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保护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27351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电池保护部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主要涉及搭载于电动车辆的电池的保护部件。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动车辆的技术,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在该公报中,在车辆座椅后部或者地板下搭载电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840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对于电池的保护没有充分的公开。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乘用性同时保护电池的电池保护部件。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池保护部件具备筒状的电池收容框架,该电池收容框架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延伸,在外表面侧具有配置驾驶员所乘坐的座椅的面,在内表面侧收容电池。

发明效果

因此,能够确保乘用性同时保护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有实施例1的电池保护部件的小型电动汽车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搭载有实施例1的电池保护部件的小型电动汽车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搭载有实施例1的电池保护部件的小型电动汽车的概略侧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小型电动汽车的基本构造的、仅表示框架部分的后方立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1的小型电动汽车的基本构造的前方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前框架附近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后框架附近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池结构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2的电池单元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3的电池单元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4的电池单元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具备实施例5的电池保护部件的小型车辆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具备实施例6的电池保护部件的小型车辆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搭载有实施例1的电池保护部件的小型电动汽车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搭载有实施例1的电池保护部件的小型电动汽车的概略俯视图,图3是搭载有实施例1的电池保护部件的小型电动汽车的概略侧视图。该小型电动汽车是双人乘坐的后轮驱动型电动汽车,但也可以将座椅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而作为单人乘坐型。小型电动汽车在前轮fl、fr与后轮rl、rr之间具有作为电池保护部件的电池收容框架30。在电池收容框架30的前方具有前框架40。在电池收容框架30的后方具有后框架50。后框架50上具有由驱动用马达m以及减速器gb(参照图7)构成的动力总成pt。在电池收容框架30的上部配置有两个乘员用的座椅2。驾驶员坐在座椅2上操作方向盘1和未图示的加速踏板、制动踏板等,驱动后轮rl、rr而行驶。实施例1的小型电动汽车的车体由树脂材料形成,谋求轻量化。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小型电动汽车的基本构造的、仅表示框架部分的后方立体图,图5是表示实施例1的小型电动汽车的基本构造的前方立体图。实施例1的电池收容框架30由铸铝形成,但也可以通过焊接接合而形成,还可以使用碳纤维构成,不被特别限定。

电池收容框架30具有电池收容部31,该电池收容部31是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筒状部件。电池收容部31具有用于从侧面插入后述的电池单元bat的开口部31a。开口部31a仅形成于电池收容部31的车宽方向一侧,但也可以形成于电池收容部31的车宽方向两侧,不被特别限定。在电池收容部31的内表面侧32收容电池单元bat。开口部31a在插入电池单元bat后被未图示的封堵部件液密地封堵。在电池收容部31的外表面侧的车辆上方侧,形成有配置座椅2的上表面33。另外,在电池收容部31的外表面侧的车辆前方侧,具有安装前框架40的前方侧安装面34。另外,在电池收容部31的外表面侧的车辆后方侧,具有安装后框架50的后方侧安装面35。另外,在电池收容部31的外表面侧的车辆下方侧,具有形成车辆底板的底板面36。换言之,电池收容部31形成由上表面33、前方侧安装面34、后方侧安装面35和底板面36包围的筒形状。

另外,在电池收容框架30的上表面33的车辆后方侧,具有在车宽方向上架设的乘员保护用翻车保护杆37。乘员保护用翻车保护杆37具有从上表面33的车宽方向两端向上方延伸的侧方部件37a和在车辆的车顶侧将侧方部件37a连结的连结部件37b。侧方部件37a形成于比座椅2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连结部件37b形成为比驾驶员乘坐于座椅2时的头部的上下方向位置更靠上方侧。另外,优选地,连结部件37b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驾驶员乘坐时的头部的位置重叠的位置。

前框架40由安装于前方侧安装面34的车宽方向两端附近的右侧前框架40r与左侧前框架40l构成。另外,右侧前框架40r以及左侧前框架40l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在说明在两框架上相同的部位时,省略表示右侧的“r”以及表示左侧的“l”这些尾标而进行说明。

前框架40具有利用螺栓等固定机构安装于前方安装面34的前凸缘部43、从前凸缘部43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底板构成部41、从底板构成部41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41a和从弯曲部41a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前轮支承部42。在前轮支承部42安装有滑柱支承44。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利用底板构成部41以及弯曲部41a划分的区域,确保了乘员的脚底用空间400。换言之,乘员的脚底被电池收容框架30与前框架40包围。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前框架附近的结构的概略图。在滑柱支承44的附近设有前轮侧悬架装置。前轮侧悬架装置具有用于使前轮转向的横拉杆71、在下方对安装前轮的前桥74进行支承的下横臂72和在上方支承前桥74的滑柱73。

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后框架附近的结构的概略图。在滑柱支承54的附近设有后轮悬架装置。后轮悬架装置具有在下方对安装后轮的后桥84进行的下横臂82和在上方支承后桥84的滑柱83。在后桥84上连接有从动力总成pt输出的驱动轴81。

后框架50具有利用螺栓等固定机构安装于后方安装面35的后凸缘部53和从后凸缘部53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动力总成支承部51。在动力总成支承部51安装有滑柱支承54。动力总成支承部51形成有供从动力总成pt输出的驱动轴81(参照图7)贯通的轴贯通孔52。

在电池收容框架30与前框架40之间具有由多个管构成的车体部件。在乘员保护用翻车保护杆37的侧方部件37a与连结部件37b之间,接合有用于提高侧方部件37a与连结部件37b的弯曲强度的角部加强部件37c。在角部加强部件37c与前框架40的滑柱支承44之间具有从车辆上方向前方弯曲的第一骨架部件61。第一骨架部件61具有从角部加强部件37c沿车辆的车顶延伸的车顶构成部61a、从车顶构成部61a朝向车辆前方且下方倾斜地延伸并支承前挡风玻璃的前挡风玻璃支承部61b和从前挡风玻璃支承部61b朝向车辆下方延伸并与滑柱支承44连接的滑柱支承部61c。

在前挡风玻璃支承部61b的上方,具有将右侧的第一骨架部件61r与左侧的第一骨架部件61l连结的第二骨架部件63。在第一骨架部件61与前框架40之间具有支柱部件62,该支柱部件62与第一骨架部件61和第二骨架部件63的连结部附近以及前框架40的底板构成部41前端连接。在前挡风玻璃支承部61b的下方,在滑柱支承部61c的上端侧,具有将右侧的第一骨架部件61r与左侧的第一骨架部件61l连结的第三骨架部件64a。在与该第三骨架部件64a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具有将右侧以及左侧的第一骨架部件61连结的第四骨架部件64b和将第一骨架部件61与支柱部件62连结的第五骨架部件64c。同样,在电池收容框架30与后框架50之间具有将乘员保护用翻车保护杆37与滑柱支承54之间连结的后侧骨架部件65。

这样,通过利用第一骨架部件61将电池收容框架30与前框架40之间连接,由此确保乘员的活动空间。另外,通过将作用于前侧的滑柱支承44的力传递到乘员保护用翻车保护杆37,同样,将作用于后侧的滑柱支承54的力传递到乘员保护用翻车保护杆37,由此确保车体刚性。

在此,对实施例1的小型电动汽车的背景以及技术问题进行说明。近年来的车辆一般不利用骨架部件确保刚性,而是采用具有耐撞区的碰撞安全车体。这是因为车辆的重量较重,要吸收碰撞时作用的惯性力。另一方面,与搭载高电压大型电池单元的大型电动汽车不同,实施例1那种小型电动汽车的电池的容量、尺寸有限。而且,出于在有限的电池容量的范围内确保驱动力的观点,需要将车辆重量制作为极轻。这样,由于车辆重量非常轻,碰撞时作用的惯性力较小,因此相比于设想耐撞区引发的变形,反而更需要设想弹起所引发的侧滚等。另外,在彻底地实现了轻量化的小型电动汽车的情况下,例如若简化车门部,则担心不能充分地确保车辆侧面的强度。因此,针对来自车辆侧面的碰撞,除了乘员的安全性之外,还需要同时考虑电池和电气系统的破损给乘员给带来的影响。换言之,必须始终同时实现乘员对碰撞的安全性和对与碰撞相伴的电气系故障的安全性。

因此,在实施例1中,采用了使筒状的电池收容框架30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使乘员坐于其上的结构。换言之,在电池收容框架30的筒状部延伸的范围内配置乘员。由于筒状部件的延伸方向的压缩强度非常高,因此能够对从侧面侧输入的冲击确保车宽方向的强度,能够确保乘员的安全性同时保护电池。另外,由于从筒状部的开口部31a插入电池单元bat,因此仅使封堵部件实现液密化即可,能够减少确保液密性的部位。因此,即使在伴随着大雨而稍微淹入水中时(例如,座面以下的范围淹入水中等),也能够有效地防止电气系统的漏电,能够继续行驶。另外,由于乘员保护用翻车保护杆37与电池收容框架30一体地形成,因此即使在车辆弹起的情况下,也可抑制构成车体的部件的变形,因此能够确保车室内空间,确保乘员在碰撞中的安全。而且,在实施例1中,由于采用了利用管框架覆盖的笼式构造(ゲージ構造),因此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即使在车辆弹起那种场面下也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员。另外,在乘员保护用翻车保护杆37的内侧(乘员侧),在与乘员的头部之间具有装备缓冲材料、气囊等而缓和冲击的机构。

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池结构的概略图。实施例1的小型电动汽车具有将四个小型电池101、102、103、104以串联的方式连接的电池单元bat。各小型电池101~104为相同的规格,在从上表面观察时,分别在一个角部具有负极端子101a~104a,在负极端子101a~104a的对角位置具有正极端子101b~104b。图8的(a)是表示将小型电池载置于电池架的状态的概略图。各小型电池101~104载置在电池架110上。在图8的(a)中,小型电池101以负极端子101a处于近前侧并且处于电池单元右端侧、正极端子101b处于里侧并且处于电池单元左端侧的方式配置。接下来,在小型电池101的旁边载置小型电池102。小型电池102以负极端子102a处于里侧并且处于小型电池101侧、正极端子102b处于近前侧并且处于电池单元左端侧的方式配置。换言之,邻接的小型电池的端子以负极端子与正极端子邻接的方式配置。其他小型电池103、104也同样地载置。

接下来,如图8的(a)所示,邻接的负极端子与正极端子利用板状的连接部件120电连接。连接部件120具有汇流条121和覆盖该汇流条121的绝缘部件122。在连接部件120的下方形成有能够供各端子插入的连接孔121a,通过从上方朝向邻接的端子进行嵌入,将各小型电池101~104电连接。在大型电动汽车等的情况下,由于电池单元bat的最大电压极高,因此一般来说需要通过焊接等牢固地固定汇流条。与此相对,在小型电动汽车的情况下,由于最大电压较低,小型电池的数量也较少,因此能够通过比较简易的结构实现电连接。小型电池101的负极端子101a与小型电池104的正极端子104b作为代表电池单元bat的端子发挥功能。

图8的(b)是电池收容部附近的概略立体图。以从电池收容部31的侧方载置于电池架110的状态收容电池单元bat。在电池收容部31的上表面33的两端设有第一继电器开关s1与第二继电器开关s2。正极端子104b位于第一继电器开关s1的下方,负极端子101a位于第二继电器开关s2的下方。并且,在将电池单元bat收纳于电池收容部31之后,如图8中的箭头a、箭头b所示,通过按下各继电器开关s1、s2,将车辆侧与电池单元bat电连接。

这样,由于使用两个继电器开关进行电连接,能够确保安全性。另外,在电池单元bat的电压为较低电压(例如60v以下)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用两个继电器,而是使用一个继电器。例如,在从图8的(b)中的右侧将电池单元bat插入而收容于电池收容部31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位于里侧的正极端子104b通过插入而与形成于电池收容部31内部的端子连接,在插入结束之后,通过仅按下第一继电器开关s1来确保电连接。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继电器开关的数量。

[实施例1的效果]

以下,列举实施例1所记载的电池保护部件起到的效果。

(1)一种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筒状的电池收容框架30,该电池收容框架30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延伸,在外表面侧具有配置驾驶员所乘坐的座椅2的上表面33(面),在内表面侧32收容电池单元bat(电池)。

因此,能够同时实现对乘员以及电池单元bat的保护。

(2)如上述(1)所记载的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电池收容框架30具有用于从车宽方向的端部向内表面侧32安装电池单元bat的开口部31a。

因此,能够容易地安装电池单元bat。另外,通过仅将开口部31a液密地密封,能够简单地实现电池单元bat的液密化。

(3)如上述(1)所记载的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电池收容框架30具有沿电池收容框架30的车宽方向架设的乘员保护用翻车保护杆37。

因此,即使在车辆产生了侧滚等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护乘员。

(4)如上述(3)所记载的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前框架40,其形成设于驾驶员的脚底的底板;车体部件,其将乘员保护用翻车保护杆37与前框架40连接,形成驾驶员的活动空间。

因此,能够容易地提供可实现轻量化并能保护乘员的车辆骨架。

(5)如上述(1)所记载的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前框架40,该前框架40与电池收容框架30一体地设置,并构成设于驾驶员的脚底的底板。

因此,能够提高电池收容框架30的强度,并且也能够确保乘员脚底的活动空间的强度,可同时实现对乘员以及电池单元bat的保护。

(6)如上述(5)所记载的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前框架40与电池收容框架30彼此独立,利用固定机构将前框架40与电池收容框架30一体化。

因此,能够单独地制造各框架,能够利用不同种类的材料进行制造,另外,能够提高易制造性。

(7)如上述(5)所记载的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后框架50,该后框架50与电池收容框架30一体地设置,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与前框架40对置的位置安装车辆的后轮侧悬架装置。

因此,能够使用这些框架简单地构成整个车体的骨架。

(8)如上述(7)所记载的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后框架50与电池收容框架30分体,并通过固定机构一体化。

因此,能够单独地制造各框架,能够利用不同种类的材料进行制造,另外,能够提高易制造性。

(9)如上述(1)所记载的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电池单元bat是将多个小型电池101~104(电池)集合而成的电池组,多个小型电池101~104分别具有负极端子101a~104a与正极端子101b~104b,电池组以相邻的多个小型电池的负极端子与正极端子处于相互靠近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利用连接部件120(汇流条)将靠近的负极端子与正极端子连接,电池组具有将其余的负极端子与正极端子连接于驱动装置的正极端子104b以及负极端子101a(连接端子),电池收容框架30具有与连接端子连接的第一继电器开关s1以及第二继电器开关s2(被连接部)。

因此,能够将小型电池彼此高效地连接,并且能够简单且安全地将电池单元bat与车辆侧连接。

〔实施例2〕

接下来,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实施例2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实施例2的电池单元的结构的概略图。在实施例1中,小型电池101~104的各端子配置于对角位置。与此相对,实施例2的小型电池101~104在各端子沿一边侧配置这一点不同。与实施例1相同,各端子间利用连接部件120连接,并且利用第一继电器开关s1以及第二继电器开关s2与车辆侧连接。另外,第一继电器开关s1以及第二继电器开关s2连接有电线l1、l2,在主控制单元mcu之间设有连接器开关s3、s4。由此,能够提高电连接的简便性以及安全性。

〔实施例3〕

接下来,对实施例3进行说明。实施例3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实施例3的电池单元的结构的概略图。在实施例2中,示出了搭载四个小型电池101~104的例子。与此相对,在实施例3中,在搭载八个小型电池101~108这一点不同。另外,在实施例2中,将进行与车辆侧的连接的第一继电器开关s1以及第二继电器开关s2配置于电池收容框架30的两端。与此相对,在实施例3中,在将第一继电器开关s1以及第二继电器开关s2配置于电池收容框架30的中央部这一点不同。由此,即使从侧面侧施加了冲击,也能够保护继电器开关等。

〔实施例4〕

接下来,对实施例4进行说明。实施例4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实施例4的电池单元的结构的概略图。在实施例3中,示出了搭载八个小型电池101~108的例子。与此相对,在实施例4中,在搭载十二个小型电池201~212这一点不同。另外,在实施例3中,将进行与车辆侧的连接的第一继电器开关s1以及第二继电器开关s2配置于电池收容框架30的中央部。与此相对,在实施例4中,将第一继电器开关s1以及第二继电器开关s2配置于中央部,并且还在电池收容框架30的两端前方附近配置第三继电器开关s3以及第四继电器开关s4,利用线束l1、l2将第一排以及第二排的小型电池201~208与第三排的小型电池209~212连接。并且,在电池收容框架30大致中央前方附近配置第五继电器开关s5以及第六继电器开关s6。这样,通过增大小型电池的数量,从而即使在电池单元bat的电压为高电压的情况下,也可在收容于电池收容框架30之后将各小型电池电连接,因此能够确保安全性。

〔实施例5〕

接下来,对实施例5进行说明。实施例5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具备实施例5的电池保护部件的小型车辆的概略图。在实施例1中,示出了动力总成pt配置于后轮侧的例子。与此相对,在实施例5中,在动力总成pt配置于前轮侧这一点不同。另外,由于动力总成pt被从后轮侧的后框架50上排除,因此为了有效活用其空间,将电池收容框架3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附近向车辆后方侧扩大,除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电池单元bat1之外,还搭载有电池单元bat2。由此,能够增大电池容量。另外,由于电池单元bat2利用后框架50覆盖其两侧面,因此能够提高对来自侧方的冲击的安全性。

〔实施例6〕

接下来,对实施例6进行说明。实施例6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具备实施例6的电池保护部件的小型车辆的概略图。在实施例1中,示出了双人乘坐的小型电动汽车。与此相对,在实施例6中,设置为将电池收容框架30前后排列成两排的四人乘坐的电动车辆。这样,通过将电池收容框架30模块化并沿车辆前后方向以串联的方式配置,能够提供确保更多乘员数量的电动车辆。另外,并不局限于四人乘坐的电动车辆,也可以进一步追加电池收容框架30而提供可供更多的乘员乘用的电动车辆。

以下,将可通过上述实施例掌握的技术事项列举如下。

(10)一种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筒状的电池收容框架,其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延伸,且车宽方向尺寸为所收容的电池的车宽方向尺寸以上;

前框架,其与所述电池收容框架一体地设置;

在所述电池收容框架的上方配置驾驶员的座椅,在所述前框架的上方配置所述驾驶员的脚。

因此,能够提高电池收容框架的强度,并且也能够确保乘员脚底的活动空间的强度,可同时实现对乘员以及电池的保护。

(11)如上述(10)所记载的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收容框架具有用于从车宽方向的端部向所述内表面侧安装所述电池的开口部。

因此,能够容易地安装电池。另外,通过仅将开口部液密地密封,能够简单地实现电池的液密化。

(12)如上述(10)所记载的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收容框架具有沿所述电池收容框架的车宽方向架设的乘员保护用翻车保护杆。

因此,即使在车辆产生了侧滚等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护乘员。

(13)一种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筒状的电池收容框架,其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延伸,且车宽方向尺寸为所收容的电池的车宽方向尺寸以上;

前框架,其与所述电池收容框架一体地设置;

后框架,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与所述前框架对置的位置与所述电池收容框架一体地设置;

在所述电池收容框架的上方配置驾驶员的座椅,在所述前框架的上方配置所述驾驶员的脚,在所述后框架安装车辆的后轮侧悬架装置。

因此,能够使用各框架简单地构成整个车体的骨架。另外,能够提高电池收容框架的强度,并且也能够确保乘员脚底的活动空间的强度,可同时实现对乘员以及电池的保护。

(14)如上述(13)所记载的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收容框架具有用于从车宽方向的端部向所述内表面侧安装所述电池的开口部。

因此,能够容易地安装电池。另外,通过仅将开口部液密地密封,能够简单地实现电池的液密化。

(15)如上述(13)所记载的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收容框架具有沿所述电池收容框架的车宽方向架设的乘员保护用翻车保护杆。

因此,即使在车辆产生了侧滚等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护乘员。

(16)如上述(15)所记载的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车体部件,该车体部件将所述乘员保护用翻车保护杆与所述前框架连接,形成驾驶员的活动空间。

因此,能够容易地提供可实现轻量化并能保护乘员的车辆骨架。

(17)如上述(13)所记载的电池保护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收容框架、所述前框架、所述后框架分别分体地形成,并通过固定机构一体地固定于所述电池收容框架。

因此,能够单独地制造各框架,能够利用不同种类的材料进行制造,另外,能够提高易制造性。

[其他实施例]

以上虽然基于各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即使是其他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例如,在实施例中,示出了利用一个驱动马达对驱动轮进行驱动的电动汽车的例子,但也可以是在驱动轮中具备轮毂电机的结构。另外,并不局限于电动汽车,也可以是具备发动机与马达的混合动力车辆。另外,电池既可以是可更换式,也可以是不拆卸电池即可通过外部充电器进行充电的结构。另外,在实施例中,电池收容框架与前框架、后框架通过螺栓等固定机构成为一体,但也可以通过焊接等进行接合。

以上仅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容易理解,可在不实际脱离本发明的新颖启示和优点的前提下对例示的实施方式加入各自变更或者改进。因此,这种加入了变更或者改进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任意地组合。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11月1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4-232482号的优先权。通过参照的方式,将2014年11月1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4-232482号的包含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在内的全部公开内容整体引入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方向盘;2座椅;30电池收容框架;31电池收容部;31a开口部;32内表面侧;33上表面;34前方侧安装面;35后方侧安装面;36底板面;37乘员保护用翻车保护杆;37a侧方部件;37b连结部件;37c角部加强部件;40前框架;40l左侧前框架;40r右侧前框架;41底板构成部;41a弯曲部;42前轮支承部;43前凸缘部;44滑柱支承;50后框架;51动力总成支承部;52轴贯通孔;53后凸缘部;54滑柱支承;61骨架部件;61车辆骨架部件;61第一车辆骨架部件;61r、61l骨架部件;61a车顶构成部;61b前挡风玻璃支承部;61c滑柱支承部;62支柱部件;63第二骨架部件;64a第三骨架部件;64b第四骨架部件;64c第五骨架部件;65后侧骨架部件;110电池架;120连接部件;121汇流条;121a连接孔;122绝缘部件;201-212小型电池;101-108小型电池;101a-104a负极端子;101b-104b正极端子;400脚底用空间;bat电池单元;pt动力总成;fl、fr前轮;rl、rr后轮;s1第一继电器开关;s2第二继电器开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