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0854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适于轻量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构成座垫框架单元(10)的左右的侧框架(11)通过由规定厚度以下的薄壁的金属制的原料形成的在前后方向上长的板状框架(111、112)来构成,在该侧框架(11)之间架设多个梁(121~125),而且侧框架(11)中的一方侧或两方经由桁架状支承部而支承于座椅滑动装置(40)。即,配置在与多根梁(121~125)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侧框架(11)发挥纵梁的作用,其结果是,尤其就侧框架(11)的前后方向的刚性而言,即便是薄壁的原料也成为规定以上的高刚性,且能够轻量化。
【专利说明】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航空器、列车、船舶、公共汽车等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尤其是涉 及适合作为机动车的驾驶席或副驾驶席用座椅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0002] 交通工具用座椅从节能的观点出发,始终要求轻量化以改善燃料利用率。本申请 人到目前为止提出了各种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轻量化相关的技术的方案。作为其中的一个 方案,提出了取代通常普及的聚氨酯材料而形成为张设有三维立体编织物的结构来作为座 椅靠背部及座椅座垫部的各垫构件这样的方案(参照专利文献1)。通过张设并使用三维 立体编织物,由此即使较薄也能得到充分的缓冲特性(振动吸收特性、碰撞能量吸收特性 等),能够实现座椅整体的轻量化。而且,同样如专利文献1所示,还提出了如下方法:作为 框架,在为铁系原料的情况下使用厚度1.0mm以下这样的薄壁件,在为铝的情况下使用厚 度I. 6mm以下这样的薄壁件,从而进行轻量化。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1-423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 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形成为张设并使用三维立体编织物作为垫构件的结构,因 此框架结构不得不具有适合于三维立体编织物的张设的结构,从而不得不成为专用品。因 此,在实现成本的削减上存在课题。尤其是在座椅座垫部,需要对用于弹性支承张设的三维 立体编织物的扭杆或螺旋弹簧等弹性构件的结构下功夫,成本容易升高。然而,若将座椅座 垫部的垫构件形成为对其下表面进行支承而配置的所谓放置结构类型,则可以使用通用的 聚氨酯材料,能够实现成本的减少。当然,即使在使用了聚氨酯材料等的放置结构的垫构件 的情况下,也希望与以往的使用了放置结构的垫构件的座椅相比能够更加轻量化。
[0008]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该交通工具 用座椅能够应用放置结构的类型的垫构件作为座椅座垫部的垫构件,并且,使用薄壁的金 属制原料且具有规定的刚性、强度,适于轻量化,能够实现成本的减少。而且,本发明的课题 在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该交通工具用座椅通过将座椅框架分割成多个而分别进行 单元化,由此能够进行各单元的生产调整,从而能够有助于进一步的成本的削减,并且即便 是单元化的结构也适于轻量化。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0]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座椅座垫部及座椅靠背部,其 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座垫部具备对座椅座垫部用的垫构件进行支承的座垫框架单元,并且 所述座椅靠背部具备对座椅靠背部用的垫构件进行支承的靠背框架单元,构成所述座垫框 架单元的左右的侧框架分别连结支承于构成座椅滑动装置的左右的滑动件,且通过由规定 厚度以下的薄壁的金属制的原料形成的在前后方向上长的板状框架来构成,在所述座垫框 架单元的所述左右的侧框架之间架设有多个梁,所述左右的各侧框架中的至少一方侧的侧 框架经由桁架状支承部而支承于所述座椅滑动装置,该桁架状支承部通过与所述滑动件连 结的连结支承部、架设在所述左右的侧框架之间的所述各梁、以及将所述各梁之间、所述连 结支承部与所述各梁之间沿着与所述各梁的配设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连结的节点间连接 部而形成,该桁架状支承部承受前后方向的力。
[0011] 优选的是,构成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所述左右的侧框架分别由在外侧及内侧并列 设置的多个所述板状框架的组合构成,在所述内侧及外侧的板状框架彼此从侧面观察重合 的范围内架设的所述梁以各端部附近分别贯通所述内侧及外侧的板状框架且对该内侧及 外侧的板状框架进行双支承的方式设置。
[0012] 优选的是,所述左右的各侧框架与所述左右的各滑动件的连结支承部设置在所述 各侧框架的从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到后缘部之间,并且左右的连结支承部彼此由轴构件 连结,所述桁架状支承部通过如下构件而形成,这些构件是:所述轴构件;所述多个梁中的 配设在所述各侧框架的从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到后缘部之间的两根梁;将所述两根梁的 各端部附近之间、所述轴构件的各端部附近与所述两根梁的各端部附近之间分别连接的节 点间连接部。
[0013] 优选的是,构成所述桁架状支承部的所述各节点间连接部以与构成所述一方的侧 框架的多个板状框架的原料状态相比前后方向的刚性升高的方式形成。优选的是,在所述 两根梁间的节点间连接部且在构成所述一方的侧框架的任一所述板状框架上层叠加强连 杆,通过该加强连杆形成为相对而言为高刚性。
[0014] 优选的是,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一端轴支承于在所述左右的滑动件的靠后侧 配置的所述轴构件上的后部连杆,并且具有一端轴支承于在比所述轴构件靠前方配置的轴 构件上的左右的前部连杆,所述左右的前部连杆的各另一端轴支承于所述各梁中的在所述 座垫框架单元的所述左右的侧框架之间的靠前侧架设的前部梁上,所述左右的后部连杆的 各另一端轴支承于所述两根梁中的在更后方侧配置的后部梁上,在至少一方的侧框架侧设 置副连杆,该副连杆的一端轴支承于对所述后部梁的一端进行轴支承的所述轴构件上,另 一端轴支承于所述两根梁中的位于比所述后部梁靠前方的位置的另一梁上,所述后部连杆 及所述副连杆成为将所述轴构件的各端部附近与所述两根梁的各端部附近之间分别连接 的节点间连接部,由此形成所述桁架状支承部。
[0015] 优选的是,在所述两根梁中的在左右任一方的侧框架侧配置得更靠后方侧的后部 梁的端部支承有座椅安全带的安全带固定器部。优选的是,所述左右的侧框架中的任一方 的侧框架侧通过所述桁架状支承部而支承于所述座椅滑动装置,另一方的侧框架侧由四节 旋转连锁机构支承,该四节旋转连锁机构通过所述前部连杆及后部连杆、对所述前部连杆 及后部连杆的各一端进行轴支承的所述滑动件、对所述前部连杆及后部连杆的作为旋转自 由端的各另一端进行轴支承的所述另一方的侧框架而构成。
[0016] 优选的是,在与安装所述安全带固定器部的任一方的侧框架面对的另一方的侧框 架侧配设用于将操作部的操作力向所述各连杆传递的升降机构部的传动部,并且,在所述 另一方的侧框架侧配置的所述后部连杆与所述传动部之间,配设与构成所述各侧框架的各 板状框架的原料状态相比为高刚性的驱动连杆。
[0017] 优选的是,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经由倾斜机构部而与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构成左右 的各侧框架的所述多个板状框架连结。优选的是,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经由所述倾斜机构部 而与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构成各侧框架的多个板状框架中的一方连结,所述交通工具用座 椅构成为使向所述座椅座垫部及所述座椅靠背部施加的力分散到如下的传递路径的结构, 这些传递路径是:从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经由所述倾斜机构部、经过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构 成各侧框架的多个板状框架中的一方而到达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传递路径;从所述靠背框 架单元经由所述倾斜机构部、经过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构成各侧框架的多个板状框架中的 另一方而到达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传递路径。优选的是,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倾斜单 元,该倾斜单元具备:保持所述倾斜机构部、且与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构成各侧框架的板状 框架连结的座垫用托架;与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连结的靠背用托架。优选的是,所 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构成各侧框架的板状框架与所述座垫用托架分别使一部分重合并通过 螺栓接合来连结,并且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与所述靠背用托架分别使一部分重合 并通过螺栓接合来连结。优选的是,在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保持有具备与所述座 垫框架单元的构成各侧框架的板状框架连结的座垫用托架的所述倾斜机构部。优选的是, 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构成各侧框架的板状框架与所述座垫用托架使一部分重合并通过螺 栓接合来连结。
[0018] 优选的是,在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中,与所述倾斜机构部相比靠上方的 部位成为变形容易部。优选的是,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各侧 框架、所述倾斜单元的所述座垫用托架、及所述倾斜单元的所述靠背用托架中的至少一部 分的部位形成为封闭截面形状。优选的是,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及所述靠背框架 单元的各侧框架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部位形成为封闭截面形状。优选的是,在所述靠背框架 单元的各侧框架的从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到所述倾斜机构部的配设位置之间形成有所述 封闭截面形状的部位。
[0019] 优选的是,在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位于所述侧框架的上部之间的上部框架结构部 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引导孔,并且为了进行在所述引导孔内穿过的头枕的头枕杆的高 度调整而设有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具有:锁定用板状板,其在所述引导孔的内表面中的 后表面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且与在所述头枕杆上沿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多 个的卡合槽卡合;弹性构件,其对所述头枕杆向与所述锁定用板状板卡合的方向施力,所述 引导孔以比所述头枕杆的直径大的内径形成,当从通过所述弹性构件向所述锁定用板状板 方向施力而使所述卡合槽与所述锁定用板状板卡合的锁定状态起使所述头枕杆向前方位 移时,克服所述弹性构件的弹性力而解除所述锁定用板状板与所述卡合槽的卡合,从而能 够实施高度调整。
[0020] 优选的是,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位于所述侧框架的上部之间的上部框架结构部具 备上部管件和与所述上部管件嵌合的上部嵌合框架,在所述靠背框架单元具有与所述上部 嵌合框架连结且位于所述一对侧框架之间的背部支承构件,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构成为, 通过规定以上的压力来按压所述座椅靠背部用的垫构件而将所述背部支承构件向后方按 压时,所述上部嵌合框架以所述上部管件为中心向前方转动,从而使支承于所述上部框架 结构部的头枕向前方位移。
[0021] 优选的是,所述背部支承构件由弹簧件构成,且该背部支承构件的上部以位于所 述头枕杆的前方侧和后方侧的方式配设,利用构成所述背部支承构件的弹簧件的上部的弹 性力,对于与通过将所述背部支承构件向后方按压而产生的所述头枕的向前方的位移相伴 的所述头枕杆的下部侧的向后方的转动、或者通过将所述头枕从后方向前方直接按压而产 生的所述头枕杆的下部侧的向后方的转动进行缓冲及限制。
[0022] 优选的是,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构成为,在使所述头枕杆的下部侧向后方转动的 力为规定以上时,构成所述背部支承构件的弹簧件的上部与形成于所述头枕杆的所述卡合 槽卡合。
[0023] 优选的是,在构成所述座垫框架单元及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使 用厚度I. 8mm以下的薄壁的金属制的原料。优选的是,所述薄壁的金属制的原料使用抗拉 强度400?590MPa的范围的原料。优选的是,在构成所述座垫框架单元及所述靠背框架单 元的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热处理而实现高刚性化。
[0024]优选的是,所述升降机构部如下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与安装所述安全带 固定器部的一方的侧框架面对的另一方的侧框架侧,在位于内侧的板状框架上固定所述传 动部的基部的安装部,所述传动部的主体部从形成在位于外侧的板状框架上的贯通孔向外 面侧突出。
[0025] 优选的是,构成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所述各滑动件具有:下轨道;相对于所述下 轨道进行滑动且与所述座垫框架单元连结的上轨道;将所述各上轨道相对于所述各下轨道 在适当的滑动位置进行锁定的锁定机构,所述各锁定机构具备由弹性构件形成的弹性锁定 构件,该弹性锁定构件支承于所述各上轨道,具有与形成于所述各下轨道的被卡合部卡合 的锁定爪,所述弹性锁定构件成为弹性支点而该弹性锁定构件的弹性作用于所述各下轨道 及所述各上轨道。
[0026] 优选的是,构成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所述各滑动件具有:下轨道;相对于所述下 轨道进行滑动且与所述座垫框架单元连结的上轨道;将所述各上轨道相对于所述各下轨道 在适当的滑动位置进行锁定的锁定机构,所述各下轨道及所述各上轨道在与长度方向正交 的截面形状中相对于中心而形成为左右大致对称,所述锁定机构设置在所述各上轨道的两 侦牝且分别能够与所述各下轨道卡合而锁定。优选的是,所述各滑动件具备下轨道和相对于 所述下轨道进行滑动且与所述座垫框架单元连结的上轨道,在所述下轨道设定有变形容易 部,在朝向使与所述座垫框架连结的所述上轨道从所述下轨道脱离的方向作用有规定以上 的力时,该变形容易部进行变形以免使所述上轨道脱离。可以是,所述下轨道由弹簧钢形 成。优选的是,所述下轨道的底壁部在宽度方向两端角部具有截面圆角形状的部位,且比该 截面圆角形状的部位靠内侧的部位成为向上方突出的台阶部,而且,所述底壁部通过张力 的作用而成形为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向上方鼓出的形状。优选的是,伴随着负载质量的增 力口,所述下轨道与上轨道之间的库仑力下降。优选的是,所述下轨道及上轨道是通过碰撞力 的输入而纵向的截面系数上升且强度及刚性提高的结构。
[0027] 优选的是,在所述座椅座垫部配设的垫构件具有:外侧垫构件,其具有一对侧支承 部和后部支承部;内侧垫构件,其由架设在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之间的梁支承,具 有能够配设在由所述外侧垫构件包围的范围内的形状,并且前缘部具有与配置在最前方的 梁相比更向前方突出的形状,该内侧垫构件相对于所述外侧垫构件相对可动。优选的是,所 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具有由架设在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之间的梁支承的二维或 三维的布制构件,所述内侧垫构件配置在所述布制构件上。优选的是,将所述外侧垫构件和 内侧垫构件覆盖的表皮件在所述外侧垫构件与内侧垫构件的交界处,被引入所述外侧垫构 件与内侧垫构件之间的间隙内,该被引入的部位与所述布制构件连结。优选的是,在隔着所 述交界的外侧和内侧,在通过将所述表皮件和所述布制构件连结而预先形成的封闭截面空 间内,插入并配设所述外侧垫构件和内侧垫构件。优选的是,所述表皮件和所述布制构件不 使用配件,通过缝制或使用面扣件来连结。
[0028] 发明效果
[0029] 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构成座垫框架单元的左右的侧框架通过由规定厚度 以下的薄壁的金属制的原料形成的在前后方向上长的板状框架来构成,在该侧框架之间架 设多个梁,而且侧框架中的一方侧或两方经由桁架状支承部而支承于座椅滑动装置。或者, 一方侧经由桁架状支承部来支承,另一方侧经由将前部连杆及后部连杆合在一起而成的四 节旋转连锁机构来支承。即,配置在与多根梁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侧框架起到纵梁的作用, 其结果是,尤其就侧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刚性而言,即便是薄壁的原料也成为规定以上的高 刚性。并且,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由此在各侧框架的至少一方侧形成桁架状支承部,该 桁架状支承部通过该至少一方侧的侧框架与座椅滑动装置的滑动件的连结支承部、架设在 左右的侧框架之间的梁、以及将各梁之间、连结支承部与各梁之间沿着与各梁的配设方向 大致正交的方向连结的节点间连接部而形成。该节点间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沿前后方向或 倾斜方向形成,由此,进一步提高侧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刚性,对于向座垫框架单元输入的前 后方向的力发挥高抗力的作用。即,对于沿前后方向施加的力,通过与梁的组合而刚性升高 的侧框架来承受,进而,由桁架状支承部或四节旋转连锁机构作为抗力来承受,而且,对于 垂直方向的力,经由桁架状支承部或四节旋转连锁机构而通过座椅滑动装置的滑动件的截 面来承受。因此,如果通过将构成桁架状支承部或四节旋转连锁机构的前部连杆及后部连 杆等由规定厚度的厚板构成,或者将节点间连接部以规定厚度构成,或者在节点间连接部 层叠加强连杆,或者对节点间连接部进行热处理,由此形成为规定以上的高刚性,则除此以 外的构件(座垫框架单元的侧框架等)即使由薄壁的原料形成,也能够耐受从垂直方向、前 后方向输入的规定的力,能够实现轻量化。
[0030] 另外,通过将座垫框架单元的侧框架由多个板状框架构成,且各板状框架由梁的 端部附近进行双支承,由此,即便使用更薄壁的原料作为各板状框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座 垫框架单元整体的刚性。而且,通过使用多个板状框架,力的传递路径容易向这各板状框架 分散,且通过上述的桁架状支承部和四节旋转连锁机构也向前后分散,因此这一点也有助 于利用薄壁的原料来形成各结构构件。
[0031] 另外,在将靠背框架单元和座垫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连结的情况下,或者在设置 独立的倾斜单元并在其座垫用托架及靠背用托架上连结座垫框架单元及靠背框架单元的 各侧框架的情况下,使一部分分别重合,将该重合的范围通过螺栓接合进行连结,由此,即 便使用薄壁的构件,也能够提高这些部位的强度。
[0032] 另外,在靠背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中,通过设置构件彼此的重合或封闭截面形状, 艮P,通过设置截面系数急变的部位,由此其上方的部位成为刚性相对低的变形容易部。由 此,在附加了规定以上的碰撞力时,各侧框架的上方的部位迅速变形,能够吸收附加于靠背 框架单元上部的力矩,因此有助于减少碰撞力对人体的损伤。而且,若上部框架结构部由上 部管件和上部嵌合框架构成,并且设置与上部嵌合框架连结的背部支承构件,则在施加规 定以上的碰撞力而将背部支承构件压入的情况下,上部嵌合框架转动,安装于上部框架结 构部的头枕向前方位移,因此该结构也有助于减少头部损伤。
[0033] 另一方面,由于是靠背框架单元、座垫框架单元这样按照单元生产并将其进行螺 栓结合的结构,因此输入容易分散,座椅滑动装置的锁定机构即使由比较低强度的构件构 成,作为座椅整体也能够形成为高强度的结构。而且,由于能够按照单元进行生产,因此通 过按照单元进行生产调整,由此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减少。
[0034] 另外,通过形成为在座垫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间架设有多根梁的结构,由此能够 提高如上述那样成为力的传递路径的构成各侧框架的板状框架的刚性,并且在该梁上能够 放置并配置垫构件。因此,能够使用通用的聚氨酯材料作为垫构件,能够有助于低成本化, 并且由于是放置结构,不是由座垫板(cushion pan)而是由梁来支承垫构件的下表面,因此 与使用座垫板的通常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而且,通过使用分割成多个的构件作为 垫构件,两者的相对位移作为复原力而发挥作用,因此有助于振动吸收功能的提高。而且, 通过使用弹性锁定构件作为座椅滑动装置的锁定机构,或者将下框架由弹性构件构成,由 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它们的对碰撞力或振动所产生的能量的吸收功能。即,该垫构件或座椅 滑动装置的碰撞力或振动吸收功能成为以往在座垫框架单元等设置的金属弹簧等的替代, 因此在这一点上,也能够实现构件个数的减少所带来的轻量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5]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外观的从右斜前方观察到 的立体图。
[0036]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外观的从左斜前方观察到的立体 图。
[0037] 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外观的左侧视图。
[0038] 图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外观的右侧视图。
[0039] 图5 (a)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主视图,图5(b)是图5 (a)的A-A线 剖视图。
[0040] 图6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0041] 图7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框架及座椅滑动装置的从右斜前 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42] 图8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框架及座椅滑动装置的从左斜前 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43] 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单元、座垫框架单元等的 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44]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
[0045] 图11是图9的右侧视图。
[0046] 图12是图9的左侧视图。
[0047] 图1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垫框架单元的从右斜前方观察 到的立体图。
[0048] 图14是图13的座垫框架单元的从左斜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49] 图15是图13的座垫框架单元的俯视图。
[0050] 图16是图13的座垫框架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51] 图17是将图13的座垫框架单元中的一部分组装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0052] 图18是用于说明升降机构部的动作的图,图18(a)是表示上限位置的图,图18(b) 是表示设计基准的位置的图,图18(c)是表示下限位置的图。
[0053] 图19是表示将加强连杆配设在一方侧的侧框架上的座垫框架单元的从右斜前方 观察到的立体图。
[0054] 图20是图19的座垫框架单元的从左斜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55] 图21是表示将副连杆及加强连杆配设在两侧的侧框架上的座垫框架单元的从右 斜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56] 图22是图21的座垫框架单元的从左斜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57] 图2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倾斜单元的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58] 图24是图23的倾斜单元的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59] 图25是图23的倾斜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60] 图2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单元的从前方观察到的 立体图。
[0061] 图27是图26的靠背框架单元的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62] 图28是图26的靠背框架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63] 图29(a)是图26的靠背框架单元的立体图,图29(b)是图29(a)的A向视图,图 29(c)是图29(a)的B向视图。
[0064] 图30是图29 (a)的C-C线剖视图。
[0065] 图31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从右斜前方观察到的 立体图。
[0066] 图3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从左斜前方观察到的 立体图。
[0067] 图3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侧视图。
[0068] 图34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俯视图。
[0069] 图35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主视图。
[0070] 图36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的后视图。
[0071] 图37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72] 图38是表示构成锁定机构的弹性锁定构件的安装板部、作用板部、锁定爪的结构 的图,图38(a)是立体图,图38(b)是侧视图,图38(c)是主视图,图38(d)是表示锁定爪与 形成于下轨道的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的图。
[0073] 图39(a)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侧视图,图39(b) 是图39 (a)的A-A线剖视图,图39 (c)是图39 (a)的B-B线剖视图,图39 (d)是图39 (a)的 C-C线剖视图,图39(e)是图39 (a)的D-D线剖视图,图39(f)是图39 (a)的E-E线剖视图。
[0074] 图40(a)是表示变更了座椅滑动装置的下轨道的底壁部的形状的方案的例子的 侧视图,图40(b)是图40 (a)的A-A线剖视图,图40 (c)是图40 (a)的B-B线剖视图,图40(d) 是图40 (a)的C-C线剖视图,图40 (e)是图40 (a)的D-D线剖视图,图40 (f)是图40 (a)的 E-E线剖视图。
[0075] 图41是图40的方案的座椅滑动装置的后视图。
[0076] 图42是表不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座垫部所使用的垫构件的立 体图。
[0077] 图43是表示构成图42的垫构件的外侧垫构件的立体图。
[0078] 图44是表示构成图42的垫构件的内侧垫构件的立体图。
[0079] 图45是表不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分解立体图。
[0080] 图46是表示上述另一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单元、座垫框架单 元等的从右斜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81] 图47是表示图46的靠背框架单元、座垫框架单元等的从左斜前方观察到的立体 图。
[0082] 图48是表示图46的靠背框架单元的从左斜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83] 图49是表示图46的靠背框架单元的从右斜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84] 图50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单元、座垫框 架单元等的从右斜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85] 图51是表示图50的靠背框架单元、座垫框架单元等的从左斜前方观察到的立体 图。
[0086] 图52(a)是图50的靠背框架单元的从右斜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52(b)是图 52(a)的B-B线剖视图。
[0087] 图53是用于说明图50?图5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作用的图。
[0088] 图54是表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单元、座垫框 架单元等的立体图。
[0089] 图55(a)是图54的靠背框架单元的立体图,图55(b)是图55(a)的A-A线剖视图。
[0090] 图56是图55的靠背框架单元的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91] 图57(a)是图56的分解立体图,图57(b)是图57(a)的A-A线剖视图,图57(c) 是图57(a)的B-B线剖视图,图57(d)是图57(a)的C-C线剖视图。
[0092] 图58是用于说明图54?图57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作用的图。
[0093] 图59是表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靠背框架单元、座垫框 架单元等的从右斜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94] 图60是表示图59的靠背框架单元、座垫框架单元等的从左斜前方观察到的立体 图。
[0095] 图61是表示图59的靠背框架单元、座垫框架单元等的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96] 图62(a)是表示向下轨道的底壁部赋予了使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鼓出的张力所 成的形态的图,图62(b)是表示作用有规定的载荷的状态的图。
[0097] 图63是表示图62的滑动件的滑动力的图。
[0098] 图64(a)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座椅滑动装置和比较例的座椅滑动装置 的滑动力的试验方法的图,图64(b)是表示其试验结果的图。
[0099] 图65(a)是用于说明模拟了前面碰撞的实验的图,图65(b)是用于说明模拟了后 面碰撞的实验的图。
[0100] 图66是表示模拟了前面碰撞的实验的结果的图。
[0101] 图67是表示模拟了后面碰撞的实验的结果的图。
[0102] 图68是表示进行模拟了前面碰撞的实验时的滑动件的截面形状的图。
[0103] 图69(a)是用于说明将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和比较例的座椅滑动装置的锁 定的容易度比较用的试验方法的图,图69(b)?图69(d)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 的试验结果的图,图69 (e)是表示比较例的座椅滑动装置的试验结果的图。
[0104] 图70是将图69的试验结果中是否进行了伪锁定进行汇总表示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05]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图1?图5是表示了本发 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的外观的图,图6是其分解立体图。图7?图44是表 示座垫框架单元10、倾斜单元20、靠背框架单元30、座椅滑动装置40等的详细结构的图。
[0106]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具有形成座椅座垫部IA的座 垫框架单元10和形成座椅靠背部IB的靠背框架单元30,它们通过倾斜单元20来连结。
[0107] 如图7?图17所示,座垫框架单元10具有分别支承在座椅滑动装置40的左右配 置的上框架42、42上的两个侧框架11、11而构成。各侧框架11、11具有外侧板状框架111、 111及内侧板状框架112、112这内外两张板状框架而构成。外侧板状框架IllUll使用具 有规定的长度及宽度的板状构件而形成,并以其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且宽度方向沿着上 下方向的方式配置。内侧板状框架112、112由长度及宽度比外侧板状框架IllUll都短的 板状构件形成,整体上靠近外侧板状框架IllUll的前缘配置。
[0108]在外侧板状框架111、111及内侧板状框架112、112从侧面观察重合的范围内架设 有多根梁121?124。即,在内侧板状框架112U12的靠前部且靠上部的位置架设配设有第 一梁121,在内侧板状框架112、112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附近且比上下方向大致中央稍靠 上部的位置架设配设有第二梁122,在内侧板状框架112U12的前后方向后部附近且在上 下方向上靠下部的位置架设配设有第三梁123,在内侧板状框架112U12的前后方向大致 中央附近且与第二梁122相比靠下部的位置架设配设有第四梁124。
[0109] 上述的梁121?124的长度方向各端部附近分别贯通内侧板状框架112、112,进 而沿厚度方向贯通外侧板状框架IlUlll而被固定。因此,在左右分别配置的内侧板状框 架112、112及外侧板状框架IllUll的组(侧框架11、11)均成为在各梁121?124中的 贯通内侧板状框架112、112及外侧板状框架IllUll的部分之间被双支承的结构。由此, 能使因碰撞或振动而附加的力向左右的各内侧板状框架112、112及外侧板状框架111、111 均衡地分散并传递。
[0110] 通过外侧板状框架111、111及内侧板状框架112、112这样成为双支承结构,由此, 从侧面观察两者重合的范围与外侧板状框架IllUll或内侧板状框架112、112的原料状 态相比,成为前后方向的刚性高的部位,强度也高。而且,进行双支承的各梁121?124的 端部附近与它们的中央部相比也成为刚性相对高的高刚性部。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将这样 相互重合的范围内的外侧板状框架IllUll及内侧板状框架112、112的部位的刚性维持得 高,在该范围内,优选在前后隔开规定间隔的取得平衡的位置处配设至少两根梁,更优选如 本实施方式那样配设四根梁121?124。
[0111] 外侧板状框架IllUll的后部从侧面观察下与内侧板状框架112、112未重合,但 是在该外侧板状框架IllUll的对置的后部之间架设有第五梁125。第五梁125在贯通了 后述的后部连杆152、152之后,贯通外侧板状框架111、111的后部而被固定。因此,第五梁 125也是各端部附近成为对后部连杆152U52和外侧板状框架IllUll进行支承的双支承 结构,该部分也成为刚性相对高的高刚性部。
[0112] 在此,第五梁125的向外侧板状框架的外面露出的端部优选设为对座椅 安全带的安全带固定器部进行支承的固定器安装部125a。在座椅滑动装置40设有座椅安 全带的固定器安装部的情况下,在通过升降机构部15使座垫框架单元10上下移动时,座椅 安全带的系紧状态发生变化。然而,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座椅安全带的固定器安装部125a 设为第五梁125的端部时,不受座垫框架单元10的上下移动的影响而座椅安全带的系紧状 态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座椅安全带的固定器安装部125a只要是座垫框架单元10的后部 附近的刚性高的部位即可,并不局限于第五梁125的端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优 选利用第五梁125。
[0113] 座垫框架单元10与在底板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左右安装的座椅滑动装置40的上轨 道42、42连结而配设于上轨道42、42。具体而言,对应于左右的侧框架11、11而在左右分别 具有前部连杆及后部连杆151、151、152、152,并且在一方的侧框架11侧具有后述的驱动连 杆153,在另一方的侧框架11侧具有后述的副连杆154。前部连杆151、151的另一端(旋 转自由端)轴支承于上述的第四梁124中的比与内侧板状框架112U12连结的各连结位置 靠内侧的位置。
[0114] 左右的后部连杆152、152的一端(下端)分别轴支承于轴构件152a的各端部,该 轴构件152a架设在座椅滑动装置40的上轨道42、42的靠后的位置。后部连杆152、152的 另一端(旋转自由端)如上述那样轴支承于第五梁125中的比与内侧板状框架112U12连 结的各连结位置靠内侧的位置。
[0115] 在左右的任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配置的后部连杆152具有比与第五梁 125连结的连结位置更向上方延伸的延长部152b,在该延长部152b上轴支承驱动连杆153。
[0116] 在此,在一方的侧框架11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在比其前后方向中央部稍靠 前的位置设有升降机构部的传动部(clutch) 160。具体而言,在内侧板状框架112上固定有 由在传动部160的基部向外方突出的凸缘构成的安装部160a,并使主体部160b从形成在相 邻的外侧板状框架111上的贯通孔Illa向外方突出地配置(参照图16及图17)。在从贯 通孔Illa向外方突出的主体部160b上连接有操作部161 (参照图2及图3),当对操作部 161进行操作时,位于外侧板状框架111与内侧板状框架112之间的传动部160的输出齿轮 160c进行旋转。在外侧板状框架111与内侧板状框架112之间,以与输出齿轮160c啮合的 方式配置有扇形齿轮160d。在扇形齿轮160d上轴支承有驱动连杆153的前端部(旋转自 由端),对应于扇形齿轮160的旋转而驱动连杆153位移,其驱动力向后部连杆152、152传 递,使后部连杆152、152与前部连杆151、51 -起位移,从而使座垫框架单元10整体进行上 下位移。而且,符号160f表示盘簧,其内端与扇形齿轮160d的旋转轴160e卡合,外端与坚 立设置在扇形齿轮160d的端部上的销160h卡合。盘簧160f对扇形齿轮160d向使座垫框 架单元10上升的方向施力。需要说明的是,在使座垫框架单元10下降时,。盘簧160f的 作用力以缓冲座垫框架单元10的动作的方式发挥功能。
[0117] 另外,如图14、图16?图18所示,后部连杆152U52的一端在上轨道42、42的靠 后的位置且在上轨道42、42的内侧,轴支承于轴构件152a,在轴构件152a中的向左侧的上 轨道41的外侧突出的部位轴支承有构成副连杆154的副连杆用滑动件侧构件1541。该 副连杆用滑动件侧构件1541以轴构件152a的轴支承位置为中心而成为大致V形状,当其 下侧边部1541a与向上轨道41的外侧突出的限动件156抵接时,上升位置受到限制(图 18(a))。在副连杆用滑动件侧构件1541的上侧边部1541b轴支承有与副连杆用滑动件侧 构件1541 -起构成副连杆154的副连杆用座垫侧构件1542的一端,副连杆用座垫侧构件 1542的另一端(旋转自由端)与第三梁123的端部卡合。因此,当对操作部161进行操作, 通过传动部160的驱动而使前部连杆151、151及后部连杆152、152立起时,侧框架11、11 按照图18(c)、图18(b)及图18(a)的顺序上升,但此时,由于副连杆用座垫侧构件1542逐 渐立起,因此副连杆用滑动件侧构件1541以轴构件152a的轴支承位置为中心而转动,下侧 边部1541a与限动件156抵接,进一步的上升动作被阻止。
[0118] 座垫框架单元10的构成侧框架11、11的外侧板状框架IllUll及内侧板状框架 112U12为了轻量化,可以使用薄的板状构件、例如板厚I. 8mm以下的板状构件,优选使用 0? 6?I. 6mm的范围的板状构件,更优选使用0? 6?I. 2mm的范围的板状构件,进一步优选 使用0. 6?I. Omm的范围的板状构件。而且,使用抗拉强度400?590MPa的范围的板状构 件在成本方面、加工性提高方面优选。
[0119] 根据以上的情况,本实施方式的座垫框架单元10中,就侧框架11、11中的一方侧 即左侧的侧框架11而言,对与左侧的滑动件40A的上轨道42连结的连结支承部即后部连 杆152的一端及副连杆154的副连杆用滑动件侧构件1541进行轴支承的轴构件152a、对后 部连杆152的另一端进行轴支承的第五梁125、对构成副连杆154的副连杆用座垫侧构件 1542的另一端进行轴支承的第三梁123分别成为节点,通过这些节点和将各节点间连接的 节点间连接部来形成桁架状支承部。就这种情况下的各节点连接部而言,轴构件152a与第 五梁125之间的节点间连接部是左侧的后部连杆152,轴构件152a与第三梁123之间的节 点间连接部是在左侧配置的由副连杆用滑动件侧构件1541及副连杆用座垫侧构件1542构 成的副连杆154,第三梁123与第五梁125之间的节点间连接部是位于两者间的左侧的侧框 架11 (外侧板状框架111及内侧板状框架112)的部位。
[0120] 构成节点间连接部的后部连杆152及副连杆154均由规定厚度(例如,厚度 2. Omm?3. Omm)的金属板构成,与由薄壁的原料构成的外侧板状框架111及内侧板状框架 11相比,壁厚且具有高刚性。而且,就第三梁123与第五梁125之间的节点间连接部而言, 虽然侧框架11自身发挥其功能,但是由于第三梁123与第五梁125之间的间隔为侧框架 11的前后方向长度的约一半左右或这以下,因此位于两者间的部位的刚性在前后方向上比 其他的部位升高。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三梁123与第五梁125之间的节点间连接部的 前后方向的刚性,优选如图19及图20所示,在第三梁123与第五梁125之间架设加强连杆 155,并将该加强连杆155例如附图所示那样以层叠的方式配置在外侧板状框架111的外表 面。需要说明的是,加强连杆155也可以配置在外侧板状框架111的内表面侧。而且,侧框 架11、尤其是外侧板状框架111中的第三梁123与第五梁125之间的节点间连接部也可以 通过热处理来实现高刚性化。而且,还可以在进行了热处理之后再层叠加强连杆155。
[0121]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的侧框架11经由四节旋转连锁机构而被支承, 该四节旋转连锁机构通过上述的前部连杆151及后部连杆152、以及对前部连杆151及后部 连杆152的各一端进行轴支承的右侧的滑动件40A的上框架42、对前部连杆151及后部连 杆152的作为旋转自由端的另一端进行轴支承的右侧的侧框架11的组合而构成。需要说 明的是,后部连杆151的另一端轴支承于驱动连杆153。驱动连杆153以与前部连杆151及 后部连杆152相同程度的厚度形成,并与升降机构部的传动部160连结,因此刚性高。艮P, 右侧的侧框架11的前后方向的刚性也升高。
[0122] 向交通工具用座椅输入的力大体分为:经由座椅安全带的安全带固定器部而输入 的前后方向的力;与道路的凹凸等相伴的垂直方向的力。以往,座椅安全带的安全带固定器 部连结支承于座椅滑动装置,因此设置能够将上轨道向下轨道的固定以高强度进行固定的 锁定机构,通过该锁定机构来主要承受前后方向的力。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安全带固 定器部的连结支承部如上述那样设于座垫框架单元10的第五梁12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 的情况下,必须利用座垫框架单元10来承受前后方向的力。
[0123] 在上述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左侧的侧框架11由桁架状支承部支承,该桁架状支 承部通过轴构件152a、第五梁125、第三梁123这各节点和它们的节点间连接部即后部连杆 152、副连杆154、第三梁123与第五梁125之间的节点间连接部(尤其是加强连杆155)而 形成。后部连杆152及副连杆154倾斜配置,或者副连杆用座垫侧构件1542沿大致前后方 向配置。而且,加强连杆155沿前后方向配置。因此,该桁架状支承部尤其是担任提高前后 方向的刚性的功能。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右侧的侧框架11由四节旋转连锁机构支承,该四 节旋转连锁机构通过前部连杆151、后部连杆152、滑动件40A的上框架42、右侧的侧框架 11自身、及驱动连杆153而形成。这种情况下,上述的结构构件也担任提高右侧的侧框架 11的前后方向的刚性的功能。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无论是否利用薄壁的原料 形成侧框架11、11等,通过该桁架状支承部和四节旋转连锁机构,都能具备可充分耐受前 后方向的力的刚性、强度。此外,沿垂直方向输入的力如后述那样由座椅滑动装置40的上 框架42及下轨道41的纵向的截面来承受,而且,在下轨道41设定变形容易部,并利用该变 形容易部来吸收力。
[0124] 另外,向座椅靠背部IB输入的力如后述那样能够通过比倾斜机构部23、23靠上方 部处的变形、头枕50的前后的移动来吸收。
[0125] 另外,左右的前部连杆151、151的一端(下端)分别轴支承在轴构件151a的各端 部,该轴构件151a架设在座椅滑动装置40的各滑动件40A、40A的上轨道42、42的靠前的 位置。而且,座垫框架单元10是经由前部连杆151、151及后部连杆152、152向座椅滑动装 置40的上轨道42、42传递力的结构,且座垫框架单元10以宽度方向中心为基准而左右大 致对称地形成,而且构成座椅滑动装置40的下轨道41、41及上轨道42、42如后述那样在截 面方向上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作用于座垫框架单元10的力左右均等地分散,而且, 向上轨道42、42传递的力大致左右均等地作用于上轨道42、42。即,成为作用于上轨道42、 42的弯曲力矩减小而以剪切力来承受力的结构。而且,经由前部连杆及后部连杆151U52 和其他的连杆(驱动连杆153、副连杆154、加强连杆155)被支承,且这些连杆经由多个轴 而被连结。因此,作用于座垫框架单元10的力由多个连杆分散地承受,并且利用多个轴的 旋转摩擦力进行能量吸收。由此,座垫框架单元10成为保持有规定的刚性的结构体,即使 各板状框架等的构成原料薄,也能够充分承受作用于座椅座垫部IA的力。
[0126]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9及图20中,将副连杆154仅配设在左方的侧框架11侧,但 也可以如图21及图22所示,在右方的侧框架11侧也以一端轴支承于轴构件152a且另一 端轴支承于第三梁123的方式设置副连杆154。而且,在构成右侧的侧框架11的外侧板状 框架111的外表面也可以与上述同样地层叠加强连杆155。由此,不仅左侧,而且右侧也形 成桁架状支承部,由薄壁的原料构成的同时更可靠地承受向座垫框架单元10施加的前后 方向的力,能够形成为更高的强度。
[0127] 另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对构成侧框架11、11的外侧板状框架IllUll及内侧板状 框架112U12的适当部位进行热处理、例如对周缘部进行热处理,或者沿着面以桁架形状 进行热处理等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必要部位的强度。而且,就外侧板状框架IllUll及内侧 板状框架112U12的周缘部而言,使凸缘向内方突出,可以通过对该凸缘部的端缘进行折 边加工来进一步提高薄壁原料的强度。
[0128] 如图23?图25所示,倾斜单元20具有在左右彼此对置配置的一对座垫用托架 21、 21和一对靠背用托架22、22。它们均通过与上述的座垫框架单元10的外侧板状框架111 或内侧板状框架112同样的薄的板状构件构成。座垫用托架21、21在从侧面观察下,形成为 向前方及上方突出的大致L形状,在相互对置的角部21a、21a之间架设有第六梁211,左右 的座垫用托架21、21被单元化。与角部21a、21a相比,前方部21b、21b重合于座垫框架单 元10的侧框架11、11的外侧板状框架IllUll的后方部的内侧,在前方部21b、21b内,在 前后隔开一定间隔的两个部位形成有螺栓插通孔21c、21c,分别利用螺栓212向在外侧板 状框架111、111的后方部的靠上部的位置对应形成的螺栓插通孔111c、Illc进行紧固(参 照图11?图13、图16)。
[0129] 前方部21b、21b与外侧板状框架IllUll重合的范围成为两张重叠,因此刚性相 对升高,作为力的传递路径而发挥功能。而且,就进行螺栓接合的情况而言,通常可以说与 接合部重叠的量相应地构件成本上升,从而导致重量上升。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 述,使用薄壁原料,因而螺栓接合部的重叠程度的话不会导致成本的上升或大幅的重量增 力口。反而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在必要的部位设置重叠而有助于提高薄壁原料的刚性,而且, 通过紧固时的螺栓212与螺栓插通孔21c、lllc的相对的位置调整等而能够吸收部件尺寸 的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容易制作部件,从而有助于制造成本整体的减少化。而且,在碰撞吸 收时,螺栓212使螺栓插通孔21c、Illc变形,由此也能发挥能量吸收作用。
[0130] 靠背用托架22、22具有规定的宽度和长度,且以比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靠下方的 下方部22a、22a与座垫用托架21、21中向上方突出的上方部21d、21d重合、且靠背用托架 22、 22的比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靠上方的上方部22b、22b与后述的靠背框架单元30的各侧 框架31、31重合的方式配设。
[0131] 在座垫用托架21、21与靠背用托架22、22之间安装倾斜机构部23、23。如图25 所示,倾斜机构部23、23具有靠背侧安装构件231、231、座垫侧安装构件232、232,且具有配 置在靠背侧安装构件231、231与座垫侧安装构件232、232之间并内置齿轮或凸轮等的倾斜 主体部233、233。靠背侧安装构件231、231经由在靠背用托架22、22的下方部22a、22a形 成的安装孔22c、22c而被安装,座垫侧安装构件232、232经由在座垫用托架21、21的上方 部21d、21d形成的安装孔21e、21e而被安装。在要使靠背用托架22、22相对于座垫用托架 21、21相对地进行旋转动作时,对倾斜用的操作部236(参照图2及图3)进行操作,将内置 于倾斜主体部233、233的齿轮或凸轮等的卡合状态解除。由此,能够使座椅靠背部前后移 动,支承于靠背侧安装构件231、231的构件与支承于座垫侧安装构件232、232的构件相对 地沿旋转方向进行动作。当操作部236复位时,产生所希望的位置处的齿轮的啮合动作等, 倾动角度被固定。
[0132] 靠背用托架22、22分别将周缘部向内方折弯而形成凸缘,在其内侧配置有倾斜机 构部23、23的复位弹簧234、234。复位弹簧234、234由盘簧构成,其外周侧端部与安装在 上述的第六梁211上的卡合用托架211a、211a卡合,内周侧端部经由安装孔22c、22c而卡 合于靠背侧安装构件231、231。由此,安装有靠背侧安装构件231、231的靠背用托架22、22 始终被向前方立起方向施力。
[0133] 通常,复位弹簧234、234安装在座垫用托架21、21的外侧,因此对外观设计存在影 响,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复位弹簧234、234配置在靠背用托架22、22的内侧,因此复位 弹簧234、234对外观设计的影响消除。
[0134] 在靠背用托架22、22的内表面侧,在从靠背用托架22、22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 大致中央部附近到靠下部的范围内,具有将周缘向外方折弯而成的凸缘的由与上述同样的 薄壁的板状构件构成的加强托架24、24以凸缘侧与靠背用托架22、22的各内表面面对的方 式配置。由此,靠背用托架22、22的从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附近到靠下部的范围通过加强 托架24、24而形成封闭截面形状。因此,形成有该封闭截面形状的范围的刚性升高。需要 说明的是,上述的复位弹簧234、234配设在由靠背用托架22、22和加强托架24、24包围而 成为封闭截面形状的空间内,但是该空间在将倾斜的驱动设为电动化时,也可以用于配设 其动力单元等。
[0135] 左右的倾斜机构部23、23彼此由连结轴235连结。更详细而言,连结轴235从左 右的加强用托架24、24的内表面侧通过复位弹簧234、234的中央空间,进而通过靠背用托 架22、22、靠背侧安装构件231、231、倾斜主体部233、233、座垫侧安装构件232、232、座垫侧 托架21、21而各端部向外方突出。其中,在一方的端部连结有上述的操作部236。左右的倾 斜机构部23、23由连结轴235连结,由此同步地进行锁定解除操作、复位动作。
[0136] 在靠背用托架22、22及加强用托架24、24中的比设置倾斜机构部23、23的部位稍 靠上方的部位之间架设有第七梁25,第七梁25与上述的第六梁211、211-起提高倾斜单元 20的刚性。
[0137] 如图26?图28所示,靠背框架单元30具备: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侧框架31、 31 ;位于该侧框架31、31的上部之间的上部框架结构部32 ;配置在该侧框架31、31的下部 之间的下部框架33。
[0138]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侧框架31、31及构成上部框架结构部32的连结框架部321 - 体形成。即,将具备规定的长度及宽度的薄壁的板状构件折弯成大致U形状,将三边中的相 当于一对对置边的部位设为上述的一对侧框架31、31,将该侧框架31、31之间的相当于连 结边的部位设为连结框架部321。作为薄壁的板状构件,可以使用与上述座垫框架单元10 的外侧板状框架111或内侧板状框架112同样的原料。而且,沿着长度方向的周缘部具有 以向内方突出的方式折弯的凸缘。下部框架33同样由薄壁的板状构件构成,通过焊接而安 装在侧框架31、31的下部的后缘部之间。
[0139] 侧框架31、31的比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附近靠下方的部位31a、31a以与上述的倾 斜单元20的各靠背用托架22、22的上方部22b、22b的外表面重合的方式配设。并且,在该 重合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部两处、下部一处总计三处呈大致V形状地开设有螺栓 插通孔31c。而且,在靠背用托架22、22的上方部22b、22b,也在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螺栓插 通孔22d,将螺栓222(参照图11及图12)穿过各螺栓插通孔31c、22d并紧固。通过利用 螺栓222进行接合,由此该部位的刚性提高。而且,通过设为螺栓接合结构,由此能够吸收 部件尺寸的偏差,并且在施加了碰撞时通过供螺栓222穿过的螺栓插通孔31c、22d的变形 来发挥能够吸收碰撞力的作用,这与上述的将座垫框架单元10与倾斜单元20连结的螺栓 212的情况相同。
[0140] 通过将靠背框架单元30设为这样的结构,由此在侧框架31、31处,在通过螺栓222 而与倾斜单元20的靠背用托架22、22接合的靠下方的部位31a、31a与比该部位31a、31a靠 上方的部位31b、31b之间产生刚性差,靠上方的部位31b、31b成为相对容易变形的变形容 易部。因此,在施加了碰撞力的情况下,靠上方的部位31b、31b从与靠下方的部位31a、31a 的交界附近发生变形而吸收碰撞力,有助于减少对人体的损伤。而且,更详细而言,倾斜单 兀20的比设置倾斜机构部23、23的位置靠上方的部位与倾斜机构部23、23的配设位置相 比容易变形。因此,在施加了碰撞力时,在该设置倾斜机构部23、23的位置的上部附近发生 变形,而且,上述的侧框架31、31的靠上方的部位31b、31b发生变形,由此来吸收碰撞力。
[0141] 另外,通过上述的结构,作用在位于座椅靠背部IB的靠背框架单元30上的由人的 背部的载荷产生的力主要从侧框架31、31向倾斜单元20的靠背用托架22、22及座垫用托 架21、21传递。座垫用托架21、21仅与座垫框架单元10的侧框架11、11中的外侧板状框 架IllUll螺栓接合。因此,从座垫用托架21、21向外侧板状框架IllUll传递由腰部至 背部的载荷产生的力,而且该力通过在外侧板状框架IllUll的对置的后部之间连结的第 五梁125、进而经由升降机构部15的后部连杆152、152、轴构件152a而向上轨道42、42传 递,由座椅滑动装置40承受。需要说明的是,传动部160的基部固定于内侧板状框架112、 112,该传动部160是贯通外侧板状框架IllUll的,因此来自腰部至背部的力未向传动部 160施加。
[0142] 另一方面,作用在位于座椅座垫部IA的座垫框架20上的从人的臀部到大腿部的 载荷主要向第一?第四梁121?124及内侧板状框架112U12附加,经由前部连杆151、 151、轴构件151a等,通过上述的桁架状支承部及四节旋转连锁机构,而向上轨道42、42传 递,由座椅滑动装置40承受。
[0143]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来自腰部至背部而向靠背框架单元30输入的力和来自臀 部至大腿部而向座垫框架单元10输入的力都是最终向座椅滑动装置40传递,但是它们的 传递路径不同。而且,沿前后方向输入的力主要由座垫框架单元10的侧框架11、11自身、 以及上述的桁架状支承部及四节旋转连锁机构承受,并通过它们而沿前后方向分散,进而 通过左右均衡地配置的各梁121?124、外侧板状框架IllUll及内侧板状框架112、112 还向左右分散。而且,沿上下方向输入的力同样在前后左右均衡地分散,并同时主要由座椅 滑动装置40的上轨道42及下轨道41的各纵向截面承受。由此,构成升降机构部的传动部 160承受的支承载荷相对减小,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仅设置在一侧即可,从这一点出发,对轻 量化、低成本化的贡献度也大。
[0144] 这一点在倾斜单元20中也同样,由于是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输入的载荷容易 分散的结构,因此倾斜单元20承受的支承载荷与以往相比减小,能够使构成倾斜单元20的 各构件由更薄壁的构件构成,能够实现轻量化。
[0145] 在构成靠背框架单元30的上部框架结构部32的连结框架部321、以及与该连结 框架部321相邻的、一对侧框架31、31与连结框架部321的交界部处的在宽度方向分隔且 向内方突出的一对凸缘之间,装填加强用的树脂构件322,来提高连结框架部321附近的刚 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结框架部321与加强用的树脂构件322对合而形 成上部框架结构部32。
[0146] 在连结框架部321形成有一对贯通孔321a、321a(参照图30),在与该贯通孔 321a、321a对应的位置的树脂构件322上沿上下方向贯通形成有供头枕50的一对头枕杆 51、51穿过的一对引导孔322a、322a。
[0147] 在引导孔322a、322a,为了进行头枕杆51、51的高度调整而设有调整机构。如图 28?图30所示,调整机构具有锁定用板状板36和弹性构件37而构成。锁定用板状板36 在引导孔322a、322a的内表面中的后表面且在引导孔322a、322a的上部以向前方突出的方 式设置。弹性构件37如图28?图30所示,以将弹簧用的线材在从正面观察下成为大致n 形状的方式形成,并且一对对置边371、371形成为从侧面观察越靠上方越稍微扩开的大致 U形状。即,对置边371、371成为具有前方边部371a、371a和后方边部371b、371b的形状, 且是后方边部371b、371b的上端之间由连结边372连结的形状。连结边372成为其中央向 前方鼓出的形状。
[0148] 弹性构件37以前方边部371a、371a能够与引导孔322a、322a的内表面中的前表 面抵接、且连结边372从引导孔322a、322a的上方面向外部的方式配设。前方边部371a、 371a和后方边部371b、371b由于如上述那样以越靠上方越稍微扩开的方式形成,因此当配 置在引导孔322a、322a内时,对连结边372向后方施力(图30的实线位置)。由于连结边 372成为中央部向前方鼓出的形状,因此弹性构件37以连结边372与头枕杆51、51的前表 面侧抵接的方式穿过引导孔322a、322a。由此,连结边372始终被向后方施力,头枕杆51、 51受到其按压而始终被向后方施力。需要说明的是,具有锁定用板状板36和弹性构件37 而成的调整机构优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在头枕杆51、51的两方。与仅在一侧存在锁定 的情况相比,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性能提高。
[0149] 在此,引导孔322a、322a由比头枕杆51、51的直径稍大的内径形成,并且以越靠上 部而内径越大的方式形成。而且,在引导孔322a、322a的内表面中的前表面侧的下部设有 突起351a、351a。另一方面,在头枕杆51、51的后表面侧,沿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 有多个卡合槽511、511。
[0150] 因此,由于头枕杆51、51被弹性构件37的连结边372向后方施力,因此当卡合槽 511、511与锁定用板状板36卡合时,头枕杆51、51的状态得以保持(图30的实线位置)。 在进行高度调整时,施加使头枕杆51、51向前方稍倾倒的力。于是,由于引导孔322a、322a 如上述那样内径大于头枕杆51、51的直径,而且越靠上方越大,因此头枕杆51、51以突起 351a、351a为支点向前方稍微倾倒,成为图30的双点划线的姿势,卡合槽511、511与锁定用 板状板36、36的卡合状态被解除。在该状态下,使头枕杆51、51上下移动,调整与锁定用板 状板36、36卡合的卡合槽511、511的位置,当除去向前方倾倒的力时,由弹性构件37的连 结边372再次向后方施力,该卡合槽511、511与锁定用板状板36、36卡合,成为图30的实 线的姿势而被锁定。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进行使头枕杆51、51稍向前方倾倒的动作,保 持此状态仅通过上下移动就能够进行高度调整。以往,通常设有头枕杆的锁定解除用的操 作部,但是在该头枕的高度调整机构中不需要这样的构件,特别适合于以结构简单且低成 本化、轻量化为目的的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而且,由于能够这样极其简单地进行 高度调整,因此通过在头枕50的上部或侧部等适当部位设置具有开口部的把手、将布料的 两端部缝制而安装的把手等,由此以单手也能够进行高度调整。
[0151] 如图31?图38所示,座椅滑动装置40具有一对滑动件40A、40A而构成,这一对 滑动件40A、40A具有:在交通工具的底板上相互沿宽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安装的一对下 轨道41、41 ;能够滑动地设于各下轨道41、41的一对上轨道42、42。
[0152] 下轨道41、41形成为截面大致C形状的左右大致对称状,具有底壁部411、从底壁 部411两侧立起的相互对置的一对侧壁部412、412、从各侧壁部412、412的上缘相互向内方 弯曲且对置缘彼此分开规定间隔的一对上壁部413、413。
[0153] 上轨道42、42通过将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大致L形状的构件42a、 42a分别背对背而进行一体化,以一体化后的状态的截面形状成为大致倒T形状的方式相 对于中心形成为左右大致对称(参照图37)。在上轨道42、42的靠前方及靠后方的位置分 别贯通形成有安装孔421a、421b,在靠前方的安装孔421a、421a之间安装并支承有对上述 的左右的前部连杆151U51的一端(下端)进行支承的轴构件151a的各端部(参照图7、 图8等)。在靠后方的安装孔421b、421b之间安装并支承有对上述的左右的后部连杆152、 152的一端(下端)进行支承的轴构件152a的各端部(参照图5、图7等)。
[0154] 下轨道41、41及上轨道42、42隔着各自的构件的长度方向中心线(通过与长度方 向正交的截面形状的中心的线)而左右大致对称地形成。由此,经由前部连杆151U51及 轴构件151a传递的力、以及经由后部连杆152、152及轴构件152a传递的力都左右大致均 等地作用于各构件。即,形成为如下结构:虽然上述的力主要是上下方向的力,但没有由哪 一方偏颇地承受该上下方向的力,而是能够左右大致均等地分散承受这些力。其结果是,作 为构成下轨道41、41及上轨道42、42的原料,可以使用比以往薄壁的原料、例如板厚I. 8mm 以下的原料,优选使用0. 6?I. 6mm的范围的原料,更优选使用0. 6?I. 2mm的范围的原料, 进一步优选使用〇. 6?I. Omm的范围的原料。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构成它们的原料,优选使 用抗拉强度400?590MPa的范围的原料。这是因为,加工所需的能量少即可,能够利用比 较小型的冲压机械进行成形,因此能够对节能的要求作出贡献,有助于制造成本的减少。而 且,由于是容易获得的一般的材料,因此在世界上较多的国家能够进行材料供应,能够有助 于生产国或生产据点的扩大,结果是还具有有助于本发明的座椅滑动装置以及使用了该座 椅滑动装置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整体成本的减少这样的优点。而且,下轨道41、41以长度 方向中央部为界在长度方向前后也大致对称地形成。就上轨道42、42而言,也形成为靠前 方的安装孔421a、421a和靠后方的安装孔421b、421b均向上方鼓出那样的形状,以长度方 向前后尽可能大致对称的方式形成。由此,长度方向上的载荷也容易分散于长度方向整体, 适于薄壁件的适用。
[0155] 在利用薄壁的原料构成下轨道41、41及上轨道42、42的情况下,需要想办法使上 下方向的碰撞力引起的变形更接近于左右大致均等的变形,并使上轨道42、42在规定的范 围的碰撞力下不会从下轨道41、41脱离。
[0156]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1及图32所示,对上轨道42、42相对于下轨道41、 41的相对的位置进行固定的锁定机构43设置在各上轨道42、42的纵壁部421、421的两侧。 由此,隔着各上轨道42、42的纵壁部421、421而处于对称位置的锁定机构43、43的锁定爪 433与下轨道41、41的上壁部413、413的被卡合部分别卡合。即,锁定时的锁定爪433卡合 的状态的姿势及卡合力的作用方向也成为左右大致对称,因此在锁定时不易产生偏载荷。
[0157] 具体而言,如图37及图38所示,锁定机构43具有弹性锁定构件430和锁定解除 构件434而构成。弹性锁定构件430由弹性构件、典型的是弹簧钢(板簧)形成,具有:安 装板部431,其固定于上轨道42、42 ;作用板部432,其支承于安装板部431,具有始终向从 上轨道42、42的各纵壁部421、421分离的方向施加的弹性力,并且具备向从各纵壁部421、 421分离的方向突出而与在各下轨道41、41的对置部位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的被卡合部 卡合的锁定爪433。锁定解除构件434克服作用板部432的弹性力,使该作用板部432向上 轨道42、42的纵板部421、421方向位移,解除锁定爪433与各下轨道41、41的被卡合部的 卡合状态。在此,弹性锁定构件优选使用厚度0.6?1.2mm的范围的薄壁件。更优选为厚 度0. 6?I. 2m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厚度0. 6?I. Omm的范围。
[0158] 弹性锁定构件430的安装板部431具有沿着上轨道42、42的纵壁部421、421的形 状,通过铆钉等固定。如图38所示,作用板部432与安装板部431为一体,从安装板部431 的上缘向与各上轨道42、42的纵壁部421、421相反的方向侧且向下方弯曲。而且,在中途 部具有向从各上轨道42、42的纵壁部421、421分离的方向鼓出的鼓出部432a。锁定爪433 通过将比鼓出部432a靠下方的作用板部432的下缘附近折弯成向从纵壁部421、421分离 的方向突出而形成为梳齿状。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弹性锁定构件430的安装板部431优选 设置在上轨道42、42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如后述那样,弹性锁定构件430的弹性作用 于上轨道42、42及下轨道41、41,使下轨道41、41及上轨道42、42实质上能够弹性变形,从 而赋予对振动或碰撞力产生的能量的吸收功能等,构成弹性锁定构件430的安装板部431 优选设置在上轨道42、42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该功能。
[0159] 锁定解除构件434设置成以一端部为中心而另一端侧上下转动,当沿着作用板部 432的外表面进行转动而与鼓出部432a相接时,使该鼓出部432a向纵板部421、421方向 位移。由此,锁定爪433向纵板部421、421方向位移,从而解除卡合状态。各锁定解除构件 434、即总计4个锁定解除构件434的各一端部由架设在左右的上轨道42、42之间的连结轴 435连结。因此,通过对与连结轴435的任一端连结的操作部435a(参照图2及图3)进行 操作,由此4个锁定解除构件同步动作,将锁定解除。
[0160] 在此,各下轨道41、41的各上壁部413、413形成为从各对置缘延伸出朝向各侧壁 部412、412方向而向斜下方弯曲的向下倾斜壁部414、414的形状,上述的各下轨道41、41 的被卡合部414a、414a由对应于梳齿状的锁定爪433的相邻的爪彼此的间隔而在各向下倾 斜壁部414、414上沿长度方向形成多个的孔或槽构成(参照图31、图32、图38、图39)。
[0161] 由孔或槽构成的被卡合部414a、414a沿着长度方向以几mm至十几mm的长度形 成,且以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被卡合部414a彼此的间隔成为几mm至十几mm的方式形成。 因此,梳齿状的锁定爪433也以对应于此的长度及间隔形成(参照图38(d))。
[0162] 在此,将锁定爪433未完全侵入对应的被卡合部414a内而卡挂于中途的状态称为 伪锁定(或半锁定)状态,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爪433的厚度如上述那样极薄。因 此,即使锁定爪433要停留在相邻的被卡合部414a、414a之间的部位,由于锁定爪433的前 端面的接触面积极小因此摩擦阻力小,而且,由于锁定爪433具有的弹性而容易挠曲,因此 停留在被卡合部414a、414a之间的部位的情况反而是极不稳定的状态,由于就座者的微小 的身体移动或来自底板的微小的振动等,容易将锁定爪433向侵入被卡合部433a的方向引 导。而且,包含上述的由薄壁件构成的下轨道41、41及上轨道42、42的弹性、以及后述的在 下轨道41、41的各端部附近设置的滑动用的辊416、416b的滚动特性在内的各种特性也发 挥作用,因此在它们的协同作用下,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1具有不易产生伪锁定状 态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该特征,在后文进一步叙述。
[0163] 另外,如图39(c)所示,各上轨道42、42具有从大致T形状的横壁部422、422的各 外侧缘部朝向纵壁部421而分别倾斜立起的向上倾斜壁部423、423,该向上倾斜壁部423、 423以位于各下轨道41、41的向下倾斜壁部414、414的外侧的方式设置。而且,在与锁定爪 433的形成位置对应的各上轨道42、42的各向上倾斜壁部423、423上形成有由孔或槽构成 的辅助被卡合部423 &、423&(参照图37及图39(6))。该辅助被卡合部423&、423 &在锁定 时,在锁定爪433贯通了各下轨道41、41的被卡合部414a、414a之后进行卡合,由此将锁定 爪433稳定地保持为卡合状态。因此,通过该结构,也能发挥维持锁定时的左右大致对称的 稳定形态的功能。
[0164] 在下轨道41、41及上轨道42、42由薄壁的原料构成时,作为避免上轨道42、42在 规定的范围的碰撞力下从下轨道41、41脱离的办法,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规定部位形成为 比其他的部位的刚性高的高刚性部。
[0165] S卩,将各下轨道41、41的各上壁部413、413中的至少各对置缘的规定宽度的范围 (图39(d)的符号A表示的范围(开放截面部))设为高刚性部。由此,能够抑制在向使各 上轨道42、42从各下轨道41、41脱离的方向作用有规定以上的力时的对置缘之间的间隙的 扩开。在各上壁部413、413形成高刚性部的结果是,各下轨道41、41中的、底壁部411以及 从底壁部411与各侧壁部412、412的各交界附近到各侧壁部412、412的上部的范围成为刚 性比上壁部413、413的高刚性部相对低的部位。因此,在向使各上轨道42、42从各下轨道 41、41脱离的方向作用有规定以上的力时,在刚性高的部位使压力分散,刚性相对低的部位 成为变形容易部,使得上轨道42、42不会从下轨道41、41脱离而该变形容易部以沿上下方 向延伸的方式变形。由此,能够发挥高的碰撞力的吸收特性。作为形成上述的高刚性部的 手段,优选基于热处理的手段。能够在不增加座椅滑动装置40的重量的情况下提高刚性。
[0166] 另外,高刚性部除了形成于各上壁部413、413中的各对置缘的规定宽度的范围 (图39 (d)的符号A所示的范围),还优选形成于截面方向上越过该规定宽度的范围而到达 各侧壁部412、412的上部为止的范围(图39(d)的符号B、C所示的范围)。但是,这种情 况下,各上壁部413、413与各侧壁部412、412的交界部附近(图39(d)的符号B所示的范 围)在其内表面侧与上轨道42、42之间配设有球X,该球X在该交界部内表面上相对滑动。 为了使该球X顺畅地滑动,优选交界部附近具有些许的挠性。因此,优选各上壁部413、413 与各侧壁部412、412的交界部附近(图39 (d)的符号B所示的范围)不实施热处理,或者 仅对该交界部附近的厚度方向的外表面侧实施热处理,以免热量传导至内表面侧。
[0167] 另外,为了提高刚性,优选对上轨道42、42的纵壁部421、421的上缘(图39(c)的 符号D所示的部位)、向上倾斜壁部423、423的外侧端缘(图39 (c)的符号E所示的部位) 等适当的端缘进行折边加工。
[0168] 另外,优选在上轨道42、42的纵壁部421、421与横壁部422、422中的位于纵壁部 421、421的两侧的部位之间设置具有倾斜表面的防脱构件424、424 (参照图39(e))。由此, 在向使上轨道42、42从各下轨道41、41脱离的方向的力产生作用时,由于防脱构件424、424 的倾斜表面与各下轨道41、41的向下倾斜壁部414、414抵接,因此能抑制上轨道42、42的 横壁部422、422的变形,结果是成为防脱抑制。
[0169] 下轨道41、41的长度方向的各端部附近经由螺栓等而固定于底板,优选在至少任 一方的端部附近,在对置的一对侧壁部412、412和上壁部413、413中的至少一方层叠规定 厚度的加强用板状构件415、415 (参照图31?图34、图37、图39)。长度方向的各端部与比 其靠中央的部位相比,上壁部413、413的对置缘之间容易扩开,但是通过层叠加强用板状 构件415、415而使截面系数升高,能够使对置缘之间不易扩开。而且,加强用板状构件415、 415优选在长度方向的任一端部都设置。由此,下轨道41、41以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为界, 前后也成为大致对称,从而能够使作用于下轨道41、41的载荷更有效地分散。但是,在设于 任一方的情况下,优选设置在后端部侧。座椅安全带的固定器安装部设置在后端侧。因此, 在碰撞时若乘坐人员朝着向前方飞出的方向大幅位移,贝U通过座椅安全带施加将后端侧向 前方拉拽的力。因此,需要特别抑制后端侧的对置缘之间的扩开。而且,上述的基于热处理 而形成的高刚性部优选设定在两端的加强用板状构件415、415未配设的部位,由此,下轨 道41、41的上壁部413、413及侧壁部412、412的上部附近(开放截面部)的长度方向整体 成为高刚性的部位,能够通过下轨道41、41整体来承受载荷而使其分散。而且,由此,除了 各侧壁部412、412的上部附近(开放截面部)之外的变形容易部的变形也在长度方向整体 上产生,能有效地进行碰撞力或振动所产生的能量的吸收。换言之,下轨道41及上轨道42 是伴随着碰撞力的输入、利用上下方向的输入载荷来提高纵向的截面系数、由此来提高强 度及刚性的结构。由此,在受到碰撞而人再次碰撞于座椅时,能够通过高刚性来承受人的体 重,即,能够通过具有高的纵向的截面系数的结构构件来可靠地承挡人,从而提高座椅对人 的保护性能。
[0170] 在下轨道41、41的各端部附近支承有滑动用的辊416、416。该辊416、416经由保 持器417、417而配置在下轨道41、41的底壁部411、411上。在此,由于底壁部411、411由薄 壁的原料形成,因此在底壁部411、411为平坦面的情况下,由于面压不足而可能比较快地 局部产生疲劳变形& >9 )。因此,如图15所示,优选将底壁部411、411形成为在截面形 状中、宽度方向两端角部附近成为截面圆角形状、且具有一部分向上方突出的台阶部411a、 411a的结构。由此,如图41所示,在该台阶部411a、411a上支承辊416、416。在从台阶部 411a、411a的截面观察时,由沿斜上下方向倾斜的部位支承辊416、416,因此不易产生疲劳 变形。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局部的疲劳变形如上述那样由于辊416、416而产生,但是在本 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43具备弹性锁定构件430,由此,向下轨道41、41及上轨道42、42赋 予弹性。因此,即使在假设产生了上述那样的局部的疲劳变形的情况下,由于下轨道41、41 及上轨道42、42通过弹性变形而柔韧,因此不易使就座者感觉到该部分的疲劳变形所引起 的松动。
[0171] 如图42?图44所示,配设于座椅座垫部IA的垫构件60具有外侧垫构件61和内 侧垫构件62。外侧垫构件61具有一对侧支承部611、611和后部支承部612,在平面观察下 形成为大致^形状。并且,一对侧支承部611、611被支承为与座垫框架单元10的各侧框架 11、11的内表面和上缘相接,后部支承部612以将连结在外侧板状框架IllUll的对置的后 部之间的第五梁125、以及架设在倾斜单元20的角部21a、21a之间的第六梁211覆盖的方 式配置(参照图5及图6)。
[0172] 内侧垫构件62以覆盖在第一至第三梁121?123上的方式配置。由此,内侧垫构 件62上的来自臀部至大腿部的力通过第一梁121?第三梁123而向内侧板状框架112、112 传递。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优选在第一梁121与第三梁123之间架设二维或三维的 布制构件63,并在该布制构件63上配置内侧垫构件62。
[0173] 在外侧垫构件61及内侧垫构件62的表面覆盖表皮件64,表皮件64的周缘中的 侧缘641被向侧框架11、11的下缘拉入而固定(参照图1),并且前缘642通过外侧垫构件 61及内侧垫构件62的前缘而被向下侧拉入,与第二梁122卡合而被固定(参照图5)。后 缘643卷挂于倾斜单元20的连结轴235而被固定在适当位置。虽然表皮件64这样配设,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外侧垫构件61和内侧垫构件62这两个垫构件构成,因此优选预先 在它们的交界位置处,通过缝制或使用面扣件将表皮件64与布制构件63连结之后,与连结 面相邻地装填外侧垫构件61及内侧垫构件62。由此,表皮件64相对地被引入外侧垫构件 61与内侧垫构件62的间隙,被引入的部位与布制构件63连结,无需使用欧姆夹(ohm clip) 等配件就能够设置座椅座垫部的引入线的形状。而且,优选通过缝制或使用面扣件将表皮 件64与布制构件63连结,预先形成用于插入外侧垫构件61的封闭截面空间和用于插入内 侧垫构件62的封闭截面空间,并向该形成的封闭截面空间插入各垫构件61、62。由于通过 插入的垫构件61、62施加张力,因此在非就座时,表皮件表面不易产生裙皱。
[0174]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垫构件60以分成外侧垫构件61和内侧垫构件62的状态由表 皮件64覆盖,因此两者容易相对移动。由此,尤其是容易吸收前后振动。垫构件60优选由 聚氨酯材料构成,但是内侧垫构件62优选使用与外侧垫构件61相比高密度的发泡聚氨酯。 由此,容易使外侧垫构件61变形而使内侧垫构件62移动,振动吸收特性提高。而且,当人 就座时,表皮件64松弛。当表皮件64松弛时,外侧座垫材部61及内侧垫构件62的特性实 质上影响与人的身体表面的接触。S卩,由发泡聚氨酯等构成的外侧垫构件61及内侧垫构件 62与人的身体表面的接触面积(经由表皮件64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能够发挥高的体压 分散性。
[0175] 如图5及图6所示,座椅靠背部IB的垫构件70安装于靠背框架单元30,由表皮 件71覆盖而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图6的符号72是为了对体干侧部附近进行稳定支承而 装配的体干侧部支承构件。在靠背框架单元30的腰部附近,如图5所示,根据需要当然也 可以设置腰部支承件80。
[0176] 根据本实施方式,座垫框架单元10的侧框架11、11具备外侧板状框架111、111和 内侧板状框架112、112,而且,左侧的侧框架11由桁架状支承部支承,该桁架状支承部通过 轴构件152a、第五梁125、第三梁123这各节点、以及作为它们的节点间连接部的后部连杆 152、副连杆154、第三梁123与第五梁125之间的节点间连接部(尤其是加强连杆155)而形 成,右侧的侧框架11由四节旋转连锁机构支承,该四节旋转连锁机构通过前部连杆151、后 部连杆152、滑动件40A的上框架42、右侧的侧框架11自身、及驱动连杆153而形成。因此, 通过该桁架状支承部和四节旋转连锁机构可发挥出能够充分耐受前后方向的力的刚性、强 度。因此,能够在到达座椅滑动装置40为止期间将力向前后左右分散传递,可以使用比以 往薄壁的原料来构成座垫框架单元10、倾斜单元20、靠背框架单元30、座椅滑动装置40等, 适于轻量化、低成本化。另一方面,通过将各单元形成为螺栓接合的结构,由此使薄壁的原 料彼此重合,提高必要的部位的强度,消除薄壁原料的缺点,而且,将各构件形成为前后左 右大致均等的形状,将力均等地传递至刚性最高的座椅滑动装置40。此外,由于在座椅滑动 装置40设定变形容易部,因此在碰撞力的吸收功能这方面优异。
[0177] 另外,座椅滑动装置40的锁定机构43具备弹性锁定构件430,弹性锁定构件430 的安装板部431支承于上轨道42、42。并且,弹性锁定构件430的作用板部432上形成的锁 定爪433与上轨道42、42的被卡合部卡合。因此,弹性锁定构件430的弹性作用于上轨道 42、42及下轨道41、41。即,高的屈服应力的弹性锁定构件430成为弹性支点而其弹性作用 于下轨道41、41及上轨道42、42,因此下轨道41、41及上轨道42、42实质上能够弹性变形, 尤其是能够吸收从上下方向输入的振动或碰撞力所产生的能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 过规定厚度以下的薄壁件来形成上轨道42、42及下轨道41、41,且如上述那样在规定的部 位设定高刚性部。而且,在下轨道41、41的两端部层叠加强用板状构件415、415。因此,两 端的加强用板状部415、415和高刚性部成为所谓支承部,弹性锁定构件430的弹性在包含 相对于该支承部相对容易变形的变形容易部在内的其他的部位尤其发挥作用。由此,上轨 道42、42及下轨道41、41整体如弹性构件那样发挥功能,进行弹性变形的同时吸收作用在 弹性锁定构件430、上轨道42、42及下轨道41、41上的偏载荷的效果高。而且,对应于振动 输入而这些构件发生弹性变形,因此上轨道42、42及下轨道41、41发挥作为振动吸收构件 的功能,能够对包含座椅滑动装置40在内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整体的振动吸收特性的提高 作出贡献。
[0178] 另外,上轨道42、42及下轨道41、41整体如弹性构件那样发挥功能,由此即便存在 两者的制造误差,或者在下轨道41、41产生上述那样的局部的疲劳变形,通过弹性变形也 能将它们吸收,减少松动、摩擦,能够实现顺畅的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弹性锁定构件430优 选设置在上轨道42、42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以成为上述的有效地使弹性作用于上轨道 42、42及下轨道41、41的弹性支点。即,上轨道42、42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成为弹性变形 的中心,因此偏载荷的吸收、摩擦的减少、振动吸收、碰撞力的吸收等的作用不会发生偏颇 而能顺畅地进行。
[0179] 此外,在靠背框架单元30中,使倾斜单元20的比倾斜机构部23、23的配设位置靠 上部的部位容易变形,因此通过该变形,能够减少尤其是沿前后方向作用于靠背框架单元 30的力使人体受到损伤的情况。
[018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下轨道41、41由于弹性锁定构件43 的弹性发挥作用而能够弹性变形,但是下轨道41、41自身也可以由弹簧钢形成。这种情况 下,能够发挥与上述同样的振动吸收、碰撞力的吸收作用等,通过使下轨道41、41自身由弹 簧钢形成,可以不需要成为弹性变形的支点的高刚性部或加强用板状部的设定,结构变得 更加简单。作为这种情况下的弹簧钢,为了轻量化而优选使用板厚I. Omm以下,更优选使用 0.6?LOmm的范围的薄壁件。而且,作为下轨道41、41,也可以使用780MPa以上的高张力 钢。这种情况下,通过设为板厚I. Omm以下,优选〇? 6?I. Omm的范围的薄壁件,由此能够 使上述的弹性锁定构件的弹性发挥作用。而且,通过使用这样的高张力钢,也能够节省上述 的开放截面部等处的热处理工序。
[0181] 图45?图49是表不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800的分解立体 图。该交通工具用座椅800中,座垫框架单元81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但是不具有 独立的倾斜单元,而在靠背框架单元830设置倾斜部820。
[0182] 倾斜部820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座垫用托架821、821,该座垫用托架821、 821通过螺栓8211而与座垫框架单元810的侧框架811、811中的外侧板状框架81 la、81 Ia 接合。
[0183] 在座垫用托架821、821的内侧配设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具备齿轮、复位弹簧等 的倾斜机构部(与图25的符号23所示的倾斜机构部相同的结构),左右的倾斜机构部由连 结轴825连结。倾斜机构部的座垫侧安装构件8232(与图25的符号232所示的座垫侧安 装构件相同的结构)与座垫用托架821、821连结。由于不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具有靠背用 托架,因此倾斜机构部823、823的靠背侧安装构件(与图25的符号231所示的靠背侧安装 构件相同的结构)与靠背框架单元830的侧框架831、831直接连结。
[0184] 靠背框架单元830由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薄壁的板状构件形成,具备:在周缘 具备向内方突出的凸缘的侧框架831、831 ;架设配设在侧框架831、831的上部之间的上部 框架结构部832。但是,不是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由薄壁的钢板将侧框架31、31及连结框架 部321-体地折弯成大致ri形状的结构。侧框架831、831、上部框架结构部832由不同构件 形成。
[0185] 侧框架831、831的下部如上述那样与倾斜机构部823、823的靠背侧安装构件连 结。而且,在侧框架831、831的从长度方向(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附近到靠下部的范围 内,具有将周缘朝向外方折弯而成的凸缘的由与上述同样的薄壁的钢等板状构件构成的加 强侧框架834、834以使凸缘侧与侧框架831、831的各内表面面对的方式配置。由此,侧框 架831、831的从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附近到靠下部的范围形成封闭截面形状,该范围的刚 性升高。因此,在施加有规定的碰撞力时,侧框架831、831中的比与加强侧框架834、834的 交界靠上部的范围容易变形,从而发挥吸收与碰撞力相伴的能量的功能。
[0186] 上部框架结构部832由与上述同样的薄壁的原料构成,具备:架设在侧框架831、 831的上部之间的上部管件8321 ;在下部具有与该上部管件8321嵌合的嵌合部8322a的合 成树脂制的上部嵌合框架8322。
[0187] 在上部嵌合框架8322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一对引导孔8322b、8322b,在该引 导孔8322b、8322b内穿过头枕850的一对头枕杆851、851。需要说明的是,头枕杆851、851 的高度调整机构的结构与图28?图30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0188] 另外,在靠背框架单元830设有腰部支承件880。该腰部支承件880具有架设在 侧框架831、831之间的S形状的弹性构件881和以该弹性构件881的中央为界而左右对称 地设置的支承板状框架882、882。需要说明的是,腰部支承件880的结构没有限定于此,可 以使用各种类型的结构。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大致3形状的作为对靠背用垫构件 70进行支承的背部支承构件的线材状弹性构件890以位于侧框架831、831之间的方式设 置,线材状弹性构件890配设成,对置边部891、891的开口侧的两端部891a、891a卡合在上 部嵌合框架8322中的比与上部管件8321嵌合的嵌合位置靠跟前的部位,且连结边892越 过腰部支承件880而位于靠背框架单元830的下部。
[0189]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不具备独立的倾斜单元,但是设于靠背框架单元830的倾 斜部820的座垫用托架821、821通过螺栓8211而与座垫框架单元810的侧框架811、811 中的外侧板状框架811a、811a连结。而且,通过桁架状支承部及四节旋转连锁机构的组合 来支承座垫框架单元810的情况也相同。因此,向靠背框架单元830施加的背部的载荷主 要经由座垫用托架821、821,通过外侧板状框架811a、811a而向座椅滑动装置840的各上轨 道842、842及各下轨道841、841传递,通过座椅座垫部的垫构件860的内侧垫构件862而 施加的臀部至大腿部的载荷主要经由第一梁812a?第三梁812c、内侧板状框架811b、811b 及外侧板状框架811 &、811&,而向座椅滑动装置840的各上轨道842、842及各下轨道841、 841传递。即,由于是能够使附加的力向前后左右分散的结构,因此可以由薄壁的原料构成。 其他的作用、效果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019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部嵌合框架8322中的与上部管件8321嵌合 的嵌合位置的跟前侧卡合有线材状弹性构件890的各端部891a、891a。因此,在因碰撞力而 使就座者的背部压紧于座椅靠背部IB的情况下,靠背用垫构件70以使该线材状弹性构件 890的对置边部891、891向后方弯曲的方式压入。由此,在就座者的头部、上体产生的加速 度减少,碰撞得到缓和。而且,通过对置边部891、891的弯曲,各端部89la、89Ia相对地向 前方突出,因此上部嵌合框架8322以上部管件8321为中心,其上端缘向前方转动,下端缘 向后方转动。伴随于此,支承于上部嵌合框架8322的头枕杆851、851越靠上部越向前方突 出,能够追随就座者的头部的位移,能够缓和对头部的碰撞(参照图53)。
[019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框架结构部832由于仅是使上部嵌合框架8322与上 部管件8321嵌合来进行配置的结构,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上部框架结构部32相比,具有 能够简化组装工序并能够减少制造成本这样的优点,该上部框架结构部32通过向连结框 架部321、以及与该连结框架部321相邻的、一对侧框架31、31与连结框架部321的交界部 处的在宽度方向上分隔且向内方突出的一对凸缘之间装填加强用的树脂构件322而成。
[0192] 图50?图53是表不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图。该实施方式与图45?图49所 示的实施方式为大致同样的结构,但不同点在于:取代作为背部支承构件的线材状弹性构 件890,而在上部嵌合框架8322中的与上部管件8321嵌合的嵌合位置的跟前侧和腰部支承 件880的各支承板状框架881、881之间(参照图52(b)及图53),沿上下方向设有S形状的 弹性构件(以下,称为"上下方向S弹簧")890A、890A作为背部支承构件。
[0193] 通过具有上下方向S弹簧890A、890A,与使用线材状弹性构件890的情况相比,与 靠背用垫构件70接触的接触面积增大,而且,弹性作用面积增大,因此就座者的头部、上体 的加速度减少、碰撞能量的减少效果较高。而且,如图53所示,因碰撞而使就座者的背部压 入时,上下方向S弹簧890A、890A与腰部支承件880 -起向后方位移,上下方向S弹簧890A、 890A的上端使卡合在跟前侧的上部嵌合框架8322在向前方且下方旋转的方向上,以上部 管件8321为中心进行位移。由此,支承于上部嵌合框架8322的头枕杆851及头枕850越 靠上部越向前方,即,越向接近就座者的头部的方向位移,因此能够缓和碰撞时对头部的碰 撞。这一点虽然与使用线材状弹性构件890的情况相同,但是在使用上下方向S弹簧890A、 890A的情况下,弹性作用面积更大,因此发挥更显著的功能。
[0194] 图54?图58是表不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图。该实施方式与图50?图53所 示的实施方式为大致同样的结构,但是上部框架结构部832的结构不同。即,在靠背框架单 元830的侧框架831、831之间的上部,上下架设有两根第一上部管件8323及第二上部管 件8324,从该第一上部管件8323及第二上部管件8324的正面侧装配合成树脂制的上部嵌 合框架8325。上部嵌合框架8325形成为后面开口,在上部具有供第一上部管件8323嵌合 的嵌合部8325a,在下部具有供第二上部管件8324穿过的插通部8325b。在实际的组装时, 例如在侧框架831、831之间预先架设第一上部管件8323,接着,将上部嵌合框架8325以在 其嵌合部8325a嵌合第一上部管件8323的方式配置,接着,将第二上部管件8324从一方的 侧框架831侧穿过插通部8325b而进行组装。然后,将形成为具有能够抱持第一上部管件 8323的环状部8326a这样的形状的第一板簧8326从后侧向前方侧插入,利用环状部8326a 来抱持第一上部管件8323,使在环状部8326a的前端突出形成且彼此被向打开方向施力的 突出片832613、832613卡合于上部嵌合框架8325(参照图57( &)、图57〇3))。
[0195] 另外,以跨在上部嵌合框架8325与第二上部管件8324之间的方式配设第二板簧 8327 (参照图57 (a)、图57 (d))。如图58所示,第二板簧8327是在以第一上部管件8323为 中心而上部嵌合框架8325的上端缘向前方转动且下端缘向后方转动时发生变形、并施加 使该上部嵌合框架8325复位成原来的状态的旋转力的复位弹簧。
[0196] 在上部嵌合框架8325 -体具备上部侧的引导部8328、8328,该上部侧的引导部 8328、8328具有供头枕杆851、851穿过的引导孔832813、832813(参照图56、图57((3))。
[0197] 另外,与图50?图53的实施方式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配设有上下方向S弹 簧890A、890A作为用作背部支承构件的弹簧件。但是,上下方向S弹簧890A、890A的上部 890AU890A1向后方折弯,该折弯的上部890AU890A1卡合于下部侧的引导部8329、8329 的外周,该下部侧的引导部8329、8329形成在头枕杆851、851用的上部侧的引导部8328、 8328的下方且具备与上部侧的引导部8328的引导孔8328b、8328b连通的引导孔。下部侧 的引导部8329供头枕杆851、851的下部侧穿过,且在外周部具有前方爪部8329a和后方爪 部8329b,上下方向S弹簧890A的上部890A1以折弯的前方侧的部位890Ala与前方爪部 8329a卡合且后方侧的部位890Alb与后方爪部8329b卡合的方式配设(参照图55(b)、图 56、图 57(c))。
[0198] 根据本实施方式,当被施加将人的背部向座椅靠背部压入的方向的力时,上下方 向S弹簧890A、890A被压入。由此,上下方向S弹簧890A、890A使上部嵌合框架8325的 下端缘向后方位移,因此上端缘相对地要向前方位移,上部嵌合框架8325以第一上部管件 8323为中心进行转动,头枕850向接近人的头部的方向位移(图58的从实线的状态向双 点划线的状态位移)。其结果是,由于头枕850接近于头部,因此能够减少受到碰撞力时的 人受到的伤害。虽然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下方向 S弹簧890A的上部890A1在头枕杆851、851的下部侧以从前方侧向后方侧回绕的方式配 设,因此在头枕850向前方位移时的动作中,头枕杆851、851的下部侧通过位于头枕杆851、 851的后方侧的该上部890AU890A1的后方侧的部位890Alb来限制下部侧的引导部8329、 8329的变形,利用上部890A1的弹性进行缓冲,碰撞力的缓和效果高。而且,即使在施加有 从后方向前方直接按压头枕850的力的情况下,也同样通过回绕到后方侧的上下方向S弹 簧890A、890A的上部890AU890A1的弹性来缓和碰撞。而且,在使头枕杆851、851及头枕 850向前方位移的力被去除时,如上述那样,在第二板簧8327的弹性下,上部嵌合框架8325 向复位到原来位置的方向转动。
[0199] 在此,供头枕杆851、851穿过的上部侧的引导部8328、8328及下部侧的引导部 8329、8329通过合成树脂而一体成形为上部嵌合框架8325的一部分。而且,如图55(b)所 示,在头枕杆851、851上,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刻设有卡合槽8511、8511,供高度调整机 构的锁定用板状板8336卡合而设定成规定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是配置 有与图26的符号37所示的结构同样的弹性构件,向使卡合槽8511与锁定用板状板8336 卡合的方向施力。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在下部侧的引导部8329的后方爪部8329b卡合 上下方向S弹簧890A的上部890A1中的后方侧的部位890Alb。在该状态下,在由于上下方 向S弹簧890Alb被向后方压入而使头枕850相对地向前方位移、或者将头枕850直接从后 方向前方按压的情况下,上下方向S弹簧890A的上部890A1的后方侧的部位890Alb的弹 性经由合成树脂制的下部侧的引导部8329而作用于头枕杆851、851,对头枕850的向前方 的移动(头枕杆851、851的下部侧的向后方的移动)进行缓冲。这一点正如上述那样,但 在因某些原因而产生更大幅的头枕850向前方的移动的情况下,头枕杆851、851的下部侧 更大幅地以第一上部管件8323为中心向后方转动。此时,头枕杆851、851及上下方向S弹 簧890A均为金属制,而位于两者之间的下部侧的引导部8329为合成树脂制,因此上下方向 S弹簧890A的后方侧的部位890Alb刺破该下部侧的引导部8329,与刻设于头枕杆851、851 的某一卡合槽8511卡合。因此,即便是使头枕850向前方位移的力(使头枕杆851、851的 下部侧向后方转动的力)为规定以上而将下部侧的引导部8329破坏,根据本实施方式,上 下方向S弹簧890A的上部890A1的弹性作用在头枕杆851、851的下部侧,从而也能够对头 枕杆851、851的动作进行缓冲。
[020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上下方向S弹簧890A的上部890A1从头 枕杆851、851的前方侧向后方侧卷绕,但只要使上下方向S弹簧890A的一部分位于隔着头 枕杆851、851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即可,其配设的方法当然完全不受限定。
[020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配设有第二上部管件8324,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管 材为一根的情况相比,靠背框架单元830整体的刚性、强度提高,能够耐受更高的碰撞力。
[0202] 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但是如图54所示,作为构成对座垫框架单元 810的一方侧的侧框架811进行支承的桁架状支承部的加强连杆8155的配设例,示出了架 设在第五梁8125与第三梁8123之间的方案,该第五梁8125供后部连杆8152的另一端架 设,该第三梁8123位于外侧板状框架8111a与内侧板状框架811b之间。该加强连杆8155 与图19等所示的层叠在外侧板状框架111的外表面上的加强连杆155同样地作为两个梁 间的节点间连接部发挥功能。
[0203]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6的双点划线所示,优选一体成形有在上部嵌合框架8325的 开口的后面组装后将该后面覆盖的罩部8325c。
[0204] 图59?图61是表不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图。该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900具有座垫框架单元910、倾斜单元920、靠背框架单元930、座椅滑动装置940等的情况 与上述图1?图44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但是在座垫框架单元910不具备升降机构部这点 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在驾驶席、副驾驶席都可以使用,但是由于不具备升降机构部,因 此通常使用于副驾驶席。
[0205] 座垫框架单元910的各侧框架911、911由与上述同样的原料即薄壁的金属制的作 为板状构件的外侧板状框架9111及内侧板状框架9112构成,将由该薄壁的金属制的板状 构件构成的外侧板状框架9111及内侧板状框架9112作为纵梁,对它们赋予高刚性,因此在 外侧板状框架9111及内侧板状框架9112从侧面观察下重合的范围内,将多个梁9121? 9125在左右任一侧都以贯通两张板状框架911U9112而对两者进行双支承的形态配设。这 一点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0206] 但是,外侧板状框架9111及内侧板状框架9112不具有升降机构部,因此与上述实 施方式不同,从前缘附近到后缘附近在大范围内重合,不仅是第一至第四梁9121?9124, 在后缘侧,第五梁9125也贯通内侧板状框架9112,架设至外侧板状框架9111。由此,座垫 框架单元910的刚性提高。
[0207] 座垫框架单元910在座椅滑动装置940的各上轨道942、942的前缘侧,将连结板 990、990架设在该各上轨道942、942的前缘附近与第四梁9124的位于紧挨着各内侧板状框 架9112、9112的内侧的刚性高的部位之间,并通过螺栓991、991将两者固定。在各上轨道 942、942的后缘侧经由螺栓992、992来固定内侧板状框架9112、9112的后缘侧的下部。该螺 栓991、991、992、992成为与上轨道942连结的连结支承部。因此,在后部侧,由螺栓992、第 三梁9123及第五梁9125构成的桁架状支承部形成于两侧的侧框架911、911,在前部侧,由 螺栓911、第一梁9121及第二梁9122构成的桁架状支承部同样形成于两侧的侧框架911、 91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在左右都形成的多个桁架状支承部支承座垫框架单元910。
[0208] 倾斜单元920具有经由倾斜机构部923、923向前方侧延伸的座垫用托架921、921 和向上方侧或后方侧延伸的靠背用托架922。该座垫用托架921、921通过螺栓9211而与 座垫框架单元910的侧框架911、911连结。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板状框架9111与 内侧板状框架9112重合至后缘附近,座垫用托架921、921插入到外侧板状框架9111与内 侧板状框架9112之间,螺栓9211以贯通三张薄壁的金属制的板状构件的方式配置并连结。 因此,倾斜单元920牢固地一体化于座垫框架单元。
[0209] 另外,与图9?图25等所示的实施方式同样,靠背用托架922、922通过螺栓9222 而与靠背用框架单元930的各侧框架931、931连结。需要说明的是,倾斜单元920的倾斜 机构部923的结构等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而且,也可以取代独立的倾斜单元920而 形成为将图45?图53的实施方式那样的倾斜部设于靠背框架单元930的结构。
[0210] 靠背框架单元930由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薄壁的金属制的板状构件形成,具 备:在周缘具备向内方突出的凸缘的侧框架931、931 ;架设配设在侧框架931、931的上部 之间的上部框架结构部932,这些情况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9?图 61中,如图26?图28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由薄壁的钢板将侧框架931、931及连结框架部 9321 -体地折弯成大致3形状,但当然也可以如图45?图53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由不 同的构件形成侧框架931、931、上部框架结构部932。
[0211] 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900不具有升降机构部,但是座垫框架单元910的 侧框架911、911由外侧板状框架9111及内侧板状框架9112这两张构成,贯穿各板状框架 9111、9112且利用左右各自的端部进行双支承的梁9121?9125配设多根。因此,与上述各 实施方式同样,即使在使用薄壁的金属制的板状构件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座垫框架单元 910的刚性,适于轻量化。
[0212] 另外,就作用于靠背框架单元930的载荷而言,倾斜单元920的靠背用托架921、 921通过螺栓与外侧板状框架9111及内侧板状框架9112这双方连结,向双方传递载荷, 作用于该靠背框架单元930的载荷及作用于座垫框架单元910的载荷都经由各梁9121? 9125而向外侧板状框架9111及内侧板状框架9112分散传递,由座椅滑动装置940来支承, 这些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即,由于是沿前后方向输入的力或沿上下方向输入的力通过 上述的多个桁架状支承部向前后、左右分散的结构,因此可以使用薄壁的原料作为靠背框 架单元910、倾斜单元920及靠背框架单元930,适于轻量化。
[0213] 需要说明的是,其他的作用,例如,通过靠背框架单元930的变形或上部框架结构 部932的移动而能够减少对头部或上体的碰撞载荷、或者通过座椅滑动装置940的下框架 941的变形能够吸收碰撞力等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
[0214]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结构中,尤其是进行使头枕杆稍向前方倾倒的动作、保持该 状态仅通过上下移动就能够进行高度调整的结构、上部框架结构部向前方转动、使头枕向 前方位移来吸收碰撞力的结构都是简单的结构且具备高度调整等的必要的功能,而且对于 碰撞力的缓和也起作用,因此当然适合在以轻量化为目的的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采 用,但也可以作为其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头枕或上部框架结构部来采用。而且,使用分割 成外侧及内侧的垫构件作为座椅座垫部用的垫构件、将它们配置在布制构件上并利用表皮 件分割式地覆盖而使两者容易相对移动、由此容易吸收振动的结构当然适合于本发明的以 轻量化为目的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但也可以在其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采用。
[0215] 另外,如上所述,下轨道41、41中,底壁部411、411设成不是平坦面、在宽度方向两 端角部附近形成截面圆角形状的部位、且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台阶部411a、 411a这样的结构,即使由薄壁件形成,在经由棍416、416作用有载荷时,通过台阶部411a、 411a的沿斜上下方向倾斜的部位(截面纵长部)来支承,因此也不易产生疲劳变形,从而优 选。而且,辊416、416优选形成为与相当于各台阶部411a、411a间隔的宽度(沿着辊416 自身的轴心的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或比其稍宽。另一方面,除了该台阶部411a、411a及 宽度方向两端角部附近的截面圆角形状的部位411b、411b之外,还优选如图62(a)所示通 过张力的作用而冲压成形为下轨道41、41的底壁部411、411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411c、 411c向上方鼓出的形状。
[0216] 由此,当由于乘坐人员的体重而向下方作用有负载时,如图62(b)所示,经由上轨 道42、42及辊416、416而使大致中央部411c、411c的位置下降,底壁部411、411向变得平 坦的方向发生变形。当发生该变形时,由于截面大致圆角形状的部位411b、411b及台阶部 411a、411a的刚性相对高,因此侧壁部412、412向使下轨道41、41的上壁部413、413关闭的 方向变形。由于上轨道42、42的位置稍下降,因此与图62(a)的状态相比,在图62(b)的状 态下,球X与上轨道42、42的向上倾斜壁部423、423的更靠上部的部位相接。由此,向上倾 斜壁部423、423向内侧倾斜,因此对球X的按压力稍减弱,球X变得容易滚动,摩擦减小,上 轨道42、42的滑动更加顺畅。因此,根据该结构,在乘坐人员乘坐的状态下前后滑动时,伴 随着下轨道41、41的截面形状的弹性变形,与球X之间的摩擦成为滚动摩擦,因此容易沿滑 动方向移动,而且在沿上下方向输入力时,下轨道41、41的截面形状以进行呼吸的方式移 动,向一点的集中载荷成为向多点的分散载荷,面压被分散而成为不易发生疲劳变形的结 构。即,通常,伴随着负载质量的增加而库仑力增加,但是根据该结构,具备如下特征:由于 载荷加入而如上述那样成为滚动摩擦,因此由于负载质量的增加而使库仑力减小。需要说 明的是,通过该结构,即便取代球X而使用合成树脂制的滑动件,也具有能够减小滑动时的 摩擦这样的优点。
[0217] 另一方面,当作用于上轨道42、42的载荷减小时,下轨道41、41的底壁部411、411 欲恢复成大致中央部411c、411c鼓出的形状。因此,通过设为向下轨道41、41的底壁部411、 411赋予这样的张力的结构,由此相对于大载荷及反复载荷的输入而其复原力发挥作用,从 而能够防止松动或疲劳变形,即便是薄壁件,也能够发挥高耐久性。
[0218] 因此,根据该结构,如上所述,在乘坐人员乘坐的状态下向前后滑动时,由于下轨 道41、41的截面形状的弹性变形而产生下轨道41、41与上轨道42、42之间的间隙的变化, 由此,与球X之间的摩擦成为滚动摩擦,因此容易移动,成为能够将向滑动方向的阻力抑制 得非常低的结构。图63中,在两根滑动件上支承有座垫框架单元的状态下,针对滑动件的 下轨道41及上轨道42的关系成为图62(a)的状态(下轨道41的底壁部411的宽度方向 大致中央部411c向上方鼓出的状态)的情况、在座垫框架单元上载放60kg的重物而滑动 件的下轨道41及上轨道42的关系成为图62(b)的状态(下轨道41的底壁部411平坦的 状态)的情况,向前后滑动并研究了此时的滑动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使用的下轨道41 及上轨道42都是厚度约I. 0mm、抗拉强度590MPa的钢材。而且,锁定机构43的弹性锁定构 件430使用厚度0. 8mm的弹簧钢。在图63中,横轴的滑动位置表示从上轨道42相对于下 轨道41的可滑动长度的中间位置(Omm)起向前后滑动的分离距离,滑动力是为了使上轨道 相对于下轨道以固定速度滑动而附加的各测定位置处的力。未载放60kg的重物时的滑动 力为约16?19N之间,但是载放60kg的重物时,滑动力成为约6?12N,滑动时的摩擦阻力 大幅下降。因此可知,如上述那样,在乘坐人员乘坐时,能顺畅地滑动,另一方面,若载荷减 小,则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411c向鼓出方向进行复原,因此能够防止松动或疲劳变形。
[0219] 滑动力的下降(滑动时的滑动阻力的下降)进一步如图64那样进行了测定。如 图64(a)所示,将上轨道42固定于虎头钳,以下轨道41为上侧而在该下轨道41的背面上载 放重物,使下轨道41沿上轨道42相对移动,测定了一根滑动件时的滑动力。针对在下轨道 41上未载放重物的状态(Okg)、载放了 IOkg的重物的状态、载放了 20kg的重物的状态及载 放了 30kg的重物的状态,分别测定了规定的测定位置处的滑动力。结果如图23(b)所示。 在图中,"实施方式"是图63的试验中使用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一侧的滑动件的数据。"比较 例1"及"比较例2"是市售车所采用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一侧的滑动件的数据。需要说明的 是,比较例1的座椅滑动装置将下轨道及上轨道由抗拉强度980MPa、板厚约I. 4mm的高张力 钢形成,并使用由抗拉强度590MPa、板厚约2. 3mm的普通钢构成的构件作为锁定机构的锁 定构件,比较例2的座椅滑动装置将下轨道、上轨道由抗拉强度590MPa、板厚约I. 8mm的普 通钢形成,并使用抗拉强度590MPa、板厚约2. 3mm的普通钢构成的构件作为锁定机构的锁 定构件。而且,在比较例1、比较例2中,都形成为不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在下轨道41的底壁 部411的两侧具有截面圆角形状的部位41 lb、而且截面大致中央部41 Ic未向上方鼓出的形 状。而且,比较例1是截面W型形状,在下轨道的侧面配设有滑动用的球,比较例2是截面 W型形状,在下轨道的底面配设有滑动用的球。
[0220] 如图64(b)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滑动件随着10kg、20kg、30kg那样重物变重 而滑动力下降,相对于此,比较例2随着重物变重而滑动力上升。首先,在比较例2的情况 下,下轨道及上轨道的板厚较厚,因此材料的屈服点低,由于与位于两者之间的球的间隙而 使滑动方向的阻力发生变化。而且,都是滑动用的球以位于下轨道或上轨道的沿长度方向 形成的槽内的方式设置且不会因下轨道及上轨道的相对移动而截面方向的位置发生变化 的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伴随着载荷变化而球X的截面方向的位置发生变 化(参照图62),滑动方向的阻力减轻,但是在比较例2中没有这样的情况。因此,伴随着载 荷的增加而摩擦阻力增加,滑动方向的阻力升高。另一方面,比较例1使用高张力钢作为下 轨道及上轨道。在滑动用的球的位置不会因载荷而变化这点上与比较例2相同,但是由于 使用高张力钢,因此会利用上轨道的纵壁部及下轨道的侧壁部的弹性来吸收载荷变动。因 此,比较例1的滑动力没有比较例2那样的载荷依赖性,即使重物的重量增加也大致固定。 然而,由于不是本实施方式那样下轨道41的截面形状会变化(如上述那样底壁部411从鼓 出形状向平坦的形状变化)的结构,因此没有产生伴随着载荷增加而滑动方向的阻力下降 这样的现象。因此,本实施方式与比较例相比可知,乘坐人员在保持就座状态下,以轻力就 能够进行滑动操作。
[0221] (实验例)
[0222] 对于在图54?图5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将座垫框架单元810及靠背框架单元830 组装而成的座椅框架上配置垫构件并利用表皮件覆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进行了模拟前面 磁撞及后面碰撞的实验。
[0223] 需要说明的是,在驾驶席中,机动车用座椅通常为18kg左右,其中座椅框架占据 的重量为约14kg,但是本实验例所使用的座椅框架为约11kg,轻量化了约3kg。而且,滑动 件以每一侧的重量计,以往产品为约I. 3kg,但是本实验例使用的滑动件为0. 9kg。
[0224] 前面碰撞时的人体的行为如图65(a)的右图所示,模拟了前面碰撞的实验为了再 现该行为,如图65(a)的左图那样,对于座椅安全带的肩带和腰带分别在前方同时施加约 15kN的载荷,并且将座椅质量的约20倍的载荷以成为前方斜下方的方式向座椅座垫部的 重心位置施加。
[0225] 后面碰撞时的人体的行为如图65(b)的右图所示,模拟了后面碰撞的实验为了再 现该行为,如图65(b)的左图那样,通过使用背板(back pan)绕着乘坐参考点(R点)施加 约500N ? m以上的力矩来进行。
[0226] 模拟了前面碰撞的实验的结果为图66,左图是将座椅设定在滑动件最前端位置时 的实验结果,右图是设定在滑动件最后端位置时的实验结果。图中,"以往"是以往通常使用 的驾驶席用的座椅(座椅框架重量约14kg)的数据,"AD 2"是本发明的座椅(座椅框架重量 约Ilkg)的数据。通常,如"以往"所示的座椅那样,滑动件最后端位置的耐载荷值比最前 端位置小,但是在"AD 2"中,两者表现出大致相同的耐载荷值。这表示本发明的结构能够均 衡地承受力的情况。
[0227] 模拟了后面碰撞的实验的结果为图67。如该图所示,本发明的"AD 2"尽管轻量,但 是后方力矩强度比"以往"座椅高。这表示本发明的结构能够均衡地承受力的情况。
[0228] 图68示出进行了模拟前面碰撞的实验时的滑动件的截面形状。与实验前相比,参 照图31?图40所示的符号的话,如上述那样被赋予了弹性的下轨道41以底壁部411与侧 壁部412的角部、以及侧壁部412与上壁部413的角部沿纵向延伸的方式变形,更接近于平 坦。另一方面,上轨道42的横壁部422虽然从横向向稍成为纵向的方向变形,但是上轨道 42没有从下轨道41脱落而停留于下轨道41。即,由于下轨道41及上轨道42这样的变形, 尽管薄板轻量,也能够吸收碰撞力所产生的能量。
[0229] 通过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力的传递路径明确,在该路径具有避开力的连 杆结构,且具备均衡地承受力的梁?纵梁结构,滑动件等各个构件也是对称结构,以双支承 结构为基本并以剪切力的形式来承受力,因此尽管为使用了薄板件的轻量结构,也能够发 挥1?的耐载荷性能。
[0230]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那样,本发明使用的座椅滑动装置中,下轨道41由薄壁的 原料形成,而且,在下轨道41的底壁部411的两侧具有截面圆角形状的部位411b,优选的 是,它们之间的截面大致中央部41 Ic为向上方鼓出的形状,并且除了在上轨道42与下轨道 41之间配设的球X之外,在下轨道41的底壁部411还配置有辊416。因此,如上述那样,具 有滑动力与一般的座椅滑动装置相比大幅降低的特征,但是除此之外,还具有如下的特征, 因此进行补充说明。
[0231] 即,锁定机构43具备由薄壁的弹簧钢构成的弹性锁定构件430。如上述那样,该弹 性锁定构件430在向上轨道42安装的安装板部431上一体形成有作用板部432及锁定爪 433,该锁定爪433与形成于下轨道41的由孔或槽构成的被卡合部414a卡合。即,作用板 部432被向离开安装板部431的方向施力,锁定爪433始终被向与被卡合部414a卡合的方 向施力,锁定爪433被施加的该作用力是因为弹性在作用板部432上向从一体形成的安装 板部431离开的方向作用的缘故。假设具备锁定爪433的作用板部432未与安装板部431 一体形成的话,则为了对作用板部432及锁定爪433施力,例如,在作用板部432的基端部 设置轴构件,而且另行需要用于施力以使该轴构件旋转的弹性构件。其结果是,由于对作用 板部432及锁定爪433进行施力用的机构部的阻力而发生结构衰减。然而,在安装板部432 上一体形成有作用板部432及锁定爪433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未发生这样的结构 衰减,因此由作用板部432的复原力所产生的锁定爪433的卡合动作无损失且快速地进行。 因此,锁定爪433在到达对应的被卡合部414a的位置时被迅速地向卡合方向施力,成为卡 挂于中途的伪锁定(或半锁定)状态的情况极少。
[0232] 另外,由于弹性锁定构件430薄,因此作用板部432及锁定爪433的弹性也沿其前 后方向作用,并且锁定爪433容易挠曲。由此,在锁定时,锁定爪433伴随着挠曲而容易侵 入被卡合部414a,其作用也有助于伪锁定的抑制。
[0233] 另外,由于弹性锁定构件430的作用板部432欲扩开,由此锁定解除构件434被 朝着以一端部为中心向上方转动的方向施力(参照图39及图40),在锁定解除时,使锁定 解除构件434向下方转动而按压鼓出部432 a,在锁定时,若将操作的手放开,则锁定解除构 件434向上方转动而复位到原位。此时,由于使用薄壁的构件作为锁定解除构件434,因而 惯性力矩减小,转动速度也加快,有助于防止旋转动作在上述的伪锁定状态的中途的位置 停止的情况。因此,构成锁定解除构件434的构件也使用板厚I. 8_以下的构件,优选使用 0. 6?I. 6mm的范围的构件,更优选使用0. 6?I. 2mm的范围的构件,进一步优选使用0. 6? 1. Omm的范围的构件。
[0234] 根据上述的滑动力(滑动时的摩擦阻力)小的情况、锁定机构43具备由弹簧钢构 成的弹性锁定构件430且锁定爪433与被卡合部414a的卡合迅速地进行的情况、以及通过 薄壁的作用板部432及锁定爪433能够吸收前后方向的错动的情况等,上述实施方式中采 用的座椅滑动装置(下轨道41的截面形状与图62相同的结构)基本上是成为锁定爪433 未完全侵入被卡合部414a而卡挂于中途的伪锁定(或半锁定)状态的情况少的结构,并且 具有即便假设成为这样的伪锁定状态、也能通过来自底板的振动或乘坐人员的稍微的前后 移动等而迅速地消除伪锁定状态这样的特性。为了明确这一点,将锁定爪433设为与下轨 道41的由孔或槽构成的被卡合部414a未卡合的状态,S卩,锁定爪433位于相邻的被卡合部 414a、414a之间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进行励振的情况、人就座的情况下,进行了关于锁定爪 433是否卡合于被卡合部414a而进行锁定的试验。
[0235] 试验如图69 (a)所示,通过在座椅滑动装置1上支承机动车用的座椅,并安设在励 振机的平台上来进行。其结果为图69(b)?图69(e),其中图69(b)?图69(d)是与图63 及图64的试验使用的结构同样的结构的3台座椅滑动装置的试验结果,图24(e)是图64 的比较例1的试验结果。"上下励振"是以3?17Hz沿上下方向输入振动时的数据。"滑动 角"是下轨道41的倾斜角度(设定为0°、3°、6° )。"6"表示输入加速度(设定为0. 1、 0. 3、0. 5),载重是载置在座椅座垫上的重物的重量(20kg、40kg、60kg)。"普通就座"是人就 座在座椅座垫上时的试验结果,"臀下=50"表示从臀部到座面的距离50mm的位置起安静 就座时的结果,"臀下=100"表示从臀部到座面的距离IOOmm的位置起安静就座时的结果, "臀下=150"表示从臀部到座面的距离150mm的位置起安静就座时的结果。而且,图70在 上下励振的试验中,将伪锁定状态消除而成为正常的锁定状态的情况和伪锁定状态未消除 而未成为正常的锁定状态的情况一并表示。
[0236] 首先,在"上下励振"的结果中,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69(b)?图69(d)及 图70所示,在G = 0. 3、G = 0. 5中,在任一滑动角下,在附加了 20?60kg的载重时,全部 的情况都是锁定爪433正常地锁定于被卡合部414a,伪锁定消除。而且,如图69(b)?图 69(d)所示,即使在G = 0.1的情况下,滑动角为3°以上的话也大致消除了伪锁定。而且, 伪锁定消除时的频率在通过共振频率

【权利要求】
1. 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具备座椅座垫部及座椅靠背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座垫部具备对座椅座垫部用的垫构件进行支承的座垫框架单元,并且所述座 椅靠背部具备对座椅靠背部用的垫构件进行支承的靠背框架单元, 构成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左右的侧框架分别连结支承于构成座椅滑动装置的左右的 滑动件,且通过由规定厚度以下的薄壁的金属制的原料形成的在前后方向上长的板状框架 来构成, 在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所述左右的侧框架之间架设有多个梁, 所述左右的各侧框架中的至少一方侧的侧框架经由桁架状支承部而支承于所述座椅 滑动装置,该桁架状支承部通过与所述滑动件连结的连结支承部、架设在所述左右的侧框 架之间的所述各梁、以及将所述各梁之间、所述连结支承部与所述各梁之间沿着与所述各 梁的配设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连结的节点间连接部而形成,该桁架状支承部承受前后方向 的力。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构成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所述左右的侧框架分别由在外侧及内侧并列设置的多个所 述板状框架的组合构成, 在所述内侧及外侧的板状框架彼此从侧面观察重合的范围内架设的所述梁以各端部 附近分别贯通所述内侧及外侧的板状框架且对该内侧及外侧的板状框架进行双支承的方 式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左右的各侧框架与所述左右的各滑动件的连结支承部设置在所述各侧框架的从 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到后缘部之间,并且左右的连结支承部彼此由轴构件连结, 所述桁架状支承部通过如下构件而形成,这些构件是: 所述轴构件; 所述多个梁中的配设在所述各侧框架的从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到后缘部之间的两 根梁; 将所述两根梁的各端部附近之间、所述轴构件的各端部附近与所述两根梁的各端部附 近之间分别连接的节点间连接部。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构成所述桁架状支承部的所述各节点间连接部以与构成所述一方的侧框架的多个板 状框架的原料状态相比前后方向的刚性升高的方式形成。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在所述两根梁间的节点间连接部且在构成所述一方的侧框架的任一所述板状框架上 层叠加强连杆,通过该加强连杆形成为相对而言为高刚性。
6. 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一端轴支承于在所述左右的滑动件的靠后侧配置的所述轴 构件上的后部连杆,并且具有一端轴支承于在比所述轴构件靠前方配置的轴构件上的左右 的前部连杆, 所述左右的前部连杆的各另一端轴支承于所述各梁中的在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所述 左右的侧框架之间的靠前侧架设的前部梁上, 所述左右的后部连杆的各另一端轴支承于所述两根梁中的在更后方侧配置的后部梁 上, 在至少一方的侧框架侧设置副连杆,该副连杆的一端轴支承于对所述后部梁的一端进 行轴支承的所述轴构件上,另一端轴支承于所述两根梁中的位于比所述后部梁靠前方的位 置的另一梁上, 所述后部连杆及所述副连杆成为将所述轴构件的各端部附近与所述两根梁的各端部 附近之间分别连接的节点间连接部,由此形成所述桁架状支承部。
7. 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在所述两根梁中的在左右任一方的侧框架侧配置得更靠后方侧的后部梁的端部支承 有座椅安全带的安全带固定器部。
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左右的侧框架中的任一方的侧框架侧通过所述桁架状支承部而支承于所述座椅 滑动装置, 另一方的侧框架侧由四节旋转连锁机构支承,该四节旋转连锁机构通过所述前部连杆 及后部连杆、对所述前部连杆及后部连杆的各一端进行轴支承的所述滑动件、对所述前部 连杆及后部连杆的作为旋转自由端的各另一端进行轴支承的所述另一方的侧框架而构成。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在与安装所述安全带固定器部的任一方的侧框架面对的另一方的侧框架侧配设用于 将操作部的操作力向所述各连杆传递的升降机构部的传动部,并且, 在所述另一方的侧框架侧配置的所述后部连杆与所述传动部之间,配设与构成所述各 侧框架的各板状框架的原料状态相比为高刚性的驱动连杆。
10.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经由倾斜机构部而与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构成左右的各侧框架的 所述多个板状框架连结。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经由所述倾斜机构部而与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构成各侧框架的多 个板状框架中的一方连结,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构成为使向所述座椅座垫部及所述座椅靠背部施加的力分散到 如下的传递路径的结构,这些传递路径是:从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经由所述倾斜机构部、经过 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构成各侧框架的多个板状框架中的一方而到达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 传递路径;从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经由所述倾斜机构部、经过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构成各侧 框架的多个板状框架中的另一方而到达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传递路径。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倾斜单元,该倾斜单元具备:保持所述倾斜机构部、且与所述 座垫框架单元的构成各侧框架的板状框架连结的座垫用托架;与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各侧 框架连结的靠背用托架。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构成各侧框架的板状框架与所述座垫用托架分别使一部分重合 并通过螺栓接合来连结,并且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与所述靠背用托架分别使一部 分重合并通过螺栓接合来连结。
14.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在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保持有具备与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构成各侧框架的 板状框架连结的座垫用托架的所述倾斜机构部。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构成各侧框架的板状框架与所述座垫用托架使一部分重合并通 过螺栓接合来连结。
16. 根据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在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中,与所述倾斜机构部相比靠上方的部位成为变形容 易部。
17. 根据权利要求12、13及16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所述倾斜单元的所述 座垫用托架、及所述倾斜单元的所述靠背用托架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部位形成为封闭截面形 状。
18. 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及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部 位形成为封闭截面形状。
19. 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在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的从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到所述倾斜机构部的配设 位置之间形成有所述封闭截面形状的部位。
20. 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在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位于所述侧框架的上部之间的上部框架结构部形成有沿上下 方向贯通的引导孔,并且为了进行在所述引导孔内穿过的头枕的头枕杆的高度调整而设有 调整机构, 所述调整机构具有: 锁定用板状板,其在所述引导孔的内表面中的后表面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且与 在所述头枕杆上沿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多个的卡合槽卡合; 弹性构件,其对所述头枕杆向与所述锁定用板状板卡合的方向施力, 所述引导孔以比所述头枕杆的直径大的内径形成, 当从通过所述弹性构件向所述锁定用板状板方向施力而使所述卡合槽与所述锁定用 板状板卡合的锁定状态起使所述头枕杆向前方位移时,克服所述弹性构件的弹性力而解除 所述锁定用板状板与所述卡合槽的卡合,从而能够实施高度调整。
21. 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位于所述侧框架的上部之间的上部框架结构部具备上部管件和 与所述上部管件嵌合的上部嵌合框架, 在所述靠背框架单元具有与所述上部嵌合框架连结且位于所述一对侧框架之间的背 部支承构件,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构成为,通过规定以上的压力来按压所述座椅靠背部用的垫构件 而将所述背部支承构件向后方按压时,所述上部嵌合框架以所述上部管件为中心向前方转 动,从而使支承于所述上部框架结构部的头枕向前方位移。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背部支承构件由弹簧件构成,且该背部支承构件的上部以位于所述头枕杆的前方 侧和后方侧的方式配设, 利用构成所述背部支承构件的弹簧件的上部的弹性力,对于与通过将所述背部支承构 件向后方按压而产生的所述头枕的向前方的位移相伴的所述头枕杆的下部侧的向后方的 转动、或者通过将所述头枕从后方向前方直接按压而产生的所述头枕杆的下部侧的向后方 的转动进行缓冲及限制。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构成为,在使所述头枕杆的下部侧向后方转动的力为规定以上 时,构成所述背部支承构件的弹簧件的上部与形成于所述头枕杆的所述卡合槽卡合。
24. 根据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在构成所述座垫框架单元及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使用厚度I. 8mm 以下的薄壁的金属制的原料。
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薄壁的金属制的原料使用抗拉强度400?590MPa的范围的原料。
26. 根据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在构成所述座垫框架单元及所述靠背框架单元的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热处理而实 现高刚性化。
27. 根据权利要求9?26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升降机构部如下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与安装所述安全带固定器部的一方 的侧框架面对的另一方的侧框架侧,在位于内侧的板状框架上固定所述传动部的基部的安 装部,所述传动部的主体部从形成在位于外侧的板状框架上的贯通孔向外面侧突出。
28. 根据权利要求1?27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构成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所述各滑动件具有:下轨道;相对于所述下轨道进行滑动且 与所述座垫框架单元连结的上轨道;将所述各上轨道相对于所述各下轨道在适当的滑动位 置进行锁定的锁定机构, 所述各锁定机构具备由弹性构件形成的弹性锁定构件,该弹性锁定构件支承于所述各 上轨道,具有与形成于所述各下轨道的被卡合部卡合的锁定爪,所述弹性锁定构件成为弹 性支点而该弹性锁定构件的弹性作用于所述各下轨道及所述各上轨道。
29. 根据权利要求1?28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构成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所述各滑动件具有:下轨道;相对于所述下轨道进行滑动且 与所述座垫框架单元连结的上轨道;将所述各上轨道相对于所述各下轨道在适当的滑动位 置进行锁定的锁定机构, 所述各下轨道及所述各上轨道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中相对于中心而形成为 左右大致对称, 所述锁定机构设置在所述各上轨道的两侧,且分别能够与所述各下轨道卡合而锁定。
30. 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各滑动件具备下轨道和相对于所述下轨道进行滑动且与所述座垫框架单元连结 的上轨道,在所述下轨道设定有变形容易部,在朝向使与所述座垫框架连结的所述上轨道 从所述下轨道脱离的方向作用有规定以上的力时,该变形容易部进行变形以免使所述上轨 道脱离。
31. 根据权利要求28?30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下轨道由弹簧钢形成。
32. 根据权利要求28?31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下轨道的底壁部在宽度方向两端角部具有截面圆角形状的部位,且比该截面圆角 形状的部位靠内侧的部位成为向上方突出的台阶部,而且,所述底壁部通过张力的作用而 成形为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向上方鼓出的形状。
33.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伴随着负载质量的增加,所述下轨道与上轨道之间的库仑力下降。
34. 根据权利要求28?33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下轨道及上轨道是通过碰撞力的输入而纵向的截面系数上升且强度及刚性提高 的结构。
35. 根据权利要求1?34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在所述座椅座垫部配设的垫构件具有: 外侧垫构件,其具有一对侧支承部和后部支承部; 内侧垫构件,其由架设在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之间的梁支承,具有能够配设 在由所述外侧垫构件包围的范围内的形状,并且前缘部具有与配置在最前方的梁相比更向 前方突出的形状,该内侧垫构件相对于所述外侧垫构件相对可动。
36. 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具有由架设在所述座垫框架单元的各侧框架之间的梁支承的 二维或三维的布制构件,所述内侧垫构件配置在所述布制构件上。
37. 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将所述外侧垫构件和内侧垫构件覆盖的表皮件在所述外侧垫构件与内侧垫构件的交 界处,被引入所述外侧垫构件与内侧垫构件之间的间隙内,该被引入的部位与所述布制构 件连结。
38. 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在隔着所述交界的外侧和内侧,在通过将所述表皮件和所述布制构件连结而预先形成 的封闭截面空间内,插入并配设所述外侧垫构件和内侧垫构件。
39. 根据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表皮件和所述布制构件不使用配件,通过缝制或使用面扣件来连结。
【文档编号】B60N2/18GK104321222SQ201380028305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4日
【发明者】藤田悦则, 小仓由美, 川崎诚司, 井上胜博, 杉本荣治, 中村实, 桑野龙次, 笠间秀治, 串山智哉, 黑本昌宏 申请人:株式会社三角工具加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