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8612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中,包括:设置在钣金件上的卡孔;设置在内饰板上的限位凸起;卡子,卡子包括锥形插入端、平面端和中间梁,中间梁的第一端与锥形插入端固定连接,中间梁的第二端与平面端固定连接,中间梁的第一端与锥形插入端的连接点分布在锥形插入端的周边位置,中间梁的第二端与平面端的连接点分布在平面端的周边位置,锥形插入端卡在卡孔内,平面端顶在内饰板的限位凸起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通过在锥形插入端和平面端之间设置中间梁,当发生碰撞时,中间梁能快速溃缩吸收来自人体的碰撞能量,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
【专利说明】一种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的吸能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

【背景技术】
[0002]在汽车内饰板的结构设计中,通常为了考虑到乘客的感知质量,要求门饰板既有一定的表面刚度,又要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吸能性,从而保护乘员。
[0003]现有技术中,内饰板和钣金件之间的连接通常是通过设置卡子与凸台相配合来实现。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内饰板I上设置有凸台U,凸台11的顶部设置有开口 12,卡子3 '包括锥形插入端31丨和平面端32 ’。连接时,将卡子3 ’的平面端32 ’卡在开口 12处,将锥形插入端31 ’插入到钣金件2上的预留孔21中,从而将内饰板I与钣金件2相连。
[0004]凸台11与卡子3丨的配合结构是连接内饰板I和钣金件2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是其存在如下的问题:
[0005]1、为了满足连接的强度和刚度要求,凸台的结构设计较为复杂,撞击时存在吸能差的缺点,图2为现有技术中人体受到接触反力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人体与内饰板接触后,由于卡子的吸能效果差,在卡子所在的位置对人体的接触力F远高于其他区域,容易造成乘员伤害。
[0006]2、考虑到内饰板的可拆卸性,上述凸台和卡子的结构必须设置在内饰板的边缘,因为设置在内饰板的中间部位对安全性影响较大,因此该结构的使用局限性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增大对碰撞能量的吸收,保护乘员的安全。
[000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中,包括:
[0009]设置在钣金件上的卡孔;
[0010]设置在内饰板上的限位凸起;
[0011]卡子,所述卡子包括锥形插入端、平面端和中间梁,所述中间梁的第一端与所述锥形插入端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梁的第二端与所述平面端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梁的第一端与所述锥形插入端的连接点分布在所述锥形插入端的周边位置,所述中间梁的第二端与所述平面端的连接点分布在所述平面端的周边位置;
[0012]所述锥形插入端卡在所述卡孔内,所述平面端顶在所述内饰板的限位凸起内。
[0013]如上所述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锥形插入端、平面端和中间梁为一体成型。
[0014]如上所述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中间梁的数量是3-8个。
[0015]如上所述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中间梁的数量是4个。
[0016]如上所述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中间梁的厚度是0.8-3mm。
[0017]如上所述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限位凸起为圆环凸起。
[0018]如上所述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中间梁中心轴线是直线。
[0019]如上所述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中间梁中心轴线是曲线。
[00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通过在锥形插入端和平面端之间设置中间梁,当发生碰撞时,中间梁能快速溃缩吸收来自人体的碰撞能量,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同时,由于其吸能效果好,可以设置在内饰板的位置局限性小,使设计更多元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现有技术中人体受到接触反力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中内饰板的侧视图;
[00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中卡子的结构主视图;
[0026]图6为图5的A-A向剖视图;
[002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中卡子的结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0029]实施例一
[00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中内饰板的侧视图。
[00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包括:卡孔21、限位凸起13和卡子3。
[0032]卡孔21设置在钣金件2上,用于使卡子3卡入。限位凸起13设置在内饰板I上,用于对卡子3进行限位。
[003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中卡子的结构主视图,图6为图5的A-A向剖视图。卡子3用于将钣金件2和内饰板I连接起来。该卡子3包括锥形插入端31、平面端32和中间梁33,所述中间梁33的第一端与所述锥形插入端31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梁33的第二端与所述平面端32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梁33的第一端与所述锥形插入端31的连接点分布在所述锥形插入端31的周边位置,所述中间梁33的第二端与所述平面端32的连接点分布在所述平面端32的周边位置,如图6所示。所述锥形插入端31卡在所述卡孔21内,所述平面端32顶在所述内饰板I的限位凸起13内。
[0034]具体地,锥形插入端31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的锥形插入端结构相同,为弹性结构,插入到卡孔21内之间,就能与卡孔21相固定,进而将卡子3与钣金件2连接起来。平面端32可以是圆形板,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板体,中间梁33的第一端沿着锥形插入端31的周边分布,中间梁33的第二端沿着平面端32的周边分布。也就是说,中间梁33的两端不能位于锥形插入端31和平面端32的中心位置,从而使中间梁33的强度不会过高,达到快速的溃缩效果。
[0035]上述锥形插入端31、平面端32和中间梁33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通过其他的成型工艺成型。
[0036]根据设计所需的溃缩力不同,来设定中间梁33的数量,可以是3-8个。本实施例中,中间梁33的数量是4个,同时满足设计空间和溃缩力要求。根据溃缩力的大小,可以设定中间梁33的厚度是0.8-3mm,使其为薄状中间梁,以起到吸能的效果。
[0037]在实施本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组件时,需要先在钣金,2上加工卡孔21,卡孔21可以是圆孔,以使锥形插入端31在一定的插入力作用下进入,内饰板I也在对应的位置加工出用于约束平面端32的限位凸起13,以约束卡子3的位置。
[0038]优选的是,限位凸起13为圆环凸起,此时的平面端32外轮廓为圆形。实施时,先将锥形插入端31插入到卡孔21中固定好,确保卡子3的中央轴线垂直与钣金件2的表面,然后安装内饰板1,将平面端32进入限位凸起13之内,最后将内饰板I沿着法线指向钣金件2的方向拍入。
[0039]中心梁33的中心轴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一中,中心梁33的中心轴线为直线。
[0040]实施例二
[004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心梁33的中心轴线为曲线。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中卡子的结构主视图。
[0042]如图7所示,中心梁33的中心轴线为曲线,即中心梁33具有一定的弧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根据具体的注塑模具以及设计需求,还可以设置中心梁的中心轴线为其他的形状,例如折线或不规则的形状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004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钣金件上的卡孔; 设置在内饰板上的限位凸起; 卡子,所述卡子包括锥形插入端、平面端和中间梁,所述中间梁的第一端与所述锥形插入端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梁的第二端与所述平面端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梁的第一端与所述锥形插入端的连接点分布在所述锥形插入端的周边位置,所述中间梁的第二端与所述平面端的连接点分布在所述平面端的周边位置; 所述锥形插入端卡在所述卡孔内,所述平面端顶在所述内饰板的限位凸起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插入端、平面端和中间梁为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梁的数量是3-8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梁的数量是4个。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梁的厚度是0.8-3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为圆环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梁中心轴线是直线。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汽车内饰板与钣金件之间的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梁中心轴线是曲线。
【文档编号】B60R21/02GK204095696SQ201420444356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7日
【发明者】董丹丹, 王明, 蔡庆荣, 江楷涛, 张瑞妍, 陆百迅 申请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