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铺客车组合式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6100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座椅,特别涉及一种卧铺客车组合式座椅,该座椅可根据乘客需要在坐姿与卧姿之间相互转换。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最主要的作用是支撑乘员的身体,是车内最引人注目的部件,对乘坐舒适性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还直接关系到乘坐汽车的安全性。目前,对于客车座椅舒适度的设计,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客车座椅普遍存在的问题:靠背形式固定、靠背较低、坐垫窄小、乘坐时间久易腰酸背痛。乘客在旅途过程中不仅有良好的坐姿选择,更重要的是能够给旅客提供良好的乘卧休息条件,如果乘客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自己正常的坐姿姿势或以卧铺的形式平躺在自己的座位上,不仅可满足乘客的乘车需求,也可更大限度的发挥客车车内的空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高等级公路的兴建,各旅游公司、出租汽车公司及宾馆饭店等部门都迫切需要豪华、舒适、性能优良和安全可靠的客车,而保障乘客在旅途中的安全性、舒适性也已成为现代客车座椅追求的主要方向。坐卧两用组合式座椅即是在这样的技术需求背景下而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铺客车组合式座椅,该座椅可根据乘员的不同需要而在乘坐与躺卧两种姿态之间进行转换,以满足长途客车在旅行中乘员对不同乘坐姿态的要求。如上构思,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卧铺客车组合式座椅,其特征在于:由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组成;前排座椅包括前排靠背、前排左右侧立柱、两个前排支撑座、前排上下坐垫和前排扶手;前排左右侧立柱分别固定在车厢地板上并通过前铰支轴与前排靠背铰接,前排左右侧立柱与两个前排支撑座共同构成前排座椅骨架;前排靠背侧面设置有便于其自身沿前铰支轴上下抽拉移动的导槽,前排上下坐垫连接成一体,前排下坐垫支撑于两个前排支撑座之上,前排上坐垫与前排靠背连接固定;前扶手与前上坐垫铰接;后排座椅结构包括后排靠背、后排靠背左右支撑纵梁、后排左立柱、后排爬梯、后排上下坐垫、后坐垫支撑横梁、后排支撑座及后扶手;后排靠背左右支撑纵梁固接在后排靠背上,后排爬梯及后排左立柱固定在车厢地板上并通过后铰支轴分别与后排靠背铰接,后排爬梯、后排左立柱与后排支撑座共同构成后排座椅骨架,且后排爬梯与后排左立柱之间通过后坐垫支撑横梁连接;后排上下坐垫连接成一体,后排下坐垫支撑于后排支撑座与后坐垫支撑横梁之上,后排上坐垫及后排靠背连接固定,后扶手与后排靠背铰接。上述前排上下坐垫之间通过前连接板一相连。上述前排上坐垫及前排靠背通过前连接板二连接固定。上述前排左右侧立柱之间连接有前支撑横梁。上述后排上坐垫置于后下坐垫之上并通过后连接板二相连。上述后排上坐垫及后排靠背通过后连接板一连接固定。本发明前排靠背与后排靠背组合连接形成一上层卧铺结构,前排上下坐垫及后排上下坐垫组合连接形成一下层卧铺结构,因此,乘客可根据自身需要在坐姿与卧姿之间相互转换,以适应长途客车旅行中不同乘员的乘坐需求,改善乘员出行的乘坐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乘员坐姿座椅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乘员卧姿座椅装配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后排靠背2—后靠背右支撑纵梁3—后靠背左支撑纵梁4—后排左立柱5—后排爬梯6—后排下坐垫7—后坐垫支撑横梁8—后连接板一9—后排上坐垫10—后连接板二11—后排支撑座12—前坐垫支撑横梁13—前排右立柱14—前排支撑座一15—前排下坐垫16—前排支撑座二17—前连接板一18—前排上坐垫19—前连接板二20—前扶手21—前铰支轴22—前排靠背23—前排左立柱24—后扶手25—后铰支轴26—头枕27—连接销28—导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通过两个具体的实施例对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中给出了本发明乘员坐姿时座椅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中给出了本发明乘员卧姿时的座椅装配结构示意图。实施例1:本实施例为乘员坐姿形态实施方式,参阅图1所示。此时,后排上坐垫(9)置于后排下坐垫(6)之上并通过后连接板二(10)相连,后下坐垫(6)支撑于后排支撑座(11)与后坐垫支撑横梁(7)之上,后扶手(24)、后排上坐垫(9)及后排靠背(1)通过后连接板一(8)连接固定。同时,前排上坐垫(18)置于前排下坐垫(15)之上并通过前连接板一(17)相连,前排下坐垫(15)支撑于前排支撑座(14)与(16)之上,前扶手(20)、前排上坐垫(18)及前排靠背(22)通过前连接板二(19)连接固定。这样的装配连接形式,即可保证两名乘客分别可靠的乘坐在前、后排座椅上。实施例2:本实施例为乘员卧姿形态实施方式,参阅图2所示。此时,为满足不同乘员的躺卧需求,可分别松开前、后连接板一(8)与前连接板二(19),将后排靠背(1)沿后铰支轴(25)逆时针旋转至水平位置,使其后端支撑于本组座椅左右支撑纵梁(3)和(2)上。随后,将前排靠背(22)沿其自身侧面导槽向上拉动以避开前排支撑座(14)后再沿前铰支轴(21)逆时针旋转至水平位置,调整其前后位置,使其前端支撑于前部另一组座椅的支撑纵梁上,后端与后排靠背(1)的前端接触,二者通过后连接板一(8)连接固定。最后,将后扶手(24)顺时针转动,并通过连接销(27)使后扶手(24)前端在前排靠背(21)侧面导槽(28)中固定以增加座椅连接强度。取出头枕(26),紧固各连接板后便形成一上层卧铺。而后排爬梯(5)一方面起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则提供了乘员进入上层卧铺的通道。随之,将后排上坐垫(9)及前排上坐垫(18)都顺时针转动180°,而前扶手(20)此时也随之转动至与车厢地板接触位置。最终,后排上坐垫(9)前端支撑于前排支撑座(14)上,其后端支撑于后支撑座(11)上;而前排上坐垫(18)的前端则依靠前排扶手(20)支撑,其后端支撑于前支撑座二(16)上。取出头枕(26),紧固各连接板后便形成一下层卧铺。如此的装配连接形式,即可保证两名乘客分别可靠的躺卧在上、下卧铺之中。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说明,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构思和范围都记录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