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2735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特别涉及将高压电池配置在前部坐席间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汽车中搭载有高压电池作为电动机的驱动源。近年来,研究将高压电池配置在车厢内,提出了一种将高压电池配置在沿车辆的左右方向排列的一对前部坐席间的电池的搭载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源装置的车辆搭载结构,其使配置在前部坐席间的电池组沿着从驾驶席离开的车辆前后方向自由移动,从而使到达乘客的噪声水平降低。而且,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将配置在前部坐席间的蓄电装置相对于车体进行定位。定位机构具有设在蓄电装置上的销和设于车体并向待插入销的槽引导销的引导部件,在组装蓄电装置时容易实现蓄电装置的定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8-1497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13-8656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按照乘客的位置使电池组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使到达乘客的电池组的噪声水平降低,提高了车厢内的静肃性,但未考虑电池组的组装作业性。而且,根据专利文献2,为了将设在蓄电装置上的销插入设于车体上的引导部件的槽中,必须使蓄电装置水平移动至销与槽的相对位置大致一致的位置后下降,难以通过目视确认销及槽的位置,希望进一步改进。此外,拆卸蓄电装置时必须沿着铅直方向提起,这一点也存在改进的余地。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利用设在地板之上的引导部件,引导保持高压电池的框架部件,使高压电池能够容易地相对于地板定位,高压电池的组装性优异。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方式。

第一方式是一种车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0),所述车辆具有:

地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地板11);

左右一对前部坐席(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前部坐席14l、右前部坐席14r),它们配置在该地板之上;以及

高压电池(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高压电池32),其配置在该前部坐席间,并保持于框架部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下部框架部件31d),

在所述前部坐席间,在所述地板之上设有引导所述框架部件的引导部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引导部件58),

所述引导部件具有左右一对导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导轨60)和限制所述框架部件相对于所述引导部件在至少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定位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凹部61)。

此外,第二方式是在第一方式中,

左右一对所述导轨具有宽度方向间隔从后方向前方逐渐扩大的加宽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加宽部60b),

在所述框架部件上,具有比所述导轨的所述宽度方向间隔(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宽度方向间隔w1)宽的宽度方向间隔(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内侧宽度方向间隔w2)的左右一对侧壁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侧壁部47)从底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底面40)向下方伸出。

此外,第三方式是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

在所述地板上,沿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了具有截面梯形状的空间的中央通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中央通道12),

所述高压电池配置在所述中央通道之上,

在所述框架部件上设有沿着所述中央通道向斜下方延伸的脚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脚部48),

该脚部紧固于所述中央通道的侧方斜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侧方斜面12b)。

此外,第四方式是在第二方式中,

所述框架部件在所述底面上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凸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凸部49),

在所述引导部件上具有与所述凸部嵌合的凹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凹部61)作为所述定位部。

此外,第五方式是在第二方式中,

在所述框架部件安装在所述地板上的状态下,所述导轨与所述底面不接触。

此外,第六方式是在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中,

所述引导部件除了所述定位部,还具有限制所述框架部件超过所述定位部而进一步向前方滑动的止动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止动件62)。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式,在将保持于框架部件上的高压电池组装在地板之上时,能够利用引导部件的导轨一边引导框架部件一边使高压电池滑动移动至组装位置,从而作业性提高。而且,利用定位部限制了框架部件相对于引导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高压电池相对于地板进行定位。

根据第二方式,使高压电池沿着引导部件从后方向前方滑动移动,利用宽度方向间隔从后方向前方逐渐扩大的导轨的加宽部引导框架部件的一对侧壁部,由此能够容易地对高压电池的左右方向位置进行定位。

根据第三方式,框架部件的脚部与中央通道的紧固点位于与框架部件和引导部件的引导部不同的中央通道的侧方斜面上,因此能够一边目视紧固点一边进行作业。并且紧固作业变得容易。

根据第四方式,通过使高压电池在引导部件上滑动移动而使框架部件的凸部与引导部件的凹部嵌合,不但能够可靠地对高压电池的前后方向位置进行定位,还能够可靠地对高度方向位置进行定位。而且,能够在防止框架部件的脚部与中央通道冲突的同时组装高压电池,作业效率提高。

根据第五方式,导轨不必保持框架部件,只要具有引导框架部件的功能即可,因此不需要用于保持框架部件的牢固的刚性。

根据第六方式,通过使框架部件抵接于止动件,能够限制框架部件误向前方移动,从而将高压电池组装在正确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坐席和配置在前部坐席间的中央控制台的立体图。

图2是中央控制台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的a-a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收纳在中央控制台内的电气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固定在中央通道之上的电气设备的纵剖视图。

图6是引导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为了组装而将电气设备运送到中央通道之上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8是示出使电气设备下降而使框架部件的凸部与引导部件的导轨接触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9是由图8的圆b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示出框架部件由引导部件的导轨引导而定位了电气设备的左右方向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框架部件的凸部与引导部件的凹部嵌合而定位了电气设备的前后方向位置及高度方向位置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12是由图11的圆c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示出电气设备超过正规的组装位置而向前方被运送、且框架部件的抵接部与引导部件的止动件抵接而限制了移动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14是由图13的圆d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另外,附图是沿着标号的方向来观察的,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上下,根据从驾驶员观察的方向,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作为fr、后方作为rr、左侧作为l、右侧作为r、上方作为u、下方作为d示出。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坐席和配置在前部坐席间的中央控制台的立体图,图2是中央控制台的俯视图,图3是中央控制台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电气设备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固定在中央通道之上的电气设备的纵剖视图。

如图1~图3、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中,在左前部坐席14l与右前部坐席14r之间,在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地板11上的截面大致梯形的中央通道12之上配置有中央控制台30,中央控制台30内装有电气设备d。在中央通道12的上表面12a上固定有引导部件58,当组装电气设备d时,该引导部件58引导保持电气设备d的框架部件31来进行电气设备d的定位。另外,图3中,标号20是配置在中央通道12内的排气管,标号16m是加强中央通道12的中央横梁。另外,之后的附图中省略了这些排气管20及中央横梁16m。

<中央控制台>

中央控制台30配置在左前部坐席14l与右前部坐席14r之间,其内部空间由外装罩55覆盖,在该外装罩55的上表面上从前方依次设置有杯架52、换挡把手51、可以收纳小物品的托盘53以及乘客的扶手54等。在外装罩55的后端安装有设有进气栅56的罩部件57。当后述的冷却风扇36工作时,进气栅56取入车厢87内的空气作为电气设备d的冷却风。

<电气设备>

如图4所示,电气设备d具有高压电池32、ecu41以及高压类设备35,这些高压电池32、ecu41以及高压类设备35由框架部件31保持而被单元化。框架部件31是将上部框架部件31u、下部框架部件31d、以及连接上部框架部件31u与下部框架部件31d的中间框架部件31m利用前部罩部件31f、左罩部件31l、右罩部件31r以及后部罩部件31b包围而构成的。另外,后面对下部框架部件31d进行详述。

高压电池32、ecu41以及高压类设备35从车辆后方起被依次配置。高压类设备35构成为包括:接线盒33,其安装在中间框架部件31m的前表面;以及转换器(pcu)34,其配置在接线盒33的前方,转换高压电池32的电压。在中间框架部件31m的后表面安装有上述ecu41。转换器(pcu)34包括dc-dc变换器42和逆变器44,这些dc-dc变换器42和逆变器44左右地配置于形成在前部罩部件31f与接线盒33之间的空间内。

在高压电池32的左侧面,在与左罩部件31l之间安装有进气管道37,在右侧面,在与右罩部件31r之间安装有排气管道38。此外,在下部框架部件31d的下表面,由cvs罩45覆盖并固定有电池电压传感器(cvs)46。下部框架部件31d利用螺栓紧固于中央通道12,由此电气设备d固定在中央通道12上。在前部罩部件31f的前表面安装有冷却风扇36,由冷却风扇36从中央控制台30的进气栅56取入的空气通过进气管道37→高压电池32→排气管道38,从排气管道38通过形成于dc-dc变换器42与逆变器44之间的冷却通道39而被吸入冷却风扇36,从冷却风扇36排放至排气流道80f。另外,排气流道80f是将从冷却风扇36排出的冷却风经由侧饰板排放至车厢87内的流道,但与本发明并无直接关系,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下部框架>

下部框架部件31d具有:大致矩形板状的底面40;从底面40的左右两端向下方伸出的左右一对侧壁部47;从左右一对侧壁部47的前部向斜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前部脚部48f;从左右一对侧壁部47的后部向斜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部脚部48r;与左右一对侧壁部47相邻地形成在底面40的前部并从底面40向下方突出的一对凸部49;以及从底面40的前端向下方弯曲形成的抵接部50。以下将前部脚部48f和后部脚部48r总称为脚部48。

脚部48以与中央通道12的侧方斜面12b相同的角度弯曲形成,如后述那样,利用螺栓紧固于中央通道12的侧方斜面12b上(参照图5)。由此,下部框架部件31d、即电气设备d固定在中央通道12之上。

<引导部件>

接着,参照图6,对固定在中央通道12之上的引导部件58进行说明。图6是引导部件58的立体图。

引导部件58具有:大致u字板状的安装部59;从安装部59的左右两端立起、进而向左右弯曲而形成的左右一对导轨60;形成在导轨60的上表面上的一对凹部61;以及从安装部59的前端向上方弯曲形成的止动件62。止动件62通过与下部框架部件31d的抵接部50抵接,来限制电气设备d向前方移动。

参照图10,导轨60具有宽度方向间隔从后方向前方逐渐扩大的加宽部60b,在加宽部60b的前方形成有宽度方向间隔w1的宽幅部60a,在加宽部60b的后方形成有宽度方向间隔w3的窄幅部60c。宽幅部60a的宽度方向间隔w1被设定成比下部框架部件31d的侧壁部47的内侧宽度方向间隔w2窄。即,在中央通道12之上组装电气设备d时,一对导轨60配置在下部框架部件31d的一对侧壁部47的内侧。

<电气设备的组装>

接下来,参照图7至图14,对电气设备d向中央通道12的组装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电气设备d被运送至中央通道12之上的状态的左侧视图,图8是示出使电气设备d下降并使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凸部49与引导部件58的导轨60接触的状态的左侧视图,图9是由图8的圆b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此外,图10是示出下部框架部件31d由引导部件58引导而定位了电气设备d的左右方向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1是示出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凸部49与引导部件58的凹部61嵌合而定位了电气设备d的前后方向位置的状态的左侧视图,图12是由图11的圆c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3是示出电气设备d超过正规的组装位置而向前方被运送、且下部框架部件31d的抵接部50与引导部件58的止动件62抵接而限制了移动的状态的左侧视图,图14是由图13的圆d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首先,如图7所示,电气设备d在大致水平或者前端稍稍靠下方地倾斜的状态下由例如机器人臂等把持,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前方的脚部48沿水平方向被运送至超过横梁16的位置,该横梁16沿左右方向连结中央通道12与侧梁(未图示)。

接着,如图8及图9所示,使电气设备d下降,直至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凸部49与导轨60的上表面接触。此时,下部框架部件31d如图10所示,电气设备d的左右方向位置被大致调整成一对侧壁部47位于一对导轨60的外侧。此外,在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凸部49与导轨60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下,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四个脚部48为从中央通道12悬起的状态,不会成为后述的电气设备d的滑动移动的障碍。

然后,使电气设备d在一对导轨60上向前方滑动移动。由此,如图10所示,下部框架部件31d的一对侧壁部47与导轨60的加宽部60b抵接,伴随电气设备d进一步向前方移动,电气设备d被加宽部60b引导而沿左右方向(图10中为上方)移动。即,电气设备d的左右方向位置由加宽部60b逐渐校正,不久,一对侧壁部47与引导部件58的宽幅部60a的外侧面抵接,由此确定了电气设备d的左右方向位置。

在该状态下,使电气设备d进一步向前方滑动移动,则如图11及图12所示,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凸部49嵌入引导部件58的凹部61,从而定位了电气设备d的前后方向位置并定位了高度方向位置。此外,四个脚部48与中央通道12的侧方斜面12b抵接(参照图5)。此时,通过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凸部49嵌入引导部件58的凹部61,作业人不用目视就能够容易地确认电气设备d到达了组装位置。然后,将四个脚部48利用螺栓紧固于设在中央通道12的侧方斜面12b上的紧固孔12c,从而电气设备d固定在中央通道12上。

而且,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作业人未注意到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凸部49与引导部件58的凹部61的嵌合而误使电气设备d超过组装位置进一步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下部框架部件31d的抵接部50与引导部件58的止动件62抵接,从而限制电气设备d的移动。由此,即使在电气设备d超过组装位置而移动的情况下,配置在周边的部件也不会因与电气设备d的冲突而受到损伤。

另外,如图5所示,在下部框架部件31d的脚部48安装于中央通道12的侧方斜面12b的状态下,导轨60与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底面40不接触,而形成间隙t。因此,导轨60不必保持电气设备d,只要具有引导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功能即可,因此导轨60不需要用于保持电气设备d的牢固的刚性。

这样,电气设备d一边由引导部件58引导一边滑动移动至组装位置,因此能够高位置精度地限制电气设备d的移动轨迹,即使与配置在电气设备d附近的周边部件的间隙少,也不用通过目视监视间隙,就能够不与周围部件冲突地使电气设备d移动至组装位置。而且,由此重物即电气设备d的组装作业性提高,作业人的负担减轻。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在左前部坐席14l与右前部坐席14r之间的地板11之上设有引导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引导部件58,引导部件58具有左右一对导轨60和限制下部框架部件31d相对于引导部件58的前后方向位置及高度方向位置的凹部61,因此在组装保持于下部框架部件31d的电气设备d时,能够一边由引导部件58的导轨60引导下部框架部件31d,一边使电气设备d滑动移动至组装位置,从而作业性提高。而且,利用凹部61限制了下部框架部件31d相对于引导部件58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电气设备d相对于地板11进行定位。

此外,左右一对导轨60具有宽度方向间隔从后方向前方逐渐扩大的加宽部60b,在下部框架部件31d上,具有比宽幅部60a的宽度方向间隔w1宽的内侧宽度方向间隔w2的左右一对侧壁部47从底面40向下方伸出,因此通过使电气设备d在导轨60上从后方向前方滑动移动,能够利用导轨60的加宽部60b引导下部框架部件31d的一对侧壁部47,从而容易地对电气设备d的左右方向位置进行定位。

并且,在地板11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截面梯形状的空间的中央通道12,电气设备d配置在中央通道12之上。在电气设备d的下部框架部件31d上设有脚部48,该脚部48沿着中央通道12向斜下方延伸,并紧固于中央通道12的侧方斜面12b,因此下部框架部件31d的脚部48与中央通道12的紧固点配置在中央通道12的侧方斜面12b上,能够一边目视紧固点一边进行作业,从而紧固作业变得容易。

而且,下部框架部件31d在底面40上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凸部49,引导部件58具有与凸部49嵌合的凹部61,因此通过使电气设备d在引导部件58上滑动移动而使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凸部49与引导部件58的凹部61嵌合,不但能够可靠地对电气设备d的前后方向位置进行定位,还能够可靠地对高度方向位置进行定位。此外,能够在防止下部框架部件31d的脚部48与中央通道12冲突的同时组装电气设备d,作业效率提高。

并且,在下部框架部件31d、即电气设备d安装于中央通道12的状态下,导轨60与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底面40不接触,因此导轨60不必保持电气设备d。因此,只要具有引导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功能即可,因此导轨60不需要用于保持电气设备d的牢固的刚性。

并且,引导部件58除了凹部61,还具有限制下部框架部件31d超过凹部61而进一步向前方滑动的止动件62,因此通过使止动件62抵接于下部框架部件31d的抵接部50,能够限制下部框架部件31d误向前方移动,从而将电气设备d组装在正确的位置。

再者,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地进行变形、改进等。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螺栓将电气设备d直接固定在形成于地板11的中央通道12上,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覆盖中央通道12的中央通道罩焊接于地板11,并在该中央通道罩上固定电气设备d。即,中央通道12可以仅由地板11形成,也可以是由中央通道罩覆盖地板11的一体成型品。在中央通道12是由中央通道罩覆盖的一体成型品的情况下,引导部件58固定在中央通道罩的上表面。如果使用中央通道罩,则不必在地板11上形成用于固定电气设备d的螺栓孔等,而且中央通道罩也作为加强构件发挥功能。

另外,不限于中央通道12,也可以将电气设备d固定在地板11上。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高压电池32、ecu41以及高压类设备35由框架部件31保持而被单元化,但不限于此,至少高压电池32由框架部件31保持即可。

此外,例举了限制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前后方向位置及高度方向位置这两者的凹部61作为定位部,但不限于此,定位部也可以仅限制前后方向位置。

另外,本申请基于2014年11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4-227046),并且在此引入该专利申请的内容作为参考。

标号说明

10:车辆;

11:地板;

12:中央通道;

12b:侧方斜面;

14l:左前部坐席(前部坐席);

14r:右前部坐席(前部坐席);

31:框架部件;

31d:下部框架部件;

32:高压电池;

40:底面;

47:侧壁部;

48:脚部;

49:凸部;

58:引导部件;

60:导轨;

60b:加宽部;

61:凹部;

62:止动件;

d:电气设备;

w1:宽幅部的宽度方向间隔;

w2:侧壁部的内侧宽度方向间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