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具和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6296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保持具和座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持具和座椅,其能够扩大保持对象的范围并且拓宽保持具的使用方式。保持具(10)包括:主体部(100),其设置有第一卡合部(110)和第二卡合部(120);带体(200),其基端(210)侧固定于主体部(100);以及钩体(300),其设置于带体(200)的自由端(220)侧,能够选择性地与第一卡合部(110)和第二卡合部(120)卡合,就相对于第一卡合部(110)和第二卡合部(120)处于非卡合状态的钩体(300)而言,第二卡合部(120)设置在比第一卡合部(110)更靠近该钩体(300)的位置。
【专利说明】保持具和座椅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持具和座椅。

【背景技术】
[0002]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使用按扣的薄型的保持具。如专利文献I的图6等所示,利用母按扣30和公按扣70的装卸,能够形成带体50伏在保持具100的基部10上的初始姿势和脱离该姿势后的姿势。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81938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05]在专利文献I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地利用按扣能够实现保持具的薄型化,但是在挂有重的货物(东西)时,如果按扣的结合力较弱,则有脱落的危险,不适合保持从较轻的货物到较重的货物这样大范围的对象物。此外,在专利文献I的情况下,保持具的使用方式也被限定,可能无法应对使用者的潜在需求。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具包括:主体部100,其设置有第一^^合部110和第二卡合部120 ;带体200,其基端210侧固定于上述主体部100 ;以及钩体300,其设置于上述带体200的自由端220侧,能够选择性地与上述第一卡合部110和上述第二卡合部120卡合,就相对于上述第一卡合部110和上述第二卡合部120处于非卡合状态的上述钩体300而言,上述第二卡合部120设置在比上述第一^^合部110更靠近该钩体300的位置。
[0007]优选地,在上述钩体300相对于第一^^合部110卡合时,上述第二卡合部120至少部分地由上述带体200覆盖。
[0008]优选地,在上述钩体300相对于上述第一卡合部110卡合的第一状态下,上述带体200伏在上述主体部100上,在上述钩体300相对于上述第二卡合部120卡合的第二状态下,上述带体200松弛,由此在上述带体200与上述主体部100之间形成空间。
[0009]优选地,上述主体部100具有钩体收容部130,该钩体收容部130收容相对于上述第一^^合部110和第二卡合部120卡合的上述钩体300的至少一部分。
[0010]优选地,上述钩体300包括:基部310 ;和弧状部320,其结合于该基部310,在上述钩体300与上述第一^^合部110卡合的第一状态下,上述钩体300的上述基部310和上述弧状部320由上述钩体收容部130收容,在上述钩体300相对于上述第二卡合部120卡合的第二状态下,上述钩体300的上述弧状部320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钩体收容部130收容。
[0011]优选地,上述钩体收容部130具有处于相互相向关系的第一侧面131和第二侧面132,上述第一卡合部110设置于上述第一侧面131和上述第二侧面132中的至少一方。
[0012]优选地,上述钩体收容部130具有连接上述第一侧面131和上述第二侧面132之间的第三侧面133,上述第二卡合部120朝向上述第一卡合部110侧呈凸状地设置于上述第三侧面133。
[0013]优选地,在上述第二卡合部120的一端部121与上述第一侧面131之间设置有间隔W191,并且在上述第二卡合部120的另一端部122与上述第二侧面132之间设置有间隔W192。
[0014]优选地,具有带体收容部140,该带体收容部140在上述钩体300相对于上述第一卡合部110卡合时,能够将上述带体200至少部分地收容。
[0015]优选地,上述主体部100还具有限制部150,该限制部150能够限制从上述第一卡合部110脱离的上述钩体300卡合于上述第二卡合部120,该限制部150包括配置在上述第一卡合部110与上述第二卡合部120之间的部分,或者包括连结于上述第一卡合部110且向上述第二卡合部120侧延伸的部分。
[0016]优选地,在上述钩体300相对于上述第一卡合部110和上述第二卡合部120未卡合时,上述钩体300能够处于从上述主体部100经由上述带体200在铅直方向上悬吊的第三状态。
[0017]优选地,具有取代上述带体200的带体200’,上述带体200’的基端210与设置于上述主体部100的恒定负载弹簧装置500结合。
[001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是设置有上述任一种保持具10的座椅。
[0019]实用新型效果
[0020]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扩大保持对象的范围,并且拓宽保持具的使用方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具的立体图,表示钩体从主体部经由带体在铅直方向上悬吊的状态。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具的正视图,表示钩体从主体部经由带体在铅直方向上悬吊的状态。
[002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具的上下截面示意图,表示沿着图2的II1-1II的截面。
[002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具的立体图,表示钩体挂于上侧悬挂部的状态。
[0025]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具的上下截面示意图,表示钩体挂于上侧悬挂部的状态、且在带体与主体部之间配置有包或袋等的把手的状态。
[0026]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具的立体图,表示钩体挂于下侧悬挂部的状态。
[0027]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具的上下截面示意图,表示钩体挂于下侧悬挂部的状态、且在带体与主体部之间配置有包或袋等的把手的状态。
[0028]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具的上下截面示意图,表示钩体从上侧悬挂部脱离并且被限制部限制不卡合于下侧悬挂部的状态。
[0029]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保持具的上下部分截面示意图,表示限制部与上侧悬挂部一体化的结构例。
[0030]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具的部分正视图,表示下侧悬挂部的变形例。
[0031]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具的部分的上下截面示意图,表示包或袋等的把手挂于下侧悬挂部的状态。
[0032]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的概略的背面图。
[0033]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具相对于座椅的固定方法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0034]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具相对于座椅的固定方法的另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0035]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具的部分截面示意图,表示使用与恒定负载弹簧装置结合的非伸缩性的带体来取代具有伸缩性的带体的例子。
[0036]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具的正视图,表示带体的基端以膨大的方式构成而作为防脱部发挥功能的例子。
[0037]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具的上下截面示意图,表示沿着图16所示的XVI1-XVII的截面。
[0038]附图标记说明
[0039]10保持具
[0040]100主体部
[0041]110上侧悬挂部
[0042]120下侧悬挂部
[0043]130钩体收容部
[0044]140带体收容部
[0045]200 带体
[0046]210 基端
[0047]220自由端
[0048]300 钩体
[0049]310 基部
[0050]320弧状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51]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实施方式并非彼此独立,无需进行多余说明,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进行适当组合并且也能够把握通过组合产生的协同效果。原则上省略实施方式间的重复说明。参考附图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故进行了适当简化。
[0052]图示的上下方向与铅直方向一致。若与铅直方向无关系地定义上下方向,则上下方向相当于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并排配置的方向。左右方向相当于带体的宽度方向或钩体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相当于主体部的厚度方向或设置于主体部的钩体收容部的深度方向。鉴于钩体收容部的左右宽度为规定宽度且上下较长,于是也可以将上下方向作为钩体收容部的长度方向、将左右方向作为钩体收容部的宽度方向来掌握。存在将上下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将左右方向称为第二方向、将前后方向称为第三方向的情况。
[0053](第一实施方式)
[0054]参考图1至图9,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保持具的立体图,表示钩体从主体部经由带体在铅直方向上悬吊的状态。图2是保持具的正视图,表示钩体从主体部通过带体在铅直方向上悬吊的状态。图3是保持具的上下截面示意图,表示沿着图2的II1-1II的截面。图4是保持具的立体图,表示钩体挂在上侧悬挂部的状态。图5是保持具的上下截面示意图,表示钩体挂在上侧悬挂部的状态、且在带体与主体部之间配置有包或袋等的把手的状态。图6是保持具的立体图,表示钩体挂在下侧悬挂部的状态。图7是保持具的上下截面示意图,表示钩体挂在下侧悬挂部的状态、且在带体与主体部之间配置有包或袋等的把手的状态。图8是保持具的上下截面示意图,表示钩体从上侧悬挂部脱离并且被限制部限制不与下侧悬挂部卡合的状态。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保持具的上下部分截面示意图,表示限制部与上侧悬挂部一体化的结构例。
[0055]保持具10具有主体部100、带体200和钩体300。主体部100具有多个悬挂部,该多个悬挂部作为能够与钩体300卡合的多个卡合部,能够悬挂钩体300。本例涉及的主体部100具有共计2个的上侧悬挂部110和下侧悬挂部120。上侧悬挂部110和下侧悬挂部120在上下方向上按序分离地配置。这样,通过设置多个卡合部,能够选择性地卡合钩体300。此外,卡合部/悬挂部的数量是任意的,可以是3个以上。此外,卡合部/悬挂部的具体结构是任意的,能够考虑间断或连续的杆、一个突起、一组突起、2个以上间断或连续的凸部、并排的突起组等各种方式。可以将上侧悬挂部110称为第一卡合部,将下侧悬挂部120称为第二卡合部。
[0056]带体200是具有伸缩性的长条体,适合采用能够伸缩的织带或橡胶带,尼龙制的织带是其中一例。织带具有较高的伸缩性,并且具有即使反复进行伸缩其伸缩力也不太下降的适当的性质。织带是典型的经纱和纬纱的织物。此外,也可以使用不具有伸缩性的带体,但是使带体200具有伸缩性能够更适于确保各种对象物的固定。
[0057]带体200具有:相对于主体部100被固定的基端210 ;和作为该基端210的相反端的自由端220。例如,带体200的基端210通过嵌件成型被嵌入于主体部100。例如,带体200的自由端220通过嵌件成型被嵌入于钩体300。带体200相对于主体部100的固定方法和钩体300与带体200的固定方法是任意的,也可以利用粘接或螺栓类进行固定。此外,在嵌件成型的情况下,在带体200的基端210和自由端220形成孔,并在该孔填充主体部100或钩体300的构成树脂,由此能够抑制带体200从主体部100或钩体300分离。
[0058]钩体300设置于带体200的自由端220。钩体300包括基部310和与该基部310结合的弧状部320,即构成为J字形。钩体300的具体形状不限于J字形,也可以被赋予附加结构,或者是C字形或U字形等其他形状。
[0059]本例涉及的主体部100包括箱部101和平板部102。主体部100的箱部101具有钩体收容部130,其从主体部100的前表面105向后侧凹陷成为凹状。钩体收容部130收容处于挂在上侧悬挂部110和下侧悬挂部120的状态的钩体300,由此能够抑制所不期望的钩体300的脱落。
[0060]平板部102是用于对主体部100赋予外观设计性的部分,包括箱部101左侧的左侧半圆部103和箱部101右侧的右侧半圆部104。左侧半圆部103和右侧半圆部104构成为构成共同的正圆的一部分。
[0061]钩体收容部130具有左侧面131、右侧面132、下侧面133、上侧面134和底面135。钩体收容部130的左侧面131、右侧面132和上侧面134分别从主体部100的前表面105向后侧垂直地延伸。左侧面131和右侧面132相向。钩体收容部130的下侧面133连接左侧面131与右侧面132之间,并且与上侧面134相向。底面135相对于左侧面131、右侧面132、下侧面133和上侧面134垂直地交叉。此外,也可以将左侧面131、右侧面132、下侧面133和上侧面134称为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第四侧面。
[0062]钩体收容部130的左侧面131与右侧面132的面间隔和钩体300的左右宽度对应,即与钩体300的左右宽度大致相等或者比其稍宽。钩体收容部130的下侧面133与上侧面134的面间隔,进行适当的设定以确保钩体300挂于上侧悬挂部110和下侧悬挂部120,在多数情况下,设想其比钩体收容部130的左侧面131与右侧面132的面间隔宽。
[0063]在本例中,上述的上侧悬挂部110呈凸状设置于钩体收容部130的左侧面131和右侧面132。如图2所示那样,上侧悬挂部110包括:左侧突起111,其从钩体收容部130的左侧面131向右侧呈凸状地突出;和右侧突起112,其从钩体收容部130的右侧面132向左侧呈凸状地突出。左侧突起111和右侧突起112双方都是沿着相对于左侧面131和右侧面132正交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左侧突起111和右侧突起112在左右方向上同轴地配置。
[0064]在本例中,上述下侧悬挂部120设置于下侧面133,朝向上侧的上侧悬挂部110侧呈凸状地突出。下侧悬挂部120与左侧突起111和右侧突起112同样,是沿着相对于左侧面131和右侧面132正交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部分。下侧悬挂部120的左端部121连结于左侧面131,下侧悬挂部120的右端部122连结于右侧面132。此外,也可以将下侧悬挂部120的左端部121称为一端部,将下侧悬挂部120的右端部122称为另一端部。
[0065]在主体部100设置有带体收容部140,其在钩体300挂于上侧悬挂部110时收容带体200,带体收容部140设置于钩体收容部130的下侧。带体收容部140是从主体部100的前表面105向前后方向的后方凹陷成为凹状的凹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带体收容部140具有底面141、左侧面142和右侧面143。带体收容部140的左侧面142经由左侧台阶144连接于钩体收容部130的左侧面131。带体收容部140的右侧面143经由右侧台阶145连接于钩体收容部130的右侧面132。带体收容部140的左侧面142与右侧面143的间隔与带体200的左右宽度对应,即与带体200的左右宽度大致相等或者比其稍宽。
[0066]此外,带体收容部140相对于主体部100的前表面105的深度、即主体部100的前表面105与带体收容部140的底面141的面间隔,比钩体收容部130相对于主体部100的前表面105的深度、即主体部100的前表面105与钩体收容部130的底面135的面间隔小。这是由于,在钩体收容部130收容钩体300,而与此相对,在带体收容部140收容带体200。
[0067]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悬挂部110和下侧悬挂部120在主体部100中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就相对于上侧悬挂部I1和下侧悬挂部120处于非卡合状态的钩体300而言,下侧悬挂部120设置于比上侧悬挂部110更靠近该钩体300的位置。在本例中,下侧悬挂部120比上侧悬挂部110设置为更靠近带体200相对于主体部100的安装位置、即带体200的基端210。此外,上述的非卡合状态的钩体300相当于处于从主体部100经由带体200在铅直方向上悬吊(吊下)的状态的钩体300。通过上述的上侧悬挂部110和下侧悬挂部120的配置方式,当钩体300挂在上侧悬挂部110时,下侧悬挂部120被带体200覆盖。此外,在本例中,上侧悬挂部110和下侧悬挂部120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不同的位置。
[0068]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选择将钩体300挂于上侧悬挂部110和下侧悬挂部120中的哪一个,并且带体200的状态或姿势根据该选择的不同而不同。S卩,在图4和图5所示的钩体300相对于上侧悬挂部110卡合的第一状态下,带体200被拉紧而伏在主体部100上,在图6和图7所示的钩体300与下侧悬挂部120卡合的第二状态下,带体200松弛,在其与主体部100之间形成空间。
[0069]在图4所示的第一状态下,带体200被拉紧,从主体部100的后侧向前侧延伸的带体200的折返部240与主体部100的下侧面贴紧。另一方面,在图6所示的第二状态下,带体200松弛,从主体部100的后侧向前侧延伸的带体200的折返部240不与主体部100的下侧面贴紧,而是隔开空间配置。这样,第二状态的折返部240与第一状态的折返部240相比远离主体部100而设置。可知在钩体300挂于上侧悬挂部110时与其挂于下侧悬挂部120上时期间,带体200的状态或姿势不同。
[007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各种情况下,带体200包含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一种状态或两种状态下,也可以使带体200部分地或整体地相对于与前后方向垂直地交叉的平面倾斜。这样,即使使带体200倾斜也能够认为带体200的延伸方向是沿着上下方向的。
[0071]此外,上述的带体200的状态变化的差异程度不一定限于图示情况,例如也能够考虑下述方式:在钩体300挂在下侧悬挂部120时带体200也处于被拉紧的状态,只是在钩体300挂在上侧悬挂部110时带体200处于更大幅地伸缩而被拉紧的状态。
[0072]在图4和图5所示的第一状态下,钩体300整体被钩体收容部130收容,钩体300并不位于主体部100的前表面105的前侧。例如如图5所示,能够在带体200与主体部100的带体收容部140之间插入包或袋等的把手900。
[0073]在图6和图7所示的第二状态下,钩体300的弧状部320的前端侧一半被钩体收容部130收容,钩体300的一部分位于主体部100的前表面105的前侧,简单而言,钩体300的基部310配置在主体部100的前表面105上。从图6显而易见地,带体200松弛成为弧状,在带体200与主体部100之间形成空间。例如如图7所示,能够在带体200与主体部100的侧面106之间插入包或袋等的把手900。
[0074]通过将钩体300挂于各悬挂部,也能够充分应对保持更重的货物。此外,由于各悬挂部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不同的位置,所以通过选择将钩体300挂在哪一个悬挂部上,能够应对保持的强弱的选择或者作为保持对象的货物的把手的粗细等各种因素。此外,各卡合部/悬挂部的配置方式并不限于如本例这样的上下并排的方式。
[0075]如图1至图3所示,在钩体300未挂于上侧悬挂部110和下侧悬挂部120并从主体部100经由带体200在铅直方向上悬吊的第三状态下,能够将货物挂于钩体300,从而能够确保保持具10的更广泛的使用方式。
[0076]主体部100具有限制部150,该限制部150限制从上侧悬挂部110脱落的钩体300挂于下侧悬挂部120。限制部150包含配置在上侧悬挂部110与下侧悬挂部120之间的部分,并限制从上侧悬挂部110脱落的钩体300与下侧悬挂部120进行卡合。
[0077]如在图2和图8中简单示出的那样,本例涉及的限制部150包括:钩体收容部130的左侧面131侧的左侧限制部151,和钩体收容部130的右侧面132侧的右侧限制部152。左侧限制部151连结于钩体收容部130的左侧面131和底面135,并具有以面对左侧突起Ill的方式向前侧下方倾斜的倾斜面153。如参考图8能够理解的那样,钩体300的前端被该倾斜面153引导,限制从上侧悬挂部110脱落的钩体300挂于下侧悬挂部120。
[0078]右侧限制部152与钩体收容部130的右侧面132和底面135连结,并具有以面对右侧突起112的方式向前侧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关于左侧限制部151的说明,也同样适用于右侧限制部152。
[0079]此外,如图9所示,也可以使限制部150与上侧悬挂部110 —体化。在这种情况下,限制部150包含连结于上侧悬挂部110并向下侧悬挂部120侧延伸的部分,并具有配置在下侧悬挂部120的正上方的下端部。
[0080](第二实施方式)
[0081]参考图10和图11,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图10是保持具的部分正视图,表示下侧悬挂部的变形例。图11是保持具的部分的上下截面示意图,表示包或袋等的把手挂于下侧悬挂部的状态。
[0082]也可以在下侧悬挂部120的左端部121与钩体收容部130的左侧面131之间设置间隔W191,在下侧悬挂部120的右端部122与钩体收容部130的右侧面132之间设置间隔W192。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包或袋等的把手900穿过间隔W191、W192,能够利用下侧悬挂部120作为钩体300的悬挂部,此外也能够利用下侧悬挂部120作为包或袋等的把手900的悬挂部。其结果,能够确保保持具10的更广泛的使用方式。此外,在图11所示的情况下,处于钩体300从主体部100通过带体200在铅直方向上悬吊的第三状态,也能够将其他货物挂在钩体300上。
[0083](第三实施方式)
[0084]参考图12至图14,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图12是座椅的概略的背面图。图13是表示保持具相对于座椅的固定方法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图14是表示保持具相对于座椅的固定方法的另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0085]如图12所示,期望在座椅20设置保持具10。座椅例如是设置在汽车、电车、航空器等移动体中的座椅。保持具10相对于座椅20的固定方法是任意的,能够考虑各种方式。例如如图13和图14所示,可以将保持具10固定于座椅20的构成材料具有所期望的强度的平板30。
[0086]在图13所示的情况下,利用主体部100的后表面107的一组爪部190,将主体部100内嵌固定于平板30的开口部。在平板30设置有开口 31,将一组爪部190插入到该开口 31,由此,平板30的开口 31周围的部分被插入到爪部190的前端与主体部100的后表面107之间。
[0087]在图14所示的情况下,使用螺栓和螺母将主体部100固定于平板30。在主体部100的带体收容部140的底面141形成:用于收容螺栓41的螺栓头42的螺栓头收容凹部148,和从螺栓头收容凹部148的底面向后方延伸并贯通主体部100的贯通孔149。螺栓41的螺栓头42收容在螺栓头收容凹部148,螺栓41的轴部43被插入到贯通孔149。将螺栓41的轴部43从前侧插通于平板30的孔,在平板30的后侧使螺母45与穿过平板30的孔的螺栓41的轴部43螺合。这样,能够将保持具10固定于平板30。
[0088](第四实施方式)
[0089]参考图15,说明第四实施方式。图15是保持具的部分截面示意图,表示使用与恒定负载弹簧(conston spring)装置结合的非伸缩性的带体来取代具有伸缩性或无伸缩性的带体的例子。
[0090]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带体和恒定负载弹簧装置的组合来取代具有伸缩性或无伸缩性的带体。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使用不具有伸缩性的带体,当然也可以使用具有伸缩性的带体。通过利用恒定负载弹簧装置,能够确保带体的充分的拉出长度,能够更适于进行尺寸较大的货物的插入。
[0091]在本实施方式中,就相对于上侧悬挂部110和下侧悬挂部120处于非卡合状态的钩体300而言,下侧悬挂部120设置在比上侧悬挂部110更靠近其的位置。相对于上侧悬挂部110和下侧悬挂部120处于非卡合状态的钩体300相当于通过恒定负载弹簧装置500的动作而位于初始位置的钩体300。
[0092]在主体部100设置有用于收容恒定负载弹簧装置500的弹簧收容部109,在弹簧收容部109收容恒定负载弹簧装置500。恒定负载弹簧装置500具有金属弹簧510卷绕于芯材520的结构。金属弹簧510的固定端511卡止于芯材520,将带体200’的基端210固定于金属弹簧510的自由端512。如果向前侧拉出带体200’,则恒定负载弹簧装置500发挥作用拉回带体200’。这样,即使在带体200’自身不具有伸缩性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带体200’的长度的可变性。
[0093]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将钩体300挂于上侧悬挂部110和下侧悬挂部120中的哪一个,能够使带体200的状态不同。例如钩体300挂于上侧悬挂部110时,处于带体200被恒定负载弹簧装置500拉回的状态,能够如图4所示那样形成拉紧带体200的状态。例如钩体300挂于下侧悬挂部120时,处于带体200丝毫不被恒定负载弹簧装置500拉回的状态,能够如图6所示那样在带体200产生余裕的长度。
[0094](第五实施方式)
[0095]参考图16和图17,说明第五实施方式。图16是保持具的正视图,表示带体的基端以膨大的方式构成来作为防脱部发挥功能的例子。图17是保持具的上下截面示意图,表示沿着图16所示的XVI1-XVII的截面。
[0096]在本实施方式中,带体200的基端210以膨大的方式构成,该厚壁的基端210作为防止带体200从主体部100脱落的防脱部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结构同样的效果。如上所述的,带体200的基端210侧相对于主体部100的固定方式能够考虑各种方式。
[0097]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00的上下没有区别,主体部100以上下的一半作为界线上下对称地构成,换言之,在正交于前后方向的平面上旋转对称。根据本结构,能够避免在固定主体部100时产生主体部100的配置方向错误的问题。
[0098]如图16和图17所示,带体200的基端210配置在钩体收容部130内,带体200经由钩体收容部130的底面135的贯通孔向钩体收容部130外延伸,带体200的自由端220的钩体300在铅直方向上悬吊。有关制造方法,例如可以使带体200的自由端220穿过钩体收容部130的底面135的贯通孔,然后将钩体300 —体设置于带体200的自由端220,也可以采用除此以外的方法。
[0099]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16显而易见地,就相对于上侧悬挂部110和下侧悬挂部120处于非卡合状态的钩体300而言,下侧悬挂部120设置在比上侧悬挂部110更靠近其的位置。
[0100]此外,也能够掌握:在图17的纸面中,如果使主体部100向右旋转90°而使主体部100横卧,则从相对于上侧悬挂部110和下侧悬挂部120处于非卡合状态的钩体300看来下侧悬挂部120和上侧悬挂部110设置在等同(相当)的位置。然而,没有改变的是,如果为了将钩体300挂在上侧悬挂部110或下侧悬挂部120而使钩体300向左旋转,则钩体300以移动距离短的方式进行卡合的是下侧悬挂部120,钩体300以移动距离长的方式进行卡合的是上侧悬挂部110。也能够同样考虑在相同的状态下为了将钩体300挂在上侧悬挂部110或下侧悬挂部120而使钩体300向右旋转的情况,钩体300以移动距离短的方式进行卡合的是上侧悬挂部110,钩体300以移动距离长的方式进行卡合的是下侧悬挂部120。即,即使在像这样使主体部100横卧的方式中,也能够说“对钩体300而言,一个悬挂部设置在比另一个悬挂部更靠近其的位置”。
[0101]如图16和图17所示,不仅上侧悬挂部110,下侧悬挂部120也由左侧突起123和右侧突起124的组构成。此外,在本例中,各突起是半球形。在左侧限制部151和右侧限制部152分别形成有一组上侧和下侧的倾斜面153,由此,能够抑制从上侧悬挂部110脱落的钩体300自动地挂于下侧悬挂部120,或者与其相反地从下侧悬挂部120脱落的钩体300自动地挂于上侧悬挂部110。此外,关于设置于各限制部150的一组倾斜面,上侧的倾斜面配置成面对上侧悬挂部110,下侧的倾斜面配置成面对下侧悬挂部120。
[0102]主体部100仅由箱部101构成。当然也可以如上述示例那样在主体部100追加设置平板部102。箱部101由4个壁部1080连续并构成为矩形,通过上部壁部1081的前表面的凹陷形成上侧带体收容部1401,通过下部壁部1082的前表面的凹陷形成下侧带体收容部1402。也可以如上述示例那样确保各带体收容部在上下方向上较长。
[0103]基于上述教示,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权利要求中加入的符号仅用于参考,并非以限定解释权利要求范围的目的进行参考。根据实施方式,“对钩体300而言,下侧悬挂部120设置在比上侧悬挂部110更靠近其的位置”的表达,还包含“从钩体300看来下侧悬挂部120设置在比上侧悬挂部110更靠近其的位置”的含义。
【权利要求】
1.一种保持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100),其设置有第一卡合部(110)和第二卡合部(120); 带体(200),其基端(210)侧相对于所述主体部(100)固定;以及 钩体(300),其设置于所述带体(200)的自由端(220)侧,能够选择性地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部(110)和所述第二卡合部(120)进行卡合, 就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部(110)和所述第二卡合部(120)处于非卡合状态的所述钩体(300)而言,所述第二卡合部(120)设置在比所述第一卡合部(110)更靠近该钩体(300)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钩体(300)相对于第一卡合部(110)卡合时,所述第二卡合部(120)至少部分地被所述带体(200)覆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钩体(300)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部(110)卡合的第一状态下,所述带体(200)伏在所述主体部(100)上,在所述钩体(300)相对于所述第二卡合部(120)卡合的第二状态下,所述带体(200)松弛,在所述带体(200)与所述主体部(100)之间形成空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100)具有钩体收容部(130),该钩体收容部(130)收容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部(110)和第二卡合部(120)卡合的所述钩体(300)的至少一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持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体(300)包括:基部(310);和弧状部(320),其结合于该基部(310), 在所述钩体(300)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部(110)卡合的第一状态下,所述钩体(300)的所述基部(310)和所述弧状部(320)由所述钩体收容部(130)收容, 在所述钩体(300)相对于所述第二卡合部(120)卡合的第二状态下,所述钩体(300)的所述弧状部(320)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钩体收容部(130)收容。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持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体收容部(130)具有处于相互相向关系的第一侧面(131)和第二侧面(132),所述第一卡合部(110)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131)和所述第二侧面(132)中的至少一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持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体收容部(130)具有连接所述第一侧面(131)和所述第二侧面(132)之间的第三侧面(133), 所述第二卡合部(120)朝向所述第一卡合部(110)侧呈凸状地设置于所述第三侧面(133)。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持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卡合部(120)的一端部(121)与所述第一侧面(131)之间设置有间隔(W191),并且在所述第二卡合部(120)的另一端部(122)与所述第二侧面(132)之间设置有间隔_2)。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带体收容部(140),该带体收容部(140)在所述钩体(300)相对于所述第一^^合部(110)卡合时,能够至少部分地收容所述带体(20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100)还具有限制部(150),该限制部(150)能够限制从所述第一卡合部(110)脱离的所述钩体(300)与所述第二卡合部(120)卡合, 该限制部(150)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一卡合部(110)与所述第二卡合部(120)之间的部分,或者包括与所述第一卡合部(110)连结且向所述第二卡合部(120)侧延伸的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钩体(300)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部(110)和所述第二卡合部(120)未卡合时,所述钩体(300)能够处于从所述主体部(100)经由所述带体(200)在铅直方向上悬吊的第三状态。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取代上述带体(200)的带体(200’),上述带体(200’ )的基端(210)与设置于上述主体部(100)的恒定负载弹簧装置(500)结合。
13.—种座椅,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具(10)。
【文档编号】B60R7/10GK204124049SQ201420336956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3日
【发明者】斋贺真介, 伊与田义智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