室侧端部的后端部,通过焊接 等在水平方向上直接结合固定于仪表板5a的前侧面。此外,平板部2a的车宽方向两端部通 过焊接等在水平方向上直接结合固定于一对挡泥板侧内侧面板5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平 板部2a的后端部和宽度方向两端部以与仪表板5a和挡泥板侧内侧面板5b大致不存在间 隙的状态或在一部分间隙的状态直接结合。
[0009] 在这样构成的电动车辆中,例如,由于碰撞等而沿箭头α所示的方向从外部施加 了外力的情况下,能够由包括基板2在内的构件分担承受外力。因此,容易防止对构成车身 的各构件施加的力过大,并且在基板2被压扁的情况下,也能防止从外部对燃料电池堆3等 载置于基板2上的部件等、电动机室1内的部件施加较大的力,能够容易有效地防止部件的 损伤。


【发明内容】

[0010] 但是,在上述日本特开2009-137443号公报中,在从电动车辆的前方沿箭头β所 不的方向对散热器6施加冲击时,存在所述散热器6向后方移动变形而直接碰撞到燃料电 池堆3的隐患。由此,存在很大的外部载荷直接施加于燃料电池堆3的问题。
[0011]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简单的结构、良好 地阻止外部载荷直接作用于燃料电池、能够可靠地保护所述燃料电池的燃料电池车辆。
[0012] 本发明涉及具备燃料电池堆的燃料电池车辆,所述燃料电池堆具有通过燃料气体 与氧化剂气体的电化学反应而发电的燃料电池,并沿车宽方向层叠有多个所述燃料电池。
[0013] 在该燃料电池车辆中,燃料电池堆在燃料电池的层叠方向两端设有端板,并且将 所述端板之间连结的紧固构件的至少一个配置在向所述燃料电池堆的车辆行驶方向前方 与所述燃料电池分离开的位置。
[0014] 在车辆内部,从车辆行驶方向前方朝向后方依次配置有燃料电池冷却用散热器、 载荷承受构件、紧固构件。另一方面,端板固定于车身车架。
[0015] 并且,在从车辆行驶方向前方施加有外部载荷时,所述外部载荷在至少从燃料电 池冷却用散热器及载荷承受构件传递到端板之后,被传递到车身车架。
[0016] 此外,在该燃料电池车辆中,优选的是,外部载荷在从燃料电池冷却用散热器、载 荷承受构件及紧固构件传递到端板之后,被传递到车身车架。
[0017] 而且,在该燃料电池车辆中,优选的是,该燃料电池车辆具备在内部收纳燃料电池 堆的壳体,并且,所述壳体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燃料电池堆的车辆行驶方向前方而构成载 荷承受构件。
[0018] 根据本发明,在从车辆行驶方向前方对燃料电池车辆施加有外部载荷时,所述外 部载荷在从燃料电池冷却用散热器、载荷承受构件及紧固构件被传递到端板之后,从燃料 电池用车架传递到车身车架。
[0019] 因此,外部载荷不会直接施加于构成燃料电池堆的各燃料电池,能够将所述外部 载荷释放到车身车架。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良好地阻止外部载荷直接作用于燃料电 池,能够可靠地保护所述燃料电池。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车辆的侧面说明图。
[0021] 图2是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要部立体说明图。
[0022] 图3是构成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及壳体的要部分解立体说明图。
[0023] 图4是所述燃料电池堆及所述壳体的剖面侧面图。
[0024] 图5是构成所述燃料电池堆的燃料电池的要部分解立体图。
[0025]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车辆的侧面说明图。
[0026] 图7是构成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及壳体的立体说明图。
[0027]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车辆的侧面说明图。
[0028] 图9是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要部立体说明图。
[0029] 图10是日本特开2009-137443号公报所公开的电动车辆的要部平面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车辆10包括收纳于前部箱 室(所谓的电动机室)(车身内部)12的燃料电池堆14。
[0031] 燃料电池堆14收纳于壳体16内,并且如图3所示,多个燃料电池18在与燃料电 池车辆10的车长方向(箭头L方向)交叉的车宽方向(箭头Η方向)层叠而构成燃料电 池堆14。
[0032] 如图3及图4所示,在燃料电池堆14中,多个燃料电池18以坚立姿势沿水平方向 (箭头Η方向)层叠。在多个燃料电池18的层叠方向一端,朝向外方依次配置有第一接线 板20a、第一绝缘板22a及第一端板24a。在燃料电池18的层叠方向另一端,朝向外方依次 配置有第二接线板20b、第二绝缘板22b及第二端板24b。
[0033] 从第一端板24a的中央部延伸出与第一接线板20a相连接的第一输出端子26a。 从第二端板24b的中央部延伸出与第二接线板20b相连接的第二输出端子26b。
[0034] 第一端板24a及第二端板24b具有将各角部切去而成的横长的大致长方形状,但 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具有长方形状、正方形状等。
[0035] 连结杆(紧固构件)28a的两端通过螺钉30而固定在第一端板24a与第二端板 24b的各长边之间。连结杆(紧固构件)28b的两端通过螺钉30而固定在第一端板24a与 第二端板24b的各短边之间。通过连结杆28a、28b,对燃料电池堆14的多个层叠的燃料电 池18施加层叠方向(箭头Η方向)的紧固载荷。
[0036] 如图3所示,连结杆28a、28b的第一端板24a侧的端部与形成于所述第一端板24a 的各边上的凹部32嵌合。
[0037] 连结杆28a、28b的第二端板24b侧的端部与形成于所述第二端板24b的各边上的 凹部34嵌合。
[0038] 连结杆28a的外表面与第一端板24a及第二端板24b的各长边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且彼此无间隙。连结杆28b比第一端板24a及第二端板24b的各短边向外方突出,一个所述 连结杆28b配置在向车辆行驶方向(箭头L方向)前方与燃料电池18分离开的位置。需 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连结杆28b设定成与连结杆28a相同壁厚,并且使至少一部分、例如 厚度方向中央部向外方鼓出而比第一端板24a及第二端板24b的各短边向外方突出。
[0039] 如图5所示,燃料电池 18具有横长的长方形状,并且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40被 第一隔板42及第二隔板44夹持。第一隔板42及第二隔板44例如由钢板、不锈钢板、铝板 或电镀处理钢板等金属隔板、碳隔板构成。
[0040] 在燃料电池18的箭头L方向(图5中的水平方向)的一端缘部,沿箭头T方向 (铅垂方向)排列设置有用于供给氧化剂气体、例如含氧气体的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6a 及用于排出燃料气体、例如含氢气体的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48b,该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 46a及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48b在层叠方向即箭头Η方向上相互连通。
[0041] 在燃料电池18的箭头L方向的另一端缘部,沿箭头Τ方向排列设置有用于供给燃 料气体的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8a及用于排出氧化剂气体的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46b, 该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8a和该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46b在箭头Η方向上相互连通。
[0042] 在燃料电池18的箭头Τ方向的上端缘部设有用于供给冷却介质的一对冷却介质 入口连通孔50a,并在所述燃料电池18的箭头Τ方向的下端缘部设有用于排出所述冷却介 质的一对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50b。
[0043] 在第一隔板42的面向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40的面42a设有与氧化剂气体入口 连通孔46a和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46b连通的氧化剂气体流路52。
[0044] 在第二隔板44的面向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40的面44a设有与燃料气体入口连 通孔48a和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48b连通的燃料气体流路54。
[0045] 在构成彼此相邻的燃料电池18的第一隔板42的面42b与第二隔板44的面44b 之间设有将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50a和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50b连通的冷却介质流路56。
[0046] 在第一隔板42及第二隔板44分别一体或单独地设有密封构件58、60。密封构件 58、60例如使用EPDM、NBR、氟化橡胶、娃酮橡胶、氟娃橡胶、丁基橡胶、天然橡胶、苯乙烯橡 胶、氯丁二烯橡胶或丙烯酸橡胶等密封材料、缓冲材料或填密材料。
[0047] 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40包括例如在全氟磺酸的薄膜中含浸水而成的固体高分 子电解质膜62和夹持所述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62的阴极电极64及阳极电极66。
[0048] 阴极电极64及阳极电极66包括由复写纸等构成的气体扩散层以及在所述气体扩 散层的表面均匀地涂布在表面承载有钼合金的多孔质碳粒子而形成的电极催化剂层。电极 催化剂层形成于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62的两面。
[0049] 如图2及图3所示,壳体16具有在燃料电池18的长边侧沿着长度方向(箭头Η 方向)具有分割面的多个例如两个分割构件70a、70b。分割构件70a、70b例如由对铝制板 材进行冲压成形而成的构件、对钢板(不锈钢板)进行冲压成形而成的构件等构成,在从燃 料电池堆14的侧方(水平方向)将分割构件70a、70b相互接合的状态下,呈筒形状、尤其 是与燃料电池堆14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多角筒形状。
[0050] 分割构件70a、70b在沿箭头T方向延伸的侧面(铅垂面)具有与各连结杆28b对 应地向外部突出的突起部位71a、71b。一个突起部位71b构成载荷承受构件。需要说明的 是,壳体16根据需要可以分割成三个以上。
[0051] 在分割构件70a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侧端部设有分别向外方(上下方向)突 出的凸缘部72a、72a,所述凸缘部72a构成分割面。在各凸缘部72a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设有 多个孔部74a。
[0052] 同样,分割构件70b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侧端部设有向外方突出的凸缘部 72b,由所述凸缘部72b构成分割面。
[0053] 在各凸缘部72b设有与各孔部74a配置在同轴上的多个孔部74b。螺栓76 -体地 插入分别配置于同轴上的孔部74a、74b中,将螺母77螺合于所述螺栓76,由此将分割构件 70a、70b彼此接合为一体。
[0054] 第一密封构件78a绕着第一端板24a的外周部与第一端板24a密接,第二密封构 件78b绕着第二端板24b的外周部与第二端板24b密接。
[0055] 在分割构件70a、70b固定为一体的状态下,在壳体16的内周面16a与第一端板 24a的外周部之间夹持第一密封构件78a,且在壳体16的内周面16a与第二端板24b的外 周部之间夹持第二密封构件78b,将所述壳体16的内部保持气密。
[0056] 如图3所示,在第一端板24a安装有分别与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6a、氧化剂气 体出口连通孔46b、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8a及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48b连通的氧化剂气体 供给歧管80a、氧化剂气体排出歧管80b、燃料气体供给歧管82a及燃料气体排出歧管82b。
[0057] -对安装构件84a的一端固定于第一端板24a,并且所述一对安装构件84a的另一 端固定于燃料电池用车架构件86。第一端板24a直接固定于车架构件86。
[0058] 如图2所示,在第二端板24b上安装有与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50a及一对冷 却介质出口连通孔50b连通的一对冷却介质供给歧管88a及一对冷却介质排出歧管88b。 一对冷却介质供给歧管88a合流而成为单一供给配管结构,另一方面,一对冷却介质排出 歧管88b同样地合流而成为单一排出配管结构。
[0059] -对安装构件84b的一端固定于第二端板24b,并且所述一对安装构件84b的另一 端固定于车架构件86。第二端板24b直接固定于车架构件86。
[0060]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取代上述结构,而所有歧管(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80a、氧化 剂气体排出歧管80b、燃料气体供给歧管82a、燃料气体排出歧管82b、一对冷却介质供给歧 管88a及一对冷却介质排出歧管88b)设置于第一端板24a。
[0061] 如图1及图2所示,车架构件86经由托架91固定于作为车辆侧构成构件的侧车 架90。侧车架90构成车身车架92的一部分。在车架构件86与车身车架92之间除了行驶 用马达94之外,还根据需要而设有各种设备。
[0062] 如图1所示,在前部箱室12,从车辆行驶方向前方朝向后方地依次配置有燃料电 池冷却用散热器96、壳体16的突起部位71b (载荷承受构件)、燃料电池堆14的连结杆 28b (紧固构件)。
[0063] 以下,对这样构成的燃料电池车辆10中的燃料电池堆14的动作进行说明。
[0064] 首先,如图3及图5所示,从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80a向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 46a供给含氧气体等氧化剂气体,并从燃料气体供给歧管82a向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8a供 给含氢气体等燃料气体。并且,如图2及图5所示,从冷却介质供给歧管88a向冷却介质入 口连通孔50a供给纯水、乙二醇、油等冷却介质。
[0065] 因此,如图5所示,氧化剂气体从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6a被导入到第一隔板42 的氧化剂气体流路52。氧化剂气体边沿箭头L方向移动,边被供给到构成电解质膜-电极 结构体40的阴极电极64。
[0066] 另一方面,燃料气体从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8a被导入到第二隔板44的燃料气体 流路54。该燃料气体边沿箭头L方向移动,边被供给到构成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40的阳 极电极66。
[0067] 因此,在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40中,供给到阴极电极64的氧化剂气体与供给到 阳极电极66的燃料气体在电极催化剂层内发生电化学反应而被消耗,进行发电。由此,向 行驶用马达94供给电力,因此燃料电池车辆10可进行行驶。
[0068] 接着,供给到阴极电极64而被消耗的氧化剂气体沿着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46b 向箭头Η方向流通,从氧化剂气体排出歧管80b排出(参照图3)。另一方面,供给到阳极 66电极而被消耗的燃料气体沿着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48b向箭头Η方向流通,从燃料气体 排出歧管82b排出。
[0069] 此外,供给到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50a的冷却介质被导入到第一隔板42及第 二隔板44之间的冷却介质流路56后,向箭头T方向流通。该冷却介质将电解质膜-电极 结构体40冷却之后,在一对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50b流通而从冷却介质排出歧管88b被排 出(参照图2)。
[0070] 如上所述,就燃料电池车辆10而言,从燃料电池堆14供给电力来行驶。此时,如 图1所示,若从前方对燃料电池车辆10施加冲击即外部载荷F,则所述燃料电池车辆10的 前方部分向内部变形,使散热器96向前进方向后方(箭头Lb方向)移动变形。因此,散热 器96与构成壳体16的分割构件70b的突起部位71b碰撞。
[0071] 在突起部位71b的里面侧配置有燃料电池堆14的连结杆28b。该连结杆28b比第 一端板24a及第二端板24b的各短边向外方突出,而与燃料电池18分离开。由此,作用于 突起部位71b的外部载荷F传递到连结杆28b之后,被传递到所述连结杆28b所固定的第 一端板24a及第二端板24b。此时,外部载荷F不会向燃料电池18传递。
[0072]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端板24a及第二端板24b通过安装构件84a、84b直接固 定于车架构件86。因此,外部载荷F从第一端板24a及第二端板24b传递到车架构件86之 后,经由所述车架构件86所固定的侧车架90而传递到车身车架92。
[0073] 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从车辆行驶方向前方施加有外部载荷F时,所 述外部载荷F被从散热器96、壳体16的突起部位71b及连结杆28b传递到第一端板24a及 第二端板24b之后,从车架构件86经由侧车架90传递到车身车架92。
[0074] 因此,外部载荷F不会直接施加于燃料电池堆14的各燃料电池18,而能够可靠地 将所述外部载荷F释放到车身车架92。由此,可得到如下效果:利用简单的结构就能良好 地阻止外部载荷F直接作用于燃料电池18,能够可靠地保护所述燃料电池18。
[0075]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连结杆28b与壳体16的突起部位71b之间形成间隙。此 时,外部载荷F从散热器96、壳体16的突起部位71b传递到第一端板24a及第二端板24b 之后,从车架构件86经由侧车架90传递到车身车架92。
[0076]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车辆100的要部剖面说明图。需要说明 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车辆10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 略其详细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同样省略其详细说明。
[0077] 如图6及图7所示,燃料电池车辆100包括收纳燃料电池堆14的壳体102。壳体 102具有在燃料电池18的短边侧沿着长度方向(箭头Η方向)具有分割面的多个例如两个 分割构件l〇4a、104b。分割构件104a、104b在从燃料电池堆14的上下方向彼此接合的状态 下,呈筒形状、尤其是与燃料电池堆14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多角筒形状。
[0078] 分割构件104a、104b在连结杆28b所配置的部位具有分割面。在分割构件104a 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侧端部,设有分别向水平方向外方突出的凸缘部l〇6a,所述凸缘 部106a构成分割面。
[0079] 与分割构件104a同样,在分割构件104b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侧端部,设有向 水平方向外方突出的凸缘部l〇6b,由所述凸缘部106b构成分割面。
[0080] 各凸缘部106a、106b通过螺栓76及螺母77固定,分割构件104a、104b彼此被接 合成一体。在壳体102中,由从燃料电池堆14向车辆行驶方向前方突出的一方的凸缘部 106a、106b构成载荷承受构件。
[0081] 在这样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前部箱室12,从车辆行驶方向前方朝向后方地 依次配置散热器96、壳体102的凸缘部106a、106b (载荷承受构件)、燃料电池堆14的连结 杆28b (紧固构件)。
[0082] 因此,在从车辆行驶方向前方施加有外部载荷F时,所述外部载荷F从散热器96、 壳体16的凸缘部106a、106b及连结杆28b被传递到第一端板24a及第二端板24b,然后从 车架构件86经由侧车架90传递到车身车架92。
[0083] 因此,外部载荷F不会直接施加于燃料电池堆14的各燃料电池18,能够可靠地将 所述外部载荷F释放到车身车架92。
[0084] 由此,利用简单的结构就能良好地阻止外部载荷F直接作用于燃料电池堆14,能 够获得能可靠地保护所述燃料电池堆14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085] 如图8及图9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车辆110中,燃料电池堆 14收纳于壳体16内,并且不需使用车架构件86就能直接固定于侧车架90a。
[0086] 一对安装构件112a的一端固定于第一端板24a,并且所述一对安装构件112a的另 一端固定于侧车架90a。一对安装构件112b的一端固定于第二端板24b,并且所述一对安 装构件112b的另一端固定于侧车架90a。在侧车架90a上,在箭头L方向的规定位置设有 在高度方向上切去一部分而成的强度降低部位114。
[0087] 在这样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从车辆行驶方向前方施加有外部载荷F时,所 述外部载荷F从散热器96、壳体16的突起部位71b (及根据需要包括连结杆28b)传递到第 一端板24a及第二端板24b之后,经由侧车架90a传递到车身车架92。
[0088] 因此,外部载荷F不会直接施加于燃料电池堆14的各燃料电池18,能够更可靠地 将所述外部载荷F释放到侧车架90a及车身车架92。由此,能够避免因应力集中导致的损 伤。
[0089] 而且,在侧车架90a设有强度降低部位114。因此,由于外部载荷F的施加而侧车 架90a在强度降低部位114处弯折,由此能够可靠地吸收所述外部载荷F,可获得能良好保 护燃料电池18的效果。
【权利要求】
1. 一种燃料电池车辆(10),其包括燃料电池堆(14),所述燃料电池堆(14)具有通过燃 料气体与氧化剂气体的电化学反应而发电的燃料电池(18),并沿车宽方向层叠有多个所述 燃料电池(18), 燃料电池车辆(10)的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电池堆(14)在所述燃料电池(18)的层叠方向两端配设有端板(24a、24b),并 且将所述端板(24a、24b)之间连结的紧固构件(28b)的至少一个配置在向所述燃料电池堆 (14)的车辆行驶方向前方与所述燃料电池(18)分离开的位置, 在车辆内部(12),从所述车辆行驶方向前方朝向后方依次配置有燃料电池冷却用散热 器(96)、载荷承受构件(71b)、所述紧固构件(28b), 所述端板(24a、24b)固定于车身车架(92),由此在从所述车辆行驶方向前方施加有外 部载荷时,所述外部载荷在至少从所述燃料电池冷却用散热器(96)及所述载荷承受构件 (71b)传递到所述端板(24a、24b)之后,被传递到所述车身车架(92)。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载荷在从所述燃料电池冷却用散热器(96)、所述载荷承受构件(71b)及所述 紧固构件(28b)传递到所述端板(24a、24b)之后,被传递到所述车身车架(92)。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电池车辆,其特征在于, 该燃料电池车辆具备在内部收纳所述燃料电池堆(14)的壳体(16), 并且,所述壳体(16)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燃料电池堆(14)的所述车辆行驶方向前方 而构成所述载荷承受构件(71b)。
【文档编号】B60K1/04GK104066609SQ201380006280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26日
【发明者】好永成志, 内藤秀晴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