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用电子装置和搭载它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0852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车载用电子装置和搭载它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载用电子装置,对于被树脂制外壳覆盖的车载用电子装置,能够确保对静电的耐性,更加小型并且廉价。车载用电子装置(43)包括树脂制的壳体(树脂外壳)(5)、被该壳体覆盖而收容在该壳体内的控制基板(7)、对该控制基板供给电力的电力用配线即蓄电池用线束(27)、对控制基板传递输入输出信号的输入输出信号用配线即信号用线束(31)、将树脂制的壳体固定在车辆主体的金属制的托座(1),将金属制的托座(1)的突起部(35)与蓄电池用线束(27)的距离设定为比金属制的托座(1)的突起部(35)与信号用线束(31)的距离更短来形成距离短的火花隙(33)。
【专利说明】车载用电子装置和搭载它的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车载用电子装置,例如涉及用树脂制外壳覆盖的车载用电子装置和搭 载它的车辆。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这种车载用电子装置和搭载它的车辆包括导电性的壳体、收容在上述壳体 内的控制基板、在形成于上述控制基板的导电图案与上述壳体之间施加规定电压以上的 高电压时进行放电的火花隙,进而包括覆盖上述控制基板并与上述导电图案电连接的导电 板,上述火花隙在上述导电板与上述壳体之间形成(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3290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 然而,上述结构的车载用电子装置需要导电性的壳体和导电板,与仅用树脂形成 的外壳结构相比,存在构成部件多的问题。此外,因为车体接地的防锈涂装而不能保证导电 性的壳体与车体接地的电连接的情况下,可能不能确保放电通路。
[0008]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于用树脂制外壳覆盖的车载用电 子装置,能够确保对静电的耐性,更加小型且构成部件数少、廉价的车载用电子装置。此外, 提供一种搭载有上述车载用电子装置的车辆。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0]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包括树脂制的壳体、被该壳体覆盖 而收容在该壳体内的控制基板、对该控制基板供给电力的电力用配线、对所述控制基板传 递输入输出信号的输入输出信号用配线和将所述树脂制的壳体固定于车辆主体的金属制 的托座,其中,所述金属制的托座与所述电力用配线的距离被设定为比所述金属制的托座 与所述输入输出信号用配线的距离短,来形成火花隙。电力用配线的一方与车辆GND或者 车辆蓄电池的负极连接,电力用配线的另一方与车辆蓄电池的正极连接。
[0011] 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在对金属制托座施加静电时,静电在 金属制托座与电力用配线的短距离的火花隙部分放电,能够防止在距离长的金属制托座与 输入输出信号用配线部分放电,能够防止对控制基板上安装的半导体元件等的放电导致的 影响。
[0012] 发明效果
[0013]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对于控制基板被树脂制外壳覆盖的车载用电子装置, 能够确保对静电的耐性,更加小型且廉价的车载用电子装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连接状态的框图。
[0015] 图2是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截面图。
[0016] 图3是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正视图。
[0017]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静电放电通路的一例的图。
[0018]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静电放电通路的另一例的图。
[0019]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静电放电通路的另一例的图。
[0020]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静电放电通路的另一例的图。
[0021] 图8是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金属制托座突起部和线束的一例的配置图。
[0022] 图9是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金属制托座突起部和线束的另一例的配置图。
[0023] 图10是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金属制托座突起部和线束的另一例的配置 图。
[0024] 图11是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金属制托座突起部和线束的另一例的配置 图。
[0025] 图12是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金属制托座突起部和连接器的一例的相对位 置图。
[0026] 图13是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金属制托座突起部和连接器的另一例的相对 位置图。
[0027] 图14是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金属制托座突起部和连接器的另一例的相对 位置图。
[0028] 图15是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首先,在图1 所示的车辆中的车载用电子装置的接线图中,车载用电子装置43从车辆蓄电池55接收实 现其功能所需的电力。车载用电子装置43通过蓄电池用线束27和GND用线束31,分别与 与车辆蓄电池55的正极、负极连接。此外,车载用电子装置43与作为控制对象的负载装置 49通过负载连接线45和负载连接线47连接。负载装置49的控制状态被传感器53检测, 经由信号用线束29对车载用电子装置43传递。进而,车辆速度信息等经由其他电子装置 连接线57从其他电子装置59通知。
[0030] 图2的表示车载用电子装置43的内部结构图的截面图、图3的正视图中,蓄电池 用线束27与电源用连接器端子(母)23电连接,进而经由电源用连接器端子(公)15与控 制基板7导通。GND用线束31与GND用连接器端子(母)24电连接,进而经由GND用连接 器端子(公)16与控制基板7导通。信号用线束29与信号用连接器端子(母)19电连接, 进而经由信号用连接器端子(公)17与控制基板7导通。在控制基板7上形成有控制电路。 控制电路由电容器9、半导体元件11和无源元件13构成。
[0031] 为了保持控制电路和异物附着保护的目的,在控制电路的上下分别配置有树脂外 壳3和树脂外罩5。树脂外壳3和树脂外罩5分别用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或PPS (聚 苯硫醚)等树脂材料形成,没有导电性。为了车载用电子装置43对车辆的机械安装而设置 有金属制托座1,车载用电子装置43与车辆经由金属制托座1机械接合。因为外壳材料是 绝缘体,所以金属制托座1与控制基板7上的GND图案电绝缘。
[0032] 金属制托座1上具有突出的突起部,在图1、图3、图4中图示为金属制托座突起部 35。在金属制托座突起部35与GND用线束31之间形成有短距离的火花隙33,对金属制托 座1施加的静电放电的情况下,经由火花隙33向GND用线束31放电。GND用线束31与车 辆GND61 (车辆主体60)电连接而接地,所以因施加静电而发生的高电压不会向控制基板7 传递,而是经由GND用线束31向车辆GND61传递。
[0033] [表 1]
[0034]

【权利要求】
1. 一种车载用电子装置,包括树脂制的壳体、被该壳体覆盖而收容在该壳体内的控制 基板、对该控制基板供给电力的电力用配线、对所述控制基板传递输入输出信号的输入输 出信号用配线和将所述树脂制的壳体固定于车辆主体的金属制的托座,所述车载用电子装 置特征在于: 将所述金属制的托座与所述电力用配线的距离设定为比所述金属制的托座与所述输 入输出信号用配线的距离短来形成火花隙。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用配线与车辆GND或者车辆蓄电池(负极)连接。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用配线与车辆蓄电池(正极)连接。
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用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制的托座是兼用作所述车辆主体的结构。
5.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用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制的托座是兼用作与所述车载用电子装置一体化的负载装置的托座的结构。
6. -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搭载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用电子装置,所述电力用配线与所述车辆蓄 电池连接。
【文档编号】B60R16/02GK104349941SQ201380028270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9日
【发明者】齐藤正史 申请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