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0867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左连接架、右连接架和线束固定臂,其中,支架本体为矩形板状,其一面为安装TCM的TCM安装面,其另一面为支架本体安装面,该支架本体四角处设有TCM安装孔,该支架本体中部设有减重腔;所述左连接架是由第一连接臂和第一安装臂组成的L型板状结构;所述右连接架是由第二连接臂、支撑臂和第二安装臂组成的Z型板状结构;所述线束固定臂是由支架本体下侧向TCM安装面方向延伸形成翻边结构,其端部设有线束固定孔。本实用新型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安装牢靠、拆装方便,充分满足了变速器控制模块TCM的安装要求,同时也充分满足了现在汽车的要求的设计理念。
【专利说明】一种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辅助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0002]变速器控制模块TCM (Transmission Control Module)具有连续监测并控制自动变速器工作的功能,其工作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车性能的好坏。TCM的工作环境与其安装位置的选取直接相关,其安装位置的选取需遵循以下原则:
[0003]1、TCM装配位置应保持足够的通风;
[0004]2、应防止周围零件的释放热量向TCM传导散热;
[0005]3、TCM本身在变速器舱或乘员室内的装配位置应牢固可靠,不得有松动象;
[0006]4、为了保护TCM在整车装配时既便于装配又不易被破坏,TCM与变速器舱或乘员室内的其他零部件应保持足够的空间;
[0007]5、TCM应避免暴露在非常肮脏和潮湿或易造成进水或水滴易飞溅到的地方;
[0008]6、TCM的外壳必须与整车接地(搭铁)保持电气上的优良接地。
[0009]TCM是通过安装在支架上从而固定在车身上的,需要结构简单、安装简便、结构轻便、安装牢固的TCM固定支架来满足上述安装原则。
实用新型内容
[0010]为了使TCM安装简便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
[0011]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0012]一种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左连接架、右连接架和线束固定臂,其中,
[0013]所述支架本体为矩形板状,其一面为安装TCM的TCM安装面,其另一面为支架本体安装面,该支架本体四角处设有TCM安装孔,该支架本体中部设有减重腔;
[0014]所述左连接架是由第一连接臂和第一安装臂组成的L型板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臂是从所述支架本体左下侧向左延伸形成,其端部向TCM安装面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安装臂,所述第一安装臂的端部设有第一固定孔;
[0015]所述右连接架是由第二连接臂、支撑臂和第二安装臂组成的Z型板状结构,所述第二连接臂是从所述支架本体右上侧向右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端部向支架本体安装面方向延伸形成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的端部向右侧弯折形成第二安装臂,所述第二安装臂的端部设有第二固定孔;
[0016]所述线束固定臂是由支架本体下侧向TCM安装面方向延伸形成的翻边结构,其端部设有线束固定孔。
[0017]优选的,所述减重腔小于TCM的外轮廓的尺寸。[0018]优选的,所述矩形支架本体的四角边缘设成倒圆或倒角。
[0019]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或第二固定孔为腰型孔。
[0020]优选的,所述线束固定孔为钥匙孔。
[0021]优选的,所述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为一体冲压件。
[00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其TCM安装面设计为平面,这样除了保证TCM经过四个安装孔固定在支架上可以通过金属外壳与车身接地之外,TCM外壳也能通过与安装平面接触来保证与车身的良好接地。这种安装结构可以保证TCM是垂直安装,可以防止水滴或水飞溅到TCM中。同时,支架本体正中挖空,可以减轻支架重量,增强支架结构强度,保证TCM固定在支架上之后有良好的散热和通风性,同时能减少支架成本。
[0024]总之,本实用新型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安装牢靠、拆装方便,充分满足了变速器控制模块TCM的安装要求,同时也充分满足了现在汽车的要求的设计理念。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使用状态图。
[0027]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0028]支架本体1,安装孔11、12、13、14,减重腔15,左连接架2,第一连接臂21,第一安装臂22,第一固定孔23,右连接架3,第二连接臂31,支撑臂32,第二安装臂33,第二固定孔34,线束固定臂4,线束固定孔41,TCM5,车身钣金6 ;
[0029]TCM安装面A,支架本体安装面B。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具体实施方式】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附图中将对构成较佳实施例的组件的数目、位置、关系、及尺寸的延伸将有所说明,在阅读及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后相关的变化实施属于业界技能。另外,在阅读及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后,配合特定力量、重量、强度、及类似要求的精确尺寸及尺寸比例的改变亦属本领域公知常识。
[0031]在不同图式中以相同标号来标示相同或类似组件;另外请了解文中诸如“第一”、“第二”、“上”、“下”、“端”、“部”、“向内”、“向外”、“侧”、等等及类似用语系仅便于看图者参考图中构造以及仅用于帮助描述本实用新型而已。
[0032]如图1所示,一种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包括:
[0033]一种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包括支架本体1、左连接架2、右连接架3和线束固定臂4,其中,
[0034]所述支架本体I为矩形板状,其一面为安装TCM的TCM安装面A,其另一面为支架本体安装面B,该支架本体I四角处设有TCM安装孔11、12、13、14,该支架本体I中部设有减重腔15 ;
[0035]所述左连接架2是由第一连接臂21和第一安装臂22组成的L型板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臂21是从所述支架本体11左下侧向左延伸形成,其端部向TCM安装面A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安装臂22,所述第一安装臂22的端部设有第一固定孔23 ;
[0036]所述右连接架3是由第二连接臂31、支撑臂32和第二安装臂33组成的Z型板状结构,所述第二连接臂31是从所述支架本体I右上侧向右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31端部向支架本体安装面B方向延伸形成支撑臂32,所述支撑臂32的端部向右侧弯折形成第二安装臂33,所述第二安装臂33的端部设有第二固定孔34 ;
[0037]所述线束固定臂4是由支架本体I下侧向TCM安装面A方向延伸形成的翻边结构,其端部设有线束固定孔41。
[0038]为了节约成本,维持更好的散热和通风性,所述减重腔15小于TCM的外轮廓的尺寸。
[0039]为了减小与车身其他部件的干扰,所述矩形支架本体I的四角边缘设成倒圆或倒角,图1中显示为倒圆。
[0040]为了防止由于制造过程中造成的尺寸误差而导致的装配困难,便于装配,所述第一固定孔23和/或第二固定孔34设置成为腰型孔。
[0041]为了防止接插件旋转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好地起到限位作用,所述线束固定孔为钥匙孔。
[0042]为了减小摩擦和干扰,所述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的弯折处设有倒圆。为了增加牢固度,所述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为一体冲压件。
[0043]如图2所示,在装配过程中,通过安装孔11、12、13、14,有效地将TCM5固定在支架本体I的TCM安装面A上,同时通过左连接架2、右连接架3将支架固定在车身钣金6上,这样可以通过金属外壳与车身钣金6接地之外,TCM外壳也能通过与安装平面接触来保证与车身的良好接地。这种安装结构可以保证TCM是垂直安装,可以防止水滴或水飞溅到TCM中。
[004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且,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之后,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左连接架、右连接架和线束固定臂,其中, 所述支架本体为矩形板状,其一面为安装TCM的TCM安装面,其另一面为支架本体安装面,该支架本体四角处设有TCM安装孔,该支架本体中部设有减重腔; 所述左连接架是由第一连接臂和第一安装臂组成的L型板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臂是从所述支架本体左下侧向左延伸形成,其端部向TCM安装面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安装臂,所述第一安装臂的端部设有第一固定孔; 所述右连接架是由第二连接臂、支撑臂和第二安装臂组成的Z型板状结构,所述第二连接臂是从所述支架本体右上侧向右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端部向支架本体安装面方向延伸形成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的端部向右侧弯折形成第二安装臂,所述第二安装臂的端部设有第二固定孔; 所述线束固定臂是由支架本体下侧向TCM安装面方向延伸形成的翻边结构,其端部设有线束固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腔小于TCM的外轮廓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支架本体的四角边缘设成倒圆或倒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或第二固定孔为腰型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固定孔为钥匙孔。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控制模块固定支架为一体冲压件。
【文档编号】B60K20/00GK203713558SQ201420078618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4日
【发明者】程谦, 刘晓军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