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2736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特别涉及具有用于排放冷却高压电池等之后的冷却风的排气流道的车辆。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汽车上装配有电池作为电动机的驱动源。如果电池在充放电时发热并达到高温,则效率下降,因此提出各种冷却结构,以导入冷却风来冷却电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3)。另一方面,近年来研究将电池、冷却风扇等单元化而配置在车厢内,并且将冷却电池后的冷却风排放至车厢内。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源装置,该电源装置具有:长排气管道,其形成为向车厢的周缘部延伸,用于将冷却dcdc变换器后的冷却风的一部分排放至周缘部;以及短排气管道,其形成为排气路径比长排气管道短,用于将冷却dcdc变换器后的冷却风的一部分排放至车厢内,该电源装置利用冷却蓄电池后的冷却风来冷却dcdc变换器。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车载电池冷却结构,该车载电池冷却结构在前座侧的装配空间内配置电池组,在后座侧的装配空间内配置冷却风扇,由此避免连接电池组与冷却风扇之间的配管的不合理的绕转,使流道阻力为最小限度,从而高效地排放冷却风。

此外,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电池组装配结构,该电池组装配结构设置有排气通道,该排气通道从电池组的后方下侧向中央通道的两侧分支,与沿车体横向设置在车辆的地板上的中央地板加固框架连通,经由中央地板加固框架将冷却电池后的冷却风排出至车体外部,从而抑制冷却风带给乘客的不适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7-2235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8-14981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2013-1167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结构中,在抑制冷却风对乘客的影响方面还存在改善的余地。此外,专利文献3是将冷却风排出至车体外部的结构,未提及不给乘客带来不适感地将冷却风排放至车厢内的结构。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不给乘客带来不适感地将冷却电池后的冷却风分散排放至车厢内的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方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1方式是一种车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0),该车辆具有:

左右一对的左侧梁(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侧梁13l)及右侧梁(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右侧梁13r),它们沿前后方向延伸;

中央控制台(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中央控制台30),其配置在地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地板11)上,内置高压电池(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高压电池32)和冷却风扇(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冷却风扇36);

排气流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流道80f),其与该冷却风扇连接;以及

覆盖所述左侧梁的左侧饰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侧饰板15l)和覆盖所述右侧梁的右侧饰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右侧饰板15r),其中,

所述排气流道与所述冷却风扇连接,且具有:第1排气流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1排气流道81f),其与所述左侧饰板和所述右侧饰板中的至少一个侧饰板连接;以及第2排气流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2排气流道82f),其从该第1排气流道分支并与所述侧饰板连接,

连接所述第1排气流道和所述侧饰板的第1连接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第1连接部84l、右第1连接部84r)在前后方向上与连接所述第2排气流道和所述侧饰板的第2连接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第2连接部85l、右第2连接部85r)分离,

所述第1排气流道和所述第2排气流道经由所述侧饰板向车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厢87)内排气。

此外,第2方式是在第1方式的结构的基础上,

所述中央控制台配置在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地板上的中央通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中央通道12)上,

在该中央通道上连接有与所述左侧梁连结的左横梁(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横梁16l),并且连接有与所述右侧梁连结的右横梁(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右横梁16r),

所述第2排气流道由所述左横梁和所述右横梁中的至少一个横梁构成。

此外,第3方式是在第2方式的结构的基础上,

在所述横梁的上表面配置有左右一对前部座位(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前部座位14l、右前部座位14r)中的一方,

所述第1排气流道在比所述横梁的所述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与所述横梁连接,由此从所述第1排气流道分支出所述第2排气流道。

此外,第4方式是在第1至第3方式中的任意方式的结构的基础上,

在所述侧饰板上,在前后方向上,在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第2连接部之间设有第1排出口(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第1排出口21l、右第1排出口21r)。

此外,第5方式是在第4方式的结构的基础上,

在所述侧饰板上,在比所述第2连接部靠前方的位置形成有阻碍排出气体向前方流动的挡边(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挡边86)。

此外,第6方式是在第4或第5方式的结构的基础上,

在所述侧饰板上,在后方连接有侧衬里(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侧衬里24l、右侧衬里24r),

在该侧衬里上设有第2排出口(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第2排出口22l、右第2排出口22r)。

此外,第7方式是在第6方式的结构的基础上,

在所述侧饰板上设有安全带搭扣用的开口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开口部88),

在所述侧饰板上,进一步在所述开口部的上游侧设有阻碍排出气体向所述开口部流动的引导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引导件89)。

此外,第8方式是在第1至第7方式中的任意方式的结构的基础上,

以沿着所述第1排气流道的方式设有空调用加热管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空调用加热管道91l、右空调用加热管道91r)。

此外,第9方式是在第1至第8方式中的任意方式的结构的基础上,

所述第1排气流道具有:左第1排气流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第1排气管道81l),其与所述左侧饰板连接;和右第1排气流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右第1排气管道81r),其与所述右侧饰板连接,

所述第2排气流道具有:左第2排气流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第2排气流道82fl),其从该左第1排气流道分支,与所述左侧饰板连接;以及右第2排气流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右第2排气流道82fr),其从该右第1排气流道分支,与所述右侧饰板连接,

所述左第1排气流道和所述左第2排气流道经由所述左侧饰板向车厢内排气,

所述右第1排气流道和所述右第2排气流道经由所述右侧饰板向车厢内排气。

此外,第10方式是在第9方式的结构的基础上,

所述左第1排气流道和所述右第1排气流道利用与所述冷却风扇连接的分支部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分支管道83)分支。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1方式,能够将冷却高压电池后的冷却风分散排放至侧饰板。此外,能够将分散至侧饰板的排出气体进一步经由侧饰板分散排放至车厢内,从而能够抑制冷却风带给乘客的不适感,确保舒适的车内环境。

根据第2方式,不需要形成排气流道的一部分排气管道,能够减少部件个数,抑制成本。

根据第3方式,横梁经由座椅导轨支承前部座位,且横梁构成排气流道,由此能够通用部件,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抑制成本。

根据第4方式,能够将冷却高压电池后的冷却风排放至乘客的脚下从而防止冷却风直接接触乘客,能够抑制冷却风带给乘客的不适感,确保舒适的车内环境。

根据第5方式,能够阻止侧饰板内中的排出气体向车辆前方的流动而向前座的后方排气,从而能够消除绕到前座的排出气体带给驾驶员的不适感。

根据第6方式,通过从第1排出口和第2排出口分散地排放冷却风,能够消除带给乘客的不适感。

根据第7方式,能够利用引导件对侧饰板内的排气流进行整流从而抑制其从开口部泄漏,能够消除排出气体带给乘客的不适感。

根据第8方式,能够利用空调用加热管道中流动的空气流使第1排气流道的排出气体温度升温,能够在寒冷时消除排出气体温度与室温的温度差,从而消除带给乘客的不适感。

根据第9方式,能够将冷却高压电池后的冷却风经由左侧饰板及右侧饰板分散排放至车厢内,从而能够抑制冷却风带给乘客的不适感。

根据第10方式,能够利用一台冷却风扇同时向左第1排气流道和右第1排气流道分散排气,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座位和配置在前部座位间的中央控制台的立体图。

图2是中央控制台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的a-a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收纳于中央控制台内的电气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左后方观察车辆室内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6是从左前方观察车辆室内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7是图5的沿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另外,附图是沿着标号的方向来观察的,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上下,根据从驾驶员观察的方向,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作为fr、后方作为rr、左侧作为l、右侧作为r、上方作为u、下方作为d示出。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座位和配置在前部座位间的中央控制台的立体图,图2是中央控制台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中,在形成于地板11的中央通道12上配置有中央控制台30,中央控制台30内置有电气设备d。

<中央控制台>

中央控制台30配置在左前部座位14l与右前部座位14r之间,其内部空间被外装罩55覆盖,在该外装罩55的上表面从前方起依次设有杯架52、换挡把手51、可以收纳小物品的托盘53以及乘客的扶手54等。在外装罩55的后端安装有设有进气栅56的罩部件57。当后述的冷却风扇36工作时,进气栅56取入车厢87内的空气作为电气设备d的冷却风。

<电气设备>

接下来,参照图3和图4,详细叙述内置于中央控制台30的电气设备d。图4是电气设备d的分解立体图。

电气设备d具有高压电池32、ecu41以及高压类设备35,这些高压电池32、ecu41以及高压类设备35由框架部件31支承而单元化。框架部件31是将上部框架部件31u、下部框架部件31d、以及连接上部框架部件31u与下部框架部件31d的中间框架部件31m利用前部罩部件31f、左罩部件31l、右罩部件31r以及后部罩部件31b包围而构成的。

高压电池32、ecu41以及高压类设备35从车辆后方起被依次配置。高压类设备35构成为包括:接线盒33,其安装在中间框架部件31m的前表面;以及转换器(pcu)34,其配置在接线盒33的前方,转换高压电池32的电压。在中间框架部件31m的后表面安装有上述ecu41。转换器(pcu)34包括dc-dc变换器42和逆变器44,这些dc-dc变换器42和逆变器44左右地配置于形成在前部罩部件31f与接线盒33之间的空间内。

在高压电池32的左侧面,在与左罩部件31l之间安装有进气管道37,在右侧面,在与右罩部件31r之间安装有排气管道38。另外,电池电压传感器(cvs)46由cvs罩45覆盖并固定在下部框架部件31d的下表面。下部框架部件31d螺栓紧固于中央通道12,由此电气设备d固定在中央通道12上。在前部罩部件31f的前表面安装有冷却风扇36,被冷却风扇36从中央控制台30的进气栅56取入的空气通过进气管道37→高压电池32→排气管道38,从排气管道38通过形成于dc-dc变换器42与逆变器44之间的冷却通道39而被吸入冷却风扇36,从冷却风扇36排放至排气流道80f。

<地板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5和图6,对设有排气流道80f的车辆10的地板结构等进行说明。图5是从左后方观察车辆10的室内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6是从左前方观察车辆10的室内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车辆10具有:地板11、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地板11的左前部座位14l与右前部座位14r之间的截面大致梯形的中央通道12、在车辆10的左右侧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侧梁13l和右侧梁13r、覆盖左侧梁13l的左侧饰板15l、以及覆盖右侧梁13r的右侧饰板15r。在车厢87内,在左右一对的左前部座位14l及右前部座位14r的后方配置有左右一对的左后部座位(未图示)及右后部座位17r,而且在左后部座位(未图示)及右后部座位17r的后方设有行李厢19。

在左侧饰板15l上设有向左前部座位14l的侧方开口的左第1排出口21l。在左侧饰板15l的后方连接有左侧衬里24l,在左侧衬里24l上设有向行李厢19开口的左第2排出口22l。在右侧饰板15r上设有向右前部座位14r的侧方开口的右第1排出口21r。在右侧饰板15r的后方连接有右侧衬里24r,在右侧衬里24r上设有向行李厢19开口的右第2排出口22r。

中央通道12的左侧壁与左侧梁13l通过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左横梁16l连接。中央通道12的右侧壁与右侧梁13r通过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右横梁16r连接。此外,在中央通道12上,也在与左横梁16l及右横梁16r相同的位置上设有增强中央通道12的中央横梁16m(参照图3)。在左横梁16l的上表面经由座椅导轨(未图示)配置有左前部座位14l。此外,在右横梁16r的上表面经由座椅导轨90r配置有右前部座位14r。此外,在中央通道12内,一端与未图示的内燃机连接的排气管20沿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参照图3)。

<排气流道>

接下来,参照图5~图7,对排气流道80f进行说明。图7是图5的沿b-b线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排气流道80f由第1排气流道81f及第2排气流道82f构成。第1排气流道81f由左第1排气流道81fl及右第1排气流道81fr构成。左第1排气流道81fl由分支管道83及左第1排气管道81l构成,右第1排气流道81fr由分支管道83及右第1排气管道81r构成。

分支管道83的一端83a与冷却风扇36的排出口连接,分支管道83以横跨中央通道12的方式设置,并且向左右方向分支。

左第1排气管道81l的一端与分支管道83连接,通过左前部座位14l的下方而在地板11上向后方延伸,与左侧饰板15l的设在左后部座位(未图示)附近的左第1连接部84l连接。右第1排气管道81r的一端与分支管道83连接,通过右前部座位14r的下方而在地板11上向后方延伸,与右侧饰板15r的设在右后部座位17r附近的右第1连接部84r连接。

第2排气流道82f由左第2排气流道82fl及右第2排气流道82fr构成。左第2排气流道82fl由左横梁16l构成,右第2排气流道82fr由右横梁16r构成。如图7所示,在上表面形成有排出口81a的左第1排气管道81l以排出口81a位于左横梁16l内的方式贯穿左横梁16l,由此连接左第1排气管道81l与左横梁16l。由此,从左第1排气流道81fl分支出由左横梁16l构成的左第2排气流道82fl。此外,在上表面形成有排出口81a的右第1排气管道81r以排出口81a位于右横梁16r内的方式贯穿右横梁16r,由此连接右第1排气管道81r与右横梁16r。由此,从右第1排气流道81fr分支出由右横梁16r构成的右第2排气流道82fr。

构成左第2排气流道82fl的左横梁16l在左侧饰板15l的设于左前部座位14l附近的左第2连接部85l处与左侧梁13l连接。此外,构成右第2排气流道82fr的右横梁16r在右侧饰板15r的设于右前部座位14r附近的右第2连接部85r处与右侧梁13r连接。在左第2连接部85l及右第2连接部85r设有规定的间隙,左横梁16l内的空气及右横梁16r内的空气被排出至由左侧饰板15l和左侧梁13l、以及右侧饰板15r和右侧梁13r形成的内侧空间。

另外,在左侧饰板15l的内侧形成有阻碍排出气体从左第2连接部85l向前方流动的挡边86。此外,在右侧饰板15r的内侧形成有阻碍排出气体从右第2连接部85r向前方流动的挡边86。这些挡边86分别从左侧饰板15l、右侧饰板15r突出设置,以封堵由左侧饰板15l和左侧梁13l、以及右侧饰板15r和右侧梁13r形成的内侧空间。

此外,如图6所示,在左侧饰板15l及右侧饰板15r上设有安全带搭扣用的开口部88,在左侧饰板15l及右侧饰板15r的内侧,在开口部88的上游侧设有阻碍排出气体向开口部88流动的引导件89。

此外,返回图5,在左第1排气管道81l及右第1排气管道81r的侧方,以沿着左第1排气管道81l及右第1排气管道81r的方式配置有左空调用加热管道91l、右空调用加热管道91r。

接下来,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为了冷却内置于中央控制台30中的高压电池32、高压类设备35等而使冷却风扇36工作时,车厢87内的空气作为冷却风从罩部件57的进气栅56被取入。该冷却风从进气管道37向排气管道38在高压电池32内流动而冷却高压电池32后,通过形成于dc-dc变换器42与逆变器44之间的冷却通路39,对dc-dc变换器42及逆变器44进行冷却,从冷却风扇36流入分支管道83,并向左右方向分流。

向左方向分流的空气流由左第1排气管道81l引导,从左侧饰板15l的设在左后部座位(未图示)附近的左第1连接部84l流入由左侧饰板15l和左侧梁13l形成的内侧空间,进而在左侧饰板15l内部向后方流动,从左第2排出口22l、以及在到达左第2排出口22l之前从由左侧饰板15l和地板垫等形成的未图示的间隙返回车厢87内。

此外,通过分支管道83向右方向分流的空气流由右第1排气管道81r引导,从右侧饰板15r的设在右后部座位17r附近的右第1连接部84r流入由右侧饰板15r和右侧梁13r形成的内侧空间,进而在右侧饰板15r内部向后方流动,从右第2排出口22r、以及在到达右第2排出口22r之前从由右侧饰板15r和地板垫等形成的未图示的间隙返回车厢87内。

另一方面,在左第1排气管道81l内向后方流动的空气流的一部分在向左横梁16l内开口的排出口81a处分流,随着左横梁16l从左侧饰板15l的设在左前部座位14l附近的左第2连接部85l流入由左侧饰板15l和左侧梁13l形成的内侧空间。并且,在左侧饰板15l内部向后方流动,从左第1排出口21l、以及在到达左第1排出口21l之前从由左侧饰板15l和地板垫等形成的未图示的间隙返回车厢87内。此时,从左第2连接部85l向前方的流动被形成在左侧饰板15l的内侧的挡边86阻碍,因此空气流主要从左第2连接部85l的后方返回车厢87内。

此外,在右第1排气管道81r内向后方流动的空气流的一部分在向右横梁16r内开口的排出口81a处分流,随着右横梁16r从右侧饰板15r的设在右前部座位14r附近的右第2连接部85r流入由右侧饰板15r和右侧梁13r形成的内侧空间。并且,在右侧饰板15r内部向后方流动,从右第1排出口21r、以及在到达右第1排出口21r之前从由右侧饰板15r和地板垫等形成的未图示的间隙返回车厢87内。此时,从右第2连接部85r向前方的流动被形成在右侧饰板15r的内侧的挡边86阻碍,因此空气流主要从右第2连接部85r的后方返回车厢87内。

另外,在左侧饰板15l及右侧饰板15r上设有安全带搭扣用的开口部88,在左侧饰板15l及右侧饰板15r的内侧设有阻碍排出气体向开口部88流动的引导件89,因此不会从开口部88排出强烈的排气流,从而不会给乘客带来不适感。

这样,冷却高压电池32后的冷却风经由第1排气流道81f和第2排气流道82f从左第1连接部84l、右第1连接部84r、以及左第2连接部85l、右第2连接部85r分散排放至左侧饰板15l、右侧饰板15r内。而且,冷却风在左侧饰板15l、右侧饰板15r内扩散,主要从左第1排出口21l、右第1排出口21r、以及左第2排出口22l、右第2排出口22r分散排放至车厢87内。因此,返回室内87的冷却风的排气流不会带给乘客不适感,且能够高效地冷却电池。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与冷却风扇36连接的排气流道80f具有:第1排气流道81f,其通过左第1连接部84l和右第1连接部84r与左侧饰板15l和右侧饰板15r连接;第2排气流道82f,其从该第1排气流道81f分支,通过设在与第1排气流道81f不同的位置上的左第2连接部85l和右第2连接部85r与左侧饰板15l和右侧饰板15r连接,因此能够将冷却高压电池32后的冷却风分散排放至左侧饰板15l和右侧饰板15r。此外,能够将分散至左侧饰板15l和右侧饰板15r的排出气体进一步经由左侧饰板15l和右侧饰板15r分散排放至车厢87内,从而能够抑制冷却风的排气流带给乘客的不适感,确保舒适的车内环境。

此外,在上表面配置有中央控制台30的中央通道12上连接有左横梁16l和右横梁16r,第2排气流道82f由左横梁16l和右横梁16r构成,因此不需要形成排气流道80f的一部分排气管道,能够减少部件个数,从而抑制成本。

并且,在左横梁16l和右横梁16r的上表面分别配置有左前部座位14l和右前部座位14r,并且第1排气流道81f在比左横梁16l及右横梁16r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与左横梁16l和右横梁16r连接,由此从第1排气流道81f分支出第2排气流道82f,即左横梁16l和右横梁16r分别支承左前部座位14l和右前部座位14r,并构成第2排气流道82f,因此能够通用部件,从而减少部件数量,抑制成本。

此外,在左侧饰板15l上,在前后方向上,在左第1连接部84l与左第2连接部85l之间设有左第1排出口21l,因此能够将冷却高压电池32后的冷却风排放至乘客的脚下从而防止冷却风直接接触乘客,能够抑制冷却风带给乘客的不适感,从而确保舒适的车内环境。此外,在右侧饰板15r上,在前后方向上,在右第1连接部84r与右第2连接部85r之间设有右第1排出口21r,因此能够将冷却高压电池32后的冷却风排放至乘客的脚下从而防止冷却风直接接触乘客,能够抑制冷却风带给乘客的不适感,从而确保舒适的车内环境。

而且,在左侧饰板15l和右侧饰板15r上,在比左第2连接部85l及右第2连接部85r靠前方的位置形成有阻碍排出气体向前方流动的挡边86,因此能够阻止左侧饰板15l及右侧饰板15r内的排出气体向车辆前方的流动,从而向左前部座位14l及右前部座位14r的后方排气,能够防止绕到左前部座位14l及右前部座位14r的排出气体带给驾驶员的不适感。

此外,在左侧衬里24l和右侧衬里24r上设有左第2排出口22l和右第2排出口22r,因此将冷却风从左第1排出口21l、右第1排出口21r和左第2排出口22l、右第2排出口22r分散地排放,由此能够消除带给乘客的不适感。

此外,在左侧饰板15l和右侧饰板15r上设有安全带搭扣用的开口部88和配置在开口部88的上游侧以阻碍排出气体向开口部88流动的引导件89,因此能利用引导件89对左侧饰板15l及右侧饰板15r内的排气流进行整流,抑制其从开口部88泄漏,从而能够消除排出气体带给乘客的不适感。

此外,以沿着左第1排气管道81l和右第1排气管道81r的方式分别设置左空调用加热管道91l和右空调用加热管道91r,因此能够利用左空调用加热管道91l和右空调用加热管道91r中流动的空气流使左第1排气管道81l和右第1排气管道81r的排出气体温度升温,能够在寒冷时减小排出气体温度与室温的温度差,从而消除带给乘客的不适感。

此外,左第1排气流道81fl和右第1排气流道81fr利用与冷却风扇36连接的分支管道83分支,因此能够利用一台冷却风扇36同时向左第1排气流道81fl和右第1排气流道81fr分散排气,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

再者,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地进行变形、改进等。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左第1排气流道81fl和右第1排气流道81fr构成第1排气流道81f,由左第2排气流道82fl和右第2排气流道82fr构成第2排气流道82f,将第1排气流道81f和第2排气流道82f设为左右对称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左第1排气流道81fl和右第1排气流道81fr中的任意一方构成第1排气流道81f,由左第2排气流道82fl和右第2排气流道82fr中的任意一方构成第2排气流道82f。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左横梁16l构成左第2排气流道82fl,由右横梁16r构成右第2排气流道82fr,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有别于左横梁16l及右横梁16r的其他部件构成左第2排气流道82fl和右第2排气流道82fr。

此外,中央通道12可以仅由地板11形成,也可以是地板11被中央通道罩覆盖的一体成型品。

另外,本申请基于2014年10月2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4-215526),并且在此引入该专利申请的内容作为参考。

标号说明

10:车辆;

11:地板;

12:中央通道;

13l:左侧梁;

13r:右侧梁;

14l:左前部座位(前部座位);

14r:右前部座位(前部座位);

15l:左侧饰板(侧饰板);

15r:右侧饰板(侧饰板);

16l:左横梁(横梁);

16r:右横梁(横梁);

21l:左第1排出口(第1排出口);

21r:右第1排出口(第1排出口);

22l:左第2排出口(第2排出口);

22r:右第2排出口(第2排出口);

30:中央控制台;

32:高压电池;

36:冷却风扇;

80f:排气流道;

81f:第1排气流道;

81fl左第1排气流道;

81fr右第1排气流道;

81l:左第1排气管道(左第1排气流道);

81r:右第1排气管道(右第1排气流道);

82f:第2排气流道;

82fl左第2排气流道;

82fr右第2排气流道;

83:分支管道(分支部件);

84l:左第1连接部;

84r:右第1连接部;

85l:左第2连接部;

85r:右第2连接部;

86:挡边;

87:车厢;

88:开口部;

89:引导件;

91l:左空调用加热管道(空调用加热管道);

91r:右空调用加热管道(空调用加热管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