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侧翻客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5096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防侧翻客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技术领域】,是一种防侧翻客车;其包括客车车体、左伸缩支撑车翼和右伸缩支撑车翼;在客车车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能横向张开限位和收缩的左伸缩支撑车翼和右伸缩支撑车翼;在客车车体的底部左侧安装有能推动左伸缩支撑车翼横向伸缩的左车翼动力装置;在客车车体的底部右侧安装有能驱动右伸缩支撑车翼横向伸缩的右车翼动力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在客车车体两侧增设有可张开和收缩的左伸缩支撑车翼和右伸缩支撑车翼;在客车发生侧翻时能够将客车车体撑起,防止客车车身与地面之间发生摩擦滑行,减小撞击力,保证客车内部乘客的生命安全,提高客车安全性,降低事故伤亡。
【专利说明】防侧翻客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技术领域】,是一种防侧翻客车。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乘坐客车出行;而客车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其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客车在正常行驶时,因客车的自重保持客车车体平衡;当客车在高速急转弯时,惯性会产生一个和汽车前进方向相垂直的作用力,当客车车体的自重加在车轮上的力矩不足以客服客车车体转弯时产生的横向离心力时,客车车体会发生侧翻;而客车一旦发生侧翻事故,由于速度高,客车侧翻后,往往在路面上滑行20-30米,侧翻后还会与路面产生巨大撞击力随之又与路面产生摩擦滑行;导致车内乘客头部将车窗玻璃撞碎后又与地面生产撞击和摩擦,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后果十分严重。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侧翻客车,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客车在高速急转弯时,客车车体发生侧翻而导致车内乘客伤亡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防侧翻客车,包括客车车体、左伸缩支撑车翼和右伸缩支撑车翼;在客车车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能横向张开限位和收缩的左伸缩支撑车翼和右伸缩支撑车翼;在客车车体的底部左侧安装有能推动左伸缩支撑车翼横向伸缩的左车翼动力装置;在客车车体的底部右侧安装有能驱动右伸缩支撑车翼横向伸缩的右车翼动力装置,在客车车体的驾驶室内设有能控制左车翼动力装置和右车翼动力装置的控制按钮。
[0005]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0006]上述左伸缩支撑车翼可包括前撑杆、后撑杆和纵向座撑;在客车车体的左侧设有与客车车体侧边平行的纵向座撑,在纵向座撑的前后两端分别铰接安装有能相互平行联动的前撑杆和后撑杆,前撑杆的右端和后撑杆的右端分别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左侧;左车翼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纵向座撑连接在一起;右伸缩支撑车翼与左伸缩支撑车翼的结构相同,右伸缩支撑车翼前撑杆的左端和后撑杆的右端分别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右侧,右车翼动力装置与纵向座撑连接在一起;右车翼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右伸缩支撑车翼的纵向座撑连接在一起。
[0007]上述左车翼动力装置可采用左车翼液压缸;左车翼液压缸的活塞杆的左端铰接安装在纵向座撑的中部;前撑杆的右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下部的左侧前端并形成左车翼前侧铰接点;后撑杆的右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下部的左侧后端并形成左车翼后侧铰接点;左车翼液压缸的缸体右端水平铰接在客车车体底部左侧,并位于左车翼前侧铰接点与左车翼后侧铰接点之间的中垂线后方;在左车翼前侧铰接点前侧和右侧的客车车体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前撑杆的90°旋转限位的限位块。
[0008]上述左车翼动力装置可采用左车翼液压缸;左车翼液压缸的活塞杆的左端铰接安装在纵向座撑的中部;前撑杆的右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下部的左侧前端并形成左车翼前侧铰接点;后撑杆的右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下部的左侧后端并形成左车翼后侧铰接点;左车翼液压缸的缸体右端水平铰接在客车车体底部左侧,并位于左车翼前侧铰接点与右车翼后侧铰接点之间的中垂线前方;在左车翼前侧铰接点后侧和右侧的客车车体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前撑杆的90°旋转限位的限位块。
[0009]上述右车翼动力装置可采用右车翼液压缸;右车翼液压缸的活塞杆的右端铰接安装在纵向座撑的中部;前撑杆的左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下部的右侧前端并形成右车翼前侧铰接点;后撑杆的左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下部的右侧后端并形成右车翼后侧铰接点;右车翼液压缸的缸体左端水平铰接在客车车体底部右侧,并位于右车翼前侧铰接点与右车翼后侧铰接点之间的中垂线后方;在右车翼前侧铰接点前侧和左侧的客车车体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前撑杆90°旋转限位的限位块。
[0010]上述右车翼动力装置可采用右车翼液压缸;右车翼液压缸的活塞杆的右端铰接安装在纵向座撑的中部;前撑杆的左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下部的右侧前端并形成右车翼前侧铰接点;后撑杆的左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下部的右侧后端并形成右车翼后侧铰接点;右车翼液压缸的缸体左端水平铰接在客车车体底部右侧,并位于右车翼前侧铰接点与左车翼后侧铰接点之间的中垂线前方;在右车翼前侧铰接点后侧和左侧的客车车体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前撑杆90°旋转限位的限位块。
[0011]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在客车车体两侧增设有可张开和收缩的左伸缩支撑车翼和右伸缩支撑车翼;在客车发生侧翻时能够将客车车体撑起,防止客车车身与地面之间发生摩擦滑行,减小撞击力,保证客车内部乘客的生命安全,提高客车安全性,降低事故伤亡。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3]附图2为附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3为附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客车车体,2为左伸缩支撑车翼,3为纵向座撑,4为前撑杆,5为后撑杆,6为左车翼液压缸,7为右车翼液压缸,8为右伸缩支撑车翼,9为限位块,10为左车翼前侧铰接点10,11为左车翼后侧铰接点,12为右车翼前侧铰接点,13为右车翼后侧铰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16]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0017]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3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3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0018]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9]如附图1、3所示,该防侧翻客车包括客车车体1、左伸缩支撑车翼2和右伸缩支撑车翼8 ;在客车车体I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能横向张开限位和收缩的左伸缩支撑车翼2和右伸缩支撑车翼8 ;在客车车体I的底部左侧安装有能推动左伸缩支撑车翼2横向伸缩的左车翼动力装置;在客车车体I的底部右侧安装有能驱动右伸缩支撑车翼8横向伸缩的右车翼动力装置,在客车车体I的驾驶室内设有能控制左车翼动力装置和右车翼动力装置的控制按钮。当客车车体I将要发生侧翻时,司机可按动控制按钮,通过左车翼动力装置或右车翼动力装置动力输出,将左伸缩支撑车翼2和右伸缩支撑车翼8展开,并将客车车体I从侧翻的一侧撑起;防止客车车体I与地面之间发生摩擦滑行,减小撞击力,保证客车内部乘客的生命安全,提高客车安全性,降低事故伤亡。
[0020]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防侧翻客车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0021]如附图2、3所示,左伸缩支撑车翼2包括前撑杆4、后撑杆5和纵向座撑3 ;在客车车体I的左侧设有与客车车体I侧边平行的纵向座撑3,在纵向座撑3的前后两端分别铰接安装有能相互平行联动的前撑杆4和后撑杆5,前撑杆4的右端和后撑杆5的右端分别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I左侧;左车翼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纵向座撑3连接在一起;右伸缩支撑车翼8与左伸缩支撑车翼2的结构相同,右伸缩支撑车翼8前撑杆4的左端和后撑杆5的右端分别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I右侧,右车翼动力装置与纵向座撑3连接在一起;右车翼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右伸缩支撑车翼8的纵向座撑3连接在一起。当客车车体I向左侧翻时,展开左伸缩支撑车翼2,左伸缩支撑车翼2的纵向座撑3抵在地面上,通过左伸缩支撑车翼2的前撑杆4和后撑杆5将客车车体I撑起;当客车车体I向右侧翻时,展开右伸缩支撑车翼8,右伸缩支撑车翼8纵向座撑3抵在地面上,通过右伸缩支撑车翼8的前撑杆4和后撑杆5将客车车体I撑起;结构简单,联动灵活,能够快速的从客车车体I的两侧展开将客车车体I撑起。
[0022]如附图3所示,左车翼动力装置采用左车翼液压缸6 ;左车翼液压缸6的活塞杆的左端铰接安装在纵向座撑3的中部;前撑杆4的右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I下部的左侧前端并形成左车翼前侧铰接点10 ;后撑杆5的右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I下部的左侧后端并形成左车翼后侧铰接点11 ;左车翼液压缸6的缸体右端水平铰接在客车车体I底部左侧,并位于左车翼前侧铰接点10与左车翼后侧铰接点11之间的中垂线后方;在左车翼前侧铰接点10前侧和右侧的客车车体I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前撑杆4的90°旋转限位的限位块9。通过左车翼液压缸6的活塞杆推动纵向座撑3横向伸出,并带动前撑杆4和后撑杆5绕左车翼前侧铰接点10和左车翼后侧铰接点11由前至后/由后至前转动,当前撑杆4和后撑杆5转动90°,受限位块9限位,前撑杆4与后撑杆5垂直限位固定在客车车体I的左侧,为客车车体I向左侧翻起到支撑的作用。
[0023]如附图3所示,左车翼动力装置采用左车翼液压缸6 ;左车翼液压缸6的活塞杆的左端铰接安装在纵向座撑3的中部;前撑杆4的右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I下部的左侧前端并形成左车翼前侧铰接点10 ;后撑杆5的右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I下部的左侧后端并形成左车翼后侧铰接点11 ;左车翼液压缸6的缸体右端水平铰接在客车车体I底部左侧,并位于左车翼前侧铰接点10与右车翼后侧铰接点13之间的中垂线前方;在左车翼前侧铰接点10后侧和右侧的客车车体I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前撑杆4的90°旋转限位的限位块9。
[0024]如附图3所示,右车翼动力装置采用右车翼液压缸7 ;右车翼液压缸7的活塞杆的右端铰接安装在纵向座撑3的中部;前撑杆4的左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I下部的右侧前端并形成右车翼前侧铰接点12 ;后撑杆5的左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I下部的右侧后端并形成右车翼后侧铰接点13 ;右车翼液压缸7的缸体左端水平铰接在客车车体I底部右侧,并位于右车翼前侧铰接点12与右车翼后侧铰接点13之间的中垂线后方;在右车翼前侧铰接点12前侧和左侧的客车车体I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前撑杆490°旋转限位的限位块
9。展开右伸缩支撑车翼8时,通过右车翼液压缸7作用,活塞杆向右推动纵向座撑3横向伸出,并带动右伸缩支撑车翼8的前撑杆4和后撑杆5绕右车翼前侧铰接点12和右车翼后侧铰接点13由前至后/由后至前转动,当前撑杆4和后撑杆5转动90°时,受限位块9限位,前撑杆4与后撑杆5垂直限位固定在客车车体I的右侧,为客车车体I向右侧翻起支撑作用。
[0025]如附图3所示,右车翼动力装置采用右车翼液压缸7 ;右车翼液压缸7的活塞杆的右端铰接安装在纵向座撑3的中部;前撑杆4的左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I下部的右侧前端并形成右车翼前侧铰接点12 ;后撑杆5的左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I下部的右侧后端并形成右车翼后侧铰接点13 ;右车翼液压缸7的缸体左端水平铰接在客车车体I底部右侧,并位于右车翼前侧铰接点12与左车翼后侧铰接点11之间的中垂线前方;在右车翼前侧铰接点12后侧和左侧的客车车体I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前撑杆490°旋转限位的限位块9。
[0026]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权利要求】
1.一种防侧翻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客车车体、左伸缩支撑车翼和右伸缩支撑车翼;在客车车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能横向张开限位和收缩的左伸缩支撑车翼和右伸缩支撑车翼;在客车车体的底部左侧安装有能推动左伸缩支撑车翼横向伸缩的左车翼动力装置;在客车车体的底部右侧安装有能驱动右伸缩支撑车翼横向伸缩的右车翼动力装置,在客车车体的驾驶室内设有能控制左车翼动力装置和右车翼动力装置的控制按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侧翻客车,其特征在于左伸缩支撑车翼包括前撑杆、后撑杆和纵向座撑;在客车车体的左侧设有与客车车体侧边平行的纵向座撑,在纵向座撑的前后两端分别铰接安装有能相互平行联动的前撑杆和后撑杆,前撑杆的右端和后撑杆的右端分别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左侧;左车翼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纵向座撑连接在一起;右伸缩支撑车翼与左伸缩支撑车翼的结构相同,右伸缩支撑车翼前撑杆的左端和后撑杆的右端分别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右侧,右车翼动力装置与纵向座撑连接在一起;右车翼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右伸缩支撑车翼的纵向座撑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侧翻客车,其特征在于左车翼动力装置采用左车翼液压缸;左车翼液压缸的活塞杆的左端铰接安装在纵向座撑的中部;前撑杆的右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下部的左侧前端并形成左车翼前侧铰接点;后撑杆的右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下部的左侧后端并形成左车翼后侧铰接点;左车翼液压缸的缸体右端水平铰接在客车车体底部左侧,并位于左车翼前侧铰接点与左车翼后侧铰接点之间的中垂线后方;在左车翼前侧铰接点前侧和右侧的客车车体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前撑杆的90°旋转限位的限位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侧翻客车,其特征在于左车翼动力装置采用左车翼液压缸;左车翼液压缸的活塞杆的左端铰接安装在纵向座撑的中部;前撑杆的右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下部的左侧前端并形成左车翼前侧铰接点;后撑杆的右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下部的左侧后端并形成左车翼后侧铰接点;左车翼液压缸的缸体右端水平铰接在客车车体底部左侧,并位于左车翼前侧铰接点与右车翼后侧铰接点之间的中垂线前方;在左车翼前侧铰接点后侧和右侧的客车车体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前撑杆的90°旋转限位的限位块。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防侧翻客车,其特征在于右车翼动力装置采用右车翼液压缸;右车翼液压缸的活塞杆的右端绞接安装在纵向座撑的中部;如撑杆的左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下部的右侧前端并形成右车翼前侧铰接点;后撑杆的左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下部的右侧后端并形成右车翼后侧铰接点;右车翼液压缸的缸体左端水平铰接在客车车体底部右侧,并位于右车翼前侧铰接点与右车翼后侧铰接点之间的中垂线后方;在右车翼前侧铰接点前侧和左侧的客车车体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前撑杆90°旋转限位的限位块。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防侧翻客车,其特征在于右车翼动力装置采用右车翼液压缸;右车翼液压缸的活塞杆的右端绞接安装在纵向座撑的中部;如撑杆的左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下部的右侧前端并形成右车翼前侧铰接点;后撑杆的左端水平铰接安装在客车车体下部的右侧后端并形成右车翼后侧铰接点;右车翼液压缸的缸体左端水平铰接在客车车体底部右侧,并位于右车翼前侧铰接点与左车翼后侧铰接点之间的中垂线前方;在右车翼前侧铰接点后侧和左侧的客车车体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前撑杆90°旋转限位的限位块。
【文档编号】B60S9/10GK203974978SQ201420281709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9日
【发明者】叶尔达·赛力克 申请人:叶尔达·赛力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