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顶支架套件和用于负载承载杆的负载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8759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车顶支架套件和用于负载承载杆的负载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顶支架套件和用于车顶支架套件的负载条。负载条适于调整至少两个负载承载杆的负载承载表面之间的高度差。



背景技术:

包括经由负载承载器支座安装至机动车的车顶的负载承载杆的车顶支架套件一般用于提供机动车上改进的负载能力。近些年间,趋势是负载承载杆的横截面已被改进来降低风阻和噪声。一种类型的改进的负载承载杆具有类似翼状的横截面,其提供相对低的风阻和低噪声水平。

为了将负载承载杆附件(例如车顶箱)附接至具有翼状横截面的负载承载杆,负载承载杆通常配备有狭槽(有时称为通道)。狭槽沿着负载承载杆的长度延伸,且允许紧固部件沿着狭槽滑动和就位。紧固部件例如可以是螺母和螺钉。然而,这样的狭槽与诸如增加风噪和风阻的风扰乱的许多问题相关联。它们还收集污垢或碎石,其继而会意外地损坏机动车的漆或使负载承载杆附件的附接复杂化。

将车顶支架套件布置在车辆的车顶的一个问题可能是负载承载杆不是水平地对齐的,即在负载承载杆的负载接收表面之间具有高度差。该问题可在负载应抵靠在两个负载承载杆上时出现。在这一情形中,如果一个负载承载杆定位在稍微不同的高度,则负载是并不完全水平的。然而,当车顶支架套件具有多于两个负载承载杆时,该问题变得更突出。一种这样需慎重考虑的情形是当负载应抵靠在三个或更多个负载承载杆上时。如果负载很重,则将负载的重量分布在全部负载承载杆上是重要的。还重要的是,例如在用皮带运输的期间,负载紧紧地固定至车顶。如果在负载和负载承载杆中的一个或更多个之间存在间隙,负载取决于它的特性可在运输期间稍微位移,并且提到的间隙会开始作用使得负载是暂时或永久地较不固定的。负载和负载承载杆之间的这样的间隙还会允许负载震动且随着时间过去通过磨损和/或疲劳而损坏带、负载或负载承载杆。

因此需要对齐或调整车顶支架套件的负载承载杆的负载承载表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移除或至少降低上面提到的缺点。这一目的通过一种车顶支架套件来至少部分地实现,该车顶支架套件包括可附接至车辆且适于延伸跨过车辆的车顶的至少第一和第二负载承载杆。第一负载条具有从第一负载承载杆的外缘竖直伸出的第一高度,并且第二负载条具有从第二负载承载杆的外缘竖直伸出的第二高度。第一负载条的第一高度不同于、优选地大于第二负载条的第二高度,以便当第一和第二负载承载杆安装在车上时,补偿第一和第二负载承载杆之间的高度差。

车顶支架套件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被调整以允许车顶支架套件的负载承载杆的负载承载表面对齐或轻微调整至所需高度的车顶支架套件。这允许高度取决于负载承载杆的单独的负载承载表面之间的高度差而降低或增加。这还是一种简单和廉价的方式以提供负载承载杆、或车顶支架套件的其它零件的高度调整功能,需要很少或不需要操纵。

至少第一负载条能可拆开地连接至第一负载承载杆。

车顶支架套件的负载承载杆可以是不同类型或相同类型的。一种类型的负载承载杆是具有带有面向上开口的狭槽的类型。这样的狭槽可用于附接负载承载杆附件、诸如附接部件,用于例如车顶箱。车顶支架套件的负载承载杆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带有面向上开口的狭槽,其中负载条适于至少部分地定位在狭槽中。第一和第二负载承载杆可各自包括带有面向上开口的狭槽。狭槽沿着第一和第二负载承载杆的长度延伸。第一和第二负载条可适于分别至少部分地定位在第一和第二狭槽中。当然可能的是,第一和第二负载条可适于定位得邻近或接近狭槽。狭槽的空间随后可以是不被阻塞的且与负载承载杆附件一起自由使用。

具有布置在负载承载杆的狭槽中的负载条通常提供了降低噪声的特征。在这一情形中,还提供了能够调整两个负载承载杆之间高度的能力,并且负载承载表面更为特定。进一步提供了用于负载条至负载承载杆的好的接合,它们通常是可拆开的。

还发现如果第一负载条的第一高度高于第二负载条的第二高度的至少30%、优选地高于30-300%、更优选地高于30-200%是有利的。具有比起第二负载条的相对高度至少高出30%的负载条提供了适当的差。然而,已经发现在一些情形中,太大的差异是较不有利的,这是由于负载条的刚性会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少,因此在一些情形中差不应大于300%。

第一或第二负载条的至少一个、优选地二者,可具有实心横截面,优选地都沿着负载条的长度。负载条的实心横截面在一些情形中提供了增加的硬度,它还实现了简单的制造进程,例如通过挤压。

第一和第二负载条可具有例如通过腰部分开的上部和下部,。负载条的下部可适于定位在负载承载杆的狭槽(如果存在)中。第一和第二负载条的下部的横截面可至少是类似的,或者相同的。第一和第二负载条的上部也可以是类似的,但通常具有不同的比例,即相同的形状但不同的尺寸。具有类似的或相同的下部、但是不同的上部的负载条使负载条能够彼此且关于第一和第二负载承载杆、或第三负载承载杆(如果存在)是可交换的。这提供了对使用者友好的车顶支架套件。分别具有第一和第二横截面的第一和第二负载承载杆的横截面可以是相同的。

车顶支架套件可包括至少又一个负载条。在实践中,这让使用者选择哪个负载条适于与负载承载杆中的一个一起使用。至少又一个负载条可具有不同于第一和第二高度的第三高度。因此,已经发现车顶支架套件包括多于负载承载杆数量的至少又一个负载条是有利的。这允许使用者基于需要被调整的期望高度来选择最合适的负载条。

车顶支架套件可包括两个或更多个负载承载杆、三个或更多个负载承载杆、四个或更多个负载承载杆。车顶支架套件可包括至少又一个负载承载杆,其可附接至车辆且适于延伸跨过车辆的车顶。在至少又一个负载承载杆、第三负载承载杆的情形中,这样的负载承载杆优选地包括狭槽(即第三狭槽),其沿着第三负载承载杆的长度延伸。至少又一个负载承载杆因此可具有与第一和第二负载承载杆类似或相同的类型,但它也可具有不同的类型。

第一负载条可具有上部和下部。第一负载条的下部可适于定位在第一负载承载杆的第一狭槽中,并且第一负载条的下部可适于支撑抵靠第一负载承载杆的第一狭槽的底部。如果负载条支撑抵靠负载承载条的狭槽的底部,其可在高度上固定仍承载重的负载而没有弯曲或坍塌。

第一负载条的下部可具有凸面或圆锥表面,其适于定位邻近第一负载承载杆的第一狭槽的底部。这将降低狭槽的底部和负载条之间的摩擦。狭槽且特别是狭槽的底部与负载条之间的低摩擦使得负载条容易安装,这是由于负载条通常可在负载承载杆的端部插入且穿过狭槽拉到它的最终位置。第一负载条的下部的凸面或圆锥表面可被称为具有顶点,该顶点优选地在随第一负载承载杆组装之后与第一负载承载杆的第一狭槽的开口的中心基本对齐。

应注意到,负载条和涉及负载条的特征可在本文中结合车顶支架套件来描述,但是它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负载条可以是关于车顶支架套件和负载承载杆的完全分离的实体,即使是在本文中描述的车顶支架套件或负载承载杆。

本文中描述的负载条可以是适于附接车顶支架的负载承载杆且适于在附接至负载承载杆之后从负载承载杆的外缘沿竖直方向伸出的负载条。负载条沿竖直方向伸出3-40mm的距离。负载条形成了升高的负载接收表面,即升高的负载承载表面,且提供给使用者调整至少两个负载承载杆的至少两个负载承载表面之间的高度差的可能性,优选地以对齐负载承载杆的负载承载表面。

负载条可具有下部和上部,其中下部适于插入负载承载杆的狭槽中。如果期望负载条可用于调整负载条的高度但不太大,则上部可沿竖直方向伸出3-40mm或3-30mm,优选地3-25mm,更优选地4-25mm,甚至更优选地5-25mm,可选地10-25mm。

上部和下部可通过腰部分开。腰部可具有小于下部和上部的横截面的横截面。这使负载条能够紧固至例如狭槽的开口。

负载条可由橡胶、或类似橡胶的材料、塑性材料、热塑性材料或它们的混合物制得。用于负载条的适合材料应是能经得起由安装在车顶支架套件上的负载给予的高重量,同时经得起当车辆加速或制动时由相同负载的惯性给予的剪切力的材料。负载条还可由两种或更多种材料制造,它们已经附接或组合在一起以便形成一个单元,例如通过粘结、硫化、软焊、成型模制或模制。可选择两种或更多种不同材料以将不同特性加于负载条,诸如增加的摩擦、轻量、刚性等。

因此本文中公开了一种负载条,其适于附接至车顶支架套件的负载承载杆,负载条包括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材料,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材料优选为明显不同,即不是材料的混合。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材料可通过粘结、硫化、软焊和/或模制附接在一起。负载条可构造成(即,适于)在附接至负载承载杆之后从负载承载杆的外缘沿竖直方向伸出3-40mm。

负载条可以是模块化的,就此而言,至少两种材料条可彼此附接或移除以形成负载条,其可用于调整负载承载杆的负载承载表面之间的相对高度。负载条可包括第一和第二材料条。第二材料条可移除或附接至第一材料条,以便调整负载条的高度。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材料条可从第一材料条移除以降低负载条的高度。

如上文所提到的负载条可具有由腰部分离的上部和下部。上部和下部二者都可用作负载接收表面且具有不同高度,因而允许使用者转动负载条,即沿着长度(Z轴线)将它旋转180度。这将使使用者能够使用一个负载条将高度调整至两个不同高度。

根据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方法,其用于调整第一和第二负载承载杆之间的高度。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第一和第二负载承载杆;

通过提供带有具有从第一负载承载杆的外缘伸出的第一高度的第一负载条的第一负载承载杆来调整前述第一和前述第二负载承载杆之间的高度差;以及

提供带有具有从第二负载承载杆的外缘伸出的第二高度的第二负载条的第二负载承载杆;借此

前述第一负载条的前述第一高度不同于前述第二负载条的前述第二高度,优选地更高。

附图说明

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非限制性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各自包括负载条的三个负载承载杆,其中负载条中的两个设有增加的高度以补偿负载承载杆之间的相对高度差;

图2示出了附图1中所示的第一负载承载杆和负载条的横截面;

图3更详细地示出了附图2的负载条的横截面;

图4示出了从侧面看的附图1的三个负载承载杆和负载条,其中负载布置在负载承载杆上,以及;

图5示出了负载条的第二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包括三个负载承载杆11、12、13的车顶支架套件10。车顶支架套件10意图在使用期间安装至例如机动车(诸如汽车或卡车)的车辆的车顶。第一和第二负载承载器支座11a、11b、12a、12b、13a、13b一般定位在机动车的每一侧,以将负载承载杆保持在车辆的车顶,且使得各个负载承载杆11、12、13横向穿过机动车的车顶而延伸。负载承载杆11、12、13通过诸如铝的挤压材料而形成,且具有在各个端具有开口(图1中仅示出了一端)的例如在图1和图2中可见的基本上椭圆形的横截面。如果需要,负载承载杆11、12、13的端部可被密封,例如通过独立盖、插头或通过负载承载器支座的零件。

图2用朝向侧面的视图示出了负载承载杆11。虽然下文仅描述一个负载承载杆,但这些特征适用于本文中描述的车顶支架套件的全部负载承载杆、或者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诸如车顶支架套件的负载承载杆中的两个),或者车顶支架套件的全部负载承载杆。负载承载杆11包括通道20以用于接收用于负载承载附件的紧固部件。负载承载附件可以是车顶箱、自行车承载器、行李承载器、雪橇承载器、或适于安装在车顶支架上的任何其它负载承载器。紧固部件通常是用于将负载承载器附件附接至负载承载杆11的部件,且例如可以是螺钉和可滑动的螺母。

为了定向的目的,本文中描述的负载承载杆11在负载承载杆11以意图的方式安装至车辆时,具有通常沿着车辆宽度延伸的长度L、通常沿着车辆高度且对应于竖直方向延伸的高度H,以及沿着车辆长度且对应于水平方向延伸的宽度W。

狭槽20沿着负载承载杆11的全长延伸,且由开口21、第一和第二侧壁22、23和底部24限定。狭槽20的第一和第二侧壁22、23和底板24形成了负载承载杆11的框架作业结构的零件,其显著增强了负载承载杆12的刚性。负载承载杆11因此可设有框架作业结构,其由将负载承载杆的内部分为多个子空间V1、V2、V3、V4、V5的壁形成。负载承载杆11进一步具有外缘15。

负载条30布置在狭槽20中。狭槽填充物31基本上密封了通道20的开口21,且降低空气扰动(其否则可由开口21和狭槽20形成)。狭槽填充物31还防止污垢或碎石侵入狭槽20中,这会妨碍用于负载承载器附件的紧固部件的自由通道且由此使得紧固部件在狭槽20中不易滑动。

负载条是可释放地或永久地附接至负载承载杆以与制成负载承载杆本身的材料相比给负载承载杆提供宽大的且更宽厚的负载承载表面的材料条。

负载条30在从负载承载杆11的外缘15的竖直方向中建立高度。负载条30从负载承载杆11的外缘15延伸的高度在图2中通过H1指示。因此,负载条从负载承载杆的外缘延伸的高度应如图2中所指示地测量。如果负载承载杆的狭槽和负载承载杆的狭槽的开口具有一开口,其具有如沿着负载承载杆的宽度可见的高度差,则负载条从负载承载杆的外缘延伸的高度应从当如图2所示观察时的负载承载杆的外缘的最高点测量。负载承载杆的外缘可因此限定为在负载承载杆设有负载条之前的负载承载杆的负载接收表面。在难以在负载承载杆设有负载条之前找到负载接收表面的情形中,负载承载杆的负载接收表面可通过将诸如木板的刚性负载放置在两个负载承载杆上来限定,基本上如图4中所示。

负载条从外缘伸出的高度可用于更好的定位布置在车顶支架套件上的负载。通过调整负载条的高度,即通过选择具有适当高度的适当负载条,车顶支架套件上的负载可关于水平面水平或调整。但是更重要地,调整的高度基本上移除或至少降低了负载和负载承载杆11、12、13的负载承载表面之间的间隙。移除或至少降低这样的间隙将有效地降低负载或负载附接至负载承载杆(即车顶支架套件)的布置被意外损坏或恶化的风险。

可与车顶支架套件的负载承载杆一起使用的适当的负载条将参考图3更详细地描述。图3示出了负载条30的横截面。图3中所示的负载条特别构造为定位在负载承载杆的狭槽中,例如如图1和2中所示,且沿竖直和向上方向从狭槽的开口伸出。如在学习本文中的描述时可理解的,负载条未必需要定位在负载承载杆的狭槽中以被保持至负载承载杆,但可通过其它方式来保持,诸如通过粘结、搭锁连接或其它机械连接。其它形式的横截面当然是可能的,横截面例如可以是非对称的。

图3用沿着负载条30的长度L的视图示出了负载条30。负载条30具有上部32和下部33和中间腰部34。上部32具有大于下部33和中间腰部34两者的宽度,使得负载条30具有基本上蘑菇形的横截面。中间腰部34优选地具有稍小于狭槽开口宽度的宽度。

负载条30从负载承载杆11的外缘伸出的高度H1在所述竖直方向中可以是3-40mm,可选地3-30mm,优选地3-25mm,更优选地4-25mm,甚至更优选地5-25mm或10-25mm。已经发现了以下优点,伸出高度H1和总高度Ht跟随H1/Ht≤0.2-0.86的关系,这是由于其允许负载条被足够机械地锚定至负载承载杆。

表1当如图3中指示的测量时对于不同负载条的伸出高度H1和总高度Ht的关系。

表1公开了当如附图3中指示的测量时对于不同负载条的伸出高度H1和总高度Ht的关系。

负载条应是足够刚性的,支撑由于负载重力的向下指向的力,且不屈服.于当例如车辆减速时由负载惯性给予的剪切力。如果负载条建立了高度H1,有利的是,负载条还建立了宽度。

负载条30的上部32具有支撑表面35,其适于当安装至负载承载杆时抵靠在它的外缘上。在图3中,当如图3中所示的观察时,支撑表面35由中间腰部34分为第一和第二支撑表面35′、35″。第一和第二支撑表面35′、35″分别具有宽度Ws1和Ws2,并且中间腰部34具有宽度Wi。已经发现第一和第二支撑表面的宽度Ws1、Ws2和上部32的高度H1之间的有利宽度/高度关系可表述为,(Ws1+Ws2)/H1应在0.8-1.2的间隔中。

图4示出了当沿着长度L观察时不同负载条的不同横截面,其可用来调整以用于在被安装至车辆之后的车顶支架套件的负载承载杆之间的高度差。

图4示出了图1的车顶支架套件,但是沿着负载承载杆11、12、13的长度L观察。应注意到,图4中仅示出了各个负载承载杆的一对负载承载器支座的一个负载承载器支座。负载5定位在负载承载杆11、12、13的顶部上。正如注意的,负载承载支座11b、12b、13b在使用期间定位在车顶上。随着车顶意图具有沿着车辆长度的弯曲度,负载承载器支座可在安装至车顶之后定位在不同相对高度上。刚提到的高度差已经在图4中通过标记HΔ指示。正如可注意到的,随着负载承载器支座定位在不同相对高度,如果负载承载器支座本身并不适于补偿这种未对齐,则负载承载杆11、12、13的上表面将也定位在不同高度。这样的高度差当然将被体现为负载5可能关于负载承载杆11、12、13不水平。

高度差能总是涉及水平参考线,在这一情形中,在图4中通过跟在负载5下面的虚线表示。

如图4中所示,这些缺点可容易地通过具有有从负载承载杆的外缘伸出的不同高度的负载条而避免。在图4中,第一负载承载杆11包括具有第一高度H1的第一负载条30,第二负载承载杆12具有第二负载条30′,其具有第二高度H2。第一负载条30的第一高度H1大于第二负载条30′的第二高度H2。具有不同高度的负载条补偿了由于负载承载器支座11b、12b、13的不同位置显现的差。因而,使用者可补偿负载承载杆的上表面之间的相对高度差,即这些表面意图相邻负载定位。

在图4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三负载承载杆13包括具有第三高度H3的第三负载条30″,第三高度H3等于第一负载承载杆11的第一负载条30的第一高度H1。车顶支架套件和负载承载杆可因此设有不同高度的负载条,诸如至少两个不同高度。

负载条30可特别构造为在布置在负载承载杆11上的负载和负载承载杆11自身之间提供增加的摩擦。这样的增加的摩擦可通过用摩擦增强材料处理负载条30的负载面对表面而提供。该摩擦增强材料可通过涂层、粘结、模制等来提供。

正如理解的,负载条可以单一片材料、或者通过两种或更多种材料制造。例如,负载条可通过具有不同的属性(例如不同的摩擦、不同的刚性)的两种或更多种材料模制。负载条例如可通过具有硬核心和具有相对高摩擦的材料包裹硬核心而形成。

图5示出了负载承载杆14,其包括具有稍微不同横截面的负载条30″′。负载条30″′定位在负载承载杆14的外表面14s上,即在使用期间意图面对负载的表面上。负载条30″′具有负载条从负载承载杆14的外缘伸出的高度H4,即第四高度。第四高度H4可等于或不同于参考图4描述的负载条30、30′、30″的高度H1、H2、H3。示出的负载条30″′适于使用粘性物(诸如用热熔粘性物或双成分粘性物)来粘结至负载承载杆14的表面。贯穿负载条,负载条如图所示是均质的。然而,负载条可以是中空的,例如由硬的材料包围。例如,它可以是多孔的,或具有交替的均质和中空的区段。

负载条可因此以不同方式附接至负载承载杆。负载条可适于通过负载承载杆上的狭槽的辅助而定位和保持,其可被粘结在负载承载杆的一个表面上,例如通过粘性物或通过应用加热和熔化负载条的一部分,或者其可设有适于与负载承载杆上的对应的部件匹配的特定的附接部件。

负载条可由橡胶或类似橡胶的材料、塑性材料、热塑性材料或它们的混合物制得。负载条优选地通过模制、成型模制、压力铸造(拉模铸造)或挤压而形成。

负载条可包括第一和第二材料条51、52,其中第二材料条52可从第一材料条51移除,以便降低前述负载条30″′的高度。在图5中,该分离通过虚线50指示。第二材料条52可通过粘性物而粘结至第一材料条51,或者分离线可通过负载条30″′中允许使用者从第一条51撕去第二条52以将负载条的高度H4降低至适当的高度的穿孔来形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