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缸及储液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2572发布日期:2019-01-04 22:48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主缸及储液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的主缸及储液箱。

本申请基于2013年11月1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3-228332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存在如下构造的主缸:在储存箱和覆盖其上方开口的盖之间配置分隔件,利用该分隔件将储存箱的内部上下分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4166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的主缸中,制动液有可能因车辆行驶中的大气的流动而漏出。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制动液的漏出的主缸及储液箱。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主缸具有:缸体,通过制动杆的操作进行推进的活塞可滑动地设于该缸体;储液箱,设于该缸体的上部,储存制动液。该储液箱具有:储液箱壁部,包围储存所述制动液的储存室而形成且上部开口,外侧承受车辆行驶中的大气的流动;盖部,覆盖该储液箱壁部的开口;分隔件,将所述储存室划分为液室和气室。在所述盖部或所述储液箱壁部设有大气连通路,该大气连通路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侧具有向外部开口的开口部,在所述储存室的周围通过并在偏离所述开口部的位置与所述气室连通。

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大气连通路在所述盖部与所述储液箱壁部之间弯曲地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与向轮缸供给制动液的主缸连接并储存所述制动液的储液箱具有:储液箱壁部,包围储存所述制动液的储存室而形成且上部开口,外侧承受车辆行驶中的大气的流动;盖部,覆盖该储液箱壁部的开口;分隔件,将所述储存室划分为液室和气室。在所述盖部或所述储液箱壁部设有大气连通路,该大气连通路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侧具有向外部开口的开口部,在所述储存室的周围通过并在偏离所述开口部的位置与所述气室连通。

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或第2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大气连通路在所述盖部与所述储液箱壁部之间弯曲地形成。

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或第2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大气连通路在车辆的后退方向侧与所述气室连通。

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或第2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大气连通路在车辆的侧面方向侧与所述气室连通。

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或第2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大气连通路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侧与所述气室连通。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方式,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制动液的漏出的主缸及储液箱。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盖部的背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盖部的背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盖部的背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是储液箱10构成主缸11的一部分的储液箱一体型的主缸11。该主缸11用于以向外部露出的状态安装的机动两轮车、三轮车及四轮车等骑乘型车辆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拿包括储液箱10的主缸11安装于车辆的状态进行说明,此时,将车辆上的前作为前、将车辆上的后作为后、将车辆上的左作为左、将车辆上的右作为右来进行说明。第1实施方式是由驾驶员的右手操作的前轮制动用的主缸11。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应用于由驾驶员的左手操作的后轮制动用的主缸和离合器用主缸,该情况下,以下说明中的左右相反。

主缸11在车辆中被配置于行驶风直接吹到的位置。具体而言,主缸11安装在位于车辆的转向手把(ステアリングバー)15的右侧部的安装部16上。转向手把15通过将圆筒状的管部件适当地弯曲加工而形成,且至少安装主缸11的安装部16的外周面成为圆筒面。

主缸11具有均为金属制的主体部件21、保持件22、紧固部件23、制动杆24和支承部件25。主体部件21是通过铸造而成的一体成形品,被配置于转向手把15的安装部16的前侧。在主体部件21上,在其右侧部以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安装座部30。主体部件21通过利用该安装座部30和保持件22夹持转向手把15的安装部16而被安装于转向手把15。安装座部30与保持件22通过紧固部件23结合在一起而夹持转向手把15,其中该紧固部件23为螺栓。注意,在图1中,出于用俯视图进行了表示的关系,仅示出了一个紧固部件23,但紧固部件23是在上下设有两个。

主体部件21在其右侧部的下部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杆支承部31。在该杆支承部31上,利用由螺栓构成的支承部件25安装有制动杆24。支承部件25沿上下方向安装于杆支承部31。制动杆24以该支承部件25为中心进行旋转。制动杆24在转向手把15的前方沿转向手把15向右方延伸。在主体部件21上,在杆支承部31的上侧、亦即右侧部的上部,形成有安装未图示的后视镜的镜安装部32。

在主体部件21上,设有从安装座部30的基端侧向左方延伸的缸体35。该缸体35在转向手把15的前方以沿着其安装部16的轴向的方式配置。如图2所示,该缸体35形成于主体部件21的下部。在缸体35的上部形成有储液箱壁部36。该储液箱壁部36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筒状的形状。储液箱壁部36与将其缸体35侧封闭的储液箱底部37,形成储存制动液的储存室38。储液箱底部37包括缸体35的一部分。

缸体35具有形成有向杆支承部31侧开口的缸体孔45的有底筒状的形状。该缸体孔45沿着图1所示的转向手把15的安装部16的轴向。如图2所示,缸体孔45从其与杆支承部31相反的一侧的缸体底部46侧起依次具有主孔部51、嵌合孔部53和口缘孔部54。该缸体孔45的中心轴成为缸体35的轴线。以下,将缸体35的轴线方向称为缸体轴向。

主孔部51在缸体孔45内轴向长度最长。嵌合孔部53形成于主孔部51的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亦即右侧。嵌合孔部53具有比主孔部51大的内径。口缘孔部54形成于嵌合孔部53的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口缘孔部54在缸体孔45内最靠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配置。口缘孔部54形成为比主孔部51的内径大、并且比嵌合孔部53的内径稍小。

在缸体底部46,以将其贯通的方式形成有螺孔部55。螺孔部55的最大内径比主孔部51的内径小。制动配管58的接头被螺合于该螺孔部55,其中制动配管58在图2中是用双点划线表示的。该制动配管58与设于车轮侧的盘式制动器等制动装置的轮缸59连通。

在储液箱底部37,形成有使缸体孔45与储存室38连通的连通孔63及连通孔64。连通孔63相比连通孔64更靠缸体轴向的缸体底部46侧亦即左侧配置。连通孔63具有配置于储存室38侧的大径孔部65和比其直径小且配置于缸体孔45侧的小径孔部66。连通孔63在大径孔部65向储存室38开口,在小径孔部66向缸体孔45内开口。连通孔64具有配置于储存室38侧的大径孔部68和比其直径小且配置于缸体孔45侧的小径孔部69。连通孔64在大径孔部68向储存室38开口,在小径孔部69向缸体孔45内开口。连通孔64的小径孔部69比连通孔63的小径孔部66直径大。

主缸11具有复位弹簧75、活塞76、杯形密封件77、O型环78、挡圈79、保护罩80和推压弹簧81。它们均配置于上述的缸体孔45内。复位弹簧75、活塞76、挡圈79及推压弹簧81为金属制。杯形密封件77、O型环78及保护罩80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

活塞76具有轴部85、凸缘部86、轴部87、凸缘部88、轴部89、轴部90、轴部91、凸缘部92、轴部93、轴部94、轴部95、轴部96和凸缘部97。活塞76被插入到缸体孔45中的口缘孔部54侧。

轴部85在活塞76中最靠缸体底部46侧亦即左侧形成。凸缘部86配置于轴部85的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亦即右侧,比轴部85直径大。轴部87配置于凸缘部86的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比轴部85直径小。凸缘部88配置于轴部87的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比凸缘部86直径大。轴部89配置于凸缘部88的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比凸缘部88直径小。轴部90配置于轴部89的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与凸缘部88直径相同。轴部91配置于轴部90的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比轴部90直径小。

凸缘部92配置于轴部91的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与轴部90直径相同。轴部93配置于凸缘部92的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比凸缘部92直径小。轴部94配置于轴部93的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比轴部93直径小。轴部95配置于轴部94的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比轴部94直径大。轴部96配置于轴部95的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比轴部95直径小。凸缘部97配置于轴部96的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比轴部96直径大。凸缘部97在活塞76中最靠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形成。活塞76在凸缘部88、轴部90及凸缘部92可滑动地嵌合于缸体孔45的主孔部51。由此,活塞76可滑动地设于缸体35,沿缸体轴向进行移动。

复位弹簧75是轴向一端侧与另一端侧相比直径更大的锥状的螺旋弹簧。复位弹簧75在大径侧的端部抵接于缸体底部46,在小径侧的端部使活塞76的轴部85插入到内侧,并且抵接于凸缘部86。

杯形密封件77具有包含中心轴线的剖面的形状向一侧开口的C字状的形状。杯形密封件77配置于活塞76的凸缘部86、88之间,并嵌合于轴部87。杯形密封件77成为使开口侧配置于凸缘部86侧的状态,且外周部与主孔部51的内周面滑动接触。

O型环78配置于活塞76的轴部90及凸缘部92之间,并嵌合于轴部91。O型环78的外周部与主孔部51的内周面滑动接触。挡圈79具有C字状的形状。挡圈79嵌合固定于嵌合孔部53。在挡圈79上,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未图示的卡止片部。这些卡止片部能够与活塞76的凸缘部92的轴部93侧的端面抵接。由此,挡圈79限制被复位弹簧75推压的活塞76从缸体孔45中脱出。保护罩80呈筒状,其一端部配置于活塞76的轴部95与凸缘部97之间,并嵌合于轴部96。保护罩80以另一端侧位于嵌合孔部53侧的方式在口缘孔部54内延伸,且另一端部被推压弹簧81推压在口缘孔部54的内周面上。

缸体孔45的比活塞76的O型环78更靠缸体底部46侧的部分被制动液填满。杯形密封件77利用活塞76与主孔部51的螺孔部55侧的部分形成经由制动配管58连通于轮缸59的液压室101。

在活塞76的凸缘部97的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配置有制动杆24的推压部102。若操作制动杆24,则推压部102向缸体底部46侧亦即左侧移动,向该方向推压活塞76。这样一来,活塞76与杯形密封件77一体地向缩小液压室101的方向移动。由此,从液压室101经由制动配管58向轮缸59供给制动液。亦即,通过制动杆24的操作,活塞76向缸体底部46的方向推进而产生制动液压。另外,若解除制动杆24的操作,则活塞76利用复位弹簧75的作用力返回,轮缸59的制动液返回液压室101。在此,若制动装置的制动摩擦材料的量减少,则轮缸59侧的液压室的容积增加。关于主缸11,在制动杆24未处于操作状态时,液压室101利用连通孔63与储存室38连通,因此从储存室38向液压室101补给相应量的制动液。

储液箱壁部36由配置于缸体底部46侧亦即左侧的侧壁部111、配置于前侧的前壁部112、配置于与缸体底部46相反的一侧亦即右侧的侧壁部113、配置于后侧的图3所示的后壁部114、前壁部112与侧壁部113之间的图4所示的角壁部115和侧壁部111与后壁部114之间的角壁部116构成。储液箱壁部36具有四边筒状的形状。储液箱壁部36利用这些侧壁部111、前壁部112、角壁部115、侧壁部113、后壁部114及角壁部116包围储存室38而形成,且上部开口。

如图3所示,在前壁部112上,在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凸部118。在该凸部118的中央贯通形成有窗孔119。该窗孔119的前侧成为大径孔部120,后侧成为与该大径孔部120相比直径较小的小径孔部121。主缸11具有安装于主体部件21的该窗孔119的窗部件122及密封部件123。窗部件122由透光性材料构成。窗部件122经由环状的密封部件123固定于大径孔部120。经由该窗部件122,能够目视观察到处于储液箱壁部36内的储存室38中的制动液的液面。

在储液箱壁部36的上端部外侧,遍及整周呈环状地形成有比下侧部分更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端缘部131。另外,在储液箱壁部36的上部内侧,遍及整周呈环状地形成有以壁厚薄于下侧部分的方式形成台阶状的台阶部141。

如图4所示,角壁部115具有比前壁部112及侧壁部113更向内侧(储存室38侧)突出的形状。角壁部116具有比侧壁部111及后壁部114更向内侧突出的形状。在角壁部115的上部形成有螺孔148。在角壁部116的上部形成有螺孔149。

储液箱壁部36中,侧壁部111的上端面151与前壁部112的上端面152连续,该上端面152与角壁部115的上端面155连续,该上端面155与侧壁部113的上端面153连续。另外,该上端面153与后壁部114的上端面154连续,该上端面154与角壁部116的上端面156连续,该上端面156与上端面151连续。这些上端面151~156全部为平坦面,配置于同一平面内。这些上端面151~156构成了整体上呈四边框状的框状端面157。与角壁部115、116相同,上端面155具有比上端面152、153更向它们的内角侧突出的形状。上端面156为比上端面151、154更向它们的内角侧突出的形状。

主缸11具有金属制的盖部161、金属制的盖部安装部件162、162和由EPDM等橡胶制的弹性材料构成的分隔件163。

分隔件163具有载置在侧壁部111的上端面151上的载置板部171、载置在前壁部112的上端面152上的载置板部172和载置在侧壁部113的上端面153上的载置板部173。另外,分隔件163具有载置在后壁部114的上端面154上的载置板部174、载置在角壁部115的上端面155上的载置板部175和载置在角壁部116的上端面156上的载置板部176。载置板部171与载置板部172连续,载置板部172与载置板部175连续,载置板部175与载置板部173连续。另外,载置板部173与载置板部174连续,载置板部174与载置板部176连续,载置板部176与载置板部171连续。

这些载置板部171~176全部为平板状,配置于同一平面内。这些载置板部171~176构成了整体上呈四边框状的框状板部177。与角壁部115的上端面155相同,载置板部175为比载置板部172、173更向它们的内角侧突出的形状,与角壁部116的上端面156相同,载置板部176为比载置板部171、174更向它们的内角侧突出的形状。在载置板部175,形成有将其沿板厚方向贯通的插通孔178,在载置板部176,形成有将其沿板厚方向贯通的插通孔179。

如图3所示,分隔件163具有从框状板部177的内周端缘部向下方延伸的筒状的外侧筒状部181、从外侧筒状部181的下端缘部向内侧延伸的框状的外侧下板部182、从外侧下板部182的内周端缘部向上方延伸的筒状的中间筒状部183、从中间筒状部183的上端缘部向内侧延伸的框状的上板部184、从上板部184的内周端缘部向下方延伸的筒状的内侧筒状部185和从内侧筒状部185的下端缘部向内侧延伸而将内侧筒状部185封闭的板状的内侧下板部186。这些外侧筒状部181、外侧下板部182、中间筒状部183、上板部184、内侧筒状部185及内侧下板部186配置于储存室38内。

盖部161是通过铸造而成的一体成形品。盖部161覆盖储液箱壁部36的上部开口,并且其背面侧与储液箱壁部36的框状端面157夹持分隔件163的框状板部177。换言之,分隔件163被主体部件21的储液箱壁部36与盖部161直接夹持。如图4所示,盖部161具有将储液箱壁部36的上部开口覆盖的主板部190。该主板部190中,左侧的侧缘部191与前侧的前缘部192连续,前缘部192与右侧的侧缘部193连续,侧缘部193与后侧的后缘部194连续,后缘部194与侧缘部191连续。

这些侧缘部191、前缘部192、侧缘部193及后缘部194构成了整体上呈四边框状的框状缘部195。前缘部192的外端面与后缘部194的外端面形成为相互平行的平面。侧缘部191的外端面与侧缘部193的外端面形成为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形成凸状的镜面对称的弯曲面。框状缘部195的外周端面为比储液箱壁部36的框状端面157的外周端缘部大一圈的形状,并为比分隔件163的框状板部177的外周端面大两圈的形状。盖部161中,主板部190的前缘部192与右侧的侧缘部193之间的角部利用由螺钉构成的盖部安装部件162固定于储液箱壁部36,主板部190的后缘部194与左侧的侧缘部191之间的角部利用由螺钉构成的盖部安装部件162固定于储液箱壁部36。

在主板部190上,在前缘部192与侧缘部193之间的角部形成有用于使盖部安装部件162穿过的插通孔198,在后缘部194与侧缘部191之间的角部形成有用于使盖部安装部件162穿过的插通孔199。如图5的背面图所示,在盖部161上,在比主板部190的插通孔198、199更靠内侧的范围内,形成有从背面向垂直方向突出的方筒状的筒状突出部200。该筒状突出部200具有沿着侧缘部191的突出部201、沿着前缘部192的突出部202、沿着侧缘部193的突出部203和沿着后缘部194的突出部204。另外,筒状突出部200具有在插通孔198的插通孔199侧将突出部202与突出部203连接起来的突出部205和在插通孔199的插通孔198侧将突出部201与突出部204连接起来的突出部206。如图2及图3所示,筒状突出部200插入到分隔件163的外侧筒状部181与中间筒状部183之间。

在盖部161上,形成有如图2、图5所示那样从主板部190的侧缘部191的外端缘部的背面相对于主板部190垂直地突出的突出壁部211和如图3、图5所示那样从主板部190的前缘部192的外端缘部的背面相对于主板部190垂直地突出的突出壁部212。另外,在盖部161上,形成有如图2、图5所示那样从主板部190的侧缘部193的外端缘部的背面相对于主板部190垂直地突出的突出壁部213和如图3、图5所示那样从主板部190的后缘部194的外端缘部的背面相对于主板部190垂直地突出的突出壁部214。如图5所示,突出壁部211与突出壁部212连续,突出壁部212与突出壁部213连续,突出壁部213与突出壁部214连续,突出壁部214与突出壁部211连续。由此,突出壁部211~214构成了整体上呈四边框状的框状壁部215。突出壁部212、214具有相互平行的直线状的形状。突出壁部211、213具有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形成凸状的镜面对称的圆弧状的形状。

在主板部190中,突出壁部211与突出部201之间的面部221和突出壁部212与突出部202之间的面部222连续,该面部222和突出壁部212、213与突出部205之间的面部225连续。另外,该面部225和突出壁部213与突出部203之间的面部223连续,该面部223和突出壁部214与突出部204之间的面部224连续。另外,该面部224和突出壁部211、214与突出部206之间的面部226连续,该面部226与面部221连续。这些面部221~226全部为平坦面,配置于同一平面内。这些面部221~226构成了整体上呈四边框状的框状面部227。面部221沿着突出壁部211,面部222沿着突出壁部212,面部223沿着突出壁部213,面部224沿着突出壁部214。面部222、224呈相互平行的直线状,面部221、223呈圆弧状。

面部225以前后方向的宽度宽于面部222、左右方向的宽度宽于面部223、且向它们的内角侧突出的方式扩大。在该面部225的中间位置形成有插通孔198。面部226以前后方向的宽度宽于面部224、左右方向的宽度宽于面部221、且向它们的内角侧突出的方式扩大。在该面部226的中间位置形成有插通孔199。

如图2所示,分隔件163的框状板部177被夹持于储液箱壁部36的框状端面157和盖部161的框状面部227。亦即,载置板部171被夹持于上端面151与面部221,载置板部173被夹持于上端面153与面部223。另外,如图3所示,载置板部172被夹持于上端面152与面部222,载置板部174被夹持于上端面154与面部224。并且,图4所示的载置板部175被夹持于上端面155与图5所示的面部225,图4所示的载置板部176被夹持于上端面156与图5所示的面部226。

在图5中,相对于用实线表示的盖部161,用双点划线表示分隔件163的框状板部177。在上述夹持状态下,载置板部171的外端面以抵接或接近状态与突出壁部211的内壁面相对,载置板部172的外端面以抵接或接近状态与突出壁部212的内壁面相对,载置板部173的外端面以抵接或接近状态与突出壁部213的内壁面相对,载置板部174的外端面以抵接或接近状态与突出壁部214的内壁面相对。另外,载置板部175的外端面以抵接或接近状态与突出壁部212、213的角部的内壁面相对,载置板部176的外端面以抵接或接近状态与突出壁部211、214的角部的内壁面相对。

在将图4所示的分隔件163的框状板部177夹持于储液箱壁部36的框状端面157和图5所示的盖部161的框状面部227的状态下,将图4所示的一方的盖部安装部件162插通到盖部161上形成的插通孔198和分隔件163的载置板部175上形成的插通孔178中,并使之与形成于储液箱壁部36的上端面155的螺孔148螺合。另外,将另一方的盖部安装部件162插通到盖部161上形成的插通孔199和分隔件163的载置板部176上形成的插通孔179中,并使之与形成于储液箱壁部36的上端面156的螺孔149螺合。这样,将盖部161及分隔件163安装于主体部件21。如图2、图3所示,从框状面部227至框状壁部215的突出前端面的高度比该安装状态下的分隔件163的框状板部177的厚度小。因此,在该安装状态下,在盖部161的框状壁部215的下端的前端面和储液箱壁部36的框状端面157的上端面之间设有间隙230。

分隔件163将储存室38划分为下侧的储存制动液的液室231和上侧的气室232。由此,抑制液室231的制动液与外部空气直接接触,抑制制动液的吸湿。而且,分隔件163通过发生变形,能够追随于液室231的制动液的液量的变动。气室232如后述那样与大气连通。

主体部件21的储液箱壁部36及储液箱底部37、图3所示的窗部件122、密封部件123及分隔件163和图4所示的盖部安装部件162、162构成了设于图2所示的缸体35的上部并储存制动液的储液箱10。因此,储液箱10与向轮缸59供给制动液的主缸11一体地连接。通过使主缸11在车辆中配置于行驶风直接吹到的位置,使得储液箱10在储液箱壁部36的外侧及盖部161的外侧承受车辆行驶中的大气的流动。

如图5所示,在盖部161的框状面部227,形成有向与框状面部227垂直的方向凹陷的两个通路槽235、236。通路槽235、236在铸造时形成。注意,通路槽235、236也可以通过切削加工形成。

通路槽235由槽部241~247构成。槽部241在比盖部16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稍靠侧缘部193侧的位置从面部222的突出壁部212侧的端部形成至突出部202侧的中间位置。槽部241具有与面部22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直线状的形状。槽部242在面部22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从槽部241的突出部202侧的端部沿面部222的延伸方向向面部225侧延伸至面部225内的插通孔198跟前的位置。与面部222相同,槽部242具有直线状的形状。

槽部243从槽部242的面部225侧的端部起在面部225的插通孔198与突出部205之间通过并延伸至面部225内的面部223侧。槽部243的与槽部242相连的部分与面部222的延伸方向垂直,槽部243的与槽部242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沿着面部222的延伸方向,它们之间的部分以与插通孔198呈同心状的方式弯曲。槽部244在面部223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从槽部243的与槽部24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沿面部223的延伸方向延伸至面部224。与面部223相同,槽部244具有圆弧状的形状。

槽部245在面部224的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从槽部244的与槽部24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沿面部224的延伸方向延伸至比盖部16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稍靠侧缘部193侧的位置。与面部224相同,槽部245具有直线状的形状。槽部246从槽部245的与槽部24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与面部224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式向突出部204侧延伸,越过面部224的突出部204侧的端部位置,沿前后方向贯通突出部204。槽部246与槽部241配置为同一直线状。槽部241~246在车载时使成为顶面的槽底面配置于同一平面,且相对于框状面部227形成为一定的深度。

槽部247形成为,从槽部241的与槽部24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位置起,与突出壁部212的内端壁面相比更向与突出部202相反的方向凹陷。如图3所示,该槽部247的与槽部24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突出壁部212的突出前端面开口,该槽部247的槽部241侧的端部形成至与面部222相比更进一步凹陷的槽部241的槽底面的位置。

通路槽235从槽部241经由槽部242、图5所示的槽部243~245到图3所示的槽部246的槽部245侧的部分被分隔件163的框状板部177封闭。通路槽235在与分隔件163之间形成大气连通路251。该大气连通路251利用由槽部246与分隔件163的载置板部174的内端缘部形成的内部开口部252与气室232连通。

另外,大气连通路251利用槽部247的下端的外部开口部(开口部)253向成为储液箱10的外部的、盖部161的突出壁部212与储液箱壁部36的上端面152之间的间隙230开口。

亦即,大气连通路251形成于盖部161,如图1所示,根据通路槽235的形状,大气连通路251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侧具有向外部开口的外部开口部253并在储存室38(参照图2、图3)的周围通过,在偏离外部开口部253位置的内部开口部252与气室232(参照图2、图3)连通。大气连通路251使槽部242相对于槽部241弯曲,使槽部243相对于槽部242弯曲,使槽部243弯曲,使槽部244相对于槽部243弯曲,使槽部245相对于槽部244弯曲,使槽部246相对于槽部245弯曲,从而成为迷宫式构造。

如图5所示,通路槽236由槽部261~267构成。槽部261在比盖部16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稍靠侧缘部191侧的位置从面部222的突出壁部212侧的端部形成至突出部202侧的中间位置。槽部261具有与面部22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直线状的形状。槽部262在面部22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从槽部261的突出部202侧的端部沿面部222的延伸方向延伸至面部221。与面部222相同,槽部262具有直线状的形状。槽部262与槽部242配置于同一直线上。

槽部263在面部221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从槽部262的面部221侧的端部沿面部221的延伸方向向面部226侧延伸至面部226内的插通孔199跟前的位置。与面部221相同,槽部263具有圆弧状的形状。槽部264从槽部263的面部226侧的端部起在面部226的插通孔199与突出部206之间通过并延伸至面部226内的面部224侧。槽部264的与槽部263相连的部分沿着面部224的延伸方向,槽部264的与槽部263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与面部224的延伸方向垂直,它们之间的部分与插通孔199呈同心状地弯曲。

槽部265在面部224的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从槽部264的与槽部26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沿面部224的延伸方向延伸至比盖部16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稍靠侧缘部191侧的位置。与面部224相同,槽部265具有直线状的形状。槽部265与槽部245配置于同一直线上。槽部266从槽部265的与槽部26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与面部224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式向突出部204侧延伸,越过面部224的突出部204侧的端部位置,沿前后方向贯通突出部204。槽部266与槽部261配置为同一直线状。槽部261~266在车载时使成为顶面的槽底面配置于同一平面,且相对于框状面部227形成为一定的深度。

槽部267形成为,从槽部261的与槽部26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位置起,与突出壁部212的内端壁面相比更向与突出部202相反的方向凹陷。该槽部267的与槽部26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突出壁部212的突出前端面开口,槽部261侧的端部形成至与面部222相比更进一步凹陷的槽部261的槽底面的位置。在此,在上述安装状态下,分隔件163的框状板部177弹性变形,其外周面与框状壁部215的除槽部247、267之外的全部内周壁面接触。

通路槽236从槽部261经由槽部262~265到槽部266的槽部265侧的部分被分隔件163的框状板部177封闭。通路槽236在与分隔件163之间形成大气连通路271。该大气连通路271利用由槽部266与分隔件163的载置板部174的内端缘部形成的内部开口部272与图3所示的气室232连通。另外,图5所示的大气连通路271利用槽部267的下端的外部开口部(开口部)273向图3所示的突出壁部212与储液箱壁部36的间隙230开口。

亦即,大气连通路271形成于盖部161。如图1所示,根据通路槽236的形状,大气连通路271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侧具有向外部开口的外部开口部273并在储存室38(参照图2、图3)的周围通过,在偏离外部开口部273的位置的内部开口部272与气室232(参照图2、图3)连通。大气连通路271使槽部262相对于槽部261弯曲,使槽部263相对于槽部262弯曲,使槽部264相对于槽部263弯曲,使槽部264弯曲,使槽部265相对于槽部264弯曲,使槽部266相对于槽部265弯曲,从而成为迷宫式构造。

主缸11利用大气连通路251、271使图2所示的气室232基本上维持在大气压。由此,即使制动摩擦材料减少而使得轮缸59侧的液压室的容积增加,从而从储存室38的液室231向液压室101进行制动液的补给,也可使液室231内维持在大气压。

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主缸为利用分隔件将储存箱的内部上下分隔的构造,用于使比分隔件更靠上侧的室与外部空气连通的通路在储液箱的左右的侧面向外部开口。行驶风沿主缸的左右的侧面从前方向后方流动。通路相对于该行驶风的流动处于垂直方向。因此,有可能因车辆行驶中的大气的流动所导致的文丘里效应而使得通路的开口部成为负压。因此,若出现制动液例如长年累月地向分隔件中浸透等而从液室侧到达气室侧的情况,则该制动液有可能被车辆行驶中的大气的流动从开口部吸出而向外部漏出。另外,虽然也可以设置另外的分隔件板来抑制气室的制动液向外部的漏出,但在该情况下,会导致部件数量增加、成本增加。

与此相对,在包括上述储液箱10的主缸11中,使气室232与外部空气连通的大气连通路251、271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侧(行驶风的上风侧)具有向外部开口的外部开口部253、273并在储存室38的周围通过,在偏离外部开口部253、273的储存室38的后侧、即车辆的后退方向侧的内部开口部252、272与气室232连通。由此,即使存在车辆行驶中的大气的流动,外部开口部253、273也难以成为负压。因此,即使在气室232侧存在制动液,也能够抑制该制动液被车辆行驶中的大气的流动从外部开口部253、273吸出。因此,即使不设置分隔件板,也能够降低制动液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另外,由于行驶风从外部开口部253、273导入到气室232内,因此分隔件163向制动液面的追随性提高,制动液向轮缸59的供给性能提高。

另外,由于外部开口部253、273在前缘部192的突出壁部212朝下开口,因此主板部190的前缘部192成为遮挡部,抑制雨水和异物等向大气连通路251、271内进入。其结果,能够抑制雨水和异物等向气室232进入。

大气连通路251成为槽部242相对于槽部241弯曲、槽部243相对于槽部242弯曲、槽部243弯曲、槽部244相对于槽部243弯曲、槽部245相对于槽部244弯曲、槽部246相对于槽部245弯曲的迷宫式构造。另外,大气连通路271成为槽部262相对于槽部261弯曲、槽部263相对于槽部262弯曲、槽部264相对于槽部263弯曲、槽部264弯曲、槽部265相对于槽部264弯曲、槽部266相对于槽部265弯曲的迷宫式构造。因此,大气连通路251、271利用因行驶风而产生的动压(所谓的RAM压)的各弯曲部分使压力损失变大,能够抑制行驶风对液压上升的影响。

在此,因行驶风而产生的动压P可由下式求出。

P=1/2×ρ×V2

若使空气的密度ρ为ρ=1.2kg/m3、V为体积、轮缸59工作的最小液压为0.05MPa,则即使在不存在迷宫式构造带来的压力损失的情况下,在计算上也是从车辆的行驶速度为350km/h左右开始给轮缸59带来影响,而如果存在迷宫式构造,就能够进一步抑制行驶风带来的影响。

在以上的第1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图5所示的槽部242与槽部262在它们之间利用与它们配置在同一直线上的追加的槽部连结,使大气连通路251、271连通。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或者也可以单独地将槽部245与槽部265在它们之间利用与它们配置在同一直线上的追加的槽部连结,使大气连通路251、271连通。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6,以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注意,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将利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盖部161而言局部结构不同的图6所示的盖部161A。在该盖部161A上,形成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通路槽235、236局部不同的通路槽235A、236A。通路槽235A、236A也是在铸造时形成的。在图6中,相对于用实线表示的盖部161A,用双点划线表示分隔件163的框状板部177。

在通路槽235A中,形成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槽部241~243、247。在通路槽235A中,没有形成第1实施方式的槽部246,而是形成了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槽部244A、245A。

槽部244A从槽部243的与槽部24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面部225内以沿着面部223的延伸方向的方式延伸至面部223侧的规定位置。槽部244A为沿着与突出壁部212垂直的方向的直线状。槽部245A从槽部244A的与槽部24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与突出壁部213相反的方向延伸,并沿左右方向贯通突出部205。槽部241~243、244A、245A在车载时使成为顶面的槽底面配置于同一平面,并从框状面部227起形成为一定的深度。

通路槽235A的槽部241~243、槽部244A及槽部245A的槽部244A侧的部分被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分隔件163封闭。通路槽235A在与分隔件163之间形成大气连通路251A。该大气连通路251A利用由槽部245A与分隔件163的载置板部175的内端缘部形成的内部开口部252A与气室232连通,并利用槽部247的与槽部24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外部开口部253向储液箱10的外部开口。亦即,大气连通路251A形成于盖部161A,根据通路槽235A的形状,大气连通路251A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侧具有向外部开口的外部开口部253并在储存室38的周围通过,在偏离外部开口部253的位置即车辆的侧面方向侧的内部开口部252A与气室232连通。大气连通路251A为槽部242相对于槽部241弯曲、槽部243相对于槽部242弯曲、槽部243弯曲、槽部244A相对于槽部243弯曲、槽部245A相对于槽部244A弯曲的迷宫式构造。

在通路槽236A中,形成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槽部261、262、267。在通路槽236A中,没有形成第1实施方式的槽部265、266,而是形成了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槽部263A、264A。

槽部263A在面部221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从槽部262的与槽部26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沿面部221的延伸方向向面部226侧延伸。与面部221相同,槽部263A具有圆弧状的形状。槽部264A从槽部263A的与槽部26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与突出壁部211相反的方向延伸,并沿左右方向贯通突出部206。槽部261、262、263A、264A在车载时使成为顶面的槽底面配置于同一平面,并从框状面部227起形成为一定的深度。

通路槽236A的槽部261、262、槽部263A及槽部264A的槽部263A侧的部分被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分隔件163封闭。通路槽236A在与分隔件163之间形成大气连通路271A。该大气连通路271A利用由槽部264A与分隔件163的载置板部176的内端缘部形成的内部开口部272A与气室232连通,并利用槽部267的与槽部261相反的一侧的外部开口部273向储液箱10的外部开口。亦即,大气连通路271A形成于盖部161A,根据通路槽236A的形状,大气连通路271A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侧具有向外部开口的外部开口部273并在储存室38的周围通过,在偏离外部开口部273的位置即车辆的侧面方向侧的内部开口部272A与气室232连通。大气连通路271A为槽部262相对于槽部261弯曲、槽部263A相对于槽部262弯曲、槽部264A相对于槽部263A弯曲的迷宫式构造。

根据这样的第2实施方式,相比于第1实施方式,大气连通路251A、271A的迷宫式构造变得更为简单,因此,通路槽235A、236A的制作变得容易,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7,以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注意,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将利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在第3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盖部161而言局部结构不同的图7所示的盖部161B。在该盖部161B中,形成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通路槽235、236局部不同的通路槽235B、236B。通路槽235B、236B也是在铸造时形成的。在图7中,相对于用实线表示的盖部161B,用双点划线表示分隔件163的框状板部177。

在通路槽235B中,形成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槽部241、242、247。在通路槽235B中,没有形成第1实施方式的槽部244~246,而是形成了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槽部243B。槽部243B从槽部242的与槽部24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与突出壁部212相反的方向延伸,并沿前后方向贯通突出部205。槽部241、242、243B在车载时使成为顶面的槽底面配置于同一平面,并从框状面部227起形成为一定的深度。

通路槽235B的槽部241、242和槽部243B的槽部242侧的部分被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分隔件163封闭。通路槽235B在与分隔件163之间形成大气连通路251B。该大气连通路251B利用由槽部243B与分隔件163的载置板部175的内端缘部形成的内部开口部252B与气室232连通,并利用槽部247的与槽部241相反的一侧的外部开口部253向储液箱10的外部开口。亦即,大气连通路251B形成于盖部161B,根据通路槽235B的形状,大气连通路251B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侧具有向外部开口的外部开口部253并在储存室38的周围通过,在偏离外部开口部253的位置即车辆的前进方向侧的内部开口部252B与气室232连通。大气连通路251B为槽部242相对于槽部241弯曲、槽部243B相对于槽部242弯曲的迷宫式构造。

在通路槽236B中,形成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槽部261、267。在通路槽236B中,没有形成第1实施方式的槽部264~266,而是形成了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槽部262B、263B。

槽部262B在面部22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从槽部261的突出部202侧的端部沿面部222的延伸方向向面部221侧延伸至面部221的跟前。与面部222相同,槽部262B具有直线状的形状。槽部262B与槽部242配置于同一直线上。槽部263B从槽部262B的与槽部26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与突出壁部212相反的方向延伸,并沿前后方向贯通突出部202。槽部261、262B、263B在车载时使成为顶面的槽底面配置于同一平面,并从框状面部227起形成为一定的深度。

通路槽236B的槽部261、262B和槽部263B的槽部262B侧的部分被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分隔件163封闭。通路槽236B在与分隔件163之间形成大气连通路271B。该大气连通路271B利用由槽部263B与分隔件163的载置板部172的内端缘部形成的内部开口部272B与气室232连通,并利用槽部267的与槽部26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外部开口部273向储液箱10的外部开口。亦即,大气连通路271B形成于盖部161B,根据通路槽236B的形状,大气连通路271B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侧具有向外部开口的外部开口部273并在储存室38的周围通过,在偏离外部开口部273的位置即车辆的前进方向侧的内部开口部272B与气室232连通。大气连通路271B为槽部262B相对于槽部261弯曲、槽部263B相对于槽部262B弯曲的迷宫式构造。

根据这样的第3实施方式,相比于第1实施方式自不必说,即使是相比于第2实施方式,大气连通路251B、271B的迷宫式构造也变得更为简单。因此,通路槽235B、236B的制作变得容易,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第4实施方式>

基于图8说明第4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第4实施方式在主体部件321的储液箱壁部336的框状端面357形成有成为大气连通路的通路槽335。详细地说,通路槽335的一端侧设于框状端面357并与槽部341连通,槽部341具有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侧向外部开口的外部开口部353。另一方面,通路槽335的另一端侧从成为通路槽335的一部分的槽部365经由分隔件363的框状板部377上形成的连通孔301与向气室232开口的盖部361的槽部246连通。这样,在第4实施方式中,利用形成于储液箱壁部336的槽部341及通路槽335、形成于分隔件363的连通孔301和盖部361的槽部246构成了大气连通路。通过这种结构,在第4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气室232侧存在制动液,也能够抑制该制动液被车辆行驶中的大气的流动从外部开口部353吸出。因此,即使不设置分隔件板,也能够降低制动液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以上,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在盖部161形成通路槽235、236来形成大气连通路251、271的情况。在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在盖部161A形成通路槽235A、236A来形成大气连通路251A、271A的情况。在第3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在盖部161B形成通路槽235B、236B来形成大气连通路251B、271B的情况。对于它们,也可以在储液箱壁部36的框状端面157上形成相同形状的通路槽而在与分隔件之间形成大气连通路。

大气连通路的外部开口部可以配置于任意的位置,只要是车辆的前进方向侧即可,另外,气连通路的外部开口部的数量也可以任意设定。大气连通路的内部开口部可以配置于任意的位置,只要是偏离外部开口部的位置即可,另外,大气连通路的内部开口部的数量也能够任意设定。

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与主缸分体且经由配管连接于主缸的储液箱。

注意,盖部161、161A、161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铸铁等金属制的部件,但也可以采用塑料、橡胶等树脂部件。另外,盖部161、161A、161B虽然是通过铸造而成的一体成形品,但也可以通过烧结等形成。

以上的实施方式为一种主缸,该主缸具有:缸体,通过制动杆的操作进行推进的活塞可滑动地设于该缸体;储液箱,设于该缸体的上部,储存制动液;该储液箱具有:储液箱壁部,包围储存所述制动液的储存室而形成且上部开口,外侧承受车辆行驶中的大气的流动;盖部,覆盖该储液箱壁部的开口;分隔件,将所述储存室划分为液室和气室。在所述盖部或所述储液箱壁部设有大气连通路,该大气连通路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侧具有向外部开口的开口部,在所述储存室的周围通过并在偏离所述开口部的位置与所述气室连通。

另外,以上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储液箱,该储液箱与向轮缸供给制动液的主缸连接并储存所述制动液。该储液箱具有:储液箱壁部,包围储存所述制动液的储存室而形成且上部开口,外侧承受车辆行驶中的大气的流动;盖部,覆盖该储液箱壁部的开口;分隔件,将所述储存室划分为液室和气室。在所述盖部或所述储液箱壁部设有大气连通路,该大气连通路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侧具有向外部开口的开口部,在所述储存室的周围通过并在偏离所述开口部的位置与所述气室连通。

所述大气连通路在所述盖部与所述储液箱壁部之间弯曲地形成。另外,所述大气连通路在车辆的后退方向侧与所述气室连通。另外,所述大气连通路在车辆的侧面方向侧与所述气室连通。另外,所述大气连通路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侧与所述气室连通。

如上所述,在盖部或储液箱壁部设置大气连通路,该大气连通路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侧具有向外部开口的开口部,在储存室的周围通过并在偏离开口部的位置与气室连通,从而即使作用有车辆行驶中的大气的流动,开口部也难以成为负压。因此,即使在气室侧存在制动液,也能够抑制该制动液被车辆行驶中的大气的流动从开口部吸出。

工业实用性

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制动液的漏出的主缸及储液箱。

附图标记说明

10 储液箱

11 主缸

24 制动杆

35 缸体

38 储存室

36 储液箱壁部

59 轮缸

76 活塞

161、161A、161B 盖部

163 分隔件

231 液室

232 气室

251、251A、251B、271、271A、271B 大气连通路

253、273 外部开口部(开口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